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嵚历落的意思_欹嵚历落从人笑,潦倒粗疏我自真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9 0
  1. 《临江仙》:有人能帮我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吗?
  2. 他日若遂凌云志一夜玩遍长安花什么意思
  3. 关于秋的诗句和意思是什么意思
  4. 女生跟我说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什么意思?
  5.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什么意思?
  6. 润人笔墨是什么意思
  7. 秋水什么意思啊?

接下来,《心经》又说:

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著实。天台宗所分的藏、通、别、圆四教中,藏教的中乘圣人就是缘觉,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即罗汉)。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乘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们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觉悟的,故称为缘觉。但是他们只能了分段生死,还不能了变易生死,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佛说般若经,其中包括这部《心经》,就是度中、小乘圣人回小向大的。佛广说般若空慧之理,为他们开示,过去所讲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都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从而,荡其执情,使他们彻悟,以证到佛果。

欹嵚历落的意思_欹嵚历落从人笑,潦倒粗疏我自真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前面我们曾讲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心无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这叫做‘情生智隔’。情见、爱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盖、被隔断了,总不得自在。因为心被物境所迷,执了相,有所贪著,从而患得患失、烦恼多端。所谓不自在者,皆因心为物转之故。我们现在明白了诸法空相,前面已讲过,空相的‘相’作‘义’讲,即诸法皆空之义。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相,仅一时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执著它。心里面一点也不系念它、一点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转物而不为物所转,那就会在一切事缘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一点事都没有。

从前,有位古德开示众人。他说:穿衣吃饭就是了,举心动念就不是了。有人问:穿衣、吃饭,哪一个不会?可为什么都不能了呢?这是因为凡夫穿衣,总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满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种种烦恼。吃饭呢?也是这样,百般地挑剔,喜欢这个、厌憎那个,总为物缘所缠绕,心总不得自在,故名众生。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过来,‘智生情隔’就好了。我们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随缘接物,不贪取、不做作,哪还有什么念呢?我们若真能随缘,今天缘来了,当上我们就上;明天缘尽了,当下我们就下,心里面一点也不去盘算计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则忧,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实受用了。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都尽管做,而不著相。我们工作时,尽我一技之能,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因为我们已尽己之能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所以说,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确实有些佛***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迷真认***,执妄为真,所以说他们是迷信的人。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著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著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一旦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缘觉,顾名思义,是由观察因缘而觉悟的。因缘有助缘和攀缘之分。助缘是帮助之缘,攀缘是攀附之缘。助缘是说,我们人本来不迷糊,但偏偏有了这个缘,而助成了自迷。这是哪些缘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成为十二种助缘,帮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

无明,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明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则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

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投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阴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像一团浆,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

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危险。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

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

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你把所爱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就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

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要***、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著***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以,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

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

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悲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灵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像生龟脱壳一样,痛苦凄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哀嚎、痛苦万端的。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

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了。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无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神变、神用现前才是佛。我们要无所住著,一切随缘。倘若我们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这样空,那么,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找你了。虽然你得了神通,却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样。只有这样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

临江仙》:有人能帮我翻译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吗?

译文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蜇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市南宜僚拜见鲁侯,鲁诸正面带忧色。市南宜僚说:“国君面呈忧色,为什么呢?”鲁侯说:“我学习先王治国的办法,承继先君的事业;我敬仰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没有短暂的止息,可是仍不能免除祸患,我因为这个缘故而忧虑。”

市南宜僚说:“你消除忧患的办法太浅薄了!皮毛丰厚的大狐和斑斑花纹的豹子,栖息于深山老林,潜伏于岩穴山洞,这是静心;夜里行动,白天居息,这是警惕;即使饥渴也***潜踪,还要远离各种足迹到江湖上觅求食物,这又是稳定;然而还是不能免于罗网和机关的灾祸。这两种动物有什么罪过呢?是它们自身的皮毛给它们带来灾祸。如今的鲁国不就是为你鲁君带来灾祸的皮毛吗?我希望你能剖空身形舍弃皮毛,荡涤心智摈除欲念,进而逍遥于没有人迹的原野。遥远的南方有个城邑,名字叫做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纯厚而又质朴,很少有私欲;知道耕作而不知道储备,给与别人什么从不希图酬报;不明白义的归宿,不懂得礼的去向;随心所欲任意而为,竟能各自行于大道;他们生时自得而乐,他们死时安然而葬。我希望国君你也能舍去国政捐弃世俗,从而跟大道相辅而行。”

鲁侯说:“那里道路遥远而又艰险,又有江河山岭阻隔,我没有可用的船和车,怎么办呢?”市南宜僚说:“国君不要容颜高傲,不要墨守滞留,便可以此作为你的车子。”鲁侯说:“那里道路幽暗遥远而又无人居住,我跟谁是邻居?我没有粮,我没有食物,怎么能够到达那里呢?”

市南宜僚说:“减少你的耗费,节制你的欲念,虽然没有粮食也是充足的。你渡过江河浮游大海,一眼望去看不到涯岸,越向前行便越发不知道它的穷尽。送行的人都从河岸边回去,你也就从此离得越来越远了!所以说统治他人的人必定受劳累,受制于别人的人必定会忧心。而唐尧从不役使他人,也从不受制于人。我希望能减除你的劳累,除去你的忧患,而独自跟大道一块儿遨游于太虚的王国。并合两条船来渡河,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心地最偏狭、性子最火急的人也不会发怒;倘若有一个人在那条船上,那就会***大声呼喊喝斥来船后退;呼喊一次没有回应,呼喊第二次也没有回应,于是喊第三次,那就必定会骂声不绝。刚才不发脾气而现在发起怒来,那是因为刚才船是空的而今却有人在船上。一个人倘能听任外物、处世无心而自由自在地遨游于世,谁能够伤害他!”

