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头人是什么电影_无头人告状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1 0
  1. 龙图公案的书籍介绍
  2. 帮我列出中国史上各个朝代的迷案!
  3. 告的四字成语
  4. 劳动人民脑洞真大,上天入地、断案如神全都是包拯,还说他是阎王
  5. 什么什么相告四字成语

《窦娥冤》你看行不。

●楔子

〔卜儿蔡婆上,诗云〕

无头人是什么电影_无头人告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老身蔡婆婆是也,楚州人

氏,嫡亲三口儿家属。不幸夫主亡逝已过,止有一个孩儿,年长八岁,俺娘儿两

个,过其日月,家中颇有些钱财。这里一个窦秀才,从去年问我借了二十两银子,

如今本利该银四十两。我数次索取,那秀才只说贫难,没得还我。他有一个女儿,

今年七岁,生得可喜,长得可爱,我有心看上他,与我家做个媳妇,就准了这四

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他说今日好日辰,亲送女儿到我家来,老身且不索钱

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秀才敢待来也。

〔冲末扮窦天章引正旦扮端云上,诗云〕

读尽缥缃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汉庭一日承恩召,不说当垆说子虚。小生姓

窦名天章,祖贯长安京兆人也。幼习儒业,饱有文章;争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

不幸浑家亡化已过,撇下这个女孩儿,小字端云,从三岁上亡了他母亲,如今孩

儿七岁了也。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此间一个蔡婆婆,他家广有钱

财,小生因无盘缠,曾借了他二十两银子,到今本利该对还他四十两。他数次问

小生索取,教我把甚么还他,谁想蔡婆婆常常着人来说,要小生女孩儿做他儿媳

妇。况如今春榜动,选场开,正待上朝取应,又苦盘缠缺少。小生出于无奈,只

得将女孩儿端云送于蔡婆婆做儿媳妇去。

〔做叹科,云〕

嗨!这个那里是做媳妇?分明是卖与他一般。就准了他那先借的四十两银子,分

外但得些少东西,勾小生应举之费,便也过望了。说话之间,早来到他家门首。

婆婆在家么?

〔卜儿上,云〕

秀才请家里坐,老身等候多时也。

〔做相见科,窦天章云〕

小生今日一径的将女孩儿送来与婆婆,怎敢说做媳妇,只与婆婆早晚使用。小生

目下就要上朝进取功名去,留下女孩儿在此,只望婆婆看觑则个。

〔卜儿云〕

这等,你是我亲家了。你本利少我四十两银子,兀的是借钱的文书,还了你;再

送你十两银子做盘缠。亲家,你休嫌轻少。

〔窦天章做谢科,云〕

多谢了婆婆,先少你许多银子都不要我还了,今又送我盘缠,此恩异日必当重报。

婆婆,女孩儿早晚呆痴,看小生薄面,看觑女孩儿咱。

〔卜儿云〕

亲家,这不消你嘱付,令爱到我家,就做到亲女儿一般看承他,你只管放心的去。

〔窦天章云〕

婆婆,端云孩儿该打呵,看小生面则骂几句;当骂呵,则处分几句。孩儿,你也

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

那打骂吃。儿(口乐),我也是出于无奈。

〔做悲科〕

〔唱〕

仙吕·赏花时我也只为无计营生四壁贫,因此上割舍得亲儿在两处分。从今日远践洛阳尘,又不知归期定准,则落的无语暗消魂。

〔下〕

〔卜儿云〕

窦秀才留下他这女孩儿与我做媳妇儿,他一径上朝应举去了。

〔正旦做悲科,云〕

爹爹,你直下的撇了我孩儿去也!

〔卜儿云〕

媳妇儿,你在我家,我是亲婆,你是亲媳妇,只当自家骨肉一般。你不要啼哭,

跟着老身前后执料去来。

〔同下〕

●第二折

〔赛卢医上,诗云〕 小子太医出身,也不知道医死多人,何尝怕人告发,关了一日店门?在城有个蔡 家婆子,刚少他二十两花银,屡屡亲来索取,争些捻断脊筋。也是我一时智短, 将他赚到荒村,撞见两个不识姓名男子,一声嚷道:「浪荡乾坤,怎敢行凶撒泼, 擅自勒死平民!」吓得我丢了绳索,放开脚步飞奔。虽然一夜无事,终觉失精落 魂;方知人命关天关地,如何看做壁上灰尘。从今改过行业,要得灭罪修因,将 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超度的***。小子赛卢医的便是。只为要赖 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赚他到荒僻去处,正待勒死他,谁想遇见两个汉子,救了他 去。若是再来讨债时节,教我怎生见他?常言道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喜得我是孤身,又无家小连累,不若收拾了细软行李,打个包儿,悄悄的躲到别 处,另做营生,岂不干净?

〔张驴儿上,云〕

自家张驴儿,可奈那窦娥百般的不肯随顺我;如今那老婆子害病,我讨服毒药与

他吃了,药死那老婆子,这小妮子好歹做我的老婆。

〔做行科,云〕

且住,城里人耳目广,口舌多,倘见我讨毒药,可不嚷出事来?我前日看见南门

外有个药铺,此处冷静,正好讨药。

〔做到科,叫云〕

太医哥哥,我来讨药的。

〔赛卢医云〕

你讨甚么药?

〔张驴儿云〕

我讨服毒药。

〔赛卢医云〕

谁敢合毒药与你?这厮好大胆也。

〔张驴儿云〕

你真个不肯与我药么?

〔赛卢医云〕

我不与你,你就怎地我?

〔张驴儿做拖卢云〕

好呀,前日谋死蔡婆婆的,不是你来?你说我不认的你哩?我拖你见官去。

〔赛卢医做慌科,云〕

大哥,你放我,有药有药。

〔做与药科,张驴儿云〕

既然有了药,且饶你罢。正是: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下〕

〔赛卢医云〕

可不悔气!刚刚讨药的这人,就是救那婆子的。我今日与了他这服毒药去了,以

后事发,越越要连累我;趁早儿关上药铺,到涿州卖老鼠药去也。

〔下〕

〔卜儿上,做病伏几科〕

〔孛老同张驴儿上,云〕

老汉自到蔡婆婆家来,本望做个接脚,却被他媳妇坚执不从。那婆婆一向收留俺

爷儿两个在家同住,只说好事不在忙,等慢慢里劝转他媳妇,谁想他婆婆又害起

病来。孩儿,你可曾算我两个的八字,红鸾天喜几时到命哩?

〔张驴儿云〕

要看什么天喜到命!只赌本事,做得去自去做。

〔孛老云〕

孩儿也,蔡婆婆害病好几日了,我与你去问病波。

〔做见卜儿问科,云〕

婆婆,你今日病体如何?

〔卜儿云〕

我身子十分不快哩。

〔孛老云〕

你可想些甚么吃?

