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苏轼,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0 0
  1. 张天师是哪个朝代的?
  2. 唐代举子干谒的原因和干谒的行为
  3. 形容人物正直的成语
  4.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
  5. 遗牛之罪文言文答案

徐晦系泉州徐氏始祖徐矜次子福建晋江三十二都徐仓(又名称徐垅、徐公店、仕村、仕春)考试及授官均得杨凭举荐。状元 及第后又登贤良方正科和直言极谏科,官授栎阳尉。后杨凭获罪,由京兆尹贬为临贺尉,亲友怕受牵连,无人敢送。宰相权德舆原来与杨凭交情最深,亦躲之不送,知徐晦亲送杨凭便道:今日送杨凭,定受连累!徐答:我一向深受杨公眷宠,杨公被贬,我岂能无言而别?权德舆感慨万分。御史中丞李夷简虽然是杨凭对头,却上奏徐晦为监察御史。徐晦问:我向来不与您交往,您为什么推荐我?李夷简说:君不负杨凭,肯负国乎?

张天师是哪个朝代的?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晚年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封河东县子。咸通五年(86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赠太尉。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其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裴休 轶事典故

终不改馔

在裴休求学期间,有人将一只鹿送给他的兄长裴俦,裴俦与弟弟裴俅将鹿煮好,让裴休一起来吃。裴休说:“我们这些穷书生,平时连素菜都吃不饱,今天吃肉,明天该吃什么(意指难以下咽粗茶淡饭)?不应该改变自己的饮食。”最后只有他没有吃鹿肉。

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苏轼,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虔信佛法

裴休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与禅宗有深厚因缘。他中年以后,断绝肉食,摒弃诸欲,焚香诵经,世称“河东大士”。他一生的作为,在中国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门”的美称。裴休在禅宗史上,与同时代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等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裴休任洪州刺史时,结识了黄檗希运禅师。当时,希运禅师在黄檗山大安精舍隐修,终日混迹于僧众之中,做一些诸如扫洒殿堂之类的杂务,人莫测其深浅。一日,裴休入寺烧香,寺院主事僧负责接待。在参观一处壁画的时候,裴休问:“是何图相?”主事僧回答道:“高僧真仪(一位高僧的肖像)。”裴休问道:“真仪可观,高僧何在?”主事僧无言以对。裴休又问:“此间有禅人否?”主事僧道:“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裴休道:“可请求询问得否(请他来问一问,好吗)?”于是,主事僧急忙把黄檗禅师叫来,裴休仔细地打量了一下黄檗禅师,心里很高兴,于是对黄檗禅师道:“休适有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黄檗禅师道:“请相公垂问。”裴休于是把刚才的问话重复了一遍。黄檗禅师大声喊道:“裴休!”裴休应诺。黄檗禅师道:“在甚么处?”裴休当下知旨,如获至宝,欣喜不已,连声赞叹道:“吾师真善知识也!示人克的若是,何故汩没于此乎?”寺院僧众都愕然不已。

妙语诙谐

曲江池位于京师长安东南隅,为风景名胜之地。每年上巳节,皇帝要赐宴臣僚,在山亭聚会,并赐予大常教坊的音乐赏听。池中备有彩船,只有宰相、三使、中书门下两省及翰林学士等官员才可登临。整个皇宫的人几乎都要来游,十分盛观。裴休此时正想要廉察宣城,还未离开京城。又正值曲江池荷花盛开之时,他便与省阁的名流们同来游赏。从慈恩寺起,他们丢下随从,只带着小仆,步行到紫云楼。见有几个人正坐在池水边上,裴休与同僚便也坐在旁边休息。几人中有个穿黄衣服的人已半醉,颇为气度不凡,指责其他人谈笑轻佻。裴休心里不平,拱手行礼问道:“请问您任什么官职?”对方轻率地回答说:“喏,郎可不敢,郎是新任的宣州广德县令。”并反问裴休道:“押衙担任什么职务?”裴休仿效那人道:“喏,郎不敢,刚任宣州观察使。”那人于是狼狈而去,与他在一起的人也都四散而走。裴休的同僚都击掌大笑。几日后此事,便传遍了京城。后来,吏部负责铨选的官员查到此人,说:“这个广德县令已请求调换到罗江去了。”唐宣宗李忱还是藩王时听到这一笑话,也常以这种方式与诸王开玩笑。宣宗即位后,裴休任宰相。在起草诏书时,他回头对近臣说:“喏,郎不敢,新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了。”

击碎赝盎

裴休喜爱珍宝古玩。他掌理纶诰(皇帝的诏令文告)时,一位表亲被调为曲阜邑宰。当地农民在开垦荒地时,挖出一件古盎。此盎的容积大约三斗,短脖鸟足,圆口方耳,古朴笨重。将上面的泥土洗净以后,在盎的腰部隐约显现出九个古篆字,曲阜县令也不认识。兖州有个书生姓鲁,能用八体写字。县令将这个书生找来,拿出盎让他辨认。他说:“这是大篆,不是现今通行的字型,我曾经学过。这九个字是齐桓公会盟于葵丘时铸造的。”邑宰对他说的话感到很惊奇,等到拿来篆体字的书籍来对照检验,觉得字迹的笔画相似。邑宰将盎送到裴休家里。裴休认为这是春秋时的器物,非常珍爱,视同国宝。他在工作之余,特意请亲朋好友前来观赏,此盎之后便被人们称为京城里的至宝。

后来,裴休主管贡举,以为学生要求观赏他收藏的盎。一天,裴休摆下酒宴,请学生、***到家中聚会,将盎拿出来,摆在院子,大家围着鉴赏。只有中书舍人刘蜕认为,这不是春秋时的器物,而是近代伪造的赝品。裴休不悦,向他询问原因。刘蜕说:“我自幼学习《左氏春秋》,书中记载齐桓公九次召集诸侯,树立威信,奠定霸主地位。葵丘之盟是第八次。又据《礼经》记载,诸侯在五月下葬,等结成同盟的诸侯到了,就开始进行埋葬,然后举行拜祭,拜祭以后是早、晚哭丧,哭丧以后确定諡号。然而葵丘会盟确是齐桓公生前的事情,但那时他还没有得到諡号,所以这是一件近代伪造的赝品。”裴休这才恍然大悟,命令人把盎打碎,然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人物生平

好学不倦

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为浙东观察使裴肃的次子。他为人正直,有坚定的操守。他童年时,与兄弟一同在济源的别馆学习。裴休常年不出馆门,早上讲解经籍,晚上学习诗赋。

谏官生涯

唐穆宗长庆(821年—824年)年间,裴休由乡贡入京登进士第。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第三等。其后曾担任数个藩镇的僚属,入朝历任监察御史、右补阙、史馆修撰。

