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簪子什么材质_宋代簪子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5 0
  1. 古代女子的发簪有什么讲究?
  2. 古代女子首饰:发簪、发钗与步摇,为何是女子美发的三大法宝?
  3. 古代男子头发用什么戴没有簪子的发感?
  4. 宋朝服饰:宋代妇女头饰
  5. 钗和簪哪个是定情的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簪子和钗的
  6. 宋朝未出嫁女子的发髻
  7. 四千年前的簪子还能那么绝,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十分让你惊艳的文物?

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意指女子日常生活中,有一两件做工精细、工巧别致的簪子与耳饰为自己做适当的修饰就足矣,由此可见,耳饰是女子装扮妆容,增娇益魅的首选饰物。

但是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毁之”,以及女子“全德全形”为美的古代封建 社会 环境下,穿耳戴饰成为了一种不耻之为,受尽人们鄙视。所以宋代以前,汉族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直到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让女性的 社会 地位一落千丈,此后,为了区别男尊女卑,耳饰和缠足成为了女性不得不为之事。

所以,宋代不仅是女性 社会 地位的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耳饰命运的转折期,宋以后,穿耳之饰在汉族中真正风行。

宋代簪子什么材质_宋代簪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社会 各阶层的审美情趣趋向世俗化

唐朝建立初期伴随而生的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朝廷为了掌控权利,选拔优秀官吏,确立了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打破了旧有的门第身份限制的选官制度,让大批中小地主和自耕农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朝堂、参与和掌握各级***。

于是唐时大量新兴地主和平民阶层成为了国家官吏和知识精英的主体,到北宋时期,这些士大夫在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统治,换句话说,科考成为了这些新兴士大夫从乡野走向朝廷,从乡村走进城市的桥梁,此后, 社会 发展的总趋势开始趋向平民 社会 发展,而大批下层士人经科举进入上流 社会 后,他们世俗化、平民化的审美趣味逐渐取代了过去单一、内隐的贵族审美。

此外,随着宋朝政局稳定,经济日益繁荣,地主积极们无需继续进取奋斗,他们开始满足眼前既得利益,追求俗化的享乐生活,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说:“这一在北宋开始占 社会 上层统治主导地位的世俗地主阶层,虽然表面上标榜儒家教义,实际上却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爱好之中:或享乐,或消闲,或沉溺于声色,或放纵于田园。前者——打着孔孟旗号,宣称文艺为封建政治服务这一方面,就发展为宋代理学和理学家的文艺观。后者——对现实世俗生活的沉浸和感叹倒日益成为了文艺的真正主题和对象”。

因此,自从世俗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层的主导力量后,整个 社会 的审美趣味都发生了改变,他们“溺于声色,一切无所顾避”,歌馆楼台是他们留恋不舍的场所,他们追求的女性美是柔弱矫饰,耽于修饰,他们引导的世俗美为富贵华丽,因此,不仅仅是耳饰,宋以前始终未曾兴盛的戒指、手镯、项饰、佩件等也都在此朝一并发扬光大起来。

2 女性地位的没落和特定阶层女性的出现

宋朝是我国***关系从较为宽松走向严谨的过渡时期,而导致这种局面的一重要因素是程朱理学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观一度成为了禁锢女性、压制女性的道德枷锁,所以在这样的***妇教的封建统治思想下,宋朝的男女之别走向极端化。

一方面,女性在精神思想方面不仅要时刻恪守妇道、妇教,谨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节观,肢体行为也被限制束缚,如缠足与穿耳。缠足后的三寸金莲让女性行走不便,柔弱之身一生被困于院墙之内,穿耳则是让女性身份难以隐藏,再也不能男扮女装,抛头露面。

另一方面,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儒家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复杂的矛盾冲突,男性要求家庭女性恪守妇道,贞节自爱,但是他们却在外花天酒地,其是一些权势贵族或商贾富商,他们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充斥于歌楼妓馆的“风尘”、“烟花”女子,用来满足其享乐的***。

此外,宋朝皇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还公开鼓吹功臣们“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以终天年”更是助长了贵族官僚大肆***纵欲之风,于是,勾栏瓦舍,酒楼妓馆一时间竞逐繁华,加之那些通儒经、信佛道、擅诗词的文人雅士们喜爱与能诗作画的歌妓***们诗酒唱和,吟诗作画。

