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休矣什么意思_大事去矣的拼音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2 0
  1. 事怎么组词两个字词语和拼音,用事字组词组成的成语
  2. 在文言文里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3. 去在文言文的意思
  4. 去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5. 文言文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高中课文过秦论原文及翻译加拼音如下:

《过秦论》的原文带拼音: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大事休矣什么意思_大事去矣的拼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qín xiào gōng jù xiáo hán zhī gù,yōng yōng zhōu zhī dì,jūn chén gù shǒu yǐ kuī zhōu shì,yǒu xí juǎn tiān xià,bāo jǔ yǔ nèi,náng kuò sì hǎi zhī yì,bìng tūn bā huāng zhī xīn。dàng shì shí yě,shāng jūn zuǒ zhī,nèi lì fǎ dù,wù gēng zhī,xiū shǒu zhàn zhī jù wài lián héng ér dòu zhū hóu。yú shì qín rén gǒng shǒu ér qǔ xī hé zhī wài。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xiào gōng jì méi,huì wén wǔ zhāo xiāng méng gù yè,yīn yí cè,nán qǔ hàn zhōng,xī jǔ bāshǔ,dōng gē gāo yú zhī dì,běi shōu yào hài zhī jùn。zhū hóu kǒng jù,huì méng ér móu ruò qín,bù ài zhēn qì zhòng bǎo féi ráo zhī dì,yǐ zhì tiān xià zhī shì,hé cóng dì jiāo,xiāng yǔ wéi yī。dāng cǐ zhī shí,qí yǒu mèng cháng,zhào yǒu píng yuán,chǔ yǒu chūn shēn,wèi yǒu xìn líng。cǐ sì jūn zhě,jiē míng zhì ér zhōng xìn,kuān hòu ér ài rén,zūn xián ér zhòng shì,yuē cóng lí héng,jiān hán wèi yàn chǔ qí zhào sòng wèi zhōng shān zhī zhòng。yú shì liù guó zhī shì,yǒu níng yuèxú shàngsū qíndù hè zhī shǔ wèi zhī móu,qí míng zhōu zuì chén zhěn zhào huá lóu huǎn dí jǐng sū lì lè yì zhī tú tōng qí yì,wú qǐ sūn bìn dài tuó ní liáng wáng liào tián jì lián pō zhào shē zhī lún zhì qí bīng。cháng yǐ shí bèi zhī dì,bǎi wàn zhī zhòng,kòu guān ér gōng qín。qín rén kāi guān yán dí,jiǔ guó zhī shī,qūn xún ér bù gǎn jìn。qín wú wáng shǐ yí zú zhī fèi,ér tiān xià zhū hóu yǐ kùn yǐ。yú shì cóng sàn yuē bài,zhēng gē dì ér lù qín。qín yǒu yú lì ér zhì qí bì,zhuī wáng zhú běi,fú shī bǎi wàn,liú xiě piāo lǔ。yīn lì chéng biàn,zǎi gē tiān xià,fēn liè shān hé。qiáng guó qǐng fú,ruò guó rù cháo。yán jí xiào wén wáng zhuāng xiāng wáng,xiǎng guó zhī rì qiǎn,guó jiā wú shì。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jí zhì shǐ huáng,fèn liù shì zhī yú liè,zhèn cháng cè ér yù yǔ nèi,tūn èr zhōu ér wáng zhū hóu,lǚ zhì zūn ér zhì liù hé,zhí qiāo pū ér biān chī tiān xià,wēi zhèn sì hǎi。nán qǔ bǎi yuè zhī dì,yǐ wéi guì línxiàng jùn bǎi yuè zhī jūn,fǔ shǒu xì jǐng,wěi mìng xià lì。nǎi shǐ méng tián běi zhù cháng chéng ér shǒu fān lí,què xiōng nú qī bǎi yú lǐ。hú rén bù gǎn nán xià ér mù mǎ,shì bù gǎn wān gōng ér bào yuàn。yú shì fèi xiān wáng zhī dào,fén bǎi jiā zhī yán,yǐ yú qián shǒu huī míng chéng,shā háo jié,shōu tiān xià zhī bīng,jù zhī xián yáng,xiāo fēng dí,zhù yǐ wéi jīn rén shí èr,yǐ ruò tiān xià zhī mín。rán hòu jiàn huá wéi chéng,yīn hé wèi chí,jù yì zhàng zhī chéng,lín bù cè zhī yuān,yǐ wéi gù。liáng jiàng jìn nǔ shǒu yào hài zhī chù,xìn chén jīng zú chén lì bīng ér shuí hé。tiān xià yǐ dìng,shǐ huáng zhī xīn,zì yǐ wéi guān zhōng zhī gù,jīn chéng qiān lǐ,zǐ sūn dì wáng wàn shì zhī yè yě。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shǐ huáng jì méi,yú wēi zhèn yú shū sú。rán chén shè wèng yǒu shéng shū zhī zǐ,máng lì zhī rén,ér qiān xǐ zhī tú yě cái néng bù jí zhōng rén,fēi yǒu zhòng nímò dí zhī xián,táo zhūyī dùn zhī fù niè zú háng wǔ zhī jiān,ér jué qǐ qiān mò zhī zhōng,lǜ pí bì zhī zú,jiāng shù bǎi zhī zhòng,zhuǎn ér gōng qín,zhǎn mù wèi bīng,jiē gān wèi qí,tiān xià yún jí xiǎng yìng,yíng liáng ér jǐng cóng。shān dōng háo jùn suì bìng qǐ ér wáng qín zú yǐ。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qiě fú tiān xià fēi xiǎo ruò yě,yōng zhōu zhī dì,xiáo hán zhī gù,zì ruò yě。chén shè zhī wèi,fēi zūn yú qí chǔ yàn zhào hán wèi sòng wèi zhōng shān zhī jūn yě chú yōu jí jīn,fēi xiān yú gōu jǐ zhǎng shā yě zhé shù zhī zhòng,fēi kàng yú jiǔ guó zhī shī yě shēn móu yuǎn lǜ,xíng jūn yòng bīng zhī dào,fēi jí xiàng shí zhī shì yě。rán ér chéng bài yì biàn,gōng yè xiāng fǎn,hé yě? shì shǐ shān dōng zhī guó yǔ chén shè dù cháng xié dà,bǐ quán liàng lì,zé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yǐ。rán qín yǐ qū qū zhī dì,zhì wàn shèng zhī shì,xù bā zhōu ér cháo tóng liè,bǎi yǒu yú nián yǐ rán hòu yǐ liù hé wéi jiā,xiáo hán wèi gōng yī fū zuò nán ér qī miào huī,shēn sǐ rén shǒu,wèi tiān xià xiào zhě,hé yě?rén yì bù shī ér gōng shǒu zhī shì yì yě。

