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什么,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2 0
  1. 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2.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不是一样的?三十六计分别是哪三十六计?有哪些相关的历史典故?
  3.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4. 形容以微弱的力量打败强大的敌人的词语
  5. 要向《孙子兵法》学什么:胜负之道带兵之道

孙子兵法》译文

计 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观察和对待。

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是什么,以镒称铢相匹配的军事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的分析,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因此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时节候的变化。地利,就是指高陵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将领,就是指智谋、诚信、仁慈、勇敢、严明。法制,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管理、军需的掌管。凡属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都不能不知道。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的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治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领如果同意并执行我的战争***,就会获胜,就留下来用;如果不同意和不执行我的战争***,就会失败,就应该让他离去。

战略筹划确定并通过之后,就要考虑“势”的问题了,以便充分利用外部的条件。所谓的“势”,就是根据有利条件而灵活去应变。

用兵打仗,实际上是一种诡异、欺诈的行动。因此要做到:有能力,要装作没有能力;要行动,装作不会***取行动;在逼近对方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到很远,当离对方很远的时候,要使对方感已经临近了。对方贪利,就用小利引诱他;对方混乱,就乘机攻取他;对方力量充实,就注意防备他;对方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他;对方士气旺盛,就设法衰竭它;对方辞卑沉静,就设法使他骄横丧智;对方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疲劳;对方内部团结,就设法制造矛盾离间他。要在对方不备之时和不备之处发动进攻,要在对方意想之外***取行动。这是军事家制胜的奥秘,无法事先来讲明。孙子兵法与经理人统帅之道附录三:《孙子兵法》译文

在开战之前,我们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多;如果经过认真推算预计不能够获胜的话,获胜的把握就少。筹划的越是周密,获胜的可能就越大,筹划的越是疏漏,获胜的可能就越小,更何况一点都不去筹划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就可以判定胜负的结果了。作战篇

孙子说:凡用兵作战,需动用轻型战车千辆,重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那么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使节、游士的用度,作战器材的费用,车辆兵甲的维修开支,每天都要耗资巨万,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兵作战,如果时间拖的太久了,就会使军事行动受阻,使军队的锐气挫伤,攻城就会使兵力耗损,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事行动受阻,军队士气受挫,军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一些诸侯列国就会乘机作乱,那时候即使有再高明的统帅,也无力回天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用笨拙的办法求取速胜,没有见过用精巧的办法将战争拖向持久。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秣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从国内取用,粮食饲料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用兵而贫困的,就是由于军队的远征,远程运输。军队远征,远程运输,将会使老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急于加重赋役。军力耗尽于战场,国内十室九空,百姓的财产耗去了十分之七。***的财力,也会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病,盔甲、箭弩、戟矛、盾橹的制作补充以及征用运送辎重的牛车,而损失掉十分之六。所以,明智的将领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消耗敌国的一钟(中国古代计量单位)粮食,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钟;动用敌国的一石草料,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依靠物资的奖赏。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者,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将缴获的战车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战俘,要善待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所说的通过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意思。

因此,用兵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所以,懂得战争特点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谋攻篇

孙子说:战争的指导法则是,能够保全敌“国”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国”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军”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军”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旅”而胜是上策,击破敌“旅”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卒”而胜是上策,击破敌“卒”而胜则次之;能够保全敌“伍”而胜是上策,击破敌“伍”而胜则次之。因此,百战百胜,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是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车,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几个月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伤亡了三分之一,而城池依然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硬打,攻占敌人的城堡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靠久战。必须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在实力不受到太大耗损的情况下获得全部的利益,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法则。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可以应战于敌人,有与敌相等的兵力就要设法分散敌人,当兵力少于敌人的时候就要坚守防御,当不能匹敌的时候就要设法躲避敌人。所以,弱小的军队***如固执坚守,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所谓将帅,就像是国家的辅木,辅木设置运行得周密可靠,则国家定会强盛;辅木设置运行得有空隙不牢靠,国家就一定会衰弱。在中国古代,辅木是安装在车子上的一个重要设备,“辅”与“车”两者必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使车辆正常安全地运行。所以,中国古人有“辅车相依”的说法。孙子在这里用一种比喻的方法说明将帅与国家的关系,说明将帅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硬让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硬让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疑虑。军队既迷惑又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到来了。这就是所谓自乱其军,自取败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战或不可以战的,能够胜利;明白实力强弱之运用规律的,能够胜利;上下同心同德的,能够胜利;以己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牵制的,能够胜利。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但了解自己,或者胜利,或者失败;既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在这段话中,“殆”是指“危险”的意思。形 篇

孙子说: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但不能绝对保证自己一定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并不能强求。

要想不被敌所战胜,就要组织好防御;要想战胜敌人,就要***取进攻行动。***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很深的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展开自己的兵力就像是自重霄而降。这样话,就能够保全自己,达到全胜的目的。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激战而后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羽毛称不上力气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眼睛好,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打了胜仗,没有使人惊奇的胜利,没有智慧的名声,没有勇武的战功。他们求取胜利,不会有失误;之所以不会有失误,是由于他们的作战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之上,是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先有胜利的把握,而后才寻求与敌交战;失败的军队往往是先冒险与敌交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善于指挥战争的人,必须掌握“自保而全胜”的规律和原则,这样才能够掌握胜败的主动权。

获胜的基本原则有五条:一是土地面积的“度”,二是物产***的“量”,三是兵员众寡的“数”,四是兵力对比的“称”,五是胜负优劣的“胜”。敌我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面积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多少不同的“量”;敌我物产***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员多寡不同的“数”;敌我兵员多寡的“数”的不同,产生双方兵力对比不同的“称”;敌我兵力对比“称”的不同,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结果。胜利的军队较之于失败的军队,有如以“镒”称“铢”那样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失败的军队较之于胜利的军队,就像用“铢”称“镒”那样处于绝对的劣势。实力强大的胜利者统帅部队作战,就像在万丈悬崖决开山涧的积水一样,这就是军事实力的“形”。势 篇

孙子说:管理众人如同一人,取决于管理体制;调动千军如同一军,取决于指挥控制;统领全军迎敌而不败,取决于“奇正”战术的运用;战胜敌人如同石头击卵一样,这是避实击虚思想的体现。

凡是作战,都是以“正”迎敌,以“奇”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法变化就像天地那样不可穷尽,像江河那样不会枯竭。终而复始,如同日月的运行;去而又来,就像四季的更替。声音不过五种音阶,可这五种音阶却能变化出听不完的乐章;颜色不过五种色素,可这五种色素却能变化出看不完的图画;味道不过有五种味觉,可这五种味觉却能变化出尝不完的佳肴;作战运筹不过“奇正”,但“奇正”却能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战法。“奇正”相互转化,就像圆环那样旋转不断,无始无终,谁能够穷尽它呢?

