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亡打一动物,若有所亡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9 0
  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含义和道理
  2. 什么若什么所的成语
  3. 若有所思的意思是什么
  4.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5. 表示人情绪的词语有哪些词?

安其所习安于自己所习惯的事物。常指习惯势力对人的影响和支配。

安于所习习惯于自己熟悉的东西。常指习惯势力对人的影响和支配,使人固守常规,不知变通。

不出所料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若有所亡打一动物,若有所亡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得其所原指未得善终,后指没有得到适当的安顿。也指不能达到目的。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饱:吃足;终日:整天。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事也不干。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百无所成犹言一事无成。

百无所忌百:所有的,不论什么;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

不知其所以然不知它究竟如何会这样的。指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

不知所厝厝:放置;安排。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知所出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么办。

不知所错错:同“措”,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知所从不知怎么办。形容拿不定主意。

不知所措错:错开;处置。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不知所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不知死所所:处所。不知道死在那里。

不知所为不知道该怎么办。犹言无计可施。

不知所言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不知所以以:原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指不知道原因。

不知所云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不知所终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畅所欲为痛痛快快地做想做的事。

畅所欲言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从吾所好吾:我;好:爱好,嗜好。根据自己的爱好行事。

辞无所***辞:文词;***:利用。写文章时用词有所创新,没有因袭前人。形容文章自成一家,有独特的风格。

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寸有所长寸比尺短,但用于更短处即显其长。比喻平平常常的人或事物,也会有他的长处。

尺有所短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馀。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多历年所历:经历;年所:年数。经历的年数很多。

得其所哉所:处所,环境。找到了适合于他的地方或得到理想的安置。也形容因某事而称心快意的情绪

夺人所好强夺别人所喜欢的人或物。

大势所趋大势:指整个局势。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敌王所忾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

丹之所藏者赤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阿其所好阿:曲从;其:他的;好:爱好。指为取得某人的好感而迎合他的爱好。

锋芒所向向:指向。指斗争中矛头所指的地方。

非所计也计:计算,考虑。不是所要考虑的事情。

分所应为指本分以内所应该做的事。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指福祸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各骋所长骋:驰骋,引申为发挥。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各从所好从:顺从,听从。各自按照自己的爱好去做事情。

果出所料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管见所及管见:从管子里看东西,指见识浅陋。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见识不广,意见未必正确。

各尽所能尽:用尽;能:才能。各人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各个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生活资料。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生活资料的分配原则,劳动者尽其所能地为社会劳动,社会根据各人的需要来进行分配。

各取所长指要善于运用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长处。

各取所需各自选取自己所需要的。

果如所料事物的发展趋向和结果同事先预料的相符合。

各抒所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同“各抒己见”。

各有所爱爱:喜爱,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

各有所长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长:长处;短:不足。各自以自己的长处,轻视别人的不足之处。

各有所短短:不足。各有各的不足。

各有所好好:爱好。各人有各人的爱好。指人的爱好出自人的本性,只应听其自然。

各有所能能:才能。各有各的才能、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

各有所职各人有各人负责的事。比喻分工明确。

各执所见执:坚持。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观瞻所系观瞻:外观以及对外观的反应。指人或具体物件的外观与人们的印象有很大的关系。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无门:没有定数。指灾祸和幸福不是注定的,都是人们自己造成的。

何所不为还有什么事他不能做出来呢?形容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何所不有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有。

何所不至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什么坏事都干。

患生所忽患:祸患,灾祸。灾祸往往是由于疏忽大意造成的。

毫无所得一点儿也没有得到。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倚:倚靠;伏:隐藏。祸中有福,福中有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精诚所加,金石为亏谓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谓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同“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精诚所至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简忽所见简忽:怠慢疏忽;见:见解。指肤浅的见解。

