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在知足贵在知退意思_富就富在不知足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1 0
  1.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东师说
  2. 唯吾知足的意思
  3. 告诫别人不要贪心的词语
  4. 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5. 四字成语知足什么什么意思
  6. 关于土豪金的四字成语
  7. 在电视剧桃花劫中姚家米行门口的对联是谁写的

富贵百年能几何,

在处若逢山水住。

知君百里鸣琴处,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意思_富就富在不知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足恨饶悲不自由。

贵向猎师家买得,

在家谁唤为新妇。

知有文章倚便成,

退为闲叟未全迟。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东师说

原来是九、十章,下面是我的解读:

第三十三章 “知”的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谈到“知人”,我想必须应该说到“管鲍之交”。管仲、鲍叔牙二人做生意,管仲穷的要命,投资少;鲍叔牙有些钱,投资多。可是分红的时候,管仲却拿得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不下去了,满腹怨言,鲍叔牙却说管仲有老母在堂,多拿点没关系。管仲打仗,别人冲锋在前,他却躲在人后,***皆言其贪生怕死,鲍叔牙却认为管仲活着是为了养活老母,管仲也感动地说出 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的千古佳话。后来,齐桓公欲立鲍叔牙为相,可鲍叔牙却甚知管仲之能,将相位让给了管仲,这便是鲍叔牙对管仲之“知”。当然,管仲对鲍叔牙也是极“知”的。当管仲病重时齐桓公问鲍叔牙能否为相,管仲却直接拒绝了,他说:“鲍叔牙善恶太过于分明了,既容不得坏人犯的错,也容不得好人犯的错,这样的性格是做不来相国的”,这便是管仲对鲍叔牙的“知”。管鲍辅齐,齐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也与他们的知人之智无不有莫大的关系。

再说“自知”。一个青年人屡屡受挫,于是就以为世人都不了解自己,悲观绝望之下来到海边想轻生。一位老人拦下了他。老人拿出一颗珍珠扔向沙滩,让青年帮他捡起来,青年人满怀疑惑地捡起还给了老人。老人又拿起了一粒沙子扔向沙滩,让青年人帮他捡起来,年轻人顿时愣在了哪里,他沉思了片刻,终于露出了坚定的笑容,向老人拜谢而去。因为青年人明白了他长期以来没有明白的道理:是沙子就是沙子,而自己却一直把自己当成是珍珠;想要别人不把你当成沙子,自己就一定要成为珍珠。这便是“自知者明”。后来,这个青年人励精图治,终于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胜人者有力”。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力者,筋也;精神所胜者皆曰力”。身强体壮胜者,有力;武功高强胜者,亦为有力;技巧绝伦胜者,为有力;智慧超群胜者,也为有力……总之,一句话,依靠自身强大战胜对方便是有力。然而一个人真正的有力却是战胜自己,能自我战胜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他天生口吃、气短声微,说话时还有耸肩的坏习惯,总之,他几乎没有一点当演说家的天赋。为了能战胜口吃的毛病,他口含石子迎风和波涛讲话;为了克服气短声微的缺点,一边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边不停地吟诗;为了解决耸肩的坏习惯,他在家里装了一面大镜子,起早贪黑地对镜演说。经过十多年的磨炼,摩斯梯尼终于战胜了自己,成为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他是一个真正的“有力”者。

我们再来看“知足者富”。宁玛派近代一位闻名遐迩、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华智仁波切说过: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有一只羊,就有一只羊的痛苦;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然而我们芸芸众生中,很多人却陷入了追逐贪欲的迷乱之中,被欲望俘获,最终为无常而短暂的快乐而付出巨大的代价。咱们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死前写了首《狱中对月》:“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余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他二十年苦心孤诣地耍弄权术、搜刮财富,不断地满足欲望,又不断地产生欲望,如今一切都化为乌有,真个是“枉劳神”矣! 《说苑》说“富在知足,贵在求退”,真应该成为我们立世箴言。

我们接着往下看“强行者有志”。“强”者,“勉力也”。我们平时跑步、其是进行中长跑,都会有这么一种感受:当跑到一定的程度时,往往是胸闷气短,可再坚持过一段时间,身体机能就会渐渐适应这种极限,此种症状又觉得减轻了。这便是“强行”的妙处。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强行”的。我们不必如孙敬、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式的强行,也不必如司马光警枕励志式的“强行”,对于我们兴趣、对于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只要每天“强行”自己半个小时,我们便会得“志”,就会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坚持不懈地勉强自己去走下去,这就叫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什么叫做“所”?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处所。我们的祖先作为猿猴在树上的时候,寿命大约在5、6年;钻到山洞里后,寿命大约20、30年;现在住进了钢筋混凝土,我们寿命平均60、70年,这不能不说“所”起了作用。当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存条件的改变是起了更主要的作用的。下面我给大家举一个不失其所活命的例子: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待斩,这天夜里,监狱里来了一个年轻人,手拿包袱,一***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苏东坡抬头看了看他,然后便倒头呼呼大睡。将要天亮时,小伙子摇醒苏轼说“恭喜大人”,随后扬长而去。原来,这是神宗皇帝派来的小宦官来观察苏轼的表现,结果苏轼心底无私,坦然自若,“不失其所”,捡回了一条命。

“所”不仅是指我们生活中物质实体的“所”,更应该包括我们精神的“所”。我们的精神、灵魂应该是有家园的。这个“家园”应该是未被污染的、完美的、至真、至善的。当我们靠近这个“所”,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离动物远了,离神近了”。

最后一句“死而不亡者寿”。大家所熟知的臧克家先生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二兄弟,剖腹挖心力谏的比干,慷慨就死的文天祥,抬棺骂皇帝的海瑞……这些都是“死而不亡者”,这不,今天我们在这里都还在给他们传唱吗?

