短褐不完者不待也没绣,短褐不完的正确读音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7 0
  1. 韩非名言集锦
  2. 描写人衣服的四字成语
  3. 韩非子诚信名言名句
  4. 短字开头了成语
  5. 五蠹的原文
  6. 韩非子 名句

短褐的意思是指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指平民的衣着。

一、典故出处

1、晋·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短褐不完者不待也没绣,短褐不完的正确读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唐·司马贞《索隐》:“裋,一音竖。谓褐布竖裁,为劳役之衣,短而且狭,故谓之短褐,亦曰竖褐。”

3、“短音竖。竖褐,谓褐衣而竖裁之,以其省而便事也。”

4、唐·颜师古注:“裋者,谓童竖所著布长襦也;褐,毛布之衣也。”

5、《史记·孟尝君列传》:“而士不得短褐。”

6、《汉书·贡禹传》:“家赀不满万贯,妻子糠豆不赡,短褐不完。”

7、《史记·秦始皇纪·论》引贾谊句:“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

8、《集解》引徐广句:“‘裋’一作‘短’,小襦也,音竖。”

9、《捂裆书·甲午年腊月记》:“巨子曰:‘窃以为:短褐者,裋褐也。短,音术。’宗师曰:‘待我考之。’”

10、《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二、例句

1、但凡你有灵,求你睁开眼,看看我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短褐穿结的家庭。

2、复赛中,他拿到“短褐穿结”一词,只知道“短褐”一词的他凭借着对词语释义的理解,推敲出整个成语的写法。

3、今有人舍其文轩,邻有弊举,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谓何若人也?

韩非名言集锦

描写人物衣服的成语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齐楚 衣香鬓影 华冠丽服 衣宽带松 衣紫腰金 浓妆艳服 饰怪装奇 鲜衣良马 鲜衣怒马 衣香鬓影 衣绣夜行 玉食锦衣 弊衣箪食 解衣槃磅 衣锦过乡 衣锦褧衣 衣锦食肉 衣锦夜游 衣锦昼行 衣锦昼游 衣马轻肥 衣绣夜游 衣紫腰黄 衣紫腰银 恶衣薄食 恶衣粗食 衣炔飘飘 凤冠霞帔 霓裳羽衣 紫袍玉带 翠环珠钗 金缕玉衣 峨冠博带 冠袍带履 珠光宝气 锦帽貂裘 葛巾素袍 腰金衣紫 衣衫褴褛 华冠丽服 长袍马褂 西装革履 奇装异服 披裘负薪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齐楚 衣香鬓影 衣冠云集 衣冠楚楚 黄冠野服 奇装异服 浓妆艳饰

(1)高冠博带

释义

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2)凤冠霞帔

释义

指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出处

《潇湘雨》(元·杨显之)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典故

姑娘在出嫁时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贵,同皇上的“娘娘”并起并坐,享受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金兀术南侵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废止.

(3)衣冠辐凑

释义

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达官显贵集聚一处.

出处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唐·杨炯):“金城北峙,玉关西候,山泽骈罗,衣冠辐凑.”

(4)衣冠云集

释义

达官显贵们集聚在一起.

出处

《玉合记·还玉》(明·梅鼎祚):“丹墀下玉帛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5)衣冠楚楚(衣裳楚楚、衣冠济楚)

释义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漂亮.

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6)衣冠济济

释义

济济:庄重恭敬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庄重.

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

(7)短褐不完

释义

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

出处

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8)怒发冲冠

释义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9)作嫁衣裳

释义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出处

唐?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

(10)束发封帛

释义

指妇女忠贞不渝.

出处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

典故

贾直言因为出事而被贬到岭南,临行前与妻子诀别,希望她不要为他守寡,遇到合适的人家也可以出嫁,妻子董氏流着泪而不回答,就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再用丝帛包起来,对贾直言说:“非君手不解.”贾直言被贬20年后才回,董氏的头发已经坠地很长.

11)两袖清风

释义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出处

《送杨季梅》 (元·魏初)诗:“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次韵吴江道中》(元·陈基)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典故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12)同袍同泽

释义

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3)布衣之交

释义

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汉·刘向):“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没有杀一个与他的小妾相爱的门客,而是给他准备了许多礼物,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后来卫国准备联络其他诸侯去攻打齐国,该门客极力劝阻,避免了一场战争.

