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其糟啜其醨_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9 0
  1. 文言文超然台记读后感
  2. 哺啜歠醨皆可以醉中歠醨是什么意思?
  3.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4. 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一一对应
  5. 《武昌九曲亭记》中帮忙翻译其中的几句话
  6. 超然台记
  7. 省实2011届高三阶段检测(三)试题

苏轼 超然台记 苏轼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苏轼 超然台记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1,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盈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囿,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2,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 1铺糟啜醨:吃酒糟,喝薄酒。铺:吃。糟:酒糟。啜:饮。醨:薄酒。典出《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2瀹(yue):煮。

哺其糟啜其醨_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果有可观赏的地方,就都有令人快乐的地方,不必都具有怪异、稀奇、雄伟、瑰丽的特色。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发醉;吃水果、蔬菜甚或野草、树皮,都可以使人腹饱。依此而论,我到哪里会不感到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追求幸福而躲避祸患,是认为幸福叫人喜悦而祸患令人悲愁。人的欲望没有穷尽,而外物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对外物中哪个美好、哪个丑恶的辨别在心中争斗,去求取哪个、舍弃哪个的选择交替出现在眼前,那么,能令人快乐的自然很少,而令人悲叹的自然很多,这叫做求取祸患而舍弃幸福。而求取祸患舍弃幸福,哪里是人的真情呢?这是外物掩蔽了人的心窍啊!那些人只在内物当中求取,而不在物之外去追求。物本身并没有大小的分别,从物的内部去观看,它们没有不是既高又大的。那外物以其高大的气势俯视着我,则只会令我头晕目眩犹豫反复了。犹如从细小的缝隙中观看他人争斗,又哪能得知谁胜谁负呢?因此美好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喜乐夹杂出现,能不令人十分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任胶州太守,放弃乘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困;舍去雕墙画栋的华美住宅,而住在粗木建造的陋室;离开湖山汇映的景致,而行走于种植桑麻的野地。刚到的时候,连年麦谷歉收,盗贼布满郊野,案件繁多,难以数计,而我的厨房里亦空空如也,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人们自然怀疑我不会有什么快乐了。然而一年满后,我的容貌却更加丰满,头发变白的也日见变黑。我对这里民风的淳厚很为高兴,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质朴笨拙了。这时,我便修整了衙门里的花园,清扫庭院屋舍,叫人从安丘、高密砍来一些树木,用以修补屋舍破败的地方,作为苟且安生的打算。且把园子北面原有的靠城建造的一座破旧台子,也稍微修葺,使它焕然一新。我时时和客人一起登临观赏,以放开心境,以尽志趣。 站在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忽隐忽现,若近若远,或许隐居著有德才的君子吧!向东望去有卢山,是秦朝的博士卢敖奉秦始皇之命入海求仙药不成而逃隐的地方。向西望去有穆陵关,隐隐约约地像座城郭,姜太公、齐桓公的遗迹依然存在。向北可俯视潍水,不由得万分感慨而叹息,回想淮阴侯韩信的功勋,而怀悼他没有落下个好下场。 这台子又高大又稳固,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而冬天温暖。若是下雨降雪的清早,或是有风有月的傍晚,我没有不在这里的,客人也没有不随我而来的。平时***摘园中的蔬菜,捕捞池中的鱼儿,拿出自己酿成的高粱酒,煮熟新脱粒的稻米,大家一块儿吃,口中都赞叹道:「玩得真痛快呀!」 当时,我的弟***由(苏辙字子由)恰巧在济南,听到这件事后就赋诗歌唱,还给这座台子起名叫「超然」,以表示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没有不快乐的原因,是我能逍遥于事物本身之外啊!

评析 本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时苏轼任密州知州,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其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以表明超然物外、无往而不乐的思想。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文言文超然台记读后感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尽之矣。彼游於物之内,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鬭,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於物之外也。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以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魄力的景观。吃酒槽,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即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得东西确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地分辨在胸中纠缠,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已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前面,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辩,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积木造的屋舍里;原理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地荒野。刚到之时,逢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庞体丰头发白得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极喜欢这里风俗的纯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俄花园菜园,打扫嘎宁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林,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我在园子的西北,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西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观,有时似乎很近,有时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西旧式卢山,秦人卢教旧式在那里隐逸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的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滩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普韩信德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隐;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糯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太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意,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阿!

