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无悔的意思_死而无悔打三个数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1 0
  1. 三国志历史中真正的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战功有什么?
  2. 一个不字加一条小河打一成语
  3. 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
  4. 三国志中如何评价周瑜
  5. 求一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写人或写事均可! 急(╯3╰)

摘 要:孔子和孙武同为春秋时期人,都经历过频繁的战争,所以他们对军事问题有许多相同的思想。孔子和孙子有相同的“慎战”思想,孔子的“教民以战”与孙子的“兵卒孰练?”都强调了练兵的重要;孙子的为将之“仁”比孔子的“仁者爱人”更深刻,更具实际意义;孔子的“文武相备”思想与孙子“伐谋、伐交’战略是相通的;孔子的“好谋而成”与孙子的“谋攻”思想一脉相承。孟子是晚于孔子和孙武百年的战国人物,他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对孙子“道、天、地、将、法”重要性的比较,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孔孟与孙武相同的军事思想,对我们认识一系列现实的军事问题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慎战;教民以战;仁;文武相备;好谋而成;地利不如人和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很少谈兵,但是他们确实有自己的军事思想,而且与孙武的军事思想相同。

死而无悔的意思_死而无悔打三个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孔子与孙武相同的“慎战”思想

孔子以文闻名于当世,留名于后世,是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但孔子还是位军事家,因为他自己对军事问题有时有所回避,又为其文名所掩,所以孔子的军事思想没有受到后人应有的注意。

说起孔子的军事思想,一般人可能会感到惊奇和不解。因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中有这样的记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1]1这话恐怕不少人信以为真。但夫子有言:“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1]13这对我们认识孔子也同样适用。研究孔子,我们不仅要读《论语》、《孔子家语》,更要读《春秋》、《左传》和《史记》,不但要听其言,还要查其行。孔子好礼,教***演戏礼仪,“俎豆之事尝闻之矣”是实话,但“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与史实不符。

公元前498年,担任鲁国执政卿季氏家宰的子路在孔子的授意和支持下,准备拆除费、郈、成三家的都城,除掉鲁国内的分裂势力。季孙氏要拆除费城时,公山不狃、叔孙辄率领费人袭击鲁国都城。鲁定公率领仲孙何志、叔孙州仇,季孙斯进入季氏宫中,登到季孙宿的台上,费城人攻打他们“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左传·定公十二年》)[2]在危机时刻,孔子果断的指挥了这场平叛战争,下令他的***攻伐费人,很快把叛军击败。

孔子不但自己懂军事,会打仗,还教育培养出了一批将帅之才,冉有、子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楚国令尹子西在与楚昭王谈话中曾问:“‘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王曰:‘无有。’”(《史记·孔子世家》)[3]1556

在实际执掌鲁国***的季孙氏家为将的孔子***冉有“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3]1557孔子懂军事这事,即使当时鲁国的执政卿季康子都不太清楚,还以为冉求天生就懂军事。

战争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国家的大事,所以自古明君良将,对战争无不慎之又慎。孔子对战争同样***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子所慎:齐、战、疾。”(《论语·述而第七》)[1]5一般情况下,孔子会免谈战争。在社会活动中,不是万不得已,孔子不参与,不支持进行战争。他说自己“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是他避免参与那些他认为不应该进行的战争的遁词。

公元前484年冬天,卫世叔疾从卫国逃亡到宋国。叔疾的岳父孔文子因其家庭问题要发兵攻打叔疾。曾就这件事去听取住在卫国的孔子的意见。“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2]1779孔子对孔文子说不懂军事,是对 他认为不应***取的军事行为的劝阻和***,是其“慎战”思想的具体表现。

孔子的慎战思想与孙子的慎战思想是一致的。

孙子说:“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火攻篇》)[4]229-232孙子是军事家,他更清楚“用兵之害”,在能“战胜攻取”的情况下,孙武仍强调“慎之“,他的慎战思想是深刻的,是超出古今中外任何将军的。孙子主张“非危不战”,“危”是危及国家,危及人民,这样的战争只能是防御战、反击战。对危及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战争,孔子也是积极参加和支持的。

孔子的军事思想,留下的文字并不多,但其内涵是丰富的。孔子出于对人民的“仁爱”和对祖国存亡的关心,提出了自己的“慎战”思想,并在实践中努力避免参与不必要的战争。应当指出,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不必要的,毫无正面意义的,这些战争不但害了被侵害者一方,也害了侵犯者自己一方,乃至战争的发动者。

二、 孔子的“教民以战”与孙子的“士卒熟练?”

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中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熟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4]10孙武把“士卒熟练”作为他预判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可见即使在春秋时期,兵士的训练对战争胜负也是至关重要的,可见孙子对训练士卒的重视。只有平时严格训练,赏罚分明,到战时士卒才会令行禁止,奋力作战。为了表明孙武对训练士卒的高度重视,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中专门写了“吴宫教战”一节作为孙武的重要事迹

孙子在《行军篇》说:“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4]164-165这不但讲教民以战,而且讲了怎样“教民以战”,只有平战一致,“令素行”,战时才能令行禁止,孙子还讲了平时怎样才能“令素行”?“与众相得也”。什么是“与众相得”?一般译为“将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笔者认为:要做到上下融洽,与众相得,关键是君主将帅要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根本利益一致,才会与众相得,才会将帅同士卒融洽。

春秋时期,战争频繁,军队的强大和兵民的素质是国家存亡的基础。孔子慎于战争,主张积极备战,他因材施教,认真向其***教授军事学,培养出了子贡、冉有、子路等一批军事人才。同时主张教民以战。孔子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第十三》)[1]13各诸侯国常备兵很少,多数参战者是忙时务农,闲时习武,一到有战时就参战的农民。战争不但是件拼命的事,而且是件拼技术、拼技巧、拼谋略的事。所以孙武著兵法以传授解决战争问题的正确方法。“教民以战”则是训练兵民参战的方法和技术。所以,“教民以战”是春秋时期有政治眼光和战略雄心的战略家所主张和坚持的。

在外流亡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一进入晋国为君就立即“教其民”,第二年想用民兴兵,谋士狐偃说:“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晋文公就派兵护驾周襄王,打出维护国家统一、安定人民生存的旗帜,努力安抚人民生活。“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伐原以示之有信。”[2]367经过三年的“教民以战”,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大战中晋国“一战而霸”,打败了强楚,奠定了晋楚南北争霸的基础,晋文公成为名符其实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之事,足见“教民以战”之重要。

孔子不仅从正面提出教民以战的主张,还对不教民,不训练就把普通百姓推向战场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第十三》)[1]13让没有经过军事训练的民众参战就是“弃民”,民为邦本,无民就无君,弃民之君就是亡国之君。孔子把“教民以战”放到了事关国家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其思想是深刻的,其意义是深远的,至今对于军事训练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孔子之“仁者爱人”与孙子的“为将之仁”

孔子是最讲“仁”的,他说:“里仁为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第四》)[1]10“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十二》)[1]7“仁者爱人”是孔子仁的本意。

孔子讲了许多仁的具体表现,但最大的仁是救人以命,不让人无故的死去。在孔子看来,如果不用战争来解决争端,尽量避免战争,不让人民死在战场上就是统治者最大的“仁”。所以,孔子的慎战思想是其仁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战争,无不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真正的仁者,就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争。正是基于这一点,孔子给管仲以极高的评价。“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第十四》)[1]15孔子不但肯定了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之仁,从造福于人民的立场高度赞扬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而且批评了子贡不认识管仲之仁就像一般百姓被战争所害而自己还不知道一样。出于仁爱思想,应该说,政治家、军事家最大的仁是尽力减少战争,减少战争伤亡。而孙武作为军事家兼政治家也是在这一点上讲究其仁的。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讲仁都是针对战争中的相关具体问题讲的。在论述为将的基本条件时,孙子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4]8一般认为“仁”是“爱抚士兵”,实际上,将军“爱人”,爱本国人民,爱所有的人是更重要的品格。将军在战场上,实际掌握人的生命权,不仅是对其部下,对敌方,对敌我双方的人民都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曾多次有过“杀俘”的事例,如秦赵长平之战中,赵“卒四十万降武安君”,秦武安君白起认为“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史记·白起王翦列传》)[3]1834四十五万赵兵就白白死在了不仁的白起手下。所以将军的仁与不仁是非常重要的,孙武认为“不仁”的人不能为将,所以才提出了“智、信、仁、勇、严”是为将的五个基本条件。

将军做到怎样才是仁呢?

