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身灭智是什么意思,灰生灭智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1 0
  1. 涅槃是什么意思
  2. 请问佛教经典中“涅磐”是什么意思
  3. 入灭是什么意思

佛灭度,亦是度化众生的手段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摘自净空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义》

灰身灭智是什么意思,灰生灭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阿难在此地说“佛灭度后”,我们要晓得这是对我们这个世间说佛的应身。法身常住,报身有始无终,应化身是示现,有生有灭,是示现的。无生灭当中示现生灭。示现生灭也是对我们凡夫提示警觉的。佛在世,有机会亲近佛,不要紧,今天功夫不得力还有明天,今年不行还有明年,有个依赖性使自己的心行懈怠。佛一示现灭度,这一下紧张、觉悟了,应当勇猛精进。所以佛一灭度,不少学生开悟的开悟、证果的证果。为什么?加功用行,道理在此地。灭度也是度众生,没有一样不是为了利益众生。

我往年在台中求学,我比台中的同学得的利益多,原因是什么?我的警觉性比他们高。我不是台中人,我在台中是暂住,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抓得很紧。台中人他家住在那里,李老师也住在那里,没有关系,今年学不会有明年,明年不会还有后年。我们没有这个机会,我们的机会短暂,所以特别用功,道理在此地。住在一个地方讲经说法,这一个地方人有福报,但是时间久了,这个地方人疲了、厌倦了。为什么他疲厌?他没有真正用功,他没有尝到法味,他没有得到法喜,又受外面的境界诱惑。

niè pán

涅盘

1.佛教语。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

2.作为死亡(佛或僧人)的美称。

3.亦作"湼盘"。

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盘”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盘”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盘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盘;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盘。”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盘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盘、圆寂。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盘,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

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盘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盘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盘,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盘。

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盘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盘。

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如镜子去一分尘埃,即现一分光明),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盘的境界。

此云大圆寂,刊定《准(准疑唯)识论》说有四种涅盘:

一、自性清净涅盘,凡圣同有;

二、有余依,即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故;

三、无余依身,出生死苦无依故。然小乘以灰身灭智为无余。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二、业余;三、果报余。大乘则以究竟宝所为无余,故《智论》说四住地烦恼尽,名有余依;

四、无住处悲智相兼,不住生死涅盘故,即大乘之无余。四种之中,无住处涅盘也,谓不住菩萨变易生死,不住二乘灰断涅盘,即真无住,名为无余。

传说中,凤凰是人世间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

投身于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丽的终结换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

同样在肉体经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们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

这段故事以及它的比喻意义,在佛经中,被称为“涅盘”(读nie pan)。

《涅盘无名论》中的记载如下:

“ 无名曰:夫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何则?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人不异理也。

故天帝曰:般若当于何求?

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离于色中求。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所以至人戢***于未兆,藏冥运于即化,总***以镜心,一去来以成体。

古今通,始终通,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浩然大均,乃曰涅盘。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又曰: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以知涅盘之道,存乎妙契。

妙契之致,本乎冥一,然则物不异我,我不异物,物我玄会,归乎无极,

进之弗先,退之弗后,岂容终始于其间哉!

天女曰:耆年解脱,亦如何久。”

翻译成我们现在的语言:

无名者说,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必有空寂灵昧的体验,

体验到空境,就不会在意世界万象的事物,万物由我心流出,执万物与我合一,只有圣人能做到!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不掌握这个真理就不能成为圣人,

反之,不是圣人也不能知道这个真理,

正因为掌握了这个真理才成为圣人,所以圣人与真理契合无间,凡是圣人都不能离开这个真理!

