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利是图句式分析,唯力是视什么句式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0 0
  1. 怎么判断文言文宾语前置

唯力是视的上一句:除君之恶。诗词名称:《寺人披见文公》。本名:左丘明。所处时代:先秦。出生地: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主要作品:《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石_谏宠州吁》等。主要成就:著编年体史书《左传》著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信仰:儒学。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唯力是视”的详细介绍:

一、《寺人披见文公》的全文点此查看《寺人披见文公》的详细内容

吕、_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

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

且辞焉,曰:

“蒲城之役,君命一宿,

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

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

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_犹在,女其行乎!

”对曰:“臣谓君之入也,

其知之矣。若犹未也,

又将及难。君命无二,

古之制也。除君之恶,

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

”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

公宫火。瑕甥、_芮不获公,

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二、译文

吕、_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_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_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吕甥、_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的命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了,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商量应付的办法。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_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把他们杀了。

三、左丘明其他诗词

《曹刿论战》、《蹇叔哭师》、《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周郑交质》。四、赏析

晋献公有九子,因听信宠妾骊姬之谗,改立其子奚齐,而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即晋文公)出奔蒲,献公命寺人披攻打蒲,重耳越墙而逃,被披追上砍掉一只袖子。晋献公死,重耳的弟弟夷吾继位而为惠公,惠公又派披到狄追杀重耳,重耳再逃,流亡国外十九年后回国为晋文公。又遭惠公旧臣吕、_谋杀。

这篇文字写了寺人披——勃_(di)向晋文公提供情报、助其避难平乱的过程。勃_应是晋文公的仇敌,但是重耳逃亡十九年,历经***不枚胜数,在不同的过程中,其宽阔的胸襟所展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应对***的谋略所预示的必能振兴国家的前景,使各类的人物,在他入主晋国之初,都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抉择。勃_就是第一个。他得知叛乱的确切情报,也认定了即使是不以此觐见,晋文公也能够不计前嫌,最起码是不会杀了他。事情的进程完全证实了他的预想,也使他决心投靠重耳。这一起个人恩怨的理智处置,为晋文公赢得了时间,使他能够在紧急的关头避离,最后借助秦穆公镇压了叛军;也为他随后一系列稳定政局的策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先例。文中几位主人公,即晋文公、勃_、秦穆公、吕甥、_芮,我讲《阴饴甥对秦伯》一文时,曾有简略的介绍,这里,对他们整体的状况,以及在该***中的地位和作用,再作一个梗概的说明。

晋文公,名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继位时他已经成人,很有贤名,身边逐渐聚集起一些贤士***。后来晋献公宠爱骊姬姐妹,准备废掉太子申生,这也牵涉到申生的弟弟公子重耳、夷吾,重耳为避开骊姬的谗害,他带兵离京守备蒲城。申生***后,晋献公派兵讨伐蒲城,宦官履_——即本文的另一主人公勃_——率军攻入蒲城,并逼迫重耳***。危机中重耳逾墙逃命,履_去追捕,却只割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逃到母亲的娘家狄国,此时他已经四十三岁了。

五年后晋献公死,里克杀了骊姬姐妹的儿子奚齐、悼子,要迎接重耳为君,重耳斟酌后谢绝了。于是他们迎接另一位公子夷吾继位,这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畏惧重耳的名望,又派履_带领壮士潜入狄国刺杀重耳。重耳与谋士赵衰商议,狄国太小很不安全,最重要的是无力***他们,决定去投奔齐桓公。重耳与赵衰曾在狄国娶妻,她们是姐妹二人:季隗(kui)和叔隗。辞行时重耳让其妻耐心等候二十五年,如还不回来任凭其嫁人。季隗说:“这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树也成材了,放心,我等你回来!”

在齐国,齐桓公厚待重耳一行,并选王室的女子婚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文姜。齐桓公死后,虽然国内战乱不断,但后来的国君也很敬重重耳,给予他优厚的款待,重耳又很爱齐女,就不顾齐已无力帮助他的现实,再也不愿离开齐国。齐女大义凛然,规劝重耳:“你是一国的公子,被迫害才来到这里,那么多的贤士为了你奔命。你不想回去,为安逸不能回报他们的苦心,我都为你害羞!现在还不行动,什么时候才能成就大业?”她和赵衰等商议,借机将重耳灌得大醉,放置车上一行人疾驶,待重耳醒来已经出了齐国。重耳大怒仗剑要杀咎犯(另一贤士,重耳的舅舅),咎犯说:“你成了大事,杀了我我也心甘情愿。”重耳冷静了下来,仍然***地说:“大事若不成,我吃舅舅的肉!”咎犯回答:“要是成不了大事,我的肉是又腥又臊,怎么能吃?”

