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为之造句,以意为之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7 0
  1. 用不以为意造句
  2. 一心一意如何造句
  3. 不以为意的意思
  4. “那就祝我们”来自神仙网友的神级造句
  5. 虚词“之、为、而、以”的分类意思及用法,急!!
  6.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什么意思?

一枚意思是“一个”。

“一枚”的拼音为“yī méi ” 。

枚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个”,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例如“一枚别针”,“不胜枚举”。

以意为之造句,以意为之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枚”造句

1、这是一枚苦涩的青果。

2、爸爸把一枚自己最心爱的邮票送给了我。

3、每一枚奖章,都包含着他的血汗。

4、王奶奶送给小兵一枚大苹果当作他做好事的酬谢。

5、他摘得运动会的第一枚金牌,首战告捷。

〈名〉

1. 会意字。从木,从攴(pū)。本义:树干

出处:

《广雅》:枚,条也。

《诗·大雅·旱麓》:施于条枚。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2.?马鞭。

出处:

《左传·襄公十八年》:还于东门中,以枚数阖。

3.?古代行军时,士卒口衔用以防止喧哗的器具,形如筷子

出处:

《北史》:军士衔枚,夜登芒山,未明击之。

4.?门钉

组词:枚数(门钉数)。

5.?

6.?量词,相当于“个”,“支”,“件”等,”,多用于形体小的东西。

出处:

《西游记》六枚都使升空法,云端里面各翻腾。

组词:一枚铜钱、一枚别针、不胜枚举。

〈副〉

7.一一;逐个 。

组词:枚卜(一一占卜);枚列(一一列举);枚别(一一分辨);枚进(一一进献);枚数,枚举(一一列举)。

不以为意造句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 ②夷吾;即管仲。 ③咎繇:人名,法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臣名之 名( ) (2)臣故畜牸牛 畜( )

(3)公诚愚矣 诚( ) (4)管仲正衿再拜曰 正( )

答案:(1)命名 (2)养 (3)确实(或:真) (4)使……正(或:整理好)

细解:本题考词义解释。词义的解释,一是靠平时积累,掌握常用虚词、实词的基本义项和用法(包括活用),二是靠基本的语法分析,弄清某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1)中的“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动词,是“命名”之意。(2)小题中的“畜”是通***字,同“蓄”,是“饲养、养”的意思。(3)“诚”,确实、的确的意思。(4)“正”是使动用法,使……正。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答案:B

细解:本题考词的用法辨析。解这类题主要靠语法分析,当然也要有基本积累。B项“何为以公名之”是个疑问句,有宾语前置的现象,所以选定B项。A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B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为“因为”;C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是”;D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作、为”:A C D中的“为”都是动词。B项“为”是介词,因为。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使尧在上,咎繇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

答案:***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

(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答案: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重点词:“见”“暴”“与”,兼顾全句)

细解:第(1)句中“使”应解释为”***使”;“在上”指主持***;“为理”指做法官;“安”表疑问,译为“怎么”。第(2)句“见”译为“被”,“暴”译为“欺负”,“与”译为“给”。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补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1) 中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的通顺;(2)中重点词:“见”“暴”“与”,兼顾被动句。这两句话都要翻译为***设关系复句。

4.从全文看,下列说***确的一项是(2分)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答案:C

细解:桓公以为愚公是愚者,有“桓公曰:‘公诚愚矣!’”为证。管仲不认为他是愚者,有“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为证。本题考理解判断。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本题A项陈述显然错误:桓公并没有听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则理解他是对社会不满而故作愚语。

5.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__________ ,“修政”的内容是__________ 。 (2分)

答案:狱讼之不正 完善法制

细解:“请退而修政”是紧接“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因此“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之不正”现象的存在。“修政”的内容也当然是指法制建设。本题考理解归纳。此题答案要从文中提炼、推论出来。题目问的是管仲,当然到他的话中去找答案。从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就是管仲所忧的,即“狱讼之不公”;“修”就是要变“不公”为“公”。

一心一意如何造句

造句含义: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下面跟着我来看看用不以为意造句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这个时期,中国依然被怡然自得的天朝心态笼罩着,统治者对几本期刊在大陆的传播,虽不以为然,却也不以为意。