注释

凡物皆有可观,省略“者”即可观者,值得观赏的地方。

哺:吃。

啜:喝。

醨:米酒。

醉:使······醉。

饱:使······饱。

吾安往而不乐,即“吾往安而不乐”。而,表承接。

求褔而辞祸,“而”表并列,并且。

求褔而辞祸者。者:……的原因。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而可以足吾欲之物者有尽,译为“但是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岂:难道。

情:心愿。

有以:可以用来。

盖:蒙蔽。

焉:哪里。

横:意外发生。

而:表承接,随后。

焉:于此。

背:远离。

比:连续,常常。

登:丰收。

苟全:大致完备。

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

庶几:表希望或推测。

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

撷(xié):摘下,取下。

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

瀹(yuè):煮。

哺啜歠醨皆可以醉中歠醨是什么意思?

1. 哪位大神会用浅显的文言文写读后感的,400字左右,一篇是苏洵的

这是因为欧阳修在其他方面虽然是苏洵的同道,但在对王安石的看法上并不是同道,欧阳修是很看重王安石的。“荆公后微闻之”,张方平自知皇皊贡举以来就“未尝与(安石)语”,因此,王安石不可能从张方平处得知《辨奸论》。这就说明,除张方平外,还有苏洵的其他“同道”也读过《辨奸论》。但总的说来,这个阶段是属于“秘而不宣”的阶段,知道的人不会很多。这不难理解,因《辨奸论》刚写成,连苏轼兄弟都有“嘻,其甚矣”之叹,当然不好公布。二是在“元丰间”,张方平把它全文载入《文安先生墓表》,因为在张方平看来,王安石的变法实践完全证实了苏洵的预言:“安石用事,其言乃信。

”但元丰年间,王安石虽已罢相,支持新法的神宗仍在,而苏轼兄弟都因反对新法被贬官,处境很艰难。因此,他们虽然对张方平表彰苏洵有先见之明感激涕零,但“亦不入石”。神宗、王安石去世后,连司马光都警告说,要防止“反复之徒”,对王安石“诋毁百端”,强调对王安石的安葬“特宜优加厚礼”。这时的苏轼兄弟当然不会张扬《辨奸论》。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得势,苏轼兄弟远谪岭南,徽宗朝也不断在打击元皊党人,明令禁毁三苏文集,因此,北宋后期,《辨奸论》也不可能流传。三是“比年稍传于世”,这里的“比年”是指南宋初年,当时的舆论多把北宋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变法,苏轼父子都得到表彰,这时《辨奸论》才开始较广泛流传。联系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来分析《辨奸论》的流传情况,完全合情合理,一点也不感到“诡秘莫测”。

2. 语文文言文翻译《超然台记》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3. 《超然台记》的译文

文章选自《古文观止》,译文如下:

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奇险伟丽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饱。类推开去,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孰美孰丑,在心中争论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选择不停,这样可乐之处常常很少,可悲之处常常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求祸避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只游心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游出于事物的外面;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其内部而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临视着我,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犹豫反复了,如同在隙缝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因此,美丑交错而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么!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居室里;离开了湖山的景观,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内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过了一年,我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厚,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质朴,因此,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囿,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来修补破败之处,作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造的台已经很旧了,稍稍修葺使它焕然一新,常常与众人一起登台观赏。放开心意,尽展情志。从台上向南望去,是马耳山、常山,它们忽出忽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而东面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高高地如同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的遗风,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大而又平稳,进深而又明亮,夏凉冬暖。雨雪纷飞的早晨,微风明月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客人们没有不跟从着我的。***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吃喝着,说道:“游玩真痛快啊!”

当时,我的弟***由恰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把这台命名为“超然”,以表示我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在于我的心能超出于事物之外啊!