北宫奢替卫灵公征集捐款铸造钟器,在外城门设下祭坛,三个月就造好了钟并编组在上下两层钟架上。王子庆忌见到这种情况便向他问道:“你用的是什么样的办法呀?”

北宫奢说:“精诚专一而又顺其自然,不敢***设有其他什么好办法。我曾听说,‘既然已细细雕刻细细琢磨,而又要返归事物的本真。’纯朴无心是那样无知无识,忘却心智是那样从容不疑;财物汇聚而自己却茫然无知,或者分发而去或者收聚而来;送来的不去禁绝,分发的不去阻留;强横不讲理的就从其自便,隐委顺和的加以随应,依照各自的情况而竭尽力量,所以早晚征集捐款而丝毫不损伤他人,何况是遵循大道的人呢!”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饭。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说:“你快要饿死了吧?”孔子说:“是的。”太公任又问:“你讨厌死吗?”孔子回答:“是的。”

太公任说:“我来谈谈不死的方法。东海里生活着一种鸟,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为一种鸟啊,飞得很慢,好像不能飞行似的;它们总是要有其他鸟引领而飞,栖息时又都跟别的鸟挤在一起;前进时不敢飞在最前面,后退时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时不敢先动嘴,总是吃别的鸟所剩下的,所以它们在鸟群中从不受排斥,人们也终究不会去伤害它,因此能够免除祸患。长得很直的树木总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总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是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从前我听圣德宏博的老子说过:‘自吹自擂的人不会成就功业;功业成就了而不知退隐的人必定会毁败,名声彰显而不知韬光隐晦的必定会遭到损伤。’谁能够摈弃功名而还原跟普通人一样!大道广为流传而个人则韬光隐居,道德盛行于世而个人则藏誉匿耀不处其名;纯朴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样;削除形迹捐弃权势,不求取功名。因此不会去谴责他人,别人也不会责备自己。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孔子说:“说得实在好啊!”于是辞别朋友故交,离开众多***,逃到山泽旷野;穿兽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树和栗树的果实;进入兽群兽不乱群,进入鸟群鸟不乱行。鸟兽都不讨厌他,何况是人呢!

孔子问桑雽道:“我两次在鲁国被驱逐,在宋国受到伐树的惊辱,在卫国被人铲除足迹,在商、周之地穷愁潦倒,在陈国和蔡国间受到围困。我遭逢这么多的灾祸,亲朋故交越发疏远了,***友人更加离散了,这是为什么呢?”

桑雽回答说:“你没有听说过那***国人的逃亡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有人议论:‘他是为了钱财吗?初生婴儿的价值太少太少了;他是为了怕拖累吗?初生婴儿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弃价值千金的璧玉,背着婴儿就跑,为了什么呢?’林回说:‘价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这个孩子跟我则是以天性相连。’以利益相合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抛弃;以天性相连的,遇上困厄、灾祸、忧患与伤害就会相互包容。相互收容与相互抛弃差别也就太远了。而且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大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孔子说:“我会由衷地听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离去,闲放自得地走了回来,终止了学业丢弃了书简,***没有一个侍学于前,可是他们对老师的敬爱反而更加深厚了。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将死的时候,用真道晓谕夏禹说:‘你要警惕啊!身形不如顺应,情感不如率真。顺应就不会背离,率真就不会劳苦;不背离不劳神,那么也就不需要用纹饰来装扮身形;无须纹饰来矫造身形,当然也就不必有求于外物。’”

庄子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钉,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疲惫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疲惫。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疲惫;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疲惫。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疲惫,怎么可能呢?这种情况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孔子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整整七天不能生火就食,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击枯枝,而且还唱起了神农时代的歌谣,不过敲击的东西并不能合符音乐的节奏,有了敲击的声响却没有符合五音的音阶,敲木声和咏歌声分得清清楚楚,而且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唱歌人的心意。

颜回恭敬地在一旁侍立,掉过脸去偷偷地看了看。孔子真担心他把自己的道德看得过于高远而达到最了不起的境界,爱惜自己因而至于哀伤,便说:“颜回,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不接受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世上的事没有什么开始不同时又是终了的,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至于现在唱歌的人又将是谁呢?”

颜回说:“我冒昧地请教什么叫做不受自然的损害容易。”孔子说:“饥饿、干渴、严寒、酷暑,穷困的束缚使人事事不能通达,这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变迁,说的是要随着天地、万物一块儿变化流逝。做臣子的,不敢违拗国君的旨意。做臣子的道理尚且如此,何况是用这样的办法来对待自然呢!”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不接收他人的利禄则较困难呢?”孔子说:“初被任用办什么事都觉得顺利,爵位和俸禄一齐到来没有穷尽,外物带来的好处,本不属于自己,只不过是我的机遇一时存在于外物。君子不会做劫盗,贤人也不会去偷窃。我若要获取外物的利益,为了什么呢?所以说,鸟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看见不适宜停歇的地方,绝不投出第二次目光,即使掉落了食物,也舍弃不顾而飞走。燕子很害怕人,却进入到人的生活圈子,不过只是将它们的巢窠暂寄于人的房舍罢了。”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没有什么开始不同时又是终了的?”孔子说:“变化无穷的万物不可能知道是谁替代了谁而谁又为谁所替代,这怎么能知道它们的终了?又怎么能知道它们的开始?只不过谨守正道随应变化而已。”

颜回又问:“什么叫做人与自然原本也是同一的?”孔子说:“人类的出现,是由于自然;自然的出现,也是由于自然。人不可能具有自然的本性,也是人固有的天性所决定的,圣人安然体解,随着自然变化而告终!”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说:“***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庄子的境界就是上面那位的东东........