九 功成身遂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我们先讲一个柳宗元笔下的小虫子的故事。这个小虫子叫蝜蝂。他爱背东西,看到个东西,它就背在身上,压得喘不过气来。有好心人帮他拿掉背上的东西,可它一旦能走路了,又重新把他背上,并且一路上,遇到什么又背上什么。这个小虫子还有一个特别要命的爱好----背着东西爬高,它的命运我们可想而知——坠地而亡。很显然,这个小虫子没明白老子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精神。正如我们眼前的一碗水,你若连绵不断地硬往里加水,结果一点用也没有,一碗水还是一碗水。

其实,生命的真实性就在于他的原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也许就是眼前的真实。天赋人生,我们若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便已够充实,如果再能善加利用,便能***有余,知足常乐了。这便是“持”之道。

再看这个“税,即”“锐”。“锋利、利刃”等词语都和它有关系。赵匡胤最明白这个“锐”字。他手握军权这一“锐”器,最终得以黄袍加身。而他又唯恐这一“锐”器落入大臣们手中,几杯小酒子便演出了“杯酒释兵权”的千古好戏。韩信又是不谙此道的。人家刘邦明明白白地都说了“将兵不如你韩信”,而他偏又冒出了“王可将兵十万,我韩信多多益善”的妄言,矢上加刃,终亡其身。

接着往下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试看历史上的末代帝王,没有几个不是“金玉满堂”的,敛天下之财行一己之欲,最终这些东西都成了人家的。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明末的福王朱常洵,纵敛的万贯家财富可敌国,可最终竟然成了维持李自成起义的军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辽代一首民歌唱的精彩:“百尺竿头望***,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更有后人在后头”。真正的善守者应该是善于散的。陶朱公万贯家资三聚三散,为其守住了一世名节;梁代韦睿身后薄葬,使自己逃过了一代又一代盗墓贼们觊觎,守住了灵魂的安宁……这样的明智之士也不是没有。

再看最后一句:“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说道“骄”,不得不提到反蜀的魏延。骄纵狂妄的魏延高呼“谁敢杀我”,话语未竟,人头就早已落地,这不能不说是“自遗其咎”。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太子胤礽不可谓不是富贵者,他们不都是因骄被废的吗?

所以,老子主张“功遂身退”。“身退”不仅需要勇气,更是需要智慧。这就是遵循大道。人类只有和大道同步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才能达到失也是得,退也是进的境界。

第十章 玄德是什么德

《道德经》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营”?“营”,古代一般是指军队的驻所,这里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养分、精神等的寄托之处,即肉体。什么是“魄”?大家不要把“魂”和“魄”混为一体了,他们还是有点区别的:“魄”是人身中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魂”是脱离形体而存在的精神。法国的帕斯卡尔曾说过话:肉体不可思议,灵魂更不可思议。最不可思议的是,肉体居然和灵魂结合在一起。我们许多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去伺候我们的肉体。让他得到美味的口福,穿上华丽的衣服,审视着眼花缭乱的世界。但是,不管我们这么精心呵护,他总要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更为可恨的是,为了得到这些感官的满足,有时我们竟会出卖自己的灵魂:轻者,为此忙忙碌碌,庸庸一生;重者,变得卑鄙龌龊,穷凶极恶,魂魄与肉体俱亡。周国平认为,作为肉身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所以他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马雅可夫斯基为了缓解紧盯对面女孩的尴尬,也赶紧抛弃了自己的肉体,说:“我不是男人,是穿裤子的云”。几百年来,人们都一直讴歌瞎了的荷马,聋了的贝多芬,瘸了了拜伦,都在膜拜着他们的灵魂。可是,如果灵魂离开了肉体,那么他也就失去了栖居地。所以,在我们整日讴歌灵魂的高贵时,也不要忘了我们的肉体。

老子主张“营魄抱一”,主张健康的肉体和高贵的魂魄的结合。要善待自己的肉体,尊重自我的灵魂,使肉体和魂魄保持高度的统一。这样,我们就能聚集天地大道的能量,达到柔软无骨的状态,就会像婴儿那样淳朴无邪,使生命质量得到全面升华。只有我们保持在婴儿淳朴无邪的状态,才能不为外物所累,做到静心安民,实现无为而治,即“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好,我们接着向下看。“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古代医学所称的百会穴处。据说,人出生时,天门是大开的。婴儿后期,便向后天转化,逐渐闭合的。这也是道家为什么如此推崇婴儿状态的原因之一。修道的法门之一就是通过后天的修炼使天门复归软化、柔和,重新打开天门,就好像重新回归到婴儿状态,达到人与神的沟通。

说道婴儿,不由得想到一些题外话。有这么一种说法:婴儿在母体的胎腹中手是张着的,出生后又攥得紧紧的,随后经过青年、中年,两手便开始了劳作,抓挠了一辈子,等年老死后,手又都完全张开了。我曾作过这么一首打油诗:“一生皆为名利来,死后才知万事空。早知大道皆无化,何必糊涂过一生。”一笑。

回规正题。老子认为,打开天门,做到了天门开阖自如,便会明白事理,洞悉天——明白四达。一切名利荣辱,皆化为物外,相忘于自然。这些才是一种真正的无知无为的、最高深的德——玄德。这种大德的表现是:(一)生而不有。规范我们的内心。对外物的孕化、帮扶,都出于一种无为的诱发,绝不是有为而行、有心而做、有求而动。前面我说过,我们经常听到某某人为慈善捐款多少多少,可相比而言,那些来自于无名之士的捐款应更令人敬佩。(二)为而不恃。这是对神的规范。奉献万物,有所成却不恃功自傲,自隐其功、藏巧守拙始得造化之功。汉代的韩信、三国时的许攸、唐代的李辅国、清代的年羹尧……不都是恃功亡身的明证吗?(三)长而不宰。这是对“行”的规范。身居高位,却不严苛部下;稳妥管理,绝不横加干涉;宽松自由,却不放任自流。管仲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外交荐隰朋,农桑任用推宁戚管理,军事任用王子城父为将,司法用宾须无主掌,谏官举荐东郭牙为任,充分地给他们发挥聪明才干的空间,而自己高居相位,居中调停,终帮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一世伟业。

玄德之用,是一种出世而入世的大道,唯有此用,我们才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将人生挥洒的淋漓尽致。