4. 超然台记 阅读答案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5.B(守:应为“任职”) .6.A(”之”都解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分别解为“连词,因为”和“连词,表目的,用来”。

C.“乎”分别解为“介词,在”和“助词,表感叹语气”。D.“而”分别解为“连词,表修饰”和“连词,表并列”)7.D(①总说。

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

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8.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9.(1)断句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原文是: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4分,每3处1分。“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与“犹有存者”中间可断可不断)(2)翻译(6分)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译文: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4分)译文:我既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分。

“乐”“安”各1分,大意1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5. 超然台记译文

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我们***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超然台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也隐含了少许内心苦闷、失意之情。

这篇文章用“乐”字贯穿全文,先写超然于物外,就无往而不乐,不能超然于物外,则必悲哀,正面写乐,反面写悲,悲是乐的反面,即是写乐的反面,终不离乐字。再写初到胶西之忧,再写初安之乐,治园修台,登览游乐。

以忧去衬托乐,愈显出更加可喜可乐。以乐开头,以乐结尾,全文处处不离乐字,是“一字立骨”的佳作。

6. 寻 《超然台记》(苏轼)译文一份

凡是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一定有快乐,不必一定是奇险伟丽之景。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使人饱。类推开去,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求福避祸,是因为福能带来快乐,祸会引起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外物却是有限的。孰美孰丑,在心中争论不已,取此舍彼,又在眼前选择不停,这样可乐之处常常很少,可悲之处常常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求祸避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只游心于事物的内部,而不游出于事物的外面;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其内部而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临视着我,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犹豫反复了,如同在隙缝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因此,美丑交错而生,忧乐夹杂并出,这不是很大的悲哀么!

我从钱塘调任到胶西地方来做知州,舍去坐船的安逸,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漂亮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居室里;离开了湖山的景观,而行走在种植桑麻的野地里。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内空空如也,每天只吃枸杞菊花,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过了一年,我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的风俗淳厚,而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于我的笨拙质朴,因此,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囿,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来修补破败之处,作为苟且求安的法子。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而造的台已经很旧了,稍稍修葺使它焕然一新,常常与众人一起登台观赏。放开心意,尽展情志。

第二种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7. 超然台记的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1)。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铺(2)糟(3)歠醨(4)皆可以醉(5);果蔬草木,皆可以饱(6)。推此类也,吾安往而(7)不乐?

夫所为求褔而(8)辞祸者(9),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10),美恶之辨战乎中,而(11)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12)物有以(13)盖(14)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15)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16)生,而(17)忧乐出焉(18),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椽之居;背(19)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20),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21)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22)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23),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1.吃酒糟,喝薄酒。谓追求一醉。语本《楚辞·渔父》:“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文选》釃作“醨”。 吕向 云:“哺糟歠醨,微同其事也。哺,食也。歠,饮也。糟、醨,皆酒滓。” 洪兴祖 补注:“醨,薄酒也。” 宋 苏轼 《超然台记》:“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一本作“ 哺糟啜漓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闽 酒深红,如 汴梁 酒。予常在 临洺关 ,向 李浦珠 索 洺 酒以饮 闽 人。咸曰:‘此酒魂也。’真哺糟歠漓之言。”

2.比喻屈志从俗;随波逐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讔》:“是以 子长 编史,列传《滑稽》,以其辞虽倾回,意归义正也。但本体不雅,其流易弊,於是 东方 、 枚皋 哺糟啜醨,无所匡正。” 傅尃 《过汨罗》诗:“我亦哺糟啜醨者,独醒终古奈君何!”

3.比喻文字优美,令人陶醉。 唐 贾至 《<工部侍郎李公集>序》:“至其逸韵,扬波扇飈,哺糟啜醨,时有婉丽之什,浮艳之句。”。

超然台记原文及翻译一一对应

武昌九曲亭记[1]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22]睥睨(b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连续好几天。

[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即此之谓。

[28]“方其”二句:意谓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29]“及其”句:意谓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33]“夫孰知”句: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34]“惟其”三句:意谓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35]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本篇选自《栾城集》。它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显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苏轼曾说苏辙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本篇风格即如其说。

《武昌九曲亭记》中帮忙翻译其中的几句话

超然台记

苏轼 〔宋代〕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超然台记

武昌九曲亭记[1]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22]睥睨(b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连续好几天。

[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即此之谓。

[28]“方其”二句:意谓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29]“及其”句:意谓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33]“夫孰知”句: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34]“惟其”三句:意谓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35]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本篇选自《栾城集》。它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显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苏轼曾说苏辙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本篇风格即如其说。

省实2011届高三阶段检测(三)试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

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

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5.B(守:应为“任职”) .