(14)披襟解带

释义

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

出处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典故

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见他.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披襟解带,洗耳恭听.

(15)遗簪坠屦

释义

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

出处

《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典故

南北朝时期,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琼到延州去拜访他,回去时,孝宽把他的马及辔勒要送给韦琼.韦琼笑着说:“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坚决不受

(16)屐齿之折

释义

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出处

《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典故

东晋时期,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有方,经常大胜.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谢玄拿着前方捷报给谢安.谢安看后默不做声,下完棋后客人问谢玄得知大胜.谢安内心十分欢喜,过门槛时不觉屐齿都折断了.

(17)一衣带水

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

出处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 谓仆射 高颎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典故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18)广袖高髻

释义

宽大的衣袖,高耸的发髻.形容风俗奢靡

出处

《童谣》(汉)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19)披裘负薪

释义

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

出处

《论衡·书虚》(汉·王充)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瞠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之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于姓名!’遂去不顾.”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最小的儿子延陵季子姬札经常出使各国,见识广博,名气很大.他出使齐国时在路边发现一块金子,叫路边砍柴人去拣.没想砍柴人说我五月天还披着皮袄,背柴禾,像那种拣金子的人吗?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惭愧.

(20)绨袍之义

释义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

《咏史》(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典故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齐楚 衣香鬓影

描写人物衣服的词语

珠围翠绕 珠:珍珠;翠:翡翠。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

珠光宝气 珠、宝:指首饰;光、气:指闪耀的光彩。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衣冠楚楚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 佛教语,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赤身。