孙子在《地形篇》说:“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4]180将军之仁就是要“惟民是宝”。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地步,就是牺牲个人一切也要“保民”,可谓“仁之至也”。对这样的将军,孙子赞为“国之宝也”,足见孙武对于为将之仁的推崇。

孙子在《用间篇》说:“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4]236孙子批评那些舍不得爵禄和金钱以用间的将领是“不仁之至也”。为什么呢?因为不知敌情,而去瞎打仗,那就意味着会有无数士卒白白去送死,所以说这样的将军是不仁到了极点。孙子又说:“非圣不能用间,非仁不能使间”[4]243,之所以不惜血本使间,是因为它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关系到人民的生死,不是真正爱惜人的生命,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是舍不得化极为高昂的代价去使用间谍的,所以孙子说“非仁不能使间”。

无论是从孔子对仁的论述来看,还是《孙子兵法》对为将要“仁”的要求来看,文武两圣人对“仁”的理解和要求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仁者爱人”。因为战争直接关系到人的生死,孙子强调的为将之仁显得为重要,尤为现实。

四、 孔子的“文武相备”与孙子的“伐谋、伐交” 思想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和齐景公举行了著名的夹谷之会。这次相会,起因于孔子被鲁君起用。“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子,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史记·孔子世家》)[3]1544鲁定公任命了左右司马,带兵与齐景公相会。在这次两君回见中,孔子严斥了齐国的非礼行为,粉碎了齐国“使莱人以兵劫鲁侯”的阴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在外交上赢得了胜利。因鲁国早有军事准备,齐国也没敢轻举妄动。为与鲁国和睦相处,“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4]1544这是孔子文武相备思想的一次重大胜利。

孔子“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的思想,其实际意义是军事和外交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以保障国家安全。

孙武虽为军事家,但他总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来审视军事问题。《孙子兵法》讲的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有政治、外交问题。孙子的“伐谋、伐交”思想与孔子的文武相备思想实际上是一致的。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4]37孙子把“伐谋、伐交”这样以外交行为为主的行动看做军事行为,纳入了他的军事范畴。孔子和孙子都把军事和外交看做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几乎每个国家的安全委员会都有负责外交和军事的首长共同参加,以保障国家安全。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用对话来解决各国争端的今天,孙子的伐谋、伐交思想和孔子的文武相备思想仍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孔子的“好谋而成”与孙子的“谋攻”思想

尽管孔子对战争***取了尽量避免的“慎战”态度,但对于危及国家存亡的重要战争还是积极参加和支持的。

公元前484年春天,孔子***冉有组织指挥了鲁国对齐国侵伐的反击之战,取得了胜利。在战争中,“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战死的少年汪錡受到了鲁国的成人葬礼,“孔子曰:‘能以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2]1770(《左传·哀公十一年》)孔子对冉有和汪錡的赞扬,表明了他对反侵略战争的积极支持。

孔子赞成和支持用智谋以粉碎敌国的攻伐之谋,与孙武具有相同的“上兵伐谋”思想。《晏子春秋·晋欲攻齐使人往观晏子以礼侍而折其谋》载:晋平公(前557—532年在位)之时,晋欲伐齐,派大夫范昭到齐国观察齐国君臣之政。在宴会上,范昭要用齐景公的酒樽饮酒被晏子撤掉,要求乐师为其演奏成周之乐被盲师拒绝。“范昭归以报平公曰:‘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仲尼闻之曰: ‘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可谓折冲矣!而太师其与焉。’”(《晏子春秋集释》)[5]326对于晋谋伐齐,晏子等自觉的以谋伐之,示之齐已有备和齐不可欺,不可伐。所以范昭通过亲自侦查得出的结论是“齐未可伐也”。对晏子这种“上兵伐谋”的做法,孔子给予了高度赞扬:“夫不出于樽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可谓折冲矣!”晏子在“折冲”晋国谋伐齐时,《孙子兵法》尚未问世,孙子的“上兵伐谋”是有事实根据的。

唐朝的杜牧在注《孙子兵法·谋攻篇》之“上兵伐谋”时,全文引用了《晏子春秋》的这段资料后说:“夫晏子之对,是敌人将谋伐我,我先伐其谋,故敌人不得而伐我。……故敌欲谋我,伐其未形之谋。”(曹操等注《孙子兵法》)[6]44杜牧的注解是正确的。以此可见孔子和孙子一样是主张、赞成“上兵伐谋”的。

一场战争,从谋划到实施,往往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最短的也要有数月。战争之始,始于“谋”,谋的过程一般都会有所表露,如现代战争总是先造舆论,然后制裁、伐交等,最后才会发动攻击。如果能在敌国“始谋”阶段,以谋伐谋,使敌国改变攻伐我方之***,免于战争,那当然是上上之策了。孔子就曾令子贡以谋改变了齐国宰相田常对鲁国的侵伐。

当了宰相的田常欲夺取姜姓齐国***,但害怕高、国、鲍、晏等数家大夫的反制,因此移其兵以伐鲁而虚齐国。“孔子闻之,谓门***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3]1743孔子让其精通谋略,能言善辩的得意***子贡出使齐国,说田常移师以与吴战,又到吴国说吴王夫差伐齐,说越派兵随吴北伐,最后回到鲁国参战,终于打败了强齐,保住了鲁国,这就是著名的齐吴艾陵之战。这场大战是孔子幕后导演,子贡执导的“伐谋”之战。

《孙子兵法》把“伐谋”作为上上之策,又作“谋攻”,就是用“不战”、“非战”、“非攻”的方法,用和平的方法、智谋的方法解决战争问题。这就像好的医生“治于未病”一样。《孙子兵法》主要是讲用“谋”解决战争问题的。

孔子在军事上与孙子一样,也高度重视用“谋”解决战争问题。“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第七》)[1]4以勇敢著称的子路问老师,统帅三军,您要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子路认为孔子一定会选择他这样不怕死的勇敢之士。孔子说:“我不选哪种不用武器徒手博虎,不用舟楫徒步渡河,不懂的借他物、用智谋,死而无悔的所谓勇敢之士。如果必用,则选临事警惧,不轻敌,懂得用智谋,有把握完成其所谋之事的人。在军事上,孔子和孙武可说是 “有谋而合”,都主张靠谋略,靠智谋和周延精到的谋划去取得军事胜利。所以,当勇敢的子路请出救鲁时,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出时,孔子不允许,而是让“好谋而成”能言善辩的子贡出山。

子贡不负孔子之望,凭他对当时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形势的全面了解,对各国国君和执政卿思想、心里、性格诸方面素质的全面认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出色的完成了老师教给他的救鲁任务。子贡先到齐国,说田常伐吴。田常说,已下令出兵伐鲁,如果弃鲁攻吴,怕国内大臣怀疑自己伐鲁的真实目的,感到不好办。子贡就让田常先按兵不动,让他到吴国说吴王伐齐救鲁。吴王夫差同意子贡伐齐救鲁的意见,可担心越国有袭击吴国之心。子贡又到越国说越王勾践派兵三千随吴王伐齐,并表示越王自己愿亲自率军前往,解除了吴王夫差的后顾之忧,吴王遂起兵攻齐。子贡估计吴伐齐必胜,故又到晋国,让晋君“修兵休卒以待之”。子贡最后回到鲁国参战。

“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3]1745“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3]1745孔子幕后导演的这场“伐谋”之战,完全达到了其“救鲁”的目的,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是孔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思想的硕果。这时距孙子提出“上兵伐谋”已有近30年。