〔卜儿云〕

我思量些羊肚儿汤吃。

〔孛老云〕

孩儿,你对窦娥说,做些羊肚儿汤与婆婆吃。

〔张驴儿向古门云〕

窦娥,婆婆想羊肚儿汤吃,快安排将来。

〔正旦持汤上,云〕

妾身窦娥是也。有俺婆婆不快,想羊肚汤吃,我亲自安排了与婆婆吃去。婆婆也,

我这寡妇人家,凡事要避些嫌疑,怎好收留那张驴儿父子两个?非亲非眷的,一

家儿同住,岂不惹外人谈议?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我也累做不

清不洁的。我想这妇人心好难保也呵。

〔唱〕

南吕·一枝花他则待一生鸳帐眠,那里肯半夜空房睡;他本是张郎妇,又做了李郎妻。有一等妇女每相随,并不说家克计,则打听些闲是非;说一会不明白打凤的机关,使了些调虚嚣捞龙的见识。梁州第七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道着难晓,做出才知。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云〕

婆婆,羊肚儿汤做成了,你吃些儿波。

〔张驴儿云〕

等我拿去。

〔做接尝科,云〕

这里面少些盐醋,你去取来。

〔正旦下〕

〔张驴儿放药科〕

〔正旦上,云〕

这不是盐醋?

〔张驴儿云〕

你倾下些。

〔正旦唱〕

隔尾你说道少盐欠醋无滋味,加料添椒才脆美。但愿娘亲早痊济,饮羹汤一杯,胜甘露灌体,得一个身子平安倒大来喜。

〔孛老云〕

孩儿,羊肚汤有了不曾?

〔张驴儿云〕

汤有了,你拿过去。

〔孛老将汤云〕

婆婆,你吃些汤儿。

〔卜儿云〕

有累你。

〔做呕科,云〕

我如今打呕,不要这汤吃了,你老人家吃罢。

〔孛老云〕

这汤特地做来与你吃的,便不要吃,也吃一口儿。

〔卜儿云〕

我不吃了,你老人家请吃。

〔孛老吃科〕

〔正旦唱〕

贺新郎一个道你请吃,一个道婆先吃,这言语听也难听,我可是气也不气!想他家与咱家有甚的亲和戚?怎不记旧日夫妻情意,也曾有百纵千随?婆婆也,你莫不为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因此上把旧恩情全不比新知契。则待要百年同墓穴,那里肯千里送寒衣。

〔孛老云〕

我吃下这汤去,怎觉昏昏沉沉的起来?

〔做倒科〕

〔卜儿慌科,云〕

你老人家放精神着,你扎挣着些儿。

〔做哭科,云〕

兀的不是死了也!

〔正旦唱〕

斗虾(虫麻)空悲戚,没理会,人生死是轮回。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各人证候自知,人命关天关地;别人怎生替得,寿数非干今世。相守三朝五夕,说甚一家一计。又无羊酒段匹,又无花红财礼;把手为活过日,撒手如同休弃。不是窦娥忤逆,生怕旁人议论。不如听咱劝你,认个自家悔气,割舍的一具棺材停置,几件布帛收拾,出了咱家门里,送入他家坟地。这不是你那从小儿年纪指脚的夫妻,我其实不关亲无半点(忄西)惶泪。休得要心如醉,意似痴,便这等嗟嗟怨怨,哭哭啼啼

〔张驴儿云〕

好也罗!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

〔卜儿云〕

孩儿,这事怎了也?

〔正旦云〕

我有什么药在那里?都是他要盐醋时,自家倾在汤儿里的。

〔唱〕

隔尾这厮搬调咱老母收留你,自药死亲爷待要唬吓谁?

〔张驴儿云〕

我家的老子,倒说是我做儿子的药死了,人也不信。

〔做叫科,云〕

四邻八舍听着:窦娥药杀我家老子哩。

〔卜儿云〕

罢么,你不要大惊小怪的,吓杀我也。

〔张驴儿云〕

你可怕么?

〔卜儿云〕

可知怕哩。

〔张驴儿云〕

你要饶么?

〔卜儿云〕可知要饶哩。

〔张驴儿云〕

你教窦娥随顺了我,叫我三声嫡嫡亲亲的丈夫,我便饶了他。

〔卜儿云〕

孩儿也,你随顺了他罢。

〔正旦云〕婆婆,你怎说这般言语?

〔唱〕

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

〔张驴儿云〕

窦娥,你药杀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

〔正旦云〕

怎生是官休?怎生是私休?

〔张驴儿云〕

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

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

〔正旦云〕

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

〔张驴儿拖正旦、卜儿下〕

〔净扮孤引祗候上,诗云〕

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下官楚

州太守桃杌是也。今早升厅坐衙,左右,喝撺厢。

〔祗候吆喝科〕

〔张驴儿拖正旦、卜儿上,云〕

告状,告状。

〔祗候云〕

拿过来。

〔做跪见,孤亦跪科,云〕

请起。

〔祗候云〕

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

〔孤云〕

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祗候吆喝科,孤云〕

那个是原告?那个是被告?从实说来。

〔张驴儿云〕

小人是原告张驴儿,告这媳妇儿,唤做窦娥,合毒药下在羊肚汤儿里,药死了俺

的老子。这个唤做蔡婆婆,就是俺的后母。望大人与小人做主咱。

〔孤云〕

是那一个下的毒药?

〔正旦云〕

不干小妇人事。

〔卜儿云〕

也不干老妇人事。

〔张驴儿云〕

也不干我事。

〔孤云〕

都不是,敢是我下的毒药来?

〔正旦云〕

我婆婆也不是他后母,他自姓张,我家姓蔡。我婆婆因为与赛卢医索钱,被他赚

到郊外勒死;我婆婆却得他爷儿两个救了性命,因此我婆婆收留他爷儿两个在家,

养膳终身,报他的恩德。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要逼勒

小妇人作他媳妇。小妇人元是有丈夫的,服孝未满,坚执不从。适值我婆婆患病,

着小妇人安排羊肚汤儿吃。不知张驴儿那里讨得毒药在身,接过汤来,只说少些

盐醋,支转小妇人,暗地倾下毒药。也是天幸,我婆婆忽然呕吐,不要汤吃,让

与他老子吃,才吃的几口,便死了。与小妇人并无干涉,只望大人高抬明镜,替

小妇人做主咱。

〔唱〕

牧羊犬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那羹本五味俱全,除了此百事不知。他推道尝滋味,吃下去便昏迷。不是妾讼庭上胡支对,大人也,却教我平白地说甚的?

〔张驴儿云〕

大人详情:他自姓蔡,我自姓张,他婆婆不招俺父亲接脚,他养我父子两个在家

做甚么?这媳妇年纪儿虽小,极是个赖骨顽皮不怕打的。

〔孤云〕

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大棍子打着。

〔祗候打正旦,三次喷水科〕

〔正旦唱〕

骂玉郎这无情棍棒教我捱不的。婆婆也,须是你自做下,怨他谁?劝普天下前婚后嫁婆娘每,都看取我这般傍州例。感皇恩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茶歌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天哪!怎么的覆盆不照太阳晖!

