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有始有卒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8 0
  1. 《金史》卷八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2.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赏析
  3. 有始有卒什么意思?
  4. 孔子 论语
  5. 形容“已经获得了荣誉但还要继续努力”的成语有哪些?
  6. 《策林》
  7.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①,见得思义②,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③。”

今译

子张说:“作为一个士,遇见国家危难,能献出自生命;遇见有利可得,能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能想到恭敬严肃;临丧时,能想到悲哀。这样做就可以了。”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有始有卒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注释

①致命:授命,舍弃生命。

②思:反省,考虑。

③其可已矣:“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这四方面是立身之大节。作为士,如能做到这些,就算可以了。

2.子张日:“执德不弘①,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今译

子张说:“执守仁德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义不能专一诚实,[这种人]哪能算有?哪能算无?”

注释

①弘:弘扬,发扬光大。一说,“弘”即今之“强”字,坚强,坚定不移。(见章炳麟《广论语骈枝》)。

②“焉能”句:意谓无足轻重;有他不为多,无他不为少:有他没他一个样。“亡”,同“无”。

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日:‘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日:“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今译

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询问交友之道。子张反问:“子夏是怎样说的?”[子夏的门人]回答:“子夏说:‘可交的就与他交,不可交的就拒绝他。’”子张说:“这和我听说的不同: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贤明的,对于别人为何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

注释

①矜(jin金):怜悯,怜恤,同情。

②与:同“欤”。语气词。

4.子夏日:“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

今译

子夏说:“虽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

注释

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

②泥(腻):不通达,留滞,拘泥。

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今译

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注释

①亡:同“无”。这里指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今译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①,君子学以致其道。”

今译

子夏说:“各行业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里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君子要[终身]学习达到实现道的目的。”

注释

①肆:古代制造物品的场所。如官府营造器物的地方,手工业作坊。陈列商品的店铺,也叫肆。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今译

子夏说:“小人对过错必定掩饰。”

子夏日:“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说:“君子[的态度让你感到]有三种变化:远看外表庄严可畏,接近他温和可来,听他说的话严正精确。”子夏日:“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

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今译

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役使他们;[如果]不信任,[百姓]就会以为是虐待自已。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后去劝谏;[如果]不信任,[君主]就会以为是诽谤自己。”

注释

①劳:指役使,让百姓去服劳役。

②厉:虐待,折磨,坑害。

子夏日:“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人可也。”

今译

子夏说:“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

注释

①大德:与下“小德”相对,犹言大节。小德即小节。一般认为,大德指纲常***方面的节操。小德指日常的生活作风,礼貌,仪表,待人接物,言语文词等。逾:超越,越过。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限制,界限,法度

子游日:“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日:“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②,孰先传焉?孰后倦焉⑧?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今译

子游说:“子夏的门人,做幽酒水扫地接待迎送的事是可以的,但这不过是未节。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怎么可以呢?“子夏听了这些话,说:“埃!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呢?[道]比之于草木,[各种各类]是有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诬蔑歪曲呢?能够有始有终[按次序教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注释

①抑:抑或,或许。末:非根本的方面,末节。

②君子之道:指君子的立身之道。与“本”有密切联系,故《论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话。

③“孰先”句:句中“倦”字,当是“传”字之误。一说,“倦”字不误意思是:君子之道,传于人,宜有先后,非以其“末”为先而传之,非以其“本”为后而倦教,非专传其宜先者,而倦传其宜后者。

子夏日:“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

今译

子夏说:“做官要做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可以做官。”

注释

①优:优秀,优良。一说,“优”,充足,富裕。指人有馀力。此章的

意思则是:做了官的首先是为国为民尽职尽责,有馀力,便应学习(资其仕者益深);为学的首先是明道修德掌握知识技能,有馀力,则可做官(验其

学者益广)。

子游日:“丧致乎哀而止0。”

今译

子游说:“居丧,充分体现出悲哀之情就可以了。”

注释

①“丧致乎”句:这句话包含两层含意:一,居丧尚有悲哀之情,而不尚繁礼文饰。二,既已哀,则当止,不当过哀以至毁身灭性。“丧”,指在直

系亲长丧期之中。

子游日:“吾友张也为难能也①,然而未仁。”

今译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难能可贵的[人物],然而还没

达到仁。”

注释

①张:即颛孙师,字子张。朱熹说:“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侧但之意。”才高意广,人所难能,而心驰于外,不能全其心德,未得为仁。

曾子日:“堂堂乎张也①,难与并为仁矣。”

今译

曾子说:“仪表壮伟的子张啊,[却]很难同他一起做到仁。”

注释

①堂堂:形容仪表壮伟,气派十足。据说子张外有馀而内不足,他的为人重在“言语形貌”,不重在“正心诚意”,故人不能助他为仁,他也不能助人为仁。

曾子日:“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①,必也亲丧乎!”

今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没有自动充分表露内心真情的,[若有,]必定是父母去世吧!”

注释

致:极,尽。这里指充分表露和发泄内心全部的真实感情。父母之丧,哀痛迫切之情,不待人勉而自尽其极。

247

曾子日:“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

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今译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行孝,其他方面别的人都能做到,不更换父亲的旧臣,不改变父亲的政治措施,那是别人

难以做到的。”

注释

①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其父是孟孙蔑(孟献子),品德好,有

贤名。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①。问于曾子。曾子日:“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②!”