孔子在军事上说的少,做得多。他不但指挥了“堕三都”,粉碎了鲁国的分裂势力,而且导演了吴、齐艾陵大战。他的“谋攻”思想不但深刻,而且由他的得意***子贡实践的十分成功。孔子极其***的这些军事活动事迹都在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的公元前512年之后,孔子是否读过《孙子兵法》不得而知。

六、孙子的“主孰有道?”与孟子的“得道多助”

孟子是晚于孙子的战国时期人,他把孙子预测战争胜负的“道、天、地、将、法”合并为“道、天、地”,把“道、将、法”称为“人和”,然后对“道、天、地”进行比较,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著名论断。这显然是受孙子军事思想的影响后提出来的,是对孙子军事思想的发展。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上孟卷二》)[7]1

孟子这段著名的文章出自《公孙丑章句下》。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人。他十分博学,继承孔子的学说,提出了“仁政”等一系列政治主张,被称为亚圣。

《新订四书补注备旨上孟卷》注解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兵家之所尚”。[7]1显然,孟子所论是兵家之事,是就兵家所尚而有所发挥。他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就是孟子所的人和,只有君主得道才会有人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诡也。”[4]2-5君主得道是人和的关键,所谓得道就是符合人道,就是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战争中仅有君主的得道还是不够的,将帅是否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也是求得人和的重要要素。孟子把“人和”看得高于天时、地利是正确的,但他笼统的提出人和,没有论述怎样做到人和,这就不如兵家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赏罚孰明?”具体而可行。孙武是要亲自实践自己兵法的,所以《孙子兵法》很具体,很务实;孟子只是提出一些对军事问题的思考,没有想到自己去带兵打仗,所以有点空洞。他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也不是地利而应属于“人和”。因为筑城、挖池、打造兵器,种植米粟都是人事,人不和,怎么会做到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广多。孟子这里说的地利与孙子讲的地利是不同的,孙子讲的主要是自然山水的地形之利。

表面看起来,似乎儒家和兵家没有多少联系,但是如果全面了解孔子和孟子,不但听其言,而且观其行,就会发现孔孟和孙武的军事思想还是有不少相同之处的。应当指出:孔子的《春秋》对这一时期的主要战争都做了客观而简要的记述,他对春秋战争史是有一定研究的。了解孔孟的军事思想,了解其军事思想和《孙子兵法》的内在联系,不但对于我们全面、准确的认识儒家是必要的,而且对我们加强对军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有益的,对做好我们现实的军事斗争准备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林退庵 精校四书补注备旨下论 [M]上海:上海共和书局藏版 民国十年版

[2]左丘明 左传(春秋经传集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

[3]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 简体横排版 1999

[4]吴九龙 孙子校释 [M]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

[5]吴则虞 晏子春秋集释 [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曹操等 孙子兵法 [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7] 林退庵 精校四书补注备旨上孟 [M]上海:上海共和书局藏版民国十年版

作者吴名岗

三国志历史中真正的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战功有什么?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一个不字加一条小河打一成语

周瑜字公瑾,是庐江郡舒县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儿子周忠,都任汉朝太尉。他的父亲周异,任洛阳令。

周瑜身材高大健壮,容貌俊美。起初,孙坚组织起义军讨伐董卓,把家迁到舒县。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周瑜同岁,独与周瑜很友好,周瑜让出路南一座大宅院给孙策居住,登堂拜见他母亲,互通有无。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杨太守,周瑜前去探望他.恰巧孙策准备东渡,到达历阳,写信急速通知周瑜,周瑜带兵迎接孙策。孙策非常高兴说:“我得到您,就一切顺利了。”周瑜跟随进攻横江、当利全部攻克。于是就渡江攻打秣陵,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县,刘繇逃走,而孙策的人马已有几万人。就对周瑜说:“我用这些人马攻取吴会平定山越已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杨吧。”周瑜返回。不久,袁术派堂弟袁胤接替周尚任太守,周瑜和周尚一起返回寿春。袁术想任用周瑜做将领,周瑜看出袁术终究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请求任居巢县长,想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周瑜于是就从居巢回到了吴郡。这一年是建安三年。孙策亲自迎接周瑜,授任他做建威中郎将,当即拨给军队二千人,战马五十匹。周瑜当时二十四岁,吴郡的人都叫他周郎。因周瑜的恩威德信在庐江很出名,就派他出去防卫牛渚,后来兼春谷县长.不久,孙策想要夺取荆州,任命周瑜做中护军,兼江夏太守,让他跟随去攻打皖县,攻克。这时得到桥公的两个女儿,都是天姿国色的美女。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又进攻寻阳,打败刘勋,讨伐江夏,返回平定了豫章、庐陵,周瑜留下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孙策去世,孙权执掌政事。周瑜带兵前往奔丧,于是就留在吴郡,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务。

建安十一年,督率***等人征讨麻、保二屯,杀死其首领,俘虏一万多人,返回守卫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带兵几千人进入柴桑,周瑜追击攻打,活捉了邓龙送到吴郡。

建安十三年春季,孙权征讨江夏,周瑜任前部大督。

这年九月。曹操进入荆州,刘琮率人马投降,曹操得到了他的水军,水兵、步兵有几十万人,吴军将士听说此事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众属下,询问计策。议论的人都说:“曹公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藉汉朝丞相名义,挟持天子,征讨四方,行动都以朝廷为藉口,现在如果抵抗他,事情就更不顺利。况且将军您的优势,可以用来抵御曹操的,是长江。如今曹操得到荆州,全部占领了那一地区,刘表训练的水军,蒙冲斗舰,数以千计,曹操全部把他们沿江摆开,还有步兵,水陆齐下,这就是长江天险,他已经和我们共有了。而敌我实力的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最上策不如迎接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藉汉朝丞相的名义,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您以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割据江束,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乐意报效,正应当横行天下,为汉朝除去奸邪恶贼。何况曹操亲自来送死,怎么能去迎接他呢?请让我为将军您筹划此事:如今***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旷日持久前来争夺疆域,又能够同我们在船舰上较量胜负吗?如今北方并没有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潼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依仗舟船,和吴越的人争斗较量,这并不是中原人的长处;并且现在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使中原的士兵长途跋涉江湖之间,不服水土,必定生出疾病。这四种情况,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都贸然为之。将军您擒获曹操,应该就在今天。周瑜我请求得到精兵三万人,进军驻守夏口,保证为将军您打败曹操。”孙权说:“老贼想废掉汉室自立为皇帝已很久了,只是顾忌二袁、吕布、刘表和孤罢了。如今几位雄杰已经灭亡,只有孤还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抗击,和孤的心意非常相合,这是上天把您授予给我啊。”

这时刘备被曹操打败,想率军向南渡过长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于是就共同商议计策,就进驻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于是就派周瑜和程普与刘备合力迎击曹操,在赤壁相遇。这时曹操的军队士卒已经发生了疾病,刚一交战,曹军失败后退,撤军驻扎长江北岸。周瑜等人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时间相持。但是看曹操军队的船舰首尾相连,可以用火烧而打败他们。”就取来蒙冲斗舰几十艘,装满柴草,中间灌注膏油,帷幕裹盖,上面树起牙旗,先写信通报曹操,说要投降。又预备了快艇,分别系在大船后面,就依次一起向前驶去。曹操军队的将士都伸长脖子观看,指点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放开各条船只,同时点着火。这时风势很猛,大火蔓延烧着了岸上的营寨。不久,烟火冲天,人马烧死淹死的很多,曹军于是就败退,返回守卫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又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

周瑜和程普又进军南郡,和曹仁对峙,各自隔着长江。军队没有交锋,周瑜就派甘宁前去占据夷陵。曹仁分出兵马围攻甘宁。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的计策,留下浚统守后方,自己和吕蒙前往援救甘宁。甘宁的包围解除后,就渡过长江驻扎在北岸,约定日期和曹仁大战。周瑜亲自骑着马督战,恰巧流箭射中他的右胁,伤势很重,随即撤回。后来曹仁听说周瑜卧床不起,就率兵上阵,周瑜便自己起来,巡视军营,激励将士,曹仁因此就退走了。

