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什么意思,修道日损,损之又损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8 0
  1. 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请问益的是什么,损的又是什么?
  2.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翻译与解读
  3.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4. 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赏析
  6.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什么意思,修道日损,损之又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求知要不断地增加,

求道却要不断地减少,

越来越少,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

求道不同于求学,不是增加外在的知识,而是减去内在的欲望思虑。最后达到无所分别,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才可以随风而行,自然而为。

《道德经》第一章有言:“无名天地之始”。要能常常回到“无”这个根源,让后天产生的思虑情欲都放下,一切归零,方能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我们一般人都会在某些方面偏执、于某些事情固著,舍本逐末,得一隅而失大体。这是人生下来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有限,接受的事物有限,所以往往出而不返。

个体处于天地之间某个小小的角落,生命中一时的得失即能让我们如痴如狂,恨爱交替,沉溺于片面的贪欲,而拿不起,忘不掉,放不下,看不开。

所以才有了无穷烦恼,无尽痛苦,产生各种身心疾病。

而唯有真正得道之人,才可做到不亢不卑,淡然自持,潇洒面对一切。

修道要“损之又损”,不断放弃你的执著,减少你的偏见,而不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可以站在宏观宇宙的视野,客观看待机缘变化,尘世兴衰。

客观分析万事万物,又要勘破看透,心不执著于是非利害。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如果可做到“一切归零”,也就可做到随时随地能出能入,能有能无,在事物与大道、现象与本体之间自由往返。

老子道德经中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请问益的是什么,损的又是什么?

鲍鹏山《孔子如来》书中讲“损之又损之道”,子路问孔子如何让人生完满而又不倾覆。

孔子说了四点: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聪明要用愚来守。

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功劳要用让来守。

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来守。

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富有要用谦来守。

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损就是减损。所谓“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是也,人生要学会做减法。

这一点上其实跟老子的思想异曲同妙,“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人生的修行在于“日损”,该放下的就毫不犹豫地舍弃。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的话,放在这里对照着读,我们应该能更好理解损之又损的道理。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翻译与解读

第四十八章

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损:与“益”相对,减少。

亡,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入到隐蔽处。

译文

做学问每日曾益,为道每日而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亡为,亡为无不为。

夺取天下永远使事变无,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者日益。我每天都能从认识或者琢磨的东西中学到一些。那么日积月累,我自身的学识素养、思想行为模式也就越来越厚,而不断增益自身弥补不足。

为道者日损。我每天都成就理想之道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身那些潜意识中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减损并改正自身错误的(过分或不足)认知意识行为等。

减损啊再减损,最终使我自己的心态举止都居于亡与为不断调和的状态,也就是混沌

我和我们不断追求并行于大道,不断学习弥补不足,又不断改正自身态度心理行为模式,我们又能很好的调和亡与为,我们终于无不为(全德)。中华。

达到亡为而无不为的全德,我们就能取天下,取天下就是永远让天下保持平衡而无事,如果社会产生或输入了某些信息,让天下有了事端,也就是产生内部矛盾,甚至招致本国民众尖锐对立反感,那就不能足够取天下了。

荀子说:“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另一种断句: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亡),为无为而无不为。

1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可以脑脑通信。也可以让我们忘却一些不想要的。(脑与脑的连接似乎是靠一组波,例如双胞胎心灵感应,全世界所有人的大脑都是联通的。对脑传输,可制造梦。似乎存在思想主宰。人体穴位,经络,神经线,似乎可以接收信号或被编程)

2为道之人改变自己,损掉自身的行为习惯毛病,损之又损到自己没有任何作法习惯毛病,也就是无,以后做事做自己没做过的,尝试新做法,进而没有什么不能做。那样遇到任何事都能灵活应对了。

3为道就好像马拉松长跑,跑一步,路少一点。道就损一点,道损之又损,没道可跑了。为道的高度逼近到了天花板。就叫以至于无。这时候总会可能发生没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预防或引导这件可能发生的新事,就叫为无为。那样社会就没有不为的了。

4管理国家,为道,对国家各种知各种为各种事进行减损,一直损到无(无所作为,或无事),而后做无人做的,整个社会就无不为了。

“为无为”有两种解释:1为,无,为:做事,停止并思考,然后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为“无为”:做那别人做过外国做过,但我们没做过的事。或者开拓创新。或者没人愿意做的事,务本。举个例子,比如社会无人愿意沉下心研究数学,那么圣人(***机构)就得做。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感悟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翻译与解读

为学日益01,为道日损02,损之又损,以至无为03,无为而无不为04。取天下常以无事05,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06。

今 译

做学问,日以积累增加;从事于道者,日以减损,减损再减损,直至减损到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当常以无心而为,及其有心妄为,就不能治理天下。