今译

孟孙氏任命阳肤为司法刑狱长官。[阳肤]请教于曾子。曾子说:“当政的人失去正道,百姓离心离德已久了。如果了解了百姓[因受苦、冤屈而犯法的]实情,应当同情怜悯他们,而不要[因判他们罪而]沾沾自喜。”

注释

①阳肤:相传是曾参七名***中的一名。武城人。

②矜:怜悯,怜惜,同情。

子贡日:“纣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③,天下之恶皆归焉④。”

今译

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如传说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恶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一切坏事[坏

248

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

注释

①纣:名辛,史称“帝辛”,“纣“是谥号(按照溢法,残忍不义称为“封”)。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史料看,纣有文武才能,对东方的开发,对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都曾有过贡献。但他宠爱姐已,贪酒好色,刚愎自用,拒纳忠言。制定残酷的刑法,压制人民。又大兴土木,无休止地役使人民。后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纣进攻,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一战,纣兵败,逃入城内,引火自焚而死。殷遂灭。

②是:代词。指人们传说的那样。

③恶(wù务):讨厌,憎恨,憎恶。下流:地势卑下处。这里指由高位而降至低位。

④恶(è饿):坏事,罪恶。子贡说这番话的意思,当然不是为纣王去辩解开脱,而是要提醒世人(其是当权者),应当经常自我警戒反省,在台上的时候律己要严。否则一旦失势,置身“下流”,天下的“恶名”将集于

一身而遗臭万年。

子贡日:“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①: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今译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

注释

①食:同“蚀”。

②更:变更,更改。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日①:“仲尼焉学?”子贡日:“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②,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③?”

249

今译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未失传,还有人能记得。贤能的人了解记住大的方面,不贤的人了解记住小的方面,无处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呢?又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

注释

①公孙朝:卫国大夫。

②1坠于地:掉到地下。这里指被人们轻视而遗弃,被人遗忘,失传

③常师:固定的老师。子贡说孔子不是专向某一个人学习,而是向众人学习。传说孔子曾经问礼于老聃(dān丹),访乐于长弘,问官于郑子,学琴于师襄。故唐代韩愈说“圣人无常师”(见《师说》)。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日①:“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日:“譬之官墙⑤,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④,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⑤。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而!”

今译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强。”子服景伯把这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呢。[叔孙武叔]老先生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注释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三桓”之一,名州仇。

②子服景伯:名何,鲁国大夫。·

③官:房屋,住舍。古代不论尊卑贵贱,住所都称“官”。到了秦代

才专称帝王的住所为官。

《金史》卷八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您好!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解释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汉·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示例这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但他仍做得~。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一件事情有头有尾,没有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的意思是什么

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就是做事情有良好的开始也要有好的结束;

比如:你跟你女朋友前戏要做好,才能水滴滴的适合 *** ,事后要紧紧抱着她,说些甜言蜜语才能让她愿意跟你下一次;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有始有终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释义: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处:《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有始有终’什么意思啊?

拼音yǒu shǐ yǒu zhōng

解释有开头也有收尾。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人办事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有头有尾、有始有卒

相反词有始无终、有头无尾、虎头蛇尾

同韵词珠围翠拥、盘马弯弓、进贤兴功、鸣鼓而攻、道弟称兄、大本大宗、按迹循踪、洁己奉公、喜气冲冲、丘山之功、......

年代古代

谜语厕所挂铃

邂逅语厕所挂铃[1]

编辑本段

成语出处

1.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

2.汉·扬雄《法言·君子》:“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游看不起子夏的门人,认为他们只会教最低等的学问。子夏叹息道:君子教人的道理应该有先后次序,好比草木必须一一分类清楚,不能随心所教?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说了开头就能知道末尾

有始有终的意思?

有始有终 [yǒu shǐ yǒu zhōng]

详细释义

有开头也有收尾。 指做事能坚持到底。

出 处

《论语·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书·袁翻传》:“伏愿天地成造,有始有终,矜臣疲病,乞臣骸骨。”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有头有尾 善始善终 持之以恒 始终如一 全始全终 有始有卒

反义词

有始无终 有头无尾 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有始有终是什么意思?

有开始也有结束。也指认真完成一件事。望***纳

命里有始有终 什么意思?

”命里有始有终“ 的意思是”生死命里早有定数。“这是迷信的说法。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赏析

 张通古 张浩 张汝霖 张玄素 张汝弼 耶律安礼 纳合椿年 祁宰

张通古,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辽天庆二年进士第,补枢密院令史。丁父忧,起复,恳辞不获,因遁去,屏居兴平。太祖定燕京,割以与宋。宋人欲收人望,召通古。通古辞谢,隐居易州太宁山下。宗望复燕京,侍中刘彦宗与通古素善,知其才,召为枢密院主奏,改兵刑房承旨。天会四年,初建尚书省,除工部侍郎,兼六部事。高庆裔设磨勘法,仕宦者多夺官,通古亦免去。辽王宗干素知通古名,惜其才,遣人谕之使自理。通古不肯,曰:“多士皆去,而己何心,独求用哉!”宗干为论理之。除中京副留守,为诏谕江南使,宋主欲南面,使通古北面。通古曰:“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天子以河南、陕西赐之宋,宋约奉表称臣,使者不可以北面。若欲贬损使者,使者不敢传诏。”遂索马欲北归。宋主遽命设东西位,使者东面,宋主西面,受诏拜起皆如仪。使还,闻宋已置戍河南,谓送伴韩肖胄曰:“天子裂壤地益南国,南国当思图报大恩。今辄置守戍,自取嫌疑,若兴师问罪,将何以为辞?江左且不可保,况齐乎?”肖胄惶恐曰:“敬闻命矣。”即驰白宋主。宋主遽命罢戍。通古至上京,具以白宗干,且曰:“及其部置未定,当议收复。”宗干喜曰:“是吾志也。”即除参知行台尚书省事。未几,诏宗弼复取河南,通古请先行至汴谕之。比至汴,宋人已去矣。或谓通古曰:“宋人先退,诈也,今闻将自许、宿来袭我。”通古曰:“南人宣言来者,正所以走耳。”乃使人觇之,宋人果溃去。宗弼抚髀笑曰:“谁谓书生不能晓兵事哉?”