孙权授任周瑜为偏将军,兼南郡太守。把下简、汉吕、刘阳、州陵给他作奉邑,驻军守卫江陵。刘备以左将军身份兼荆州牧,府署在**县。刘备到京县拜见孙权,周瑜上奏疏说:“刘备以勇猛雄杰的姿质,又有关羽、张飞这些熊虎一样的将领,一定不会长久屈从受人支配.、愚意认为最好的计策应把刘备迁来安置在吴郡,给他大规模修筑宫室,多给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让他享受声色之娱,再分开关羽、张飞二人,各自安置一方,让像周瑜我这样的人能协力和他们来攻伐作战,大事就可以定了。现在轻率地割出上地来资助他们,聚集这三个人,部在边境战场上,恐怕就像蛟龙得到云雨,终究不会是池中之物了。”孙权因曹操在北方,还应广泛招揽英雄,又害怕刘备一时难以制服,所以没有听周瑜的建议。

这时刘璋任益州牧,外有张鲁入侵,周瑜就到京县拜见孙权说:“现在曹操刚刚遭受挫败,正有忧虑在心,不能和将军您交兵作战。我恳请和奋威将军一同进攻夺取蜀地,占领蜀地而吞并张鲁,就留下奋威将军固守那里,好同马超结盟援助。周瑜我回来和将军您占据襄阳来进逼曹操,北方就能够谋取丁。”孙权答应了他。周瑜返回江陵,准备行装,路途巴丘时病死,当时年纪三十六岁。孙权穿丧服为他发丧,感动了左右的人。灵柩将回到吴县,孙权又到芜湖迎接,各项丧事费用,一概供给。后来专门颁布命令说:“已故将军周瑜、程普,他们家的佃客,都不再征收赋税徭役.”当初周瑜受到孙策友待,太妃又让孙权以兄长之礼尊待他。这时孙权职位是将军,众位将领宾客待他的礼节还很简单,而周瑜独自先竭尽恭敬,就对他遵循臣下的礼仪。周瑜性情气度宽弘阔大,大体很得人心,只是和程普不相和睦。

周瑜年轻时精研音乐,即使是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周瑜一定知道,知道后一定回头看,所以当时人有谚谣说: “曲有误,周郎顾。”

周瑜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嫁给太子孙登。儿子周循娶了公主,授任骑都尉,有周瑜的遣风,早年死。周循的弟弟周胤,起初授任兴业都尉,娶宗室女子为妻,授予士兵一千人,驻守**县,黄龙元年,封为都乡侯,后因罪流放到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鹭连名上奏疏说:已故将军周瑜的儿子周胤,过去蒙受褒奖,受封为将军,他不能以福运来修养,想着立功报效,而至放纵情欲,很快招致罪罚,臣等私下认为周瑜从前受到宠爱信任,在内是心腹大臣,出外是得力干将,受命出征,身挡箭石,尽忠献身,视死如归,所以能在乌林打败曹操,在郢都驱走曹仁,宣扬国家的威德,华夏因而震动,愚昧的蛮荆,无不臣服,即使是周朝的方叔,汉朝的韩信、英布,实在也无法超过他。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敬重的,所以汉高帝封爵的誓词说:“即使黄河变得如同衣带那么窄,泰山变得就像磨石那么小,功臣们的封国也将永远保存,传及子孙后代”;用丹书写明,以盟约隆重,藏在宗庙,永远留传,要使功臣的后代,世代继承,不止是子孙,甚而到更远的后代,回报恩德,彰明功业,勤勤恳恳,做到像这样,想要来劝诫后人,使效命的大臣,死而无悔。何况周瑜去世不久,而他的儿子周胤就沦为普通平民,更加使人哀痛伤心。私下希望陛下圣明,遵依古义,推崇兴盛覆灭封国接续断绝家嗣之道,臣等为周胤诉情,恳求赦免他余下的罪过,归还他军队,恢复爵位,使耽误了报晓的雄鸡,能再得呜叫一次,负罪的臣子,展示后来的效命。孙权回答说:“心腹老功臣,和孤合力共事,公瑾就是这样的,的确不能忘记.过去周胤年纪小,起初并没有功劳,无端领受精兵,封侯爵任将军,正是顾念公瑾而至于封任周胤的。但周胤依仗于此,酗酒**,肆意放纵,先后晓谕,丝毫没有悔改。孤对于公瑾,情义如同对你们二位,期望周胤有成就,这心情哪会有止境呢?只是由于周胤的罪恶,不适宜马上召回,也想让他受些磨难,使他自己能够明白罢了。现在您二人诚挚地援引汉高祖黄河、泰山的封爵誓词,孤因而感到惭愧,虽然德行比不上,但还是想着要和他靠近。事情也就是这样,所以没有顺从二位的意见。作为公瑾的儿子,又有二位从中说情,***如他能够悔改,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诸葛瑾、步鹭的奏表接连呈上,朱然和全琮也都陈说求情,孙权才答应了他们。恰巧周胤病死。

周瑜哥哥的儿子周峻,也因周瑜的大功而任偏将军,统领官兵一千人。周峻死,全琮上表奏请任命周峻的儿子周护为将。孙权说:“从前驱赶走曹操,开拓占领荆州,都是公瑾,永远不会忘了他。起初听说周峻死,就想要任用周护,听说周护品性行为孤僻险恶,任用他恰是制造祸害,所以就打消了这念头。孤思念公瑾,哪里会有停上呢?”

孙权同陆逊谈论周瑜、鲁肃和吕蒙说:“公瑾勇武刚烈,胆略过人,因而能打败曹孟德,开拓荆州,他的高远很难有人能为后继,您如今继承了他。公瑾从前邀请子敬东来,将他推荐给孤,孤和他宴饮交谈,很快就谈到大的谋略帝王的功业,这是第一大快事。后来曹孟德在收降刘琮之后,扬言将率领几十万人的水军步兵东下.孤遍请众将领,询问适宜的对策,没有人先满意地回答我,甚至子布、文表,都说应派使者奉书表迎降,子敬当即驳斥说不行,劝我急速招呼公瑾,交付大军给他,迎击曹孟德,这是第二大快事。而且他决断计谋策略的思想,远远超过张仪、苏秦;他后来虽然劝我借给刘玄德土地,这是他的一个短处,但不足以损害他的两个长处.周公不求全责备一个人,所以孤忘记他的短处而珍视他的长处,常把他比作邓禹。又子明年少时,孤认为他只是不辞难险,果敢有胆量罢了,等到他长大成人,学问大有增加,运筹谋略很出奇,可以说仅次于公瑾,只是言谈议论英姿奋发比不上罢了。他谋划攻取关羽。胜过子敬。子敬回信给孤说:‘帝王的兴起,都会有人来驱除祸患,关羽不值得顾忌。’这是子敬内心不能处治,表面上说些大话罢了,孤也宽恕他,不过分责备他。而他行军扎营驻守,能够令行禁止,辖区内没有人因废职而负罪,路不拾遣,他的治理方法也是很好的。”

评曰:曹操利用汉朝丞相的地位权势,挟持天子而扫灭群雄,刚刚荡平荆城,又向江东炫耀威势,当时谋议的人没有不感到疑惧而怀有二心的。周瑜、鲁肃提出独特果断的英明见解,出于众人之上,确实是奇才啊。吕蒙勇武而有谋略,善决断明辨军事大计,诱骗郝普,擒获关羽,是他最妙的计谋。起先虽然轻率武断随意,但最终能克制自己,有国士的气度,哪里仅仅是一员武将而已呢!孙权的评论优劣公允适当,所以记载在这里。

名词解释:郭松龄倒戈

一虎不河

发音 yī hǔ bù hé

1、一虎不河,成语,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出自《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2、想要成功的人他会不顾一切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即使这一路中有多大的坎坷也不会放弃。前面的路很渺茫也不会害怕,给自己打气加油,坚强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甚至要做的更好。

3、词语辨析

相关成语:一纸糊涂帐 一代宗工 邈若山河 辨若悬河

4、成语出处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造句举例:我们真的可以一虎不河的去吗?

