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文乃武的意思解释_乃文乃武中乃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1 0
  1. 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2. 乃文言文解释
  3.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4. _乃的意思

一、<用作代词>

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乃文乃武的意思解释_乃文乃武中乃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用作动词>

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三、<用作副词>

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读音nǎi,单一结构,2画,笔顺:横折折折钩/横撇弯钩、撇

一、相关组词:

乃者nǎi zhě:往时、前者、前次之意。

乃若nǎi ruò:至于之意。

乃是nǎi shì:就是。

况乃kuàng nǎi:何况,况且。

乃老nǎi lǎo:犹言其父。

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你,你们;这,这样;是;竟然,却;才;仅仅,只;又;甚至;于是,就等。

1、你(的);你们(的)。《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2、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4、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6、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7、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8、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用法

1.作为标志着结果的连词,连接主语和表语,表示限定,如“乃此真君子也。”

2.连接两个并列的句子,表示结果,表示紧接或不间断的时间,如“怒不可遏,形于外乃伤人。”

3.连接均为名词或代词的两个成分,构成对等关系,表示比对,如“晋及楚,乃反之。”

4.在《离骚》中,“乃”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即用于特殊的语境中,表达愤慨、感叹的语气,如“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5.在史书中,乃也可以作为人名和地名使用。例如,《史记》中,乃明会是春秋时期的邢国人。

6.在古诗词中,乃有时也用于押韵,调试音乐。例如唐代李白的《庐山谣》:“……玉山寒,鸟飞回,无人不识乃白发。”

综上所述,乃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文言文中的连词,但其用法较为灵活多样。在古代文化中,乃也有一些独特的运用,例如地名、人名,以及在古诗词中的使用,从中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乃文言文解释

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乃”做代词时,常常是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如在陆游的《示儿》中最后一句话是“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乃”就是“你的”,“乃翁”就是“你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2、“乃”还可以做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

在《庄子·德充符》中有一句“子无乃称(chēng)”,这里的“乃”就是指示代词“这样”,“称”的意思是“说”,整句话翻译出来就是“你不要再这样说下去了”。

3、“乃”做副词时,可以放在判断句中表示肯定,是给判断句加强语气,译为“就是”“原来是”。

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这句话中的“乃”是“就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呀”。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第一,引用原文作答。在回答语文文言文题目时,不仅要用现代语言去回答,还要适当使用经典文言文或者直接引用原文作答。

第二,平铺翻译作答。将文言文使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文,然后用现代文的行文格式进行作答。

第三,突出要点作答。用现代文将涵盖题目所问内容的要点写出来,确保答为所问,这样可以确保在考试过程当中得分。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译文: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4、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6306437,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5、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

(《桃花源记》)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6、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译文:项羽于是带领士兵往东去,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

2.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乃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以下几种:

一是作代词

(1) 你,你的。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

(2)他的。例如:乃心在咸阳。—— 曹操《蒿里行》

(3) 此,这个。例如: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二是作动词

(1) 是,就是。例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乃非人也中的乃,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作副词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例如: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竟,竟然。例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3) 却,表转折。例如: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4) 于是;就。例如: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四是作连词,可是,然而。例如: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3. 文言文中"乃"的解释

详细字义 ◎ 乃 廼、乃 nǎi 〈代〉 (1) 你,你的 [your] 余嘉乃勋。

——《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

——陆游《示儿》 (2) 又如:乃父(乃翁。你的父亲);乃祖(你的祖父;先祖);乃公(你的父亲);乃兄 (3) 他的 [his] 乃心在咸阳。

—— 曹操《蒿里行》 (4) 又如:乃眷(他的妻子);乃尊(尊称别人的父亲);乃老(他的父亲);乃堂(他的母亲) (5) 此,这个 [this] 吾闻之,五子不满隅,一子可满朝,非乃子耶?——《晏子春秋》 (6) 又如:乃今(如今;从今);乃者(往日;从前) (7) 这样,如此 [so] 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8) 又如:因山势高峻,乃在山腰休息片刻;乃尔(如此;这样);乃若(至于) 词性变化 ◎ 乃 nǎi 〈动〉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 乃 nǎi 〈副〉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

——《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

(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

——《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 乃 nǎi 〈连〉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徐霞客游记》 常用词组 ◎ 乃是 nǎishì [be] 是,就是 人民群众乃是真正的英雄 ◎ 乃至 nǎizhì (1) [and even] 甚至 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 (2) 也说“乃至于”。

4. 乃字在文言文的意思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汉书》:“今欲发之,~肯从我乎?"[~表示乃字,我就简写了.]《示儿》中:"家祭无忘告~翁."

2.副词.于是这才.《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三顾茅庐于草庐之中."

3.副词.却,竟然.《史记.吴王濞传》"当改过自新,~益骄溢."

4.副词.只,仅仅.《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五."

5.是,就是.《史记。张仪传》:“臣非知君,知君~苏君。”

6。语气词。《尚书。大禹谟》:“~武~文。”

5. 文言文“乃”的意思

有。

在上面这段文字中,有“于是”的意思。

此外还有:

◎ 乃 nǎi

〈动〉

(1) 是,就是 [be]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真乃英雄好汉;失败乃成功之母;乃是(却是)

◎ 乃 nǎi

〈副〉

(1) 刚刚,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 [just now]

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春秋经·定公十五年》

乃悟前狼***寐,盖以诱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只,仅仅 [only then]。如:唯虚心乃能进步

(3) 竟,竟然 [unexpectedly;actually]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唐· 韩愈《师说》

(4) 却 [at the same time]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却每天寻找可买的合适的土地房屋。)——汉· 刘向《列女传》

(5) 于是;就 [then;whereupon]

屠乃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乃令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婉贞挥刀奋斫…敌乃纷退。——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又如:乃遂(就,于是);乃其(于是,就)

◎ 乃 nǎi

〈连〉

可是,然而 [but;however]

时夫仆具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徐霞客游记》

_乃的意思

1、一般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译文: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我是根据我这个心理来办事情的,做了之后我回过来求我自己的心,可是国内的老百姓不了解我的心。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4、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5、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

6、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于是带领士兵往东去,到了东城,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

“乃”,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nǎi,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乃”的基本含义为才,如今乃得之、“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引申含义为是,为,如乃大丈夫也。

在日常使用中,“乃”也常做代词,表示你,你的,如乃父,乃祖。

代词

你,你的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父亲)。——陆游《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