〔孤云〕

你招也不招?

〔正旦云〕

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

〔孤云〕

既然不是你,与我打那婆子。

〔正旦忙云〕

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孤云〕

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到来日判个斩字,押

付市曹典刑。

〔卜儿哭科,云〕

窦娥孩儿,这都是我送了你性命,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

黄钟尾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漏面贼!想人心不可欺,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到如今待怎的?情愿认药杀公公,与了招罪。婆婆也,我怕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随祗候押下〕

〔张驴儿做叩头科,云〕

谢青天老爷做主!明日杀了窦娥,才与小人的老子报的冤。

〔卜儿哭科,云〕

明日市曹中杀窦娥孩儿也,兀的不痛杀我也!

〔孤云〕

张驴儿,蔡婆婆,都取保状,着随衙听候。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

也。

〔同下〕

●第三折

〔外扮监斩官上,云〕

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

〔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

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

〔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

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刽子云〕

你有甚么话说?

〔正旦唱〕

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

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

〔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刽子云〕

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

〔正旦云〕

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

〔唱〕

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

〔刽子云〕

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

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

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

〔唱〕

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

天哪,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

婆子靠后。

〔正旦云〕

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

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

〔卜儿云〕

孩儿,痛杀我也。

〔正旦云〕

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

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

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氵蹇)不了的浆水饭,

(氵蹇)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

上。

〔唱〕

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鲍老儿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卜儿哭科,云〕

孩儿放心,这个老身都记得。天哪,兀的不痛杀我也。

〔正旦唱〕

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刽子做喝科,云〕

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

〔正旦跪科〕

〔刽子开枷科〕

〔正旦云〕

窦娥告监斩大人,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监斩官云〕

你有什么事?你说。

〔正旦云〕

要一领净席,等我窦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枪上。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休半点儿沾在地下,都飞在白练上者。

〔监斩官云〕

这个就依你,打甚么不紧。

〔刽子做取席科,站科,又取白练挂旗上科〕

〔正旦唱〕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

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

〔正旦再跪科,云〕

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

娥尸首。

〔监斩官云〕

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

〔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

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监斩官云〕

打嘴!那有这等说话!

〔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

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

〔内做风科,刽子云〕

好冷风也!

〔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题遍。

〔做哭科,云〕

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

〔唱〕

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刽子做开刀,正旦倒科〕

〔监斩官惊云〕

呀,真个下雪了,有这等异事!

〔刽子云〕

我也道平日,满地都是鲜血,这个窦娥的血,都飞在那丈二白练上,并无半

点落地,委实奇怪。

〔监斩官云〕

这死罪必有冤枉,早两桩儿应验了,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且看后来

如何。左右,也不必等待雪晴,便与我抬他尸首,还了那蔡婆婆去罢。

我摘了第二折,你可以看看演哪一部分。人物都很全,也很好演。元曲比较浅显易懂,里面的唱词都不错。

龙图公案的书籍介绍

鲁吉英,山阳县令,是铁手团的奸细,可以说是一个坏人。鲁吉英一出场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憨厚、豪爽,幽默、重感情的人,邗沟案时,因为好友李翰之死和生前所托,他前赴洛阳李翰家中寻找李夫人宁无双。

并取回一封密信。后来和李元芳一起保护宁无双,帮助李翰洗刷冤情,这个人因为正直憨厚,又插科打诨,一度让人觉得是好人,直到在北沟大仓他才露出了破绽,原来鲁吉英就是铁手团的奸细,最终狄仁杰将计就计、引蛇出洞,让这位所谓的“正人君子”露出了本来面目。

扩展资料:

神探狄仁杰3剧情片段

邗沟盐船覆没,来扬州查案的官员李翰无故上吊自尽。狄公与元芳曾泰在街上偶遇来洛阳告状的扬州漕户方九,得知了扬州漕户冤情,并将告状书呈于武则天。然而,方九一行人却遭到扬州衙役的追杀。狄公设下巧记,抓住追杀方九的衙役,得知他们是奉了扬州刺史崔亮的命令。

然而,当狄公想找到李翰夫人宁氏。不料,之前已经有两拨人造访过李府,接走了宁氏。狄公随即派元芳追赶救援。元芳终于在一处客栈见到了宁氏,也偶遇到了山阳县令鲁吉英,遂成为好友。

云姑用纸条将宁氏骗到铁仙观,宁氏落入云姑之手。元芳和鲁吉英准备救出宁氏。元芳得知云姑是铁手团的人。元芳在铁仙观陷入铁手团的陷阱,最终力挫铁手团十大高手,自己也身受重伤掉入了河中。而鲁吉英和宁氏则成功逃跑了。

狄公微服私访到了扬州,却无意撞到了一起无头命案。狄公发现命案后竟牵扯出官盐私案,消失在邗沟的沉船官盐竟无缘出现在河口镇。狄公却发现许多水鬼,他们手上拥有大量官盐,狄公决定沿着这条线索追查下去。

狄公来到了山阳县见到了鲁吉英,来到了李翰上吊自尽的场所。狄公指出李翰的死有许多疑点,李翰之死背后肯定还隐藏许多秘密。

此时,宁氏准备来群仙楼,与元芳见面。而此时,云姑等铁手团的人也来到群仙楼。幸亏鲁吉英及时出现,引走了铁手团的追兵。宁氏才得以脱险。元芳在河中漂流许久,被一名叫小清的女子救起,然而,此时元芳已经失忆,忘记了一切。

帮我列出中国史上各个朝代的迷案!

《龙图公案》又叫《包公案》,它的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自史料,或吸收曲艺精华,或取自时事近作。内容大都是包公明断谋财害命、仗势凌人以及奸盗等案,塑造了一个刚直正义的清官形象,同时夹杂了大量封建***道德说教和因果报应思想。故事情节较为生动曲折,但语言呆滞平庸。对后世公案***有一定的影响。

《龙图公案》是明末产生的白话短篇公案***集。书分十卷,包含一百个断案故事。不题撰人。

此书的版本很多。屯溪旧书店书目有明末刻十卷本一种,现存一至六卷,是此书的最早刊本。现在通行的版本有繁简两种系统;无论繁本简本,较早的单行本均有“江左陶元乃斌父题于武丘之悟石轩”(见《包龙图公案序》)。繁本十卷一百则,主要有:清初刊大字本,每则后附听玉斋评,有插图;四美堂刊本,版心题“种树堂”,有图,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题“李卓吾评”,实无评语;乾隆丙申(1716)重刊本,雨余堂刊本,八卷,清嘉庆十五年(1810)增美堂刊本;嘉庆二十一年(1816)一经堂刊本。简本系统六十六则,主要有:清乾隆乙未(1775)书业堂刊本,有图,半叶九行,行二十字,间附听玉斋评,亦题“李卓吾评”,形式与四美堂本同;嘉庆七年(1802)刊本,图十幅,正文卷端题“新评龙图神断公案”半叶九行,行二十字;道光癸卯(1843)黎照楼重刻本;道光乙酉(1849)三社堂刻本;光绪庚子(1900)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包公七十二件无头案》;嘉庆间刻《龙图刚峰公案合编》,其中《龙图公案》一共六卷八十九则;1985年宝文堂书店出校点本。繁本与简本在文字上并无大的出入,简本是由繁本删去一些故事而成,所删大多为每卷的后几则。