三国志中如何评价周瑜

郭松龄字茂辰,又字牧臣,辽宁沈阳人,陆军大学出身,生于光绪八年(1882年),

早年曾入四川陆军小学,后东渡日本习军事,回国后,曾赴广州参加革命。从他这些经

历看,他不是个纯东北的土包子,当他回到奉天投效张作霖时,他既不是东北红胡子出

身,又不是从最低职位跟着张作霖往上爬,而是一个已有学历和经历,且曾到过四川和

广东的中级军官。

他在张作霖下面,先担任辽宁陆军讲武堂的讲师,张学良就是这个时期在辽宁讲武

堂念书。郭办事认真,他在讲武堂担任教官,每届***期期满,必亲自站在校门口监督,

如有学生回校过了规定时间,那怕是一分种,也要关禁闭,决不循情。据说少帅张学良

那时就对这位郭教官印象甚为深刻。郭为人正直,能打仗,也会带兵,张学良虽然年轻,

可是却能知人善任,对郭特别赏识。

张学良和郭松龄关系之深,在民国野史上可以大书特书,两人睡一张炕,在一间房

办公,郭一直是张的部下,张的副手,可以说郭的决定就是张的决定。张时常说:“郭

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张学良对郭推心置腹,信人不疑,而郭对张则死心拥护,

真是相得益彰。正因为两人关系太深,所以当郭倒戈后,使张学良在他父亲面前简直无

法交代。

这可由张作霖给李景林一通电报证明。当郭松龄倒戈通电发出后,李景林也响应郭,

自天津给张作霖一电请张下野,把东北交给少帅,张复李景林电说:“你如出关,我拱

手相让。我与张学良今生父子,前世冤仇。”从这句话中可见张老将痛心之深。

张学良、郭松龄之间,不只是相知,而且相谅。郭为人胸襟狭窄,不能容物,性又

燥急,求好心切,张学良都能容忍。两人时常争得吵架,吵完后就抱头痛哭。凡事如果

张学良坚持,郭最后终是服从。

张学良欢喜读中国古书,两人在一间房内,郭见张一天到晚抱的是线装书就生气

有一天把那些四书五经一齐撕了,***地说:“读这些有什么用?”郭读的是比较有新

知识的书,张学良也气了,伸手就把郭的书箱扔在院子里,两人又跳又吵,最后大哭一

场。

第一次奉直之战,奉军被逐出关,张老将埋首练新军,在沈阳成立陆军整理处,老

将自兼总监,姜登选和韩麟春担任副监,可是实际的练兵工作在郭松龄手中。

第二次奉直战前,有张学良、郭松龄、李景林、张宗昌四人义结金兰之说,四人向

张作霖表示,此次入关打一场好仗,只许赢,不许输,请张给他们充足的粮饷;四

人且强调击败直军后,不抢地盘,不做督军。这四人变成了奉军中新起的四大金刚。

奉军入关,直系垮台后,李景林的部队占领了天津,天津是直隶督军所在地,李景

林自然不肯把已经到口的肥肉吐出,他首先就扬弃了在关外时的诺言,一心设法如何让

张给他直隶督军。

可是,张作霖早在关外就把这位子答应了直系要角王承斌。王虽是直系,但却是东

北人,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败退出关,吴佩孚命王承斌率军追击,王在山海关适可而

止,张作霖因此对王感激。第二次直奉战争时,王暗中亦未支援吴佩孚,所以张作霖答

应把直督一席给王。

张王的默契,李景林自然知道,可是占领天津的,是李景林的部队,近水楼台先得

月,他占了很多便利。当张老将以胜利者的身份来到天津时,天津著名的曹家花园便成

了张作霖的帅府,警戒的责任也落在李景林手中。

张作霖一到帅府,便一叠声叫人找王承斌,而王承斌却始终不见***,张心想也许

王是直系,直系垮台,他不好意思来见。他没想到都是李景林在作梗,李既然知道老将

答应过把直督给王承斌,就使尽了力气,不让王见到张,只要老将找不到王,就不会发

表王的直督。他命令他的警戒部队,在王的座车驶往帅府时加以阻拦。王承斌果然施施

然而来,可是他的座车却无法通过赴帅府的路。王做梦也没想到是李景林的花样,还以

为是老将不见他。

不知道李景林做了些什么手脚,张作霖竟然答应了他出任直督。由于李景林食言而

肥,破坏了当年关外的承诺,所以张学良、郭松龄和张宗昌都对李不满。郭松龄嚷着说

要杀李景林。当张学良把这些不满向他父亲陈述时,老将却很轻松地回答:“哦,是这

么一回事吗,我已答应李景林了。”老将既然有了言语,大家还敢讲什么。

奉张这次入关,显然对于国内政局有了更多的兴趣,当他和冯玉祥划分势力范围时,

他得到江苏、安徽、山东、直隶四省,于是就着手安排这四省的督军人选。他有一个先

决的肯定,就是不让他的把兄弟们入关,因为人家都笑他们是红胡子出身,都是些强盗

绿林,为了减除国人的恐惧,他对这四省督军的任命特别考虑。当时,郭松龄有一个拟

议,他不反对大家做督军,只是对于择人择地有意见。他认为直隶是近畿,应该由少帅

张学良担任督军。至于江苏可由张宗昌,张宗昌不是奉军正统,他的军队有白俄,也有

吴佩孚的败军,是道道地地杂牌部队,他与江苏还有一点历史渊源,早在冯国璋任苏督

时,张曾做过冯的副官长。由张宗昌做江苏督军的意见,张老将似乎也同意,所以才有

由张宗昌率兵护送卢永祥到江苏赴任的命令。至于李景林,郭则主张派为由东督军,姜

登选为安徽督军。郭表示自己仍旧***张学良,同时勤练军队。

郭的意见没有被张老将接受,李景林督直在天津会议后成为定局,接着14年4月张宗

昌督鲁,9月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这一连串命令使郭均为之不快。郭曾对左右说:

“真是可笑,摇鹅毛扇的军师跑到第一线去挡头阵,简直不知这是什么安排?”

