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带常应移孔,革带敝的解释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2 0
  1. 沈腰潘鬓的典故
  2. 从意境和意象的角度分析李煜的破阵子
  3. 李煜的这阙《破阵子》,谱成歌曲后,让人爱不释听,心怀寂寥。
  4. "玉树琼枝作烟萝"出自哪首诗词?作者及全文内容为何
  5. “沈郎多病不胜衣”的典故详细说明,那首词的鉴赏和沈约的介绍就免了
  6. 悼亡诗沈约赏析
  7. 哪位大侠,提供我一首诗

***桑子《赏析》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革带常应移孔,革带敝的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最初《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待嫁女子的饱满惊动;到唐诗要案“人面桃花相映红”主犯崔护的迷离惆怅,再到貂禅仰面对云长说的那句“乱世桃花逐水流”,诉尽乱世女儿的坎坷流离。桃花这东西,惹起人太多遐思。她可以满山满野涨破眼帘的妖艳,也可以是居在人家的小院回廊处,合着艳阳云影,好一番清正飞扬。

桃花的飞扬,落在眼底是春光迷离,亦或是桃花随水水无情的悲凉。只看观花赏春人的心境了。然而“桃花羞作无情死”,容若作此哀语,我不信他是独独为了伤春。

窗间台上,看见被风吹落的桃花,飞伴在那个失落的人的身边,满地桃花飞,容易叫人想起那个“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的息夫人。

绝色的容貌出众的才情,让我彻底爱上你,也让他们有了将你从我身边带走的理由。你也入了宫,成为权力祭台上圣洁的祭品。从来好物难留。我以为是一生一世的执手相看,而你不过是月上桃花,偶尔晃动在我的梦境里。

我将你比作桃花夫人,你知道,我明白你的苦衷,从没有误解你的意思。你入宫为妃也只是身不由己,身不由己。

古词里说沈腰潘鬓消磨,以此来指姿态、容貌美好男子在岁月中折损,令人惋惜。潘岳初入东都时是“掷果盈车”的檀郎,惊艳到洛阳少女老妇全城出动来观赏帅哥,宦海浮沉被贬为河阳县令,十年风霜老了华发,再入洛阳时,已是沧沧男子。

沈约曾作东阳(今属浙江)太守,故又称沈东阳。齐、梁更迭之际,沈约是萧衍谋取帝位的主要谋士之一。他甚至引用谶语“行中水,作天子”,以证萧衍(按“衍”字即是“行”中有“水”)上应“天心”、下符“人情”,当作天子。萧衍称帝(即梁武帝)后,沈约始终受到重视,仕途顺畅,地位超然。沈约虽是文人,却有宰相之志,很想更多地直接参与、掌管具体政务,旁人也认为他能够胜任,但梁武帝始终不把朝政实权交给他,只是给了他很高的虚衔。沈约要求“外放”,到地方做官,也不曾得到梁武帝的允许。沈约不是一般的文人,他在武帝即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展露的韬略,使得武帝器重他又提防他。同梁武帝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使他感到抑郁。《南史·沈约传》记沈约与徐勉书云:“百日数句,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革带移孔,即腰带移孔,指人消瘦。

“东阳瘦”,以前我以为不过是美男子的自怜自恋,晒然一笑而已。而现在仔细地读,才明白容若的深意。容若以沈东阳自比,原不止说自己因为爱情消瘦,他的处境和沈约也相似,也是妄负才名,空有虚衔不被重用,心情自然也是抑郁。

容若喜欢化用王次回的诗意,像这句:“一片幽香冷处浓”就是出自《寒词》:“个人真与梅花似,一片幽香冷处浓。”容若反用其意,谓此时心情还不如芙蓉,芙蓉于冷处还能发出浓郁的香气,人心却如桃花已谢,春光不再。上阕写到春阑花残,春尽人慵。下阕结句除了呼应上阕所写的桃花零落,随风飘飞的凄美景色。芙蓉更暗示了时光的流转,在如影随形的伤感情绪中,伤心的人已经捱到夏天。花瓣不会因为人的惋惜而停止凋谢,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的悲伤而停止流转。一味地沉湎于伤感中没有任何意义。