评 议

此章是讲“为学”与“为道”则完全不同,“为学”则日益;“为道”则日损,直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以无事取天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正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由。至于“无为而治”,能否达到他所谓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目的,我认为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才能达到。老子所以这样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春秋时代,贵族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民不聊生,甚至铤而走险。老子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即说明这个问题。

但是,必须指出,老子认为“为道日损”,直至无为,便能“无为而无不为”,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也是有问题的。即使他所谓的“无为”,是说不要妄为,应顺应自然而为,就能达到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境界吗?诚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有其不要妄为的积极方面,但也有其否定积极主动而发挥主动性的消极思想。如果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不破旧立新、不积极奋斗,是不可能强国富民的。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显然缺乏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当今生存竞争的世界,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自然是行不通的。

也应当看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只是老子治国思想的一个方面,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还有许多积极的治国思想,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馀,就否定老子有积极治国的思想。老子虽然经常宣扬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他的许多言论,恰恰表现了他主张积极奋进的“有为”思想,诸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人事天莫若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即是。所以,研究老子,应当看到老子有其“无为”与“有为”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

注释

01 为学:做学问。河上公曰:“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 日益:日益增加。林希逸曰:“为学则日日求自益。”

02 为道:河上公曰:“道谓自然之道也。”林希逸曰:“为道则日日求自损。”吴澄曰:“为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为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03 无为:河上公曰:“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按楚简无“无为”二字。

04 无为而无不为:河上公曰:“情欲断绝,德合于道,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吴澄曰:“彼有为者为一事不过一事,为十事不过十事而已,其未为之事何啻千万,不可胜穷,岂能事事为之哉?惟无为者一事不为,故能事事无不为也。”按楚简本作“无为而无不为”,帛书甲乙本缺。严遵作“至于为而无不为”(《老子指归》)。

05 取:治也 (河上公说)。奚侗曰:“《广雅 · 释诂三》:‘取,为也。’‘为’,亦治也。‘无事’,犹云‘无为’也。” 无事:有二解,其一,“无心”(林希逸说);其二,“无所事,即无为也”(吴澄说)。奚侗亦然。句谓:治理天下,不能妄为。按:常,永远也。

06 有事:有二解:其一,“有心”(林希逸说);其二,有作为 (吴澄说)。 河上公曰:“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苏辙曰:“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林希逸曰:“取天下者必以无心,有心者反失之……无事有事,即无心有心也。”两句:谓只要妄为,就不能治天下。按《庄子 · 天道》篇曰:“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即可作为《老子》此两句的注脚。

为学要日益,为道要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中讲了这样一段话,原文是: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其中的.益:作“增加”讲;.损:作“减少”讲;.取: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

这段话译成现代文是: 追求学问的人,只是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又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

我的理解和感悟是这样的: 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的主观妄念和幻想,从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减损到了“无”,就符合道了, 符合道后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

他对为学的观点是:要坚持不懈地向外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庄子也说过“吾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而我们形容在学海地永远探索还有句俗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在鼓励我们要对自然的知识进行永不停顿地探索。但是我们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可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得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知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的中心,也就只好“望理兴叹”了。

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探索转向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索,其实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研究,也就是对道地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更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符合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不为。”这一思想贯穿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思想,尽管中国古代有许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这一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来看,“无为”是消极的、倒退的;但从本质上来讲,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了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我见过秦皇岛的渤海,见过青岛的黄海,到过上海和浙江的东海,听过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看过中途岛之战,---------等等。在静下心来的冥想中,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无边无际的太平洋,想象着自己走进了深深的太平洋,像一条无忧无虑的小鱼一样,畅游在太平洋的深处,看到了一条年代久远已经斑驳的战舰,在战舰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泳,看到了小虾、带鱼、黄鱼、水母等等鱼类,还看到了宛如潜艇的鲸鱼、鲨鱼、海豚、海象等等,我就想,这些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的鱼类,它们从远古到现在,一直遵从着自然的进化过程,它们能做的只是顺应自然的进化规律,它们没有能力想着怎样改变自然规律,所以它们才显得无忧无虑。相比于我们人类,少了许多的烦恼和忧愁,这也就提醒我们人类,要放弃改造或者改变自然规律的想法,应该更多的是顺应自然,把人类的欲念和妄想减少到最低,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生,达到与这个世界的完美融合。

仅以此文参与路法西殿下的圣贤书友会投稿,不喜欢的网友不用点赞,一带而过就行。但我还是感谢殿下组织的这个活动,让我们重读《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的经典,让我们在重读或新读中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断升华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赏析