河南卒孙进诈称“皇弟按察大王”,谋作乱。是时海陵为相,内怀觊觎,欲先除熙宗弟胙王常胜,因孙进称皇弟大王,遂指名为胙王以诬构之。熙宗自太子济安薨后,继嗣未定,深以为念。裴满后多专制,不得肆意后宫,颇郁郁,因纵酒,往往迷惑妄怒,手刃。及海陵中伤胙王,熙宗以为信然不疑,遣护卫特思就汴京鞫治。行台知熙宗意在胙王,导引孙进连属之。通古执其咎,极力辩止。及孙进引服,盖***托名称,将以惑众,规取财物耳,实无其人也。特思奏状,海陵谮之曰:“特思且将徼福于胙王。”熙宗益以海陵为信,遂杀胙王,并特思杀之。行台诸人乃责通古曰:“为君所误,今坐死矣。”通古曰:“以正获罪死,贤于生。”海陵既杀胙王,不复缘害他人,由是坐止特思,行台不坐。

天德初,迁行台左丞,进拜平章政事,封谭王,改封郓王。以疾求解机务,不许。拜司徒,封沈王。海陵御下严厉,收威柄,亲王大臣未尝少***以颜色,惟见通古,必以礼貌。

会磁州僧法宝欲去,张浩、张晖欲留之不可得,朝官又有欲留之者。海陵闻其事,诏三品以上官上殿,责之曰:“闻卿等每到寺,僧法宝正坐,卿等皆坐其侧,朕甚不取。佛者本一小国王子,能轻舍富贵,自苦修行,由是成佛,今人崇敬。以希***,皆妄也。况僧者,往往不第秀才,市井游食,生计不足,乃去为僧,较其贵贱,未可与簿尉抗礼。闾阎老妇,迫于死期,多归信之。卿等位为宰辅,乃复效此,失大臣体。张司徒老成旧人,三教该通,足为仪表,何不师之?”召法宝谓之曰:“汝既为僧,去住在己,何乃使人知之?”法宝战惧,不知所为。海陵曰:“汝为长老,当有定力,今乃畏死耶?”遂于朝堂杖之二百,张浩、张晖杖二十。

正隆元年,以司徒致仕,进封曹王。是年,薨,年六十九。

通古天资乐易,不为表襮,虽居宰相,自奉如寒素焉。子沉,天德三年,赐杨建中榜及第。

张浩,字浩然,辽阳渤海人。本姓高,东明王之后。曾祖霸,仕辽而为张氏。天辅中,辽东平,浩以策干太祖,太祖以浩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太宗将幸东京,浩提点缮修大内,超迁卫尉卿,权签宣徽院事,管勾御前文字,初定朝仪。求养亲,去职。起为赵州刺史。官制行,以中大夫为大理卿。天眷二年,详定内外仪式,历户、工、礼三部侍郎,迁礼部尚书。田珏党事起,台省一空,以浩行六部事。簿书丛委,决遣无留,人服其才。以疾求外,补除彰德军节度使,迁燕京路都转运使。俄改平阳尹。平阳多盗,临汾男子夜掠人妇,浩捕得,榜杀之,盗遂衰息。近郊有*祠,郡人颇事之。庙祝、田主争香火之利,累年不决。浩撤其祠屋,投其像水中。强宗黠吏屏迹,莫敢犯者。郡中大治。乃缮葺尧帝祠,作击壤遗风亭。

海陵召为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天德二年,丁母忧。起复参知政事,进拜尚书右丞。天德三年,广燕京城,营建宫室。浩与燕京留守刘筈、大名尹卢彦伦监护工作,命浩就拟差除。既而暑月,工役多疾疫。诏发燕京五百里内医者,使治疗,官给药物,全活多者与官,其次给赏,下者转运司举察以闻。

贞元元年,海陵定都燕京,改燕京为中都,改析津府为大兴府。浩进拜平章政事,赐金带玉带各一,赐宴于鱼藻池。浩请凡四方之民欲居中都者,给复十年,以实京城,从之。拜尚书右丞相兼侍中,封潞王,赐其子汝霖进士及第。未几,改封蜀王,进拜左丞相。正隆二年,改封鲁国公。表乞致仕。海陵曰:“人君不明,谏不行,言不听,则宰相求去。宰相老病不能任事则求去。卿于二者何居?”浩对曰:“臣羸病不堪任事,宰相非养病之地也,是以求去。”不许。

海陵欲伐宋,将幸汴,而汴京大内失火,于是使浩与敬嗣晖营建南京宫室。浩从容奏曰:“往岁营治中都,天下乐然趋之。今民力未复,而重劳之,恐不似前时之易成也。”不听。浩朝辞,海陵问用兵利害。浩不敢正谏,乃婉词以对,欲以微止海陵用兵,奏曰:“臣观天意,欲绝赵氏久矣。”海陵愕然曰:“何以知之?”对曰:“赵构无子,树立疏属,其势必生变,可不烦用兵而服之。”海陵虽喜其言,而不能从也。浩至汴,海陵时时使宦者梁珫来视工役,凡一殿之成,费累钜万。珫指曰:“某处不如法式。”辄撤之。浩不能抗而与之均礼。汴宫成,海陵自燕来迁居之。浩拜太傅、尚书令,进封秦国公。

海陵至汴,累月不视朝,日治兵南伐,部署诸将。浩欲奏事,不得见。会海陵遣周福儿至浩家,浩附奏曰:“诸将皆新进少年,恐误国事。宜求旧人练习兵者,以为千户谋克。”而海陵部署已定,恶闻其言,乃杖之。海陵自将发汴京,皇后、太子居守。浩留治尚书省事。

世宗即位于辽阳,扬州军变,海陵遇害。都督府使使杀太子光英于南京。浩遣户部员外郎完颜谋衍上贺表。明年二月,浩朝京师,入见。世宗谓曰:“朕思天位惟艰,夙夜惕惧,不遑宁处。卿国之元老,当戮力赞治,宜令后世称扬德政,毋失委注之意也。”俄拜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世宗曰:“卿在正隆时为首相,不能匡救,恶得无罪。营建两宫,殚竭民力,汝亦尝谏,故天下不以咎汝,惟怨正隆。而卿在省十余年,练达政务,故复用卿为相,当自勉,毋负朕意。”浩顿首谢。居数日,世宗谓浩曰:“卿为尚书令,凡人材有可用者,当举用之。”浩举纥石烈志宁等,其后皆为名臣。

