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出现于哪个朝代_礼崩乐坏发生在什么时期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2 0
  1.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2.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具体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 孔子认为春秋末年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乱世,那么,怎么理解这个时代特
  4.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5.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礼崩乐坏”?
  6. 大家帮忙概述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 答案不少于300字,感激不尽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自: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译文:中唐以来,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狂狡有作,自己制作就,而事情不研习古事。

礼崩乐坏出现于哪个朝代_礼崩乐坏发生在什么时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义词礼坏乐崩、礼乐崩坏

扩展资料:

礼崩乐坏的近义词

礼坏乐崩

解释:古代制礼,把它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制乐人微言轻教化的规范。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出自:《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

近义词礼崩乐坏

译文:据说用礼仪教导百姓,风的用乐。现在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我很同情他。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或者战争?为什么?

礼崩乐坏 ( lǐ bēng yuè huài )

解 释 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出 处 清·章炳麟《与简竹居书》:“中唐以来,礼崩乐坏,狂狡有作,自己制则,而事不稽古。”

用 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古代把礼当作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把乐作为教化的规范。礼崩乐坏形容社会纲纪紊乱,骚动不宁的时代。

例:春秋末期子产在郑国为相,正当“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

夫三代之末,武王克商,立周镐京。周公东征,宗法分封。侯封空桑之域,地据少昊之墟,其号曰鲁。鲁者,海内之膏腴,天下之冲要。负泰岱,面凫、峄,傍龟、蒙,临河、济。发居商奄,府治陬邑,岁计八百,世传卅四。世初,伯禽赴鲁就政,变其俗,革其礼,平徐抑淮。继之,炀公筑茅阙门,孝公问训固实。兵拥千乘之盛,住列班首之尊。周礼在鲁,众藩来朝。时为列国之盛邦也。

尔其中周之时,王纲解纽,国柄失持。幽、厉伤政,王令不行。春秋迭代,兵钤无常。群雄并起,“尊王”意在专国;诸侯争霸,“攘夷”实为分疆。礼崩乐坏,周室衰微。天下不宁,鲁患亦兴,隐、桓之弑,庆父之难,三桓操柄,阳虎***。鲁君如寄,公室不张矣。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具体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在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公元771年,西周末代君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丧失诸侯信任,戎狄趁机入侵都城;诸侯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开创了东周;正式开始了春秋时代;

春秋时期,周礼的约束力已经可有可无,礼崩乐坏,人们不再尊重周天子;这种情况不是一天出现的,反而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最早的***就是:郑庄公欺凌周天子;

郑庄公为人霸道,在平定郑国共叔段谋反的时候长期不去周天子处就职,于是周天子就商量着让虢国的君主来替了郑庄公上卿的职位,郑庄公就为了这个就和周天子不对付;

后来矛盾越演越烈。周天子纠集了一批人要把郑庄公安排一下子,结果好死不死,郑庄公手下大将祝聃一箭射中了周天子肩膀,差点把周天子报销了,周天子威风扫地,从此颜面无存,与郑庄公交换质子,郑庄公威风凛凛,也因此被称为“春秋小霸”。

紧接着的***就是:筑台纳媳

宣姜的名字是由自己的姓氏和第一任丈夫的谥号组成的,她没有自己的名字。历史唯一记得住的就是她是齐国霸主齐桓公姜小白的妹妹,一个风流灵巧招人怨的美艳公主。

作为齐国公主的宣姜的政治命运,就是和亲,将夫家和娘家结成铁杆政治同盟。这次齐国要结盟的对象是卫国,宣姜要嫁的人就是卫国太子公子伋。

公子伋虽然是长子,但是母亲因为私奔才嫁给父亲卫宣公的,所以一直名不正言不顺地当着这个太子,再加上母亲已经色衰爱弛,公子伋的太子之位完全是拼人品才华才勉强维持住的。看起来,宣姜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和这个朝不保夕的太子过一辈子了。

然而,上天却给宣姜开了一个大玩笑。未婚夫公子伋的父亲宣公贪图宣姜的齐国嫡公主的身份和美丽的容貌,秘密地在淇水河边修了一座行宫,把宣姜骗到这里举行了婚礼。

却扇的那一刻,宣姜发现年轻的太子夫君转眼变成了年老的卫宣公,眼中满是震惊和委屈,当她看向参加婚礼的卫国群臣时,发现公子伋垂下头,羞愧地不敢看她。那个原本应该做她丈夫的年轻人,因为惧怕父亲的权力,因为心中的愚孝,因为未来的国君的位子,把未婚妻拱手让给了自己的父亲。宣姜的眼光黯淡了,转而又看向卫宣公,与其嫁给一个懦弱的男人,不如认命嫁给卫国国君,既然和年轻男人的婚姻已经不能拥有,还不如退一步嫁给政治。带着对公子伋的仇恨,宣姜发誓一定要让这对父子后悔