雍容华贵 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

奇装异服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

轻裘缓带 轻暖的皮袍,宽松的腰带。形容从容闲适。

荆钗布裙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红男绿女 指穿着各种漂亮服装的青年男女

描写衣服的成语

白衣公卿 白衣卿相 白衣秀士 褒衣博带 褒衣危冠

布衣黔首 布衣蔬食 布衣韦带 彩衣娱亲 乘肥衣轻

鹑衣百结 粗衣淡饭 粗衣粝食 颠倒衣裳 短衣匹马

恶衣恶食 恶衣粝食 菲食薄衣 褐衣不完 褐衣蔬食

解衣卸甲 锦衣玉食 粝食粗衣 绿衣黄里 绿衣使者

靡衣偷食 鲜衣美食 宵衣旰食 腰金衣紫 衣被群生

衣钵相传 衣不蔽体 衣不解带 衣不完*** 衣单食薄

衣冠楚楚 衣冠禽兽 衣冠枭獍 衣锦还乡 衣锦荣归

衣锦夜行 衣轻乘肥 衣衫蓝缕 衣裳之会 衣香鬓影

衣绣昼行 赭衣塞路 朱衣点头 朱衣使者 椎髻布衣

心悦诚服、

服服贴贴、

心服口服、

以理服人、

以德服人、

水土不服、

降服而囚、

心服情愿、

乱头粗服、

心服首肯、

返我初服、

心服口不服、

做小服低、

挟而不服、

变服诡行、

以渴服马、

服牛乘马、

舒舒服服、

盛服先生、

白龙鱼服、

胡服骑射、

以力服人、

从风而服、

侯服玉食、

靓妆艳服、

炫服靓妆、

微服私行、

骥服盐车、

无服之殇、

输心服意

描写人物衣着的成语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齐楚 衣香鬓影 衣衫不整

描写人物衣服的四字词语

西装革履、

光鲜靓丽、

闭花羞月

文质彬彬

容光焕发

落落大方

蓬头垢面

一表人才

风度翩翩

衣冠楚楚

相貌堂堂

穿戴整齐

穿红戴绿

衣着入时

珠光宝气

花枝招展

衣衫不整

不修边幅

破破烂烂

袒臂露肩

衣不蔽体

赤身

***

描写人物衣服的两字词语

描写人物外貌的两字词语 美丽,大方,漂亮,着急,开心,焦急,小气,小器,丑陋,慈祥,可爱,凶恶,纯真,英俊 朝气 憨厚 端庄 文静 傲慢 羞涩 腼腆 洋气 土气

()死()生两个,描写人物容貌,描写人物衣着,描写人物身材的成语各两个

九死一生、起死回生

描写人物容貌的成语:眉清目秀、容光焕发、国色天香

描写人物衣着的成语:珠光宝气、雍容华贵、荆钗布裙、奇装异服

描写人物身材的成语:老态龙钟、弱不禁风、瘦骨嶙峋、身材修长

描写人物w的成语

满腹经纶

偷天换日、

珠光宝气、

国色天香、

八仙过海、

愚公移山、

龙生九子、

精卫填海、

描写人衣服的四字成语

1、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

2、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韩非

3、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

4、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韩非

5、不明察,不能烛私。——韩非

6、不踬于山,而踬于垤。——韩非

7、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8、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韩非

9、矜伪不长,盖虚不久。——韩非

10、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韩非

11、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12、明主之道,明于公私。——韩非

13、祸难生于邪心,邪心生于可欲。——韩非

14、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韩非

15、治民无常,唯法为治。——韩非

16、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韩非

17、远水不救近火。——韩非

18、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

19、事以密成,语以泄败。——韩非

20、人处疾则贵医。——韩非

2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故人多溺。——韩非

22、悬衡而知平,没规而知圆。——韩非

23、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韩非

24、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韩非

25、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韩非

26、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

27、摇镜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韩非

28、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29、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

30、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韩非

31、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

32、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

33、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

34、一家二贵,事乃无功。——韩非

35、治民者,禁奸于未萌。——韩非

3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

37、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韩非

38、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

39、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韩非

4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

41、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韩非

42、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

43、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韩非

44、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韩非

4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韩非

4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

47、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韩非

48、巧诈不如拙诚。——韩非

49、战阵之间,不厌诈伪。——韩非

50、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

51、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2、抱法处世则治,背法处世则乱。——韩非

53、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韩非

54、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

55、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韩非

56、不劲直,不能矫奸。——韩非

57、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

58、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韩非

59、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

60、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

61、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

62、敏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韩非

6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

64、圣人不期循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

65、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

66、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

67、时移而治,不易者乱。——韩非

韩非子名言名句

韩非子名言名句

1、私行胜,则少公功。

2、数披其木,毋使枝大本小;枝大本小,将不胜春风;不胜春风,枝将害心。

3、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4、自见之谓明。

5、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7、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8、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9、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

10、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

11、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12、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

13、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4、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

15、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16、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7、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

19、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20、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

21、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党之分。

22、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

23、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4、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25、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26、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

27、自胜谓之强。

28、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

29、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30、行成于思,毁于隋。业精于勤,荒于嬉。

31、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32、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3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34、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3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36、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37、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

39、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40、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41、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42、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4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44、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5、君无见其所欲。

46、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47、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48、非知之难也,处之则难也。

49、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50、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51、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5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53、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

54、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55、以俭得之,以奢失之。

56、和氏之璧,不饰以五***。

57、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58、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59、慈母有败子。

60、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61、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62、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

6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64、滥于文丽而不顾其功者,可亡也。

6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66、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

67、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

6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69、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70、不吹毛而求小疵。

71、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72、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73、散其党,收其余,闭其门,夺其辅,国乃无虎。

74、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75、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76、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77、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

78、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

79、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

80、因可势,求易道。

81、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82、爱臣太亲,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83、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84、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85、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86、欲速则不达。

87、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韩非子经典名言分享

1.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2.悬衡而知平,没规而 知圆

3.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4.善之生如春,恶之死如秋,故发劝极力而乐尽情,此之谓上下相得。

5.巧诈不如拙诚。

6.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7.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

8.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9.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10.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

11.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材非长也,位高也。

12.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13.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14.自见之谓明。

15.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16.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1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

18.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19.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20.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

21.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

22.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23.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24.爱臣太亲,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5.臣得树人,则主失党。

26.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27.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2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9.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30.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1.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32.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韩非子名言名句大全,韩非子寓言故事

1、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2、华而不实,虚而无用。——《韩非子·难言》

3、欲速则不达。——《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4、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6、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8、欲成其事,先败其事。