王次回的散句在《饮水词》中时时隐现。但评家多不以这种现象为忤,反而赞容若擅于化浊为清,改俗为雅,这种态度也蛮暧昧的,大约是因为王次回不如容若出名,所以不是容若袭了他的诗意,而是他借了纳兰的名气被人知晓。

沈腰潘鬓的典故

初,绍退走,还保定城,留伪武卫将军姚鸾精兵守嶮,林子衔枚夜袭,即屠其城,劓鸾而坑其众。绍复遣抚军将军姚赞将兵屯河上,林子连破之。绍又遣长史姚伯子等屯据九泉,凭河固险,以绝粮援。武帝复遣林子累战大破之,即斩伯子,所俘获悉以还绍,使知王师之弘。绍志节沈勇,林子每战辄胜,白武帝曰:「姚绍气盖关右而力以势屈,但恐凶命先尽,不得以衅齐斧尔。」寻绍疽发背死。武帝以林子之验,乃赐书嘉美之。于是赞统后军复袭林子,林子御之,连战皆捷。

 帝至阌乡,姚泓扫境内兵屯嶢柳。时田子自武关北入,屯军蓝田,泓自率大众攻之。帝虑众寡不敌,遣林子步自秦岭以相接援。比至,泓已破走。田子欲穷追,进取长安,林子止之曰:「往取长安,如指掌尔。复克贼城,便为独平一国,不赏之功也。」田子乃止。

 林子威震关中,豪右望风请附。帝以林子、田子绥略有方,频赐书褒美,并令深慰纳之。长安既平,姚氏十余万口西奔陇上,林子追讨至寡妇水,转斗至槐里。大军东归,林子领水军于石门以为声援。还至彭城,帝令林子差次勋勤,随才授用。

 文帝出镇荆州,议以林子及谢晦为蕃佐。帝曰:「吾不可顿无二人,林子行则晦不宜出。」乃以林子为西中郎中兵参军,领新兴太守。林子以行役久,士有归心,乃深陈事宜。并言:「圣王所以戒慎祗肃,非以崇威立武,实乃经国长甿。宜广建蕃屏,崇严宿卫。」武帝深相酬纳。俄而谢翼谋反,帝叹曰:「林子之见,何其明也。」

 文帝进号镇西,随府转,加建威将军、河东太守。时武帝以方隅未静,复欲亲戎,林子固谏。帝答曰:「吾辄当不复自行。」帝践阼,以佐命功,封汉寿县伯,固让不许。永初三年卒,追赠征虏将军。元嘉二十五年,諡曰怀。少子璞嗣。

 璞字道真,童孺时神意闲审。文帝召见,奇璞应对,谓林子曰:「此非常儿也。」初除南平王左常侍,文帝引见,谓之曰:「吾昔以弱年出蕃,卿家以亲要见辅,今日之授,意在不薄。王家之事,一以相委。勿以国官乖清涂为罔罔也。」元嘉十七年,始兴王浚为扬州刺史,宠爱殊异,以为主簿。时顺阳范晔为长史行州事,晔性颇疏,文帝谓璞曰:「范晔性疏,必多不同,卿腹心所寄,当密以在意。彼行事,其实卿也。」璞以任遇既深,所怀辄以密启,每至施行,必从中出。晔政谓圣明留察,故深更恭慎,而莫见其际也。在职八年,神州大宁,人无谤黩,璞有力焉。二十二年,范晔坐事诛,时浚虽曰亲览,州事一以付璞。浚年既长,璞固求辞事。以璞为浚始兴国大农,累迁淮南太守。

 三十年,元凶弑立,璞以奉迎之晚见杀。有子曰约,其制自序大略如此。

 约十三而遭家难,潜窜,会赦乃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释卷。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善属文。济阳蔡兴宗闻其才而善之,及为郢州,引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兴宗常谓其诸子曰:「沈记室人伦师表,宜善师之。」及为荆州,又为征西记室,带厥西令。

