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不逾矩读音_从心所欲不逾矩下半句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7 0
  1.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2.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3. 生和安行 从心所欲不逾矩
  4. 随心所欲不逾矩,下句是什么
  5. 心学浅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6.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意思是说: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耳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耳顺就是“心”静如止水,任凭千言万语投进来,都激不起任何波浪。通常来讲,就是任何言语都能接纳。?

从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达到了“从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希”。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不象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很常见。

从心所欲不逾矩读音_从心所欲不逾矩下半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孝”的观念很强,对老人的行为极为宽容。对七十岁的老人,通常就“随他去吧”,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来稀之年,能够随心所欲,也要不越过该有的起码的规矩。

扩展资料:

关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表面上论述人一生的修养,但在本篇中,以“政”为主题,本章的宗旨亦是围绕“政”在说事。人生是一大“政”,人生每一阶段亦有每一阶段之“政”。

十五岁阶段,应以“志于学”为“政”;三十岁阶段,应以“立于道、合于道”为“政”;四十岁阶段,应以“不惑于道、见道”为“政”;五十岁阶段,应以“知天命、得道”为“政”;六十岁阶段,应以“耳顺、养道”为“政”;七十岁阶段,应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以上人生每一阶段之“政”亦是大原则,具体要求还需要深入辨析,反复琢磨。接下来,就是再从“学”的具体关系行为辨析“政”的内涵和要求。

百度百科-随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是什么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这里的"立"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不会被外力所动摇。四十不惑,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立”与“惑”是一组对立,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三十而“立”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无权则无发言权,对事态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时,已掌握一定权利,此时处事相对通达,对待事情是无可,无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耳朵顺了,听什么都能接受。《说文》中提到:“理也,损百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谓,顺之而后,始见天理,始着条理。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

六十而耳顺。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 大学之道 ;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出处:《 论语 ·为政》

扩展资料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为政

生和安行 从心所欲不逾矩

完整说法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论语》,意思是: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在人生道路上站稳脚跟,四十岁心中不再迷惘,五十岁知道上天给我安排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分辨是非真***,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说话做事,又不会超越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随心所欲不逾矩,下句是什么

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李宗吾《厚黑学》中点评刘备,张良时的一句话,意思是:从生下来就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着(厚黑的道理),已经达到与自己的心愿、想法一致的程度,不会出现任何差错。

相关知识延伸——《厚黑学》:李宗吾在厚黑学一书中,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列举了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项羽、刘邦等人物为例,试图证实其厚黑学而列举当中各人之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他们的成败。虽然有人撰写“薄白学”来反击厚黑学,但厚黑学一书一直受到民间重视,辗转相传,以厚黑学命名的相关中文书籍多达200本以上,几乎成为现代显学中的一种。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心学浅谈: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没有下句。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及其再传***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百度百科—孔子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学-为政篇》

这句话是孔夫子七十岁以后总结数十年的人生经历有感而发,分量不可谓不重,真理度不可谓不高。据孔夫子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过于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种境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咱们不妨来吧啦吧啦,以俗子之心窥探圣人之道,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度娘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很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在下认为,早在明朝时期,有位大儒已经深刻分析了这句话,并以此开创了儒家一门新的支派,甚至一不小心还获得了“明朝一哥”的头衔。没错,这位大儒就是王阳明,其开创的儒家新支派便是心学。

心学,据主流学术派分析,主要有两大观点:一曰致良知,一曰知行合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么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

怎样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随心而行呢?答曰:深刻探究、认识自己的内心,然后按照内心的指示做事,这就是随心所欲。

怎样才能不逾矩呢?答曰:净化自己的内心,要知道“致良知”三个字中,“知”字前面还有一个“良”字,只有把心净化的至纯至良,才能随心而不逾矩。

怎样才能把“知”净化的很“良”呢?答曰:知行合一。不妨先随心所欲,化内心所想为外在所行,然后观察所行带来的结果是好是坏,以此判断最初的内心所想是对是错,久而久之,便能去私欲,存天理,将内心净化的至纯至良,也就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然而,现实中我还遇到一些问题:我十几年寒窗苦读,于千军万马之中勇闯独木桥打破高考这一玄关,之后又历经四年大学苦修,终于走出师门,踌躇满志,自以为纵不能独霸武林亦可以横行江湖了。怎奈一入职场深似海,之前吸收的万分能量竟不能输出分毫,真是气煞我也!

这似乎涉及到一个输入与输出的问题。《宝莲灯前传》中,玉鼎***的学识可以说三界之内罕有敌手,但他本人却是个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反观他的几大传人:杨戬、孙悟空、狐妹,各自从他那学习了一丁点的法力理论,便足以横行三界了。《天龙八部》中王语嫣通晓百家武学,但自己却手无缚鸡之力,而与之相比,乔峰所得到的武学教材要少的多,但却是名副其实的战神。这两个例子中前者是输出输入比很低的,后者是输出输入比很高的。

原谅我的跳跃性思维,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武侠***中的一阳指,将全身内力集中于指尖,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这也是我认为的输出的比较高的境界。当具体面临一个问题时,能够汇集以往所有吸收的知识能量,去糟取精,以全身之功力解决面临的这个困难,这样或许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输出输入比。

因此,我们又得到了这样一个顺序: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提高输出输入比。

(孔子说):“我15岁时,立志于学习,30岁能自立于世,40岁时遇事就不迷惑,50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不会超出规矩.”

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立:站得住的意思。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