浩有疾,在告者久之。遣左司郎中高衎及浩侄汝弼宣谕。浩力疾入对,即诏入朝毋拜,许设座殿陛之东,若有咨谋,然后进对。或体中不佳,不必日至省中,大政可就第裁决。浩虽受诏,然每以退为请。三年夏,复申前请。乃除判东京留守。疾不能赴任,因请致仕。

初,近侍有欲罢科举者,上曰:“吾见太师议之。”浩入见,上曰:“自古帝王有不用文学者乎?”浩对曰:“有。”曰:“谁欤?”浩曰:“秦始皇。”上顾左右曰:“岂可使我为始皇乎!”事遂寝。

是岁,薨。上辍朝一日。诏左宣徽使赵兴祥率百官致奠,赙银千两、重彩五十端、绢五百匹。諡曰文康。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庙廷。泰和元年,图像衍庆宫。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

汝霖字仲泽,少聪慧好学,浩尝称之曰:“吾家千里驹也。”贞元二年,赐吕忠翰榜下进士第,特授左补阙,擢大兴县令,再迁礼部员外郎、翰林待制。大定八年,除刑部郎中,召见于香阁,谕之曰:“卿以待制除郎中,勿以为降。朕以刑部阙汉官,故以授卿。且卿入仕未久,姑试其能耳。如职事修举,当有升擢。尔父太师以户部尚书升诸相位,由崇德大夫躐迁金紫,卿所自见也。当既厥心,无忝乃父。”明年,授太子左谕德兼礼部郎中。

先是,知登闻检院王震改礼部郎中,世宗谕宰臣曰:“此除未允人望,礼官当选有学术士,如张汝霖者可也。”于是,命汝霖兼之而除震别职。擢刑部侍郎。以忧解,起复为太子詹事,迁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世宗召谓曰:“卿尝言,监察御史所察州县官多因沽买以得名誉,良吏奉法不为表襮,必无所称。朕意亦然。卿今为台官,可革其弊。”寻改中都路都转运使、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俄转吏部,为御史大夫。

时将陵主簿高德温大收税户米,逮御史狱。汝霖具二法上。世宗责之曰:“朕以卿为公正,故登用之。德温有人在宫掖,故朕颇详其事。朕肯以宫掖之私挠法耶?不谓卿等顾徇如是。”汝霖跪谢。久之,上顾左谏议大夫杨伯仁曰:“台官不正如此。”伯仁奏曰:“罪疑惟轻,故具二法上请,在陛下裁断耳。且人材难得,与其材智而邪,不若用愚而正者。”上作色曰:“卿辈皆愚而不正者也。”未几,复坐失出大兴推官高公美罪,谪授棣州防御使。顷之,复为太子少师兼礼部尚书。拜参知政事,太子少师如故。是日,汝霖兄汝弼亦进拜尚书左丞,时人荣之。

后因朝奏日论事上前,世宗谓曰:“朕观唐史,见太宗行事初甚厉精,晚年与羣臣议多饰辞,朕不如是也。”又曰:“唐太宗,明天子也,晚年亦有过举。朕虽不能比迹圣帝明王,然常思始终如一。今虽年高,敬慎之心无时或怠。”汝霖对曰:“古人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魏徵所言守成难者,正谓此也。”上以为然。二十五年,章宗以原王判大兴府事,上命汝霖但涓视事日且加辅导。寻坐擅支东宫诸皇孙食料,夺官一阶。久之,迁尚书右丞。

是时,世宗在位久,熟悉天下事,思得贤材与图致治,而大臣皆依违苟且,无所荐达。一日,世宗召宰臣谓曰:“卿等职居辅相,曾无荐举何也?且卿等老矣,殊无可以自代者乎?惟朕尝言某人可用,然后从而言之。卿等既无所言,必待朕知而后进用,将复有几?”因顾汝霖曰:“若右丞者,亦因右丞相言而知也。”汝霖对曰:“臣等苟有所知,岂敢不荐,但无人耳。”上曰:“春秋诸国分裂,土地偏小,皆称有贤。今天下之大,岂无人才?但卿等不举而已。今朕自勉,庶几致治。他日子孙谁与共治乎?”汝霖等皆有惭色。二十八年,进拜平章政事,兼修国史,封芮国公。世宗不豫,与太尉徒单克宁、右丞相襄同受顾命。章宗即位。加银青荣禄大夫,进封莘。

先是,右丞相襄言:“熙宗圣节盖七月七日,为系景宣忌辰,更用正月受外国贺。今天寿节在七月,雨水*暴,外方人使赴阙,有碍行李,乞移他月为便。”汝霖言:“帝王之道当示信于天下。昔宋主构生日,亦系五月。是时,都在会宁,上国遣使赐礼,不闻有霖潦碍阻之说。今与宋构好日久,遽以暑雨为辞,示以不实。万一雨水逾常,愆期到阙,犹愈更用别日。”参知政事刘玮、御史大夫唐括贡、中丞李晏、刑部尚书兼右谏议大夫完颜守贞、修起居注完颜乌者、同知登闻检院事孙铎亦皆言其不可。帝初从之,既而竟用襄议。时帝在谅阴,初出猎,谏院联章言心丧中未宜。其后冬猎,汝霖谏之。诏答曰:“卿能每事如此,朕复何忧。然时异事殊,难同古昔,如能斟酌得中,斯为当矣。”

一日,帝谓宰臣曰:“今之用人,太拘资历,如此何能得人?”汝霖奏曰:“不拘资格,所以待非常之材。”帝曰:“崔祐甫为相,未逾年荐八百人,岂皆非常材耶?”时有司言民间收藏制文,恐因而滋讼,乞禁之。汝霖谓:“王者之法,譬犹江、河,欲使易避而难犯。本朝法制,坦然明白,今已著为不刊之典,天下之人无不闻诵。若令私家收之,则人皆晓然不敢为非,亦助治之一端也。不禁为便。”诏从之。