唐文宗与宰相宋申锡密议诛除宦官,此事却被神策中尉王守澄及其党郑注得知。大和五年(831年)二月,郑注令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谋立文宗之弟、漳王李凑。文宗信以为真,大为恼怒,召集宰相等人商议,时任补阙的裴休与右散骑常侍崔玄亮等人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并由相关部门来调查。最终使宋申锡免死,仅被贬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

唐武宗会昌(841年—846年)年间,裴休从尚书郎任上被外放,治理数地。

累功拜相

唐宣宗大中(847年—860年)初年,裴休累官户部侍郎。大中五年(851年)二月,裴休充任诸道盐铁转运使。他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又转为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仍领盐铁使之职。九月,奉命守(代理)礼部尚书,进阶金紫(金鱼袋及紫衣)。至少在此前,裴休已获封河东县开国子。

大中六年(852年)八月,裴休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领盐铁使。关于“时政记”的修撰,他建议将所有奏事对问宰相,以达到记事精详,并无遗漏,进而使史官得以“直书”的目的。此事得宣宗允准。其后累调为中书侍郎。裴休为相共五年。

罢守诸藩

大中十年(856年),唐宣宗命裴休畅所欲言,对政事提出建议。裴休请求宣宗尽早立太子,宣宗说:“如果立皇太子,那朕就将成为闲人了。”裴休因此不敢再提此事。二月,裴休称病请辞,宣宗不许。六月,裴休罢相,带同平章事衔出任检校户部尚书、汴州刺史、御史大夫、宣武军节度使。是年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以守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洛阳)。

大中十一年(857年)冬,裴休被起任为检校户部尚书、潞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充任昭义节度、潞磁邢洺观察使(昭义节度使)。

大中十三年(858年)十月,再加检校吏部尚书,转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观察等使(河东节度使)。

大中十四年(859年)八月,以原职调任凤翔尹、凤翔陇右节度使(凤翔节度使)。后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江陵尹、御史大夫,充任荆南节度观察处置等使(荆南节度使)。

唐懿宗咸通(860年—874年)初年,裴休入朝担任户部尚书,累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师。

主要成就

政治

漕运改革

自唐文宗大和(827年—835年)年间以来,每年运江淮米不过四十万斛,沿途吏卒侵盗,以及沉没,运达渭仓(今陕西潼关北)的还不到二十万斛。至唐宣宗大中(847年—860年)年间,漕吏徇私现象严重,唐代中期时刘晏改革所立的漕运法已经被毁殆尽。大中五年(851年),裴休被任命为盐铁转运使。

裴休在总结刘晏之成功经验与王播(唐宪宗时诸道盐铁转运使)之失败经验的基础上,不以漕运额作为激励指标,他更加注重对漕运官吏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他***取三个措施治理漕吏:

一、对漕运僚佐与州县官吏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通过不同的漕运执法责任实现对不同类型漕吏的激励。

二、将每年的漕运佣金全部划归吏民,这也解决了吏民最为关注的“利”的问题。

三、将此次的改革方案具体化,立漕法十条,以法制的方式将能动激励措施固定为漕运法的激励内容。

裴休的措施准确抓住了漕吏徇私的激励失灵动因,获得较好的制度效果。其在任三年,每年顺利转漕租粟至渭仓一百二十万斛,“无合升沉弃”。

整顿茶税

裴休任盐铁使时,各藩镇设定邸阁(官府所设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储存茶叶待价出售,以此获利。而对商人的其他货物,则额外强征赋税,严重损害客商、行人的利益。裴休根据时势,建议:“允许各镇储茶,但不可擅自对商人收税。”又建议将开发“山泽宝冶”的权力也收归盐铁使所有。

书法

裴休擅长书法,以欧阳询、柳公权为宗。《旧唐书》记载:“裴休长于书翰,自成笔法。家世奉佛,休深于释典。”董其昌在《容台别集》也称:“唐世学书甚盛,皆不为释典所用。梁肃、房融其书不称。惟裴休深于内典,兼临池之能。”

野史逸闻 裴休的诗文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拟欲事师为***,不知将法付何人。——唐代·裴休《赠黄蘖山僧希运》

赠黄蘖山僧希运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挂锡十年栖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滨。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不知将法付何人。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岁华空自老,讯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唐代·裴休《题泐潭》

题泐潭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

岁华空自老,讯息竟谁知。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唐代举子干谒的原因和干谒的行为

1、张天师是东汉时期的人。

2、人物简介

张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年或178年),字辅汉。东汉时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师道)的创始人。上承黄老下启道教诸派。道***称他为"老祖天师"、"正一***"、"三天扶教***师"。

3、人物生平

张道陵原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出生于丰县城西南邀帝城以西的古村落盘庚村(阿房村,一曰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刘王楼村),相传为张良后人。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少年时精通《道德经》,曾经在太学学习。汉明帝时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令。后来隐居洛阳北邙山,学习长生之道,朝廷征为博士,但是称病不去。汉和帝时又征为太傅,三诏不就。汉顺帝时永寿元年在鹤鸣山创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为三天法师正一***”,并得道书24篇。汉桓帝时在四川苍溪县境的灵台山(又名天柱山)飞升,年123岁,道教称为“祖天师”。第1代天师张道陵跟太上老君学道得老君亲授,得天独厚,道法高强。

形容人物正直的成语

唐代干谒诗的类型

摘要:干谒作为一种请求援引、擢拔,以增加入仕希望的行为方式,始终和古代士子的仕途休戚相关。作为其主要形式的干谒诗在唐代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本文在参考诗歌的创作年代和干谒对象身份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干谒目的之不同将干谒诗厘分为四类,从另一个侧面来初步感知唐人的求仕之路。

关键词:干谒诗干谒目的仕途分类

干谒诗作为一种带有明确请求援引目的的诗歌类型,自汉以来,历代都有,而在唐尤为壮观,不仅创作队伍庞大,数量可观,而且一些经典的干谒诗句历久弥新,被累世传诵,所以对干谒诗进行研究不仅有意义,而且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葛晓音先生《论初盛唐文人的干谒方式》一文的基础上,参考诗歌的创作年代和干谒对象的身份,主要根据干谒目的的不同将干谒诗进行细致的分类研究。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有方法,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因为干谒诗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我们就从干谒诗的写作时间、干谒者的生活状况及干谒者的身份出发,以干谒目的的不同来对干谒诗进行分类研究。

一、求取科举登第的干谒诗

唐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类。因此,求取科举入仕的干谒诗也相应地针对常科、制科而有所不同。