湍急的流水能够漂起石头,是“势”的作用;天上的猛禽能够捕杀雀鸟,是“节”的作用。善于用兵的人,他创造的“势”是险峻的,他掌握的“节”是急促的。险峻的“势”就像张满的弓一样,急促的“节”就像刚射出的箭一样。

旌旗纷纷,人马纭纭,要在混乱的作战中使自己不乱;浑浑车行,沌沌人奔,要在繁杂的部署机动中使自己不败。示敌混乱,是由于有严密的组织;示敌怯懦,是由于有勇敢的素质;示敌弱小,是由于有强大的兵力。严密与混乱,是由组织编制好坏决定的;勇敢与怯懦,是由态势优劣造成的;强大与弱小,是由实力大小对比显现的。善于调动敌人的将帅,伪装***象迷惑敌人,敌人就会听从调动;用小利引诱敌人,敌人就会来夺取。用这样的办法去调动敌人就范,然后用重兵去消灭它。

善于作战的人,借助于有利的态势而取胜,并不是局限于力量的自身,所以他能将自身的力量与巧妙的借势结合起来。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放在平稳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陡险的地方就滚动;方的容易静止,圆的容易转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这就是所谓的“势”。虚实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有利位置等待敌人的就主动安逸,后到达战场有利位置仓促应战的就被动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能使敌人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的结果;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的结果。在敌人休息时使之疲劳,在敌人粮食充足时使之饥饿,在敌人驻扎安稳时使之移动,关键是要触及到他不得不为我所动的地方。

行军千里而不劳累,因为走的是敌人没有部署的地方;进攻而必然会得手,因为攻的是敌人没有设防的地方;防御而必然能稳固,因为防守的是敌人必来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善于防守的,使敌人不知道怎么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到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者。

前进而使敌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它空虚的地方;撤退而使敌人无法追击的,因为行动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想打,敌人即使高垒深沟也不得不脱离阵地作战,这是因为我攻击到了敌人必救的要害之处。我不想打,虽然像“画地”一样构筑一种毫无意义的防御,敌人也不会来攻,这是因为我已将敌人调往其他方向。

示形于敌,使敌人暴露而我军不露痕迹,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军兵力集中在一处,敌人的兵力分散在十处,我就能用十倍于敌的兵力去攻击敌人,这就造成了我众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当面作战的敌人就有限了。

我军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得而知,不得而知,那么他所要防备的地方就多了;敌防备的地方越多,那么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越少。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都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之所以兵力薄弱,就是因为处处去防备别人;之所以兵力充足,就是因为迫使敌人处处防备自己。

所以,能预知交战的地点,预知交战的时间,那么即使相距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交战。不能预知在什么地方打,不能预知在什么时间打,那就会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也不能救左翼,前面不能救后面,后面也不能救前面,何况远在数十里,近在数里呢?依我分析,越国的军队虽多,对争取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造成的。敌军虽多,可以使它无法同我较量。

所以,要仔细策划一下,来分析敌人作战***的得失;要挑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活动规律;要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要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兵力虚实强弱。

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军底细,聪明的敌将也想不出对付我军的办法。根据敌情变化而灵活运用战术,即使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其中的奥妙。人们只知道我用来战胜敌人的方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用兵的规律好像水的流动,水的流动,是由于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获胜,是由于避开敌人的“实”而攻击敌人的“虚”。水因地形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不同的敌情而决定不同的战法。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刻板的战场态势,没有一成不变的作战方式。能够根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固定常胜,四季相接相代也没有哪一个固定不移,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军争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同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捷径,要把不利变成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发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同时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整装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位置;如果轻装去争利,辎重就会丢失。因此,收起铠甲日夜兼程,走上百里去争利,三军的将领都可能被敌俘虏;强壮的士兵先走,疲弱的士兵随后,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五十里去争利,上军的将领会受挫折,只有半数的兵力赶到;走三十里去争利,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列国诸侯战略企图的,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水网、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利。所以,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诈”,***取行动要取决于“利”,部署与战术的变化要通过集中或分散来实现。所以,军队行动迅速时象疾风,行动舒缓时像森林,攻击时像烈火,防御时像山岳,隐蔽时像阴天,冲锋时像雷霆。要分兵掠取敌域内作战物资,要派兵扼守扩张地域内的有利地形,要衡量利害得失相机而动。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胜利,这就是军争的法则。

《军政》说过,作战中用话语难以传递指挥信息,所以设置了金鼓;用动作难以让士兵看清指挥信号,所以设置了旌旗。因此夜间作战多用金鼓,白天作战多用旌旗。金鼓和旌旗,是统一全军行动的。全军行动既然一致,那么,勇敢的士兵就不会单独冒进,怯懦的士兵也不会畏缩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使其士气衰落;对于敌人的将领,可使其决心动摇。军队初战时士气饱满,过一段时间,就逐渐懈怠,最后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待敌人士气懈怠衰竭时再去打它,这是通过削弱敌军士气而获胜的办法。用自己的严整对付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对付敌人的喧嚣,这是通过利用敌军心理躁动而获胜的办法。在离自己较近的战场上等待远道而来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得到充分休息的状态下等待疲惫不堪的敌人,在自己部队吃饱肚子的情况下等待饥肠辘辘的敌人,这是通过消耗敌军力气而获胜的办法。不要试图缴获排列整齐的军旗,不要试图攻击堂堂之阵的敌人,这是通过待敌之变获胜的办法。

用兵的法则是:敌军占领山地不要仰攻,敌军背靠高地不要正面迎击,敌军***装败退不要跟踪追击,敌军的精锐不要去攻击,敌人的诱兵不要去理睬,敌军退回本国不要去拦截,包围敌人要虚留缺口,敌军已到绝境时不要过分逼迫。这些,就是用兵的法则。九变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组织军队,聚集军需,出征时在难以通行的“圮地”不可宿营,在四通八达的“衢地”应结交邻国,在难以生存的“绝地”不可停留,在被敌包围的“围地”要巧设计谋,陷入走投无路的“死地”就要坚决奋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的敌军不要打,有的城池不要攻,有的地方不要争,国君的有些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能够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运用,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上面的“途”、“军”、“城”、“地”、“君命”五事之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聪明的将帅思考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考虑到“利”,能够充分估计到顺“利”的一面;考虑到“害”,能够预先解除祸患。要通过“害”迫使诸侯屈服,通过繁杂之事役使诸侯忙乱,通过“利”诱使诸侯上当。

用兵的法则是,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了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拥有使敌人无法进攻的力量。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阴谋,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以上五点,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害。军队覆灭,将帅被杀,必定是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的,是不可不充分认识的。行军篇

