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的这个书_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9 0
  1. 三舍是几里
  2.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3. 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

1、退避三舍,指主动回避或退让,以免产生冲突,舍在古代行军打仗时,专用于衡量距离,一舍就是30里。

2、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3、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弟弟重耳,重耳闻言逃到楚国,楚成王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表示,有朝一日能回国当政的话,***如有一天晋楚国交战,我一定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的这个书_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舍是几里

“退避三舍”现多指退让和回避,缓和冲突。舍是古代行军路程的单位,“一舍”为三十里, “三舍”就是九十里。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向后退让九十里地,以表示尊敬和谦让。语出自《左

传?僖公二十三年》:“及楚,楚之绘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 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 然,何以报我?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鞑,以与君周旋。’”

这个典故与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有关。晋文公就是公子重耳。春秋时候,晋献公听 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晋国,在外流

亡19年。这段对话发生在重耳流亡楚国期间。据说重耳到了楚国,楚王热情接待了他,并

对他说:“公子你如果回到晋国,会如何报答我呢?”重耳说:“美女和丝帛这些东西你都 有,羽毛和齿革楚国也都盛产,晋国有的楚国都有,你叫我如何报答你呢?

”楚王就说:“话 虽如此,总要报答我一下吧!”重耳说:“如果托你的福,我能返回晋国。如果将来有一天, 晋和楚发生战争,我当向后退让90里地,以示尊敬。如果还是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就左

手拿鞭子和弓箭,右手带着盛着弓箭的袋子,来与您交战。”

后来重耳果然回到晋国,并当上国君。他励精图治,晋国很快强盛起来。公元前632年, 楚国和晋国的军队交战。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 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现在多用“退避三舍”来表达暂时回避和缓和矛盾,不与人正面交锋或起冲突。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三舍”是九十里,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的***发生在城濮之战中,这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632年四月的城濮,这次战争是以晋方用三万多的兵力战胜楚方四万多的兵力结束。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成语寓意

两军交战时,一方退让,情况大致有二:一是另一方实力较强,暂时避其锋芒,二是麻痹另一方,使其放松警惕,起到骄敌的作用。随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战胜之。成语中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便属于后者。此外,晋文公此举还有回报当年楚王知遇之恩的意思。退避三舍,即你来,我先退,给你警告。再来,再退,再给警告。但事不过三。成语告诉人们,退并不一定代表软弱可欺,相反应该谨慎,以防有诈。而在遇到棘手的事情时,懂得绕个弯,退一步,还是会有更宽广的路。

退避三舍中三舍指的是多远

退避三舍的三舍是九十里的意思。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自:左丘明·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译文:晋国和楚国交战,在中原相遇,主动退让九十里。

近义词:委曲求全、望而生畏、望而却步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你追我赶、以牙还牙、迎头赶上、周旋到底、迎难而上

扩展资料:

退避三舍的近义词

1、委曲求全

解释: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出自:班固·东汉《汉书·严彭祖传》:“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

译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追求富贵。

2、望而生畏

解释: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出自:孔子·春秋《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译文:君子穿戴整齐,收人仰视,要是让人们看见了都害怕,这不也是威严而不凶猛吗?

3、望而却步

解释: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出自:秦牧·现代《象和蚁的童话》:“凡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条件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望而却步。”

历史上退避三舍中三舍是就是九十里,一公里是一千米,九十里就是四十五公里。在这里要注意古代的一舍指的是三十里,只要把这个单位搞清楚,就能够知道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退避三舍,就是后退的意思,这种后退是主动的回避或者是退让,为了避免产生冲突。因为舍是古代的行军距离单位,所以就说了三舍。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呢?晋文公重耳。

一、骊姬之乱。

要说这个典故,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背景,晋国的国君是晋献公,晋献公有一个美丽的妃子叫做骊姬,骊姬可是晋献公最喜欢的妃子,而且和历史上大多数的国君一样,晋献公也经常沉迷于骊姬的美色,耽误了正事,所以就爆发了骊姬之乱。骊姬之乱爆发之后,重耳作为一个公子,也被流亡了。

二、重耳得到楚国的赏识。

重耳毕竟曾经是一个公子哥,但铅陆是现在却到了这步田地,流亡到很多国家都没有人愿意搭理他,但是到了楚国,楚国的国君对他彬彬有礼,重耳很是感动。后来重耳回到了晋国,成为了晋文公,国家也逐渐的强盛了起来,但是如果晋国想要称霸的话,肯定是要打败楚国,所以两个国家上战场了。

三、重耳退避三舍。

楚国和晋国的大战,重耳亲自坐镇指挥,没有想到,两军还没交战,重耳就让自己的军队后退九十里,对于这种做法,将士们不理解。于是重耳做出了槐扒顷解释,从道义上说,楚国此裤毕竟帮助过自己,而且我主动退避三舍,就像高手让你三招一样。而对于楚国来说,虽然晋国后退了九十里,但是本来就长途跋涉,这又追了九十里,后勤补给个不够,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