唯吾知足的意思

再看下一段“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知道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勤勉行善。所以我们要经常扬善隐恶。

当我们听到别人说自己不好,我们的情绪就会不好。一听人说,某某人在谁面前说你不好了,我们立***情绪波动。其实,别人就算骂你骗人,你都没必要生气。人家骂的,是骗人的那个你,那你要是没骗人,为什么要端个屎盆子给自己头上扣啊?自己给自己揽臭气还要生气,不划算。

而且他那是在警示你别骗人啊,就更没必要生气了,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气死了,怪不得早晚得气死。现在还有很多人很傻,生气也要找一个借口,你明明和自己生气,还要说今天有人说我不好,我在和他生气。人家都不知道,你在那生哪门子气?我们不明白才如此固执,导致自己气得身体不好,还要***吃药看病。

我们一定要口吐莲花,赞叹别人。那样的话我们看到的气氛就是非常祥和的,这对一个人的人格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富在知足”,就算我们没钱买车,骑自行车也要骑得高高兴兴的,赢得的是自然风景,快乐都来不及,别人小车堵在那里都走不了,你骑自行车多快乐,你难过什么?如果是开着便宜车的,人家开宝马的你也没必要羡慕,你开个车100公里用4、5个油,他开个宝马十几个油呢。所以,富在知足,你永远很快乐。

“贵在知退”,谦让他人,包容他人,忍让他人,这些都是“退”的体现。你能“退”,说明你很高尚,有一句俗语“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你能忍知退,你就是一个高贵的人。人的胸怀多广,就有多大的能力,这就好比一只碗,碗越大装的水越多,是一样的道理。

“福在受谏”,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的劝告,才能少犯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父母长辈给我们意见时,我们是不是经常因为嫌他们啰嗦而拒绝他们呢?老人的话一定要听,他们吃过的盐,比我们吃过的饭都多,越是老人越有经验,我们应该多吸取老一辈的经验。就算老人说的话对我们没有帮助,但也许是他们有一肚子的话憋在心里,好久没有找人倾诉,因此想跟你聊聊,所以你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这也是孝心的体现。如果我们真的能听进去别人的谏言,那我们怎么会无福呢,只可能会福气越来越多啊。

告诫别人不要贪心的词语

“唯吾知足” 即知足者常乐,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朴素的心愿、寄托和追求,不但构思巧妙有趣而且寓意深刻。

“唯吾知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朝的古钱币上,利用了方孔钱中间的那个方孔作“口”字偏旁,上、下、左、右共用一个“口”字,所以后人又称它为“借口钱”。

但这种钱币只是一种“花钱”或“佩钱”,“花钱”始见于西汉,是民间对所有不作货币流通钱品的统称。遗俗流传就成了现在的纪念币,通常用作玩赏、装饰、节庆、馈赠、纪念、压邪、祈福之用,也有为传习诗文、习俗和圣贤语录而作。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知足常乐,读音为zhī zú cháng lè,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语出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思是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害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知道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会自得其乐。

2,富在知足,读音是fù zài zhī zú,意思是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意思是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学会知足,同样,只有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退出,你才会得到幸福

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

欲速不达、矫枉过正、知足常乐、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一、欲速不达

白话释义: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朝代:春秋

出处:《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只看见小的利益则成不了大事。

作者:多人所作

二、矫枉过正

白话释义:把弯曲的东西扭直,结果过了头,又歪向另一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朝代:南宋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翻译: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作者:范晔

三、知足常乐

白话释义: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朝代:先秦

出处:·《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最大的祸就是不知足,所以应该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

作者:李耳

四、过犹不及

白话释义: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犹:如,同。不及:不足

朝代:春秋

出处:《论语·先进》:“过犹不及。”

翻译:指事情做得过分了,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作者:多人所作

五、物极必反

白话释义: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朝代:秦

出处:《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翻译:太过完美的东西必然会有缺点,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作者:吕不韦

四字成语知足什么什么意思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1.荆:楚国

2.舍人:宫廷侍从

3.少孺子:年轻人

4.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5.傍:通“旁”

6.延颈:伸长着头颈

延:伸长

颈:脖子

7.伐:进攻

8.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9.罢:停止

10.则:就。

11.子:你

12.委:缩

13“如是者再三”的“三”是泛指,指多次

14“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的“三”是实指,本句意思为:这三个(指蝉、螳螂、黄雀)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好处而不顾及它们身后的灾祸。

[编辑本段]译文

吴王要进攻楚国,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劝我改变想法,就处死!”有一位年轻的侍从,想劝吴王又不敢,就拿着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就这样子三个早晨。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的树枝上一边歌唱一边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捉蝉,却不知黄雀在它身后。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弹丸在它下面。这三者都想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它们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就停止他的军队。

[编辑本段]文言知识

说“欲”:“欲”是个多义词。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欲壑难填”,意为贪婪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二、指“要”、“想要”。上文“欲谏不敢”、“欲取蝉”、“欲啄螳螂”中的“欲”就是此意。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编辑本段]说苑

《说苑》,西汉刘向撰。刘向曾领校秘书,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后仅存五卷,大部分已经散佚,后经宋曾巩搜辑,复为二十卷,每卷各有标目。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贵德、复恩、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修文、反质。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传说,杂以议论,借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一般以第—则或前数则为一卷的大纲,杂引前人言论陈说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历史上的实例加以证明。向又编有《新序》一书,性质与此类似。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也有一定的影响。

《说苑》的注本,以今人赵善诒《说苑疏证》质量较优,可以参阅。

向宗鲁先生校点的《说苑校证》是《说苑》研究整理的集大成之作,198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亦可参阅。

说 苑 粹 英 ( 第一篇 )

《说苑》为汉刘向所撰,全书凡二十卷。内容涉及广泛,诸多义理,言简意赅,饶富深远意趣。谨录其英华佳句,深盼能为大家所喜,并期于进德修业上能互共勉之。

婚姻之道废,则男女之道悖,而*佚之路兴矣。 ——选自《政理48》

◎ 地广而不平.人将平之;财聚而不散,人将争之。 ——选自《政理37》

◎ 善言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进善言,则善亦无由入矣。 ——选自《政理35》

◎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报于百姓;郊望褅尝,非求报于鬼神。 ——选自《贵德3》

