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意思_孤标傲世偕谁隐指谁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0 0
  1.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2. 《红楼梦》38回菊花诗如何鉴赏?
  3.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
  4.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是什么意思

问菊

作者: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意思_孤标傲世偕谁隐指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诗是黛玉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最为新颖别致,也最能代表黛玉个性的一首诗。 一般的花都在春天竞开,唯独菊花迟到秋天才开,而且经霜仍抱枝不落。晋陶渊明爱菊,陶渊明是隐者,因此人们也都称菊花为花中隐者,因此人们也都称菊花为花中隐者。隐者孤标傲世,品格清高,遗世而独立。 黛玉的诗句中有一种“郊寒岛瘦”(“郊”指唐代诗人孟郊、“岛”指唐代诗人贾岛)的气象。“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一联把黛玉清高孤傲的人物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圃露庭霜”又何尝不是“风刀霜剑”的另一种说法,连“鸿归蛩病”也惹起黛玉的悲苦相思。对寄人篱下的黛玉来说,身边能够了解自己心思、倾心而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又何曾有和宝玉畅叙衷情的机会。所以,我们与其说这首诗是在问菊,还不如说是问人。既是问宝玉,也是对整个大观园和封建社会的反问。

孤标傲世皆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出自清代曹雪芹《问菊》,是《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所作菊花诗。

拓展:

《问菊》全文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红楼梦》38回菊花诗如何鉴赏?

《红楼梦》是曹雪芹用他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识见闻、辛勤的劳动思维,以及他那无可比拟的艺术天才所创造出来的一部集中地、完美地和典型地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它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复杂而且浑然天成,表现了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创作的最高峰。《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特征,成为文学画廊中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永远放射着奇光异彩。林黛玉——就是作者按照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创造的典型环境中的众多典型人物形象之一。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的眼光、现实与理想的思考、哲理与诗情的描绘,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纯美与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

对于中国人来说,《红楼梦》是个永远的经典。林黛玉是一棵世外仙姝,可望而不可即,既赞叹又哀惋,既期许又推舍。“木石前盟”的美丽神话似乎沦落尘世也是一种宿命姻缘,不想命运如此多舛,到最后只落得——“你是眼泪的化身,你是多愁的别名。”

一、孤标傲世的诗人形象

在那“龙吟细细,凤尾森森”的潇湘馆,苍苔满地,幽凝冷翠。“潇湘馆的竹影,用幽暗的绿色深染着你的眉尖,时代的大气,把浓重的忧郁渗入了你的灵魂。幼丧父母,寄人篱下的命运,在你年内心结成解不开的隐痛;大观园的繁华热闹,只是愈益衬托出你心里的孤寂;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却又加重了你心里的悲酸;而靠着别人的怜悯和施舍来过日子,更是严重地挫伤了你的自尊。于是,你叹身世如风吹落花,题素怨问谁解秋心?”

——林黛玉是诗的化身!

林黛玉具有才学横溢和真情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较高的研究和独到的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她的诗虽大多“伤于纤巧”,却是一种惊心动魄、泣血锥心的美。

大观园中“诗翁”不少,薛宝钗、史湘云、宝琴、探春等都有一些锦心绣口之作,但是创作最多的是林黛玉,她的作品有几十首。诗是林黛玉表述思想情感的唯一方式。林黛玉既有敏锐的观察力、感悟力,又有足够的才气诗情和创作自觉。她把诗作为抒***怀、寄托理想的唯一手段。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于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清婉,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等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是将自己的灵魂精魄融进客观景物,形成主观感情的“有我之景”,通过咏物写景抒发自己的痛苦的魂和悲剧命运。“冷月葬花魂”的联句,其凄美迷离、撼人心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观园“时而有潺潺的琴声流出,那是颦儿在对香操琴;时而有叹声轻闻,那是颦儿在对帕题诗。”“娇羞默默同谁诉”(《咏白海棠》),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少女的衷情,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感天动地之情,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自幼随身”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得她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则写人,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孤零和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秋窗风雨夕》的凄凉惨淡,读着它仿佛也置身于那秋花、秋草、秋灯、秋夜、秋窗、秋梦、秋风、秋雨之中,“秋风秋雨愁煞人”,感受着黛玉的孤独、寂寞、哀怨和惆怅。《桃花女儿行》《题帕诗》《五美吟》等诗,都是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吟》。它是作者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的长篇抒情诗,是孤苦少女自伤身世的哀音,也是封建叛逆者坚持理想、宁折不弯高尚情操的自然流露。它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写出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吟出了诗人对未来不幸的预感;“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是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她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是她的决绝呼声,她宁愿坚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为追求理想和自由而死,决不随波逐流身陷污泥而生。这正是潇湘妃子思想性格的突出之处,也正是她与其他女儿思想性格的最大区别。至于“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提问将花人合一,少女的情怀与悲凉的声韵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显著的谐和音唤起了读者由衷的同情与怜悯。长诗以“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作结,既是对自己悲剧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众女儿必将飘零沦落,或身陷污泥或命遭摧残的预示。花的命运也即是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悲愤和痛苦,她用诗抒写欢乐和爱情,她用诗表示***和叛逆。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二、多愁善感的悲剧性格