尽其所长尽:全部用出;长:特长,擅长。把所擅长的东西全部发挥出来。

尽其所能能:能力。把所有本事都用上。

急人所急别人有困难时,设法给予帮助。

尽如所期尽:完全。完全同所希望的一样。指事情的结果与当初预料的完全一样。

见所不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同“见所未见”。

己所不欲,勿加诸人欲:想要,希望;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见所未见看到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形容事物十分稀罕。

进退失所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同“进退无所”。

进退无所前进后退均无容身之处。比喻处境困难。

计无所出计:计策,办法。想不出什么办法。

计无所施计:计策;施:施展。再也没有可施展的计谋了。

计无所之犹言计无所出。想不出什么办法。

寄颜无所脸面没有地方放。犹言无地自容。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施:加,给予。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具瞻所归具:同“俱”,全;瞻:视;所归:所向。为众人所敬慕、瞻仰。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将领;受:接受。将领远征在外可以相机作战,不必事先请战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战。

茫然不知所措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措:筹划,安排。形容没有主意,不知怎么办才好。

茫然莫知所措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措:筹划,安排。形容没有主意,不知怎么办才好。

靡所不为靡:无,没有;为:做。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靡所底止指没有止境。

目所履历履历:经历。眼睛所看到的。

靡所适从不知何所依从。

目所未睹睹:看。从来没有看见过。

茫无所知一点也不知道。

莫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靡不所措靡: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靡知所措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莫知所为不知道怎幺办好,形容激动得不知怎幺办。亦作“莫知所谓”。

莫知所谓莫:不。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两得其所指对双方都有好处。

流离失所流离:转徒离散。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流落失所流转沦落,没有安身的地方。

力所不逮逮:到,及。指能力达不到。

力所不及及:达到。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

理所不容道理所不能允许。

理所必然指按道理必定如此。

理所当然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力所可及力:体力,能力;及:达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力所能及力:体力,能力;及:达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力所能任力:体力,能力;任:胜任。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力所能致力:体力,能力;致:做到。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滥觞所出觞:酒器;滥觞:使酒杯浮起来。原指江河的发源之处水很小,只能浮起酒杯。后用以指事物的起源。也比喻事物所起源的地方。

楼堂馆所楼:高楼大厦;堂:殿堂;馆:宾馆;所:处所。泛指一切高档建筑物。

了无所见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礼下于人,将有所求礼:礼物;求:请求。送礼物给人,一定是对人有所求助。

流移失所犹言流离失所。指无处安身,到处流浪。

另有所图图:图谋。指有别的目的。

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逆知所始逆:预先猜度。指事先掌握情况,判断对方的企图。

千夫所言如一喙喙:鸟嘴。形容众口一辞或文章模式划一。

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千夫所指,无病而死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千夫所指,无病自死千夫:很多人;指:指责。为众人所指责和反对的,必然趋向灭亡。

千夫所指,无疾而死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千夫所指,无疾将死指:指责。被众人所指责将没什么好下场。

群犬吠所怪形容一些坏人和不懂道理的人结伙诽谤好人。

磬其所有磬:尽,完。比喻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拿出来。

罄其所有罄:尽,完。比喻把所有的东西全部拿出来。

强人所难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

千人所指千人:众人,许多人;指:指责。为众人所拇,。

前所未闻前:先前。从来没有听说过。

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前所未知新经历或重新经历,以前不知或未经验过。

情之所钟钟:汇聚,专注。指痴情所向,十分专注。

人所共知***都知道。

任所欲为任:听凭;所欲为:想要做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人望所归人望:众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人心所归大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人心所向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如有所失好像丢失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安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丧若:好像。好像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若有所亡若:好像。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适材适所指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

所答非所问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死得其所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所当无敌犹言所向无敌。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所到之处所去的任何地方。

所费不资不资:资财无法计算。耗费资财无数。

所费不赀花费的钱财不计其数。

所见略同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所见所闻看到的和听到的。

十目所视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同“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很多眼看着,很多只手在指着。指个人的言论行动总是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不可能隐瞒。