(一)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唐代常科的科目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共有秀才等十二种之多,但这些科目受人重视程度却大不相同,正如清人王鸣盛所说:“其实若秀才则为尤异之科,不常举。若俊士与进士,实同名异。若道举,仅玄宗一朝行之,旋费。若律、书、算学,虽常行,不见贵。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约终唐世为常选之最胜者,不过明经、进士两科而已。”(1)从录取数量、概率上看,明经得第者,每年有一二百人,进士科得第者每年则只有十几人、最多也不过三四十人,中第概率明经为十分之一二,进士为百分之一二,不可谓不悬殊。(2)物以稀为贵,所以当时不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之说,而且,“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4)可见,在唐常科各科在唐人心目中,进士科居于何等重要地位。

正由于进士科以诗赋为主,及难于上青天的登第概率,为取得进士出身,一批批应试举子纷纷加入到以诗干谒的洪流之中。举其要者如: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玄宗***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入长安,干谒一代贤相张九龄,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则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表明了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实属干谒诗中第一等文字。

中晚唐用于进士考试的干谒诗也不少。孟郊曾留下大量的干谒诗,《古意赠梁肃补阙》约为贞元八年(792)所作,谒右补阙梁肃。此外尚有《上包祭酒》、《献汉南樊尚书》、《赠苏州韦郎中使君》等。

正因为知贡举、侍郎等***和社会名流对进士及第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成了仕子干谒的首选对象,传诵久远的唱和诗《闺意献张水部》和《酬朱庆余》,实际上就是干谒诗。《云溪友议》记载: 朱君(庆余)尚为谦退,作《闺意》一篇以献张公,公明其进退,亦和焉。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状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张籍郎中酬曰:“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朱公才学,因张公一诗,名流海内矣。(5)

由此可见,试前干谒不仅必要而且往往卓有成效。两首诗均***用了诗歌创作传统的“比”的手法,既生动优美,又委婉含蓄。赠诗写得好,答诗和的妙,可谓珠联璧合,不仅是干谒诗,也是整个唱和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求取制举入仕的干谒诗

相对于定时、定科取士的常科,制科是由天子下制诏举选的一种考试形式,由于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的不定性,制科则可以说是“特科”。制举是举制和选制的结合,具有举士与选官的二重性。正因为制科是登上仕途的终南捷径,进士落第举子、前进士、前资官、现任官纷纷加入到制举的行列中来。由于制举要求无论荐举还是自举,均须由现任官员相保,所以为求制举,士子们不得不展开对权贵的干谒。著名诗人王勃、贺知章、高适、李益、元稹、白居易、杜牧,名臣张说、张九龄、裴度、牛僧孺等都有制举登科的经历。

杜甫于***二十三年参加了进士考试,年少轻狂的他似乎并没有把落第放在心上,继续自己的壮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时过境迁,当天宝五年(746)三十四岁的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时不我待,诗人急切的参加了来年的制举考试。此时人到中年的杜甫少了些年轻气盛,多了些理性务实,但等待他的依然是艰辛的十年长安困守。在此次制举前后,杜甫为求登第,作了许多干谒诗,但等待他的却是命运无情的捉弄。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约作于初入长安的天宝五年(746),汝阳王为天宝三年初封为汝阳郡王的玄宗侄子李琎。《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作于天宝六年(747)诏试下第之后,比部郎中属刑部,萧郎中为杜甫姑表兄。还有天宝七(748)年同写给韦济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赠韦左丞丈》、《奉寄河南韦尹丈人》,时韦济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持尚书省日常工作,韦家三代为相,权倾一时。天宝九年(750)杜甫又以《赠翰林张四学士》干谒张说之子,翰林学士、玄宗女婿张垍。

由于制举特殊的性质,此类干谒诗干谒的对象多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面对这些身高位显的达官贵人,干谒者往往没有求取进士的干谒者那样理直气壮、自信满满,更显得毕恭毕敬、甚至卑躬逢迎。尤其以急于入仕的杜甫为代表,取排律的形式,用铺排之手法,不惜歌功颂德,极力抬高对方之德行,夸大自己受困境况,极尽夸张、逢迎之能事,就连表兄也成了自己称颂的对象。

唐代制举终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唐会要》、《文献通考》等文献记制科科目与及第者姓名,都止于大和二年(828)。但可以肯定的是制举的停考和举子借对策抨击弊政有关。其实中唐以后,随着政治的日益***,制举(尤其是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变成了举子抨击时弊的平台。先有宪宗元和三年(808)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闵三人在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攻击权贵而获罪的著名科场案,(6)后有穆宗长庆元年(821)沈亚之在对策中直指朝政缺失***。(7)而发生在文宗大和二年(828)刘蕡***更是成了制举停科的导火索了,(8)频发的抨击朝政***为一些弄权者所忌惮,为根除此患,只有废除此科。随着制举的衰落和废止,中晚唐围绕制举的干谒诗寥寥无几了。

二、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唐代是一个将“举士”和“选官”严格区分开来的朝代,举士与选官分属不同机构,各自运行自己的一套机制和程序。唐代举子及第后不能立即做官,必须先守选(9)若干年后,还要参加吏部的铨选。而六品以下的旨授官任期满后也要加入到铨选的行列才能再次做官。而铨选中规定选人还须有保官担保。所以前进士为求早日出仕,前资官为求顺利通过铨选,保人及主持铨选的铨选三铨(一般由吏部尚书与侍郎担任)自然也成了诗人们干谒的对象。 在这方面存诗最多的当属杜甫。天宝十年(751)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时相试其文章,等待分配,不料为时相所忌,没了下文。蹉跎十余年尚是白丁的杜甫只有不停干谒权贵,以期早日授官。《敬赠郑谏议十韵》、《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敬赠郑谏议十韵》均作于次年。前者干谒谏议大夫,中者干谒京兆尹鲜于仲通,时杨已代李为相,鲜于与杨友善,故干谒鲜于请求代为荐举。

这类干谒诗多出于已经科举及第的前进士、前明经或者任满待选的前资官,也包括一些被贬官吏,总体上说,由于干谒在铨选和科举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这类干谒诗数量不如求取科举出身的干谒诗多,同时在干谒心态上更加平和,语气上更多的保留了一份自尊。

三、请求入幕的干谒诗

科举制度的产生给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入仕机会,但这条路不仅“路漫漫其修远兮”,而且“难于上青天”,所以怀抱出将入相的理想,面对轻裘肥马的官场,更多的士子陷入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窘困之中,只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所以科举虽好,但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士子进仕的愿望。中国的养士、入幕之风由来已久,世乱则幕府盛,养士之风也盛。无论是战国七雄争霸,还是汉末群雄逐鹿都是幕府发展的黄金时期。唐代幕府的兴盛是由中唐以后方镇的设置而引起的,唐代幕府一开,一大批官场失意的文人纷纷投身幕府,唐代那些出身卑微的文学大家如骆宾王、王勃、陈子昂、王维、李白、高适、杜甫、岑参、孟郊、权德舆、韩愈、黄埔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韩偓都有入幕经历。尽管他们入幕或被动、或主动,但仕阶难进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摒弃那种“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传统观念,产生“功名只向马上取,安能终日守笔墨”(10)的思想。或以幕府作为进阶的跳板、或以入幕作为谋生的手段、或在幕府实现自己的经邦理想。毕竟,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入幕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正如李益所言:“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11)历来幕主往往非贵即显,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得到幕主的垂青,就需要事先或文或诗以显才华来打动幕主。