翻译: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

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

(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

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事怎么组词两个字词语和拼音,用事字组词组成的成语

《前出师表》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黄东雷手书《前后出师表》(7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shuài)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没有全部完成,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自轻自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之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评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时代,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暂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感动奋发(这里感激翻译为感动奋发),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消灭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深地追念先帝遗留下来的诏书,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字词解释

出:出征。 师:军队。 (1)先帝:指刘备。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而:却 (2)中道:犹言半路。 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 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乏。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 …时候。  (5)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宫中。 (6)忘身:舍身忘死。 (7)盖:大概,原来是。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殊,不一般,特别。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 开张,扩大。 (9)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 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随便,胡乱。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合道理、不恰当。 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致,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全,都。 (13)宫:指皇宫。 府:指丞相府。 (14)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15)臧否(pǐ):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臧,表扬;否,批评。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 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17)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员。 论;判定。  刑,受罚。 (18)昭:彰显,显扬,显示。 平:公平。 明:严明。 治:治理。 (19)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内外:指宫内和朝廷。 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2)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23)简: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 悉,全部。 咨,询问,商议。 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弥补,补助。阙,通“缺”, 缺失,疏漏。. (26)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 益,好处。 (28)性行(xíng)淑均:本性和行为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29)晓畅:谙熟,精通。 试用:任用。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6)倾颓:倾覆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1)布衣:平民百姓。 (42)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43)闻达:做官扬名。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46) 顾,拜访。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感激:感动奋发。(人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51)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 夙,清晨。 忧虑,忧愁焦虑。夙夜:早晚。 (53)不毛:不长草的地方。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55)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庶:希望。竭:竭尽。 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 钝,刀刃不锋利。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所以:古今异义,这里指用来。 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革。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委托。 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效,有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询治国的良策。 诹(zōu),询问。 (64)察纳:认识***纳。 (65)雅言:正确的言论。 (66)深追:深切地追念。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67)临:面对 涕泣: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通***字

必能裨补阙漏:“阙”通“缺”,缺点。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通“拣”,挑选、选择的意思。