始料所及料:料想,估计;及:到。当初已经料想到的。

使料所及料:料想,估计;及:到。当初已经料想到的。

视其所使所使:所使用的人。他所使用的人,就知道其人如何。

少所见,多所怪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

所剩无几剩:馀留下来的。剩下的没有多少了。

少所许可对人对事,很少中意、赞许。常指人的眼界高。

思所逐之盘算着如何驱赶他们。

所图不轨指图谋做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坏事。

时望所归声望很高,为世人所敬仰。

死无所名名:为世人所知晓。虽死而不为世人所称道。指白白地送死。

死无葬身之所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同“死无葬身之地”。

所向风靡风靡:草木随风倒伏。比喻畏惧强敌,闻风溃败。

所向皆靡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同“所向披靡”。

所向克捷军队所去之处,都能取得胜利。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随心所欲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所向无前所向:指军队所指向的地方。军队所指向的地方,没有阻挡。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所余无几无几:没有几个。剩下来的没有几个。

所在多有所在:处处,到处。指某类事情或现象到处都有,而且很多。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

上之所好,下必甚焉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俗之所排俗:流俗;排:排斥。世俗之见所排斥的。

所作所为指人所做的事。

投其所好投:迎合;其:代词,他,他的;好:爱好。迎合别人的喜好。

屠所牛羊比喻临近死亡的人。

头足异所指被斩。同“头足异处”。

忘乎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无计所奈指无法可施。同“无计奈何”。

忘其所以指因过分兴奋或得意而忘了应有的举止。

无所不备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无所不包没有什么不被包括。形容包含的东西非常多。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少,薄弱。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原指应重点设防,不宜分散兵力。后指不能面面俱到,要保证重点。

无所不及没有地方不能达到。

无所不尽其极犹言竭尽其所有。

无所不可没有什么不可的。

无所不窥窥:看。没有什么不看的。形容人见得多。

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无所不容没有什么不能容纳。极言其宽广。

无所不通通:通晓。没有什么不通晓。形容知道的东西很多。

无所不谈没有什么不谈论。即什么都谈。

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无所不为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

无所不晓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无所不有什么都有(多指不好的事物)。

无所不用其极极:穷尽。原意是无处不用尽心力。现指做坏事时任何极端的手段都使出来。

无所不至至:到。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

无所不知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无所不作没有不干的事情。指什么坏事都干。同“无所不为”。

无所措手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同“无所错手足”。

无所措手足措:放置。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错手足不知如何安放手足。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

无所顾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同“无所顾忌”。

罔所顾忌罔:无,没有;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顾忌顾:顾虑;忌:忌惮。没有什么顾虑、畏惧。

无所回避回避:避忌。没有什么避忌或讳言的。

无所忌惮惮:怕。毫无顾忌,任意妄为。

无所忌讳没有什么顾虑。

无所可否不赞同也不反对。

无所容心不在意,不留意。

无所适从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无所施其伎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同“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所施其术施:实施。没有办法施展他的手腕。

无所事事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在天地间没有可以逃避的地方。

无所畏惮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顾忌。

无所畏忌没有什么畏惧和顾忌。

无所畏惧畏惧:害怕。什么也不怕。形容非常勇敢。

闻所未闻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无所依归没有依靠和归宿。

为所欲为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唯所欲为随心所欲,任意而为。

为所欲为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无所用心没有地方用他的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

无所用之没有地方可以用上它。

无所重轻没有什么重要。

无所作为作为:作出成绩。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物望所归物:指人,公众;物望:众人的希望。形容众人所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威无所施威:威力;所:处所,地方;施:施展。无处施展威力。即无用武之处。

未知所措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罔知所措面临窘危,茫然无所适从。形容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先代所美这是前人所称道的事。

学非所用所学的不是将来用得着的东西。比喻学习与实践相脱节。

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学的不是实际工作所用的,有用的又没有学。指学和用脱节背离

行所无事行:行动,办事。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心所谓危心里感觉有危险。指个人对情况、问题的主观认识。