宣姜嫁给卫宣公之后,效仿苏妲己的故事,诱惑宣公不再处理政务,给自己耗费人力物力修建新台。宣姜可是卫国和齐国结盟的重要纽带,再加上宣公得寸进尺,想得到宣姜的爱情,于是对宣姜百依百顺。但是,宣姜要的不止这些,她诬陷公子伋意图谋反,把公子伋的母亲害死了,自己坐上了国君正夫人的宝座。坐上后位的宣姜更加变本加厉,非要置公子伋于死地。她告诉卫宣公,公子伋扬言,登位之时,一定要报夺妻之恨,一定要铲除他们母子,宣公信以为真,对公子伋产生了杀意。

人常说虎毒不食子,宣公为了讨好自己的后妻和后妻背后的齐国,想到了一条借刀的毒计。派人冒充盗贼在公子伋出使齐国的半路上杀了公子伋。

宣姜的长子公子寿是一个非常品行高洁的人,他偷偷告诉了公子伋,劝他逃出卫国。可是懦弱愚孝的公子伋拒绝了,公子寿只好灌醉了公子伋,自己手拿使节的白旄到了卫国边境替公子伋受死。公子伋酒醒了,看到公子寿的尸体,对亲情的绝望让他彻底崩溃了,他只身前往边境告诉刺客,自己才是公子伋,随后被害。宣姜的儿子公子朔坐享渔翁之利,在两个哥哥死后成了卫国太子。第二年,宠爱宣姜的宣公病逝,公子朔继位做了卫国国君,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卫惠公。

卫惠公即位后,地位非常不稳固。太子伋和公子寿生前的手下为了给两位公子报仇,发动了***,赶走了卫惠公,立公子伋的弟弟黔牟为卫国国君。后来卫惠公向齐国搬了救兵,攻下了卫国,赶走了黔牟,平息了叛乱,再次做了国君。 为了安抚卫国国人和两公子的手下们,继续和卫国维持良好的关系,齐襄公又把妹妹宣姜改嫁给了公子伋的弟弟卫昭伯。

卫昭伯娶了宣姜以后,可能是考虑到齐国和卫国的关系,也可能是因为宣姜风韵犹存,和宣姜的关系竟然十分融洽,两人一同生育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在春秋时期,像宣姜和昭伯这样的儿子和继母结婚是可以被当时的礼法所允许的,只不过据诗经记载惠公本人对生母和哥哥结婚有点排斥。但是宣公和宣姜之间筑台纳媳的故事毕竟是晚辈和长辈之间的**,再加上宣姜害死了两个无辜的公子,引发了卫国内乱,自然成了史书上令人不齿的****妇。

孔子认为春秋末年是“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乱世,那么,怎么理解这个时代特

礼坏乐崩出自于《汉书?武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想要了解礼崩乐坏,就得先弄清楚?礼乐?。?礼乐?是周代礼乐制度的简称,也叫做?周礼?,是周公姬旦以远古到殷商时的礼制还和音乐为蓝本,制定的一套系统化的社会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内容涵盖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领域,最终形成孔子所推崇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周朝统治者依据周礼在其统辖范围内全面推行礼乐之治。

周朝等级制示意图

周礼分为?礼?和?乐?两个部分,周公制礼,把它当度作社会道德、行为的准则;把制乐作为教化的规范。?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并给人们提供规矩和秩序,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其中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等级,?礼?主要作用于行为;?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对各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诸多领域,进行差异化且严苛的规定,如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如果诸侯士大夫享用便是越礼,低阶层享有的乐器乐师数量不能超过高阶层。?乐?可以陶冶情操,配合礼,作用于思想。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

周朝的音乐和歌舞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可操作性的礼乐制度,将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各方面的社会生活都纳入?礼?和?乐?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在周礼的教化下,上至天子诸侯士大夫,下至百姓农工商,举止大方,谈吐风雅;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国民道德水准为历朝之巅。

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诸侯朝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礼记?明堂位》