一路上,他们途径卫、曹、宋、郑等国,有礼遇也有冷落,最后到达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的礼节厚待重耳。过了几个月,晋太子圉逃出了秦国,秦穆公大怒,下决心迎接重耳以帮助他入主晋国。楚成王为重耳分析了形势,力促他依靠秦穆公,厚送他赴秦。见到重耳,秦穆公说:“我知道你是急于回国的。”重耳和赵衰再拜:“我们仰望君王,如同禾苗盼着春雨!”秦穆公送怀赢等五女给重耳,开始重耳不想接受(因为涉及怀公姬圉),谋臣们说:“他的国家都将属于我们,何况他的妻子!不能只拘小节。”

晋惠公死晋怀公继位。秦穆公发兵送重耳归晋,晋国的大臣多欢迎重耳,只有晋惠公的宠臣吕甥、_芮不附。秦军渡过黄河,围困令狐,晋军屯于庐柳对恃。后来由咎犯出面,与秦晋大夫会盟,重耳入晋师、入曲沃、入武宫,逃亡在外十九年,即位为晋文公已六十二岁了。怀公圉逃亡到高粱,被晋文公派人刺杀。

吕甥、_芮不愿附和晋文公,谋划在晋文公还没有稳住局势时,率军焚烧王宫杀重耳。其阴谋被勃_得知,于是有了下文:

吕甥(即阴饴甥,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和_芮担心被害,就准备孤注一掷,焚烧王宫杀死晋侯。这时宫人勃_(寺人:即后世所说的宦官,披:即勃_,亦称履_)求见晋文公。但是文公派人斥责(让)他,并推托拒绝相见。来人传达晋文公的话:“在蒲城那一仗,君王命令所允许的时限是可以过一夜,你(女:古通汝)是当天就赶到了。我跟狄国国君在渭河边打猎(田,古通畋:tian打猎),你奉惠公命令赶来设计谋杀我,他所允许的时限是可以过三夜,你却第二天晚上就赶到了。虽然是有君王的命令,可你怎么那样行动迅速呢?那只衣袖(祛qu)现在我还存着呢,你赶快跑吧(别等到我后悔,那就会杀了你)!”勃_回答说:“我以为您进入国内掌权,就已经懂得了作国君的道理了。如果(若)仍然还没有明了,就还要遭遇灾难啊!对君王的命令必须要专注,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为国君除掉他所憎恶的人,执行者只能是全力以赴。至于这人是蒲人还是狄人,和我有什么相干!您现在即国君之位,难道就没有蒲城、狄国的仇人了吗?齐桓公能放下被射中带钩的恩怨,拜管仲为相,您如果和他不同(不是胸怀宽阔),那何劳您命令(我走开)呢?要走的人还很多,岂止仅仅是我这受过宫刑的臣子呐!”

于是晋文公接见了他,勃_把将发生的灾难告诉了文公。晋文公秘密地离开晋国,到王城会见了秦穆公。三月底晋国王宫起火,吕甥(瑕:一说是吕甥的封地邑名,但是他原封地应该是阴邑;另说阴饴甥复姓瑕吕)、_芮没有抓到晋文公,就追到黄河边,秦穆公设计骗其进入王城,扑杀了他们。

寺人披说服了晋文公,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晋文公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和齐桓公应属比肩,这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齐桓公也曾流亡国外,回国即位途中,被管仲箭射带钩,及至管仲被押解回来,桓公却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其为相国,奠定了他称霸诸侯的人才基础。重耳即位时所面临的状况和齐桓公类似,百废待兴、政局,而且他已经是六十三岁,能用的时间无多。但是磨难赋予了他智慧和经验,也为他拓展出了博大的容量。在国家和个人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正是这一切,给了他理智、机遇、灵感、对策和最后的胜利。晋文公开始听说勃_来,动怒但没有报复,只是劝其逃走——晋文公也是常人,有着人所共有的情感:“别呆在这里了,也许我一会儿越想越恨就杀了你”——胸襟的容量已见端倪,也正是这一表现,才使勃_放心了:重耳确是大贤!才讲出了一番大道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晋文公才能涉险无虞。勃_的归附,使得晋文公更加明确了,要振兴晋国,必须团结臣民安抚人心稳定政局。秦国的军队,可以帮他打下江山,可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则只能靠自己了。于是他借助秦穆公杀掉吕甥、_芮后,立即颁发赦令:在献公、惠公、怀公时期直至此次叛乱中,晋国官员和其他人等,无论他是否吕_二人的同党,对其任何作为一律不咎既往,都仍在原位供职。但是晋国上下还是人心惶惶。可想而知,重耳受尽迫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国内的官员大多是反对派。