学无所遗遗:遗漏。形容学识渊博,无所不晓。

用非所长使用的不是他的特长。

用非所学所用的不是所学的。指学用不一致。

一口所敌一口:一席话。一席话就阻止了敌方的进攻。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用其所长使用人的专长。

用其所欲,行其所能欲:长处。根据人的专长加以使用,根据人的能力分担任务。

言人所不言言:说。敢于说别人不敢和不便说的话,即直言不讳。

有所不为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衣食所安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有所恃而不恐恃:倚仗;恐:害怕。有所倚仗而不害怕。

有所为而为做好了***才去做。

有所作为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义无所辞就道理上讲不应该推辞。

用违所长违:违背。用人没有使用他的专长

一无所长没有一点儿专长。

一无所成一点没有成就。

一无所得什么也没有得到。形容毫无收获。

誉望所归祥见:众望所归

一无所好好:喜爱。指没有一种爱好。

一无所获一无:全无。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

一无所见一:全,都。什么也没有看见。

一无所能什么能耐也没有。

一无所取原指一点都没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一无所求指没有什么要求或需要。

一无所失什么损失也没有。

一无所闻一点也没有听说,丝毫也不知道。

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

一无所知什么也不知道。

英雄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英雄人物的见解基本相同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众毁所归众人的毁谤集中之处。形容被大家所不齿。

症结所在症结:肚子里结块的病。比喻事情或问题的关键所在。

众目所归众人的目光集中之处。指一致看好。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如此。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不知事物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所不辞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在所不免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不能避免。

在所不惜在:处于。表示处于某种情况,决不吝惜。

众所共知众: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在所难免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

在所自处处:处理。在于自己如何处世。形容在一定的环境中,要自己选择立足之处。

众所瞩目瞩目:注视。为大家所注视

众所瞻望大家所仰望的。形容为大家所景仰。

众所周知大家普遍知道的。

众望所归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积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属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众望所依众望:众人的希望。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早为之所为:安排;所:处所。及早为他安排一个场所。

终虚所望终:最终;虚:虚空。最终愿望也无法实现。

恣心所欲恣:放纵。恣纵己意,心想事成。

责有所归指责任有所归属。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这样。只知道是这样,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形容只了解表面现象,不了解事物的本质或事情的根底。