他日若遂凌云志一夜玩遍长安花什么意思

《临江仙》词大概是在高宗绍兴五年(1135) 年或六年(1136 )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 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 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 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 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 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 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 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 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 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 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 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 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 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 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 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 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 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 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 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 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 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 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 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迥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 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 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 特点很象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 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 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 “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 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 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 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 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 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 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 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 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 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 词独是疏快自然,不***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 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 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 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 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 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 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诸 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 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 《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 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center][B]临江仙[/B]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 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 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center] 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 )所作,这一 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据《简斋先生年谱》 记载:“ 建炎三年己酉春在岳阳,四月,差知郢州;五 月,避贵仲正寇,入洞庭。六月,贵仲正降,复从华 容还岳阳。”又《宋史·陈与义传》载:“及金人入 汴,高宗南迁,遂避乱襄汉,转湖湘,踚岭桥。”这 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 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 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 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 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 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 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 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 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 时的情景。宣和四年(1122 ),陈与义因《墨梅》诗 为徽宗所赏识,名震一时,诸贵要人争相往来,歌舞 宴会的频繁,可想而知。而现在流落江湖,“兵甲无 归日,江湖送老身”(《晚晴野望》),难怪五月的榴花 会如此触动他对旧日的追忆。但是,“ 无人知此意,歌 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 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 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从“高咏”到 “歌罢”一曲《楚辞》的时空之中,词人以一“酬” 字,交代了时间的过渡。酬即对付、打发,这里有度 过之意(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 节”)。在这值得纪念的节日里,词人心灵上的意识在 歌声中起伏流动。“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不似 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 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 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 和神态。 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 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 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正如他在 诗中所咏的,“老矣身安用,飘然计本”(《初至邵阳 逢入桂林使作书问其地之安危》),“孤臣霜发三千丈, 每岁烟花一万重”(《伤春》),其对自己岁数的悲叹, 与词同调。“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 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墙边五月的葵花, 迎着东方的太阳开颜。“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 的象征,词人用此来映衬自己旷达豪宕的情怀。“戎 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则赋予葵花以 人的情感,从而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 年老流落他乡,但一股豪气却始终不渝。这“凝笑” 二字,正是词人自己的心灵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腔豪情,倾注 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今年之酒与 去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深浅相同,而 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 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事一身伤老 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 促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试浇 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 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 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 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 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 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 元好问在《自题乐府引》中说:“世所传乐府多 矣,如..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桥下(应 作上)饮..’又云‘高咏楚辞酬午日..’如此等 类,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 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以此词而论,吐言天拔, 豪情壮志,意在言外,确如遗山所说“含咀之久,不 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我们从对“天涯节序匆匆” 的惋惜声中,从对“万事一身伤老矣”的浩叹中,从 对》“酒杯深浅去年同”的追忆里,可以领略到词人 “隐然眉睫间”的豪放的悲壮情调。黄升说《无住词》 “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 绝句妙词选》卷一),指的也是这种悲壮激烈的深沉 格调。

关于秋的诗句和意思是什么意思

“他日若遂凌云志、一夜玩遍长安花”的意思——如果以后我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我要一日之内赏遍长安城的名花。

“他日若遂凌云志”的具体解析:

作品出处

出自《水浒传》中宋江于江边“浔阳楼”所题“反诗”,作者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

作品原文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作品译文

我人虽然在吴地,但心却在山东,飘零江湖常常感叹蹉跎岁月。如果以后我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我可以嘲笑黄巢的行为不是大丈夫所为!

作品注释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反贼,而宋江还有一片忠义之心,这也是其后来受招安的思想基础。

创作背景

宋江在琵琶亭与众人喝酒,回到牢城营就发生了腹泻,病的还很厉害。戴宗、李逵、张顺得知消息,纷纷来探视,让宋江好好养病。宋江安静修养了十来天,宋江感觉差不多好利索了。宋江些想朋友了,就进城找戴宗喝酒,结果找戴总不见人,找李逵也不见影,找张顺也没找到。宋江一个人就出了城们来到浔阳江边。

朋友找不到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因此闷闷不乐,沿着江边就走到一座酒楼前,宋江抬头一看牌匾是“浔阳楼”,只见门前红柱子上左边写着世间无比酒,右边写着天下有名楼。浔阳楼有很名气,宋江在郓城县时就听说过,今天到了哪能错过,宋江上了酒楼找了个靠江边的雅间坐下,点了酒菜自斟自饮。

宋江想的挺好,一个人喝点小酒,看看风情多美。可是真喝上了发现不是那码事,要不说心烦不能喝酒呢,宋江本来一个人就郁闷,自己再一喝酒也没人说话,自己就胡思乱想,这一想宋江就苦闷起来:人这一辈子过的可真快,自己现在都三十多岁了,也不小了,俗话说三十而立,自己立了没有!