依人为活、寄人篱下的处境,只能是使她的眼泪添多,并没有使她的骨骼变弯。她依然“孤高自许”,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从不知道“装愚守拙、随分从时”。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却无一点处世的聪明圆通;她身为**胜千金,偏多忘闺门的守戒。一切都随着她感情的流转任意而行。她是那样的任情任性,然而又是那样的率真率直。在尔虞我诈、机心四伏的荣国府中,她紧张地注视着四周,惟恐有人对她怀有歧视和轻蔑。于是,她多疑多感,工愁工病。

心细如发的林黛玉痛惜落花、香冢葬花、题诗赋花的飘逝零落,实则是自叹、自悲、自哭自身薄命如花。林黛玉性格中一个最突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她的多愁善感,凄苦忧郁。这固然与她那多病的体质和她那种天赋感受力异常的诗人气质有关,但更重要的乃是同她那种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孤苦伶仃的命运有关。因此,黛玉爱哭,爱流眼泪,正如蒋和森所说:“你是眼泪的化身,多愁的别名。”

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性格,还在她没有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象和诗意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除父母外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不能见外人,但她的父母却又早亡。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得换人形前曾是太虚幻境中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入世就是为了报答“神英侍者”的“甘露滋养之恩”,说是“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

《红楼梦》38回菊花诗鉴赏如下:

 忆菊

蘅芜君

(宝钗)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诗词鉴赏

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树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

宝玉和众**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宝钗作了第一首。咏菊诗用韵与咏白海棠诗稍不同,即不限韵,各人可自由选

择韵脚。这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对这首诗,探春评价说:“到底要算荡芜君沉着,‘秋无迹’、‘梦有知

’,把个忆字烘染出来了。”确实,这是最精彩的两句。

咏菊诗,把菊花拟人化了。忆菊,其实是忆人。宝钗这首诗预示了她未来独居时的“闷思”、“断肠”的凄凉情绪。这样看,她所忆的人就是离家出走的宝玉了。因为诗只是朦胧地表达一种情绪,不好把每一句都座实,绝对肯定它暗示的就是什么。古人说“诗无达访”,就是这个意思。

访菊

怡红公子(宝玉)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

诗词鉴赏

咏菊诸诗是以诗的内容排顺序的。宝钗说:“起首是《忆菊》;忆之

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 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

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 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

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 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

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

景妙事都有了。”宝玉选作了第二、三首。《访菊》这首用的是“十一尤”韵。

种菊

怡红公子(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诗词鉴赏

这一首用的是“十灰”韵。

第五回书中,警幻仙子曾赞宝玉是闺阁中的良友,并且说他可为闺阁增光。这是说宝玉喜欢女孩子同那些玩弄女性的纨绔子弟不同,他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无论是千金**还是小家碧玉,也不论是奴婢还是戏子,他都把她们当做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平等对待。如果以花喻女孩子,那么这首诗吟诵的种菊、灌菊、护菊,就正表现了他对女孩子的态度

宝玉自己以为他的诗写出了“访菊”、“种菊”的情景,但也心服口服地承认不如林、薛、史诸人之诗。

对菊

枕霞旧友(湘云)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诗词鉴赏

在十二首咏菊诗中,这一首被评为第五,属上乘之作。用的是“十二侵”韵。

史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科头”是不戴帽

子,只能是男人的形象;古代女孩子没有帽子,无所谓“科头”。但这是作诗,是遣兴取乐,诗人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是男人。湘云从小就喜爱男装,甚至有一次贾母竞把她误认成宝玉。第六十三回书中写道:“湘云素习憨戏异常,她也最喜武扮的,自己每每束蛮带,穿折袖。”在诗中,湘云以一个男性抒情主人公出现,正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

供菊

枕霞旧友

(湘云)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诗词鉴赏

供菊,是把菊花插在花瓶中作摆设来赏玩。这首被评为第六。用的是“十一尤”韵。

弹琴饮酒,赏菊吟诗,蔑视富贵,佯狂傲世,颇具陶潜一类名士的风

度。黛玉很欣赏湘云这首诗,她评论说:“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

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所谓“背面傅粉”,就是用了倒插笔的手法,写完插瓶的菊花后再写原来在园中赏菊