这正如般若观照所说的色心不二,相即相离,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不二之理。

从缘起法的角度来看,万法为空,空为万法,

见佛即见法,见法即见空,诸法性空,即成见佛,物我两忘,不一不异。

所以通达空境的圣人总是勘***于先兆,隐未来于变化,将东南西北上下***统摄一心,

过去未来同成一体。

古来今往都是一样,穷本极末,没有二致。

将浩浩然物我一心,就是涅盘。

这就是佛经里说的“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又因为诸法无边,故求得解脱也无尽,由是推知,

涅盘之道在于保持契会妙理之“妙契”,有了“妙契”,乃知万法冥然一体的真理。

万物与我没有本质的差别,我与万物实质一样,物与我玄妙会通,无极是它们最后归宿。

涅盘就是进而不前,退而不后,无始无终,终始不在其间!

天女说:耆年(舍利弗——引者注)的解脱也无终始

“涅盘”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盘那”等,意译为盘“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盘,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盘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盘的境界。

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盘的理解也有多种。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盘”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盘”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盘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盘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盘。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有余涅盘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盘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

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盘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盘本身也是一种***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盘”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盘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盘只能在世间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盘。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盘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盘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盘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德。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盘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盘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余涅盘、无余涅盘、无住处涅盘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

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盘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盘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

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盘

它——涅盘,乃诸佛圣者所同证的圣果,是由历劫辛苦,积行一切功德所换来的代价。就以小乘涅盘来说:并不是个个死了就能即证涅盘。请大家认识清楚为幸!

地藏经》中:“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只劫”、“无相如来,劫名安乐,世界名净住,其佛寿命不可计劫”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诸佛如来之身,具三身也。清净法身周于法界,横穷三际,竖遍十方,其寿无生无灭,其身无去无来;圆满报身,乃诸佛于三大阿僧只劫度尽法界自性众生,圆满自性无量功德所证之身,其寿有十亿、百亿、千万亿者;劣应化身,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如娑婆释迦世寿80乃得涅盘。

涅槃是什么意思

灰字部首是什么——答案:火。

解释

1.?物体燃烧后剩下的东西,经烧制后形成的产品?:纸~。~烬。洋~。~飞烟灭。

2.?尘土?:~尘。

3.?特指“石灰”?:~墙。~膏。

4.?黑白之间的颜色?:~色。~质(脑和脊髓的灰色部分)。~沉沉。

5.?志气消沉?:心~意懒。

组词

百念皆灰 种种念头都已消失成了灰。比喻心灰意冷

不费吹灰之力 形容事情做起来非常容易,不花一点力气。

吹灰之力 比喻极轻微的力量。

焚骨扬灰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槁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灰飞烟灭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灰头土面 满头满脸沾满尘土的样子。也形容懊丧或消沉的神态。

灰心槁形 形容意志消沉,形体枯槁

灰心丧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枯木死灰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枯形灰心 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

抹一鼻子灰 比喻本想巴结讨好,结果反倒碰个钉子,落得很没趣。

色若死灰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死灰复燃 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万念俱灰 所有的想法和打算都破灭了。形容极端灰心失望的心情。

心灰意懒 心、意:心思,意志;灰、懒:消沉,消极。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心灰意冷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心如死灰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朽木死灰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饮灰洗胃 灰:古代以草木灰作洗涤剂。比喻悔过自新。

草蛇灰线 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挫骨扬灰 死后将骨头挫成灰撒掉。形容罪孽深重或恨之极深。

焚尸扬灰 形容非常仇视。同“焚骨扬灰”。

粉身灰骨 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同“粉身碎骨”。

槁形灰心 形容身体衰弱,意志消沉。

寒灰更然 比喻重获生机。然,同“燃”。

灰烟瘴气 比喻污浊。

灰躯糜骨 犹言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灰容土貌 形容面容龌龊丑陋。

灰身粉骨 犹言粉身碎骨。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灰身灭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灰身泯智 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灰头土脸 指面容污秽。

灰心短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灰心丧意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火尽灰冷 比喻权势消失。

火妻灰子 焚妻灭子。指毁弃家室。

坑灰未冷 比喻时间极为短暂、匆促。

枯体灰心 身体像枯木心如同死灰。形容极端消极。同“枯形灰心”。

冷灰爆豆 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对,白费力气。或比喻事情凭空突然发生。亦作“冷锅中豆爆”。