 2、我一时说错话,原以为他听了会***雷霆的,想不到他却不以为意。

 3、加上***人大多长期反复发病,很多家属将病人视为包袱,对告之内容不以为意,导致告之不全或达不到效果,一旦发生意外则不能理解或否认已告之,而发生***。

 4、某公司连续若干年都没有完成公司***,但上上下下都不以为意,让外人诧异无比。

 5、殷商末年,商朝的个别政治人物已经预感危机,向商纣王提出警告,而纣王则认为他受大命于上天,不以为意。

 6、杨德昌对此倒是不以为意甚至反其道行之,他的镜头下总是会出现不完整的人和物。

 7、大量村民对于选举的冷漠,并不以为意味着村级干部基本上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领域。

 8、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

 9、每次论争,朱光潜都是标榜出一种新的观念,营建起一个新的营垒,这使得许多学术界朋友为之捏了一把汗,不时有人给他以善意的劝告,但是他却处之坦然,不以为意。

 10、但李申兄却没有注意到这正是中医在古典医学范围内走过的分析阶段,更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医学不以为意,甚至深为中医未能在解剖学基础上得到而遗憾。

 11、秦枫听到众人的话不以为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2、但从未见惩处记载,盖所谓礼制早已成具文,风俗变迁无时,官方亦不以为意。

 13、一次他打听到辩才外出做法事,认定时机已完全成熟,就借口到庙里取一件上次忘记拿走的东西,其他和尚当然不以为意,任他去取。

 14、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些做法不以为意,甚至认为单位可根据考察需要问一些与隐私有关的问题,而这些在西方国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15、在后一种情况下,主体自身的矛盾往往是主体低能的表现,对方见自己低能,也就对自己不以为意,使矛盾得到消除。

 16、人从来不以为意义必须依赖于意义的整体。

 17、这种方法典型地存在故意的扭曲,而我们却不以为意。

 18、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意,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

 19、面包车驾驶员不以为意,还嘻嘻哈哈和孩子打闹。

 20、考试考了个鸭蛋,他仍不以为意,难怪老师要骂他。

 21、偶有朝参,大臣们在殿上大摇大摆,高声喧哗,随地吐痰,冒渎君威,不以为意。

 22、宣和七年冬,金人来侵,州将以下惶惧不可终日,只有姚孝锡投床熟睡,不以为意。

 23、我曾多次提醒要注意安全生产,可他就是不以为意。

 24、林浩轻笑一声,不以为意,推己及人,老祖肯定有着自己的秘密,不说就不能勉强。

 25、当下对此书也不以为意,与其它书通统塞回布包里。

不以为意的意思

一心一意

[ yī xīn yī yì ]?

释义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示例

所以彭官保便~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料理军需器械。 ◎清·张春帆《宦海》第四回

出处

《三国志·魏志·杜恕传》:“免为庶人,徙章武郡,是岁嘉平元年。”裴松之注引《杜氏新书》:“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造句

1. 三心二意,是搞不好工作的,一定要一心一意才成。

2. 在梦想与现实中给自己定好位,然后一心一意地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埋头做自己的事。

3. 一心一意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4. 专一不是一辈子只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心一意

5. 他一心一意地工作,丝毫不顾忌他人的闲言碎话。

6. 一心一意万事成,三心二意失良机。

7. 她是一位勤快的家庭主妇,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

8. 一心一意保安全,同心同德谋发展。

9. 有时候,我好像一心一意地想挺身出来反抗那个过去的悲剧。

10. 她从来就没有一心一意理睬过他,现在她根本也不会理睬他。

11. 今后少和你的那些三朋四友来往,一心一意在学校学习好了。

12. 我正一心一意地做作业,却无缘无故地睡着了,也许是因为太累了吧。

13. 属下愿跟随将军,执鞭随蹬,一心一意驰骋沙场。

14. 她们两人是好朋友,总是形影不离。她们对待这份友情也是一心一意的。

15.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只要一心一意的工作,生活安定舒坦,那就妙不可言了。

16. 他工作时精神格外集中,一心一意想着快点完成任务。

17. 他正一心一意地学外语。

18. 他辞去了所有的社会***,如释重负,可以一心一意地教书了。

19. 他这会儿正一心一意地吃饭,用鼻子边拱边闻,吃得津津有味,还一点儿不知道人家正在议论他呢。

20. 几十年来,她一心一意演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从不见异思迁,这一点在当今歌坛来说,是非常难得的。