智者所见略同所见:所见到的,指见解;略:大略,大致。聪明人的见解基本相同。这是对意见相同的双方表示赞美的话。

能干的主动的 活跃的 适应性强的

灵巧的 机敏的 有进取心的 机灵的

有雄心壮志的 和蔼可亲的 友好的 善于分析的 有理解力的

有志气的 有抱负的 大胆的 有冒险精神的 有能力的,有才能的 办事仔细的

正直的宽厚的 能胜任的 有信心的

认真的,自觉得体贴的

建设性的 好沉思的 有合作精神的 富创造力的

有一股子冲劲的,有拼搏精神的 有奉献精神的 有献身精神的

可靠的老练的,有策略的

谨慎的 尽职的

精悍的 认真的

有效率的 精力充沛的

充满热情的 善于表达

守信的,忠诚的 坚强的 直率的,真诚的

友好的 俭朴的 宽宏大量的

有教养的 有礼貌的 勤劳的 精神饱满的

实的 殷勤的 恭顺的 幽默的

公正的 有主见的 勤奋的

有独创性的 首创精神爱动脑筋有智力的

理解力强的 有发明才能的,有创造力的 正直的

好心的 有见识的 精通某门学问的

心胸宽大的 条理分明的 忠心耿耿的 有方法的 谦虚的

目的明确的 客观的 虚心的 守纪律的 有独创性的

辛勤的,苦干的,刻苦的 实际的 一丝不苟的 不屈不挠

严守时刻的 意志坚强的 合格的 有理性的 实事求是的 讲道理的

可信赖的 负责的 自觉的 无私的 明白事理的

真诚的 精明的 生气勃勃的 光明正大的 塌实的 老实的 严格的

有实力的/有气势的 有潜力的 有历史的 有安全感的

先进的 生活家庭化的 人性化的 令人自豪的

可靠/可信赖的 经济实用的 技术领先/科技含量高 国际性的

公务商务化的 高效率的 高档的 大众化的

创新/开拓的 车系全,多元化的 自信的 注重生活享受的/有乐趣的

运动/有动感的 有智慧的 有野心的 有魄力的/有领导力

有品味的/有内涵 有魅力的 有***的 有个性的

勇敢/勇于冒险的 严谨的 休闲的 小资的 现代时尚的

稳重的 实在/务实的 强壮/有力量感的 豪华气派的 拼搏的/有冲劲的

年轻活力的/活跃的 另类的 开放的 积极进取的

粗犷的 传统的 诚信的 有成就感的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含义和道理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若敖鬼馁 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馁:饿。若敖氏的鬼受饿了。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若有所失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

若即若离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若隐若现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若无其事 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若明若暗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若有所思 若:好象。好象在思考着什么。形容***沉思的样子。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解释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示例故事

若敖之鬼 〖解释〗若敖:指春秋时楚国的若敖氏。若敖氏的鬼将因灭宗而无人祭祀。比喻没有后代,无人祭祀。

若崩厥角 〖解释〗①像野兽折了头角一样。比喻危惧不安的样子。②叩头的声响像山崩一样。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若不胜衣 〖解释〗形容身体羸弱,好像连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担。

若合符节 〖解释〗比喻两者完全吻合。

若离若即 〖解释〗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若卵投石 〖解释〗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同“以卵击石”。

若明若昧 〖解释〗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若烹小鲜 〖解释〗意为治理大国要像煮小鱼一样。煮小鱼,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则易烂,比喻治大国应当无为。后常用来比喻轻而易举。

若丧考妣 〖解释〗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

若涉渊冰 〖解释〗比喻处境艰险。同“若涉渊水”。

若涉渊水 〖解释〗比喻处境艰险。

若释重负 〖解释〗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同“如释重负”。

若隐若显 〖解释〗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若有若无 〖解释〗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若有所丧 〖解释〗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若有所亡 〖解释〗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同“若有所丧”。

什么若什么所的成语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意思是:人意思是人终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

道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既然如此,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么就试着改变生命的质量。这句话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反映了司马迁对生死看得很轻。

人早晚要死,有的人死的有价值,有的人死的却毫无意义,所以他提倡人要死的有价值,要为国家,他人做出贡献。告诉我们人应该立志,做有意义的事。

扩展资料:

《报任安书》原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百度百科-人固有一死

若有所思的意思是什么

若存若亡 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

若即若离 若:好象;即:接近。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

若明若暗 好象明亮,又好象昏暗。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

若隐若现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若离若即 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同“若即若离”。

若明若昧 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

若隐若显 若:好象;隐:隐藏;显:显现。好象隐藏不露,又好象显现出来。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若有若无 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

若有所思的解释是: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沉思的样子。

若有所思的解释是:好像在想什么似的。形容***沉思的样子。感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ruò yǒu suǒ sī。结构是动宾式成语。年代是古代成语。

关于成语若有所思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出处 点此查看若有所思详细内容

唐 陈鸿《长恨歌传》:“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二、示例

魏巍《东方》第三部第14章:“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三、语法

若有所思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表情。

若有所思的近义词

神思恍惚

若有所思的成语接龙

若有所思、思若涌泉、泉石之乐、乐为用命、命薄相穷、穷源溯流、流离颠_、_后跋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狼狈万状、状貌不及中人

若有所思的成语翻译

英语:seem lost in thought$日语:何か考えごとをしているさま$俄语:задумываться

若有所思相关成语

若有所丧、若有所失、若有所亡、若有若无、匪夷所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责有所归、平居有思

若有所思相关词语

若有所思、有所思、若有所失、若有所亡、若有所丧、若有所悟、所思、有若、所有、有所、有思、所有制、所有主

若有所思的成语造句

1.他默默地望着远山,若有所思。

2.她静静地站在湖边,若有所思。

3.有的兵马俑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4.他若有所思的往空中望了一眼,这才将目光收回落在面前这个妖姿艳丽的女人身上。

5.他凝视着父亲的遗像,若有所思。

6.她凝视着远去的他,若有所思。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若有所思的详细信息

表示人情绪的词语有哪些词?