《龙图公案》书叙包公断案的神奇与公正,是中国第一部短篇公案***集。每篇讲叙一个故事,篇与篇间内容无关联,以包公这一中心人物贯穿全篇,题材来源广泛,但其中除了一篇《割牛舌》的本事见于《宋史》包拯传,九十九个都是别人的或虚构的。书中有的故事来自民间流传的包公事迹,有的从史书、杂记中***录,有的从《海公案》中转抄,有的则取自明代近事。《龙图公案》出书较晚,在它之前,已有不少反映包公事迹的集子。有人做过专门统计,《龙图公案》抄自《百家公案》四十八篇,《廉明公案》二十二篇,《详刑公案》十二篇,《律条公案》三篇,《新民公案》三篇,共八十六篇,还有十四篇大多数为公案形式的社会问题***。作者将标题两两相对,而且按照案情,将内容和性质不同的篇目作了简单的分类处理,可见匠心

包公名包拯,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人,从现有史料看来,戏曲、***中至今仍如数家珍的包公故事,均是无中生有的。但包拯确实是个清官,他一生信奉为民作主的信念,坚持做官要有所建树,不能庸碌碌,甚至敢于弹劾皇亲国戚,即使对皇帝本人,意见也非常犀利。他一生中留下唯一一首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无遗来者羞。”人们把自己想象中的清廉公正、英明神武形象,寄托在这样一个人身上,是可以理解的。

从宋代以来,包公故事就是我国通俗文学表现的热点。现存最早记载包公断案故事的是宋郑克的《折狱龟鉴》。到了元代,“包待制”在杂剧中的形象日见丰满,有关汉卿的《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包待制智斩鲁斋郎》、郑廷玉《包待制智勘***花》、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等二十多种。到了明代,还出现了成化间刊唱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包公专门打击皇亲国戚、恶霸豪强,为国***,为民申冤,所断案件也趋复杂。至晚明,出现了公案***,即《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全像百家公案全传》,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行,十卷一百则目录前题作《新刊京本通俗演义增像百家公案全传》,简称《包龙图判百家公案》,又叫《包公传》。但是该书文字粗糙,人物乖张失度,情节前后不继。明末清初时,《龙图公案》一书问世,大受欢迎。该书不仅继承了《百家公案》的优良传统,而且还开启了后来清代《龙图耳录》、《三侠五义》等书的创作。

《龙图公案》内容有许多触及社会重大问题,如审理恃强凌弱、谋财害命以及奸盗等案,还有行贿受贿,杀边民冒充杀敌请功,科举考试中有才落榜,无才高中等等。应该说,***有不少篇章有一定价值。如《黄菜叶》一节,写包拯在东京判斩赵皇亲。书写西京师官受之妻刘都赛因貌美,被赵王胁归府中行奸。师官受潜入王府,被赵王发现,斩了师家满门,只有张公与师官受五岁幼儿金保逃脱。二人与金保二叔入开封告状。二叔被赵王打死,用黄菜叶裹住灭迹。包公撞见,审明案情,诈病,诱赵王至开封,擒而斩之。这是写包拯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另有《石狮子》写包拯处决刘驸马。有一崔长者乐善好施,在洪水中救了刘英,收为义子。后来***张娘娘偶失玉印,崔长者梦中知其下落,刘英自愿代崔庆往京上报。后刘英因此被招为驸马。

崔庆去寻,刘英将他入狱,崔长者亲自前往,刘英也不认。后包公明察秋毫,拘斩刘英。这也是写包拯的严正无私。而《栽赃》则揭露了土豪的狠毒。伍和为了争亲,两次给人栽赃,包公怒加问罪。《鬼推磨》是讥讽势利之徒。书中说张待诏虽痴呆,但有百万家资,李博士性乖张,却一贫如洗。包公十分不解,问财神爷,财神爷说,痴汉有钱不害人。实在是对世态之绝妙讽刺。《屈煞英才》是抨击科举制度。孙彻读书饱学却屡试不中,王平一字不通反得高中,孙彻的冤魂向闫罗告状,闫罗—包公判罚试官丁谈减寿,罚王平来世作牛。《久鳏》也是同一类题材。赵能饱学却落第,慕色思妻却久鳏,闷闷而死。闫君—包公亲查掌婚司,注禄司册籍,原被误作朱能,嘱其还阳后更名朱能,果然连科及第,入赘王相国家。这种种故事,虽不复杂,但读来只觉大快人心

作者在行文结构处理上,也是简单明快的。书中的一百则故事大部分都是正叙,先写案情,再写破案,判案。也有少部分用了插叙倒叙手法,但并不扑朔迷离。如《木印》一节,先写包公在往河南赈灾,至陈留时,发现有蝇蚋将其马头团团包围,挥之不去,疑有冤情,于是派人随去,果然发现浅埋无头男尸。当场仔细勘验,发现死者腰间有卖布盖戳的小木印。包拯取下带回。他为破案,***作大量用布,让布商带布样来挑选,从中发现了与死者木印相同印记的布,抓获布商李三等。案情破了。这是先写破案,再写案情。再如《割牛舌》是史书唯一所载之事,是说刘全有牛,舌头被人割去。刘全向包公告状。包公让他回去后把牛杀了,卖掉牛肉。又张榜说只要有第一个报告私杀耕牛的,重重有赏。刘全邻居卜安首告了刘全。包公问他为何既割牛舌又告状。原来卜安与刘全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又想陷害他。这则故事虽写得出神入化,但仔细一想,理在其中。

人们常说,包拯这个人物形象是一个“箭垛式人物”,“滚雪球式人物”,从宋代开始,就开始滚动雪球。滚来滚去,一个具有无限权威与睿智的审判官形象就产生了。包公不仅睿智明察,而且还极富同情心和人情味。这就在包公的黑脸之上又镀了一层柔光。如《两家愿指腹为婚》说富户林百万之子林招得与张某之女千金娘子是指腹婚,后林家败落,张家想悔婚,千金娘子不允,夜约招得,欲赐以金银让他至包公处陈告。被屠户裴赞听见。他先入花园,杀死丫环梅香,劫去金子。招得因此入狱。包公令扮作丫环,至裴赞处索命,裴赞招了供。包公为招得与千金主婚。包公总是站在那些有爱情的青年男女一方,同情他们、谅解他们,甚至庇护他们。这就使得包公不仅冷硬刚直,而且有温柔爱心。