孙子说:凡在不同地形上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应当在通过山地时选择有水草的溪谷穿行,应当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不应当仰攻敌人占领的高地。这就是在山地部署军队的方法。我横渡江河,应当远离水流驻扎。敌渡水来战,不要在水中迎击,要等它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最为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靠水边列阵;在江河地带扎营,也要居高向阳,切不可处于敌人的下游。这就是在水网地带部署军队的方法。路经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通过,不要逗留;如果同敌军在盐碱沼泽地带遭遇,必须旁依水草而背靠树林。这就是在盐碱沼泽地带上部署军队的方法。在平原上应占领开阔地域,而主要翼侧要依托高地,前低后高。这就是在平原地带部署军队的方法。以上四种“处军”方法的好处,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欢干%

黄朴民:怎样读《孙子兵法》

意思是: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

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军形篇》。

节选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的见识,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败敌人而普天下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好像举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见太阳、月亮不算眼明,听见雷霆不算耳聪一样。古代善于作战的人,总是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

因此,善于打仗的人打了胜仗,既没有卓越过人的智慧,也没有勇武显赫的名声。他们进行战争的胜利不会有差错,之所以不会出现差错,是因为他们作战的措施建立在必胜的基础上,是战胜了在气势上已失败的敌人。

善于作战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不放过进攻敌人的机会。因此,胜利之师是先具备必胜的条件然后再交战,失败之军总是先同敌人交战,然后期求从苦战中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必须修明政治,确保法制,就能够主宰战争胜负的命运。

扩展资料

孙子说过,善于作战的将领,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会被对敌战胜,但是不一定保证自己能战胜对敌。所以,成功可以预见,而不能强求。当无法战胜对敌时,就先防守,如果对敌有可乘之机,我方能够取胜,就***取主动进攻。

防守是因为取胜条件不足,进攻是因为取胜的条件充分。善于进攻的将领,他的部队出击如同神兵从天而降,使对敌猝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从而获得全胜。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入关灭秦,打到了晓关(今西安蓝田县城南)。晓关是从中原进入秦都咸阳的交通要道,也是秦军设防的最后一道关卡。此时,秦军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婴派来驻守峣关的兵力外,还有一部分在岭南诸郡,另一部分由驻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领,有百万之众。

刘邦手下只有两万兵力,远远不如秦军,但他求胜心切,想立刻率军攻打峣关。刘邦的谋士张良认为不妥,他说:“秦军的力量还很强大,不能轻举妄动。虽然据守晓关的敌军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们扼守险要,占据地理优势。”

“为防不测,请您先让郦食其带上黄金宝物,去跟晓关的秦军守将谈和。我听说晓关的守将是个贪财好利的市居夫,应该很容易说服。与此同时,我们在晓关周围增设疑兵,虚张声势,使对敌不明虚实。对敌以为我们兵多,必定投降。”

刘邦***用张良的计策,派郦食其带上厚礼去与秦守将说和。郦食其对晓关守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说服了他。守将答应与刘邦联合,攻入咸阳。刘邦十分高兴,打算等待时机,联合晓关的秦军进攻咸阳。

张良这时候却改变了作战***,他对刘邦说:“秦军将领虽然投降于我们,但我们不能保证他的部下也会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战中他的士兵反悔,我们就会反被敌军攻击。敌军现在已与我们谈和,必定放松了戒备。我们不如趁机攻打他们,定可以取胜。”

刘邦赞同张良的计策,率军攻入峣关。此前,刘邦安排了疑兵在山头造势,让秦军误认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如今刘邦突然率军攻来,秦军大惊而不知所措。秦军节节败退,最后退守蓝田。

刘邦率兵追击,一路严令士兵不得干扰百姓,以收拢民心。结果,刘邦的军队赢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持,他顺利地引兵绕过峣关,打败蓝田的秦军,最终攻入了咸阳。

秦军大势已去,秦三世子婴只好投降。刘邦曾说,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峣关这一战,充分体现了张良的用兵才能。他不像刘邦那样,未做分析就想进攻。他先对敌我形势做了分析,认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于是先创造条件,让郦食其去说和,增设疑兵威慑对敌,使自己一方先立于不败之地。

张良防患于未然,且让敌军不知道我军虚实,这战略正应了孙子所说的善于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对敌同意和解而松懈之时,张良却再次分析,改变对策,让刘邦率兵突击。刘邦军队如“动于九天之上”对敌猝不及防。

张良这一战的总体带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孙子的作战思想:让先让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才能让自己处于不败的前提,因此刘邦率领的军队得以大获全胜。

百度百科--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不是一样的?三十六计分别是哪三十六计?有哪些相关的历史典故?

演讲人:黄朴民 时间:7月27日 地点:深圳图书馆

我们知道,中国历来治国安邦有两条主线,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就是刚柔相济、恩威并用、宽严结合、文武双管齐下。文的方面,长期以来是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武的方面,有以《孙子兵法》为领头的《武经七书》。在座的各位不管对《孙子兵法》是否了解,我觉得《孙子兵法》已经作为中国文化里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元素渗透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中。

今天我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必须持严肃态度,站在学术的立场,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也就是要知道《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第二,更为重要的,我们要知道《孙子兵法》究竟好在哪里,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借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特点与地位;

曹操对《孙子兵法》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在西方,《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军事教材,更是其他的竞争领域里包括商业运作、企业管理里面借鉴的图书。

我想《孙子兵法》有三个特点:

第一,《孙子兵法》是竞争之道。只要有竞争的地方,有博弈的地方,《孙子兵法》必定都能发挥作用,提供借鉴。也就是说,双方博弈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胜一负,即使双赢、多赢,也有赢面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赢所占的比例问题。《孙子兵法》的属性就是讲竞争,讲战前的战略预测、战略规划、战略分析,讲战争实践过程当中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总而言之,是要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孙子兵法》最根本的属性。

第二,《孙子兵法》是战略之道。中国兵书非常多,为什么《孙子兵法》这么深入人心,成为所有军事家、政治家和一般普通人所尊重的经典,重要原因之一是讲战略。战略是宏观的,是掌握全局的,是跨越时空界限的。我们好多兵书是讲具体的战术问题的,比如说火攻、水攻,随着武器装备的变化,你感觉到它已明显过时,所谓时过境迁,现在谁也不会用马拉的战车到战场上去。而战略的本质是超越时空的,也就是说要解决的是一些战略筹划上的最核心的、最根本的问题。

战略,说白了就是在形势混沌复杂、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在多种选择都存在的情况下,选择一种成本最小、效益最大,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最佳的应对方略。《孙子兵法》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战略之道,无论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还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不论是“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这种最佳方略的选择,还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那种主动权的把握问题都是战略性的问题,解决本质性关键问题的战略之道,这种东西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超越时间长河的,也是超越单纯的军事领域的。