人终有一死,要么比泰山更重(死得有意义),要么比鸿雁的羽毛还要轻(死了都不值一提)。

下面故事给你看看,或许有用滴~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著,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著,《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没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说《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一个史学家敢批判开国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了不得的。没有胆量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司马迁的身世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他是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双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都是当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让司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轨迹呢?

这个***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欢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当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图,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这个***,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个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这个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里面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个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个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过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本来司马迁说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这是一个非常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理的决定,***。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

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一个男子的官,这叫宫刑。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可能接受***,那么不能接受***剩下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这个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里没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条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没有钱,剩下一条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个最大的***——李陵***。

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李陵***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的一个官吏,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人的另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说司马迁本来是个文化人,是一个士大夫,是一个读书人。但是现在,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承认他是男人,不承认他是文化人,不承认他是士大夫。这个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之大,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说过几句非常沉痛的话。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后来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这个耻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到这个耻辱是太大了,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才命相违。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这个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说他自己啊,即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说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个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但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可以为荣”啊。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这个社***承认。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司马迁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画外音: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惩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这样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在接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之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说过几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在李陵之祸的前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比如我们看《史记》,《史记》中间有一篇叫《季布列传》,写项羽手下的一个将军叫季布。这个人在项羽手下是一员猛将,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刘邦对他很恨。项羽***以后,那么刘邦一直通缉季布,而且下令,谁要窝藏季布要夷谁三族。季布没有办法就先投靠了一个人家,后来由这个人家将他转卖到当时的一个大侠郭家(应为朱家)的家里头。郭家知道买来的这个奴仆就是季布,然后郭家(朱家)到京城亲自找到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就是夏侯婴,滕公,就是替刘邦赶车的车夫。然后给滕公讲了一番话,说你刘邦当了国君以后,你能把项羽手下的臣子杀光吗?不可能啊,而且你刚刚得了国君,你就为了报自己一己之私怨,非要杀季布这个人。如果你真把季布逼急了,那么要么他向北面逃向匈奴那儿,要么他向南面跑到南越那儿去,你不等于拿一个壮士去资助你的敌人吗?说完这个话以后滕公很信,相信郭家(朱家)的话,他用这个话去劝刘邦,刘邦后来听了这个劝以后就赦免了季布。季布在刘邦那个朝做了郎中,到了惠帝朝,季布就做了中郞将,到了文帝朝,季布就做了太守。季布后来成为西汉开国的名臣。司马迁在最后谈到季布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感慨,季布在项羽在世时那么一个将军,他最后能够那么忍辱负重地去做人家的奴隶,他不觉得做奴隶为耻,他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才,这个才不能白白地浪费掉,所以他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我们看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对季布的评价,实际上是他经历了李陵之祸以后,他才认识了季布,他才能够正确地评价了季布。所以我们读史书,我们读《史记》,要想真正地读懂《史记》,我们必须要领悟人生,领悟社会。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对《史记》领悟得越深刻。

再一点,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里没钱啊,要有钱司马迁何至于受此大辱啊。所以李陵***以后,司马迁对钱有了崭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就觉得,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是没有过错的,只要取之有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篇叫《货殖列传》,在《货殖列传》中间他充分地肯定了人们追求富有的正当性。所以司马迁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最有名的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跑来跑去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个“利”。他说上至诸侯王,下至编户百姓,人们都在追求利,追求利本身并不是错的,错的只是你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而这个观点,也是司马迁从自己的惨痛的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应当感谢司马迁,应当感谢《史记》。