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赐金放还后的天宝十年(751),希望能得到举荐公共效力于幕府。《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应征入李璘幕府后赠韦子春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表明了李白入幕的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宝十三年(754)作《赠田九判官》与《寄高三十五书记》,干谒已在哥舒翰幕府任行军司空的田梁丘和书记高适请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亲谒哥舒翰。

中唐以后,随着幕府的兴盛,请求入幕的干谒诗也多于初盛唐。卢纶有《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韩大夫为夏绥银节度使韩谭,请求入韩谭幕。李益的《献刘济》作于贞元十三年(7***)至贞元十五年(799)间,时诗人在幽州刘济幕府任从事,后进营田副使。一句“感恩知有地,不上望京楼”传达出了诗人对幕府生活的认可。

四、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

唐代在实行科举取士的同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废止传统的荐举选官的方式,不仅表现在科举中荐举依然发挥着的巨大作用,而且,朝廷还可以直接征录人才。也就是说,士子可以不参加任何科举考试,直接经过荐举而入仕。如果说制举相对于进士科等常科称之为特科的话,因荐举而直接入仕相对于通过考试而入仕则可称之为“特招”。能通过荐举而直接入仕的人要么是奇才奇人,要么在社会上已经颇有影响。李白就是这样一个自认为超凡脱俗,同时敢以一生为代价来践行此道的代表。终其一生李白写下了大量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走笔赠独孤驸马》、《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赠徐安宜》、《赠任城卢主簿》、《赠范金乡二首》、《赠瑕丘王少府》、《赠薛校书》、《赠何七判官昌浩》等等。李白用一生的干谒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荣耀,当年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壮志,到终老也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可见此路的艰难。

干谒一般是毛遂自荐、为己干谒,但也有一部分是明确的代人干谒,尤其是中唐以后,而且这种干谒往往和送别紧密相连,笔者权且称之为送别干谒诗。如司空曙的《送高胜重谒曹王》,白居易的《春送卢秀才下第游太原谒严尚书》等均属此类。

注释:

(1)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八十一《取士大要有三》。 (2)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 (3)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4)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5)范摅:《云溪友议》卷一二。 (6)参见傅璇琮:《李德裕年谱》,齐鲁书社,1984年版。 (7)参见李昉:《文苑英华》卷四九二。 (8)参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三。 (9)参见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中华书局,2001版。 (10)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11)李益:《献刘济》。 参考文献: 葛晓音.诗国***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大出版社,1998.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 [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5. 文中所选唐诗均出自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9年版. 吴晶黄世中.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9]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8. [11]周勋初.高适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戴伟华.唐代幕府与文学[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0. [13]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4]文中所选唐诗均出自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张荣靖,陕西省西安市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干谒诗简介:

干谒gānyè,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

干谒诗 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实例: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另一位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余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从以上几首诗歌可以看出,我们的先人推荐自己时多么地羞羞答答。我国是一个不喜张扬、崇尚含蓄的国度。中国人很看重面子,自己有才能,但不能显露,得“藏在深山待人识”,得“千呼万唤始出来”。侯赢在信陵君几次盛邀之下勉强应邀,诸葛亮在刘备三请之后方才出山。历史上虽有自我推荐的毛遂,有个别文人写诗文求谒的故事,但为世人不屑,君子不齿。我是千里马,没有盛情之邀,自己跑出来,岂不掉了价丢了面子。这种心理加上社会因素,古代的一些文人往往怀才不遇也就不足为怪了。

后话:

唐人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

关于正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案萤***: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秉公任直:持心公正,处事正直。

不宾之士:宾:客人。不以客人自居的人士。形容以主人翁的面目出现的人,敢于提意见,提建议。现多指实事求是,不客气、不虚伪的正直人士。

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草茅危言:草茅:指民间;危言:直言。指民间敢于指责朝政的正直言论。

朝阳鸣凤: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

黜邪崇正:斥退奸邪,崇尚正直。

聪明正直:头脑聪明,行为正直无私。形容词人的品质优秀。

大直若诎: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大直若屈: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枉屈。极为正直的人,表面上好像枉屈;极为灵巧的人,表面上好像很笨拙。

谠论侃侃:谠论:公正、正直的言论。对上敢于直言,谈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谠言嘉论:公正、正直而有说服力的言论。

谠言直声: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盗怨主人:比喻奸恶的人怨恨正直的人。同“盗憎主人”。

盗憎主人:主人:物主。盗贼憎恨被他所***的物主。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端人正士:指端庄正直的人。

恶直丑正:使奸邪者改恶从善。亦指嫉害正直的人。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方正不苟:方正:正直;苟:苟且,不正派。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刚正无私:刚:刚直;正:正直。刚直方正而没有私心。

刚直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羔羊素丝:羔羊:小羊羔,此指小羊羔的皮;素:白。用小羊羔的皮毛缝制衣服,用素丝作为装饰。旧时称赞士大夫正直节俭,品德与仪表一样美。

耿介之士: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指正直的人。

公正不阿:公平正直而不曲意迎合。

公正廉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公正严明: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沽名卖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

沽誉买直:故作正直以猎取名誉。同“沽名卖直”。

古之遗直:遗:留下来的;直:正直。有古代遗风的正直的人。

好谀恶直:谀:讨好奉承;直:正直。喜欢讨好奉承,厌恶正直劝谏。

坚忍质直:质:品质。坚韧不拔,品格正直。

蹇谔之风: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之风:謇谔:正直敢言。正直敢言的作风。

謇谔自负:謇谔:正直敢言;自负:自恃。正直敢言而自许很高。

謇謇谔谔:謇謇:正直,诚实;谔谔:直言敢谏。形容忠正直言。

洁清自矢:指保持自身清廉正直。

襟怀坦白:襟怀:胸怀;坦白:正直无私。形容心地纯洁,光明正大。

举枉措直: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举直厝枉:起用正直者而罢黜奸邪者。同“举直错枉”。

举直措枉:举:选拔,任用;枉:弯曲,比喻邪恶的人;错:废置,罢黜;直:笔直,比喻正直的人。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举直错枉:举:选拔。直:正直,指正直之人。错:通“措”,废弃,放弃。枉:弯曲,比喻邪恶之人。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亦作“举直厝枉”、“举直措枉”。