这时小吏头须求见。这个头须,原是跟随重耳逃亡的人,管理一应的财物。在重耳离开齐国的时候,他动摇了。现实明摆着,就凭着这一班人?复国必将是遥遥无期,住在齐国还能安逸温饱,偏偏要跑出来,真是上宾不当去做流浪汉。于是头须卷走了财产悄悄回到晋国。使得重耳两手空空,在曹、宋、郑国备受折难。头须在赦令颁发后——他倒是谨慎,不像勃_那样冒险,有赦令在,最少是确保了自己项上的人头——看出了赦令的成效不佳,就仿效勃_来见晋文公,说:“你若继续信任、使用我,人们就会认定:‘对战时谋杀他的勃_、危难中抛弃他的头须,国君都能任用,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局面就会稳定下来。”晋文公大喜,就仍然让头须为他驾车,也即亲兵,出入都和重耳同行止。这在晋国产生了轰动效应。都知道晋文公不计前嫌,胸怀宽阔。使恶意的流言自灭。

晋文公打开了局面,秦穆公很高兴,将文赢送来团聚。重耳在蒲城的儿子姬欢,献公征剿时躲入民间,其母死难而姬欢幸免。不久也来都城相聚,文赢认他为己子,被晋文公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晋襄公。狄国国君送来季隗,齐国也送来了文姜。晋文公把她们的事情说给文赢,其是文姜大义责难和设计,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文赢十分赞许她们的品德,并坚持让正位给文姜。开始重耳未答应,文赢请求秦穆公帮助,才最后定了下来。

“读史使人明智。”从历来的历史故事中,我们应该已经读出应该怎样对待前年的仇敌。个性化的语言使我们看出了晋文公的宽容大度,捐弃前仇,化敌为友的胸怀。而寺人披又是随机应变,机智善辩,足智多谋。对于晋文公,以前自己的攻打对象能够毫无保留的诉说自己所知的情报,体现了待人的真诚,是何等的为人境界!文章虽然不长,但是精简的笔墨描绘将来龙去脉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五、注解

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见:谒见。

使:派人来到某个地方。

让:斥责。

一宿:隔一夜。

女:同“汝”,你。

田:打猎。

中宿:隔两夜。

_:衣袖。

入:回到国内。

其:在这里表示推测语气。

之:指为君之道。

及难:遭遇灾难。

唯力是视:即“唯视力”,只看自己力量多大,就尽多大力量。

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呢?齐桓公置射钩:鲁庄公年,管仲奉公子纠与齐桓公战于乾时,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投奔齐桓公,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

潜:秘密地。

诱:诱骗。

相同朝代的诗歌

《***薇歌》、《春王正月》、《宋人及楚人平》、《吴子使札来聘》、《虞师晋师灭夏阳》、《郑伯克段于鄢》、《曾参烹彘》、《智子疑邻》、《师旷撞晋平公》、《滥竽充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寺人披见文公的详细信息

怎么判断文言文宾语前置

找遍了也没找见呵呵,只找到第二个字是力的,和第四个是比的成语,你看看能用上不?

陈力就列 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费力劳心 耗费气力和心思.

工力悉敌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怪力乱神 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力于人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竭力虔心 诚心诚意地用全力做某件事情.

尽力而为 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精力充沛 体力强盛,精神充足.

量力度德 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戮力同心 戮力:并力;同心:齐心.齐心合力.

全力以赴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通力合作 通力:一起出力.不分彼此,一齐出力.

物力维艰 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

协力同心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心力交瘁 交:一齐,同时;瘁:疲劳.精神和体力都极度劳累.

一力承当 独自负责.

以力服人 力:权势,武力.用强制手段使人服从.

自力更生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毕力同心 犹言齐心协力.

吃力不讨好 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

敌力角气 指以力气相斗.

量力而为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戮力齐心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戮力一心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

戮力壹心 戮力:并力,合力.指齐心协力.同“戮力同心”.

绵力薄材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

同力协契 犹言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唯力是视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

今非昔比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鳞次栉比 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无与伦比 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周而不比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句栉字比 犹言逐字逐句仔细推敲.

鳞次相比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同“鳞次栉比”.

无其伦比 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同“无与伦比”.

无有伦比 没有比得上.

无与为比 犹无与伦比,无可比拟.

硕大无比 形容极大.同“硕大无朋”.

鱼贯雁比 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

枝对叶比 枝叶相对并列.比喻骈体文对偶句式.