明昌元年三月,表乞致仕,不许。十二月,卒。时帝猎饶阳,讣闻,敕百官送葬,赙礼加厚,諡曰文襄。

汝霖通敏习事,凡进言必揣上微意,及朋附多人为说,故言不忤而似忠也。初,章宗新即位,有司言改造殿庭诸陈设物,日用绣工一千二百人,二年毕事。帝以多费,意辍造。汝霖曰:“此非上服用,未为过侈。将来外国朝会,殿宇壮观,亦国体也。”其后奢用浸广,盖汝霖有以导之云。

张玄素,字子真,与浩同曾祖。祖祐,父匡,仕辽至节度使。玄素初以荫得官。高永昌据辽阳,玄素在其中。斡鲁军至,乃开门出降,特授世袭铜州猛安。天会间,历西上阁门使、客省使、东宫计司。天眷元年,以静江军节度使知涿州,察廉最,进官一阶。皇子魏王道济遥领中京,以玄素为魏王府同提点,寻改镇西军节度使,迁东京路都转运使,改兴平军节度使。正隆末年,天下盗起,玄素发民夫增筑城郭,同僚谏止之,不听。未几,寇掠邻郡,皆无备,而兴平独安。世宗即位,玄素来见于东京。玄素在东京,希海陵旨,言世宗尝取在官黄粮,及摭其数事。至是来见,世宗一切不问。玄素与李石力言宜早幸燕京,上深然之。迁户部尚书,出镇定武,遂致仕。年八十四,卒。

玄素厚而刚毅,人畏惮之。往往以片纸署字其上治疟疾,辄愈,人皆异之。

有始有卒什么意思?

赏析:论语中君子小人是相对而言的,子夏在此描述了一种小人的表现,实在是该引起我们的警醒啊。当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情时,一味的去掩饰,甚至文过饰非,我们就把自己归入了小人的行列,不可不戒也。君子志于道,胸怀坦荡,不掩饰自己的过错,也不怕改正过错,正如孔子说的“过则无(勿)惮改”。

在对待过错的态度上,我们应做君子,不做小人。一个人刚开始犯错误,一般不是大的过错,比较容易改正。但如果文过饰非,就会心存侥幸,一错再错,直至愈陷愈深。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出自《论语·子张》。整句话的意思是:小人对于自己所犯下的过错总是要去寻求一些辩护的理由以掩盖他所犯下的过错。

扩展资料

[原文]: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

鲁君为周公的后代,吴王为周公伯父泰伯的后代,鲁、吴两国国君家族同姓姬。依礼法,同姓不通婚。鲁、吴两国之间,一国的国君是不能从另一国君主家族中娶妻的。

而鲁昭公从吴国国王家族中聚了一位夫人,按照惯例,国君夫人的称号应是出生国国名加上本人姓,应叫吴姬。为了回避同姓,昭公为她改称号为“吴孟子”。尽管如此,此事亦引发异议。

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周敬王二十八年),六十岁的孔子率***周游列国,客居陈国司城贞子家中。陈公召见孔子,请教肃慎氏之箭的事,孔子于陈庭辨矢讲箭史,博得满朝文武喝彩。

事后,陈国司寇赴孔子居处拜访。当时,孔子正与***巫马施在客厅研讨“礼”,见客人来访,巫马施入内间回避。

在问过师徒在陈生活、学习情况之后,陈司寇问孔子:“鲁昭公懂得礼吗?”显然,这是个有所指的敏感而棘手的话题。

孔子资质高,反应灵敏,当即从维护国家尊严的外交角度,郑重回答:“鲁昭公是懂礼的。”

趁孔子临时离去,陈司寇作个揖,请巫马施来到自己面前,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过错的。孔子作为鲁国最著名的君子也偏袒吗?鲁君从吴娶妻,因同姓,讳称她‘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算是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

待孔子和巫马施送走客人后,巫马施将陈司寇的话全部报告老师。

孔子愉快地说:“我孔丘真***呀,如果有了过错,人家必定让我知道。”

巫马施不解地问:“老师。陈国司寇明明指出了昭公不懂礼和你偏袒他的错误,你却感到‘***’,喜悦,这是为何?”

孔子严肃地说:“谁指出我的过错,谁就是我的朋友。你们时常夸赞‘颜回闻过则喜’、‘子路闻过则喜’,我是你们的老师,我不更应该闻过则喜吗?!”

巫马施道:“老师真是学识、德性、修养高超的圣人啊!”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

孔子 论语

词目

有始有卒

发音

yǒu shǐ yǒu zú

释义

指做事能贯彻始终,坚持到底。

引用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焉,子大夫其茂明之。仲舒复对曰:臣闻《论语》曰“ 有始有卒 者,其唯圣人歑今陛下幸加惠,留听於承学之臣,复下明册,... 《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 ...,惟帝难之,然卒能改授圣贤,缉熙庶绩,亦所以成圣也”帝曰“夫 有始有卒 ,其唯圣人。若不能始,何以为圣。其言惟帝难之,然卒能改... 《晋书》卷三十九·列传第九 ...立朝,历司外内,茂绩既崇,训傅东宫,徽猷弘著,可谓行归于周, 有始有卒 者矣。不幸薨殂,朕甚痛之。其赐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 《南史》卷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称美,时移三代,一德无亏,求之古人,未为易遇。观其遗命,可谓 有始有卒 者矣。 《南史》 唐·李延寿... 《北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三十七 ...其然矣。侯莫陈悦肆行残慝,死不旋踵,观其亡灭,盖自取之。念贤 有始有卒 ,取敬群公。梁览终以取祸,鲜克之义。雷绍驰骛云雷之秋,... 《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李纲等 ...忤杨素,屈辱尤深。及高祖临朝,谏舞胡鸣玉,怀不吐不茹之节,存 有始有卒 之规,可谓危矣。非逢有道,焉能免诸?《易》曰,"王臣蹇... 《旧唐书》卷七十·列传第二十·王珪等 ...,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 有始有卒 ,所以隆其基也。今虽亿兆乂安,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 《旧唐书》卷七十三·列传第二十三·薛收等 ...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感恩之重,时其闻诸? 有始有卒 ,其殆庶几乎!稷出自名家,涉于大用,及自贻谋衅,如贞亮... 《新唐书》卷一百一·列传第二十六·萧瑀 ...。弟归,夕当有诏。"俄遣高力士诏嵩曰:"朕将尔留,而君臣谊当 有始有卒 者。"乃授尚书右丞相,与休皆罢。是日,荆州进黄甘,帝以... 《宋史》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 ...兼侍读。力疾入谢,奏曰: 孔子曰:" 有始有卒 者,其惟圣人乎?"又《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金史》卷八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心无时或怠。”汝霖对曰:“古人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有始有卒 者,其惟圣人乎!魏徵所言守成难者,正谓此也。”上以为然... 《论语》子张篇 ...,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 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