是,自己曾经在郓城县混的不赖,江湖上也有一号,但是自己到现在混到什么地步呢,什么也没有,功不成,名不就,自己远在他乡不说还反倒成了罪犯,尽忠尽孝都做不到,宋江你真是失败啊。想到这里宋江禁不止潸然泪下。宋江是个文化人,趁着酒劲就填了一首词《西江月》,提笔刷刷点点,一气哈成就把这首词写在雅间的墙上了。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宋江很满意自己的文***,趁着酒劲又添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写完还落了款自己的名字郓城宋江题。正是这后四句就差点要了宋江的命。

宋江题完诗,酒也不喝了离开了浔阳楼。宋江刚走,浔阳楼来了一个人,无为军的通判黄文炳,黄通判。通判是个什么官呢,这个官是宋朝创立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做大控制不了,属于州郡的副职,具有监察的职能,地方政务处理需要通判联署才生效。通判黄文炳今天没事,自己也出来溜达,无意中就到了浔阳楼。

黄文炳是个文官无意中看到了宋江题的诗,就上前准备欣赏一下。黄文炳开始还赞赏作者的文***,等读完仔细一琢磨,黄文炳就感觉这诗宣扬的是造反思想,这不是危及朝廷吗?这是谁写的呢?

于是叫来服务员一问,服务员说:“不认识,但是脸上有刺字,应该是是牢城营的罪犯。”黄文炳一看落款是郓城宋江,心里有底了。于是就把诗抄了下来,告诉服务员,这首诗要保存好,不能毁了。自己立即就找来知府蔡知府。

黄文炳见了蔡知府随意问:“你家老爷子太师最近来信没。”蔡知府说“前几天来了一封信。”黄文炳问不知现在京城有什么动向。蔡知府说家父来信叮嘱我说司天监夜观天象有天罡星到我这辖区来,如有不法人员作乱,立即镇压。京城的街头有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家父叮嘱我提高警惕。黄文炳说,太师提醒的有道理,知府大人,你来看,就递给蔡知府自己抄的诗。蔡知府一看就说这是反诗,你哪里来的?

黄文炳就向蔡知府解释了***经过。并对宋江的四句诗进行了深刻解读。蔡知府大惊,取来牢城营花名册一查果真有郓城县宋江,立即吩咐戴宗马上抓人。

戴宗一听大惊,趁***的机会,自己先做法,施展神通找到宋江问明情况,宋江一听戴宗来意脑袋也大了,没有办法二人研究让宋江装疯。戴宗带领差官到牢城营捉拿宋江,到牢城营找到宋江,宋江疯了。众差官纷纷表示,这不是那我们打叉吗,疯子属于***抓什么啊?戴宗正好借机说大家说的对。于是戴宗回报蔡知府。宋江是个疯子。最终宋江装疯卖傻躲过了惩罚。

作品赏析

黄巢在起兵的时候,也是经历了重重的顾虑,但每一次的挫折都激起他心中的怒火,尽管前方有千难万险,他还是拔寨起兵了。

要说黄巢那几首诗确实写得霸气,哪是那帮白面书生能有的境界,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让人看到了一个大英雄战场之后的侠骨柔情与高尚情操!似乎那些铁骨英雄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戎马倥偬,偶尔闲暇时一坦露心迹,带给人的感动一点也不亚于他在战场上的雄姿带来的震撼,舞文弄墨的熟轫程度,一点也不比那帮专业文人差,倒是让那些专业文人羞刹。

而宋江这首内心压抑着极度愤懑与不满的述志诗,在某一个不自知的场合中,突然间就喷薄而出,成就了一首不可多得的悍诗。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我宋江上了梁山,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我一听就特别喜欢这句诗,充满了霸气与自信,笃信自己不是凡人,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而且这种雄心不会困环境与年龄的改变而改变!

这两句诗恰如其分反映出宋江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第一,可见宋江有非常大的志向或者说野心;第二,可见宋江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第三,可见宋江对自己的遭遇极为不满;第四,宋江不满的是***的吏治,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 ,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元末明初文学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一夜玩遍长安花”的具体解析:

作品出处

出自《登科后》,是唐代诗人孟郊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全诗节奏轻快,一气呵成,在“思苦奇涩”的孟诗中别具一格。

作品原文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词句注释

⑴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厚授予官职称登科。

⑵龌龊(wò chuò):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不足夸:不值得提起。

⑶放荡(dàng):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思无涯:兴致高涨。

⑷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疾:飞快。

作品译文

昔日的局促不值得再谈,今天无拘无束畅想无边。

正是春风可人马蹄轻快,一天看尽鲜花踏遍长安。

创作背景

公元796年(唐贞元十二年),年届46岁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终于登上了进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胜,当即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登科后》。

作品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

三、四句的诗歌形象之脍炙人口,除了它正面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一时间的欢快情绪外,也是与它同时具有的象征意味分不开的。所谓"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诗人感到的可以大有作为的适宜的政治气候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有考中进士以后的洋洋自得,也有得遂平生所愿,进而展望前程的踌躇满志。因而诗歌所展示的艺术形象,就不仅仅限于考中进士以后在春风骀荡中策马疾驰于长安道上的孟郊本人,而且也是时来运转、长驱在理想道路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形象了。这样,个别与一般、明快与含蓄,就在这首诗中得到了统一,使诗作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艺术容量,既具体生动,又不乏概括性,既明朗畅达而又别具情韵。

诗的前两句把困顿的往昔和得意的今天对比,一吐心中郁积多年的烦闷。此时的诗人是扬眉吐气、得意洋洋。后两句真切地描绘出诗人考中后的得意之情。高中后的诗人纵马长安,觉得一切都无限美好,连路边美丽的花朵都无心细看了。"一日看尽长安花"仿佛说自己在这一天赏尽了世间美景,使充满豪气的诗有了明朗轻快的结尾。在这首诗里,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随,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酐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快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春风得意"、"走马观花"两个成语流传后世。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故友人时称"平昌孟东野"。生性孤直,一生潦倒,友人私谥贞曜先生。诗名甚籍,尤长五古,愤世嫉俗,但情绪低沉,语多苦涩,苏轼将其与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有《孟东野诗集》。

女生跟我说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是什么意思?