据义履方:义:义理;履:遵循;方:方法。依据道义,遵循理法。指为人正直不苟。

君仁臣直:仁:仁义;直:正直。君主仁爱,臣下才能直言相谏。

侃侃谔谔: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谔谔:说话正直。说话正直,理直气壮。

魁垒之士:魁垒:光明磊落;士:旧时指读书人。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的人。

凛然正气:凛然: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正气:正直的气概。形容极威严的英雄气概,使人敬畏。

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鸣凤朝阳:正直敢言的贤士。比喻贤臣遇明君。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直:公正,正直。不能简单地相信别人很正直,而应当提防他存心不良。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直:正直;不仁:不讲道义。不要相信表面上的正直,要防备别人心存不良。

挠直为曲:将直的拗成弯的。比喻变刚强正直为阿世取容

内疚神明: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聪明正直的神祗。指良心受到责备。

逆耳利行: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欺人以方:方:方正,正直。比喻用合乎人情的方法来欺骗人。

千仞无枝:比喻人品正直。

清白之人:品行正直,身世清白的人。

清风峻节: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清廉正直:清白廉洁,为人正直不阿。

清正廉洁:品行端正,为人正直廉洁。

史鱼秉直: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秉:秉性;直:正直。史鱼秉性正直。形容人秉性刚直不阿。

史鱼之俦: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俦:同伴。像史鱼一样正直。常用于形容刚直的人。

恃直不戒:恃:倚仗;戒:戒备。自恃正直,不加戒备。

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挠: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守正不桡: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屈从,不讲情面。同“守正不挠”。

淑人君子: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素丝羔羊:指正直廉洁的官吏。

鶗鴂雕卉:比喻谗言伤害正直的人。鶗鴂,鸟名,杜鹃。

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外方内员: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

外方内圆:外方:外表有棱角,刚直;内圆:内心无棱角,圆滑。指人的外表正直,而内心圆滑。

危言谠论:危、谠:正直的意思。正直的言论。

危言高论:正直而不同凡响的言论。

危言核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覈论: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危言逆耳: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温恭直谅:温恭:温和谦恭;直谅:性格正直,能谅解人。指和气、谦恭、正直、诚信的高尚品德。

小枉大直:在小的方面不妨有些枉曲,在大的方面必须保持正直。

心地正直:指为人正直,不存邪念。

心正气和:内心正直,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胸中正,眸子瞭:为人正直,眼睛就明亮。

血性男儿:指刚强正直,勇敢热情的男子汉。

言方行圆:指言论正直而行为圆滑。

一介之夫:介:耿介。一个正直的人。

一介之士: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直:公正、正直。以公道的态度对待自己怨恨的人,把恩惠施与对自己有恩的人。

义胆忠肝:指为人正直忠贞。

真金不怕火来烧:比喻真理或立身、行事正直的人经得起实践检验,不怕任何非议。

铮铮有声:铮铮:金属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正大不阿:阿:迎合,偏袒。正直磊落,不逢迎,无偏私。

正人先正己:正:正直,公正。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正色危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

正色直言: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

正视绳行:谓言行正直。

正言若反:正言:正直的话。把正直的话当成反话。比喻误解他人的好意。

正直公平:指正直而又公道,不偏袒。

正直无阿:阿:曲从,迎合。为人处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正直无私:为人做事很正直,没有任何私心。

直道不容: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会容纳。

直道事人:正直无私地对待人。

直而不挺:指作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有变通。

直节劲气:气节正直,操守刚劲。

直谅多闻: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直木必伐:直木:笔直的树木;伐:砍。成材的树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

直内方外: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

直如弦:像弓弦一样直。形容为人正直。

直言谠议:谠:正直。正直的言论。

直言骨鲠:言辞正直,气节刚劲。

直言极谏: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直言切谏: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同“直言极谏”。

直言危行:危行:直行。正直的言论和行为。

直言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

直言正论:正直公道的言论。

直言正色:谓言语正直,仪容严肃。

鸷鸟不双:鸷鸟:凶猛的鸟。凶猛的鸟不成双。比喻正直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中正无私:中正:正直。正直而无私心。

中正无邪:中正:正直。正直而没有邪念。

忠鲠不挠:鲠:鱼刺,借喻正直。忠诚正直,不向恶势力屈服。

忠言谠论:谠:正直。出言忠诚,立论正直。

忠言逆耳: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众曲不容直:曲:弯曲,比喻邪恶;直:笔直,比喻正直。比喻在众多的坏人里不能容纳正直的人。

庄庄其士:庄庄:端庄正直。行为端庄正直的人。

纵曲枉直:指纵容有错误的人却冤枉正直的人。形容不主持正义。

遗牛之罪文言文答案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

出处:(唐)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译文:只有古人对于诗文的语言必定由自己创作出来,水平再低也不会做剽窃的贼。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

出处:(明)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

译文:句子的精妙,往往靠一个字起决定作用。

诗文句句要工,便不在行。

出处:《魏伯子文集·与子弟论文书》

译文:写诗作文,每一句都追求精妙的人,是外行。

题妙可以庇诗。

出处:(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译文:诗的题目精妙,可以遮庇正文的不足之处。

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

出处:《春秋斋论文》

译文:做人,关键看他的晚节如何;作文,关键看它的结尾如何。

文贵工不贵速。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织成》

译文:文章贵在精妙,不在于写得快。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之善者也。

出处:(宋)姜夔《白石诗说》

译文:句子中含有言外之味,整篇中含中言外之意,这样的诗,才算是好诗。

作文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

出处:(清)毛宗岗《水浒传读法》

译文:写文章,以善于避开别人写过的题材为能耐,又以善于更新别人写过的题材(推陈出新)为能耐。

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出处:待查

译文:读书时勤于思考别人的文法,写作时就会觉得很轻松。

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

译文:做人要以直爽为贵,作诗写文章要以曲折为贵。

樊绍述既卒,且葬,[1]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2]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3]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保其难也。[4]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5]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一钱,[6]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7]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8]还言某师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9]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10]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年若干。[11]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12]祖某官,讳泳。[13]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14]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15]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16]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17]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18]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编辑] 注释