◎ 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 ——选自《贵德3》

◎ 百姓不亲,五品不逊。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 ——选自《贵德3》

◎ 君子博学,患其不习;既习之,患其不能行之;既能行之,患其不能以让也。 ——选自《谈丛80》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 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选自《谈丛71》

◎ 枝无忘其根,德无忘其报,见利必念害身。故君子留精神寄心于三者,吉祥及子孙矣。 ——选自《谈丛75》

◎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阳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选自《谈丛69》

◎ 福生于微,祸生于忽,日夜恐惧,惟恐不卒。 ——选自《谈丛32》

◎ 道以***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选自《谈丛34》

◎ 言人之善,泽于膏沐;言人之恶,痛于矛戟。——选自《谈丛34》

◎ 为善不直,必终其曲;为丑不释,必终其恶。——选自《谈丛34》

◎ 恭以敬,可以摄勇;宽以正,可以容众;恭以洁,可以亲上。——选自《政理29》

◎ 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选自《敬慎24》

◎ 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选自《谈丛33》

◎ 富在知足,贵在求退。——选自《谈丛33》

◎ 圣人以心导耳目,小人以耳目导心。——选自《谈丛41》

◎ 为上人者,患在不明;为下人者,患在不忠。——选自《谈丛42》

◎ 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选自《谈丛46》

◎ 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顺道而行,循理而言,喜不加易,怒不加难。

——选自《谈丛65》

◎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选自《谈丛62》

◎ 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选自《谈丛81》

说 苑 粹 英 ( 第二篇 )

◎ 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廪,圣人见所生,则知所归矣。 ——选自《谈丛6》

◎ 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选自《谈丛22》

◎ 不修其身,求之于人,是谓失伦;不治其内,而修其外,是谓大废。选自《谈丛12》

◎ 积德无细,积怨无大,多少必报,固其势也。——选自《谈丛48》

◎ 口者关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四马不能追也。——选自《谈丛54》

◎ 夫言行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本也。可不慎乎!——选自《谈丛54》

◎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选自《谈丛18》

◎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选自《谈丛17》

◎ 好称人恶,人亦道其恶;好憎人者,亦为人所憎。衣食足,知荣辱; 仓廪实,知礼节。江河之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须臾而毕。——选自《谈丛31》

◎ 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选自《谈丛29》

◎ 为善者天报以德,为不善者天报以祸。——选自《谈丛29》

◎ 君子得时如水,小人得时如火。——选自《谈丛29》

◎ 富必念贫,壮必念老;年虽幼少,虑之必早。——选自《谈丛30》

◎ 知者始于悟,终于谐;愚者始于乐,终于哀。——选自《谈丛30》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选自《谈丛30》

◎ 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选自《谈丛30》

◎ 两高不可重,两大不可容,两势不可同,两贵不可双。夫重容同双,必争其功。故君子嗜欲,各守其足,乃能长久。——选自《谈丛76》

说 苑 粹 英 ( 第三篇 )

◎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称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 ——选自《谈丛78》

◎ 天地之道,极则反,满则损。五***耀眼,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盛衰,安得自若。——选自《谈丛82》

◎ 一言而适,可以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选自《谈丛58》

◎ 曾子曰:「狎甚则相简也;庄甚则不亲。是故君子之狎足以交欢,庄足以成礼而已。」——选自《谈丛52》

◎ 曾子曰:「君子苟不求利禄,则不害其身。」——选自《谈丛51》

◎ 圣人之衣也,便体以安身;其食也,安于腹。适衣节食,不听口目。

——选自《谈丛50》

◎ 言善毋及身,言恶毋及人。——选自《谈丛46》

◎ 财不如义高,势不如德尊。——选自《谈丛44》

◎ 君子行德以全其身,小人行贪以亡其身。——选自《谈丛45》

◎ 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选自《谈丛46》

◎ 营于利者多患,轻诺者寡信。——选自《谈丛43》

◎ 卑而正者可增,高而倚者且崩。——选自《谈丛40》

◎ 江河大溃从蚁穴,山以小阤而大崩。——选自《谈丛40》

◎ 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选自《谈丛37》

◎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选自《谈丛35》

◎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选自《谈丛35》

◎ 先忧事者后乐,先慠事者后忧。——选自《谈丛33》

◎ 明镜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选自《尊贤5》

◎ 《春秋》曰:「四民均则王道兴而百姓宁,所谓四民者,士农工商也。 ——选自《政理47》

◎ 匿人之善者,是谓蔽贤也;扬人之恶者,是谓小人也。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无所亡伤也;言人之恶者,无所得而有所伤也。故君子慎言语矣。——选自《政理30》

◎ 夫耳闻者,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选自《政理22》

说 苑 粹 英 ( 第四篇 )

◎ 子路将行,辞于仲尼,曰:「赠汝以车乎?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仲尼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说苑.杂言34》

◎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

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淸,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说苑.谈丛39》

◎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于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故不比数而比疏,不亦远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虑事,临难乃谋,不亦晚乎?」——《说苑.敬慎30》

◎ 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使民之义也,爱之而已矣。——《说苑.政理13》

说 苑 粹 英 ( 第五篇 )

◎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戒,敬慎所忽。——《敬慎.1》

◎ 谚曰:「诫无诟,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敬慎.1》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此六守者皆谦德也。——《敬慎.2》

◎ 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敬慎.2》

◎ 孔子曰:「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

——《敬慎.4》

◎ 桓公曰:「金刚则折,革刚则裂,人君刚则国家灭,人臣刚则交友绝。」夫刚则不和,不和则不可用。是故四马不和,取道不长;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由不刚也。——《敬慎.7》

◎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也。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戒之慎之。——《敬慎.8》