1.描写秋天的古诗及意思

1、《秋词》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2、《山居秋暝》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2.描述秋的诗句什么意思

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秋词诗句的全部意思是什么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

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

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

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

” 自

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

”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

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

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

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

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

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小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

后裔。晚年任

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参预那唐朝

年间短命的

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4.关于秋的古诗和赏析、意思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飘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文解释

一道残阳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诗文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对大自然的热爱。

5.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作者和出处以及诗句的意思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

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

气势两相高。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唐·杜牧《秋夕》

6.描述秋的诗句什么意思

《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唐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山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秋登宣城谢眺北楼》唐李白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秋登兰山寄张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中秋月》宋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唐白居易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

7.人教版地六单元的 诗中的秋 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1.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

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2.寻陆鸿渐不遇

僧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他和皎然是好友。这首诗当是陆羽迁居后,皎然过访不遇所作。

陆羽的新居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沿着野外小径,直走到桑麻丛中才能见到。开始两句,颇有陶渊明“结庐在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隐士风韵。

陆羽住宅外的菊花,大概是迁来以后才种上的,虽到了秋天,还未曾开花。这二句,自然平淡,点出诗人造访的时间是在清爽的秋天。然后,诗人又去敲他的门,不但无人应答,连狗吠的声音都没有。此时的诗人也许有些茫然,立刻就回转去,似有些眷恋不舍,还是问一问西边的邻居吧。邻人回答:陆羽往山中去了,经常要到太阳西下的时候才回来。这二句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的后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恰为同趣。“每日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和怪异的神态,这就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这首诗前半写陆羽隐居之地的景;后半写不遇的情况,似都不在陆羽身上着笔,而最终还是为了咏人。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羽行踪的叙述,都刻画出陆羽生性疏放不俗。全诗四十字,清空如话,别有隽味。近人俞陛云说:“此诗之萧洒出尘,有在章句外者,非务为高调也。”

3.送李少府贬峡中 王少府贬长沙,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如何,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解

1、谪居:贬官的地方,冒下四句。

2、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古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衡阳:今属湖南。相传每年秋天,北方的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这是由长沙想到衡阳,意思要王少府至长沙后多写信来。

4、青枫江:在长沙。

韵译

我叹息与二位作别,不知有何意想?请下马,我们把盏谈谈贬谪的地方。李少府去巫峡,听到猿啼落泪数行,王少府到衡阳,多寄雁书是我所望。去长沙的可见到青枫江上远航秋帆;往巴东的可想象白帝城边古木疏黄。如今盛世,朝迁恩泽有如雨露普降;别离总是暂时的,请别再犹豫彷徨!

评析

这首诗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寓有劝慰鼓励之意。一诗同赠两人,在内容上注意到铢两悉称,实在不容易。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不偏枯。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衡山有回雁峰,鸿雁都飞不过衡山,足见也是人迹罕至之僻地;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不悲观,也不消极。

8.描述秋的诗句什么意思

描写秋天的诗词: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唐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银蟾远不知。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什么意思?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正确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代崔道融的《梅花

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

《梅花》

唐代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依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扩展资料: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几枝一海花初绽乍放,洁白如雪。虽有孤高绝俗的神韵,但却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于画中。她素雅高洁,不畏寒箱,淡淡的香气中蕴含着铮铮气韵。

后四句重在抒情。笛声是最易引起人之愁思的。古人所谓‘’愁人不愿听,自到枕边来”,何况笛声中更有《梅花落》之曲,因而这横玉声中很容易引起人借花惆怅之情。诗人病躯独倚,在一片寒香混着笛声的景象中,诗人隐隐动了徘恻之心,北风如果理解我怜悔之意干万不要轻易予以摧残,让她多开些时间吧。“容易”这里作轻易讲。

“朔风”即北风,阮籍有诗云:“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雪梅 诗人对北风的嘱托即是诗人爱花借花,恐其早谢心情的泄露。也许诗人带病观梅,笛声更易拨动他惜花的心弦吧。寒梅初开即恐其落,这里应隐含着诗人对人生的伤叹。

代表诗作

《牧竖》

崔道融

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注:牧竖:即指牧童。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开门

《田上》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梅花》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注:朔风是北风的意思,没有“逆风”的用法,系《甄嬛传》作者流潋紫用错字误导,请不要以讹传讹。具体可见全唐诗库。

《鸡》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高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注:此诗中“月黑风高夜”有点暗指当时的社会情形。

诗作鉴赏

西施滩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历史上吴越兼并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公元前496年后,吴王姬光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 ),被击败,受重伤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后,令人耳提面命,誓报父仇,终于大败越兵,许越为属国。后不听伍子胥忠告,开凿邗沟,从海上攻齐,捷于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又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大会诸侯,与晋争盟之时,被越所袭。

他被迫回师,向越请和。其后十年,越王勾践大举攻吴,围姑苏(今江苏苏州),他***而死,吴亡。

《西施滩》这首诗把导致吴国灭亡的责任全归咎于佞臣伯嚭,而不遣责昏君夫差这亡国罪魁,则表现出作者的历史局限性。

溪上遇雨

溪上遇雨二首(其二)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借用比兴,别有寄托。

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暴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致,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

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符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无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炼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此诗收录于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课本)