长期以往,以色娱人的特定阶层女性成为了 社会 普遍认可的现象,而这些女子为了生计和迎合 社会 需要,自然需要各种服饰与首饰的装扮,这也就促成了耳饰在内的各种首饰门类的蓬勃发展。

1 耳饰纹样追求“形外之象”

据史料记载,宋朝是中国 历史 上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朝代,并且宋朝是第一个全面推行科举取士来为朝廷选拔官吏的朝代,此外,朝廷还在各个方面鼓励与优待科考,所以在宋朝***的高级官员中,科举出身者占了压倒优势,可谓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为此,宋代又称为“文治”的时代。

而这些文人士大夫既是国家***的掌控者,又是艺术上的创造者,他们亦官、亦文、亦画,在他们高超的艺术修养和对世俗生活的热情推动下,整个时代风格偏向了儒雅的审美领域。

对于他们来说,“诗文可有‘言外之境’,音乐可有‘弦外之音’,绘画可有‘形外之象’”。于是,诸多带有隐喻或可言志、言情的意象被用作装饰纹样出现在世俗生活中。

其中象征士大夫精神品格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便是装饰纹样中常见的题材,众所周知,梅花,迎寒开放,独立于春,常被文人作高洁、坚强之喻,广泛使用于女性的服饰和首饰中,如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了一件梅花形耳坠,两朵梅花相衔接,花朵为重瓣梅,极为精致。

宋代的耳饰中还能常常见到与竹相关的纹饰,如湖南常德三湘酒厂出土有一对竹叶纹金耳环,在钩形的环身上零星刻着片片竹叶纹,小巧又不失精致。

“菊,花之隐逸者也”,于文人而言,菊花寓意着“不流庶俗,独善其身,高雅清逸的情怀”,所以菊也常常用于首饰纹样,如浙江建德大洋镇下王村宋墓出土了一对菊花金耳环。

对于士大夫来说,在喧嚣势力的 社会 环境中,寄情抒兴、借物喻志或许能让他们对理想的生活有所寄托吧。

2 耳饰纹样趋向通俗,充满生活气息

著名 历史 学家漆侠先生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的确,宋朝虽然在政治上的发展并不顺利,但却是中国古代 历史 上商品经济最繁荣的一个时代了,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坊市合一”的城市制度又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宋朝的土地制度一改唐朝的“均田制”,实行“租佃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经济状况恶化,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流入城市,进而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多。

而城市的发展又带动了 业遍地开花,如北宋时的汴梁“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不欲繁碎”。

在商业繁荣,市民增多的 社会 环境下,都市生活走向世俗化的步伐加快,充满市井气息的装饰纹样也随之产生,具体表现为民间百姓们***用日常生活之物来创造纹样,如普通民众的窗台庭院、田间地头常见的植物、各色花卉瓜果都被大量用作首饰纹样。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吉祥寓意的耳饰纹样。

如江苏无锡杨名北宋墓出土的金瓜果枝叶纹耳环,中间两瓜对称,前后有茎藤枝叶盘绕,取其“瓜瓞绵绵”之意,还有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了紫茄纹耳饰,其有紫袍加身,寓意***得中,多子多福之意。

由此可见,只要纹样走向市井,融入世俗生活,那些所谓的高贵、庄严的意象形式,便变得富贵吉祥起来,因为“百姓喜闻乐见才是市井艺术的真正目的”。

于现代人而言,是否穿耳戴饰完全是个人化的选择,是一种审美态度和个人喜好,甚至耳饰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利,大量的男性也加入了佩戴耳饰的行列。但在中国封建 社会 ,耳饰的佩戴并没有如此的简单。

著名 历史 学家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特质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事实上,从古代中国的家庭、家族到国家,都是按照“礼”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人们的衣食住行、服饰耳饰也都符合礼制的要求,所以在古代,耳饰不仅代表着女性的 社会 地位,还是一种等级标志的象征,更是每个朝代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的体现。

·

古代女子的发簪有什么讲究?