↑ 绍述河中人。

↑ 志上或无纪字。

↑ 一十或作又十。今以《艺文志》考之,皆有其目,独铭赋诗亡焉。所谓表笺状策等文,凡二百九十一篇,曰《樊宗师集》二百九十一卷,数同,而以卷为篇,疑《志》之字误也。

↑ 《国史补》云:“元和之后,文笔则学奇于韩愈,学涩于樊宗师。”退之作樊墓志,称其为文,不剽袭,观《绛守居园池记》,诚然,亦大奇涩矣。本朝王晟、刘忱皆为之注解,如“瑶翻碧潋,嵬眼倾耳”等语,皆前人所未道也。欧阳公《跋绛守居园池记》云:“元和文章之盛极矣,其奇怪至于如此。”又诗曰:“尝闻绍述绛守居,偶来登览周四隅。异者樊子怪可吁,心欲独去无古初。穷荒探幽入无有,一语诘曲百盘纡。孰云己出不剽袭,句断欲学盘庚书。”云云。

↑ 子容切。

↑ 长而或作而长。

↑ 盖下疑有如字。

↑ 或无尝字。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崩,宗师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

↑ 师或作帅。方无出字,以下文“又出”观之,宜有。

↑ 或无刺字。

↑ 病以或作以病。

↑ 兴元元年正月,樊泽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贞元二年闰五月,徙镇荆南;八年二月,自荆南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十四年九月卒于镇,赠司空。

↑ 泳试大理评事,累赠兵部尚书。

↑ ***中,泳举草泽科。建中元年,泽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元和三年四月,宗师举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

↑ 得下或有地字,或有地出字,皆非是。

↑ 后上或有某字,非是。

↑ 或作脱。

↑ 觉或作学,非是。

阅微草堂笔记《遗牛之罪》翻译

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一姓董的佃户。

他的父亲死了,留下一头牛,这牛又老又瘸,董某想把牛卖给宰牛的屠户,牛逃到董某父亲的墓前,僵硬地趴在地上,不管是用力拉,拽,还是用鞭子抽打,它都不想来,村里的人听说这件事,陆续来到墓前观看,忽然邻居姓刘的老头儿气愤地来到墓前,用手杖击打着牛说“他的父亲堕入河中,关你什么事儿啊?让他的父亲随波漂流,成为鱼鳖的食物,岂不是大好事吗?而你却无故多事,把他的父亲从水里救出来,多活了十多年,致使他供奉赡养,死后还要为父亲买棺安葬,而且留下一座坟墓,年年都要祭扫,成为董氏子孙的无穷的累赘,你的罪过太大了,你马上死掉,也是活该。”原来董某的父亲曾不慎坠入河中,牛随即和他一起跃入河里,他牵住牛腿得以脱险。

董某开始不知此事,听到后大感惭愧。边打自己的脸边说:我真不是人啊!急忙牵着牛回家,老牛几个月后病死,董某哭着把牛埋葬了。

2. 时国中有盗牛者 这篇文言文的翻译和答案

这篇文言文出自《盗牛改过》,作者为南朝宋史学家裴松。

原文:

时国中有盗牛者,牛主得之,盗者曰:“我邂逅迷惑,从今已后,将为改过。子既以赦宥,幸无使王烈闻之。”人有以告烈者,烈以布一端遗之,或问:“此人既为盗,畏君闻之,反与之布,何也?”烈曰:“昔秦穆公,人盗其骏马,食之,乃赐之酒。盗者不爱其死,以救穆公之难。今此盗人能悔其过,惧吾闻之,是知耻恶,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劝为善也

间年之中,行路老父担重。人代担行数十里,欲至家,置之去。问姓名,不以告。顷之,老父复行。失剑于路。有人行而遇之,欲置而去,惧后人得之,剑主于是永失;欲取而购募,或恐差错,遂守之至暮。剑主还见之,前者代担人也。老父揽其袂,问曰:“子前者代吾担不得姓名。今子复守吾剑于路,未有若子之仁。请子告吾姓名,吾将以告王烈。”乃语之而去。

老父以告王烈,烈曰:“世有仁人,吾未之见。”遂使人推之,乃昔时盗牛人也。

翻译:

当时王烈所在的封国中有一位偷牛的人,被牛的主人抓住。偷牛贼说:“我一时糊涂,从今以后我一定痛改前非。您在赦免我以后,希望不要让王烈知道这件事情。”百姓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了王烈,王烈就拿出一定数量的布赠送偷牛人。有人问王烈:“这人已经偷了东西,害怕您知道这件事,您反而赠送他布,这是为什么呢?”王烈回答说:“春秋时的秦穆公,有人偷去他的骏马并杀了吃,(穆公抓获偷马人后)却赏赐偷马人酒喝。(后来)偷马人(在战场上)不吝惜自己的生命,来救秦穆公的大难。现在这个偷牛人改悔他的错误,怕我知道这件事,这表明他已懂得羞耻。懂得了廉耻,那么向善之心就会产生,所以赠给他布劝勉他向善。”

过一年,路上有一位老者挑着重担,有一个人见到后主动替他挑着走了几十里,快到老人家的时候,这人才放下担子离去,老人问他姓名,他没有告诉。过了不久,这位老人再次外出,把佩剑丢在了路上。一位路人途中碰见这把佩剑,想不管它就离去,又担心后面的过路人捡去,剑的主人就会永远失去佩剑,想拿了剑后通过悬赏找到(失主),又担心出现差错,于是就守着这把剑。到了傍晚,佩剑主人返回时遇到了这位守剑人,正是上次代为挑担的那人。 老人抓住此人的衣袖,问他说:“你之前为我挑着担子,不告诉我姓名,现在又在路上看守我的剑,(我)还没见过有像你这样好心(的人),请你告诉我你的姓名,我要把这事告诉王烈。”(这人)一说完名字就离开了。

老人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说:“世上有这样的善人,我还没有见过。”然后让人去寻找,是以前那个偷牛的人.

对此文的理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文中偷牛的人受到王烈教育后,改恶从善,助人挑担,拾金不昧,还不图虚名,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王烈的宽容态度也令人钦佩,对犯了错的人宽恕,有时比责罚效果更好。这个故事给人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如果社会上多些像王烈一样的教育者,也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和谐。当然我们也要宽容对待他人,不要斤斤计较。

参考资料:

?si=5。

4. 盗牛辩车文言文答案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悔气撞出来的。”

有一个人因偷牛而被抓,他的熟人路过就问:“因什么事被抓?”他回答说:“倒霉撞到我了!”

问:“悔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

熟人问:“晦气是怎么来的?”他说:“刚才在街上走路,看到地上有一条草绳,认为有用,就捡了起来。”

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熟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罪过为什么到了这个程度?”他又回答说:“绳那头还有一头小牛啊。”熟人听到不禁十分惊讶。

有盗牛而被拘者,其熟人过而问曰:“汝何事?”答云:“晦气撞出来的.”问:“晦气何能自来?”曰:“适在街上信步,见地上草绳一条,以为有用,遂拾之.”问曰:“然则罪何至尔?”复对曰:“绳头还有一小牛.”问者愕然.