第三,《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在中国古代,大家都学兵书,汉朝做了规定,普通的军官,也就是校级军官,包括下面的尉官和普通的军士,学《司马法》,就是一般的军人守则,什么时候该起床,怎么样站岗,怎么样出操,讲的是这些问题。将帅才学《孙子兵法》,这两者是要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兵者诡道、兵不厌诈”之类的思想,道德就会没有底线,游戏就会失去规则,那将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因此,我认为《孙子兵法》是将帅之道,是大将的一种运用手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东西。

《孙子兵法》是本什么书

《孙子兵法》不仅是最早的一部兵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兵学的最高成就。中国历史上战争发生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据学者一些不完全的统计,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年中,发生的战争有3000多次,平均就是一年一次以上,兵书多就是因为战争多而附带出来的,但是在这么多兵书里,《孙子兵法》是最好的。

《孙子兵法》是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一本书,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最重视的三本书是《易经》、《老子》、《孙子兵法》,《论语》还不在里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子兵法》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对它的重视甚至超过我们自己。把《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也不是中国人先搞起来的,是日本的大桥武夫,当然这跟当时日本的环境有关系,二战结束以后,大量的军人复员了,重新进入社会,投入经济复苏的阶段,这些军人对兵法最熟悉,所以用兵法的原则指导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这是很正常的,然后被我们出口转内销。西方的重要军事学校有两部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这是基本的课程。他们在战争行动当中,也是经常借鉴《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讲战略思路,它对我们做任何的工作,其他各个领域都会起到作用。不说其他的,只说一条,《孙子兵法》里有一条原则,说军队在兵力的投入和使用过程当中要避免犯一个错误,就是“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到处要防备,就是兵力永远不够,所以孙子是关照全局的,更重要的是强调突出重点。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随地捡,那肯定完蛋。历史上有一个政治家,大家都对他非常推崇,但是我认为他是有问题的,可以说是失败的政治家,就是诸葛亮。他最大的问题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一杆子插到底,连一个士兵犯错误打军棍,50军棍还是100军棍还得自己过问,很显然,诸葛亮有个毛病就是“签字狂”,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原来应该是连长做的事情、营长做的事情,最多到团长这一级做的事情,结果这个总司令、丞相亲力亲为。54岁就挂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他自己找的,累死的。

当丞相要向谁学习?必须向陈平学习,他在汉惠帝的时候当丞相,当了丞相以后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样子,让皇帝看了很不爽,就问他,丞相,好像你什么事情都不干。他说我什么也不干,等于什么都在干,无为才能无不为,我这个丞相就有两件事情要做的,一是辅佐你陛下,调理阴阳,二是教化万民,也就是说建邦立国,教化为先。也就是说,这个丞相最多的事情也就是把司局级干部、部级干部召集起来,两个月做一次辅导报告就完了,再讲形势,再讲天上地下就可以了。他事情就做完了,他不管就是最大的管。后来我就想,为什么有的人当领导很潇洒,有的领导当得疲于奔命、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就是工作思路的问题。所以,孙子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就是要抓大放小,突出重点。

如何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5900多个字,13篇,相当于我们今天13章,应该怎么读?我觉得《孙子兵法》记住两个字就可以了,第一个字就是“算”。《孙子兵法》是指导战争的,战争就是两个过程,一是准备战争,二是实施战争。《孙子兵法》第一个字讲的是开打之前的“算”,也就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预测、战略运筹的东西。别小看这个“算”,《孙子兵法》第一篇就是“计篇”,战争的一切事物逻辑起点就是“算”,这个“算”有很多具体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求算的要素要综合化,也就是说,你是系统的来算,不要光算其中某一个方面,所以他讲的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政治。作战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就会和衷共济、同心协力。但是孙子强调“令民与上同意”,让老百姓认同、拥护、支持、配合***的决策。***起主导作用,引领方向,而不是去附和人家、跟从人家,讲亲民不是无原则亲民必须要有主见和定见,认为是好的东西,设计好以后,用各种政策,用物质利益、精神奖励,甚至用法纪法规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来规范大家的行动,而不是行姑息之政,会哭的孩子就有奶吃,那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二是要算天时。天时首先是指自然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和战争直接相关,古代的时候我们南方地区要北伐,必定是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夏或者暮春,这时候水位最高,河流解冻,运兵运粮最方便,打仗就是打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北方地区打南方,一定会选择一个时间就是初冬或者深秋,秋高马肥,经过一年的休养生息,战力最旺盛,所以这是天时。但在孙子那里,天时讲的更多的是战争时机问题,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

三是算地利。“地”就是地理环境。我到部队里待过,有时候古代战争,10万人的军队最后被人家1万人打败了,但是你看这个战场以后就知道这个仗打败是很正常的。因为这个战场的容积量最多也就装2万人,10万人去了没用,又不是逛庙会,人挤人的,人多了,水源、马的草料都难以保证,其他人去了作壁上观,所以1万人对1万人打的时候,当然人家有可能把你打败。所以“地”谈的是占的容积量,占的地位和区位,这都是“地”。

四是“将”。有了天时、地利,事是要人做的,就要讲队伍。孙子讲得很明确,兵不用管,“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不要紧,关键在于将,将才是主要的。

五是算“法”。人要做事,必须按规章制度来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是孙子把“法”放在第五位,他也是有考虑的,法不能不讲,但法又不能太讲,所以只能排第五。因为法,其在军事斗争当中,法经常是滞后的,有个时空上的落差,今天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那些规章制度经常会拖后腿,就像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有些法不大起作用,惩罚不能惩罚到你心惊肉跳,奖励不能奖励到你心花怒放,那就不起作用了。所以孙子讲“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9 U" P'

孙子讲“算”,首先要求算到综合性。第二必须要有前瞻性。《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要全面的知道情况,但是更强调要提前知道情况。做到“先知”、“早知”。很多情况下,是知而不早,不如不知。.

第三,战略选择要有多样性,一定要有上中下三策,不能一条路上走到黑,我们经常说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孙子讲到“上兵伐谋”,最好的战略就是用谋略把敌人给摆平了,兵不血刃。“其次伐交”,这个“交”以前都说是外交,我自己考证的结果认为不是外交,古代打仗是约好地点、约好时间,摆好阵势以后再打的,“交”就是两军摆好阵势,引而不发,准备打仗,有个词叫“耀武扬威”。向对方展示实力,让人家一看根本不用打了,人家又是飞机、又是坦克、又是大炮,我这里只有、手榴弹,不用打了,我们屈服吧,我们妥协吧,我们投降吧。但是这个成本就要高于伐谋了,因为军队一动,地动山摇,人要吃饭、马要吃草、车辆要有损耗。

如果已经到了战场,没有把人吓住,只好伐兵,这是野战,打起来了,这个成本就更大了,一千,自伤八百,但是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野战当中没有全部歼灭敌人,部分敌人成了漏网之鱼,跑到城里面去了,拉起吊桥负隅顽抗。可这城必须打下来,于是只好选择最糟糕的手段:“其下攻城”。攻城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成本是最大的,人家居高临下,你得用云梯爬上去吧。人家用开水滚油浇下来,用石头砸下来,用箭射下来,你死伤惨重,那是最差的。然而虽说是最差的,但毕竟还是一种选择。