9、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10、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11、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12、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13、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14、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15、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16、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17、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18、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9、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20、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21、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22、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23、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劝功;严刑,***亲法。

24、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25、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26、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27、探其怀,夺之威。主上用之,若电若雷。

28、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29、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30、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31、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丈者,可亡也。

32、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33、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34、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

35、涵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

36、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37、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38、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39、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

4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41、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42、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智的)

43、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44、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45、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46、举世有道,计入有计出。(做事情要有一定的原则,既要算计得道的,也要算计失去的)

47、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4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49、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0、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51、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52、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53、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54、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55、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56、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5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58、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59、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60、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61、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62、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63、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64、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来迎合)

65、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66、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67、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68、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69、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70、爱臣太亲,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7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72、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73、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7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7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7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77、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78、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79、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80、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8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82、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83、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84、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85、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86、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8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8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89、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90、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91、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92、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9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94、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95、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96、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98、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韩非名言集锦》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名言名句 专题。

韩非子诚信名言名句

1. 描写人物服饰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1)高冠博带 释义 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

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2)凤冠霞帔 释义 指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也指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出处 《潇湘雨》(元·杨显之)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典故 姑娘在出嫁时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贵,同皇上的“娘娘”并起并坐,享受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金兀术南侵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

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

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

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

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

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

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

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废止。(3)衣冠辐凑 释义 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

达官显贵集聚一处。出处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唐·杨炯):“金城北峙,玉关西候,山泽骈罗,衣冠辐凑。”

(4)衣冠云集 释义 达官显贵们集聚在一起。出处 《玉合记·还玉》(明·梅鼎祚):“丹墀下玉帛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5)衣冠楚楚(衣裳楚楚、衣冠济楚) 释义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漂亮。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6)衣冠济济 释义 济济:庄重恭敬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庄重。

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

令仪克盛,嘉会有章。” (7)短褐不完 释义 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

出处 《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8)怒发冲冠 释义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

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

于是他***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

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

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

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

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

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

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9)作嫁衣裳 释义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出处 唐?秦韬玉《贫女。

2. 形容衣服的四字成语

西装革履、衣衫褴褛、鹑衣百结、衣不蔽体、锦衣玉食。

一、西装革履

释义:身穿西装,脚穿皮鞋。形容衣着入时。

出自:《澹定集<;善闇室纪年>;摘抄》:“这位‘管乐’西服革履,趾高气扬。后来忽然低头丧气起来。”

朝代:现代

作者:孙犁

示例:别看他西装革履,温文尔雅,其实是个衣冠禽兽。

二、衣衫褴褛

释义:衣服破破烂烂(褴褛:破烂)。

出自:《左传 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朝代:先秦

作者:左丘明

翻译:训练他们用若敖,蚡冒,单路蓝线以开启山林。

示例:旧社会到处都是衣衫褴褛的要饭人。

三、鹑衣百结

释义:鹑衣:像鹌鹑鸟尾巴那样的衣服;百结: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身上穿的衣服补丁多;连缀起来就像鹌鹑鸟的秃尾巴。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出自:《太平广记》:“时有一人,鹑衣百结,颜貌憔悴,亦往庙所。”

朝代:宋

作者:李昉

翻译:当时有一人,鹌鹑衣百结,容貌憔悴,也往庙所走去。

示例:看他那鹑衣百结的窘状,其经济的拮据境况是可想而知的。

四、衣不蔽体

释义: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出自:《警世通言》第31卷:“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蔽体,食不充口。”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翻译: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衣不遮体,食物不足人口。

示例:那是个印度人,一个衣不蔽体、黑皮肤的德拉维苦力,看样子才死时间不长。

五、锦衣玉食

释义:锦衣:精美华贵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饮食。华丽的服装;珍美的饮食。形容生活豪华奢侈。

出自:《魏书 常景传》:“夫如是,故绮阁金门,可安其宅;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朝代:北齐

