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皆兵的意思和解释_草木皆兵文言文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5-31 0
  1. 庐山云雾恽敬文言文
  2. 第九十四回原文_翻译及赏析
  3. 庐山云雾文言文
  4. 文言文短篇成语
  5.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1.出奇制胜

出处: 《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典故: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草木皆兵的意思和解释_草木皆兵文言文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例子: 统率所部,~,将法人所占越南各城,迅图恢复。(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2. 亘古奇闻

出处: 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从来稀有,亘古奇闻。”

典故: 亘古:从古代到现代;奇:稀有不常见的。从古到今很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

3.奇货可居

出处: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贾邯郸,见(子楚)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典故: 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例子: 可是他们把票子当做~,非要足了钱不肯放回。(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五章)

4. 奇葩异卉

出处:《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

典故: 珍奇难得的花草。

例子: 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丛林中,有许多~。

5.百步穿杨

出处: 《史记·周本纪》:“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典故: 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例子: (关羽)带箭回寨,方知黄忠有百步穿杨之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6. 百感交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见此茫茫,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典故: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

例子: 我是上一个世纪出生的人,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思绪万千。(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7.百家争鸣

出处: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

典故: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例子: 没有~,就没有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8.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典故: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例子: 测绘工作常是~,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9. 发引千钧

出处: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典故: 一根头发系着千钧重的东西。比喻极危急。

10. 东方千骑

出处: 汉·乐府《陌上桑》诗:“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典故: 旧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例子: ~从骊驹,岂不下山逢故夫。(梁·简文帝《***菊篇》诗)

11. 横扫千军

出处: 唐·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典故: 横扫:扫荡、扫除。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例子: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词)

12.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出处: 《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典故: 处女:未嫁的女子;脱兔:逃跑的兔子。指军队未行动时象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象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13.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典故: 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例子: “~”,是错觉的一例。(***《论持久战》)

14.跋山涉水

出处: 《诗经·鄘风·载驰》:“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典故: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例子: 同样的青春,同样的年龄,有人~,为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而感到莫大的幸福。(魏巍《路标》)

15. 逼上梁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

典故: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取某种行动。

例子: 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16.调虎离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典故: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例子: 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17.笔下生花

出处: 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例子: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18.闭月羞花

出处: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典故: 闭:藏。使月亮躲藏,使花儿羞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

例子: 此时鲁**卸了浓装,换了几件雅淡衣服,蘧公子举眼细看,真有沉鱼落雁之容,~之貌。(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

19.柳暗花明

出处: 唐·武元衡《摩河池送李侍御之凤翔》:“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洒换离颜。”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典故: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例子: 十二月十三日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谁知眼前有这种~的美景。(冰心《寄小读者·通讯十一》

20.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出处: 元·无名氏《大战邳彤》:“主公,便好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典故: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手段,总有相应的对付方法。

例子: 常言道:“~”,事到其间,道在人为。少不得你我打点礼物,早差人上东京,央及老爷那里去。(《***词话》第四十八回

庐山云雾恽敬文言文

1. 30 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翻译

翻译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

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

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 第30课《寓言四则》的翻译意思

智子疑邻翻译

宋国有一个富人,因天下大雨,他的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补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的是隔壁的老人

塞翁失马翻译

靠近边塞的人,有个善于方术的人。(他家的)马无原无故跑到胡人那去了,大家都安慰他。那家的父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来祝贺他。那家的父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可能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那家的儿子喜欢骑马,(一次从马上)摔下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来安慰他,那家的父亲说:“这又怎么马上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年男人都拿起弓箭参战,(住在)边塞附近的人(壮年男人),死去的人有百分之九十,这家就是因为腿瘸的原因,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3. 七年级语文上册30课寓言四则的寓意

1.《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2.《塞翁失马》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一、分篇说明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这篇寓言的讽刺意味极浓。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说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极为难堪的话。希望和结果的矛盾,是本文讽刺性之所在。

课文写法很巧妙。一开始就用“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到后来,作者才用“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揭穿了他的心底的秘密。其实无须作者揭穿,看看他的试探方式也可见分晓:他首先问宙斯雕像的价钱,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之意;知道价钱不高,他很满意,因而又“笑着”问赫拉像的价钱。两问之后,他似乎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了,最后才问到自己的雕像,却完全出乎他的预料:他的雕像一文不值,可以“白送”。短短的篇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2.《蚊子和狮子》

这篇寓言的艺术风格跟上一篇不同:尽管也有讽刺的意味,但侧重在引起人们深思。蚊子是小得不能再小的虫子,却敢于向狮子挑战。它的挑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看出对方的力量在于“用爪子抓,牙齿咬”,但它会飞,能避开;对方“鼻子周围没有毛”,这是它最合适的攻击点,又是自身最安全的地方。这正是以我之所长,攻敌之所短,结果自然是蚊子战胜了狮子。但结尾是颇有讽刺性的:战胜了强大敌人的蚊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的途中,竟然撞在蜘蛛网上,哀叹自己将被吃掉。这厄运的到来是意外***吗?值得人们深思。

3.《智子疑邻》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4.《塞翁失马》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4. 中国古代寓言四则解释

1、《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买椟还珠,我国古代成语,出自《韩非子》,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3、《滥竽充数》

[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①宣王——齐国国君

②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③必——一定,必须

④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⑤说——同“悦”。

⑥廪食(lǐns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⑦立——继承了王位

4、《画蛇添足》。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5. 表示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

历史故事成语及主要人物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悬梁刺股(苏秦、孙敬)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后天授二年》。

