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诈我虞是什么意思,尔诈我虞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9 0
  1. 尔虞我诈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2. 尔诈我虞的解释
  3. 尔虞我诈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1、尔虞我诈,是汉语的一则成语,这则成语原意是,我不欺骗你,你也用不着防备我。后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其结构为联合式,在句子中通常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2、出处: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尔虞我诈的成语解释及故事出处

尔虞我诈——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尔诈我虞是什么意思,尔诈我虞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这是两个否定句具有宾语前置特点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我无诈尔,尔无虞我”,即“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现在“ 尔虞我诈”,已是互相欺骗的意思了。

尔诈我虞的解释

成语:

尔虞我诈

拼音:

[ěr y? wǒ zh?]

解释:

比喻互相欺骗,互不信任。尔,你;虞,欺骗;诈,欺骗。

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举例造句:

国内,南方各会党首领之间,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令人烦恼。

成语典故: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尔虞我诈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尔:你;虞、诈: 欺骗 。表示 彼此 互相欺骗。

成语出处: 《 左传 ·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 无我 虞。”

成语例句: 团结 要是真正的团结, 尔诈我虞 是不行的。

繁体写法: 尔诈我虞

注音: ㄦˇ ㄓㄚˋ ㄨㄛˇ ㄧㄩˊ

尔诈我虞的近义词: 尔虞我诈 互相

尔诈我虞的反义词: 坦诚相见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彼此互相欺骗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double-cross each other

歇后语: 拐子诳骗子

编号 1134 成语 尔虞我诈 注音 ㄦˇ ㄩˊ ㄨㄛˇ ㄓㄚˋ 汉语拼音 ěr yú wǒ zhà 释义 彼此互相。

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

后用「尔虞我诈」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

「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钩心斗角」 典源 《左传.宣公十五年》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

王不能答。

申叔时仆1>,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

从之。

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子反2>惧,与之盟,而告王。

退三十里,宋3>及楚4>平5>,华元6>为质7>,盟曰:「我无尔8>诈9>,尔无我虞10>。」

〔注解〕(1)仆:御也,就是驾车。

(2)子反:即楚主将公子侧(??西元前575),春秋时楚国人。

事庄王为司马。

晋楚邲之战时,为将,大败晋师。

晋人伐郑,共王援救,使子反将中军,战于鄢陵。

王之目受伤,召子反谋划,醉而不能见,楚师遂宵遁,后子反为共王责而***。

(3)宋:国名。

周朝分封微子之地。

约位于今河南省商邱县南,后为齐所灭。

(4)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

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5)平:媾和、和好。

(6)华元:春秋时宋人,生卒年不详。

历事宋文公、共公、平公三君,共四十年。

因见国家处于楚、晋两大国间,饱受战争之苦,倡和平运动,于共公十年,使两国结盟于宋,为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弭兵之约。

(7)质:音ㄓˋ,用财物或人作保证以为抵押。

(8)尔:第二人称代名词,相当于「汝」、「你」。

(9)诈:欺骗。

(10)虞:猜度。

典故说明 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宋国,包围宋国的都城。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国一直无法攻下宋国。

宋国城内粮食的供应也将近匮乏,又听说楚国将要在宋国内建造房屋,打算长期屯兵,因此宋国人民都非常害怕。

宋国因此派大夫华元进入楚营,请求退兵。

华元在一天夜里来到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中,威胁说:「我们宋国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交换孩子来充饥,拿死人骨头当柴火来煮饭的地步了,尽管如此,我们宁愿战死,也绝不接受城下之盟。

如果楚国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国对于楚国将会唯命是听。」

子反听了也很惊恐,只好和宋国签订盟约,同意退兵三十里。

宋国和楚国因此讲和,并以华元为人质,盟约中明白地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不必对我猜忌。」

说明两国必须以诚信相待。

后来「尔虞我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

典源中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用的是倒装句,它的语意其实是「我无诈尔,尔无虞我」,后来用其反意,而成为「尔虞我诈」这句成语。

书证 无书证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

使用类别用在「狡猾诡诈」的表述上。

例  句<01>为了利益,商人们经常尔虞我诈。

<02>同事间要团结一致,不能尔虞我诈。

<03>我们应该公平竞争,不要尔虞我诈地互相陷害!<04>一个团体内部如果尔虞我诈,怎能有好的表现呢?<05>企业之间应该以共荣共存,代替尔虞我诈的彼此竞争。

<06>这篇报导揭露了社会上尔虞我诈的事情,令人心生警惕。

<07>这两位候选人为了争取选票,彼此尔虞我诈地各耍花招。

<08>这是一个尔虞我诈的社会,凡事都应该格外当心,以免上当。

<09>你刚踏入社会,对于社会上的尔虞我诈还不了解,因此要格外小心。

近义词: 明争暗斗,招摇撞骗,钩心斗角,变诈相角

反义词: 你谦我让,肝胆相照,披肝沥胆,相安无事,推心置腹,推诚相见,开诚布公,开诚相见,精诚团结,讲信修睦 辨识 请参考『辨识1134』 参考语词 尔诈我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