溪居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薰染。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显出不平常来。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

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明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顺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飘进钓鱼湾来。

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进画面,再着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匆匆忙忙地解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

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致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涂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

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淡雅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跑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极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

作品目录

江上逢故人、班婕妤、悲李拾遗二首、病起二首、长安春、长门怨、楚怀王、春闺二首、春墅、春题二首、春晚、村墅、钓鱼、读杜紫微集、对早梅寄友人二首、访僧不遇、古树、关下、归燕、过隆中、过农家、寒食客中有怀、寒食夜、汉宫词、鸡、寄李左司一本下有五季在台四字、寄人二首、江村、江鸥、江上逢故人、江夕、郊居友人相访?羯鼓、槿花、

镜湖雪霁贻方干、酒醒、句、旅行、銮驾东回、马嵬、梅、梅花、牧竖、拟乐府子夜四时歌四首、秋霁、秋夕、山居卧疾广利***见访、题李将军传、天台陈逸人、田上、铜雀妓二首、西施、西施滩、溪居即事、溪上遇雨二首、溪夜、峡路、献浙东柳大夫、谢朱常侍寄贶蜀茶剡纸二首、雪窦禅师、杨柳枝词、夜泊九江、寓题、寓吟集、元日有题、月夕、月夕有怀等。

参考资料:

梅花 (崔道融诗作)-百度百科

润人笔墨是什么意思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老天爷降生了我,我这块材料一定有它的独到的用处,有很多的钱财消费了之后还会回来的。

在生活中我们都经历的太多,对于金钱有太多的感叹,也有太多的悲伤,更有很多的感悟,下面就是我对钱财,也这首诗的解读吧!

1、这句话出自:

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字太白,号为:青莲居士,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的诗极具浪漫色彩,有着“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之名。

2,原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翻译:你没有见黄河的水好像从天上流下来的一样,波涛滚滚一直流向东海不回复还吗?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翻译:你没见父母明亮的镜中愁得头发都白了,开始还满头黑发,现在就已经如同雪一样白了吗?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翻译:人生得意时就要尽情享受欢乐,不要让金色的酒杯白白的对着皎洁的月亮。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翻译:天生就了我这材料一定会有用,即使散尽千两黄金也还会再一次得到。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翻译:煮羊杀牛暂且尽情享受欢乐,就是一气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弃多。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翻译:岑夫子、丹丘生,快点喝酒吧,不要停杯。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翻译:我为在座的这些朋友高声唱一曲,请你们一定要侧着耳朵好好倾听着。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翻译:敲击打鼓钟欢乐的吃这样的美好的食物,这样的富贵也没啥稀罕的,我愿永远酒中沉醉不愿也不愿清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翻译:圣人和贤人自古就寂然无声,只有那些善于饮酒的人才会留下美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翻译:当年陈王曹植在平乐欢宴摆酒时,一斗美酒价值千万,他们也照样开怀畅饮。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翻译:卖酒的主人你为什么说我们钱已经不多,尽管端酒来让我陪着朋友喝好了。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翻译;不管它是名贵五花马,还是前两黄金的狐皮大衣,都在这,快叫侍奉人儿拿去统统来换美酒,与你同饮来消融这万古的愁肠。

3,读后感:

每个人一生之中总会有低谷有***,在生活中我们处于低谷的时候,一定不要气馁,一定不要放弃,一定不要觉得自己没有用处,其实每个人来到世这个世界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不要总是把钱财看得那样重。他的得到与失去,我觉得随缘就可以。小草虽然它柔韧,但它的生机是是令人佩服的,大树有它的挺拔,但它也有它脆弱的一面,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才能,虽然是块瓦砾,也有着他在这个世界上独特的功能。钱才的多少并不在于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很多时候也是要看一个人的运气的。

我们在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钱财是不可能让我们随心所欲的拥有,也不可能让我们随心所欲的让我们去消费,不要太重视钱财的拥有和失去,一时的拥有并不能代表自己能力永远强大,一时的潦倒困顿也不能代表着自己无能,一个人应该拥有的拼搏奋斗努力向上,向着自己理想的方向发展即可。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一定要记住:“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秋水什么意思啊?

问题一:风露朝云是什么意思? 是两句描写庭院中美好景致的词句,晨夕间的和风凝露,台阶前的垂柳,庭院中的鲜花。都是很美的事物。作者原文中写:“故当此篷牖茅椽,绳床瓦灶,未足妨我襟怀,况对着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润人笔墨。”是说所处环境虽然破旧简陋,但不会妨碍他写文的想法,况且对着庭院中的美景,更觉得让人笔墨丰润、书写有神了。想来这一句该是曹公描写自家庭院的随写之笔,没有什么典故在里面。

问题二:悔之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是什么意思呢 原句应该出自《红楼梦》中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愧疚是多余的,后悔是没有用处的,到了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啊!