这样的人事安排,在郭看来是不合理的,有战功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褒赏。郭在奉

系中是陆大派,而杨宇霆和姜登选则是士官派;士官派好像总是占上风,对郭来说是愤

愤不平的。

10月中旬,浙江督军孙传芳组织了五省联军向奉军进攻,杨宇霆在江苏不战而退,

不止退出上海、退出南京,而且退出徐州、退出蚌埠。若不是张宗昌在山东,奉军还不

知要退到什么地方。这时郭松龄正在日本观操,奉张急电召郭返,要他带兵进攻冯玉祥。

杨宇霆丧师失地,回到奉天仍然就任总参议,仍然大权在握,得到奉张的宠信,在

郭来说这简直是太不公平了。有人告诉他,当杨专车赴江苏就任督军时,那种排场简直

和张老帅的威风一模一样;可是当杨兵败失地回到奉天时,老将并不对杨有所处罚。因

此郭从日本回到天津,立即称病住进法国医院,他觉得奉军积习太深,张作霖脑筋太旧,

赏罚不公,恩信不立,这种领导方法是不会有前途的。

一个人先人为主,郭既然已和冯玉祥联系,自然对张老将的一切处置都会不满,不

要说有这些事实做根据,就是没有这些事实,也会找些来的。

郭松龄倒戈的最大背景,是由于郭和冯玉祥签署了一件密约,冯支持郭回师关外,

驱逐张作霖,做东北第一人。

郭为何会和冯联结?据说郭妻和冯妻李德全在北京同一时期念大学,气味相投,这

是一条线索。

可是郭冯联结却是在民国14年秋天日本观操时。那一年日本秋操,曾邀请奉军和国

民军各自选派军官若干人前往参观,奉军由郭松龄领队,国民军由韩复榘领队,双方在

东京均住在一处,因此接触的时间较多。郭的随员中有十九旅旅长高记毅,是郭在日本

陆军速成学堂的同学,力促郭和冯联合,并代表郭和韩密谈。

也许是郭松龄早有倒戈***,要拉冯玉祥为奥援,所以郭向韩吐露了一个秘密,是

张作霖向日本乞援,以进攻国民军,他抵日本后发现此一秘密,大不谓然。他向韩

表示,如果奉军进攻国民军,他决不听命,且会倒戈相向。

这当然是一个极重要的消息,恰巧这时奉张确已布置对国民军用兵,急电召郭速返,

郭奉命匆匆离日,又和韩重申前言。韩复榘也感到兹事体大,遂亦由日本赶返冯玉祥驻

节的包头,向冯报告。冯怕郭有诈,所以他表示既然是郭提议,即请郭亲笔写一个东西,

类似条约,派两个亲信的人专程送来。于是韩复榘衔命驰赴天津,这时已是11月10日左

右,郭已返天津,称病住在法国医院。韩把冯的话转达给郭,郭便拟具一个亲笔条款,

以冯玉祥为甲方,郭松龄为乙方,李景林为丙方,由甲乙两方签字即生效,密约内容包

括:

(一)张作霖勾结日本帝国主义,擅订祸国条约,图进攻国民军,郭松龄誓死反对

(注:这是个捏造的理由,其实张作霖并未和日本签署条约)。

(二)奉军进攻国民军时,郭军即倒戈相向,回攻奉军。

(三)郭部出关后,专门开发东北,决不与闻关内之事。

(四)直隶、热河请划归李景林。

郭派他的亲信秘书李俞三(坚白)和他的三弟郭大鸣随韩复榘携密约到包头见了冯,

冯加了一条,就是郭的军队统称为东北国民军,然后就在密约上签了字。

郭、冯密约,李景林并未与闻其事,可是李和郭接近是事实,李在直隶受尽了国民

军的气,如果冯玉祥承认直隶是李景林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把热河划归李,当时军阀都

以扩充地盘为目的,李自然会和郭、冯合流的。

如果郭、李、冯真的合流,奉张的命运就未可知了。因为奉军的精锐全在郭松龄手

中,而奉系自从杨宇霆和姜登选在江苏、安徽撤退后,正是低潮时期,形势上的低潮遇

到突变就难以招架。

郭松龄签署了郭冯密约后,即于11月21日夜,由天津专车前赴滦州。

郭松龄起事前,在天津曾由他的秘书齐世英到黎元洪的官邸去邀请饶汉祥。饶身体

素不健康,一身是病,又出名的肮脏,他当时并不知郭要造反,邀请他写一篇大文章,

他表示天气太冷,自己身体太差,打算在开春后再应邀。刘把饶的意思回复了郭,郭送

了一万大洋,请饶务必前往。饶应承了,就由齐陪同到滦州。

郭松龄给张作霖的第一通电报,就是饶汉祥的手笔。饶的通电最大特色就是咬文嚼

字,堆砌许多艰涩的典故,难认的字。通电是要大家一看就懂,才有作用,而饶写的通

电,大家都难看懂。下面就是这道通电:

郭松龄之通电一(14年11月22日)