形容“已经获得了荣誉但还要继续努力”的成语有哪些?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子曰:“君子不器。”

6.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7.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8.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9.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0.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1.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2.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3.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6.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18.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9.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0.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1.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2.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23.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24.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25.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6.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兴于仁;故旧不遗,***不偷。”

27.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28.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29.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30.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1.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32.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33.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3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3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36.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革享),犹犬羊之(革享)。”

3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38.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40.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1.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 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2.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3.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44.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45. 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46.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7.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48.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9.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50.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51.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52.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53.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4.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55.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56.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7.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8.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59.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60.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61.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62.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 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 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6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64.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65.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66.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 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 子也。”

67.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68.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69.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70.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71.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72.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73.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74.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75.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76.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77.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78.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79.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0.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策林》

再接再厉、有始有终、戒骄戒躁、不骄不躁、功成不居。

一、再接再厉

释义:再:继续;接:接触;厉:即“砺”;磨快。原指雄鸡相斗时;每次交锋前先磨磨嘴。现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出处:唐 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白话释义:用水把鸡喷醒来,继续起来战斗。

示例:张强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老师希望他能再接再厉。

二、有始有终

释义: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白话释义:有始有终的人,难道只有圣人吗?

示例: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

三、戒骄戒躁

释义:戒:警惕;防备;躁:性急;警惕骄傲;防备急躁。

出处***《在中国***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精神。”

示例: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决不可以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四、不骄不躁

释义:骄:骄傲;躁:急躁。不骄傲;不急躁。

出处:***《***中央关于同***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只要同志们对于军事政策(行动和作战)和团结人民的政策,不犯大错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完全有办法的。”

示例:班长虽然学习好,但他仍然刻苦努力,不骄不躁。

五、功成不居

释义: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白话释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自我夸耀。

示例:王铁人功成不居,始终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句子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策林四十三

议兵(用舍、逆顺、兴亡。)

问《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曰:“先王耀德不观兵。”二者

古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废而不用,且涉去兵之非,资以定功,又乖耀德之美。

去就之理,何者得中?

又问:兵不妄动,师必有名。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故有一戎

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兴灭之由何申?逆顺之要安在?

臣闻: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主也。

祭公曰:“先王耀德不观兵。”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

则不好之明训也。《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修

文,犹立司马之官;六军之众,以时教战:斯又不忘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不

可去兵也,不可黩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逆顺之要,大略有三,而

兵之名随焉。夫兴利除害,应天顺人,不为名尸,义然后动,谓之义兵。相时观衅,

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恃力宣骄,作威逞欲,轻人性命,贪

人土田,谓之贪兵。兵贪者亡,兵应者强,兵义者王。王之兵,无敌于天下也,故

有征无战焉。强之兵,先弱敌而后战也,故百战百胜焉。亡之兵,先自败而后战也,

故胜与不胜,同归于亡焉。然历代君臣,祸于本末:闻王者之无敌,则思耀武,是

获一兔而欲守株也。见亡者之自败,则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曾不知无敌

者根于义,自败者本于贪;而欲归咎于兵,责功于武,不其惑欤!兴废之由,逆顺

之要,昭然可见,唯陛下择之。

策林四十四

销兵数(省军费,在断召募、除虚名。)

臣伏见自古以来,军兵之众,资粮之费,未有如今日者。时议者皆患兵之众,

而不知众之由,皆欲兵之销,而不得销之术。故散之则军情怨而戎心启,聚之则财

用竭而人力疲。为日既深,其弊亦甚。臣以为销兵省费者,在乎断召募、去虚名而

已。伏以贞元军兴以来,二十余年,陛下念其劳效,故不可散弃;幸以时无战伐,

又焉用增加?臣窃见当今募新兵,占旧额,张虚簿,破见粮者,天下尽是矣。斯则

致众之由,积费之本也。今若去虚名,就实数,则一日之内,十已减其二三矣。若

使逃不补、死不填,则十年之间,十又销其三四矣。故不散弃之,则军情无怨也;

不增加之,则兵数自销也。去虚就实,则名不诈,而用不费也。故臣以为销兵之方、

省费之术,或在于此。唯陛下详之。

策林四十五

复府兵,置屯田(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

夫欲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则在乎复府兵、置屯田而已。昔高祖始受隋禅,

太宗既定天下,以为兵不可去、农不可废;于是,当要冲以开府,因隙地以营田。

府有常官,田有常业。俾乎时而讲武,岁以劝农。分上下之番,递劳逸之序。故有

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不待征发,而封域有备矣;不劳馈饷,而军食自

充矣。此亦古者尉候之制,兵赋之义也。况今关畿之内,镇垒相望,皆仰给于县官,

且无用于战伐。若使反兵于旧府,兴利于废田,张以簿书,颁其廪积;因其卒也,

安之以田宅;因其将也,命之以府官。始复于关中,稍置于天下。则兵权渐分,而

屯聚之弊日销矣;戎备渐修,而训习之利日兴矣;军食渐给,而飞挽之费日省矣。

一事作而三利立。唯陛下裁之。

策林四十六

选将帅之方

臣闻: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故有不能理兵之将,而无不可胜之兵;有不

能选将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将。是以君功见于选将,将功见于理兵者也。然则选将

之术,在乎因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故明王之选

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

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臣以为贤愚之际,优劣之间,

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策林四十七

御功臣之术

臣闻: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之以法。限之以爵,

故爵加而知荣矣;纠之以法,故法行而知恩矣。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下无贰志,

上无疑心:此明王所以念功劳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则无厌之心生矣;