面如灰土 脸色如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恐惧。亦形容病态。

面如死灰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面若死灰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清灰冷火 没吃没喝。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同“清灰冷灶”。

清灰冷灶 没吃没喝。常用以形容贫困冷清的景象。

散灰扃户 ①在地上撒灰,将门户关锁。②旧时因以“散灰扃户”讥讽防闲妻妾之病态心理与可笑行为。

色如死灰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死灰复然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死灰槁木 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心灰意败 犹心灰意懒。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心如寒灰 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同“心若死灰”。

心若死灰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形槁心灰 槁:枯干。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烟销灰灭 比喻事物消失,不见踪迹。

一鼻子灰 比喻碰壁或受斥责。

意懒心灰 心、意:心思,意志;灰、懒:消沉,消极。灰心失望,意志消沉。 ? ?

请问佛教经典中“涅磐”是什么意思

涅槃

梵语nirva^n!a,巴利语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入灭是什么意思

涅盘 niè pán ,佛教名词,梵语是 nirvā?a,旧译"泥亘"、"泥洹"。

意译不生不灭。

是佛教的中心思想。

也是修行所欲达到的最高境界

慧律法师开示:

佛教啊,追求的最高原则,就叫做涅盘,涅盘翻译过来叫做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的意思就是我们要用这一颗心,智慧的心,解脱的心,来面对这个世间,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呢?意思就是任何的东西增加,也没感觉增加,任何的东西减少,也不计较减少,因为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没有实体可得,简单讲涅盘就是来无来相,去无去相,增也没有增相,减也没有减相,也没有什么是跟非,也无所谓的对跟错,简单讲涅盘就是不落入对立,完成了绝对的智慧。

绝对就是绝对,就像虚空可以包容一切,这就是我们修学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颗智慧的心,过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的生活,换句话说用一颗像虚空那么大的胸量来过着我们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生活。

这个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进入了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我们慢慢就了解涅盘的心是什么,就是我们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个原则一个领域,换句话说每一个人,众生都佛性,到最后都要进入涅盘,但是有因缘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较早成熟,没有因缘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经过百万劫。

所以看个人的因缘,看个人的福报,不过啊用一点点智慧的心,涅盘的心在生活当中,总是可以过很快乐的日子,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无来相,去无去相,生灭增减,是非对立相

统统没有,化作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包容,那么人绝对的包容就无诤,社会绝对的包容就不会战争,国家跟国家绝对的包容就没有争战。

那么人民就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如果一个人懂得涅盘的心,不管他走到那里都是那么的忍辱,那么的平和,那么的安详,包括他晚上睡觉都不作恶梦。

这是佛***要积极追求的就是涅盘的智慧心,菩提心。

截取自慧律法师编著之《祈愿正法重现》

涅盘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

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奥义。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盘为死亡,此乃严重之误解。

倘如其所言,则死亡又为另一生命之开端,岂非生死未了?众生常婴轮回之苦,乃受业力所牵,做主不得。

唯有佛陀为究竟死亡,以其死则不复再生,不生则不灭,盖以打破无始无明,彻见本来面目,此允称为佛教最可贵之处。

凡人皆贪生畏死,因世间他事,皆有解决之道,唯独死亡,无可商量。

圣者超脱物外,于现实生活中,即是不生不灭之涅盘妙心,所谓:“不染六尘名***,不生妄想名涅盘”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盘。

生死与涅盘本无距离,只在当下一念间。

若体悟本性,生死,涅盘皆不可得。

吾人但不造生死业,即得大涅盘;若求大涅盘,即造生死业。

梵语 nirva,巴利语 nibbna。

又作泥洹、泥曰、涅盘那、涅隶盘那、抳缚南、?缚?。

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

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

或作般涅盘(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盘(大,即殊胜之意。

又作大圆寂)。

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

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盘寂静」。

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盘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