6.A(”之”都解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以”分别解为“连词,因为”和“连词,表目的,用来”.C.“乎”分别解为“介词,在”和“助词,表感叹语气”.D.“而”分别解为“连词,表修饰”和“连词,表并列”)

7.D(①总说.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的,而不是有意为之,因此不合要求.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

8.B(身体状况变好,并不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9.(1)断句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原文是: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4分,每3处1分.“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与“犹有存者”中间可断可不断)

(2)翻译(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3分,“安往”1分,大意2分)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4分)

译文:我既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

(3分.“乐”“安”各1分,大意1分)

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1届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阶段检测(三)试题

一、本大题4小题,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运载/主宰 偌大/信守诺言 包扎/垂死挣扎

B.隽永/手绢 频率/濒临灭绝 纤绳/纤尘不染

C.狡黠/狎侮 喷薄/厚古薄今 诋毁/中流砥柱

D.降解/绛红 调动/风调雨顺 褪色/敷衍塞责

2、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3分)

呼和浩特警方通报称,蒙牛集团“未来星儿童奶”负责人安勇在网络上别出心裁地发布了多篇诋毁伊利产品的文章。这次恶性营销***给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敲响了警钟。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旦一些不准确的消息发出去,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要求传媒业的从业人员一定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如果把捕风捉影、未经核实的消息传播出去,造成了重大损失,即使不构成犯罪,民事责任也不能免除,这一点毋庸置疑。

A.别出心裁 B.不堪设想 C.捕风捉影 D.毋庸置疑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法国工人在大***了一个星期后,法国社会经济运转出现严重迟缓。马赛街头垃圾堆积如山,炼油厂工人封堵油库使法国几乎断油,交通也大受影响……

B.由于遭遇近5年来最强冷空气袭击,中国北方多地出现大风降温天气。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三天,这股冷空气将继续南下,影响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

C.从国际社会的发展经验看,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而我国目前的矛盾凸显,主要是因为一些***部门的不作为造成的。

D.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4.对下面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或许未来水电的对照物将不仅限于我国三峡、巴西伊泰普或者美国胡佛大坝这些“庞然大物”,那些设计新颖的小水电站也将成为一道养眼的风景。

②现今世界1/5的电力都是来自水电。

③欧洲一批科学家正在思考和设计兼具环保和效率的小水电站,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④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水电站总是和高高的水塔和巨大的堤坝联系在一起。

⑤水电可以说是可再生能源最古老的表现形式。

⑥作为目前唯一一种技术比较成熟、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的绿色能源,水电的发展突飞猛进。

⑦但是“大块头”的水电站不可避免会深刻影响甚至严重破坏周边生态环境,使得水电总是

头顶一块瑕疵。

A.⑥⑤⑦④①②③ B.⑥②⑤⑦④①③

C.⑤④⑥②⑦③① D.⑤⑥③②①⑦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一9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棱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物有以盖之矣 盖:遮蔽,蒙蔽 。

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把守,守住

C.释舟辑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B、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C、美恶之辨战乎中 乐哉游乎

D.自其内而观之 夏凉而冬温

7.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3分)

①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A.①②④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④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3分)

译文:

②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注敬龙:日本和尚名。韦庄(836-910),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这两首诗都是为送别朋友而作,请分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情感的异同。(3分)

(2)请赏析《送魏二》一诗的两种写作手法。(4分)

11.默写。(6分。每句1分。)

(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 (陶潜《归园田居》)

(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4)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满地黄花堆积, , 。 (李清照《声声慢》)

(6)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 。(高适《燕歌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