《龙图公案》写得曲折生动,但全文题材冗杂,语言呆滞,鲁迅在《中国***史略》中说它“文意甚拙,盖仅识文字者所为”。虽然如此,此书的题材故事在民间仍然广为流传,其在戏曲界。据郑振铎《中国戏曲选本统计》,仅京剧一门,就有来自《龙图公案》的故事十四种。足以可见,包龙图故事之深入人心。人们对贪官污吏愤恨之余,把希望寄托在这样一个人身上,老是梦想有人替他们平冤泄愤。清俞樾《茶香室三钞》就曾指出过一件不属于包公的事:明郑仲夔《耳新》云:周季侯令仁和,有神君之称。尝出行,忽怪风起,吹所张盖,卷落纱帽翅。执盖人请罪曰:“小人因张清风,遂至冒触。”周沈思良久,属能干捕差二人,令往拘张清风。两人商曰:“捕风捉影,安有此理?”乃相与登酒楼。楼上有谈某疾笃,诸医无效。一人曰:“若请张青峰去,必有生理。”二差因问张青风状,潜往其家。值张远出,拘其妻至县。周讯之。妇曰:“渠本非吾夫。吾夫病,请渠医治,渠见妾姿容,致夫死,复谋娶妾。一曰渠酒后自吐真情,妾即欲寻死,因念无人伸冤,偷生至此。今遇天台,冤伸有曰。但渠为某氏延去,须就其处拘之。”周命前差往拘,一讯果服。按:今***家演包孝肃事,有捕落帽风一事,不知其本此也。

《龙图公案》在同治七年(1868)被查禁。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词***”,把《龙图公案》列为榜首,将其与道光末问世的《品花宝鉴》并列。理由大约是由于它写了“奸盗诈伪”。其实《龙图公案》中性描写极少,也没有过分渲染案情。与之列为同一书目的多为“媚史”、“”、“浪史”等,如《昭阳趣史》、《玉妃媚史》等。这其实很不妥当。但当时清***正特别敏感,为太平天国之类的“兵戈浩劫”正多方搜求原因,因此,《龙图公案》遭此劫难是在所难免的了。

告的四字成语

明朝三大宫廷巨案“梃击”、“红丸”、“移宫”

梃击 光天化日之下,手持木棍闯皇宫击伤多人——朱常洛马上把此事报告给万历皇帝。在此之前,这位老皇帝已经多年不临朝了,他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男子名叫张差,可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颠三倒四,像一个疯子。 御史再三讯问,可张差总是胡言乱语,什么吃斋、讨封,问了数小时,也没将实情供出。审判官不耐烦把他交给了刑部定论。交到刑部后,由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审。 这时张差似乎清醒了些,回答:“我被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等人欺负了,他们烧掉我的柴草,我非常气愤,就打算到京城告状,击鼓伸冤。于是我就在4月中旬来到京城。我是从东门走进来的,但我不认得路,只好一直往西走,半路上遇到两个男子,给了我一根枣木棍,告诉我拿着这根枣木棍就可以伸冤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一下子犯迷糊了,就走到皇宫宫门了,还打伤了许多人,最后被捉住了。”胡士相仍然难下结论,他认为张差是疯癫之人,于是把情况上奏了万历皇帝。 刑部提牢主王之寀看出了蹊跷。有一天,王之寀为牢中分发饭菜,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于是他决定再次审讯张差。为了让他说出实情,王之寀对张差说:“你说实话,就给你饭吃,要不然就饿你。”张差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儿说道:“不敢说。”王之寀当即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只留两名狱卒在旁,亲自对他进行审问。在威逼之下,张差说出了实情,牵出惊天阴谋。

至于阴谋是什么,就是让皇帝立太子,但是幕后黑手是谁还不知道。

红丸案

万历末年,朱常洛的太子地位已定。于是,阴险毒辣的郑贵妃为了讨好朱常洛,投其所好,送了八个美女供他享用。朱常洛身体本不强健,此番又与这些女人*乐,渐渐体力不支。登基仅十几天,就因酒色过度,卧床不起了。 可是,他并不节制自己,照样与这些人鬼混。一天夜里,为了寻求***,朱常洛服了一粒“红丸”,结果,狂躁不已,狂笑不止,精神极度亢奋。次日早,侍寝的吴赞连忙请来御医崔文升诊治。崔文升不知皇帝是阴虚肾竭,还以为是邪热内蕴,下了一副泄火通便的猛药。结果,朱常洛一宿腹泻三十余次,危在旦夕。这下子,闯了大祸,朝廷上唇枪舌剑,吵声骂声不绝于耳。 重臣杨涟上书,指责崔文升误用泻药。崔文升反驳说并非误用,而是皇帝用了“红丸”造成病重。东林党人马上强调,不但崔文升用药不当,还拿“红丸”之事,败坏皇帝名声…… 病危之中的朱常洛,躺在病榻上,似念念不忘“红丸”,想要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当即进了颗红色丸药,朱常洛服后,没甚动静。晚上,朱常洛又要求再服一丸,李可灼又进了一颗红色丸药。结果,不大一会儿,皇上就手捂心口,瞪着两眼,挣扎几下,一命呜呼了。朱常洛才即位三十天,年号还没来得及制定呢!

就是一个悲剧……

移宫案

  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画像

[2]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驾崩,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即位。 泰昌帝即位后,其子朱由校与李选侍一起迁住乾清宫。一月后,泰昌帝驾崩,李选侍控制了乾清宫,与太监李进忠(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欲争当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举引起朝臣的极力反对。 泰昌帝驾崩当日,杨涟、刘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宫,要求哭临泰昌帝,请见皇长子朱由校,商谈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选侍的阻拦。在大臣们的力争下,李选侍方准朱由校与大臣们见面。杨涟、刘一燝等见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万岁,并保护朱由校离开乾清宫,到文华殿接受群臣的礼拜,决定以本月六日举行登极大典。为了朱由校的安全,诸大臣暂将他安排在太***居住,由太监王安负责保护。李选侍挟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过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们强烈反对。朝臣们要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迁居哕鸾宫,遭李选侍拒绝。李选侍又要求先封自己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们的拒绝,矛盾日渐激化。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画像

[3]朱由校御乾清宫登极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选侍尚未有移宫之意,并传闻还要继续延期移出乾清宫。内阁诸大臣站在乾清宫门外,迫促李选侍移出。朱由校的东宫伴读太监王安在乾清宫内力驱,李选侍万般无奈,怀抱所生八公主,仓促离开乾清宫,移居仁寿宫内的哕鸾宫。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门,即皇帝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至此,李选侍争当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图终成画饼。 李选侍虽已“移宫”,但斗争并未结束。“移宫”数日,哕鸾宫失火,经奋力抢救,才将李选侍母女救出。反对移宫的官员散发谣言:选侍投缳,其女投井,并说“皇八妹入井谁怜,雉经莫诉”,指责朱由校违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杨涟等人的支持下批驳了这些谣传,指出“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至此,“移宫”风波才算暂告结束。

清史第一迷案-----太后下嫁!