1. 描写簪子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簪子的诗句有

1. 黄花满泛渊明酒,白发仍簪子夏冠。《九日和杜子美韵》年代: 宋 作者: 章至谦

2. 身闲不束休文带,发短聊簪子夏冠。《山人》年代: 宋 作者: 郑刚中

3. 斜梢待得人来后,簪向乌云仔细看。《鹧鸪天·春入江梅破晚寒》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4. 珍重此时祝,何日盍朋簪。《水调歌头·何以作公寿》年代: 宋 作者: 无名氏

5. 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虞美人·碧苔深锁长门路》年代: 近代 作者: 王国维

2. 有什么与簪子有关的诗词

1、含娇含笑,宿翠残红窈窕,鬓如蝉。寒玉簪秋水,轻纱卷碧烟。——唐·温庭筠《女冠子·含娇含笑》

白话译文:带着娇羞,含着微笑,鬓云一缕轻飘。虽是昨夜残妆,依旧那样窈窕。玉簪绾住浓发,寒如秋水一般,衣裙飘动,仿佛碧烟缭绕。

2、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宋代·秦观《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白话译文:抛开髻簪,披拂着秀发,紧偎在我的怀中,她挥泪唱起了新谱的歌曲。

3、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北宋·晏几道《阮郎归·天边》

白话译文:身佩紫兰,头簪菊黄,急切切重温旧日的颠狂。

4、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汉·佚名《古绝句·日暮秋云阴》

白话译文:不见,不言,又何妨。我对感情的期许大抵也是如此,一支莲花玳瑁簪已足够,彼此笃定。不见,不言,亦无妨。

扩展资料:

《女冠子》这个词牌原来就是吟咏女道士的,所谓“女冠”,即是女道士。唐朝时,一般女子不戴冠,只有女道士戴黄冠,因而人称女道士为“女冠”或“女黄冠”。温庭筠这首词就是咏其本事。

这首词着意于刻画女道士的容貌。上片写女道士出家前容貌仪态的娇媚柔美,以及她的妆容与服饰;下片写其出家为女道士的妆束以及闲适安然、怡然自得的情态与心理活动。

全篇看似都在咏写女道士,实质上是在言情。如以细腻的笔法刻画女道士的容貌神韵,表现她的娇艳窈窕,暗指她身虽入道而情缘未了,末二句更是见出其怀春之情,之所以说“早求仙”,是在以退为进,曲折地表现人间情愫。

此词虽然在思想内容上缺乏深度,但是在艺术上是值得称道的。如此娇美飘逸的仪态,如此华美精致的服饰,与以往温词中暖玉浓香相比,这首《女冠子》写得不失女性的娇妍清丽,甚至有几分冶艳***。全词以**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状写女主人公的外貌神态,体现了温词的美学特质。

百度百科-女冠子·含娇含笑

百度百科-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百度百科-一丛花·年时今夜见师师

百度百科-古绝句·日暮秋云阴

3. 宋代诗词中,有关于发簪的描述有哪些

澡兰香 淮安重五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翦菖浦自酌。

但怅望、一屡新蟾,随人天角。

声声慢(王日)

湘云纤玉,楚葛篝香,澡兰帘风静。怨抑难招,沈魄当年独醒。莫唱江南古调,念天涯、深情谁省。时暗换,最秦楼惆望,归期无定。曾是榴裙误写,怕照眼枝头,绛绡花并。巧篆盘丝,午镜绿窗闹影。香蒲也应细剪,但年年、断云愁冷。迎醉面,看银蟾、飞浴露井。

减字木兰花 李清照

卖花担上,

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

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

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

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丛花 秦观

年时今夜见师师,双颊酒红滋。

疏帘半卷微灯外,露华上、烟袅凉飔。

簪髻乱抛,偎人不起,弹泪唱新词。

佳期。谁料久参差。愁绪暗萦丝。

想应妙舞清歌罢,又还对、秋色嗟咨。

惟有画楼,当时明月,两处照相思。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

大江流。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

过扬州。

古代女子首饰:发簪、发钗与步摇,为何是女子美发的三***宝?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扩展资料

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关于发簪名就有“金桃花顶簪”、“金梅花宝顶簪”、“金菊花宝顶簪”、“金宝石顶簪”、“金厢倒垂莲簪”、“金厢猫睛顶簪”、“金崐点翠梅花簪”等名称。以动物为簪首的发簪,常见的有龙凤、麒麟、燕雀及游鱼等,其中以凤簪最多,制作也最为精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发簪

古代男子头发用什么戴没有簪子的发感?