“(衔略)张上将军钧鉴:松龄渥承殊遇,擢长兼师,职在服从,义当报称。虎头

食肉,万里不辞;马革裹尸,死而无悔。何敢苟安求免,不恤孤恩。顾仰体钧座偃武之

衷,俯察辽民被兵之祸,治乱决无二门,仁勇不可两全,畏罪不言,负心更甚,窃为钧

座披沥陈之。连岁兴戎,现金告匮,钱钞滥发,价格日亏,外币潜乘,寰省殆遍。倚其

调剂,转与维持。刮我方输,易人废纸,血枯见骨,身没及颅。运转不灵,弥缝呈困,

推衍所极,必至无财。士兵苦战,将帅专圻,至于一卒,才折二昏,名为增饷,实同罚

俸。年丰母馁,岁暖儿寒,战骨已枯,恤金尚格。膺宗殄绝,嫠妇流离,衅钟舍年,藏

盖埋犬。此犹不若,抑复何辜?死无义名,生有显戮。推衍所极,必至无兵。军事迭兴,

赋敛日重,邑无仓廪,家无盖藏。强募人夫,兼括驴马,僵尸盈道,槁草载途。桀以逋

逃,骚扰剽掠,宵忧盗难,昼惧官刑,哀我穷阎,宁有噍类。推衍所极,必至无民。藐

兹三省,介处二邦,宝矿毡庐,森林卉服,侨民满路,牧马成屯,陆轨分张,海航密接,

朝发平壤,暮薄辽城,交通不周,责言猝至。入关竞逐,敝墓必枵,盗党生中,敌兵励

北,彼若自卫,宁复戍疆,推衍所极,必至无省。东省果失,北京必危。列强交争,共

管立定。禹甸腥臊,尧封涂炭。谁为祸始,驯至国亡。去岁曹氏攘国,浙省构兵,足冻

伤心,唇亡迫齿。钧座痛正气之不申,惧边人之将尽。钺旗所莅,壶浆咸趋。***使振旅

出关,安民保境,阳樊不取,有卫无侵,岂不渣滓七雄,粃糠五霸。顾乃勉循下意,遽

拂前衷,列阵淮流,耀兵江浦。比闾望燧而忧,刘镇闻风而警。将欲凭陵劲旅,混一寰

区耶?建国以来,雄才何限,一败不振,屡试皆然。或乃托命善神,自娱暮晚;或乃托

身联省,暂庇危机。人方改弦,我犹蹈辙。微论人才既寡,地势复偏,强控长鞭,终成

末弩。且天方厌祸,民久苦兵,上者固祈百姓之与能,下者亦冀六王之均势。必欲鲸吞

西北,蚕食东南,方诅咒之不胜,岂讴歌之可有。试问辽阳鹤返,慨寄何如?鲁国鹃来,

衔哀奚若?欲致平成,宁非梦呓?将欲多据强圻,取偿军费耶?异族相争,何事不忍,

然日俄之谐,犒币未闻。德法之盟,载书终改。况此孑遗,敦非胞与。谓取之于邻省,

则赤地久荒。谓取之于京师,则白藏早竭。甚或借为口实,鬻我宗邦。所沾不过玉斝之

余,所累已胜铜山之重。狐缘虎视,鼋代猪亡。人盗其资,我负其咎。此其失计,岂待

申言。沪衅甫开,苏师先溃。皖继风靡,鲁复土崩。伏机发于群方,战线延于数省。夫

梦白蛇亘蜿于修路,则头尾难援。巨象跨于狭途,则腹背皆困。***未令讨伐,反唱调

和。既属有名之师,复居难胜之数。钧座深虑颠危,力持镇定,不谓曳兵之将,独怀卷

土之心,必欲驱市从戎,倾巢赴敌,夷田庐于榛薮,殓队伍于沙场。松龄铜剑常鸣,铁

衣未解,万里之鹤,犹随降志,八尺之龙,久殷汗血。方重围之无惧,欲一胜以何难。

第以是孤军卷甲,长路馈粮,民有讟言,士无斗志。设使前逢坚壁,后遇奇兵,流马难

输,悬车莫渡,毕修之颈,方传赵帐。伍员之肉,岂慰楚军。钧座扬县蔡之余威,主治

吴之伟绩。十年错节,讵利器之易成。三载卧薪,犹痛心之未定。万一项王歌帐,李主

愁台,破竹之势忽成,绝株之忧将见。兴言及此,为愤何穷。松龄亲当戎路,熟察敌情。

钧座委以节旄,乡人托以子弟,收骨之悲,生何以对蹇叔,纳肝之惨,死何以见懿公。

盖自受命以来,无日不回肠欲绝也。昔者祁奚请老,内不避亲。曹璋代兴,下皆效命。

传之青史,播为美谈。汉卿(张学良)车长,英年踔厉,识量宏深,国倚金汤,家珍玉

树。干风云而直上,历雷雨而弗迷。松龄夙同袍泽,久炙光仪,窃愿遵命劻勷,竭诚翊

佐,更张省政,总制辽疆。收毁滥钞,蠲除苛税。严刃以除盗贼,厚廪以养士兵。实行

文治,以息强藩。优遇劳工,以消激党。黉舍矢于普及,宝藏期于尽宣。三省富强,四

邻和睦。钧座婆娑岁月,赏玩烟霞。全主父之令名,享令公之乐事。果箕裘而尽善,虽

脱丽以何妨。夫市朝不改,则农夫无辍米之忧。堂构相承,则部属无倒戈之罪。涂膏之

士,蹈白刃而复苏。槁项之民,临黄泉而更苏。松龄上酬推解,下拯创夷。博***群言,

更无他策。谨当扬旌东返,席橐上求,非得颔颐,宁甘碎骨。先轸直言,早抱归元之志。

鬻拳兵谏,讵辞刖足之刑。钧座幸勿轻信谗言,重诬义士也。等语,合行奉闻。伏希指

示!郭松龄叩。养亥。印。”

郭松龄通电之二

“天祸中国,内乱迭寻,同类相残,甚于仇雠,敦无人心?而竟出此。推原祸始,

不过一二穷兵黩武之人,为求一己之私欲,遂致残民以相逞。武力统一,已屡失败,效

尤有人,迷不知悟,兵连祸结,兵穷财尽,借债卖国,相因而至。睹国家破残之状,正

军人觉悟之时。松龄等忝列行间,未谙治理。祗知内乱不可以延长,战祸不可以久结。

有土诸公,以保境安民为上策。统兵大员,以安内御外为职责。去年榆关之战,血迹未

干,彼败者急于图报,固不惜国家安危。在胜者何可无餍,而不念人民之痛苦,兵燹何

事,而堪年年有此。特此联合宣告国民,东省健儿,向称强豪,忠爱一家,不让他人。

此次奉军主战者,惟一杨宇霆,因个人丧地之羞,不惜倒行逆施以求报复。松龄等为国

家之元气计,为东三省之安全计,***倡导和平,班师出关,要求万恶主战之杨宇霆即

日去职。推举张军团长汉卿为司令,以巩固三省之根本,发达三省之实业,保卫三省人

民为职志。并愿全国袍泽共谅斯旨,各卫其民休养生息,勿恃武力以相凭凌。倘有好乱

之徒,悍不知悔,敢侵及三省寸土者,松龄等力负其责,誓死相抗。正心正志,已在鉴

照。郭松龄率旅团长等同叩。(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郭松龄通电之三

“(衔略)松龄等此次主和罢战,班师出关,请将祸首杨宇霆即日罢免等情,业经

通电宣告,想蒙台览。惟对于杨宇霆祸首罪状仍有不能已于言者。查杨之为人,残忍性

成,阴险万状,排除异己,妬嫉老成。对于东北各军官,无论新旧,多被陷害,或遏抑

不使提升,或排挤使之去职。即如第一次奉直之役,对张都统叙五,事前则多方谗诟,

百计刁难。及事败之后,帅座俯念张都统勋劳,本拟嘱其回奉,乃杨则日夜离间,竭力

阻挠。致使张都统流落京津,沉冤莫白。其嫉害忠贤之事实,足见一斑。乃杨督苏之后,

遍树私党,***。苛敛民财,诛求无餍。到任未久,已搜括百余万元。舆论沸腾,

怨声载道。以致苏人言及奉军,无不切齿。及与浙军构衅,仓皇出走。置驻沪军于不顾,

遂使二师一旅惨遭杀戮,伤亡殆尽。其丧地丧师之罪,已擢发难数矣。及返奉之后,罔

知忏悔,仍积极主战,以冀雪其苏、沪之耻。值此国家多难,兵燹连年,财尽民穷,岂

堪再有战祸。松龄等关念危局,爱护和平,况当关税会议开幕之时,尤不应发生战事。

此次班师回奉,一俟将祸首驱逐之后,即行率同部曲,屯垦边境,以固国防。如有妄肇

兵戎,操戈同室者,松龄等即视同公敌,力与周旋。倘有包藏祸心,侵及三省尺疆寸土

者,更必视若寇仇,誓死共抵。区区愚忱,天日共鉴。郭松龄等同叩。(民国十四年十

一月二十七日)”

郭松龄致日本公使之备忘录(14年12月1日)

“北京日本使馆芳泽公鉴:此次敝军回奉,本意在顺纳民意,主持和平。对于外侨

生命财产,以及条约上之权利,极力尊重保护各节,业已叠电奉达,谅邀台览。惟是东

省与贵国比邻,经济关系,尤为密切。诚恐贵国商民或有不了解敝军行动之用意,群怀

疑虑,致有不安。特此敬请转达贵国居留官民,凡两国条约上之权利,一律尊重固不待

言。即一切贵国私人对于省***经济契约或与敝国人民合办实业等项之合法事业,一律

照前继续有效。至贵国人士受***及各机关雇佣者,亦均继续任用。况多数系龄旧交,

尤可照常任事,不必疑扰。惟在本军举事以后,抵奉以前,其军事期间如省***或张氏

个人与外人所订一切新条约、契约,均不能承认为有效。再此,敝军旋省,如有抗拒义

师者,势不得不加挞伐。此种作战行为,亦纯系敝军内政问题,应请转达贵国***通饬

所部官吏,严守中立,不得有供给金钱军械及一切便利军事之行为,致伤两国亲善之友

谊而失贵国公正之态度,且启敝国国民对贵国之疑虑。专此奉达,诸维鉴照。郭松龄。

东。印。(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冯玉祥于11月25日电张作霖,历数张的罪恶,劝张下野,为郭呼应。

冯的通电如下:

“万急,盛京张督办鉴:慨自江浙启衅,祸及直鲁,延逼京畿。风声所至,民怨沸

腾。阁下鉴于舆论之不容,故对外宣言,佯以退让为词,而暗中则节节进行,不遗余力。

重兵环境,迫我宣言。祥以关切之私,曾上寸笺,将阁下颠倒错乱之设施,逐一露披,

期望根本觉悟,借以维持大局,不致糜烂。讵意告者谆谆,听者藐藐。近复主持分途进

兵,再图扰乱长江。阁下何不思之甚,忍令生民涂炭,国本动摇,而不为国家人民一设

想耶?祥承阁下不弃,迭次欲与合作,用敢本君子爱人以德之意,凡人之所不敢言不忍

言者,为阁下一言,作为最后之忠告,请即平心静气一详察之。语云:得人者昌,失人

者亡。况共和国家,民为主体。不顾民生,焉能立国。乃自奉军入关,四出骚扰。因所

部有公取公用之实,致民间来要吃要穿之谣。试思军兴以来,阁下兵威所及之区,横征

暴敛,到处皆是,苛捐勒索,有家难归。凡所收入,多归中饱,军食告竭,重累人民。

民欲偕亡,岂能独乐。诵读古训,良足箴规。为阁下计,全国民情既已共弃,无民孰与

为治?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一也。此次沪案发生,全国人士奔走呼号,惟恐或后。盖鉴于