古今异义

出 句┃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秋 ┃ 时 ┃指四季中的秋季 诚宜开张圣听 ┃ 开张 ┃ 扩大 ┃指商店开始营业 引喻失义 ┃义 ┃适宜,恰当 ┃正义,意义 陟罚臧否 ┃ 否 ┃ 功过好坏 ┃表示否定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以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关系 先帝不以臣卑鄙 ┃ 卑鄙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指品质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猥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驽钝 ┃ 庶 ┃希望,期望 ┃众多 晓畅军事 ┃ 晓畅 ┃ 精通,熟练 ┃通顺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痛恨 ┃悲痛地引为恨事 ┃十分憎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感激 ┃ 感动振奋 ┃意指激动感谢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偏私 ┃ 偏袒和私心 ┃照顾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布衣 ┃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谨慎 ┃ 谨慎 ┃ 严谨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 ┃涕 ┃眼泪 ┃鼻涕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任务 ┃效果 不效则治臣之罪 ┃效┃实现 ┃效果 不宜异同┃异同┃不同┃1不同;不一致。 2 引申为反对。 3 反对意见;异议。 当奖率三军┃奖┃激励┃奖励,奖品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奔走效劳 ▏速度快 后值倾覆┃倾覆┃失败┃倒塌

一词多义

1、中 而中道崩殂(半,形容词) 宫中府中(内,里,中间,方位名词。下文“愚以为宫中之事”中的“中”同此) 2、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3、分 今天下三分(分开,动词)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名分,职分,名词。读fèn) 4、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然而,可是,转折连词) 然后施行(这样,指示代词) 5、遗 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动词。下文“深追先帝遗诏”中“遗”同) 以遗陛下(给予,动词) 6、有 若有作奸犯科(有,与“无”相对,动词。下文“有所广益”中“有”同此)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7、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判定,动词) 每与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8、明 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9、行 然后施行(做,执行,动词) 性行淑均(品德,品行,名词) 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 10、能 必能裨补阙漏(能够,助动词。下文“必能使行阵和睦”中“能”同此) 先帝称之曰能(能干,有才能,动词) 11、所 有所广益(……的动词,特殊的指示代词。下文“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中“所”均为特殊的指示代词,具体的指代对象可以从上下文来体会) 优劣得所(地方,处所,名词) 12、当 咨臣以当世之事(正在……的时候,介词。下文“今当远离”中“当”同此) 当奖率三军(应当,应该,助动词) 13、任 受任于败军之际(任用,委任,动词) 则攸之、祎、允之任(责任,职责,名词) 14、临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副词) 临表涕泣(面对。动词) 15、效 恐付托不效(奏效,有效果,动词。下文“不效则治臣之罪”中“效”同此)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名词) 16、言 进尽忠言(话,言论,名词。下文“若无兴德之言”、“察纳雅言”中“言”同此) 不知所言(说,动词) 17、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以)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 18、为 俱为一体(是) 众议举宠为督(担任)  19、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臣子) 先帝知臣谨慎(自称,我) 20、良 此皆良实(善良的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可靠) 21、于 还于旧都(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22、所以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用来)

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亲、远:形容词做动词。 亲,亲近。远,疏远。 2.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做动词,保全。 3.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做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做名词,忠善之事。 4.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做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5.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做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6.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做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7.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做动词,批评表扬。 8.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9.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毛:名词作动词,长草(暗指荒凉) 10恢***士之气。 恢弘:名词作动词,扩大、发扬 11北定中原。 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12恐付托不效 付托:动词作名词,托付的事情 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忠:形容词作动词,对……尽忠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1、此皆良实 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也”,判断句标志: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译文: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文: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文:这真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间啊。 倒装句 4 、不求闻达于诸侯 “于诸侯”为介宾短语做状语,状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不希求因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陈述句:于诸侯不求闻达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为介宾短语后置,这句意思是“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陈述句: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6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军事失败的时候接到任务” 陈述句:于败军之际受任 7 、奉命于危难之间 “于危难之间”是时间状语后置,意思是“在情况紧急时受到委任” 陈述句:于危难之间奉命 省略句 省略主语: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省略主语“陛下”。 译文: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2、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省略主语“臣”。 译文:后来遇到严重挫折,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

本文成语

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现在多用于讽刺。 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总体内容理解

1.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章”。 2.《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3.全文共9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段):分析了不利和有利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的建议。第二层(第2段):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第三层(第3-5段):推荐文臣、武将中的贤良,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这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广开言路”意在“亲贤臣”,“严明赏罚”意在“远小人”。第二部分(第6-7段):追叙往事,表达了“兴汉室”的决心和“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第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对“已”,承“讨贼兴复之效”;对“贤臣”,扬“兴德之言”;对“后主”,行“自谋”之宜。各方面的职责分明,要求明确,此情恳切,表达了诚挚的希望,显示了作者对自己和对朝廷诸臣的严格要求。最后十二个字,再一次流露出出师前复杂的心情和对刘氏父子的深情。 4.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了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学习时,要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段意概括