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与文化缺失

蒋信伟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可以说,手机文学应当是一种“笑”的文学,应该在“笑”字上做文章,能够给人以轻松释放、付诸一笑之感,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生活中起至一种调节心情的作用。如果说艺术张力是手机文学的存在之本,那么幽默、讽刺、灵动是手机文学的生命之根。

幽默可以解开心情凝滞的结扣,释放出生命快乐的***。幽默风趣,足以让人开心一笑。

讽刺如果离开了幽默,就会丧失内在的艺术韵味,成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绝妙的讽刺总是和幽默互为表里、融为一体的。

灵动剧是生命智慧的自然流露,是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心有灵犀”。换句话说,也就是创作者说出了读者想说却没有说出,或者没有想到却极想想到的东西。其实,正如幽默与讽刺交互相融一样,灵动有时也融合在幽默与讽刺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审美意味。当然,在这种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追求之中,不时也透露出后现代的气脉,表现为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

手机文学的产生,说到底是技术消费时代对文学产生冲撞的结果,也是文学嫁接现代商业生活方式的结果。走产业化之路,追求商业利益,是手机文学的初衷。下载,送成为事关手机文学命运的两件大事。就传统文学来说,手机文学在技术时代.市场经济的双重语境下,难以避免要犯下“两宗罪”,也就是机械***和过分媚俗求利。

手机文学在机械***和过分媚俗求利双重缺失影响下,必然产生大量的“快餐文化”甚至“文化垃圾”。手机也就不再是文学的一块阵地,相反,却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点心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变了质的点心毕竟是有害的,对于广大手机文学读者来说,“变了质”的手机文学无疑也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因而,不能不说,手机文学悄然兴起的背后也 隐含着文化的缺失与忧虑。

不可否认,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它的任何一种夸大或贬低都是不切实际的妄谈。正视手机文学的艺术诉求和文化缺失,对于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选自《文汇报》)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手机文学无法承载丰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它的艺术感染力不大。

B.手机文学大多令人开心释怀,因而受到许多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人的欢迎。

C.手机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常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好感觉。

D.手机文学就像点心一样,固然花样繁多、别有味道,但是不能登大雅之堂。

E.手机文学在某些状态下也会变成为一种潜在的“文化毒害”。

F.要引导手机文学朝着健康、优质的方向发展,阻止手机成为了文学沙化的制造者。

13、对手机文学“幽默”“讽刺”“灵动”三种特性相互关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幽默”“讽刺”“灵动”相辅相成,是手机文学的根本特性。

B.手机文学惯用讽刺手法,正在演变为一种变相的挖苦与谩骂,缺乏幽默和灵动。

C.灵动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必须与幽默、讽刺融合在一起,形成手机文学独特的审美意味。

D.当前手机文学平面化、碎片化、解构化的艺术倾向,是追求幽默、讽刺、灵动的结果。

14.手机文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建设中有什么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3分)

15.根据文本内容,概括手机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点。(5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怅对花魂

王充闾

去年中秋节前两天,妻子打来电话,说家里的昙花已经绽蕾,马上就将开放,催我快速回去观赏。

推开屋门,只见妻子正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盆平素并不引人注意的昙花。在扁平的叶状新枝的边缘,翠玉般的花蕾,无风自荡,颤颤摇摇,似乎不胜负载;过了一会##儿,竟和**特写镜头里的一模一样,逐渐地,逐渐地张开了,中心闪现出一簇黄澄澄、金灿灿的花蕊,每一茎都像纤细的金丝,又像粉蝶的触须,在微微地颤动。四围的层层花瓣上的每根筋络,还在拼力地向外舒展,仿佛要把积聚了多年的气力和心血,尽情地倾泻无遗。

有人嫌它花时太短,稍纵即逝。其实,这是过苛的挑剔。生命无论短长,关键是看它有无亮色;没有亮色的生命,再长也不过是一片虚空。只要能在“一现”之中,像一颗陨星冲入大气层之后,能在剧烈的摩擦中发出耀目的光华,同样称得土星云灿烂。