最后战略运作要有可操作性。最佳的方略,最完美的战略往往是虚***的,不能实现的,所以残缺才是美。最好的战略不是最完美的战略,而是有残缺,是可以实行的战略。

第二个字,“诈”。一旦打起来,孙子认为所有的军事原则都围绕一个中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军队打仗靠什么来成功?就是靠欺骗来成功。在孙子看来,打仗就是双方之间比试骗术高下的过程,所以就讲了“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当然,孙子心目中,最高明的骗术是水融、没有痕迹的,“此兵家之微意,不可先传也”,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上骗不言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与武侠***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是一个道理。

《孙子兵法》的启迪

最后讲讲《孙子兵法》八大启迪。:

第一个启迪是全局意识。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孙子兵法》考虑所有问题都出于系统性、全局性。

对于将帅,儒家一般是首先强调“德”,或者是仁义道德的“仁”,但孙子不是。孙子认为打仗和治国不一样,治国可以走弯路,可以重新出发,而打仗是一锤子买卖,卷土重来、死灰复燃、东山再起的机会是不多的,虽然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说到底,这只是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而已。

所以将帅***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孙子认为是“智”,就是聪明。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忠厚、最仁义也根本没有用。第二条,孙子认为要做一个信者。有一个词是“威信”,你要树立威望,你首先建立诚信,有信才有威,“威信”才能连在一起。

第三个是“仁”。孙子也讲“仁”,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比较低层次的含义,就是关心士卒,爱护民众。这个问题不大。但是我认为孙子讲仁,最大的特点,和儒家高层次的仁是一样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说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英雄往往会成为孤家寡人,因为他太高了,而且要求人家都按他的标准来做。历史上我们看到大量君子斗不过小人,贵族斗不过无赖,好人打不过坏人的故事。像项羽,他最后被刘邦打败,都源于他自己手下的人。比如说韩信,项羽知道他受过胯下之辱,不管用兵水平多么高明,就是不肯任用。陈平的能力很强,项羽知道,但不喜欢。因为陈平生活作风不好,历史上有“陈平盗嫂”的典故,项羽就不用他了。当时楚汉相争,韩信、陈平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刘邦是无赖,无赖对无赖,有同情之理解。最后项羽就吃足了他的苦头,这就是“仁”的包容性。

第四,孙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勇”。勇也是两个层面,表面的层面,意思就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视死如归,以身作则,这是勇。但是孙子这里讲的勇,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敢于担当,敢于负责,这条非常重要。有的领导威信不高,往往是所有谈成绩、评功摆好的时候都是他的,一旦有问题的时候,他都往下推。

最后一条就是“严”,严于律己,同时要严格治军。“慈不掌兵”,对一个将帅来说,生命就是个数字概念,死一万人还是两万人就是一个数字,对普通人来说,生命就是活生生的百分之百,对一个家庭来说,儿子死了,那就是父母的百分之百,丈夫死了,那就是妻子失去了自己的百分之百。而身为统帅者,则需要“冷血”。换言之,将帅要有铁石心肠,也要有菩萨心肠,但同时更要用霹雳的手段,这就是一致的。

第二个启迪是重点意识。我们前面讲到了,重点意识是指不能面面俱到。孙子强调,看问题必须关照全局,但是做事情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抓重点,抓关键,然后中心突破,以点带面。比如说“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就是重点意识。蒋介石在当中为什么这么快被打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开始的战略就是错误的。他是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就意味着要打华中、要打东北、要打西北、要打山东,这种全面进攻战略在***高明的战术面前会很被动。等到蒋介石发现全面进攻失效的时候,变成了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但这时候最佳的战略时机已经过去了。我们说求全责备,在战略上是最大的忌讳,可以理想上追求全,但是在操作上绝对不能求全,因为求全意味着考虑问题时一定会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处理问题时必定会投鼠忌器,优柔寡断,而战略时机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要委曲求全,永远都跟不上。

第三个启迪是创新意识。《孙子兵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原来兵法的一种革命。宋襄公打仗的时候,他要成列而鼓,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以阻隘等。但孙子说“兵以诈立,兵者诡道”,没有虚套的东西。就是说孙子是创新的,对于原来的陈规的战法,他敢于突破。

第四个启迪是机遇意识。孙子强调不能守株待兔,要善于抓机遇,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强调隐瞒真相,伪装***象,引诱敌人来上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我觉得这些都是他对机遇意识的强调。

第五个启迪是主动意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所以***说了,一上战场,枪声一响,什么兵法都忘了。《孙子兵法》要求大家学兵法,但是,孙子的最大愿望,是大家学了兵法后,最终的宗旨是“忘掉”兵法。这才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第六个意识,是优势意识。优势意识也就是“实力至上”意识。“胜可知,而不可为”,讲的就是这层道理。要立于不败之地,方能“不失敌之败也”。要战胜敌人,前提是做大、做强自己。所谓“胜兵以镒称铢,败兵以铢称镒”。这样,方可“致人而不致于人”,牢牢把握战争中的主动权。.

最后两个意识我觉得比较重要,一是偏锋意识,就是反向意识。一个战略家成熟不成熟往往是通过偏锋意识体现出来的。《孙子兵法》说“将有五危”,可以使将帅身败名裂,是国家灭亡、军队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哪五种危险呢?第一个就是这个将帅不怕死,第二是这个将帅在战争当中善于保全自己,第三是这个将帅打仗富有***,第四个是将帅廉洁奉公,第五是将帅爱民如子。

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兵家和儒家的确不一样,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肯定是正面的,是需要肯定的。但在孙子看来,好的品德大家都会去效仿,都会去学习,最后把它推到极端,就走向反面了。另外孙子看问题是这样的,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即使最好的品德也有它的弱点。廉洁之人当然是正派,但是也有一个人性当中很大的弱点,就是爱惜自己的羽毛,在乎外界的评价,在乎自己的名声。敌人往往是你越怕什么就用什么来整你,你廉洁,作风正派,可人家给你造谣,说你的所作所为全是***的,是道貌岸然,全是装出来的。不廉洁的人无所谓,哈哈一笑,我这是“风流”而你没有,你别妒忌,就过去了。可廉洁的人心里就很压抑,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说得有板有眼的,那心情就很恶劣,心情恶劣就坐卧不安,寝食不宁,这就容易使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出错误的决策。这时候“廉洁”反而就成了累赘了。