强邻之侵略无厌,吾民将无噍类。民之不存,国将奚托?阁下偏不注重民主,忍于为虎

作伥。纵容军队,解散学生,残害工人,此显为违人道之事。有稍具常识者,决不忍为。

阁下乃甘违众意,竟悍然为之而不顾,就令牺牲国家,亦所不恤。是诚全国人士所为痛

心疾首而一致声讨者。矧阁下不顾国家大计,轻举妄动,愚蠢无知,每一念及,辄为痛

惜。现在举国救亡,矢集一身。自宜引咎自责以谢国人,此理应及身引退者二也。至若

民国成立,几于无岁无战,干戈不得幸免,症结所在,可以一言而决,曰帝制与共和之

思想冲突而已。阁下思想,始脱胎于张勋,继效法于项城。对于效忠于民国者,则看为

仇雠。赞成帝制者,则引为同调。所谓复辟以来诸战役,无一非阁下之一误再误,暗中

操纵,明为主持所酿成。其思想之腐旧,揆之现代新潮流,实有背道而驰之势。夫以德

意志之强盛,威廉二世之英武,其势力之雄厚,较之辽东三省,大小奚若?只以思想背

乎新潮流,遂至一蹶而不振。阁下应知大势所趋,误入歧途,不自警觉。倘再事前驱,

祸更难测。于身于国,两无裨益。此观察世界潮流,理宜及身引退者三也。综上三端而

言,而觉阁下对于中华民国建国之根本,既多轻视。则国计民生,焉能得所裨益。但为

阁下前途计,白山黑水,既系旧治之乡。猛将犀渠,复多识时之士。倘能本平民政治之

精神,毅然以三省***,完全还之国民,则终老田园,晚景亦自足乐。较之徒争意气,

违反民情,而竞争雄长于一时者,其得失奚啻天渊耶?祥为爱惜国家计,爱惜三省人民

计,爱惜阁下及其左右英才计,谨贡片言,敬祈察之。冯玉祥。有。”

求一篇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写人或写事均可! 急(╯3╰)

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对周瑜的评价是:“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有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译文:

周瑜年少时精通音律,即使在喝了三盅酒以后,弹奏者只要有些微的差错,他都能觉察到,并立即会扭头去看那个出错者。由于周郎相貌英俊,酒酣后更是别有一番风姿。弹奏者多为女子,为了博得他多看一眼,往往故意将曲谱弹错。

自魏晋时代之后,“周郎顾曲”常作为典故被各大文豪所引用,常常出现在各类诗歌、戏曲等文学作品中。唐人李端有《听筝》诗赞道:“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扩展资料:

陈寿处身西晋,晋承曹魏一脉,吴蜀是为对立敌方,但在三国志提及周瑜时,却不惜多处称颂。

论到周瑜才干时,陈寿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这种英华才气明显别与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周郎之才,更多为少年朝气,锐意进取自信飞扬的英霸之气。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难继,君今继之。”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百度百科—周郎顾曲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为中郎将,孙策相待甚厚,又同时迎娶有「国色」之称的二乔,成为连襟。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为中护军,执掌军政大事。赤壁大战期间,力主拒曹,而指挥全军在乌林迎击曹军取得胜利。赤壁大战之后,周瑜谏议孙权将刘备安抚在吴郡,以美女和玩物消磨其意志,但孙权未***纳。孙权后来***纳周瑜的谏议,拟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然后消灭曹操,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孙权曾为其素服吊丧。周瑜性情开朗,气度宽宏,深得维恩显着。精通乐律,即使在醉酒时也能听出音律的错误。

周瑜传 - 《三国志》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瑜长壮有姿貌。初,孙坚与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兴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顷之,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而瑜与尚俱还寿春。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涂东归,术听之。遂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年纪轻轻的周瑜,一到东吴便被封为中郎将,吴郡的人都称呼他为周郎。孙策因为周瑜是庐江郡人,在那里很有威望,于是派他到庐江郡驻守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牛渚(位于今安徽当涂县北,又名***石),后又兼任春谷(今安徽繁昌县西南)县长。不久,孙策想夺取荆州,任命周瑜为中护军(与中领军同为重要军事长官),兼江夏太守(实际上此时的江夏郡为刘表所有,孙策任命周瑜此职意在进讨江夏取荆州)。周瑜随孙策取荆州攻克皖县(今安徽潜山县),得到汉末大臣桥公(桥玄,官至太尉)两个女儿。桥公二女皆天姿国色,有倾城之貌。孙策自己娶了大桥,周瑜娶了小桥。接着又攻下寻阳(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并进讨江夏郡,但未能得手。在回兵之时向南平定了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孙策从豫章郡中分出,治所在今江西吉安西南)两郡,周瑜(孙策回去曲阿,叫周瑜率领重兵.坐镇(今江西峡江县之北)的巴丘) 留下来镇守庐陵郡的巴丘(今吉安市北的峡江县)。

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一年,督***等讨麻、保二屯,枭其渠帅,囚俘万余口,还备(官亭)。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将兵数千人入柴桑,瑜追讨击,生虏龙送吴。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场,又能与我校胜负于船楫,(可)乎?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且舍鞍马,仗舟揖,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又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陡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台,此天以君授孤也。

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解释者,只有认识并发现了自然的规律,才能征服自然,变,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马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丧当还吴,又迎之芜湖,众事费度,一为供给。后著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以“法”为核心的法治理论。,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赤乌二年,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曰:“故将军周瑜子胤,昔蒙粉饰,受封为将,不能养之以福,思立功效,至纵情欲,招速罪辟。臣窃以瑜昔见宠任,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故能摧曹操于乌林,走曹仁于郢都,扬国威德,华夏是震,蠢尔蛮荆,莫不宾服。虽周之方叔,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夫折冲扦难之臣,自古帝王莫不贵重,故汉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太山如砺,国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书,重以盟诅,藏于宗庙,传于无穷,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孙,乃关苗裔,报德明功,勤勤恳恳,如此之至,欲以劝戒后人,用命之臣,死而无悔也。况于瑜身没未久,而其子胤降为匹夫,益可悼伤。窃惟陛下钦明稽古,隆于兴继,为胤归诉,乞丐余罪,还兵复爵,使失旦之鸡,复得一鸣。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权答曰:“腹心旧勋,与孤协事,公瑾有之,诚所不忘。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瑾以及于胤也。而胤恃此,酗*自恣,前后告喻,曾无悛改。孤于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汉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虽德非其畴,犹欲庶几,事亦如尔,故未顺旨。以公瑾之子,而二君在中间,苟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骘表比上,朱然及全琮亦俱陈乞,权乃许之。会胤病死。

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权曰:“昔走曹操,拓有荆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初闻峻亡,仍欲用护,闻护性行危险,用之适为作祸,故便止之。孤念公瑾,岂有已乎?”

*******************************************************************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是吕蒙与鲁肃间的故事

典故:

吕蒙,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少年时即随姊夫邓当渡江。吕蒙的姊夫邓当为孙策部将,吕蒙年仅十五六岁即随军出征。邓当死后,吕蒙代领其众,随孙权征战各地。与刘表部将黄祖作战时,吕蒙为先锋,阵斩陈就,受任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在赤壁之战中,吕蒙与周瑜、程普击败曹军,围曹仁于南郡,曹仁败走,进据南郡,晋位偏将军,任浔阳县令。

吕蒙初不习文,孙权开导他和另一个勇将蒋钦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孙权耐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们说谁的事务能有我这样多呢?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思想气质颖悟,学习一定会有收益,怎么可以不读书呢?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三史’。孙子曾经说过:‘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空想,没有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听后很惭愧,所以从此开始认真学习,专心嘞奋,他所看过的书籍,连那些老儒生也赶不上。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吕蒙道:“士别三日,但更刮目相看。老兄今日既继任统帅,才识不如周公瑾 (周瑜),又与关羽为邻,确实很难。关羽其人虽已年老却好学不倦,读《左传》朗朗上口,性格耿直有英雄之气,但却颇为自负,老兄既与之相邻,应当有好的计策对付他。”他为鲁肃筹划了三个方案,鲁肃非常感激地接受了。

含义:第一,三日后能被人刮目相看的必须是“士”,也就是有志气、有志向的人;

第二,士要被人刮目相看必须别“三日”,这里的三日当然不是指三天,而是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第三,时间可以改变一切,量的积累会导致质的变化;

第四,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老观点看待同一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