◎ 夫上知天则不失时,下知地则不失财。日夜慎之,则无害灾。——《敬慎.8》

◎ 夫福生于隐约,而祸生于得意。——《敬慎.13》

◎ 大功之效,在于用贤积道,浸章浸明;衰灭之过,在于得意而怠,浸蹇浸亡。

——《敬慎.14》

◎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敬慎.17》

◎ 高上尊贤,无以骄人;聪明圣智,无以穷人;资给疾速,无以先人;刚毅勇猛,无以胜人。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智必质,然后辩之;虽能必让,然后为之。故士虽聪明圣智,自守以愚;功被天下,自守以让;勇力距世,自守以怯;富有天下,自守以廉。此所谓高而不危,满而不溢者也。——《敬慎.20》

◎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勿谓莫闻,天妖伺人。荧荧不灭,炎炎奈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成网罗;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敬慎.24》

◎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我虽尊高,人莫害我。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敬慎.24》

◎ 树欲静乎风不定,子欲养乎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

者,亲也。——《敬慎.26》

◎ 孔子顾谓***曰:「君子慎所从,不得其人,则有罗网之患。」——《敬慎.28》

◎ 怨生于不报,祸生于多福;安危存于自处;不困在于早豫;存亡在于得人;慎终如始,乃能长久。——《敬慎.29》

说 苑 粹 英 ( 第六篇 )

◎ 孔子曰:「不知其子,视其所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又曰:「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乌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

——《说苑.杂言45》

◎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说苑.杂言46》

◎ 夫智者何以乐水也?曰: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间,其似持平者;动而之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壑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似善化者;众人取平,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知之所以乐水也。《诗》云:「思乐泮水,薄***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乐水之谓也。——《说苑.杂言47》

◎ 夫仁者何以乐山也?曰:夫山巃嵸礧嶵,万民之所观仰。草木生焉,众物立焉,飞禽萃焉,走兽休焉,宝藏殖焉,奇夫息焉,育群物而不倦焉,四方并取而不限焉。出云风,通气于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仁者所以乐山也。《诗》曰:「太山岩岩,鲁侯是瞻。」乐山之谓矣。——《说苑.杂言47》

说 苑 粹 英 ( 第七篇 )

◎ 谋有二端:上谋知命,其次知事。知命者预见存亡祸福之原,早知盛衰废兴之始,防事之未萌,避难于无形。——(说苑.权谋1 )

◎ 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说苑.权谋.1 )

◎ 诚者隆至后世,诈者当身而灭。——(说苑.权谋1 )

◎ 夫智者举事也,满则虑溢,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则虑直,由重其豫,惟恐不及,是以百举而不陷也。——(说苑.权谋1 )

◎ 屠余曰:「臣闻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之极谏之士;国之亡也,天与之乱人,与之善谀者。」——(说苑.权谋6)

◎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说苑.权谋12)

◎ 孔子曰:「奢者不逊。」夫不逊者,必侮上,侮上者,逆之道也。

——(说苑.权谋20)

◎ 孔子曰:「圣人转祸为福,报怨以德。」——(说苑.权谋21)

◎ 焚林而田,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干泽而渔,得鱼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说苑.权谋31)

说 苑 粹 英 ( 第八篇 )

◎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陭,始不盛者终必衰。

——(建本.1)

◎ 《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贵建本而重立始。——(建本.1)

◎ 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子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义,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建本.4)

◎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建本.4)

◎ 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貎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建本.4)

◎ 夫子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建本.4)

◎ 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者,荣华槁矣。

——(建本.4)

◎ 子路曰:「二亲之寿,忽如过隙,草本欲长,霜露不使,贤者欲养,二亲不待。」

——(建本.5)

◎ 大学之教也:时禁于其未发之曰预,因其可之曰时,相观于善之曰磨,学不陵节而施之曰驯。——(建本.9)

◎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不驯;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建本.9)

◎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建本.10)

◎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建本.10)

◎ 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辨,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建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

——(建本.10)

◎ 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在;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建本.10)

◎ 水积成川,则蛟龙生焉;土积成山,则豫樟生焉;学积成圣,则富贵尊显至焉。

——(建本.10)

◎ 亲贤学问,所以长德也;论交合友,以相致也。《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谓也。——(建本.10)

◎ 入知亲其亲,出知尊其君;内有男女之别,外有朋友之际;此圣人之德教,儒者受之传之,以教诲于后世。——(建本.11)

◎ 子思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吾尝幽处而深思,不若学之速;吾尝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见。故顺风而呼,声不加疾而闻者众;登丘而招,臂不加长而见者远。故鱼乘于水,鸟乘于风,草木乘于时。」——(建本.13)

◎ 孔子曰:「可以与人终日而不倦者,其惟学乎!其身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然而可以闻四方而昭于诸侯者,其惟学乎!」《诗》曰:「不愆不亡,率由旧章。」夫学之谓也。——(建本.14)

◎ 孔子曰:「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建本.15)

◎ 生而尊者骄,生而富者傲。生而富贵又无鉴而自得者,鲜矣!——(建本.16)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建本.17)

◎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建本.18)

◎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本.19)

◎ 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建本.21)

◎ 孔子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建本.23)

◎ 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建本.26)

关于土豪金的四字成语

1. 知足成语四字词语

安分守己 分:本分。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出处:宋·袁文《翁牖闲评》八:“彼安分守己,恬于进取者,方且以道义自居,其肯如此侥幸乎?”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三笔·人当知足》:“其安分知足之意终身不渝。” 安贫守道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出处:宋·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安时处顺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

形容满足于现状。 出处:《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安于现状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出处: *** 《论党》:“另有些同志在工作中疲蹋,老一套,安于现状。”

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

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出处: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二书》:“臣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功于社稷也。”

安之若素 安:安然,坦然;之:代词,指人或物;素:平常。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出处:清·范寅《越谚·附论·论堕贫》:“贪逸欲而逃勤苦,丧廉耻而习谄谀,甘居人下,安之若素。” 避世金马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时坐席中,酒酣,据地歌曰:‘陆沈於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 避世金门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出处:见“避世金马”。 避世离俗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处: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遁入空门 遁:逃遁;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一切皆空的。