 齐初为征虏记室,带襄阳令,所奉主即齐文惠太子。太子入居东宫,为步兵校尉,管书记,直永寿省,校四部图书。时东宫多士,约特被亲遇,每旦入见,景斜方出。时王侯到宫或不得进,约每以为言。太子曰:「吾生平懒起,是卿所悉,得卿谈论,然后忘寝。卿欲我夙兴,可恒早入。」迁太子家令。后为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时竟陵王招士,约与兰陵萧琛、琅邪王融、陈郡谢朓、南乡范云、乐安任昉等皆游焉。当世号为得人。

 隆昌元年,除吏部郎,出为东阳太守。齐明帝即位,征为五兵尚书,迁国子祭酒。明帝崩,政归冢宰,尚书令徐孝嗣使约撰定遗诏。永元中,复为司徒左长史,进号征虏将军、南清河太守。

 初,梁武在西邸,与约游旧。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司马。时帝勋业既就,天人允属。约尝扣其端,帝默然而不应。佗日又进曰:「今与古异,不可以淳风期万物。士大夫攀龙附凤者,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禄。今童儿牧竖悉知齐祚之终,且天文人事表革运之征,永元以来,为彰着。谶云,'行中水,作天子'。此又历然在记。天心不可违,人情不可失。」帝曰:「吾方思之。」约曰:「公初起兵樊、沔,此时应思。今日王业已就,何所复思。昔武王伐纣,始入人便曰吾君。武王不违人意,亦无所思。公自至京邑,已移气序,比于周武,迟速不同。若不早定大业,稽天人之望,脱一人立异,便损威德。且人非金石,时事难保,岂可以建安之封,遗之子孙。若天子还都,公卿在位,则君臣分定,无复异图。君明于上,臣忠于下,岂复有人方更同公作贼。」帝然之。约出,召范云告之,云对略同约旨。帝曰:「智者乃尔暗同,卿明早将休文更来。」云出语约,约曰:「卿必待我。」云许诺。而约先期入,帝令草其事。约乃出怀中诏书并诸选置,帝初无所改。俄而云自外来,至殿门不得入,徘徊寿光合外,但云「咄咄」。约出,云问曰:「何以见处?」约举手向左,云笑曰:「不乖所望。」有顷,帝召云谓曰:「生平与沈休文群居,不觉有异人处,今日才智纵横,可谓明识。」云曰:「公今知约,不异约今知公。」帝曰:「我起兵于今三年矣,功臣诸将实有其劳,然成帝业者乃卿二人也。」

 梁台建,为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兼右仆射。及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又拜约母谢为建昌国太夫人。奉策之日,吏部尚书范云等二十馀人咸来致拜,朝野以为荣。俄迁左仆射。天监二年,遭母忧,舆驾亲出临吊,以约年衰,不宜致毁,遣中书舍人断客节哭。起为镇军将军、丹阳尹,置佐史。服阕,迁侍中、右光禄大夫,领太子詹事,奏尚书八条事。迁尚书令,累表陈让,改授左仆射,领中书令。寻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九年,转左光禄大夫。

 初,约久处端揆,有志台司,论者咸谓为宜。而帝终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见许。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勉为言于帝,请三司之仪,弗许,但加鼓吹而已。

 约性不饮酒,少嗜欲,虽时遇隆重,而居处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常为郊居赋以序其事。寻加特进,迁中军将军、丹阳尹,侍中、特进如故。十二年卒官,年七十三,諡曰隐。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志,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都下无比。少孤贫,约干宗党得米数百斛,为宗人所侮,覆米而去。及贵不以为憾,用为郡部传。尝侍宴,有妓婢师是齐文惠宫人,帝问识座中客不?曰:「唯识沈家令。」约伏地流涕,帝亦悲焉,为之罢酒。约历仕三代,该悉旧章,博物洽闻,当世取则。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自负高才,昧于荣利,乘时射势,颇累清谈。及居端揆,稍弘止足,每进一官,辄殷勤请退,而终不能去,论者方之山涛。用事十馀年,未常有所荐达,政之得失,唯唯而已。