据说,昙花原属热带植物,为了避开日间的燥热,便躲在深夜里开花。史载,南宋画家、词人张铉当牡丹开放时,招邀好友举行赏花盛会,宾客齐集后,吩咐开帘通气,立刻满座皆香,然后伴以歌姬***,檀板清樽,喧腾彻夜。我想,这种“厚爱”如果施之于昙花,肯定是难以忍受的。

我默坐一旁,仔细地端详着这隽秀的幽姿。超逸,雅静,妙相庄严,这哪里是花?分明是一颗怦怦跳动着的心!此刻,我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不觉慢慢地沉浸在如烟往事的回忆里。

记得是暮春时节,一位朋友赠给我一段昙花的叶状嫩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顺手将它插在一个幼苗尚小的菊花盆里。十几天后,它竟扎下根须,渐渐长大起来。我于养花纯属外行,如何给水施肥,全然不懂。有时看盆里发干,就随手将一大杯凉茶倒进去。赠花的朋友发现后,嗔怪我硬拉着李逵去跟张顺泅水。原来菊花耐湿,而昙花喜干。我这么“一锅煮”,岂不苦了它也!此后,我就把它移进另一个小花盆里。转眼间,一千个昼夜过去了,这株昙花却硬是在寂静的秋夜里悄然开放,把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和盘托出,给人们以爱的温馨和羡的享受。

冰心老人写过这样的诗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想到这些,我益发觉察到心中留下的缺憾。我筹划着,明春一定买个大花盆,满装上肥沃、松软的腐殖土,早早地把它移植过来,殷勤、合理地加以培护。

…………

呀!昙花巨大的花冠已经垂了下来,花瓣全部闭合了。再看那青葱的枝叶,似乎也渐形枯萎。这该是长期疏于管理、养分匮乏所致。昙花,昙花!为着绽放一朵奇葩,竟然使尽浑身解数,最后力尽而竭!做人果能如此,也就很够标准了。

自然界的花卉自有其生长的规律,本与人事无关。但事有可鉴,理有可通,有时一些物象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怅对花魂,我蓦然记起《随园诗话》中记载的一则轶事。一个叫陈浦的老寒士,带着自己的诗稿,请求当时的诗坛巨擘袁枚评点。袁枚日夕游宴于权贵、才女之中,对这个寒士的诗稿并未重视,随手放在一边。几年后想起了这件事,取出诗稿细细品玩一遍,发现作者原是一个才分很高、颇有造诣的诗人,诗稿中不乏一些传世之作。他便忙着打听其人下落。不料,这位老寒士早已在贫病交攻之下黯然故去。袁枚满怀深情地录下已故诗人的七绝:“贫归故里生无计,病卧他乡死亦难。放眼古今多少恨,可怜身后识方干!”然后,凄然地在《诗话》里写道:“呜呼!余亦识方干于死后,能无有愧其言哉!”

这里说的方干,是唐代的诗人,很有才识,科场失意后,息形山林,郁郁以终。后来,朝廷发现了他的才干,追认他进士及第。但逝者已矣,已经于事无补了。这种情况,今天不是也时有出现吗?

(选自2007年8月8 日《今晚报》,有删改)

16. 作者认为昙花之“魂”是什么?(4分)

17. 面对昙花,“我”为什么“既满怀着兴奋,也夹杂着一种酸楚与歉疚”?(5分 18. 常见的昙花之作,大多取“赞”,而本文却取“怅”,你认为恰当吗?既然写“怅”,为什么还花那么多笔墨去写昙花之美?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

哭泣的昆虫

徐鲁

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活着的时候,他尝了生活的贫困和来自人世间的歧视与偏见的滋味,而唯一能够给他带来温暖与安慰的,是他所钟情的昆虫世界。

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阿韦龙省圣雷翁村的一个农家。贫穷的乡村生活并没有给他的幼年送来玫瑰花,可是,慷慨无私的大自然,却给这个天真的纯朴的孩子送来了鸟巢、蘑菇、蟋蟀,以及白鹅、牛犊和绵着等等。他小时候对花草虫鸟一直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当他一心惦记着一只小鸟的时候,他往往是非要亲眼看见鸟巢、鸟蛋和大张着小黄嘴的鸟娃娃不可,说什么也得看。