指出家。避开尘世而入佛门。

出处:姚雪垠《李志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见升平,他自己决不留恋宝贵,功成身退,遁入空门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 遁世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出处:《易·乾》:“不成乎名,遁世无闷。”孔颖达疏:“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

遁俗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出处: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遁逸无闷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

同“遁世无闷”。 出处:南朝·梁·江淹《无为论》:“欲使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舒卷随取,进退自然,遁逸无闷,幽居永贞,亦何荣乎?” 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

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

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滑泥扬波 指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浑俗和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

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混俗和光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

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看破红尘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

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 出处: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乐天安命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

同“乐天知命” 离世遁上 超脱世俗,回避君上。 出处:《韩非子·八说》:“为故人行私,谓之‘不弃’;以公财分施,谓之‘仁人’;轻禄重身,谓之‘君子’;枉法曲亲,谓之‘有行’;弃官宠交,谓之‘有侠’;离世遁上,谓之‘高傲’;交争逆令,谓之‘刚材’。”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弃其馀鱼 比喻节欲知足。 出处:《淮南子·齐俗训》载:惠施为梁相,从车百乘,犹嫌不足。

庄子泽边见之,弃其馀鱼,以示讽诫。 寝丘之志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

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入乡随俗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使贪使愚 使:用;贪:不知足;愚:笨。

用人所短,为己服务。也形容利用人的不同特点,以发挥他的长处。

出处:《新唐书·侯君集传》:“军法曰:‘使智使勇,使贪使愚,故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邀趋其利,愚者不计其死。’是以前圣使人,必收所长而弃所短。”

释知遗形 犹言弃智忘身。指超然物外,与世无争。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释知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守道安贫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

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 守分安常 信守本分,安于故常。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你可好生用心习学, 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 随波逐流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

2. 懂得满足才能快乐意思的四字成语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处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结构连动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音乐;不能读作“音乐”的“yuè”。

近义词乐无知命、自得其乐、心满意足

反义词愤愤不平、郁郁寡欢、忧天悯人

例句我见到陋巷里有比我住房困难的大众;于是乎~;居然也心安理得了。

3. 四字成语+解释

爱国一家凡是热爱祖国的人都不分彼此,看成是一家人。

傲睨一切睨:斜视。斜着眼看一切事物。

形容目空一切,什么都瞧不起。傲睨一世睨:斜视。

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安于一隅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

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百不当一当:抵挡。

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百不得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

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百不获一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

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百不失一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

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百不一存犹言无一宽免。百不一贷贷:饶恕,宽免。

无一宽免不拔一毛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百不一爽爽:失,差。形容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会失误。

百不一遇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背城借一背:背向;借:凭借;一:一战。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

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饱餐一顿指大吃一顿。

别创一格指开创一种新的风格或形式。褒***一介褒:褒奖;***:***用;一介:微小。

有细小的长处也可以褒奖、***用。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

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不成一事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

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抱成一团保持一致,行动起来像一个人。形容关系极为亲密。

彼此一样指两者完全一样。背城一战背:背向。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百动不如一静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步调一致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不管一二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

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

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

百喙如一犹言众口一辞。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

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百喙一词犹言众口一辞。

同“百喙如一”。别具一格别:另外。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不拘一格拘:限制;格:规格,方式。

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半解一知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同“一知半解”。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不可以一个没有,也不可以有第二个。

指独一无二。不可无一,不能有二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

冰解的破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搬:移动。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己。

自食其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

苍蝇不抱没缝的蛋形容自身不正,坏事才会找到头上。的的确确指真实的,毫无疑问。

得胜的猫儿欢似虎形容由于取得了胜利而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的一确二形容明明白白,确确实实。

扶不起的阿斗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阿斗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比喻扶持不起来的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旧的没有了,只好被迫去买新的,坏事变成了好事。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比喻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与苦衷。集矢之的集矢,指箭射中目标。

比喻众人所指责的对象。没有说的指没有可以指责的缺点。

或指不成问题,没有申说的必要。没嘴的葫芦没有嘴的葫芦。

比喻不善言谈或说话很少的人。切近的当①恰切得当。

②指意浅语实。强扭的瓜不甜比喻强人所难,非两厢情愿而办成的事情不可能美满。

拳头上站的人,胳膊上走的马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热锅上的蚂蚁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事情总会有终结,热闹场面不会持续太久。无的放矢的:靶心;矢:箭。

没有目标乱射箭。比喻说话做事没有明确目的,或不切合实际。

有的放矢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对准靶子。

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移的就箭移动箭靶靠近箭。

比喻曲意迁就。一发破的发:射出;的:箭靶的中心。

一箭就射中箭靶中心。比喻一下子就击中目标或一句话就击中要害。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人死后就不会复活。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一语破的的:箭靶的中心。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一言中的的:箭靶的中心。

一句话正好射。

4. 四字成语及解释

不可思议

基本解释: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分解解释:

不 (bù,)不 b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没有 不 fǒu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没有 笔画数:4; 部首:一; 笔顺编号:1324

在电视剧桃花劫中姚家米行门口的对联是谁写的

1. 关于金的四字成语大全

含金的四字成语 :

金碧辉煌、固若金汤、金口玉言、金榜题名、金瓯无缺、

披沙拣金、众口铄金、金风玉露、金戈铁马、一诺千金、

金刚怒目、金玉良缘、义结金兰、金玉满堂、金字招牌、

拾金不昧、金鸡独立、金枝玉叶、火眼金睛、量金买赋、

金玉其质、金鸡消息、点金无术、铜山金穴、金张许史、

金断觿决、千金买赋、泥金万点、金华仙伯、金篦刮目、

金紫银青、青龙金匮、腰金衣紫、镂金铺翠、百二金瓯、

金翅擘海、金规铁律、作金石声、契若金兰、一日千金、

容销金镜、嚼铁咀金、玉楼金殿、摸金校尉、千金一刻、

金无足赤、琼楼金阙、千金之体、金相玉振、金汤之固、

金枝花萼、金石之坚、玉箫金琯、带金佩紫、金光闪闪、

一顾千金、金钗十二、黄金铸象、一饭千金、金瓶素绠

2. 关于钱的四字成语

1. 关于钱的四字成语 :