虽极人臣之位,而不知荣也。若不纠之以法,则不忌之心启矣;虽竭人主之宠,而

不知恩也。恩荣不知,畏爱不立,而望奉上之心尽,念功之道全,或难矣。故《传》

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此犹爵无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察之。

策林四十八

御戎狄(征历代之策,陈当今之宜。)

问:戎狄之患久矣,备御之略多矣。故王恢陈征讨之谋,贾生立表饵之术,娄

敬兴和亲之计,晁错建农战之策。然则古今异道,利害殊宜;将欲***之,孰为可者?

又问:今国家北虏款诚,南夷***;所未化者,其唯西戎乎?讨之则疲顿师徒,舍

之则侵轶边鄙,许和亲则启贪而厚费,约盟誓则饰诈而不诚。今欲遏彼虔刘,化其

桀骛;来远人于朔漠,复旧土于河湟:上策远谋,备陈本末。

臣闻:戎狄者,一气所生,不可翦而灭也;五方异族,不可臣而畜也。故为侵

暴之患久矣,而备御之略亦多矣。考其要者,大较有四焉。若乃选将练兵,长驱深

入之谋,自王恢始。建以三表,诱以五饵之术,自贾谊始。厚以赂遗,结以和亲之

计,自娄敬始。徙人实边,劝农教战之策,自晁错始。然则,用王恢之谋,则殚财

耗力,罢竭生人,祸竭兵连,功不偿费:故汉武悔焉,而下哀痛之诏也。用贾谊之

术,则羌胡之耳目心腹,虽诱而荒矣;而华夏之财力风教,亦随而弊矣:故汉文知

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娄敬之计,则启宠纳侮,厚费偷安;虽侵略之患暂宁,而和好

之约屡背:故汉氏四代为匈奴所欺也。用晁错之策,则边人有安土之惠,未免攻战

之劳;匈奴无得志之虞,亦绝归心之望:故汉武犹病之,有广武之役也。是以,讨

之以兵,不若诱之以饵;诱之以饵,不若和之以亲;和之以亲,不若备之有素:斯

皆前代已验之事,可覆而视也。以今参古,弃短取长,亦可择而用焉。

然臣终以为近算浅图,非帝王久远安边之上策。何者?臣观前代:若政成国富,

德盛人安;则虽六月有北伐之师,不足忧也。若政缺国贫,德衰人困;则虽一时无

南牧之马,不足庆也。何则?国富则师壮,师壮则令严;人安则心固,心固则思理:

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守,不独在于诸侯,将在于四夷矣;则暂虽有事,何足忧矣?

若国贫则师弱,师弱则不虞;人困则心离,心离则思乱: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忧,

不独在于边陲,或在于萧墙矣;则暂虽无事,何足庆焉?

盖古之王者,庆在本而不在末,忧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国家柔中怀外,近悦远

来,北虏向风,南蛮底贡;所未化者,其余几何?伏愿陛下:畜之如犬羊,视之如

蜂虿;不以士马强而才力盛,恃之而务战争;不以亭障静而烟尘销,轻之而去守备。

但且防其侵轶,遏其虔刘,去而勿追,来而勿纵,而已。然后略四子之小术,弘三

王之大猷,以政成德盛为图,以人安师壮为计。故德盛而日闻则服,服必怀柔;师

壮而时动则威,威必震詟。夫然可以不縻财用,不烦师徒,不盟誓而外成,不和亲

而内附。如此,则四海之内,五年之间,要荒未服之戎,必匍匐而来;河陇已侵之

地,庶从容以归。上策远谋,不出于此矣。

策林四十九

备边、并将、置帅

臣伏见方今备边之计,未得其宜。何则?京西之兵,其数颇众,城堡甚备,器

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夺攘则可矣。若犬戎大至,长驱而来;臣恐将卒虽多,无

能抗者。今所以轸陛下虑者,岂非此乎?其所以然者,盖由镇垒太多,主将太众故

也。夫镇多则兵散,兵散则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济矣;将众则心异,心异则胜不相让

而败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谁肯当之?今若合之为五将,统之以一帅:将合则戮力,

帅一则同心。仍使均握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功罪,必待赏罚;然后据便宜之地,

扼要害之冲,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虏,无能为也。臣又以为:自古及今,

有不能守塞之兵,而无不可守之塞;有不能备戎之将,而无不可备之戎。故曰:十

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其宜也;五寸之关,能制其开阖,居其要也。伏惟陛下握

戎之要,操塞之关,则西垂之忧,可以少息矣。

策林五十

议守险(德与险兼用。)

问:《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记》曰:“在德不在险。”然则

用之则乖在德之训,弃之则违守国之诫。二义相反,其旨何从?

又问:以山河为宝者,万夫不能当也;以道德为藩者,四夷为之守也。何则?

苗恃洞庭,负险而亡;汉都天府,用险而昌:又何故也?今欲鉴昌亡,审用舍,复

何如哉?