整个中学阶段,小法布尔家因为生计所迫,几次迁居,飘泊不定。15岁那年,他报考一所师范学校被正式录取。毕业后,他进入一所中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有一次,他带学生上户外几何课,课间休息时,他在一堆石头上突然发现了一个垒筑峰的精巧蜂窝。仿佛是电光一闪似的,他自幼年起就十分感兴趣的、而且一直保留在心灵中的那个昆虫生活的一角,一下子被照亮了!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的“虫心”就像一窝正在晒着太阳、睡着午觉的小山鹁,被一位偶尔走过的行人一下子给惊醒了,纷纷张开了晶亮的翅羽。他下定决心,要做一个为昆虫书写传记和生命史的人。他觉得,他从小时候就开始憧憬的,“可以用尊姓大名,向田野大舞台上成百上千的演员们,向田边小道旁或成百上千冲我们张开笑脸的小花们,热情致意”的时候,已经来临了。

这一年,他还不到20岁。

他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先把自己当作昆虫中的某一种,在十分冷酷和相当复杂的生存环境中抗争、奋斗,就像他写到过的蝉儿,要想获得阳兴下的欢乐,必须首先忍黑暗的地底下的苦工和劳役。

在漫长的教师生涯中,法布尔坚持自修,直到取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时,他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丝不苟地进行动植物观察记录,废寝忘食地致力于发现和揭示昆虫的生存真相。

某些“科班出身”的生物学权威对他怀有偏见,使他在人世间缺少知音,但他可以向他的昆虫们倾诉衷肠.他写道:“我亲爱的虫子们,一旦你们因为做不出被人称道的事而说服不了那群财大气粗的人,我就会出来说话,会这样告诉他们:你们是剖开虫子的肚子,我却是活着研究它们:你们把虫子当作令人恐惧或令人怜悯的东西,而我却让人们能够爱它;你们是在一种扭拽切剁的车间里操作,我却是在蓝天之下,听着蟑鸣音乐从事观察……你们倾心关注的是死亡,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

1879年法布尔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他把第一篇颂歌,献给了一种许多人也许没有什么好感的昆虫——食粪虫。他沿用古埃及人对这种昆虫的尊称,称之为“圣甲虫”。

他怀着对渺小生命的充分尊重与热爱,去描写昆虫世界,去发现那些神奇、美妙的生命的奥秘,去赞美和讴歌那些仁义、高尚的生命的尊严与含义。他相信,无论是在黑夜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的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

他观察到,一只蝉儿,从小小的蝉卵到幼虫发育成熟,要在黑暗的地底下生活四年时间。而它破土而出,爬到绿树上高歌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五个星期。

在秋夜的月光下,他悉心倾听那情趣盎然的,“荒石园”里的蟋蟀的音乐会……

1915年11月,严冬即将来临的时候,离他92岁生日只差一个月了,这位终生与昆虫为伴,并且以昆虫为琴拨响了人类命运的颤音的巨人,安然而逝。

他死的时候,在他亲手建造起来的一座昆虫们的乐园——“荒石园”里,那些尚未冬眠的昆虫,都在黑暗的角落里哭泣。它们用各自生命的鞘翅,为它们这位共同的老朋友合奏了一支安魂的乐曲。

(《散文选刊》2009年第10期,有删改)

19.作者引用了法布尔的“我亲爱的虫子们……我悉心观察的是生命……”一段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0.“他相信,无论是在黑暗中的草丛里,还是在雨水之后南泥土下,都闪烁着奇异的人性的光芒”一句中,“奇异的人性的光芒”具体指什么?(4分)

21.为什么文章纪念法布尔却以“哭泣的昆虫”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词语运用方面分别存在不恰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x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23.请从下面的材料中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给“功夫茶”下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6分)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一带最为盛行。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最盛行的风俗之一,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鸟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功夫茶和其他茶的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套简单的茶具一般要包括一盖碗、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它冲泡的步骤很容易学,但是易学难懂,说它是一门艺术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