再一点,李陵之祸也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史记》对许多人物的评价表现得特别犀利深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个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但是在汉高祖十年陈豨叛乱的时候,吕后说韩信勾结陈豨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立即加封了萧何,给萧何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里名士兵。萧何很高兴,宴请文武百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打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说皇上在外面平叛,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因为韩信的***以后对你不信任了。这个加封之后一旦皇上回来肯定要收拾你,萧何听了以后酒也不喝了,把宾客全部赶走,找不出来一个办法。这个人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说你怎么办呢?你要想化解这场危机,那你只有怎么办,你把你家里的财产全部捐出来。这个萧何没有办法,就忍痛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给刘邦作为军费开支。当萧何把自己全部家财捐出来的这个奏章送到刘邦手里以后,司马迁写了五个字“高帝乃大喜”。汉高祖刘邦看到萧何的奏章后非常高兴,这五个字来之不易,这五个非常深刻地把一个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刘邦可以怀疑任何人,但是刘邦不应该怀疑萧何。萧何当年跟刘邦是在一个县,当萧何是一个副县级干部的时候,刘邦还是个泗水亭长啊,萧何当时就很照顾他。从刘邦起兵以后,萧何就跟着刘邦。而且萧何不是一个人跟,他是带着全族的人跟着刘邦打天下。所以刘邦打了天下以后要论功行赏,大臣们都主张说曹参功劳第一,应当曹参先封。刘邦说不对,应该先封萧何。刘邦当时还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说你看见那个打猎的吗?打猎的时候有猎人,还有猎狗,那个猎狗是追捕猎物的。你们所有在外面攻城掠地的大将都不得是那个猎狗,所以你们叫功狗。而那个萧何他是指使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他叫功人。刘邦就提了这么个理论,说萧何是功人,曹参这些人都是功狗,那么狗和人相比谁的功劳大呢?当然人的功劳大。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这么一个萧何,刘邦晚年竟然猜忌到他,而司马迁就把这个刘邦对功臣的猜忌给揭露出来了。二十四通读下来,没有一个史学家能够像司马迁这样犀利深刻地把开国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陵***以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对皇帝的残忍,有了新的认识。汉武帝借李陵***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的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

那么,我们的读《史记》从下一讲开始,读《史记》就从和司马迁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汉武帝开始讲起。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登上权力顶峰的,请看下集《宫闱角逐》。

表示愤怒的:火冒三丈、怒发冲冠、勃然大

怒、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表示愧疚的':追悔莫及、悔恨交加、于心

不安、深感内疚、羞愧难言

表示憎恶的:可憎可恶、十分可恶、深恶痛绝、疾恶如仇、恨之入骨

表示激动的:激动不已 激动人心、百感交

集、激动万分、感慨万分

表示着急的:迫不及待、急急忙忙、急不可

待、操之过急、焦急万分

表示悲哀的:伤心落泪、欲哭无泪、失声痛

哭、泣不成声、潸然泪下

表示害怕的:惊弓之鸟、提心吊胆、惊惶失

措、惊恐万状、惶惶不安

表示忧愁的:无精打***、顾虑重重、忧悉

安、愁眉苦脸、闷闷不乐

表示失望的:心灰意冷、大失所望、灰心丧

毫无希望、黯然神伤

表示舒畅的:舒舒服服、高枕无忧、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心旷神怡

表示喜悦的:笑容可掬、微微一笑、开怀大

笑、喜出望外、乐不可支

描述人情绪的词语

1.如坐针毡;象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

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2.若有所失: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

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3.神思恍惚:神思:精神,心绪;恍惚:神

智不清。指心神不定,精神不集中。

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

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

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

5失张失智:形容举动慌乱,心神不定。

6.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

安。

7.心荡神迷:荡:摇动。形容心神不定,难

以自持。

8.心如悬旌:形容心神不定。

9.半三不四:指心神不定,无精打***。

10.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11.若有所亡:若:好象。好象丢了什么似

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

空虚。同“若有所丧”。

12.神不附体:形容心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