研究学问,知识是要日益增加,研究事理,其理论知识是要日益减少; 因知识技术,是有限的、易把握,易传授,所以学习,要每天吸收知识,道是自然、天之道,是世间一切正法、大学问,具有无限性、难以把握性和难以传授性。故修道,修道之人只有去除一切杂念、欲望,达到了清净无为的高尚精神境界之后,才能圆满成功。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原文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

1.一般的理解是这样的: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2.我认为第一二句还可以这样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把它看作是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就可以这样翻译:做学问和修行道德,都需要每天坚持,都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增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面,对照自己的不足减损缺点。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另一种说法是:要严格分清哪些当为,哪些不当为。

4.取:治理、摄化、安定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无强为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凭意气用事。

译文

做学问和修行道德,都需要每天坚持,都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增益其所不能,另一方面,对照自己的不足减损缺点。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赏析

(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两句话用《四十二章经》中的名言来诠释比较好理解。佛言:博文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译文释迦牟尼佛说:只是广博地闻听佛法,产生爱佛法之心,这并不能真正修得佛道;只有一心一意奉行佛法,你自然就会得修佛道的极大成就。它的意思是道要修,要行,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落实在口头和心里的喜欢。

(二)无为而无不为。这一句才是辩证的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前看到理解老子的书,常常是把它单纯地概括为无为,恰恰忽略了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这两者之间是一体的两面,矛盾对立统一的,缺一不可,也不能够偏废。有些表面上的无为,恰恰是经历了无数的无不为奠定的坚实基础。小到做学问和修养身心,大到治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都需要无为而无不为的有机结合。做学问,犹如吃饭,吃的过程是有为,消化的过程是无为,两者都不能偏废。

走马观花道德经(48)

48.道德经第四十八景——达空之门

第四十八章 为道达空起妙用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48.0 布局谋篇

本章以为学日益作对比,述为道之方法(损)、目标与境界(无为、空)、妙用(无不为),推论取天下当顺道而无事。

可分三层。

“为学日益”是第一段,为下文“为道”作铺垫与反衬。

“为道日损”至“无为而无不为”为第二段,谓为道之方法、目标与妙用。

本段分三层。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为第一层,谓为道之法;

“以至于无为”为第二层,谓为道之目标与境界——达空;

“无为而无不为”为第三层,谓为道之妙用。

余下为第三段,谓大道至简。为学日益而繁复,为道日损而简约,故取天下当战胜自我,顺道而无事。

48.1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

日益,一天天增长。世人努力求学、做学问、修行,会让一个人觉得日有所长、收获日增,有更多的成就感,也容易让人增长傲慢自负、强化自我意识。

“为学日益”,是世人自身及其为儿孙设定的追求目标。有没有错?没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就是***给年轻一代的期待吗?

但为学要注意三点;

——方向必须正确。若为名利而学,则好比亿万富豪,托着祖上(大道)传下的无价钵盂,沿街乞讨,这培养出来的多是不知好歹的超级巨婴;又如行路之人,拿着七宝工具,一路挖宝,自刨坑洞、自毁前程,这造就来的是作死自己的豪门浪子;还若夜行之士,羡慕远处稀疏、惨淡的名利之光,不惜抛弃大道真理智慧的火炬,舍命而前,这磨练出来的是鼠目寸光、认贼做父的破落贵族。

近有报道,某姓美籍华人女子,在等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检测结果期间,为免治疗费用,竟然不顾他人死活,隐瞒发烧、咳嗽病情,吃退烧药混过安检,携丈夫、儿子逃回中国。听说要自费,甚是不快,“祖国怎能不给我免费治病呢?”而此巨婴,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留美博士。学历、文化层次不能说不高,而其文明层次、道德水准、法律意识之低,令人唏嘘。巨婴、白眼狼是如何炼成的?父母、师长、社会没有教给她正确的学习方向、人生目标,名利成了其深造的专业,自私自利成了其护身的法宝。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一次输了。留在美国,或可报销费用;逃到中国来,医疗费自付,机票钱、隔离费不小。网上对她骂声一遍,美国公司也宣布将其除名,丈夫、儿子被强制隔离,相关部门更是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对其立案侦查。真的是退财怄气牢狱灾,三者具备。但愿这迟到的方向性教育,能让该女一夜长大,自己好好反省为学到底为了什么,也学着引导儿子明白自私永远不吃香的道理。

——方法应该得当。专做加法,容易造成大肚子病、消化不良;学做减法,腾出空间,便于吸收。只学不用,永远停留在书本,永远是别人的东西;学以致用,才会把书读活,把它变成自己的珍宝。仅仅满足于从书本学习,“人从书里乖”,会学到一些乖巧,却难学到真智慧;故要“道法自然”,向大自然学习,读无字书,得真智慧。