首饰,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装饰品之一。又因它对发量的要求较高,所以它也被认为是女子的专属物品之一。

我国女子佩戴首饰,是一项传统,有着悠久 历史 。而从某种角度来看,古代女子佩戴首饰的背后,也包含了颇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如发簪、发钗与步摇,都曾是传统礼俗文化与美学工艺的承载品。

发簪,在古代首饰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字面意思较为简单:是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将头发与冠连接起来的一种长针。随着时代的演变,它逐渐发展为古代女性用来固定发髻的专用首饰之一。

单从这一层解释来看,发簪的作用便很明显了,它是用来固定男女发型的,属于功能型首饰。话虽如此,发簪的背后还有更为广泛的内蕴。

(一)簪与及笄的礼俗需求

发簪的"簪",本名为"笄"。没错,就是女子行及笄礼这个"笄",所以发簪的背后,是传统礼俗文化的承载。

既然说到礼俗文化,自然要提到礼乐昌盛的西周时期。对于男子来说,有句话叫"二十弱冠",意思是说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需要加冠行礼,然后便意味着他成年了。

冠同男子的意义,便相当于簪(笄)同女子。在周代,当女子年满15周岁的时候,便需要举办成人礼了。在这一天,家中的女性长辈会为适龄女孩盘发,然后用簪子将其固定住。

待礼仪完成之后,女子便意味着成年,然后有资格嫁人,并履行作为女子的义务和使命。在有些特殊场合下,比如女子需要守孝时,及笄礼的日子便需要往后推迟,但最迟一般不超过二十岁。

从相关记载来看,不少礼俗文化,包括年轻男女的成年礼在内,都主要流行在贵族之家中。正因如此,贵族女性在接受过及笄礼之后,还需要入宫或到宗室里面学习相关礼仪。

显而易见,这种传统礼俗文化有它明显的优缺点:

就缺点而言,古代女子行及笄礼的过程没有男子加冠这样繁琐,这便暗含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换言之,女子行及笄礼,虽然是 社会 对于传统礼仪的重视,但也是约束女子的必要保障之一。

通过及笄礼,女子的命运与权利,就这么随意地被固定在了较为狭小的范围之内。当然,女子行及笄礼也有一些好处。

及笄礼是对女性的体型,帮助她们认清自己的人生责任与义务。虽说其目的不算多友好,但它对于个人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2) 簪的款式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进步

早在新石器时代,簪便已经出现了。它最初的作用,自然不是为了迎合所谓的礼仪需求。而是插在女子的发髻之上,使其不散。不过,远古时期的发簪,还显得有些粗糙。

直到商朝以后,用骨头制作而成的骨簪便成了常见首饰。在它的尾部,还刻有鸟兽、饕餮与人形图案。由此可见,从商代开始,爱美的女性便已经意识到在发簪身上花费功夫,来彰显其美感。

到了秦汉时期,发展的材质、样式得到进一步发展。贵族女子头上的发簪,多用金玉制作而成,而且其花样也日益繁多。说明此时的发簪,已经同时兼顾了实用性与装饰性。

在这时候,发簪还有了一个新的别称,叫做"玉搔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曾盛宠李夫人,后者经常在头上佩戴一些华贵的玉簪。有一次,汉武帝便将李夫人头上的玉簪取下,然后拿来搔头。自此以后,玉簪便有了"玉搔头"的称呼。

与汉代相比,魏晋时期的发簪,也同样在材质上有了更为广泛的选择,比如玳瑁玛瑙翡翠这样的稀罕品,都被加到了发簪之上,来显示主人的华贵美丽。

唐代是难得一见的盛世王朝,也同样是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发簪的形式、款式与佩戴方式,都逐渐有了一套新的流程。后世发簪的诸多讲究与样式,也大多来源于此。

可见此时的发簪,在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基础上,也有了相应的美学价值。到宋明之后,贵妇开始将一些珍贵珠宝放在发簪之上。此时的发簪上面的工艺水平,也达到了新高度。

发钗的作用,与发簪类似,都起到了固定头发的作用。而到了后世,两者也同样被用作装饰品。前面提到的宋代贵妇,便经常是簪钗满头。但发簪与发钗,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者最初的区分依据便是:发簪是一根长针,而发钗则是双股长针,它也是在发簪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一)发钗的区分