从整部书的理解角度来说,我认为这句话包含了曹雪芹一生的辛酸与苦辣。举家食粥酒长赊的他,在写完红楼梦之后,面对当时那种八股取士的世态炎凉,所说出的悲凉的话,意思在说明自己堂堂七尺男儿,竟无用武之地。

问题三:看了红楼梦感觉诗社里面的人都写得一手好诗 红楼梦中女子们也并非都可以读书。

比如说李纨,就是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只以针黹为要,不过闲时伴姐妹读书取乐,他们组成了诗社也都认为是偶然为乐。而且她们作诗生怕流传了出去。

在诗社中就明确交代了惜春和迎春不善作诗,而李纨不善做却评的最公。

再一个典型就是王熙凤,识字不多,因认账多了而识得几个字,这在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和参与诗社时都有交代。

至于读书最多的算是黛玉和宝钗了吧。但是黛玉是因为父亲从小将他充做儿子来教育,且在黛玉初入贾府时,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什么书,不过认几个字了。”然后宝玉再问黛玉读过什么书时,黛玉的回答就是:“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由此可见女子读书多在古代并非首要值得赞扬的。

再说宝钗,宝钗在教育黛玉时也曾提到“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极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姐妹弟兄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背着我们偷看,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连做诗写字等事,这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才是好。只是如今并听不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并不是书误了他,可惜他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至于你我,只该做些针线纺绩的事才是;偏又认得几个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书看也罢了,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而黛玉的反应是垂头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应“是”的一字。还有宝钗在香菱学诗之初也是不以为然的。

由此可见,古代女子确实是不提倡读书的,但是作者在红楼梦开篇中提到“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粗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由此可见作者是欣赏女性读书有见识的,即使未读书,也可以如香菱一样去学诗。即使无学问有见识或有真性情也是值得赞颂的。

问题四:阶什么什么花的成语 阶柳庭花

解释

阶前的柳树,庭院里的花草。

比喻意义

比喻庭院里的美好景色。

出处

《红楼梦》第一回: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问题五:有哪些一出口就会令人惊艳的古文 古文是要看多了才会体会到美的,“一出口就会令人惊艳”的古文,和上网看人间最美鸡汤没什么差别,还不如找些“令人惊艳”鸡汤,受众多一点,

不过既然问了。

先查红楼梦喽? 就讲石头的地方,惊艳古文就够用的了。

况且晨光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问题六:红楼梦第一章全文内容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

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

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

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大无可如

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粗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

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

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

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

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

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

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颇有趣味。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

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大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

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单单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

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

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到这青埂峰下,席地坐谈。见着这块鲜莹明洁的石头,

且又缩成扇坠一般,甚属可爱。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灵物了,只

是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几个字,使***见了便知你是件奇物,然后携你到

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那里去走一遭。”石头

听了大喜,因问:“不知可镌何字?携到何方?望乞明示。”那僧笑道:“你且莫问,

日后自然明白。”说毕,便袖了,同那道人飘然而去,竟不知投向何方。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

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是无

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上

面叙着堕落之乡、投胎之处,以及家庭琐事、闺阁闲情、诗词谜语,倒还全备。只

是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后面又有一偈云:

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空空道人看了一回,晓得这石头有些来历,遂向石头说道:“石兄,你这一段故事,

据你自己说来,有些趣味,故镌写在此,意欲闻世***。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

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

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我纵然抄去,也算不得一种奇书。”石头果然答

道:“我师何必太痴!我想历来野史的朝代,无非***借汉、唐的名色;莫如我这石头

所记不借此套,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反倒新鲜别致。况且那野史中,或讪谤君相,

或贬 *** 女,奸*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秽污臭最易坏人子弟。

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

不能不涉*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饥诗艳赋来,故***捏出男女二人名姓;

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更可厌者,‘之乎者也’,非理即文,

大不近情,自相矛盾。竟不如我这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

中所有之人,但观其事迹原委,亦可消愁破闷;至于几首......>>

问题七:红楼梦开卷语是什么啊?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F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所以蓬牖茅椽,绳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怀。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语村言敷衍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憨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

第一回第一段

问题八:我的宾果消消乐怎么找不到 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

问题九:形容宅院的成语 阶柳庭花

jiē liǔ tíng huā

解释阶:台阶;庭:庭院。台阶前的垂柳,庭院中的鲜花。指美好的庭院景致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况那晨风夕月,阶柳庭花,更觉得润人笔墨。”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景色

庄子 第十七章 秋水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曰:“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无拘而志,与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谓谢施;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曰:“不然。予不见乎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也。今子蓬蓬然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6?9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也,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币,而弦歌不惙。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鼃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鼃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参考翻译:

秋天的洪水随着季节涨起来了,千百条江河注入黄河,水流巨大,两岸的水边、洲岛之间,不能辨别牛马。于是乎黄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了。顺着流水往东走,到了渤海,脸朝东望去,看不到水边。于是乎河伯才收起了欣喜的脸色,抬头看着渤海神若叹息道:“有句俗话说,‘听到了许多道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说的我呀。并且我曾经听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看见您的大海难以穷尽,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来,那就危险了,我会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渤海神若说:“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关于大道理的问题,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流出来,向大海观看,才知道你的浅陋,这就可以与你谈论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万千条江河归向大海,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满盈;尾闾排泄它,不知什么时候停止,可它不虚空;春天、秋天它没有变化,洪水、大旱它不知道。这表明它的容量超过长江、黄河的容量,不可计数。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夸耀,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计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间,不象小洞在巨大的水泽里吗?计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象梯米在大仓里吗?称事物的数量叫做‘万’,人类只是占其中的一类;人类遍布天下,谷物所生长的地方,车船所通达的地方都有人,令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千;这表明人与万物相比,不象毫毛的末梢在马体上吗?五帝所连续统治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担忧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贤人所劳碌的,全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君王位置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象你刚才自我夸耀河水之多一样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说:“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内在,从何处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又怎么来区别它们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来看,顺着物体所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具有了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顺着物体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不具有这样的功能,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具有了这样的功能;可知东与西的方向对立相反却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与本分便得以确定。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各种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对的;顺着各种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是不对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错的;知晓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正确又相互否定对方,而人们的趋向与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当年唐尧、虞舜禅让而称帝,宰相子之与燕王哙禅让而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周武王都争夺天下而成为帝王,白公胜争夺王位却遭致杀身。由此看来,争斗与禅让的礼制,唐尧与夏桀的作法,让可还是鄙夷都会因时而异,不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不变的规律。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却不可以用来堵塞洞穴,说的是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捕捉老鼠却不如野猫与黄鼠狼,说的是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说的是禀性不一样。所以说:怎么只看重对的一面而忽略不对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乱呢?这是因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万物自身的实情。这就像是重视天而轻视地、重视阴而轻视阳,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还是要谈论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骗!远古帝王的禅让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一样。不合时代、背逆世俗的人,称他叫篡逆之徒;合于时代、顺应世俗的人,称他叫高义之士。沉默下来吧,河神!你怎么会懂得万物间贵贱的门庭和大小的流别!”