的情景。这就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吟咏的内容。

咏菊

潇湘妃子(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诗词鉴赏

黛玉“魁夺菊花诗”,她的三首咏菊诗是十二首咏菊诗之冠,而这一首又是三首之冠,被评为第一。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人美、花美、景美、情美、诗美,合诸美于两句诗中,构思新颖,造句巧妙,确实是精彩的咏菊诗

句。“满纸自怜题素怨”,写出了黛玉平素多愁多病,自怨自艾的情状; “片言谁解诉秋心”,道出了自己一怀情愫不被人理解的苦闷。最后把同

菊花关系最深的诗人陶渊明拉出来,歌咏菊花的亮节高风,也把自己高洁的品格暗示出来了。

画菊

蘅芜君(宝钗)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诗词鉴赏

宝钗这首被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韵。

从《画菊》这个题目说,这首诗写得很生动。“攒花染出几痕霜”、“跳脱秋生腕底香”等句,构思和造句都不落俗套。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句“莫认东篱闲***掇,粘屏聊以慰重阳”,有“画饼充饥”之意。书作者似乎在这里暗喻宝钗同宝玉未来的夫妻关系有其名而无其实。

问菊

潇湘妃子(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诗词鉴赏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用的是“四支”韵。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

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

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本 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簪菊

蕉下客

(探春)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诗词鉴赏

簪菊,即把菊花插在头上。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七。用的是“七阳”

韵。

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因此诗中“短鬃”、“葛巾”

等字样都是以男人自况。她对荣府内部的矛盾和***看得很清楚,但也束手无策,只好保持洁身自好的态度。她同乃兄宝玉最亲密,情趣相投。所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正表明了她嫉视丑恶,不随风流俗的清高态度。

菊影

枕霞旧友(湘云)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诗词鉴赏

这是湘云的第三首咏菊诗,用的是“一冬”韵。

由爱菊花而爱及菊花的影子,极力描绘日光、灯光、月光下菊影的各

种形象,从现象上看,这同一般有闲文人吟风弄月的诗作也无不同。但曹雪芹让湘云咏出这样一首情调暗淡的诗,是有其用心的。“寒芳留照魂应

驻,霜印传神梦也空”,显然是暗示她未来凄凉的命运。

菊梦

潇湘妃子

(黛玉)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诗词鉴赏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三。用的“八庚”韵。

诗题是《菊梦》,以拟人的手法写菊花的梦境,实际上是写黛玉自

己梦幻般的情思,带有明显的谶语的意味。“和云伴月”,已经有些不祥;“登仙”,则又是“死亡”的代词。“登仙非慕庄生蝶”,是说死去登上仙籍不是我所希望的;“忆旧还寻陶令盟”,等于说重结绎珠仙子和神瑛侍者的“木石前盟”才是自己真正的意愿。颈联、尾联四句透出一般凄凉颓败的气氛,对黛玉的结局又作了一次暗示。

残菊

蕉下客

(探春)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诗词鉴赏

这是十二首菊花诗的最后一首。用的是“四支”韵。

宝钗为十二首菊花诗排顺序时说:“……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就说得很明白,“盛”要以“残”作结。大观园金钗有十二个

,菊花诗也恰好作了十二首,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我 们虽不能把十二首菊花诗作十二首判词看待,但应该把咏菊诗的总体看成

是咏人——咏十二钗总的命运,最后是叶缺花残,万艳同悲,归到“薄命 司”去。 家要“一败涂地”,《残菊》就暗含着一败涂地时群芳的最后结局,也包

括她自己的结局。“万里寒云”正是她远嫁时的况味;“暂时分手莫相思 ”也可同“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的曲子对应起来

吃肥蟹,饮醇酩,赏艳菊,作佳诗,何等富贵风流!然而透出的气息却是如此凄凉惨淡。这是《红楼梦》常用的手法,也是作者的高明处 。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是什么意思

这是黛玉的诗,第38回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注释]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呢?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雪芹将《问菊》写在了《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回描绘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

思想主题:

首联以东篱访问秋情点题,符合了“问菊”的主题。“喃喃”二字情态毕现。颔联“孤标傲世偕谁隐”一句,俨然就是林黛玉的写照。颈联烘托渲染菊花生长的凄清环境,“寂寞”、“相思”四字又最能点示出林黛玉的内心活动。末联是在菊花中寻求精神寄托之意。

这首诗深沉地揭示了诗人的精神世界的,用拟人手法视秋菊为知己并与之谈心,赞美菊花的“孤标傲世”的高洁风格,实际上也正是诗人的自我评价。?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年-1763年),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百度百科-问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