2. 见钱眼开、

3. 非钱不行、

4. 一食万钱、

5. 青钱学士、

6. 青钱万选、

7. 钱过北斗、

8. 食日万钱、

9. 摇钱之树、

10. 饮马投钱、

11. 一钱太守、

12. 有钱有势、

13. 五色挂钱、

14. 口不言钱、

15. 千钱买邻、

16. 一钱不直、

17. 油钱香分、

18. 一钱莫救、

19. 钱可使鬼、

20. 钱可通神、

21. 用钱如水、

22. 三钱之府、

23. 余钱剩米

3. 跪求带“金”字的四字成语

本人才读几年书,只懂得这些,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炊金馔玉

辞金蹈海

蹙金结绣

带金佩紫

点金成铁

点金乏术

点金无术

点金作铁

断金零粉

堆金迭玉

堆金叠玉

堆金积玉

屙金溺银

分金掰两

封金挂印

钩金舆羽

横金拖玉

怀金垂紫

怀金拖紫

黄金时代

4. 关于财富的四字成语

关于财富的四字成语

暴敛横征 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

出处: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一经我设立领事,彼不免喧宾夺主之嫌,以碍其暴敛横征之举,所以始必坚拒,继则宕延。”

儋石之储 犹言少量的财富。儋,成担贷物的计量单位。

出处:《汉书·扬雄传上》:“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

堆金迭玉 形容财富极多。

出处:唐·韩愈《华山女》诗:“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迭玉光青荧。”

堆金叠玉 形容财富极多。

出处:唐·韩愈《华山女》诗:“抽钗脱钏解环佩,堆金叠玉光青荧。”

堆金积玉 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

出处:唐·李贺《昌谷集·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堆山积海 堆积的如山似海。原形容占有的财富非常多。也比喻东西极多。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六回:“别讲银子成了黄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堆山积海的。”

富堪敌国 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同“富可敌国”。

出处:《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若库书吏役,反得富堪敌国,坐拥膏腴。”

富可敌国 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出处:《汉书·邓通传》:“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富在知足 有了财富之后,要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

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富在知足,贵在求退。”

积金累玉 金玉堆积。形容财富很多。

积玉堆金 金玉多得可以堆积起来。形容聚敛的财富极多。

出处:唐·李贺《嘲少年》诗:“堆金积玉夸豪毅。”

金玉满堂 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出处:《老子》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论黄数白 ①指任意评论是非好坏。②点了黄金又数白银。极言财富之多。

卖官贩爵 形容政治***,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同“卖官鬻爵”。

卖官鬻爵 鬻:卖。形容政治***,统治阶级靠出卖官职来搜刮财富。

出处:《宋书·邓琬传》:“父子并卖官鬻爵。”

民膏民脂 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民穷财尽 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民穷财匮 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民脂民膏 脂、膏:脂肪。比喻人民用血汗换来的财富。多用于指统治阶级压榨人民来养肥自己的场合。

出处:五代·后蜀·孟昶《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升官发财 指提升了官职,同时就能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

生众食寡 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盈满之咎 财富过于充足会招致祸患。

征敛无度 征:征收。敛:聚。指统治者无限度地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亦作“征敛无期”。

坐吃山崩 只坐着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是个不中用的货,又不会种田,又不会作生意,坐吃山崩,把些田地都弄得精光。”

坐吃山空 只坐着吃,山也要空。指光是消费而不从事生产,即使有堆积如山的财富,也要耗尽。

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便好道坐吃山空,立吃地陷。”

5. 描写颜色的四字词

黑字成语

黑里透红 黑白分明 黑不溜秋 黑灯瞎火 黑咕隆咚 黑白颠倒 黑云压城 指黑道白 月黑风高 漆黑一团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昏天黑地 粉白黛黑 天昏地黑 起早摸黑 一团漆黑

白字成语

白手起家 白云苍狗 白日升天 白日衣绣 白衣卿相 白头如新 白驹过隙 白璧无瑕 数白论黄 黑白分明

白里透红 白眉赤眼 白面书生 白衣秀士 白发苍髯 白发皤然 白山黑水 白天黑夜 粉白黛黑 平白无故

白璧微瑕 白日做梦 白头偕老 白不呲咧 白头齐眉 苍白无力 月白风清 齿白唇红 不白之冤 洁白无瑕

阳春白雪 恶叉白赖 赤口白舌 黄童白叟 颠倒黑白 混淆黑白 襟怀坦白 唇红齿白 真相大白 沉冤莫白

一清二白 一穷二白 指黑道白 一身清白 青红皂白 半文半白 不分皂白

红字成语

红装素裹 红颜薄命 红花绿叶 红不棱登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红豆相思 红紫夺朱 赤子之心

赤口白舌 赤口毒舌 赤贫如洗 赤日炎炎 赤舌烧城 赤绳系足 赤体上阵 赤地千里 赤胆忠心 朱紫相夺

朱唇玉面 朱唇皓齿 朱楼碧瓦 朱楼绮户 面红耳赤 唇红齿白 灯红酒绿 大红大绿 纷红骇绿 嫩红娇绿

青红皂白 红红绿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 近朱者赤 纡朱拖紫 纡朱怀金 传波红叶 白眉赤眼 姹紫嫣红