一: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向刘禅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开张圣听) 二:向刘禅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赏罚分明) 三:亲贤远佞。 四:自述身世,回顾三顾茅庐至临危受命以来与先帝共同创业的历程,表明自己淡泊的志趣,与对先帝的无限感激。 五: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及做法,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以表报先帝忠陛下之情。 六:再次强调每个人的分工与职责,表明自己出师的决心和信心。

文言文里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事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事宜 何事 多事 好事 事变 事几 正事 事家 事术 议事

凶事 事踪 事*** 事目 毋事 事刃 白事 丝事 忏事 事色

讫事 厌事 花事 权事 事使 个事 当事 干事 罕事 事经

事由 本事 尘事 事功 不事 事权 口事 无事 主事 鸟事

土事 火事 合事 几事 灯事 机事 毕事 行事 事绪 事效

工事 事上 冬事 事条 动事 陈事 七事 事居 出事 平事

更事 东事 事制 交事 司事 事机 见事 执事 事寔 协事

五事 成事 事后 从事 事虑 事际 事职 事例 事律 归事

六事 事力 红事 事指 左事 王事 木事 伏事 齐事 仅事

事人 事因 收事 事类 月事 过事 师事 田事 事迹 事契

一事 丑事 功事 二事 阴事 大事 闯事 事利 事理 抚事

反事 事态 事繇 末事 抄事 兴事 佛事 外事 事局 事心

让事 节事 至事 已事 市事 训事 事过 礼事 文事 事况

事戎 事衷 讬事 事对 庀事 百事 事状 众事 戎事 有事

向事 失事 欠事 十事 决事 对事 事意 事任 犯事 事极

事济 艺事 事实 奸事 任事 刑事 事象 厅事 并事 事望

尸事 农事 事节 事隙 事验 讼事 事势 事外 岔事 事故

巧事 事修 场事 为事 事儿 事行 事质 先事 事酒 事守

业事 会事 地事 事义 贡事 守事 仁事 斥事 父事 杂事

设事 辰事 事典 托事 事智 观事 后事 访事 许事 妇事

臣事 可事 方事 水事 事期 事务 事威 事役 岁事 世事

吉事 事绩 事化 事始 了事 共事 事略 事途 用事 乏事

凡事 同事 辽事 人事 邦事 壮事 事用 事畜 立事 问事

生事 事序 及事 事干 吏事 年事 内事 事计 事头 军事

寻事 处事 女事 公事 介事 去事 事宦 旧事 事前 事大

事端 民事 事体 玄事 兵事 *** 比事 纪事 边事 异事

古事 亿事 事款 事书 曲事 事枢 次事 心事 事寄 事产

小事 阳事 万事 事为 事先 事分 事事 分事 三事 事业

儿事 事物 乐事 讲事 切事 事项 圣事 中事 习事 事苗

事奉 事数 事伦 事柄

事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事别:1.犹言送别。

事端:事故;***:挑起~。

事柄:1.犹权柄,权力。

事必躬亲: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

事产:1.家产,产业。

事对:1.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事变:(1)突然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件:七七~|西安~。(2)政治、军事...

事典:1.治事的规章。2.专门辑集有关礼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徐袍...