 初,武帝有憾于张稷,及卒,因与约言之。约曰:「左仆射出作边州刺史,已往之事,何足复论。」帝以为约昏家相为,怒约曰:「卿言如此,是忠臣邪!」乃辇归内殿。约惧,不觉帝起,犹坐如初。及还,未至床,凭空顿于户下,因病。梦齐和帝剑断其舌,召巫视之,巫言如梦。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先此,约尝侍宴,会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约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及疾,上遣主书黄穆之专知省视,穆之夕还,增损不即启闻,惧罪,窃以赤章事因上省医徐奘以闻,又积前失。帝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有司諡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故改为隐。

 约少时常以晋氏一代竟无全书,年二十许,便有撰述之意。宋泰始初,征西将军蔡兴宗为启,明帝有敕许焉。自此逾二十年,所撰之书方就,凡一百馀卷。条流虽举,而***缀未周。永明初遇盗,失第五帙。又齐建元四年被敕撰国史,永明二年又兼着作郎,撰次起居注。五年春又被敕撰宋书,六年二月毕功,表上之。其所撰国史为齐纪二十卷。天监中,又撰梁武纪十四卷,又撰迩言十卷,諡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行于世。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甚遵用约也。

 子旋,字士规,袭爵,位司徒右长史,太子仆。以母忧去官,因蔬食辟谷,服除,犹绝粳粱。终于南康内史,諡曰恭。集注迩言,行于世。旋弟趋字孝鲤,亦知名,位黄门郎。旋卒,子寔嗣。寔弟众。

从意境和意象的角度分析李煜的破阵子

沈腰潘鬓解释:

形容姿态、容貌美好(特指男子)。

沈腰潘鬓出处:

南·李煜《破阵子》词:“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宋朝初期,南唐皇帝李煜(yù)继位,尊宋为正统,每年纳贡以保平安。开宝八年(***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作为俘虏,他率领亲属、随员等四十五人被宋兵押往北方,从此开始了他忍辱含垢的生活。三年之后,宋太宗毕竟容不下这个亡国之君,将他毒死在汴京,时仅四十二岁。李煜在降宋之后的几年,即生命的最后几年,作了这首词《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和感受。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的意思是:

南唐开国已有四十年历史,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宫殿高大雄伟与天际相接,宫苑内珍贵的草木茂盛,鲜花遍地,藤萝缠蔓。何时经历过刀枪剑戟、战火烽烟呢?

自从做了俘虏,心中忧思难解,已是憔悴消瘦,两鬓斑白。记忆最深的是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时候,乐队还在演奏着别离的悲歌,这种生离死别的情形,令我悲伤欲绝,只能面对宫女们垂泪。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两句中“沈腰”暗喻自己像沈约一样,腰瘦得使皮革腰带常常移孔,而“潘鬓”则暗喻词人自己像潘岳一样,年纪不到四十就出现了鬓边的白发。连着这两个典故,描写词人内心的愁苦凄楚,人憔悴消瘦,鬓边也开始变白,从外貌变化写出了内心的极度痛苦。

古人说忧能伤人,亡国之痛,臣虏之辱,使得这个本来工愁善感的国君身心俱敝。李煜被俘之后,终日以眼泪洗面,过着含悲饮恨的生活。这两个典故即是他被虏到汴京后的辛酸写照。

李煜的这阙《破阵子》,谱成歌曲后,让人爱不释听,心怀寂寥。

李煜破阵子  

原文

李煜——《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 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

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四十年:南唐始祖建国至后主为宋所灭,前后三十九年,举其成数而称四十年。