——心态亦需端正。要常存谦虚处下之心,不可有自满之感、自傲之态、自炫之情,不然会停滞、退步、功败垂成,甚至自招灾祸。

48.2 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是“为道日损”的铺垫与反衬。为学日益,自我越学越厉害、越学越强大;方向错了,越学越复杂,越学越烦恼。

所以,越学自我越淡化,越学越谦虚,越学越简单,越学越自在,才是正途。第二十章云“绝学无忧”,就是强调,只有把学习的方向从世智辩聪、图名图利,矫正到无我无私、慈悲大爱的大道精神上来,才能幸福自在、快乐无忧。

“为道日损。”

日,每天;损,减损,减少,去除。真正的学道、修行的过程,与“为学日益”恰好相反,是日渐减损、天天做减法。每日里,把自己错误的认知、观念、心态、行为,加以反观照见,一一净化掉、去除掉。不净化那些错误的观念、知见、心态,就好比戴上有色眼镜,看不到道,看不***理实相。

“损之又损。”

损,不是只抓抓痒,而是要扒皮,甚至伤筋动骨、刮骨疗毒;不是一天就好、几次就行,而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深入反观,把深层次的错误观念知见,扒出来、净化掉。自我非常狡猾,自卫意识极强,抓抓痒可以,扒皮甚至伤筋动骨不乐意。而要真正的成长蜕变、涅槃重生,不能不重拳出击。用***的话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自我批评、自我灵魂上的革命、自我战胜的斗争,必须真刀实枪、见红,才能见实效、有价值。“自胜者强”啊!

48.3 深度反观

怎么深度反观?

由自身的痛苦不安处切入,找到苦因,再挖去苦根。

释迦牟尼称之为“四圣谛”,所谓解脱烦恼痛苦的四条真理。

一曰苦谛。苦是上天的美意,是上天所赐帮助我们成长、解脱的最神圣的礼物。苦是报警器,让我们明白自己身体有恙了、心灵得病了;苦是冲锋号,命令我们发起冲锋,自我疗愈、战胜自我!所以,我们不要畏惧,不要逃离,要勇敢地面对与接受苦,要敢于去拥抱苦。

二曰集谛。苦是我们错误的观念、知见、心态、行为招集而来。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错误的观念知见,好比电脑病毒——错误的运作程序,动念即乖,遇事即错,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所谓一错一切错。苦的根源就在于观念知见的错误,观念知见一错,心态、行为自然错误,历缘对境诸苦丛生。如人习惯于二元对立,好用“一指禅”,一双眼睛盯着别人,一个指头指着别人,遇事必是己是人非、己优人劣、己高人低,做错事的、坏事的、该追究的一定是别人。出现问题,开口必是“就是你”、“就怪你”,反正与自己无关;提到别人,最爱说“他吖”、“修六福”,意思是他不行。如此,不仅问题不能解决,还有可能问题越来越复杂;苦不能减少,而且会越聚越多。好比自己身上长疮,不从自己身上着手,专在别人身上用药,那是治不好的。

三曰灭谛。只要将我们的观念知见等“损之又损”,苦因不在,苦果无存。苦不从外来,而由己出;内扫病毒,诸苦渐息。

四曰道谛。就是坚定行走在“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之上,彻底扫除心灵病毒,从根本上消除苦因、得到解脱。正见第一,如果没有正确的观念之间,后面七正无立足之地。而要树立正知正见,当静心研习《道德经妙解》及配套课程;坚持不懈,必有所成。

48.4 无为达空

“以至于无为。”

不断扫除心灵病毒,调正思维模式,人逐渐觉醒,体会到“无为”的世界——原来道不是透过有所位的修行修出来的,而是不需作为道自现;因为道本来就遍一切处存在。

“无为而无不为。”

明道之人,体悟到无为的深意,体悟到一切生命的神圣,自我(小我)意识彻底消融,当下与道合一,安心自在。从此一个崭新的生命、神圣的生命诞生出来,自然无我无私地奉献、服务与回馈。

48.5 大道至简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要真正赢得天下民心、摄化天下百姓,必须体悟到“道本自具足一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道理,才能正确引导百姓返璞归真、安心自在。如不知“道本具足一切”,就会用自我的观念知见去引领百姓,形成越帮越忙、越做越乱,无法安天下民心。

大道至简,而众生好繁,似乎越繁越好,以致越来越烦、烦恼不断。欲取民心、得天下,顺道而为就好,顺应民心就行;却好无事生非,扰众害民,致民心渐失、仇怨暗生,天下焉取?

好繁之心源于自我。自我越甚,无事生非越强烈;自我越大,胡作非为越猖狂。故要“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淡然无我、归于虚空;如此,就能“无为而无不为”,心想事成,广利天下、天下归心。

本句与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可得已”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