事变知人心:在事情发生的变化中,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实思想和品德。

事大:1.指小国侍奉大国。

事畜:1."仰事俯畜"的省略语。谓侍奉父母,养育妻儿,维持一家生计。

事本:1.从事根本之业。本,指耕战。2.事情的根由。3.犹根本大事。

事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讲公事、 郑事道、 七***、 身外事、 事实审、

搞事棍、 马执事、 事务所、 两码事、 了事环、

两截事、 事务员、 无遂事、 不顶事、 屙血事、

奏事官、 衾裯事、 公事人、 人事物、 执事人、

不趋事、 职事僧、 理事长、 职事官、 无事哏、

做佛事、 觥录事、 铁了事、 无个事、 办事员、

事儿逼、 举大事、 没事村、 不抵事 记事册、

好大事、 空头事、 亏心事、 事业心、 少詹事、

不归事、 记事儿、 王録事 三事戒、 小***、

当事者、 叙事文、 苦差事、 访事员、 从事衫、

不更事、 通事官、 百执事、 一事中、 不了事、

总领事、 刑事犯、 没事哏、 罪过事、 事业家、

七件事、 不济事、 不妨事、 不睹事、 问事杖、

黑腥事、 家务事、 无事狠、 访事人、 便宜事、

理事会、 用事奴、 青骡事、 两回事、 做好事、

省事三、 监事会、 没事狠、 议事堂、 风火事、

无天事、 和事草、 托事条、 外事处、 给事中、

问事帘、 风火事、 不解事、 管闲事、 歹事头、

卿事寮、 故事核、 不碍事、 事后烟、 国事犯、

不是事、 无事处、 事实婚、 无箇事、 不象事、

不当事、 故事诗、 不干事、 每事问、 近事男、

不覩事、 事实上、 知事僧、 记事珠 什么事、

没事儿、 月事布、 移执事、 二三事、 不防事、

纪事体、 老公事、 无事忙、 花事了、 论事文、

四事行、 七事家、 和事佬、 七事儿、 肇事者、

县知事、 军事家、 知县事、 事儿妈、 政事堂、

意中事、 不经事、 公事房、 断事官、 行事官、

给事郎、 捉事人、 不及事、 没事人、 身后事、

调五事、 本事人、 破事儿、 扮故事、 言事官、

觥録事、 话事人、

事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洞彻事理 计获事足 事不师古 事往日迁 慎小事微

煞有介事 事与心违 事齐事楚 聚众滋事 当家立事

事缓则圆 草率了事 好事天悭 毛举细事 名山事业

情随事迁 赏心乐事 风流韵事 事危累卵 若无其事

事无巨细 事与愿违 事生肘腋 比肩而事 东窗事犯

无端生事 旷职偾事 快人快事 事不过三 见事生风

机事不密 人事不省 青州从事 大事去矣 七事八事

万事皆休 事败垂成 ***门***事 额外主事 便宜从事

少不更事 感情用事 情逐事迁 盖棺事已 事不关己

例行差事 旧事重提 事无大小 鼠首偾事 敬事不暇

人浮于事 比物属事 抱冰公事 各司其事 事以密成

理屈事穷 连类比事 事与原违 敬事后食 乐事劝功

立功立事 大事化小 见机行事 仓卒从事 年事已高

比物***事 万事亨通 即事穷理 慎重其事 戎事倥偬

万事俱休 天道人事 干卿底事 好事多妨 人事不知

公事公办 没事找事 怪事咄咄 不事边幅 事倍功半

事宽则圆 枉道事人 功成事立 就事论事 草率从事

无所事事 事出有因 报冰公事 孟浪从事 事款则圆

逆天行事 多管闲事 比类从事 片文只事 此事体大

便宜行事 惹事生非 事在人为 见事风生 前尘影事

无事生非 事在萧墙 干卿何事 敷衍了事 不省人事

送往事居 军法从事 哀死事生 惹事招非 建功立事

干君何事 人事代谢 坏人坏事 食少事烦 盖棺事定

舍本事末 咄咄怪事 事半功百 事宽即圆 事不宜迟

事在必行 操切从事 百事大吉 百年好事 事预则立

太平无事 好事多磨 食少事繁 分内之事 区区小事

腼颜事敌 靦颜事仇 事过景迁 不干好事 谋事在人

杜绝人事 成事不说 好事多悭 多事之秋 秉公办事

大事已然 斯事体大 阿尊事贵 红白喜事 事过情迁

高枕无事 既成事实 草率将事 看人行事 安然无事

时异事殊 草草了事 感时抚事 随事制宜 事捷功倍

实事求是 好事之徒 事无二成 熟人熟事 事火咒龙

急于事功 草率行事 通工易事 事半功倍 通功易事

老不晓事 看家本事 事出意外 事出无奈 好事成双

料事如神 东窗事发 事核言直 饿死事大 事无常

事过境迁 人事不醒 不懂人事 例行公事 抚时感事

继志述事 腼颜事仇 事不有余 临事而惧 事必躬亲

大事铺张 雕虫小事 少不经事 大事完毕 看风行事

胆小怕事 属词比事 好为事端 百事无成 好管闲事

奉行故事 平安无事 完事大吉 如无其事 暗昧之事

事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七事八事: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人事不知: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家和万事兴:

坐失事机:白白地失掉机会。

事无大小: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异文鄙事: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照章办事:按照规定办理事情。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谓做任何事情,事先谋虑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要失败。《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亦作“预”。 *** 《论持久战》八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遇事风生: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拨是非,引起事端。

事过情迁:随着事情过去,对该事的感情、态度也起了变化。

慎小事微:谨慎对待微小的事情。

以刺世事:来讽刺当世之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

鼠首偾事: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功成事立:功业成就,事业建立。

敏于事,慎于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慎重其事:指对某一事的态度严肃认真。

遗闻琐事: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遗闻逸事”。

事往日迁: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

人逢喜事精神爽: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重提旧事:又重新谈起以往的事项或情景

无事不登三寳殿:

事与原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见“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盖棺事已: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

事后诸葛亮: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事半功百: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同“事半功倍”。

完事大吉: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事在萧墙: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因事制宜:根据不同的事情,制定适宜的措施。

事过景迁: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同“事过境迁”。

断事以理: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临事制变:临到时机制定应变***

继志述事:继志述事,成语,意思是继承先哲的志向来言事理政。

遇事生端:指好事者一有机会就借端兴风作浪。

触事面墙:遇事象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知。

事出无奈: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省事宁人:省:减少;宁:平安,安定。减少事务,使人安宁

时异事殊:殊:不同;差异。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意思是事物随着时间改变而发生变化。亦作“时异势殊”。

送往事居: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

事与心违:事实与愿望相违背。同“事与原违”。

仰事俯畜: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事宽即圆:谓遇事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丑事外扬: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事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遇事掣肘:掣:拉;掣肘:拉住胳膊。比喻从旁牵制、阻挠。一遇到事情就从旁干涉阻挠。

国家大事: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和事老: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言听事行: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

如无其事: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询事考言: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风流事过:指细小的过错

造谣生事:制造谣言,挑起事端。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事火咒龙: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官事官办:

行所无事:

万事不求人:指做事只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别人

不懂人事:,不懂得为人处世。在国内说不懂人事多指某个人对于人情世故不明白或者做的不到位。含有讥讽之意

逸闻轶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事出不意: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惹事生非: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事在必行:事情非做不可。

绘事后素:绘:描摹,形容。指先有白色底子才可彩绘。比喻行事开始简单,然后逐步深入

事生肘腋: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

事危累卵: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形势极端危险。

仰事俛畜:泛指维持一家生活。同“仰事俯畜”。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

无事生事:犹言无事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好事多妨:妨:阻碍。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经历许多波折。

心事重重: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食少事繁: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同“食少事烦”。

每事问:《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后用以指遇事多做调查研究。

寻事生非: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

青州从事: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好酒的代称。

片文只事:指零碎不全的佚文轶事。

事无三不成: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好汉做事好汉当:敢做敢当,不推责任

遗落世事:指遗忘弃置世俗之事。

人事不醒: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事齐事楚: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看风行事:看:观察,估量。比喻做事灵活机动。

事不有余:谓达到极点。

择主而事: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轶闻遗事: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轶事遗闻”。

言中事隐:指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

一笑了事:笑一笑就算了事,指不予重视。同“一笑了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

事关重大: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心想事成:

惹事招非:引起麻烦之事。同“惹是招非”。

遇事生风: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操切从事:操:做。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逍遥事外:①指犯法者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亦泛指做坏事或与坏事有牵连的人不受追查。②指置身事外,毫不关心。

年事已高: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人事不省: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生事扰民:制造事端,扰乱民众。指故意寻衅闹事,侵害人民。

世上无难事:天下没有难事。

清官能断家务事:俗语。表示家族***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好管闲事: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的

新人新事: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成事不足,坏事有余:

一人做事一人当:当:承担。自己犯的错误,自己一个人承担。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道理本来就该这样。指某些事情无论怎样防止,还是要出现,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发生发展的,是无法改变的。

行随事迁:行动要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

事不过三: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无事忙:不干正事,但又忙乱

谨慎从事:细心慎重地处事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世事纷扰:纷扰:纷乱。形容社会情况混乱。

踵事增华: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择人而事:选择好人,侍奉终身

畏口慎事: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情逐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同“情随事迁”。

大事完毕:

连模拟事:

一身做事一身当:俗谚。谓自己做事(有时指犯罪),自己承担责任。

知人料事:能识别人才,预料事情的变化。

清官难断家务事:再公正的官吏也很难论断家庭***的是非曲直。指家庭内部的事,外人很难搞清楚。

仰事俯育: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同“仰事俯畜”。

前尘影事:指往事。

平安无事:平平安安,没出什么事故。

尽瘁事国:瘁:劳累。竭尽劳苦,报效国家。

像煞有介事:指似乎真有其事。多用以形容小题大作或装腔作势的样子。

遗文轶事:指未见记载的文献资料

疑事无功: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指事类情: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

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办任何事情都要有为首领头的人。

造次行事:匆忙做事。

靦颜事仇:谓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逸闻琐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躬逢盛事: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事出意外: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的事情