21. 只要肯一心一意专注做事,成功的机会就会相对增加。

近义词

全心全意 [ quán xīn quán yì ]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

一心一意 [ yī xīn yī yì ]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真心实意 [ zhēn xīn shí yì ]

心意真实诚恳,没有虚***。

反义词

心不在焉 [ xīn bù zài yān ]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东张西望 [ dōng zhāng xī wàng ]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三心二意 [ sān xīn èr yì ]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那就祝我们”来自神仙网友的神级造句

不以为意的意思是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

成语拼音:不以为意,汉语成语,拼音是为bù yǐ wéi yì。

成语解释:认为不须介意,不把它放在心上。指不认真对待,不予重视。

成语出处: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施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卓遂不以为意。自此愈加骄横,自号“尚父”。

2、《三国志·吴书·陆凯传》:定大恨凯,思中伤之,凯终不以为意,乃心公家,义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饰,忠恳内发。

3、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

不以为意造句

1、我曾多次提醒要注意安全生产,可他就是不以为意。

2、当初他对奶奶的病不以为意,结果那次竟成了诀别。

3、杨德昌对此倒是不以为意甚至反其道行之,他的镜头下总是会出现不完整的人和物。

4、许多民营企业对这些做法不以为意,甚至认为单位可根据考察需要问一些与隐私有关的问题,而这些在西方国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5、大量村民对于选举的冷漠,并不以为意味着村级干部基本上是一个无人问津的领域。

虚词“之、为、而、以”的分类意思及用法,急!!

“那就祝我们”来自神仙网友的神级造句

1.“那就祝我们余生各自欢喜。”

2.“那就祝我们好聚好散。”

3.“那就祝我们,考试不挂科。”

4.“那就祝我们,有缘无分,请你记住,我喜欢你,从见到你的那天开始。”

5.“那就祝我们玫瑰,有不落永世相守。”

6.“那就祝我们,都被鲜花拥簇,看大海的浪漫,热烈而自由,赤诚而勇敢。”

7.“那就祝我们愿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

8.“那就祝我们在没有见面的日子里,永远思念着对方。”

9.“那就祝我们知足且上进,温柔且坚定,余生各自安好。”

10.“那就祝我们,抬头时满目星空,低头时道路万千。”

11.“那就祝我们在彼此看不见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

12.“那就祝我们,都能找到蕞纯粹的热爱。”

13.“那就祝我们即使天各一方,仍旧情意深,长继续闪闪发光,照亮寸土一方。”

14.“那就祝我们来时光芒万丈,去时依旧有光。”

15.“那就祝我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拥抱彼此。”

16.“那就祝我们,今日之离别。只是离别,但心永相连。”

17.“那就祝我们,今日无碍,明日无忧,你我皆好。”

18.“那就祝我们,归故,留尘,明白秋后的徒然。”

19.“那就祝我们,少年一向快马杨帆,道阻且长不转弯。”

20.“那就祝我们,跃入人海,各自风雨灿烂。”

21.“那就祝我们,以月亮为琴,星星为音符,肆意又热烈的奏响属于自己的奏鸣曲。”

22.“那就祝我们,下次哭泣是因为太幸福。”

23.“那就祝我们,走洒满星光的道,去月纱笼罩的彼岸,迎着朝阳的洗礼,伴着青鸾的鸣叫。”

24.“那就祝我们,阳光下肆意奔跑,不惧世俗,不欲世俗,肆意张扬,任何选择只为自己,快乐如少年初识那般。”

25.“那就祝我们,都能和真诚的人硬碰硬,在这个欺骗,玩弄,背叛,成为当代风潮的年代,希望永远有人带着诚意来爱你。”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什么意思?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例:

⑴有好事者船认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

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

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4、以为,认为。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的谩#?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0、在。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

⑵要以不能免。(以:是)

13、通“已”,止。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更多虚词用法请见: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意思是: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这一句出自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春晚》,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整首词的原文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整首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风停了,花儿已凋落殆尽,只有尘土还带有花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有一些字词,我觉得有必要单独解释一下,这样才能更加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花想容”,双调小令。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这首词为变格。

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一作“春”。

日晚:一作“日落”,一作“日晓”。梳头:古代的妇女习惯,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梳妆打扮。

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

先:一作“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说:一作“道”。“尚好”:一作“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

拟:准备、打算。轻舟:一作“扁舟”。

舴艋(zé měng)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

知道了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最后,关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我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