霄汉:指云天。

烟萝:云霞草木,指隐居生活。

干戈:兵器。

一旦归为臣虏:指李煜被宋俘虏。

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庙:祖宗的祠庙。

教坊:古代朝廷中掌管女乐的官署。

宫娥:宫女。

作者介绍

李煜(93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史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前期与大、小周后感情甚笃,生活奢靡,常形之于吟咏。宋太祖建隆二年 (961),煜继父位为南唐国主,奉宋正朔,开宝八年 (***5),城破被俘,押赴汴京,封违命侯。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8)七夕,赐牵机药,中毒而死。李煜入宋后,多以词抒写伤离惜别怀抱,寓寄故国之思、失国之痛、语言明净,音韵流畅,能以对比、白描等手法表现人生感慨。王国维《人间词语》评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了。”近人詹安泰有《李璟李煜词》注释平。

写作背景

《破阵子》是李煜被宋俘虏以后,回首往事,痛心疾首之作。从今忆昔,今昔对比,无限悲哀悔恨,无颜面对三千里山河。尴尬出降那刻骨铭心的一幕,至今犹在目前。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表示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国、山河、宫殿,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就写词而言,这是至情至性的真切流露。

赏析

结构上前四句极力铺陈故国河山、宫殿楼阁的壮丽辉煌,至歇陡转,结构的裂变反映出词人命运的剧烈变化,文情相得益彰。下片转写归为臣虏之后的处境。他不便直说生活的困窘、心情的恶劣,只以外貌的变化来含蓄表现。据《宋史 · 南唐世家》记载,李煜被俘入宋后曾向宋太宗诉说生活贫困,太宗知道后增加了他的月俸。可见当时李煜被俘后不仅行动上受监视,精神折磨,物质生活也不宽裕。发白腰瘦,既是精神的折磨所致,也未尝不是物质生活的匮乏导致“营养不良”。最后三句,又由眼前折回过去,临别南唐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当初拥有时觉得平平常常,现在一旦被人夺去,内心的屈辱伤可想而知。他忘不了“仓皇”离开金陵时的惨痛情景,那是他从天堂掉进地狱的关口。苏轼曾责怪李煜离开金陵时本应该向其国民谢罪,而不应该“垂泪对宫娥”。对宫娥垂泪,是李煜当时真情实事的写照,也符合他懦弱的性格。如果在词的末尾来一番政治说教或忏悔,那既不符合李煜的性格,艺术上也索然无味。

"玉树琼枝作烟萝"出自哪首诗词?作者及全文内容为何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由台湾歌手萧丽珠演唱的那首《山河泪》吧!这首经典老歌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词是由南唐后主李煜所作,另一方面则是它那充满豪情和悲壮,沉郁与顿挫的凄丽之音。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山河泪》的歌词吧,也就是李煜的这阙《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词云: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作于公元***5年李煜被俘之后,这个时候,家亡国破,亲离妾散,他也开始走上了孟昶的道路。

而李后主写这阙词诗,距离他祖父建立南唐已过去三十八年,故一开口就说:“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此处四十是为概数,但并不影响,而且更加押韵。 上片将那昔日故国的繁华景象描写的一览无余。四十年的家国,纵然是幅员辽阔,沃野千里。既有着那连接着霄汉的凤阁龙楼,又有着如烟萝一般笼罩的玉树琼枝。烟萝,其实可以理解为树木上缠绕的藤蔓,因为它们多而且繁茂,所以远远看去,就给烟雾一般。宋祁不是写过“绿杨烟外晓寒轻”吗?

所以,居住在这么美好的环境中,那真的是今日不知明日事,终朝只唱“***花”了。

那么有着这三千里土地和满树琼枝房屋的李煜究竟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他除了贪恋美色,写着“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样的*词艳句,每日笙歌燕舞之外,基本上毫无作为。他既不关心朝政,也根本无瑕关心政事。所以,正如他在词中所写的那样:“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李煜的大哥叫李弘冀,他不像李煜那般每天只知道沉溺书画文字。相反,他热爱权力,并且渴望打仗。但是因为他急功近利,毒害了自己的皇叔,结果终日惴惴不安,暴死于无名之症。所以李煜这个从来不关心朝廷大事的文人,就被迫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那么当了皇帝后的李煜是怎么样的呢?他照样沉溺于诗词歌赋,而且亲于女色。娶了一个周娥皇之后还不满,还要和她的妹妹谈情说爱。最终气死姐姐,封了妹妹。这样的李煜他是糊涂的,他既不像他大哥那样懂得打仗,也不像他那样热爱权力,同时他还佞佛,企图通过佛来阻止战争。所以他最终是尝得了恶果!