作者:魏收

翻译:要是做到这样,所以绮阁金门,可以安全的住宅;锦衣美食,可颐其形。

示例:有些姑娘性格的贾宝玉,从小在金银饰品锦衣玉食里长大。

3. 描写人的穿着的四字词语

衣冠楚楚、花枝招展、珠围翠绕、珠光宝气、峨冠博带

一、衣冠楚楚 [ yī guān chǔ chǔ ]

解释: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出自:周 孔子编订《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译文:蜉蝣羽翼薄又亮,像你衣服真漂亮

二、花枝招展 [ huā zhī zhāo zhǎn ]

解释: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等捧过茶来,才吃了一口,平儿也打扮的花枝招展的来了。”

三、珠围翠绕 [ zhū wéi cuì rào ]

解释:珠:珍珠;翠:翡翠。形容妇女妆饰华丽。也形容富贵人家随侍的女子众多。

出自: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依旧有翠绕珠围。”

译文:依旧有翠绕珠包围。

四、珠光宝气 [ zhū guāng bǎo qì ]

解释:珠、宝:指首饰;光、气:形容闪耀着光彩。旧时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出自: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这光芒要是只在字和词,那就象古墓里的贵妇人似的,满身都是珠光宝气了。”

五、峨冠博带 [ é guān bó dài ]

解释:峨:高;博:阔。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一折:“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

译文:高帽子和阔衣带一定是一个名士大夫。

4. 形容“衣服”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原发布者:苹焙谋取郎

篇一:关于衣着的成语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指生活清苦。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布衣芒屏:芒屏:草鞋。穿布衣,和草鞋。古代平民的衣着。指平民百姓。穿红着绿:形容衣着鲜艳华丽。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鸿衣羽裳: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 :指衣着华丽,只会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弟。华冠丽服:冠:帽子。形容衣着华丽。黄冠草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黄冠草履: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黄冠野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解衣磐礴:解衣:解开衣服;磐礴:坐地时两腿张开。形容衣着随便,举止不拘礼节。老来俏: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乱头粗服: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形容不爱修饰。芒屩布衣:屩:麻草鞋。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纳屦踵决: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贫穷潦倒:家境很穷、衣着破烂、精神状态很差。

5. 描写衣服的四字词语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苹焙谋取郎 篇一:关于衣着的成语弊衣疏食:破旧的衣着,粗粝的饭食。

指生活清苦。不修边幅: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

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布衣芒屏:芒屏:草鞋。穿布衣,和草鞋。

古代平民的衣着。指平民百姓。

穿红着绿:形容衣着鲜艳华丽。衮衣绣裳:古代天子祭祀时所穿的绣有龙的礼服,形容衣着华丽奢华。

红装素裹:指衣着淡雅的妇女。也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相映衬的景色。

鸿衣羽裳:以羽毛为衣裳。指神仙的衣着。

*** :指衣着华丽,只会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弟。华冠丽服:冠:帽子。

形容衣着华丽。黄冠草服:粗劣的衣着。

借指平民百姓。有时指草野高逸。

黄冠草履: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

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黄冠野服:粗劣的衣着。借指平民百姓。

有时指草野高逸。同“黄冠草服”。

解衣磐礴:解衣:解开衣服;磐礴:坐地时两腿张开。形容衣着随便,举止不拘礼节。

老来俏:衣着打扮如青年人的中老年人。乱头粗服:头发蓬乱,衣着随便。

形容不爱修饰。芒屩布衣:屩:麻草鞋。

穿着草鞋和粗布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纳屦踵决: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

形容衣着褴褛。披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

贫穷潦倒:家境很穷、衣着破烂、精神状态很差。

短字开头了成语

一、韩非子诚信名言名句:

1.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出自《韩非子·王蠹》。译文长长的衣袖有利于舞蹈,钱多的人有利于经商。

2.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选自《韩非子·说难》。译文商量事情,因为能保密,所以能获得成功;而说出去泄露了机密,就会失败。

3.腓大于股,难于趣走。

选自《韩非子·扬权》。腓(fèi):小腿。股:大腿。趣:通“趋”,快走。译文小腿大于大腿,是很难走得快的

4.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

选自《韩非子·解老》。解:废除,消除。译文不知道满足的人,他的忧虑,终身都无法消除。

5.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

选自《韩非子·外储右下》。译文想让自己得利,必先让你的国君得利;想让自家富裕,必先让你的国家富裕。

6.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选自《韩非子·五蠹》。译文连米糠和酒糟都吃不饱的人,不会去追求精美的食物。粗衣短袄都是破破烂烂的人,也不会去期待那绣衣丝绸。