诸如此比 许多与此相类似的事物.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位于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② 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城濮之战》)

③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④ “许子冠首?”曰:“冠。”曰:“奚冠?”曰:“冠素。”(《许行》)

以上诸例,“谁”、“何”、“何”、“安”、“奚”由于是疑问代词,所以都位于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孰”、“曷”、“恶”比较少用作动词的宾语。但是遇到它们充当动词的宾语时,一般也是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② 虽闻,曷闻?虽见,曷见?虽知,曷知?(《吕工春秋?任数》)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孟子?尽心上》)

疑问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时,也受上述规律的制约,放在介词前面。例如:

①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② 许子奚为不自织?(同⑧)

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这条规律,在先秦汉语中很少有例外。《论语》一书中,只有“子夏云何?”一例是后置的有人统计,《左传》全书中,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前置的占98.4%,后置的占1.6%,可见这是一条覆盖率相当高的规律。

(二)在有否定词“不”、“莫”、“未”、“无(毋)”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

② 予不屑之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不”字。

① 晋侯以我丧故,未之见也。(《子产坏晋馆垣》)

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於国也》)

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未”字。

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②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③ (诸葛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上三例否定词用“莫”字。

①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 毋吾以也。(《论语?侍坐》)

在以上二例否定词用“无(毋)”字。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鞍之战》)

③ 大毋侵小。(《左传?襄公十五年》)

④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战国策?秦策》)

如果否定句中使用的“弗”、“非”这几个否定词,一般地不存在代词宾语前置的问题。因为“弗”“勿”所修饰的动词常常不带宾语。“非”字所否定的,往往是名词性谓语,自然也不存在带宾语的问题;如果“非”字用在动词谓语句中,是表示对全部谓语的否定,也不存在宾语前置的问题。

这样看来,在第二条规律中,否定必须是“不”、“未”、“莫”、“无(毋),宾语必须是代词,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

但是,也并非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宾语就一定置于动词之前。先秦文献中,就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宾语置于动词之后的例子。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② 且人之欲善,谁不如我?(《左传?僖公九年》)

③ 吾不知之矣。(《论语?乡党》)

有人统计,《论语》全书中,使用“不”、“未”“莫”、“无(毋)”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有8例;《左传》一书中,前置的有57置例,后置的有37例。可见这一条规律远不如第一条规律那样严格。

(三)为了强调宾语,在句中用代词“是”或“之”复指它,同时宾语和它的复指成分都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② 岂不俗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③ 舍其旧而新是谋。(《城濮之战》)

④ 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⑤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

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一书中说:“用‘是’字间倒宾语者,较‘之’字更能使宾语增重,语音激切。若附‘惟’字,尤加强度。”所谓附“惟”,即在前置宾训的前面再加上副词“惟”(唯),构成“唯……是(之)……”的格式,副词“唯”修饰谓语动词,表示宾语是唯一的,排他的。例如:

①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② 除君之恶,唯力是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③ 敢不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二年》)

④ 敢不唯子是从。(《左传?哀公六年》)

⑤ 此子也才,吾受子赐;不才,吾唯子之怨。(《左传?文公七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唯……是(之)……”构成一种固定格工,并沿用到现代汉语中。现代还说“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在文言文中“唯……是……”的格式并不仅限于四个字,而可能是更多的字组成。这往往是因为宾语部分较复杂的缘故。例如:

① 荀偃命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② 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左传?成公二年》)

③ 晋士庄了为载书,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晋命是听,而或有导志者,有如此盟!”(《左传?襄公九年》)

④ 公子 趋进曰:“……自今日既盟之后,郑国而不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是从,而敢有异志者,亦如之!”(同③)

这几个例子中的宾语都是偏正词组。①“瞻”的宾语是“余马首”。例②“利”的宾语是“吾子戎车。”例③“听”的宾语是“晋命”。例④“从”的宾语是“有礼与强可以庇民者”这个复杂的“者”字词组。

介词的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也可以提到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夫,指示代词。

②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左传?昭公十五年》)

③ 康公我之自出。(《左传?成公十三年》)

例① 介词“为”的宾语是“夫人”。例②介词“与”的宾语是“戎狄”。例③介词“自”的宾语是“我”,句的意思是说秦康公是我晋国嫁秦的女子穆姬所生。

古汉语中除了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宾语前置外,代词“是”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也常常置于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僖公四年》)

②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诗?周南?葛覃》)

③ 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韩之战》)

④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

例① 前一个代词“是”是“征”的宾语,代包茅;后一个“是”是“问”的宾语,代昭王南征而不复这件事。例②两个“是”均代葛这种植物,分别作“刈”和“濩”的宾语。例③④中的“是”作介词“以”的宾语。

有一些介词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没有用代词“之”复指,也常常可以放到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大都是上古汉语句式的一些残留。例如:

①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许行》)

② 日居月诸,东方自出。(《诗?邶风?日月》)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上》)

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韩之战》)

⑤ 其一二父兄惧坠宗主,私族于谋而立长亲。(《左传?昭公十九年》)

⑥ 启乃*溢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

这六例中,前四例的介词分别是“以”、“自”;后二例的介词是“于”,它们的宾语都在它们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