春事阑珊: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事实胜于雄辩: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事预则立: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万事如意: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国事蜩螗:形容国事动荡不安。

大事化小:经过妥善处理,将大事化成小事。

事无不可对人言: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公开。语出《宋史·司马光传》:“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

事缓则圆: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一事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同“一物不知”。

玉成其事:玉成:成全,内含客气的意思。成全那件事情。

老不晓事:年老糊涂,不明事理。汉杨修《答曹植书》:“修家子云,老不晓事,彊著一书,悔其少作。”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启》:“虽少好读书,无谢高凤;而老不晓事,有类扬雄。”

国事多艰:国家处于危难之中。

文武差事:比喻明劫暗偷。

区区小事:区区: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遭事制宜:犹言因事制宜。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草率了事: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

万事皆休:什么事端都没有

张皇其事: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无补于事: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通工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同“通功易事”。

因人成事: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太平无事: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名山事业:指著作。

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造谣生事:

张大其事:张:夸张。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亦作“张皇其事”、“张大其辞(词)”、“张扬其事”。

事急无君子:谓人到紧急关头,就顾不得讲规矩、礼貌了。

随事制宜:根据事实,***取适当措施。

***真事: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招事惹非:招惹是非。指无故生事。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例行差事:指按照规定或惯例处理的公事。

草率行事:形容办事不认真。

审慎行事: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

断事如神:形容判断事情非常准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属辞比事: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斯事体大:斯:此;体:体制,规模。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无端生事:无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地捣乱闹事。

风流雅事:雅:风雅。风雅而有情趣的事。

熟人熟事:

腼颜事敌:厚着脸皮替敌人工作,不知羞耻。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兹事体大: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不如意事常八九:指不符合心愿的事情经常发生

毛举细事:毛举:列举琐碎的事情。形容烦琐地列举细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

腼颜事仇:指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生事微渺:生事:生计、谋生的路;微渺:渺茫。指生活非常艰难。拼音shēngshìwēimiǎo注音ㄕㄥㄕˋㄨㄟㄇㄧㄠˇ

好心办坏事:一片好心去为人做事,结果适得其反。

逸闻趣事: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旷职偾事:不尽责守职,把事情搞坏。

通功易事: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事宽则圆:遇到事情只要从容对待,就能圆满解决。款:宽缓。同“事款则圆”。

事捷功倍:事情易办而功效很大。

枉道事人: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立功立事:

没事找事:指故意找借口滋事

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人事代谢: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遗闻逸事: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酗酒滋事:喝醉酒寻衅生事者。

少不经事: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言生事:捏造虚言以挑起事端。

明人不做暗事: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属词比事:连缀文辞,排比史事。后亦泛指撰文记事。

事无二成: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象煞有介事: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轶事遗闻: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风流佳事:风流:指男女相互爱悦之事;佳事:美事。指男女情爱的美事。

造谤生事:

赦事诛意:

万事俱休:一切事情都罢休。

馀事勿取:

事以密成: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事核言直: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于事无补:对事情毫无补益。

天道人事: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天道人事不可违背。意谓大势所趋。

秉公办事: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

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大于四个字的事字组词成语

成语: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解释: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成语: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拼音: chéng shì bù zú,bài shì yǒu yú 解释: 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把事情弄坏。多用来指斥办事拙劣或故意不让事情办成的人。

成语: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拼音: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 解释: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成语: 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拼音: xiǎo shì hú tú,dà shì bù hú tú 解释: 对小事情不加计较,而对大事情则非常认真,坚持原则。

事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shì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事情。***。事业。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事儿,还得另找出路。

做,治:不事生产。无所事事。

服侍:事父母。

笔画数:8;

部首:亅;

事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去在文言文的意思

1. 文言文中 去的含义

qù〈动〉(1)(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2)同本义 [go away;le***e]去,人相违也。――《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乃去。――唐·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3)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5)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又如:两地相去50里(8)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10)失掉; 失去 [lose]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11)又如:去失(丢失)(12)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13)赶走;打发走 [drive]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14)抛弃,舍弃 [throw away]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15)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16)去世,死亡 [die]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17)又如:去世(死亡)(18)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跃去尺有咫。(19)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20)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21)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去qù〈形〉(1)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2)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去qù〈介〉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去qù〈名〉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2.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为:离去;离开。

去拼音: qù

释义:

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向。从成都~重庆。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世。~职。~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处到高处去:登着梯子~。

2.去岁[qù suì]

去年。

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职。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迹。~顾虑。

5.去路[qù lù]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挡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长辈):父亲~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杂草。~弊端。

3. 去是什么意思(古文中的)