河神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应变,明白应变的人定然不会因为外物而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烧灼他们,洪水不能沉溺他们,严寒酷暑不能侵扰他们,飞禽走兽不能伤害他们。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扰和禽兽的伤害而能幸免,而是说他们明察安危,安于祸福,慎处离弃与追求,因而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伤害他们。所以说:“天然蕴含于内里,人为显露于外在,高尚的修养则顺应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于自然的规律,居处于自得的环境,徘徊不定,屈伸无常,也就返归大道的要冲而可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神说:“什么是天然?什么又是人为?”

海神回答:“牛马生就四只脚,这就叫天然;用马络套住马头,用牛鼻绾穿过牛鼻,这就叫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而行,没有谁再比我简便的了。现在你使用上万只脚行走,竟是怎么样的呢?”蚿说:“不对哩。你没有看见那吐唾沫的情形吗?喷出唾沫大的像珠子,小的像雾滴,混杂着吐落而下的不可以数计。如今我启动我天生的机能而行走,不过我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反倒不如你没有脚,这是为什么呢?”蛇说:“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动,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启动我的脊柱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驾临南海,却没有留下有足而行的形迹,这是为什么呢?”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来阻挡我而我并不能吹断手指,人们用腿脚来踢踏我而我也不能吹断腿脚。即使这样,折断大树、掀翻高大的房屋,却又只有我能够做到,而这就是细小的方面不求胜利而求获得大的胜利。获取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孔子周游到匡地,卫国人一层又一层地包围了他,可是孔子仍在不停地弹琴诵读。子路入内见孔子说:“先生如此欢心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来,我告诉你!我违忌困窘蔽塞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不能免除,这是命运啊。我寻求通达也已经很久很久了,可是始终未能达到,这是时运啊。当尧、舜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困顿潦倒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超人;当桀、纣的时代,天下没有一个通达的人,并非因为他们都才智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乃是渔夫的勇敢;在陆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乃是猎人的勇敢;刀剑交错地横于眼前,看待死亡犹如生还的,乃是壮烈之士的勇敢。懂得困厄潦倒乃是命中注定,知道顺利通达乃是时运造成,面临大难而不畏惧的,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命中注定要受制啊!”

没有过多久,统带士卒的将官走了进来,深表歉意地说:“大家把你看作是阳虎,所以包围了你;现在知道了你不是阳虎,请让我向你表示歉意并且撤离部队。”

公孙龙向魏牟问道:“我年少的时候学习古代圣王的主张,长大以后懂得了仁义的行为;能够把事物的不同与相同合而为一,把一个物体的质地坚硬与颜色洁白分离开来;能够把不对的说成是对的,把不应认可的看作是合宜的;能够使百家智士困惑不解,能够使众多善辩之口理屈辞穷:我自以为是最为通达的了。如今我听了庄子的言谈,感到十分茫然。不知是我的论辩比不上他呢,还是我的知识不如他呢?现在我已经没有办法再开口了,冒昧地向你请教其中的道理。”

魏牟靠着几案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又仰头朝天笑着说:“你不曾听说过那浅井里的青蛙吗?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实在快乐啊!我跳跃玩耍于井口栏杆之上,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破损之处休息。跳入水中井水漫入腋下并且托起我的下巴,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怎么不随时来井里看看呢?’东海之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称述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时代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与长久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公孙龙的才智还不足以知晓是与非的境界,却还想去察悉庄子的言谈,这就像驱使蚊虫去背负大山,驱使马蚿虫到河水里去奔跑,必定是不能胜任的。而你的才智不足以通晓极其玄妙的言论,竟自去迎合那些一时的胜利,这不就像是浅井里的青蛙吗?况且庄子的思想主张正俯极黄泉登临苍天,不论南北,释然四散通达无阻,深幽沉寂不可探测;不论东西,起于幽深玄妙之境,返归广阔通达之域。你竟拘泥浅陋地用察视的办法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只不过是用竹管去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子去测量浑厚的大地,不是太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了这一番话张大着口而不能合拢,舌头高高抬起而不能放下,于是快速地逃走了。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遣两位大臣先行前往致意,说:“楚王愿将国内政事委托给你而劳累你了。”

庄子手把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竹箱装着它,用巾饰覆盖着它,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臣说:“宁愿拖着尾巴活在泥水里。”庄子说:“你们走吧!我仍将拖着尾巴生活在泥水里。”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往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来梁国,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恐慌起来,在都城内搜寻庄子,整整三天三夜。

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会停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会进食,不是甘美的泉水它不会饮用。正在这时一只鹞鹰寻觅到一只腐烂了的老鼠,鹓雏刚巧从空中飞过,鹞鹰抬头看着鹓,发出一声怒气:‘吓’!如今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吗?”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