那么再看下半阙!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这里选用了两个典故,沈指沈约,也是如李贺那样的孱弱公子。他曾说道:“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可见,沈约的身体一直很不好,真的是“人比黄花瘦”啊!而潘鬓呢?指的是潘岳的鬓。大家都读过元稹的三首遣怀诗,第三首中就写道:“潘岳悼亡犹费词。”这潘岳年纪轻轻就白了头发,焉知不是思念妻子太过的缘故?

而此时的李煜,因为被俘之后,心中愁苦,终日饮酒作文,衣服不换,头发不洗。他也预感自己可能很快就会像沈约、潘岳那样,痛苦而惆怅地老去了。

随后他又写道:“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他说:“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便是那日仓促之间辞别祖庙的时候了。我想要说等一下,可是看守我的士兵们不允许……我只能匆匆作别。之后……那昔日布满玉树琼萝的教坊,便唱起了别离歌。那些歌曲多是我作的词曲,曾经的宴乐,成了此刻的离歌。我知道此去生死难料,众人再无相见之日,便烧了平生著作,和那些宫女们一一告别……”这些话,从李煜口里说出,该是充满了多少的痛苦和无奈啊?!

下半阙的“一旦”二字承接上片的“几曾”而来。虽有转折之意,但却不留痕迹,这正是后主风***!笔下千钧,悔恨之意早已经溢于言表。然而又能如何呢?终究是去国怀乡,人老苍桑;教坊曲断,别泪宫娥!……

再从整体上来看李煜的这阙词,词句简单,只稍稍用了两个人物典故,便将这“一江的春水”完全呈现出来了。故而一代***王国维先生也称李煜的词为“神秀”。王氏对词的评论是从境界上出发的,而李煜的词能得到他的青睐,也是因为它真情流露,浑然一体!故而要读懂李煜的词,就必须跳入到他的词境中,体会人与天、与地、与万物的感情。所以,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李煜这用亡国换来的血泪之词,后世……又有几人能够明白呢?

“沈郎多病不胜衣”的典故详细说明,那首词的鉴赏和沈约的介绍就免了

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注释  1.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38年.此处四十年为虚数. 2.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能够居所.霄汉:天河. 3.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 4.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 5.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6.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7.犹奏:别作"独奏" 8.垂泪:别作"挥泪".

悼亡诗沈约赏析

《宋书

列传第七

范云沈约》

初,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曰:“……而开年以来,病增虑切,当由生灵有限,劳役过差,总此凋竭,归之暮年,牵策行止,努力祗事。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黾勉。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上热下冷,月增日笃,取暖则烦,加寒必利,后差不及前差,后剧必甚前剧。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以此推算,岂能支久?……”

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留有“沈腰”的典故。

哪位大侠,提供我一首诗

赏析:

首六句以春花秋月反衬人事,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花前月下,又该逗引起诗人多少美好的回忆,同时又会给他带来怎样的伤感之情!

秋月照房,从前与妻子生活于此,入则成双,出则成对;而今月色依旧,自己却凄清孤独,孑然一身。春花吐芳,光人,不由得想起妻子的容光,曾经多少回携手花丛,流连观赏;如今花色依旧,人面不在,心绪全无。诗人触景慨叹“人道”,有说不尽的凄凉感伤。

“屏筵”四句,有室外转写室内,由自然景物转写日常用具。屏风、坐席,物在人亡,徒然虚设;而幔席之类,已非昔日,皆已更换。“屏筵”两句,一“空”、一“更”,已注入诗人感伤之情。

“游尘”两句特拈出亡妻生前用得最多的坐具与卧具加以铺写。事实毕竟是无情的,座是虚的,床是空的,物是而人非,再也见不到她的一颦一笑,再也听不到她的一言一语。这四句将房室写得非常凄凉,而房室的凄凉,也正是诗人内心的凄凉。