发钗的样式、材质也十分丰富。而从材质来看,发钗将贵妇与平常女子做了一个简单划分:

富贵女子的钗,通常有宝钗与玉钗的叫法。例如"春气暄妍御夹纱,玉钗双袅绿云",便能体现出佩戴玉钗女子的清丽脱俗。宝钗是一种较为笼统的说法,如翡翠钗、珊瑚钗、玳瑁钗、琥珀钗。

这其中,玳瑁制作而成的宝钗,其价值往往颇为重要。据《华阳国志》记载:"涪陵山有大龟,其甲可卜,其缘可作钗,世号灵钗。"其实,古代发钗最讨喜的寓意,便是它上面的各种吉祥图案。而玳瑁在当时,正是一种名贵的宝石。

玳瑁,原本是一种大海龟,由这种海龟龟壳制作而成的宝石,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古人眼中的乌龟,有辟邪、吉祥、长寿、纳福的含义,所以玳瑁宝石便经常被安置在发钗之上。《续汉书》提到:"贵人助蚕,戴玳瑁钗。"可见玳瑁发钗,是贵人的一种象征。

与宝钗相对应的,则是平民女子佩戴的荆钗。从考古学发现来看,制作发钗最初的材料,便是树枝、荆条与骨头。这其中,荆钗便是用荆条制造而来的。

可在《烈女传》中,举案齐眉的女人公孟光,她在嫁给梁鸿之后,便穿着"荆钗布裙"。正因这个典故,荆钗便逐渐成为了平民女子的代称。后来的铁钗、铜钗这种相对于宝钗玉钗的廉价发钗,被统称为荆钗。

古人喜欢自谦,因为荆钗的说法,不少男子在外称呼自己的妻子时,除了叫她们贱内以外,也经常会以荆妇代称。

(二)发钗是一种定情信物

前面提到,钗与簪的最大区别,便是它的双股构造。也正因如此,钗也经常被女子当成是定情信物。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古代女子在与心爱的男子分离之时,便会将自己佩戴的发钗一分为二,其中一半交给心仪男子。白居易《长恨歌》中便有类似记载: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前一句诗,便是说明了钗一分为二,起到了定情信物的作用;后一句话说合钗,便是有希望有情男女之间能团团圆圆。

而在汤显祖的《紫钗记》,将发钗的寓意描绘地淋漓尽致。唐代小书生李益,与名门之女霍小玉,便是因为一支紫钗而结缘。两人一见钟情,后来经过多番坎坷与磨难,最终终成眷属。

玉钗一开始出现,其实便暗示李益与霍小玉将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后来玉钗失而复得,也揭示了两人最后苦尽甘来的团圆结局。

严格意义上来说,步摇不是一种基础的发饰,它是簪子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因如此,步摇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的美学意义与装饰价值。至于实用性与功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说到这,就不难理解,步摇为什么会首先出现在古代王后的发饰上。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殷后服盘龙步摇,梳流苏,珠翠三服,服龙盘步摇,若侍,去梳苏,以其步步而摇,故曰步摇。"这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必要信息:

其一,步摇到底是什么?作为一种头饰,它根据女子行走而摇晃,给人以一种颇为直观的美感。

其二,步摇的形成颇为古老,而且是商周时期王后的标配之一。作为一种装饰性很强的首饰,步摇随着 社会 风气的开明,也变得愈发流行。

上行下效, 历史 一次次证明,不少在贵族之间流行的东西,总能流传到民间。在魏晋以后,步摇便已经开始下移。

到了唐代以后,步摇便已经颇为普遍,成为寻常女子的常见首饰了。如《唐语林》中便有载:"长庆中,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谓之'百不知'。"

从介绍可以看出,步摇是颇有"攻击性"的一种首饰。它虽然以钗或簪为基座,但随着古代女子爱美天性的逐渐释放,步摇也成了很多贵族女子最喜爱的首饰之一。

不仅如此,步摇虽然下移到民间,但它依旧是宫廷女子用来点缀自己的常胜法宝之一。它的材质,多趋向于华贵,如金、玉石、松石、琥珀、珊瑚、琉璃等。再加上它繁琐的工艺,导致步摇一度成为女子妆饰的一道标杆。