爱民也是一样,爱民如子的话,本来是好的品德,但是不分场合,不分地域,一样爱民的话就麻烦了,我说民和官一回事,都是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爱民如子的话他最后就像刘备一样,逃跑的时候把老百姓带着一起走,结果让曹操挡在了长坂坡,给追上了。这一仗打得刘备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最后才几十个人逃出来。但中国人有个本事,从古以来都是把丧事当成喜事来办,看《三国演义》,刘备好像打了胜仗的感觉差不多,实际上刘备的两个夫人死了,他的儿子阿斗,赵子龙救出来,当然这种傻瓜不救更好,救了也就算了,刘备的夫人死了也就死了,因为刘备可以重新去追求孙权的妹妹。但是老百姓有好处吗?老百姓不跑的话,不死,或者死的是少数。战场上刘备连自己的夫人都不能保护,还能保护普通老百姓吗?战场上刀兵无情,最后死的更多,死的更惨,这其实不是爱民,而是典型的害民。孙子看问题是看到骨子里面去的,绝对不说虚的,真正的叫做度的把握,不要越过这个度。

最后一个,忧患意识。任何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害。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你就可以坚定信心,坚持下去,最后实现战略目标。

“杂于利而务可信,杂于患而患可解也”,在有利的情况下,在顺境的情况下,在主动的情况下,一定要考虑到可能不利的因素。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忘乎所以,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在阴沟里翻船。我觉得这一条太重要了,特别像我们国家的发展,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我觉得更为重要。一个人的失败,一个团体的挫折,一个政党的危机,不在于逆境当中,而往往在于顺境当中。所以我们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里面讲的一句话,叫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比较困难,但是还是能做到。但是后面大家不大强调,“濯清涟而不妖”,在顺境的情况下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至于忘乎所以,这更困难。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盛世”这个词所迷惑了。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盛世和治世》,刊于《博览群书》杂志,文章中我说历史上的治世才是真正好的时期,而盛世一定出问题。文景之治是好的,到汉武帝的盛世就出问题了,无休无止打匈奴的结果,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贞观之治的时候,国家还是很穷,整个国力才是隋朝的1/3,但是老百姓心情愉快,精神振奋,上下一致。唐代的盛世是***天宝,唐玄宗那个时候,那时候安史之乱就要来了,因为他自己动不动就对外战争,动不动就找杨贵妃,“云鬓花冠金步摇,芙蓉帐暖度。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结果是“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接踵而至,整个唐朝从此走向中衰,乃至灭亡。

孙子的八大意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特别展开,但是我感觉到这几条从哲学的高度告诉我们,怎么把握一个度,怎么辩证地看待问题,真正把《孙子兵法》从军事学的著作升华为哲学的著作,给我们的人生、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一点助力。这才是《孙子兵法》的真正价值之所

(黄朴民 1958年8月生,浙江绍兴人,1988年在山东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著有《何休评传》《天人合一》《孙子评传》《黄朴民解读孙子兵法》等。)

<孙子兵法>全文加译文

孙子兵法

孙武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

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

、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

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

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

,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

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

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

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

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

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

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

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

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

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

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

①:“忌”加“艹”头。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

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①□②,具器械,三

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

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

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

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

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

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

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

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

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

①:〔车贲〕。

②:“温”字“氵”旁换“车”旁。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

,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

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

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

,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

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

,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

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①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

,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

,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

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

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

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

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

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

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注:

①:“瑕”的“王”旁换“石”旁。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

,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

,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

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

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

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

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

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

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

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

,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

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

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

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

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

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

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军争为利,军

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

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

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

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

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

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

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

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

法也。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

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

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

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

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

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

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

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

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

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

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

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

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

、小林、□①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

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

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

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②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③□③,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

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

,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

于人。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

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

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

①:“翳”加“艹”头。

②:〔垂瓦〕。

③:〔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

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

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

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

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

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

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

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

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

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

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

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

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

,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

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

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

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

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

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

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

,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

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

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

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

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

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

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

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

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

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

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

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

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

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

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

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

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

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

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

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后如脱兔,

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

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

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

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

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

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

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

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

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

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

,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

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

间者,反报也。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

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

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

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

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

,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形容以微弱的力量打败强大的敌人的词语

《孙子兵法》,孙武著,公元前500年。

一、计篇: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二、作战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三、谋功篇: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贻。

四、形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五、势篇: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六、虚实篇: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七、军事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八、九变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行军篇: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军无悬缶,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歙歙,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十、地形篇: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十一、九地篇: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十二、火攻篇: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要向《孙子兵法》学什么:胜负之道带兵之道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

自树一帜 〖解释〗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众喣山动 〖解释〗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众喣飘山 〖解释〗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众喣漂山 〖解释〗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众心如城 〖解释〗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心成城 〖解释〗指万众一心,如坚固城堡。比喻众人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众口熏天 〖解释〗指群言可以动天。比喻舆论力量大。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解释〗形容军队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以夷治夷 〖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以强胜弱 〖解释〗指凭强大的力量欺凌弱小者和少数。

移山造海 〖解释〗移动山岳,造出大海。比喻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移山填海 〖解释〗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移山跨海 〖解释〗移动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移山竭海 〖解释〗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移山拔海 〖解释〗移动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席卷八荒 〖解释〗席卷: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卷起;八荒:八方荒远的地方。形容力量强大,控制整个天下。

螳螂拒辙 〖解释〗犹螳臂当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螳螂奋臂 〖解释〗犹螳臂当车。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解释〗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解释〗价值千金的皮衣,决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比喻积小才能成大,***大家的力量才能做成事情。

竭尽心力 〖解释〗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

海沸山摇 〖解释〗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海沸山裂 〖解释〗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亦作“海沸山摇”。

海沸江翻 〖解释〗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海沸河翻 〖解释〗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海沸波翻 〖解释〗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解释〗攻:攻打;克:攻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翻江搅海 〖解释〗形容水势浩大。多喻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也形容吵闹得很凶或事情搞得乱七八糟。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解释〗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

众虎同心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

众川赴海 众多的河流都奔赴大海。比喻众多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招架不住 抵挡不了或没有力量再支持下去。

增砖添瓦 犹添砖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羽翼已成 鸟的羽毛和翅膀已长全。比喻力量已经具备。

有心无力 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

有生力量 ①原指军队中的兵员和马匹。亦泛指有战斗力的部队。②指充满活力的力量。

用心竭力 用尽心计和力量。

因人成事 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以铢称镒 用铢同镒相比,表示力量极不相称,处于绝对劣势。

以夷制夷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以镒称铢 用镒同铢相比,表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

以弱制强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着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强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毙强”。

以弱胜强 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养精蓄锐 养:保养;精:精神;蓄:积蓄;锐:锐气。保养精神,蓄集力量。

悬河注火 谓以河水倾泻于火。比喻以强大力量去消灭敌方。

相呴以湿 彼此以呼出的气湿润对方。《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玄英疏:“呴气相湿。”后以喻在困难时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无拳无勇 没有力量和勇气。