佛教大乘、小乘对涅盘之解释,异说纷纭。

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盘即灭却烦恼之状态。

其中复有有馀(依)涅盘与无馀(依)涅盘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馀之依身,略称「馀依」或「馀」)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於灭无之状况。

有部等主张涅盘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盘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

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盘八味。

若以此配以涅盘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

唯识宗称涅盘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盘、有馀依涅盘、无馀依涅盘与无住处涅盘四种。

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略称本来清净涅盘、性净涅盘,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

无住处涅盘,即依於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於涅盘之境地。

大乘佛教之涅盘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盘分为性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盘)二种。

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盘、圆净涅盘(相当於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盘)与方便净涅盘(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身,缘尽而入涅盘。

又作应化涅盘)等三涅盘。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馀涅盘,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馀还生。

同时,涅盘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

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盘之城,亦称无为涅盘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盘、般涅盘、大般涅盘。

入涅盘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

涅盘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馀依涅盘之意。

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盘像。

举行追慕释尊之***,称涅盘会、涅盘忌、常乐会等。

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

〔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盘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毘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

涅盘(梵语nirvana),涅盘是佛***修学佛法,最终的归宿,最后的目标与终程,更是佛***的理念世界。

涅盘经云:‘夫涅盘者,名为解脱。

涅盘经云:‘涅盘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

涅盘经云:‘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大涅盘。

佛法清净无染就是涅盘。

佛性(梵语buddha-dhatu)常恒无有变异,光明自在,当下就是涅盘。

凡夫之辈无明覆故,令诸众生不能得见涅盘,虽处涅盘性,不见涅盘,始终不得解脱生死。

***都有个涅盘之心,凡夫不开发,不勤修,不断烦恼,虽有涅盘之心,有亦等于无一般。

勤修戒定慧的菩萨行者,断烦恼,便见涅盘,当知涅盘是常住法,非本无今有,是故涅盘是常住的。

总而言之,涅盘的境界是勤修戒定慧而得,涅盘就是清净佛法的别名,每个人都有一颗清净之涅盘妙心,只是无明烦恼所覆蔽,因而不得普见涅盘,是故沉沦生死,流转六道。

若能发起道心,弃除贪乐五欲(梵语panca kamah),心生恭敬三宝,勤修如来正法,息灭贪嗔痴诸烦恼,普见不生不灭之佛性,即见涅盘。

涅盘境界有何层次之说呢?

声闻(梵语sr***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菩萨(梵语bodhisattva)、佛(梵语buddha)圣人所证悟的涅盘境界,高低深浅是有层次的,依佛法所提的涅盘有四种:

一者、本来自性清净涅盘:真如理,随缘变造一切诸法,虽有烦恼垢染,而本性清净,具足无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众生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无有分别,故名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二者、有余依涅盘:烦恼之障虽灭,尚余欲界五阴之身而为所依,故名有余依涅盘。

三者、无余依涅盘:烦恼既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故名无余依涅盘。

四者、无住处涅盘:不住生死,不住涅盘,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无住处涅盘。

入灭就是涅盘

涅盘

nirvāna

佛教术语。意译为灭、灭度、寂灭、无为、圆寂等。涅盘是从佛教传统印度宗教中继承下来的概念,是最易被误解的佛教名词。其本义是熄灭、(被风)吹灭。早期佛教认为证得涅盘的人有两种存在状态:一是爱等烦恼已断,但前世留下的果报之身尚存,称有余涅盘;一是命终之时,五蕴离散,不复受生,称无余涅盘。大乘佛教对涅盘的理解更复杂一些,认为以往小乘的涅盘理想是“灰身灭智、捐形绝虑”,而自己的理想是无住涅盘,即为救度众生,既不以生死亦不以涅盘为住处。大乘涅盘特征有许多说法:《涅盘经》说有常乐我净的功德;《中论》说实相即是涅盘;中观派说空即涅盘,且世间与涅盘等同;也有说涅盘即法身、法界、如来藏等。在大乘佛教中,涅盘不仅是解脱境界,更成为存在的本体,与经验存在者相对待。

更为详细的解释

没有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