杨贵妃得宠之时,便酷爱金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看上去颇有魅力,引得无数宫人争相效仿。

发簪、发钗与步摇,算是古代女子装饰美发的三***宝。但仔细区分一下,便能发现这三种首饰背后的寓意却大不相同。

发簪与发钗都是功能型的首饰,但随着礼乐文化的兴起,它们也因为不同的构造,从而衍变出了新的含义。发簪是礼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而发钗又是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

至于装饰性更强的步摇,一开始与发簪相关联,是礼俗文化中的身份体现。随着 社会 风气的开明,它才逐渐下移到民间。

当然,除了以上这三***宝之外,古代女子的首饰还有其他种类。

比如"胜",也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头饰。如华胜、方胜、人胜等,分别都有各自独特的寓意。由此可见,古代女子的首饰,是因为它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这才有了各种丰富的表达形式。

宋朝服饰:宋代妇女头饰

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而男子发髻即使拔去簪子,不去拆它是不会散的。

首先看男子用发簪:

男子发簪长的短的都有,比较随意,文物里长的有20cm,短的才13cm。跟女簪主要区别在于装饰纹样比较简单,偏向实用性。

1.弯腰、低头,脸面朝下

2.用木梳子梳理头发,把后脖子的头发向前梳理,梳理通了

3.把右手放在头发根部,左手拧头发,把散发拧成发束,越紧越好,发束拧得越紧,盘出的髻越精致,越结实

4.由手把一根10厘米长的竹簪子横在头发根部,左手把拧紧的发束盘在簪子上,使劲盘,盘几圈,盘出层次

5.把最后的发尾塞入盘到的发髻中

束发,读音为shùfà,即系结头发。束发分全束和半束,半束留下一部分头发垂落显得很飘逸。也指束发的头饰。由于神仙和圣人的形象多为半束发,半束发依然是古人最高信仰的造型设计。

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钗和簪哪个是定情的中国古代十大定情信物簪子和钗的

宋代妇女的头饰和发式非常丰富,特别到了宋朝的后期,由于禁令松弛,妇女的头饰,尤其是贵族妇女的头饰就更加的绚丽多彩了。为了能使自己更加美丽,她们还在发髻的上下左右插上簪钗,常见的簪钗有鸟形、花形、凤形、蝶形等等。

冠梳是北宋妇女发髻上最有特点的一种装饰。冠梳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是最流行的。冠是用漆纱、金银和珠玉等制成的,一般很大,有的冠长达三尺,有的和两肩一样宽,冠上插的梳子也很长,而且不止一把,这种装饰一开始的时候是在宫中出现的,后来普及到民间,并成为妇女的一种礼冠。

宋朝妇女崇尚插梳,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的时候,由于左右插的梳子过多,在上轿或进门的时候只能侧着头进。这种情况还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对冠和梳的长度做了规定。这样,冠梳的奢靡情况才有所收获。但是一直到南宋的时候,妇女插梳的现象仍然是十分普遍的。

另外,宋代妇女还有戴花冠的习俗,她们头上除了戴冠,插簪以外,还插上各种各样的花,有的是鲜花,有的是***花。当时有一种叫“一年景”的花冠就是把四个时节的花齐备地插在冠上、很受妇女们的喜欢。宋代妇女戴的有白角冠、珠冠、团冠、花冠、垂肩等。在发髻上插上的有金、玉、珠、翠、花枝、簪子、钗、篦、梳等。发髻崇尚高髻,另外还有“不走落”(在头顶的发髻)、芭蕉髻(椭圆形的)、大盘髻、小盘髻、便觉、朝天髻、包髻等等。

《对镜理红妆图》?宋 冠梳

戴花冠的宋代妇女(南薰殿旧藏《历代帝后图》局部)

宋代的贵族女子冠饰,在沿袭前世高冠、花冠的基础之上,冠的形状愈加高大,装饰也愈加丰富。其中冠高有达1米的,冠宽与肩等齐。冠后常有四角下垂至肩,冠的上面装饰有金银珠翠、彩色花饰、玳瑁梳子等。戴这种高大的冠饰坐轿子时,必须侧着头才能进轿门。

戴凤冠、穿衫裙、挂缨络的妇女(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壁画)