闻风破胆 听到一点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的极度惶恐。

唯力是视 唯:助词。是: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唯……是……”是古汉语的一种格式,有强调语意的作用。指在任务重、困难多的情况下,能否达到目的,主要就看自己的力量。后用来指依据自己的力量尽力而为。亦作“惟力是视”、“惟利是视”。

同心断金 《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后以“同心断金”形容心齐力量大。

势穷力屈 形势窘迫,力量衰竭。

十夫楺椎 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神工鬼力 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身单力薄 人少力量不大。

少气无力 气不壮,没力量。形容精神不振。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单势孤 人数少,力量单薄。

难鸣孤掌 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

靡坚不摧 谓能摧毁任何坚固的东西。形容力量强大。

卵石不敌 比喻双方力量相差极大。

量时度力 衡量时势,估计力量。

量力而为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力屈计穷 屈:穷尽。力量智谋都已用完。

力均势敌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力不自胜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力不能及 力量达不到。

胫大于股 犹言本小末大。旧时喻臣下的力量大于君上。

江翻海沸 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

计穷力尽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

计尽力穷 穷: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回天无力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无力:没有力量。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河出伏流 语出《淮南子·地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孤立无助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地丑力敌 谓土地相似,力量相当。

殚智竭力 殚:竭尽。用尽智能和力量。

成城断金 谓万众一心,力量无比强大。

财匮力绌 指钱财缺乏,力量不足。

财殚力尽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财殚力竭 钱财和力量全部用尽。比喻生活陷入困窘的境地。

不遗馀力 指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拔山举鼎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独木不林 〖解释〗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势孤力薄 势力孤单,力量薄弱。指人少马微,不足以抗拒困境。

穷日之力 穷:意尽。原指一天之内,使尽全力。比喻尽一天的力量、工夫。

两虎相争 两只老虎相互争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众志成城 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自力更生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

自坏长城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自顾不暇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重整旗鼓 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自不量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招兵买马 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众口铄金 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冢中枯骨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余勇可贾 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原意是说,我还有余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表示还有力量没有用完。

再衰三竭 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羽毛未丰 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以沫相濡 沫:唾沫;濡:沾湿,湿润。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异军突起 异军:另外一支军队。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载舟覆舟 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以夷伐夷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一臂之力 臂:胳膊。指一部分力量或不大的力量。表示从旁帮一点忙。

以卵投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一木难支 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以卵击石 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移山倒海 搬动大山,翻倒大海。比喻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雄伟气概。

养军千日,用在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心有余而力不足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心长力短 心里很想做,但力量够不上。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刻用兵打仗。指平时积畜力量,在必要时一下用出来。

心余力绌 心里想做但力量不够。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一盘散沙 比喻力量分散,没有组织起来。

席卷天下 形容力量强大,控制了全国。

星火燎原 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

无能为力 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相濡以沫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膝痒搔背 膝部发痒,却去搔背。比喻力量没有使在点子上。

闻风丧胆 丧胆:吓破了胆。听到风声,就吓得丧失的勇气。形容对某种力量非常恐惧。

顽廉懦立 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无坚不摧 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势均力敌 均:平;敌:相当。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

泰山压卵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

所向无敌 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螳臂当车 当:阻挡。螳螂举起前肢企图阻挡车子前进。比喻做力量做不到的事情,必然失败。

添砖加瓦 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所向披靡 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贪天之功 贪:贪图。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

师直为壮 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势穷力竭 大势已去,力量用尽。指惨败后的困难处境。

射石饮羽 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

绳锯木断 用绳当锯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山摇地动 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群威群胆 威:力量;胆:胆识。集中群众的力量和胆识。形容大家团结一致英勇战斗时表现出来的力量和勇敢精神。

生聚教训 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三户亡秦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有暴力的必胜信心。

全力以赴 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人多势众 人多力量大。

旗鼓相当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人众胜天 聚集众人的力量,可以战胜大自然。

群策群力 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

驱羊攻虎 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强弩之末 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南风不竞 南风:南方的音乐;不竞:指乐音微弱。原指楚军战不能胜。后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

绵里薄材 力量小,没有什么才能。常用作谦词。

两虎相斗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量小力微 数量很少,力量微薄。

绿林豪客 绿林:西汉王匡、王凤为首的“绿林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的武装力量指伤害人民的群盗股匪。

力不能支 力量不能支撑。

力殚财竭 殚:尽。力量和财物都已耗尽。

力不从心 心里想做,可是力量够不上。

燎原烈火 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使人无法接近。比喻不断壮大,不可抗拒的革命力量。

力所能及 在自己力量的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九鼎大吕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量才而为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枯木朽株 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尽力而为 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拘神遣将 拘:拘使。指力量无穷。神通广大,能指挥天兵天将。

涓埃之力 比喻微小的力量。

借风使船 风向哪里吹,船往哪里行。比喻凭借别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竭尽全力 用尽全部力量。

金石为开 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

计穷力屈 计:计策;穷、屈:尽,竭。计策、力量都用完了。

***力于人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疾风扫秋叶 比喻力量强大、行动迅速,象暴风扫除落叶一样。

搅海翻江 搅:搅拌;翻:翻腾。江海翻腾。比喻声势或力量很大。

回山倒海 形容力量和气势极强大,能压倒一切。

计穷力竭 穷、竭:尽。计谋、力量都用尽了。

回天之力 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

回天乏术 回天:比喻力量大,能移转极难挽回的时势;乏术:缺少方法。比喻局势或病情严重,已无法挽救。

呼风唤雨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也可形容势力猖獗。

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股肱之力 股肱:大腿和胳膊。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攻无不克 克:攻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孤立无援 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

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

工力悉敌 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缚鸡之力 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覆海移山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伏虎降龙 伏:屈服;降:用用威力使屈服。用威力使猛虎和恶龙屈服。形容力量强大,能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

分化瓦解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分风劈流 比喻说话干脆而有力量。

翻江倒海 原形容雨势大,后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壮大。

法力无边 法力:佛教中指佛法的力量;后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比喻力量极大而不可估量。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独木难支 一根木头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希望给大家给予帮助

博弈取胜的人工智能看出了三笔糊涂

我们用高熵赛棋认识粒子行为论,就是认识人的行为,它和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示我们,认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不是部分之和那样简单。《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由此看出,人是代表了实体。如果真正认识博弈实体的理论,就可以确定人性与物的对局是决策粒子二特性,也是大自然的平行法则。如果我们用《博弈圣经》博弈实体政治的定义:我们把统治者模仿大自然博弈实体的秩序,外在于众多个体的平等性质、用文化私湍规矩与实体法则建立的笼子机构,称其为博弈实体政治。理解博弈实体政治相关联的许多事物并把它应用到社会中的具体***上加以比对,应用《博弈圣经》经济的定义;经济,是用规则、货币、飞秒瞬间和熵,这四大量具不断地对0、1、2三维状态的熵区分。那才是完美的实体经济知识论。由此,我们也看出了三笔糊涂账:

一、中国的孙子兵法:运筹帷幄,审时度势,权衡利弊,知己知彼,至今却没有形成标准化的尺度,也没严格的数据。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一笔糊涂账。

二、现代人对社会的认识:什么是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与综合平衡,什么是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的对立统一,什么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综合思考,什么是定性定量相结合,什么是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什么是单极思维与综合思维。我们对每一句话进行追踪,发现它们抽象、空洞,没有具体内容。谁也不知道表述的一大半一小半是什么结构,没有实体,就没有性质,没办法定性就没办法区分,没办法量化就没办法计算。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又是一笔糊涂账。

三、近代科学家的理论: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牛顿的力学和绝对时空观、弯曲时空、坐标对应、平衡对称、四维时空、场属性等这些概念,如果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度量它们,它是科学家的一笔糊涂账。

无论他们用什么方法,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排列,也是在进行博弈的重组。几百年来,人类探索博弈取胜之道毫无进展,理论思维极度混乱。今日我们用科学的定义再看博弈论、矛盾论、概率论,还有所谓的经济学名著,无论多么伟大的经济学天才,使用上述的这些理论,都不知道怎么占优,不知道怎么能赢。

既然他们在预测未来上毫无进展,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年代,就应该对高熵赛棋、研究博弈单方占优的博弈取胜理论有所关注。即使总统竞选也是使用了高熵赛棋二人对局的博弈机制。以往谈囚徒困境和纳什均衡的人都是用一个模糊的概念搬来搬去,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对天论道,从无知到无聊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纳什均衡到底是什么,纳什他自己都不知道,所以他躲躲藏藏半个多世纪没有解释。博弈论是实体与性质的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是粒子行为状态区分性理论,是真正的0、1、2、三维角色的0、1、二维对决,相当于“天平两端与支点”类似于“杠杆两端与支点”量化成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的精确运算,建立的人工智能,他使计算机开始模仿博弈取胜的智慧,用筹码1000斤与4两表现输赢与均衡结果的、语文学理论,那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理论。

博弈圣经的三维实体编码0、1、2的理论学说,大概意思是根据高熵赛琪把博弈分为三角色,相当于一个女人、一个男人、混合单打乒乓球比赛,女人代表0、男人代表1、裁判代表2,通过高熵赛琪规则的‘插值’代表裁判得分,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得分相等。***如按照高熵赛琪红为0、蓝为1、按0、1粒子赢的顺序连续的记录成120行,120行除2=60粒,这时发现女人0、男人1、裁判2、他们三人分别都赢了60个球。(一粒就是赢一个,也就是粒子行为论的起源)。

看看《博弈圣经》怎样区分决策人和对抗者的先后次序,为什么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的称呼,满足了托马斯·谢林多年的困惑,实现了它们的单方占优。更为讽刺的是,一本本博弈论著作,古老的内容千篇一律,里面没有几句精彩的话,没有几个经典的词,更没有定理、定律、定义和法则。至今一个个博弈论专家、矛盾论专家、概率论专家和外行知道得一样多。从《博弈圣经》的出版,人们才知道博弈的二人对局中优先的一个是决策人,滞后的一个是对抗者,《博弈圣经》在166节中写道:“那些身穿黑色礼服,年迈的绅士们,为博弈的进步捧走了人类最高的诺贝尔奖,这是人类博弈的最高水平,***如他们进入场,在的赌台上搏击,我想他也会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被击败在拳台上,这一定是一个事实,他必须接受这个事实,一定会被裁判渎秒。”

以往经济学家为了降低风险,建议投资多元化,“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分散投资的经济思想,实在是经济学家对博弈取胜的无奈。我们从高熵赛棋实际操作的输赢结果中得出一个匪夷所思的结论:一个资深的经济学家在高熵赛棋上的表现比一个智力不全的人还占弱势,这是无情的博弈事实。《博弈圣经》在453节有一段风趣的表述:“我们根本不能完全理解大自然,或许人们不如老鼠在寻找食物时能选择最近的路程,那是大自然的拓扑几何图像的捷径。”

博弈圣经著作人有意嘲笑经济学家;你想让经济学家难堪,你就让他预言。

《博弈圣经》预言的定义;在一个***或若干个***未发生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状态的结果,给出命题公理化的语言判定,才称其为预言。四两拨千斤“粒湍体博文代码”;⑧1000-4668091=3047.6000,它们是博弈取胜、计算单方占优理论的标准模型。它让每一个人的手指上充满人工智能,点击计算机键盘,体验神学、科学、博学,观赏人与自然博弈的神通,“一人、一指、一键,赢天下”。所谓的经济学家、博弈论专家,已经是一个衰落贬损的称呼。他们对博弈取胜技术的一筹莫展,他们对自然博弈结构的理解,他们所谓的经济理论或经济学说、庸俗的语言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经济学家代言博弈实体政治的信息,只有站在***实体一边,一大半的信息才有价值。就实体特性变异的意义上说,他既不是预言,也不是预测。《博弈圣经》预测的定义;只有对每一个粒子相邻的未来状态、作出“大与小” 或‘多与少’的数字化判定,才称其为预测。

经济学家像官员一样代表一个组织,代表一个***,代表博弈实体发布的可靠信息,也是对政策作出的一般性说明,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专家官员。

博弈圣经著作人对这一现象深感遗憾;科学***本应该是学科笼子里的怪物,他们从笼子里跑了出来,改行当官研究政治,研究经济发展,他们再也不会回到学科的笼子里研究人类的科学难题,再也不会发现科学中的经典理论,再也不会成为造福人类的伟大科学家,最为遗憾的是,民族也就没有了自己的科学***。

政治官员不干政治,经济学家不干经济,科学家不干科学,都在研究吃吃喝喝拉关系。如果国家缺少了博弈实体政治的理论基础、未来就缺少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如国家没有持续性的经济繁盛、未来就没有***的经典杰作。

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个经济学家发表过让人信服的经典理论,想预测大自然包罗万象的未来就没有进展。尽管一个个经济学家对奇特经济现象进行了各种解释,发现博弈取胜的价值理论与事实之间仍是一片混沌(胡扯),至今只有《博弈圣经》著作人真正利用科学的内在知识,利用粒子基因的结构和原理、设想在整体粒子系统中、进行的映射均衡、达到了博弈取胜的证据。现在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测,就像从考古博物馆里拿出一块岩石或骨片,让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猜它是哪个年代一样,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都是瞎猜,乱猜。自从弗兰德·利比发现了碳14测定岩石的方法之后,一切才被科学统一了。

博弈圣经著作人说;科学是人类的拐杖。《博弈圣经》科学的定义;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人们把科学的定义作为认识一切事物的标准、一切事物未被认识之前是复杂的,一旦被认识也就简单了。

摘自《人与自然的博弈法则》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