臣闻:《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齐得十

二,而霸诸侯:盖恃险之论,兴于此矣。《史记》曰:“在德不在险。”《传》曰:

“***之险,是不一姓。”盖弃险之议,生于此矣。臣以为险之为用,用舍有时:

恃既失之,弃亦未为得也。何者?夫险之为利大矣,为害亦大矣。故天地闭否,守

之则为利;天地交泰,用之则为害。盖天地有常险,而圣人无常用也。然则以道德

为藩,以仁义为屏,以忠信为甲胄,以礼法为干橹者:教之险,政之守也。以城池

为固,以金革为备,以江河为襟带,以丘陵为咽喉者:地之险,人之守也。王者之

兴也,必兼而用之。

昔汉高帝除害兴利,以安天下。自谓德不及于周,而贤于秦;故去洛之易,即

秦之险,建都创业,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纣、三苗之徒,负大河,凭

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专恃其险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

郭,浃辰之间,丧其三都者:是怠弃其险也。由斯而观之,山河之阻,沟墉之固,

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诫而不可弃也。智以险昌,愚以险亡;昌亡之间,唯陛下能鉴

之。

策林五十一

议封建,论郡县

问:周制五等,其弊也,王室衰微。秦废列国,其败也,天下崩坏。汉封子弟,

其失也,侯王僭乱。何则?为制不同,同归于弊也。故自古及今,议其是非者多矣。

今若建侯开国,恐失随时之宜;如制守专城,虑乖稽古之义。考其要旨,其谁可从?

又问:封建之制,肇自黄唐;郡县之规,始于秦汉:或沿或革,以至国朝。今

欲子兆人,家四海,建不拔之业,垂无疆之休。大鉴兴亡,从长而用;无论今古,

择善而行:侯将守而何先?郡与国而孰愈?具书于策,当举行之。

臣闻:封建之废久矣,是非之论多矣。异同之要,归于三科。或曰:周人制五

等,封亲贤;其弊也,诸侯擅战伐,陪臣执国命。故闻蚕食瓜剖,以至于衰灭也。

李斯、周青之议,由是兴焉。又曰:秦皇废列国,弃子弟;其败也,万民无定主,

九族为匹夫。故鱼烂土崩,以至于覆亡也。而曹冏、士衡之论,由是作焉。又曰:

汉氏侯功臣,王同姓;其失也,爵号太尊,土宇太广。故鸱张瓦解,以至于悖乱也。

而晁错、主父之计,由是行焉。然则秦惩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汉鉴秦之亡也,

亦矫枉而过正。历代之说,无出于此焉。以臣所观,窃谓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何

则?臣闻:王者将欲家四海,子兆人,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者,在乎操理柄,

立人防,导化源,固邦本而已矣。是故,刑行德立,近悦远安,恩信推于中,惠化

流于外:如此,则四夷为臣妾,况海内乎?虽置守罢侯,亦无害也。若法坏政荒,

亲离贤弃,王泽竭于上,人心叛于下:如此,则九族为雠敌,况天下乎?虽废郡建

邦,又何益也?故臣以为周之衰灭者,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

之覆亡者,君流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之祸乱者,宠而失教,立不

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由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

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伏惟陛下:虑远忧近,鉴古观今,

以敦睦亲族为先,不以封王为急;以优劝劳逸为念,不以建侯为思;以尊贤宠德为

心,不以开国为意;以安抚黎元为事,不以废郡为谋:则无疆之休,不拔之业,在

于此矣。况国家之制,垂二百年:法着一王,理经十圣;变革之议,非臣敢知。

策林五十二

议井田阡陌(息游墯,止兼并,实版图。)

问: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别都鄙之名。其为名制,可得而知乎?其为

功利,可得而闻乎?

又问:自秦坏井田,汉修阡陌,兼并大启,游墯实繁;虽历代因循,诚恐弊深

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虑失业而扰人。既废之甚难,又复之非便。斟酌其道,何

者得中?

臣闻:王者之贵,生于人焉;王者之富,生于地焉。故不知地之数,则生业无

从而定,财征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平也。不知人之数,则食力无从而计,军役无

从而均也。不均不平,则地虽广、人虽多,徒有贵之名,而无富之实。是以先王度

土田之广狭,画为夫井;量人户之众寡,分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辟

土;邑居足以处众,人力足以安家。野无余田,以启专利;邑无余室,以容游人。

逃刑避役者,往无所之;败业迁居者,来无所处。于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

财征也,不待征书而已平矣。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后天子可以称万

乘之贵、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后,厥制崩坏:故井田废,则游墯之路启;阡陌作,

则兼并之门开。至使贫苦者无容足立锥之居,富强者专笼山络野之利。故自秦汉迄

于圣朝,因循未迁,积习成弊。

然臣以为井田者废之颇久,复之稍难,未可尽行,且宜渐制。何以言之?昔商

鞅开秦之利也,荡然废之;故千载之间,豪奢者得其计。王莽革汉之弊也,卒然复

之;故一时之间,农商者失其业。斯则不可久废、不可速成之明验也。故臣请斟酌

时宜,参详古制:大抵人稀土旷者,且修其阡陌;户繁乡狭者,则复以井田。使都

鄙渐有名,家夫渐有数。夫然,则丘田井邑之地,众寡相维;门闾族党之居,有亡

相保。相维则兼并者何所取?相保则游墯者何所容?如此,则庶乎人无浮心,地无

遗力,财产丰足,赋役平均;市利归于农,生业着于地者矣。

◎ 白居易(十五)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於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二、策项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故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贵德贱财之令行,则上让下兢;恕已及物之诚著,则苍生可致於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於太宁。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臣闻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於乱;一念於德,而邦有以渐於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今陛下以懋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不流矣;以钦若前训为本,则大朴不得不复矣;以缉熙庶绩为念,则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庙为心,则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措、未复、未敷之问,此乃陛下劳谦之德太过,故不自见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见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闻「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难,终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耳,岂止化流朴复,刑措教敷而已哉。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公冶长第五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栗。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栗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静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泰伯第八 君子笃於亲,***兴於仁。故旧不遗,***不偷。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笑;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子罕第九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君子不以绀□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必表而出之。 先进第十一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后进於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杏漫},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赤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后。曾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第十三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训;言不训,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宪问第十四 南宫适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卫灵公第十五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有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哈不忧贫。”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李氏第十六 李氏将伐颛臾。冉有李路见於孔子曰∶“李氏将有事於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吾恐李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阳货第十七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佛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而不食!”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卫子第十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礼不勤,***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士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子张第十九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期行,绥之期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