一、“太后下嫁”之说

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群山环抱,苍松掩映,乃清初顺治皇帝亲点的“万年吉地”,清代在这里先后修建了九座帝后陵和五座妃园寝,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位皇帝和众多后妃。今天,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进入陵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于风水墙外的陵园。仔细观览,于残垣断壁间仍可发现其规制相当特殊。该陵没有马槽沟、玉带河和券桥,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进入大门,但见其三座门位于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仅存基址。有资料及旧照片显示该殿并非帝后陵中常见的歇山顶,而是规格更高的重檐庑殿顶,突显陵主的高贵尊崇。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后累加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受到清室顶礼尊崇。她是清东陵安葬的辈分最高的人,但为什么却被置于风水墙之外呢?这就牵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据野史记载,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极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不久,多尔衮的妻子亡故,于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机鼓动皇太后与摄政王合宫,正式结婚,双方自然都很乐意。定下婚期后,就以顺治小皇帝的名义颁诏天下,宣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就这样,皇太后纡尊降贵,公然下嫁给了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成了幼帝顺治的继父,其名号称为“皇父摄政王”。诏书中说得倒也直白,年轻的皇太后终于难守空闺,红杏出墙,自愿下嫁给刚刚丧妻的多尔衮。甚至有些***中称,早在皇太极在世时,庄妃已与多尔衮两情相悦,暗渡陈仓了,此时结婚,终使两人夙愿得偿。

据说,礼部为操办这次婚礼,还专门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礼仪规,洋洋六大册,称为《***大婚典礼》,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称贺,蔚为盛事。就连远在浙东海岛上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风闻此事,特意写了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就是说,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尔衮死后,旋即被人告发谋逆,遭到无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由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自己反思起来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所以,她不愿死后被送回盛京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才嘱咐孙子康熙,将其葬于东陵。该陵建于风水墙外,即寓有贬抑之意,要罚她给***看守门户。如此等等,传说不一而足。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几同信史,以致后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清史稿》未能“秉笔直书”此事,为其阙失之一端。

劳动人民脑洞真大,上天入地、断案如神全都是包拯,还说他是阎王

1. 告的四字成语大全

自告奋勇、

谆谆告诫

无可奉告、

大功告成、

不可告人、

告老还乡、

告朔饩羊、

上求下告、

奔走相告、

龟厌不告、

不敢告劳、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三告投杼、

行词告状、

哀告宾伏、

死告活央、

三求四告、

悬车告老、

堪以告慰、

嗷嗷无告、

首战告捷、

告哀乞怜、

哀告宾服、

告贷无门、

户告人晓、

无头告示

2. 告的四字成语

自告奋勇

[zì gào fèn yǒng]

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谆谆告诫

[zhūn zhūn gào jiè]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无可奉告

[wú kě fèng gào]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告老还乡

[gào lǎo huán xiāng]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大功告成

[dà gōng gào chéng]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不可告人

[bù kě gào rén]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告朔饩羊

[gào shuò xì yáng]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上求下告

[shàng qiú xià gào ]

指到处求问。

奔走相告

[bēn zǒu xiāng gào]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乞哀告怜

[qǐ āi gào lián]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哀告宾伏

[āi gào bīn fú ]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宾伏:古代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服从;后指顺从、归顺。] 书证:元?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右支吾,紧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宾伏。”

不敢告劳

[bù gǎn gào láo]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买上告下

[mǎi shàng gào xià]

贿赂上司,央告下人。

三告投杼

[sān gào tóu zhù]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龟厌不告

[guī yàn bù gào]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行词告状

[xíng cí gào zhuàng]

写状词打官司。

告贷无门

[gào dài wú mén]

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无头告示

[wú tóu gào shi]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内容的官样文章。

首战告捷

[shǒu zhàn gào jié]

第一仗就取得胜利。

3. 四个字的成语告在第二个字

三告投杼:基本解释:《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哀告宾服:基本解释:宾服:古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依服、服从。

后泛指归顺、服从。指哀求饶恕,愿意服从。

拼音读法:āi gào bīn fú近义词组:跪地求饶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表示服从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支右吾,跪在街衢,哀告宾服。”。

4. 谁能告我4个字成语

苦海无边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俛首帖耳 黾穴鸲巢 免怀之岁 绵言细语 绵延不断 绵绵瓜瓞 绵绵不绝 绵绵不断 绵力薄材 绵里藏针 眠云卧石 眠思梦想 眠霜卧雪 眠花醉柳 眠花卧柳 眠花宿柳 眠花藉柳 蜜里调油 密云不雨 密约偷期 密密层层 密锣紧鼓 秘而不言 秘而不宣 秘而不露 觅迹寻踪 米珠薪桂 米已成炊 米盐博辩 米粒之珠 靡知所措 靡有孑遗 靡衣玉食 靡衣媮食 靡衣偷食 靡颜腻理 靡所适从 靡所底止 靡然向风 靡然乡风 靡然顺风 靡然从风 靡然成风 靡靡之音 靡靡之声 靡靡之乐 靡坚不摧 靡不有初 麋沸蚁动 糜躯碎首 猕猴骑土 迷踪失路 迷途知返 迷途知反 迷涂知反 迷头认影 迷天大罪 迷天大谎 迷人眼目 迷迷荡荡 迷恋骸骨 迷离扑朔 迷离恍惚 迷离惝恍 迷离徜恍。

5. 关于告字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告字的成语有哪些 :

自告奋勇、

谆谆告诫、

无可奉告、

大功告成、

不可告人、

告老还乡、

告朔饩羊、

上求下告、

奔走相告、

龟厌不告、

不敢告劳、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三告投杼、

行词告状、

哀告宾伏、

死告活央、

三求四告、

恶人先告状、

悬车告老、

堪以告慰、

嗷嗷无告、

首战告捷、

告哀乞怜、

哀告宾服、

告贷无门、

户告人晓、

无头告示

6. 含有告字的成语

告往知来 gào wǎng zhī lái

意思: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朔饩羊 gù shuò xì yáng

意思: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

告贷无门 gào dài wú mén

意思: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出处:明·瞿式耜《表急公绅士疏》:“各勋之索米索饷,刻不可迟,称贷无门,征催莫济。”

告老还家 gào lǎo huán jiā

意思: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7. 带有广和告两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一箭钟情(箭牌口香糖广告语) 一见钟情