译文

5. 缓深故之罪文言文翻译

原句

缓深故之罪。

译文

放宽对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

注释

1、缓:宽缓。

2、深:指加重处罚。

3、故:指故意陷人千罪。

附录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驳,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附)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汉书·刑法志》)

译文

等到到了孝武帝即位,对外致力于(攻伐)四方少数民族的事功、对内大力发展赏心悦目以及五音的嗜好,征发(兵役、徭役)烦多,百姓(因而)受贫消耗,走投无路的百姓触犯法律,酷吏专断,违法作乱的人数不完,于是提拔张汤、赵禹之类的酷吏,分条制定法令,制定知犯法者而不举发,则被认为故意纵容犯罪,而罪犯的主管部门及上级的主管官员、监察官员,都要连坐的法令,放宽对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加重对开释不疑为故纵者之惩处。那以后奸诈狡猾的人玩弄法令而舞弊,以各种案例辗转比附,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更加严密。法律法令一共(有)三百五十九章,***(有)四百零九条,(涉及)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情形,死罪案例的汇编(共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件。法律条文和讼狱案卷堆满了橱架,掌管的人(也)不能全看完。因此郡国沿用的(很)杂乱,时而(出现)罪同而判罪不同(的情况)。枉法营私的官吏借机进行舞弊交易,想要(让人)活命就比附律例中死罪以外的条款,想要(让人)死就与律例中死罪的条款比附,议论者都为此伤心而不平。

注释

1、孝武帝:即汉武帝。

2、烦数:频繁;繁复。

3、贫耗:贫穷虚空。

4、穷民:原指鳏、寡、孤、独等无依无靠的人。后泛指贫苦百姓。

5、击断:专断;决断。

6、奸轨:也作“奸宄”“奸宄”。 指违法作乱的人。

7、招进:招引进用。

8、张汤、赵禹:均为酷吏。详见本书《张汤传》、《酷吏传》。

9、条定:

10、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知犯法者而不举发,则被认为故意纵容犯罪,而罪犯的主管部门及上级的主管官员、监察官员,都要连坐。

11、缓深故之罪:放宽对加重处罚及陷入于罪者之罪责。缓,宽缓。深,指加重处罚。故:指故意陷人千罪。

12、急纵出之诛:加重对开释不疑为故纵者之惩处。急,加重之意。纵出:开释罪犯。

13、奸猾:奸诈狡猾的人。

14、巧法:玩弄法令而舞弊。(6)转相比况:言以各种案例辗转比附。

15、禁罔:谓张布如网的禁令法律。罔,通“网”。

16、浸密:更加严密。浸,更加;越发。

17、大辟:古五刑之一,谓***。

18、事:指案例。

19、决事比:判案无法律明文为依据,可比附近似条文,经皇帝批准即可生效,将此案例汇编,即可作为以后判案的依据。死罪决事比:即死罪案例的汇编。

20、文书:这里泛指法律条文和讼狱案卷。

21、几阁:亦作“几格”。橱架。

22、典者:掌管者。典,主持;主管。

23、承用:因袭,沿用。

24、驳:杂乱。

25、论异:判罪不同。论,判罪;定罪。

26、奸吏:枉法营私的官吏。

27、因缘:借机。

28、为市:进行交易,指营私舞弊。

29、傅:通“附”,比附。

30、生议:指律例中死罪以外的条款。

31、冤伤之:为此伤心而不平。

6. 文言文 智脱子罪 梁太祖

梁太祖元贞皇后张氏,后贤明精悍,动有礼法,太祖虽然刚烈残暴,也害怕后。太祖经常问后太祖元贞皇后张氏,贤明精悍,动有礼法,虽太祖刚暴,亦尝畏之。太祖每以外事访之,后言多中。太祖时时暴怒杀戮,后尝救护,人赖以获全。郴王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走,友裕不追,太祖大怒,夺其兵。友裕惶恐,与数骑亡山中,久之,自匿于广阳。后阴使人教友裕脱身自归,友裕晨驰入见太祖,拜伏庭中,泣涕请死,太祖怒甚,使左右捽出,将斩之。后闻之,不及履,走庭中持友裕泣曰:“汝束身归罪,岂不欲明非反乎?”太祖意解,乃免。

翻译

关于军国大事,后多数说对了。太祖常常暴怒,后常常救护,一些人因此得救。太祖出兵,走到半路,后感觉不对,派一人召回,太祖按时回师。

郴王友裕攻徐州,破朱瑾于石佛山,瑾败走,友裕不去追赶,太祖大怒,夺了友裕的兵权。友裕害怕,与数骑逃到山中,过了很久,自己藏到广王家里。后暗地派人教给友裕脱身回来的办法,友裕早晨回来见太祖,跪在地上哭着请死,太祖非常愤怒,叫左右拉出去准备杀掉。后听说了,来不及穿鞋,走到庭中拉着友裕哭着说:“你回来请罪,说明了你不是造反呀?”太祖想通了,才免死。

7. 文言文 遗之以清白 阅读答案

.遗之以清白

勉①虽居显位,不管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分赡亲族之穷乏者.门人②故旧从容致言,勉乃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③也,则自致辎④;如其不才,终为他有⑤.”尝为书诫其子崧曰:“吾家世代清廉,故常居贫素,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⑥不经营而已.薄躬⑦遭逢,遂至今日,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又云‘遗子黄金满籯⑧,不如一经.’评求此言,信非徒语⑨.吾虽不敏,实有本志,庶得遵奉斯义,不敢坠失……” ——《梁书·徐勉传》

注:①勉,徐勉,字修仁.幼年孤贫,早励清节.南朝梁武帝时,授宣慰将军.置佐史,侍中、仆射.后又迁尚书仆射、中卫将军.徐勉越升重位,越是尽心,知无不为.中大通三年(公元531年),移授特进、右光禄大夫、侍中、中卫将军,置佐史.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卒,时年七十,诏赠特进、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谥简肃公.②门人,***、学生、后进.③才,有才学,本领.④辎 ,车辆.辎,载重车;,轻便车.特谓财富、官职.⑤终为他有,最后还是归为别人所有.⑥直,特意.⑦薄躬,贫困穷迫.⑧籯,竹箱之类.⑨徒语,说说而已,空话.