白里透红 万紫千红 黑里透红 柳绿花红 齿白唇红 金无足赤 近朱者赤 红紫夺朱

绿字成语

绿肥红瘦 绿叶成荫 绿衣使者 绿林好汉 绿草如茵 绿水青山 绿荫如盖 柳绿花红 红花绿叶 红男绿女

红情绿意 红红绿绿 视丹如绿 橙黄桔绿 大红大绿 灯红酒绿 纷红骇绿 红红绿绿 花红柳绿 嫩红娇绿

山青水绿 油光碧绿 桃红柳绿 愁红惨绿

青字成语

青梅竹马 青黄不接 青云直上 青出于蓝 青州从事 青蝇吊客 青红皂白 青面獠牙 山青水绿 山青水碧

青山绿水 青史留名 青灯黄卷 青梅煮酒 平步青云 绿水青山 功标青史 黄卷青灯 名垂青史 炉火纯青

冬夏长青 四季长青 万古长青

黄字成语

黄袍加身 黄粱一梦 黄钟大吕 黄卷青灯 黄花晚节 黄粱美梦 黄道吉日 黄童白叟 黄口孺子 黄雀伺蝉

黄旗紫盖 青黄不接 姚黄魏紫 面黄肌瘦 橙黄桔绿 飞黄腾达 杳如黄鹤 一抔黄土 一枕黄粱 碧落黄泉

紫冠黄旗 信口雌黄 数白论黄 人老珠黄

蓝字成语 蓝田生玉 筚路蓝缕 青出于蓝

紫字成语

紫气东来 紫冠黄旗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红紫夺朱 朱紫上夺 黄旗紫盖 姚黄魏紫 纡朱拖紫

灰字成语

灰心丧气 灰不溜丢 灰飞烟灭 灰头土脸 心灰意冷 槁木死灰 万念俱灰 心如死灰

颜色(综合)成语

碧波万顷 碧血丹心 碧落黄泉 朱楼碧瓦 山青水碧 苍翠如濯 苍松翠柏 橙黄桔绿

给我分哦~!

来自-道德·修养篇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修身为本,无欲则刚

云山风度,

松柏精神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房怕不稳,人怕忘本

脚跟站稳,不怕歪风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经典千万,孝义为先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迷途知返,得道不远

行善积德,最终不亏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老当益壮,穷则益坚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修桥补路,打井栽树

一人栽树,万人乘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善事可作,恶事莫为

为善致乐,为恶难逃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为我,我为***

欲人爱己,必先爱人

爱人为本,助人为善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善必寿老,恶必早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

一言即出,驷马难追

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富在知足,贵在知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争着不足,让着有余

能忍自安,知足常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

让人一寸,得理一尺

不能吃气,不成大器

三思有益,知足心宽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自己脸黑,莫怪镜子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

患难是人情的试金石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忍人让人,礼多不伤人

浮燥性急,钓不上大鱼

少则乐,无则忧,多则累

衣裳虽破,里边还有个人

知足心常乐,无私品自高

德超梅以上,品在竹之间

一诺值千金,一言重九鼎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刀在石上磨,人在世上炼

鼓空则声高,腹空则话大

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文人用嘴说,蛮人动手脚

处世戒多言,多言不值钱

***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人大了惹祸,树高了招风

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

耐得心头气,方为有志人

吃亏者常在,能忍者自安

和气修条路,惹人打堵墙

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

常持清净戒,应生欢喜心

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

莫贪意外财,莫饮过量酒

求财恨不多,财多害自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能守本分,终须无烦恼

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

疑心生暗鬼,猜疑坏江山

话不可说死,路不可走绝

树直用处大,人正朋友多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不做过头事,不说过头话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为基

好汉护三树,好狗护三邻

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

千里送鹅毛,礼轻人意重

笑错不笑改,笑露不笑补

不屈其志,富难*其心

富贵不可*,贫贱不可欺

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做贼

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圣人也有错,平民岂无过

宁愿一家寒,不可百家忧

宁可一人担,不叫两人寒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君子成人之美,不乘人之危

鸟靠翅膀飞翔,人靠美德交往

岂能尽知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骡子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

多烧香少说话,亲君子远小人

交友应学人长,处世应克己短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艰难时要坚强,顺利时要谨慎

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眼里容不得沙,肉里扎不得刺

恭敬不如从命,挨训不如服从

要知天高地厚,除非三十以后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身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人有脸,树有皮,做事不能忘情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蜜调油

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讲率真

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

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处无求睡自安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忠厚人生有余地,和平事业有良机

***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知难而进真杰士,谦逊吃亏不为痴

刚则必折柔为上,争着不足让有余

性急匆匆惹祸端,但凡为事心要宽

他将言语生真怒,我把情怀作喜欢

陈言闲非聋两耳,任其巧言说千般

贤人因慎无烦恼,忍字常常着眼观

越是没本事的人,就越加自命不凡

自己不愿做傻瓜,别把别人当傻瓜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人生价值高与低,全由自己言行定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等来早与来迟

得放手时且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色字头上一把刀,色不迷***自迷

酒多伤身又误事,美色尤是刮骨刀

见色不*真君子,财帛分明大丈夫

临危不惧英雄辈,见死不救是小人

行好事不求人见,存良心只有天知

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雪情看雨情

跟着好人成君子,跟着歹人遭祸殃

好话一句三春暖,恶言一语六月寒

见财起意心不正,损人利己天不容

见贫莫笑富莫夸,谁是常贫久富家

富贵应是安本分,贫穷不必妄思量

人到难处拉一把,胜似西天烧高香

十年河东转河西,莫笑穷人穿破衣

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

多喝开水身体好,少管闲事威信高

涉世以礼让当先,小不忍则乱大谋

敬君子方显有德,远小人不算无能

退一步海阔天空,退两步风平浪静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义重情长

倚强凌弱非君子,见义不为非丈夫

亏他人便亏自己,要公道更要虚心

大人不把小人怪,宰相肚里能行船

言而有信真君子,反复无常是小人

见利忘义非君子,知恩不报是小人

花到春天自然开,要用耐心去等待

酒是穿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

气是下山的猛虎,财是惹祸的根苗

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人不能荣华一世,花不能常开一年

心中有事身子重,心中无事一身轻

心急喝不了热糊涂,是非曲直有公论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话到口边,三思为好;事放心下,再慎何妨

脑在心里,笑在面上;能忍自安,一忍为高

论人之善,忘人之过;记人之长,忘人之短

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苍蝇不叮无缝鸡蛋,流氓不找正派女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人栽花别人闻香

得意时勿忘寄食漂母,逆境中常思垂钓太公

事不可做尽,势不可使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八十而无所欲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