本义:离开。

除去;去掉。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距,远离。西蜀之去南海——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失掉;失去。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田丰劝袁绍不成时说》

赶走;打发走。孟尝君有舍人不悦,欲去之。——《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有舍人不悦》

抛弃,舍弃。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4. “去”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去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 “去”在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2. 去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 :“便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 :“夫五人之死,去 今之墓而葬焉。”

③过去的。

《琵琶行》 :“我从去 年辞帝京。”

④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 :“去 死肌,杀三虫。”

⑤舍去;舍弃。

《五蠹》 :“去 偃王之仁。”

⑥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⑦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 应之。”

3. 去的意思,并用文言文举例

去注解-------------------------------------------------------------------------------- 去 qù (1) ㄑㄩˋ (2)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

~路。~国。

(3) 距离,差别:相~不远。 (4)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

~冬今春。 (5) 除掉,减掉:~掉。

~皮。~势(a. *** ;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6)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男主角。 (7)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

进~。 (8)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

(9) 汉语四声之一:~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10) 郑码:BZS,U:53BB,GBK:C8A5 (11) 笔画数:5,部首:厶,笔顺编号:12154 参考词汇 -------------------------------------------------------------------------------- be apart from betake get rid of go le***e remove repair 来 取 留 就 存 详细注解 -------------------------------------------------------------------------------- 去 qù 〈动〉 (1) (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 去 qù 〈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 qù 〈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 去 qù 〈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常用词组 -------------------------------------------------------------------------------- 去除 qùchú (1) [leach]∶好像用渗析移除 (2) [remove;get rid of]∶除掉 去处 qùchù (1) [whereabouts;place to go]∶所去的地方 有谁知道他的去处 (2) [place]∶场所;地方 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 去粗取精 qùcū-qǔjīng [discard the dross and select the essential] 舍去粗糙的部分,取其精华部分 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4. 便去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shì

〔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shì

〔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这料子是块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shì

〔名〕

(1) 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shì

〔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文言文去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文言文中 去的含义

qù〈动〉(1)(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2)同本义 [go away;le***e]去,人相违也。――《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乃去。――唐·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3)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5)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又如:两地相去50里(8)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10)失掉; 失去 [lose]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11)又如:去失(丢失)(12)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13)赶走;打发走 [drive]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14)抛弃,舍弃 [throw away]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15)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16)去世,死亡 [die]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17)又如:去世(死亡)(18)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跃去尺有咫。(19)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20)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21)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去qù〈形〉(1)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2)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去qù〈介〉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去qù〈名〉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2.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1.抓关键词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翻译的时候,考生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明确其含义,并准确翻译,就能得分.反之,关键词语翻译错误,或不准确,那么这个分就遗憾的丢掉了.2.抓特殊句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那么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为:离去;离开。

去拼音: qù

释义:

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向。从成都~重庆。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世。~职。~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处到高处去:登着梯子~。

2.去岁[qù suì]

去年。

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职。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迹。~顾虑。

5.去路[qù lù]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挡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长辈):父亲~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杂草。~弊端。

1. 文言文中 去的含义

qù〈动〉(1)(会意兼形声。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2)同本义 [go away;le***e]去,人相违也。――《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谷梁传》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

――《战国策·齐策》乃去。――唐·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

――宋·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

――清·魏禧《大铁椎传》(3)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4)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俸去书来。(5)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6)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西蜀之去南海。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又如:两地相去50里(8)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9)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10)失掉; 失去 [lose]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11)又如:去失(丢失)(12)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

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13)赶走;打发走 [drive]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14)抛弃,舍弃 [throw away]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15)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16)去世,死亡 [die]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陶渊明《杂诗》(17)又如:去世(死亡)(18)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跃去尺有咫。(19)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20)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委而去之。

――《孟子·公孙丑下》小敌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纺焉以度而去之。

――《左传·昭公十九年》(21)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去qù〈形〉(1)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2)通“怯”。

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去qù〈介〉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

――《水浒传》去qù〈名〉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

2.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为:离去;离开。

去拼音: qù

释义:

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路。~向。从成都~重庆。他~了三天,还没回来。

2.离开:~国。~世。~职。~留两便。

3.失去;失掉:大势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这句话~几个字就简洁了。

5.距离:两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了。

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

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听报告~了。

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声:平上~入。

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过去)。让他说~(=下去)。一眼看~(=上去)。

扩展资料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处到高处去:登着梯子~。

2.去岁[qù suì]

去年。

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职。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迹。~顾虑。

5.去路[qù lù]

前进的道路;去某处的道路:挡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长辈):父亲~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杂草。~弊端。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