结尾二句,“万事无不尽”,束上四句,写逝者;“徒令存者伤”,写生者,落笔己身。亡妻撇下生者而去,空使活着的人对物伤情,有诉不尽的孤独和悲哀。

南北朝沈约《悼亡诗》原文: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译文:

去年秋天的十五月亮,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一旦生命凋谢,人生就永远消亡。

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随之用于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虽然知道万事都有尽头,人亡物空本是规律,可还是令活着的人徒增忧伤。

扩展资料

《悼亡诗》是沈约悼念其亡妻的诗作,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他的“清怨”之风。

这首诗对后世以离别为题材的诗词作品有较大的影响,把南朝之前类似作品的哀而不伤(如潘安《悼亡诗》)的境界真正推向哀伤并茂的新境界。

沈约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轶事典故

1、不计前嫌

沈约小时候贫穷无靠,曾向族人乞讨,讨得几百斛米,但却被族人侮辱,他将米全部倒在地上离家出走。到后来富贵显赫后,不因此事记恨,反而因此被同郡的人传颂。

2、怀旧之情

有一次沈约陪皇帝宴游,席中有一位女乐师是齐朝文惠太子的宫人。皇帝问她认不认识在座的人,她说:“只认识沈家令。”沈约听后顿生怀旧之念,伏在座位上哭,皇帝也感到悲伤,为此中止了酒宴。

3、沈约瘦腰

沈约晚年,多次上书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同意。于是在给好友徐勉的书信中说:“我每过一段时间,腰带就要缩紧几个孔,用手握胳膊,臂围大概每个月要瘦半分。按这样推算,怎能支撑得很久呢?”由此有了“沈约瘦腰”的典故。

百度百科--悼亡诗

破阵子-南唐后主(李煜)

四十年①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②,玉树琼枝作烟萝③。

几曾识干戈④?

一旦归为臣虏⑤,沈腰⑥潘鬓⑦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⑧日,教坊⑨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⑩。

注释:

1 四十年:南唐始祖建国至后主为宋所灭,前后三十九年,举其成数而称四十年。

2 霄汉:指云天。

3烟萝:云霞草木,指隐居生活。

4干戈:兵器。

5一旦归为臣虏:指李煜被宋俘虏。

6 沈腰:南北朝时诗人沈约在朋友信中有“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的句子,后人用“沈腰”指人瘦。

7潘鬓:晋代文学潘岳在《秋兴赋序》里说他三十二岁时头发就开始花白。后以“潘鬓”作为中年鬓发初白的代称。

8 庙:祖宗的祠庙。

9 教坊:古代朝廷中掌管女乐的官署。

10宫娥:宫女。

“译文”:

开基创业四十年的国家,纵横三千里地的土地山河;镶凤的殿阁,雕龙的宫楼连接著云天;名贵的花卉,珍奇的树木,恰似烟雾拥聚,藤萝交缠,我生长在这里,哪里晓得什麼刀兵战事!一朝变成了被迫俯首称臣的俘虏,此后啊!我的腰围将会像当年沈约那样消减下去,鬓发也将会如潘岳那样一片斑白.最难堪的是辞别太庙的时刻,教坊的乐队还大吹大擂的奏起离别之歌.我只有泪流满面,对著身边侍候的宫娥.

赏析:

长年生活在宫廷、贵为国主的李煜,不知道战争意味着什么,也压根想不到“干戈”会让他成为俘虏。习惯了别人在他面前称臣叩拜,一旦自己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臣虏”,他怎么也无法接受这样残酷的现实。人瘦发白,从外貌的变化写出了内心极度的痛苦。三国时的蜀后主刘禅被俘后表示乐不思蜀,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而李煜却念念不忘他的家国、山河、宫殿,很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就写词而言,这是至情至性的真切流露。一国之君成阶下之囚,凄惨绝伦。往日种种盛世繁华,一旦国破家亡,余下沈腰潘鬓的憔悴、弃国远走的仓皇,亡国之君的感怀,平白写来,仍是酸楚难抑,不只是相对垂泪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