译文:徐勉虽然官位显要,无心经管产业,家中没有什么积蓄.所得的薪俸实物,都分送赡养亲族中穷困贫乏的人家.他的***和老友们曾善意地劝导他(要为家人考虑).徐勉回答说:“别人给子孙留下的是财物;我给子孙留下的是清白.子孙们有才干,那么他自己会创造出财富.如果他们没有一点本领,(即使留给他们一大笔财产)最后还是归于别人.”徐勉为了告诫他儿子徐崧,曾经写道:“我家祖辈清廉,所以家境一直贫寒.至于家产这类的事情,从来都不曾提起过,并不在乎要去经营什么(委实没有什么可以经营的).我的底子薄没有背景,仅是机遇好,慢慢有了今日的尊官厚禄,可说是什么都有了……古人所说的‘以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吗?’又说:‘给子孙留下满箱的黄金,倒不如培养他们有知识有技术(不如一经,经,五经,泛指一门专业.此句中比拟不如有一门学问).’细细地琢磨古人说的这些话,确实‘都不是空话.我虽然没有多大才能,实有一定主见,只要能够做到古人所说的话,我是不会有一点放松的.”

8. 李焘字仁甫文言文答案

《宋史?李焘传》译文 (原文见《宋史》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李焘传)原文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唐宗室曹王之后也。

父中登第,知仙井监。焘甫冠,愤金仇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皆救时大务。

绍兴八年,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

改秩,知双流县。仕族张氏子居丧而争产,焘曰:“若忍坠先训乎?盍归思之。”

三日复来,迄悔艾无讼。又有不白其母而鬻产者,焘置之理,豪强敛迹。

于是以余暇力学。焘耻读王氏书,独博极载籍,搜罗百氏,慨然以史自任,本朝典故尤悉力研核。

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例,断自建隆,迄于靖康,为编年一书,名曰《长编》,浩大未毕,仍效光体为《百官公卿表》。史官以闻,诏给札来上。

制置王刚中辟干办公事。知荣州。

荣因溪为隍,夏秋率苦水潦,焘筑防捍之。除潼川府路转运判官,入境,劾守令不职者四人。

县多聚敛,焘括一路财赋额,通有无,酌三年中数,定为科约,上之朝,颁之州县。乾道三年,召对,首举艺祖治身、治家、治官、治吏典故,以为恢复之法,乞增置谏官,许六察言事,请练兵,毋增兵,杜诸将私献,核军中虚籍。

除兵部员外郎兼礼部郎中。会庆节上寿,在郊礼散齐内,议权作乐,焘言:“汉、唐祀天地,散斋四日,致斋三日,建隆初郊亦然。

自崇宁、大观法《周礼》祭天地,故前十日受誓戒。今既合祭,宜复汉、唐及建隆旧制,庶几两得。”

诏垂拱上寿止乐,正殿为北使权用。正除礼部郎中,言中兴祭礼未备,请以《开宝通礼》、《嘉祐因革礼》、《政和新仪》令太常寺参校同异,修成祭法。

四年,上《续通鉴长编》,自建隆至治平,凡一百八卷。时《乾道新历》成,焘言:“历不差不改,不验不用。

未差无以知其失,未验无以知其是。旧历多差,不容不改,而新历亦未有大验,乞申饬历官讨论。”

五年,迁秘书少监兼权起居舍人,寻兼实录院检讨官。子垕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焘素谓唐三百年不愧此科者惟刘去华,心慕之,尝以所著《通论》五十篇见蜀帅张焘,欲应诏,不偶尔止。其友晁公溯以书勉之,焘答以当修此学,必不从此举。

既不克躬试,于是命二子垕、塾习焉。至是,吏部尚书汪应辰荐垕文行可应诏,故有是命。

左相陈俊卿出知福州,右相虞允文任恢复事,更张旧典。宰相以焘数言事,不乐,焘遂请去。

除直显谟阁、湖北转运副使,陛辞,以欲速变古为戒。又奏:“《禹贡》***,荆田第八,赋乃在三,人功既修,遂超五等。

今田多荒芜,赋亏十八。”上命之条画。

既至,奏:“京湖之民结茅而庐,筑土而坊,佣牛而犁,籴种而殖,谷苗未立,睥睨已多,有横加科敛者。今宜宽侵冒之禁,依乾德诏书止输旧税,广收募之术,如咸平、元丰故事,劝课有劳者推恩。”

诏从之。总饷吕游问入奏焘摄其事。

岁饥,发鄂州大军仓振之,僚属争执不可,焘曰:“吾自任,不以累诸君。”寻如数偿之。

游问返,果劾焘专,上止令具析,不之罪也。八年,直宝文阁,帅潼川兼知泸州,首葺石门堡以扼夷人,奏乞戒茶马司市叙州羁縻马毋溢额,戒官民毋于夷、汉禁山伐木造舟,奏移锁水于开边旧池,皆报可。

淳熙改元,被召,适城中火,上章自劾。提刑何熙志奏焚数不实,且言《长编》记魏王食肥彘,语涉诬谤,上曰:“宪臣按奏火数失实,职也,何预国史?”命成都提刑李蘩究火事,诏熙志贬二秩罢,焘止贬一秩。

焘及都门,乞祠,除江西运副,且许临遣。或劝以方被谗,无及时事,焘曰:“圣主全度如此,竭忠所以为报。”

遂奏:“日食、地震皆阴盛,主敌国小人,不可不虑。”且申“无变古、无欲速”两言,又上《快箴》,引太祖罢朝悔乘快决事以谏,上曰:“朕当揭之座右。”

进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焘为左史时,尝乞复行明堂礼,谓“南郊、明堂初无隆杀,合视圜坛,特免出郊浮费。”

至是申言之,诏集议,嬖幸沮止。其后周必大为礼部尚书,申其说,始克行。

权礼部侍郎。七月壬戌,雷震太祖庙柱,坏鸱尾,有司旋加修缮。

焘奏非所以畏天变,当应以实。上谕大臣:“焘爱朕,屡进谠言。”

赐金紫。尝请正太祖东向之位。

四年,驾幸太学,以执经特转一官。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绩。

众议不叶,止黜王雱而已。真拜侍郎,仍兼工部。

《徽宗实录》置院已久,趣上奏篇,焘荐吕祖谦学识之明,召为秘书郎兼检讨官。夜直宣引,奏:“近者蒙气蔽日,厥占不肖者禄,股肱耳目宜谨厥与。”

赐坐。欲起,又留赐饮、赐茶。

寻诏监视太史测验天文。九月丁酉,日当夜食,焘为社坛祭告官,伐鼓礼废,特举行。

垕既中制科,为秘书省正字,寻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编修检讨官。父子同主史事,搢绅荣之。

焘感上知遇,论事益切,每集议,众莫敢发言,独条陈可否无所避。近臣复举其次子塾应制科,以阁试不中程黜。

垕偶考上舍试卷,发策问制科,为御史所劾,语连及焘,垕罢,焘亦知常德府。初,政和末,澧、辰、沅、靖四州置营田刀弩手,募人开边,范世雄等附会扰民,建炎罢之。

乾道间,有建请复置者,焘为转运使,尝奏不当复,已而提刑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