五蠹的原文

1、短小精悍

读音:duǎn xiǎo jīng hàn。

释义: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

出自:郭沫若《涂家埠》:“一位短小精悍的人来了。一眼看去便知道他是广东人,哨兵向他敬礼,称呼他是排长。”

例句: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明。

2、短兵相接

读音:duǎn bīng xiāng jiē。

释义: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自: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译文: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例句: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

3、短褐穿结

读音:duǎn hè chuān jié。

释义:形容衣衫褴褛。

出自:晋代陶潜《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例句: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烂烂的,缝缀补绽着,常常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但心里很坦然。

4、短见薄识

读音:duǎn jiàn bó shí。

释义:指见识短浅。

出自: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三十五卷:“浑家李氏却有些短见薄识,要做些小便宜勾当。”

5、短衣匹马

读音:duǎn yī pǐ mǎ。

释义: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出自:唐代杜甫《曲江》:“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译文:短衣匹马追随李广的足迹,射杀猛虎以度过余年。

韩非子 名句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麂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锸,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工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短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闻***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易其行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今则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以其耕作也赏之,而少其家业也;以其不收也外之,而高其轻世也;以其犯禁也罪之,而多其有勇也。毁誉、赏罚之所加者,相与悖缪也,故法禁坏而民愈乱。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而吏不能胜也。不事力而衣食,则谓之能;不战功而尊,则谓之贤。贤、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说贤、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祸,则私行立而公利灭矣。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法、趣、上、下,四相反也,而无所定,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故行仁义者非所誉,誉之则害功;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今以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则为匹夫计者,莫如修行义而习文学。行义修则见信,见信则受事;文学习则为明师,为明师则显荣:此匹夫之美也。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为有政如此,则国必乱,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斩敌者受赏,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禄,而信廉爱之说;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富国以农,距敌恃卒,而贵文学之士;废敬上畏法之民,而养游侠私剑之属。举行如此,治强不可得也。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于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无从识之矣。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则缓者非所务也。今所治之政,民间之事,夫妇所明知者不用,而慕上知之论,则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务也。若夫贤良贞信之行者,必将贵不欺之士;不欺之士者,亦无不欺之术也。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处制人之势,有一国之厚,重赏严诛,得操其柄,以修明术之所烛,虽有田常、子罕之臣,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今人主之于言也,说其辩而不求其当焉;其用于行也,美其声而不责其功。是以天下之众,其谈言者务为辨而不周合于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人盈廷,而政不免于乱;行身者竞于为高而不合于功,故智士退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乱,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言耕者众,执耒者寡也;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被甲者少也。故明主用其力,不听其言;赏其功,必禁无用。故民尽死力以从其上。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衅,超五帝、侔齐三王者,必此法也。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从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

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救小,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听说于其臣,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缯缴之说而侥幸其后,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求于外,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故周去秦为从,期年而举;卫离魏为衡,半岁而亡。是周灭于从,卫亡于衡也。使周、卫缓其从衡之计,而严其境内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赏罚,尽其地力以多其积,致其民死以坚其城守,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万乘之国莫敢自顿于坚城之下,而使强敌裁其弊也,此必不亡之术也。舍必不亡之术而道必灭之事,治国者之过也。智困于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与辟危穷。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高价之民多矣。

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yǔ之器,聚沸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1、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

2、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韩非子

3、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

4、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韩非子

5、恃人不如自恃也,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为人也。——韩非子

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韩非子

7、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干赏罚。——韩非子

8、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之不足也。——韩非子

9、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韩非子

10、尧不能独成,乌获不能自举。——韩非子

1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

12、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韩非子

13、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于卒伍。——韩非子

14、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韩非子

1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韩非子

16、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子

17、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韩非子

18、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韩非子

19、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韩非子

2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韩非子

21、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韩非子

22、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

23、因可势,求易道。——韩非子

24、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

25、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韩非子

26、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