周礼虽经礼崩乐坏,却对后世影响深远

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国家的各个阶层不再遵守周礼规定的典章制度,社会矛盾激化,纲纪紊乱;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高阶层如天子没有权威,不能约束诸侯的行为;诸侯开始不朝贡天子,甚至僭越称王,使用天子礼制;诸侯的士卿弑君或篡权自立者也是屡见不鲜。低阶层的平民开始不守信义,不知廉耻,***道德文化的日渐式微,致使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周朝高阶层的礼仪极为讲究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始于西周末年,深化于春秋时期,完全崩溃则是在战国时代。礼乐制度重人文与教化,崇尚精神追求,兴盛于西周长达四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在像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周朝的礼乐制度就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尔虞我诈的权术斗争。奉行强盗政治的,重利轻义的秦国在最终角逐中胜出,而恪守周礼的宋襄公和楚怀王却成为典型的牺牲品;这也充分说明礼乐制度不利于国家在战乱图存发展,反而是道德所不齿的法家制度和文化,在剧烈变动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凭借物质的***和刀剑的惩罚,并以整个社会的道德大倒退为代价,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社会寻回了久违的秩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达到目的必须有所牺牲,不讲规矩,也没有任何道义而言,如果有那也只是遮羞布而已,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博弈就是如此无情和残酷。

奉行仁义的宋襄公在列国争霸中惨遭失败

站在周礼倡导的道德仁义的角度来看礼崩乐坏是一场悲剧,开了历史的倒车;从竞争图强的立场出发,礼崩乐坏就成了历史的选择,对于历史的整体发展而言却是十足的进步。礼乐制度的精华部分与其本身的兴衰并无太大关联,却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兴盛于治世,崩坏于乱世;待世界大同,礼乐文明定会在全人类社会中复兴,以另一种崭新的姿态!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有那些表现, 请简述

孔子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指西周制定的礼乐制度,随着时间发展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孔子对礼乐的瓦解感到愤怒,随着人文精神的进步,东周诸国出现了以陶俑代替活人葬,草人代替杀活人祭祀。 孔子深知这是对周礼的严重违反。 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规范。 周礼的各项制度都是完善的规范,任何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周礼,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

孔子认为,社会应该有严格的要求和规范,如果是自己的制度,就会被摧毁。? “礼”是等级社会的行为规范,“音乐”是等级社会的具体体现。 孔子认为,周礼中的祭祀最为庄严。 如果用稻草人代替祭祀,用陶俑代替人埋葬,那就违反了社会行为准则。 当等级社会的行为准则被破坏时,就是等级社会秩序的崩溃。

在古代,祭祀活动是统治阶级最看重的。 它们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是现实政治的具体体现。 谁主持祭祀祖先,谁就是他***利的合法继承人。?

最让孔子担心的是,当时社会开始制作陶俑,而不是用活人埋葬祖先。 孔子认为这是对鬼神(祖先)的欺骗,是破坏礼制的行为。 如果不能严厉制止,整个社会等级制度就会崩溃。 所以孔子怒道:始作俑者背后没有人!

孔子认为,这种违反周礼的行为是不被禁止的,其他人也会效仿。 使用陶俑代替人祭和墓葬开创了最糟糕的先例,其他人很快就会效仿。 孔子提倡“礼”为德,主张以德治国。 如果违背了道德,整个社会就会堕落。 维护等级社会秩序,首先要从道德规范入手。 孔子的道德是“周礼”。

东周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是对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度逐步走向解体的描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

4、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大家帮忙概述下。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 答案不少于300字,感激不尽呢。

这其实相当正常,因为这是东周时期,东周时期周天子名存实亡,哪个诸侯国的国主会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呢。因为他们不服周天子的管教,所以就会出现?礼崩乐坏?的现象啊。要说到礼乐制度,那可是由来已久了呢。当初周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自己王朝的统治地位,历代西周天子也是绞尽脑汁。

除了我们都很熟悉的分封制?封有功勋的臣子和皇亲国戚为诸侯,各自分管一个地方之外,西周的周公还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规定的内容有且不限于以下:

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

这就使得人民开始进入有尊卑长幼之分、君臣之分、贵贱之分的注重?礼仪?的时代了。但是这一套东西,在西周的时候是管用的,到了东周就不行了。

西周时期,虽然国家也随着统治者的***一步步开始衰弱,但是到周幽王之前,大家对于西周天子还是持有一种尊重的态度的,谁都不愿意头上扣个以下乱上的罪名。但是随着西周灭亡,迁都,建立东周后,某些诸侯的心思就开始活络起来,他们也想统治一个国家,也想当?天子?。他们对于周天子的态度就变得极其暧昧,要不是东周统治者身上流着周朝皇族的血液,他们可能直接就反了。

所以这些野心大,但是又不愿意做出头鸟的诸侯,就在自己的封地上开始实行天子的那一套,东周天子即使是看不惯,也没有能力去制止,就只能任由他们?礼乐崩坏?。所以说,当一个旧的制度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求之后,被新的制度取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因为分封制允许诸侯拥有进一步分封权力和独立的武装,周王室不能有效控制地方,一旦周王室衰落,就会导致诸侯凭军队来抗衡周王局面,加之分封后诸侯与周王室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就形成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