宋朝未出嫁女子的发髻

这两个都可作为定情信物。

簪 -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

中国少数民族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唐宋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唐代画迹中也有众多满头插簪的妇女形象。《宋书.行志》记载:“宋代元嘉六年民间妇女结发者,...头上有花插簪梳等饰”。宋代陆游《入蜀记》记载当时西南一带的女子头饰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明清时期,发簪式样十分丰富,主要变化多集中在簪首。它有各种各样的形状,还爱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作簪首形状。常见的花种有梅花、莲花、菊花、桃花、牡丹花和芙蓉花等。

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因一支发簪而发生。现在流行的发簪几乎完全***了古代发簪的外形和用料,金、银等贵价原料依然是女子的最爱。

钗 -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钗为珠翠和金银合制成花朵或其他造型的发钿,连缀着固定发髻的双股或多股长针,使用时安插在双鬓。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即在表述这种离情。纳兰性德词中“宝钗拢各两分心,定缘何事湿兰襟”也饱含与自己所爱分离的痛楚。

四千年前的簪子还能那么绝,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十分让你惊艳的文物?

笄,簪,钗,擿,华胜

笄是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弁,冕的。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簪是由笄发展而的,是古人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可用金属,骨头,玉石等制成。后来专指妇女绾髻的首饰。擿,簪股,将头部做成可搔头的簪子,所以俗称为搔头。《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的记载。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用来绾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别在头发上。五代五缟《中华古今注·钗子》:“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与簪是有区别的,发簪作成一股,而发钗一般作成两股。

宋代女子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让人惊艳的文物太多了,下面说说我见过的几件我认为惊艳的文物。

1,金盖金托玉碗。这件文物是明神宗万历帝定陵的一件陪葬品,整件文物有金碗盖和玉碗、金托盘三个部分组成,玉碗所呈现出来的颜色为青白色,薄得几乎像一种纸,所以透明程度非常高,而金碗盖和托盘的做工的也是非常的精细,不管是红宝石还是镶嵌的其他宝石,在用量和位置上都是非常的精确。现在它被收藏于明定陵博物馆中。

2.翡翠西瓜。因为外形非常的酷似西瓜,所以取名为翡翠西瓜,它是清朝的一对文物,材料是美国进口的碧玺,所以它的贵重程度绝对算得上是一件国宝了虽然是一对,但是到目前仍有一只下落不明,而有一只在美国的一家博物馆展示过。

3.清芙蓉石炉。清芙蓉石炉可以说是我国非常难得的珍宝,属于清朝时期的玉器,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它和普通香炉的样子并没有多大的出入,整体呈圆簋形,盖子就像是一个倒放的碗,身体四侧各拱一镂雕翔风,簋喇叭颈,溜肩双耳,看起来精致又美观。而最让人惊艳的是文物竟然是粉色的。每个前来观赏的人最初都会被它的颜色惊艳到,最后喜欢上这个***的玉器文物。?

4.蓝色玻璃环。我国专家考古研究时从墓中出土的大多数文物都是朴实、暗沉的颜色,而蓝色玻璃环的出土则直接改变了人们对出土文物的看法。蓝色玻璃环1***5年时出土于湖南***沙市咸嘉湖陡壁山一号墓中,看起来就像一个质地晶莹的水晶蓝镯子一般。犹如海中精灵,发人幽情。又似浩渺宇宙,神秘空灵的宝贝,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珍宝。?

5。玉叶,听到这个名字是不是就感到非常的美,这件文物出土于苏州市的五峰山,从墓主人的头部我们可以查明这是一位贵族女子,而这件玉叶则是她头上的发簪。与其说是一件文物倒不如说是一件艺术品,栩栩如生。而整个的含金量也是达到了95%以上,玉叶***用的是新疆和田羊脂白玉制成的,所以非常的具有关泽和质感。不管是从艺术性上面还是贵重性上面来讲,它都是十分宝贵的。

6.缠枝牡丹纹玉梳。梳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用具,现代人所用的梳子大多都是木料或是塑料制成的,而古人就非同寻常了,日常用的梳子都是玉做的,而且还雕刻得极为精美,让人看了就难以忘怀,就比如珍藏在南京博物院的缠枝牡丹纹玉梳。这把梳子是考古专家在一座南宋时期的古墓中发现的,是所有出土玉器中最精美的文物,同时也是我国目前出土宋代玉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这些文物是否也惊艳到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