2、骑乐无穷(某摩托车广告语) 其乐无穷

3、一明惊人(某眼病治疗仪广告语) 一鸣惊人

4、衣名惊人(某服装广告语) 同上

5、无胃不至(某治胃药广告语) 无微不至

6、饮以为荣(某饮品广告语) 引以为荣

7、天尝地酒(某酒类广告语) 天长地久

8、食全食美(某酒店广告语) 十全十美

9、咳不容缓(某止咳药广告语) 刻不容缓

10、闲妻良母(某洗衣机广告语) 贤妻良母

11、默默无蚊(某杀蚊剂广告语) 默默无闻

12、牙口无炎(某牙膏广告语) 哑口无言

13、百衣百顺(某名牌服装广告语) 百依百顺

14、引人入店(某高级饭店横额) 引人入胜

15、智者见质(古桥空调广告语) 智者见智

16、触幕惊新(亚细亚电脑三维动画系统广告语)

触目惊心

18、大石化小 小石化了(胆舒胶囊广告语) 大事

化小,小事化了

19、六神有主 一家无忧(六神特效花露水广告语)

六神无主

8. 告字开头的成语

告字开头的成语

1. 告往知来 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2. 告朔饩羊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3. 告贷无门 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4. 告老还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5. 告老还乡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6. 告老在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家:故乡、故里。指因年老而辞职在故乡安度晚年。

什么什么相告四字成语

历史 上有很多人物,因为在某个领域成就突出,或因自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等,而被广大民众奉若神明。除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后世帝王,还有众多文臣武将和文学大儒也被推上了神坛,如有东方福尔摩斯之称的狄仁杰、集忠孝义勇于一身的“武圣”关羽、开创儒学的“文圣”孔子,还有以铁面无私著称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属安徽)人,生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享年64岁。他28岁获得甲科进士,被授予官职。为官期间,他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历任知县、知州、转运使、开封府尹和枢密院副使等职位。

历史 上的官员千千万万,最后却偏偏选中包拯作为清官的代表,这与包拯的个人品格以及宋代特定的 历史 时期是密切相关的。人们选择包拯,是因为他身上的品质符合传统儒家理念。

首先包拯是个很孝顺的人,他在1027年考中进士出任官职,但考虑父母年迈,便辞官在父母跟前尽孝,数年后二老去世,包拯守在墓旁服丧期满仍不忍离开,乡里人数来劝说,直到1039年他才重回官场,担任扬州天长县的县官。此时的包拯已经是39岁的中年人,可以说精力最盛、最可能有所作为的十年,他都奉献给了父母,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

其次他敢于进谏、不畏权贵,北宋统治者***取优待官员的政策,不仅导致冗官问题,也滋生了大量***现象,包拯在奏议当中就指名道姓地揭发官员***。对于宋仁宗的一些做法,包拯也敢于提出批评意见,在《七事》疏中他直接指出宋仁宗“不以是非”“以朋党为意”“未能委任贤忠”等等,好在宋仁宗不是那么昏聩的国君,不然这些“大逆不道”的话随便挑一点就足以让包拯身首异处。

包拯受后人信仰还跟他能为百姓代言有很大关系,在为官过程中,他一直都在践行以民为本的儒家理念。在《包拯集》中,他直接向皇帝要求减少赋税徭役、严惩贪官污吏的奏疏就至少有50多封。当时赋税名目繁多,除了夏秋两次缴纳的两税之外,还有让人难于应付的“折变”,一折再折的结果只会加重百姓负担。包拯为百姓代言,后世民众敬仰他也是情理之中。

宋代民间包公的形象与***有一些差异,民间流传的很多包公断案的故事,很多都是别人的事迹而强加在包拯身上的。《宋史·包拯传》记载: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 说明包拯在当时就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人们的 方式多样化,勾栏瓦肆兴起,以包拯为原型的话本在勾栏瓦肆中流传开来,此时他主要是以正义的清官形象出现,对包公的神化倾向也开始出现。

元代 社会 黑暗,贪官横行乡里,人们渴望出现像包拯那样的清官,因此神化包拯的智慧与能力,从而实现对包公的崇拜。

关汉卿的杂剧《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就描写了包公断案的智慧。鲁斋郎作为京官常常欺压百姓,他看银匠李四的妻子长得好看就占为己有,并且还对他说若是不肯就去找个大衙门告他。李四到郑州六案孔目张珪那去告状,结果张珪一听到鲁斋郎的名字就放弃了,而且鲁斋郎见张珪的妻子长得也怪带劲,就让他乖乖地把妻子送上门,真是“夫做媒,妻嫁人”,好一出人间惨剧。面对这个无人敢动的恶霸,包公将皇帝御批的“鱼齐即”的文书添成了“鲁斋郎”,这样就相当于皇帝下令将鲁斋郎处死。事后皇帝知道了,也只得顺手推舟,说他理应被斩首。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包拯通过智慧断案,相比宋代其形象更为夸大。

佛教传入中国,因果报应说与本土的鬼魂说相结合,对阴间地狱之说产生巨大影响,人们认为冥界和现实 社会 一样有一套官僚体系,而主宰冥界的就是阎王。在民众观念中,人死后要接受阎王的审判,隋唐以来,阎王的原型渐渐被一些铁面无私的人代替。

人们将人间难以寻求的公平正义寄托在死后的冥界,甚至还流传着“人之正直,死为冥官”的说法。民间信仰的四个著名阎王就是包拯、寇准、范仲淹和韩擒虎,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包拯。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公通鬼神、断灵案的记载。《包待制智赚生金阁》讲的就是一个名叫郭成的书生,带着妻子和传家之宝生金阁到京城赶考,他路上遇到庞衙内,想将传家宝献给厐衙内以换取一官半职,结果厐衙内抢走了他的传家宝,霸占了他的妻子,还把他的头砍了,他就变成了一个无头之鬼。他找到包公伸冤,其他人都没办法见到鬼魂,唯独包公可以见到并且与他对话。

胡适先生认为,包公断案的神化故事,“起于北宋,传于南宋,初盛于元人的杂剧,再盛于明清人的***”。但是包公的形象在明清时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明代对其崇拜达到巅峰,但在清代他又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转变。

明代有关包公的***有《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百家公案》《包公案》,里面对包公的崇拜更加热烈,对其刻画也更加神奇。首先有关他的长相,书中说他 “八分像鬼,二分像人”“两耳垂肩齿似银” ,人们通过丑化他的外貌,来表达对他清官形象的崇拜。还有说他去开封考试途中,无处歇息,就在汴河桥上叹了三口气,谁知惊动了城隍神,城隍神就对使者说文曲星来东京无处歇息,叫他去安排住处。可见在城隍神眼里,包拯是天上的文曲星,是属于神仙系统的。

包公通鬼神的本领在元杂剧中就有所体现,在明代***中这项本领更加放大,他不仅可以去阴间断案,还能上天请玉帝帮忙。在《玉面猫》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五个鼠怪变成施俊、王丞相、天子、***、包公的模样,这样就有了成双的施俊、王丞相、天子、***、包公,肉眼凡胎都无法辨别的时候,包公就卧赴阴床到了神界,将这件事告知玉帝,并向玉帝借了玉面猫擒拿鼠怪,从而平息了这场祸乱。

到了清代,包公的形象经历了由神到人的转变,此时的他不能上天入地地断案,有了常人的七情六欲。与以往不同,在***《三侠五义》中给包公安排了一场婚礼,包公在去京城考试途中落难,认识了李**,这位李**举止端庄,颇有大家风范,包拯满心欢喜,他承诺李**考完试就回家告诉父母,并且准备聘礼,后来二人结为连理。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常人感情的包公形象。

其次,包公断案与此前相比,也不再那么铁面无私,而是会掺杂个人 情感 在内。据《万花楼演义》记载,包公在审判张忠、李义、狄青打死恶霸胡伦的案件中,就处处为他们三人开脱,甚至还说胡伦是自己跌下身亡,与三人都无关。包公在嫉恶如仇的 情感 支配下极力为他们开脱,顾不得事实真相,其形象更接近我们生活当中的人。

包公的形象经历了现实中的人到理想中的神的神化,又经历了从神跌落成人的转变,最终变成日常生活中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保护神。无论其形象如何转变,包公作为清官的代表,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公正廉明、刚正不阿、嘉惠百姓等品质,一直是民众最崇敬的地方,民间百姓通过跪拜的方式表达对包公信仰的虔诚,“包青天”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已经深刻于民族记忆中。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7年。

孙梦梅:《安徽包公传说研究》,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张宁:《包公故事与中国传统 社会 正义信仰》,《辽东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作者:浩然文史·烂柯人)

1. 告的四字成语大全

自告奋勇、

谆谆告诫、

无可奉告、

大功告成、

不可告人、

告老还乡、

告朔饩羊、

上求下告、

奔走相告、

龟厌不告、

不敢告劳、

买上告下、

乞哀告怜、

三告投杼、

行词告状、

哀告宾伏、

死告活央、

三求四告、

悬车告老、

堪以告慰、

嗷嗷无告、

首战告捷、

告哀乞怜、

哀告宾服、

告贷无门、

户告人晓、

无头告示

2. 告的四字成语

自告奋勇

[zì gào fèn yǒng]

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谆谆告诫

[zhūn zhūn gào jiè]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告诫:规劝。恳切耐心地劝告。

无可奉告

[wú kě fèng gào]

没有什么可以告诉对方的。

告老还乡

[gào lǎo huán xiāng]

年老辞职,回到家乡。

大功告成

[dà gōng gào chéng]

功:事业;告:宣告。指巨大工程或重要任务宣告完成。

不可告人

[bù kě gào rén]

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告朔饩羊

[gào shuò xì yáng]

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上求下告

[shàng qiú xià gào ]

指到处求问。

奔走相告

[bēn zǒu xiāng gào]

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

乞哀告怜

[qǐ āi gào lián]

哀:怜悯;告:请求。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哀告宾伏

[āi gào bīn fú ]

哀求饶恕,愿意服从。[宾伏:古代指诸侯或边远部落按时朝贡,表示服从;后指顺从、归顺。] 书证:元?佚名《延安府》第一折:“我见他慌悚踌躇,左右支吾,紧慢相逐,跪在街衢,哀告宾伏。”

不敢告劳

[bù gǎn gào láo]

努力做事,不诉说自己的劳苦。比喻勤勤恳恳,不辞辛劳(多用在自己表示谦虚)。

买上告下

[mǎi shàng gào xià]

贿赂上司,央告下人。

三告投杼

[sān gào tóu zhù]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龟厌不告

[guī yàn bù gào]

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

行词告状

[xíng cí gào zhuàng]

写状词打官司。

告贷无门

[gào dài wú mén]

告贷:向别人借钱。想借钱但没有地主借。指生活陷入困境。

无头告示

[wú tóu gào shi]

用意不明的文告。也指缺乏主要内容的官样文章。

首战告捷

[shǒu zhàn gào jié]

第一仗就取得胜利。

3. 什么相照四字成语

肝胆相照 [ gān dǎn xiāng zhào ]

解释:肝胆:比喻真心诚意。比喻以真心相见。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宋·赵令畸《侯鲭录》:“同心相亲,照心照胆寿千春。”

示例:弟与公子以~,互相知心,故敢以实言相告。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真诚相处

近义词:推心置腹 丹诚相许 沥胆披肝 披肝沥胆 丹成相许

反义词:尔虞我诈 钩心斗角 勾心斗角 明争暗斗 相似词:披肝沥胆 照相 照相机 照相馆 肝火 相亲相爱 相反相成 相生相克

成语: 同明相照

拼音: tóng míng xiāng zhào

解释: 指二光相互映照而愈明。比喻杰出人物得贤者揄扬而声名更显。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

举例造句: 况如弟者,同明相照,情切自倍。 明·汤显祖《玉茗堂尺牍·复瞿睿夫》卷五

腹心相照 [ fù xīn xiāng zhào ]

解释:腹心:内心;照:映照,见。以真心相见。比喻彼此很知心,达到心心相印的程度。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一:“这相知只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近义词:委以心腹 推心置腹 心腹之患 心腹之交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示例:“这相知只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

4. 四字词什么告,什么勇

什么告什么勇 成语——只有一个:(自)告(奋)勇。

自告奋勇zì gào fèn yǒng

解释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这饶守原本只有这一个狮子国;因为上头提倡游学,所以他自告奋勇,情愿自备资斧,叫儿子出洋。”

结构主谓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

近义词毛遂自荐、挺身而出

反义词畏首畏尾、畏葸不前

辨析~与“毛遂自荐”有别:~侧重于形容主动而勇敢地提出;“毛遂自荐”侧重于形容自我推荐。

例句我~参加了拔河比赛。

英译volunteer to do sth。

成语故事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来到西梁女国,从国王到臣民都引起一场骚动,为了换取公文,他们住进了驿堂,国王派女官来请他们师徒,说要与唐僧成亲。猪八戒抵御不了诱惑,就自告奋勇要留下成亲,被唐僧制止,他们用计骗取公文离开女儿国。

5. 告能组什么四字词

告贷无门

告老还乡

告老在家

告往知来

哀告宾服

户告人晓

三告投杼

死告活央

自告奋勇

安民告示

不敢告劳

不可告人

大工告成

堪以告慰

求亲告友

无头告示

悬车告老

谆谆告诫

谆谆告谕

奔走相告

东央西告

龟厌不告

三求四告

无可奉告

6. 四字成语:巧夺

巧夺天工解释:夺:胜过。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出自: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示例:天堑也能飞渡,人力~。 ◎吴玉章《庆祝长江大桥通车》近义词:玲珑剔透、鬼斧神工反义词:天造地设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出处: 晋·郭璞《葬书》:“微妙在智,触类而长,玄通阴了,巧夺造化。”

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谓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清·张岱《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后以“巧夺天工”形容技艺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