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

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

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

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故事见于《庄子·秋水》。

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

·“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

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

第九十四回原文_翻译及赏析

1. 翻译文言文雪涛***庐山云

原文: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

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

庚辰,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

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

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

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

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

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

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西行,寻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

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尽其变。

叩黄岩寺,跐乱石寻瀑布源,溯汉阳峰,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

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

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

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四部备要》本《大云山房文稿》 译文: 庐山处于浔阳江和鄱阳湖交会的地方,围绕着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衬托,能抵得住它的气势,让它涌荡腾跃,就称得上灵气所钟。

而江和湖的水,吞吐进出,平稳宽阔,与海水不一样。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

嘉庆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过鄱阳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县境,于是便前去游览。

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过小三峡,停驻于独对亭,打开锁,在文会堂止息。那里有一棵桃树,桃花正开;右边有一株芭蕉,蕉叶才刚刚抽出。

月出以后,沿着贯道溪,经过钓台石、眠鹿场,转向右走到后山。成千上万棵松树和杉树象屋上的桁梁那样,横贯在五老峰的山脚处。

十四日,经由三峡涧,登上欢喜亭。亭子已经残坏,道路非常危险。

寻求李氏山房的遗址,没有能够找到。登上含鄱岭,大风在岭后面呼啸着,沿着通道吹来。

风停后,爬上太乙峰。向东南方遥望南昌城,斜北远眺彭泽县,都隔着鄱阳湖,湖水清亮亮地闪烁着波光。

过了一会儿,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样,由远而近渐次隐没;再过一会儿,暗影已移到湖面中央;再过一会儿,延伸到湖岸,然后连山脚都看不清了。这才知道是云朵遮蔽了天空,由远而来。

这时候四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而大块的浮云不计其数,成群结队,从山岭后涌起,互相奔驰追逐,布满空中,看样儿将要下雨。这样就没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

观看玉渊潭,在栖贤寺小歇。回头望五老峰,只见夕阳透过云层的空隙照射下来,象是跟峰峦互相依靠着似的。

回来,在文会堂住宿过夜。 十五日,走过万杉寺,在三分池喝茶。

离秀峰寺还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见瀑布悬挂在半空中间。等进了寺门,于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峡,仔细地观望香炉峰,在龙井洗手。

寻求李白的读书堂,未能找见。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

十六日,去瞻云峰,迂回取道绕行过白鹤观。随即到了归宗寺,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

再往西去,探访栗里的陶渊明卧醉石,卧醉石比屋子还高大,正对着涧水。途中寻访简寂观,但没有前去。

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见了一微头陀。 十七日,吴兰雪带着廖雪鹭和小和尚朗园来,大声喧笑着,推门直入。

于是大家一起上黄岩峰,侧身踮着脚步越过文殊台,俯身欣赏瀑布飞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见为止。登门求访黄岩寺,踩着乱石去探寻瀑步的源头,迎着汉阳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脚步。

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吴兰雪去瞻云峰,而一微头陀去九江。

这天夜里下起了大雨。算来在山中已经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

山深沉沉的,一派浓郁的深青色,岩谷象用刀削过一般平直。不一会儿,香炉峰下一缕白云袅袅上升,于是成团的白云互相衔接着出现;又一会儿,满山都见团团的云朵;再一会儿,云团互相汇合成为一体。

山的半腰都被云围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浓重的深青,这是我生平所从未见到过的。云,是水的象征,是山。

2. 庐山云雾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庐山云雾文言文的翻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说的就是庐山,说的也是庐山的云雾。

是的,庐山的云雾,有时漫漫如海,翻滚着、波动着。淹没了树林,淹没了群山,让你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让你坠入梦幻之中,辨不清你是在天宫,还是在人间。

庐山的云雾,有时带有一股力量,漫天掩杀过来,就像巨大的古战场,草木皆兵,疑兵重重,冲杀中挟着逼人的寒气,让人汗毛直立,顿感深陷重围的恐惧。真不知庐山的真面目!

太阳大帅振臂一挥,万箭齐发。但见,金光闪耀处,烟消云散,大势已去。狡猾的残云见风使舵,云卷云舒,洗苍天湛蓝,染青山滴翠,让庐山分外妖娆,引驴友狂喜折腰。( 文章阅读网: )

庐山的云雾,有时候淡淡的,薄如蝉翅,轻如羽衣。忽而乖巧的像仙女,飘飘渺渺,虚虚幻幻,自由的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忽而扮演一只雄鹰,在蓝天上翱翔。

4. 庐山云雾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庐山云雾文言文

第九十四回

褚人获

安禄山屠肠殒命 南霁云齧指乞师

词曰:

逆贼负却君恩重,受报亲生逆种。家贼一时发动,老命无端送。 渠魁虽珍兵还弄,强帅有兵不用。烈士泪如泉涌,断指何知痛?

调寄“胡捣练”

君之尊犹天也,犹父也。而逆天背父,罪不容于死。然使其被戮于王师,伏诛于国法,犹不足为异。唯是逆贼之报,即报之以逆子。臣方背其君,子镟弑其父,既足使人快心,又足使人寒心。天之报恶人,可谓巧于***手矣。乃若身虽未尝为背道之事,然手握重兵,专制一方,却全不以国家土地之存亡为念,只是心怀私虑,防人暗算,忌人成功,坐视孤城危在旦夕。忠臣义士,枵腹而守,奋身而战,力尽神疲,疼心泣血,哀号请救,不啻包胥秦庭之哭,而竟拥兵不发,漠然不关休戚于其心,以致城池失陷,军将丧亡,百姓罹灾,忠良殒命,此其人与乱臣贼子何异,言之可为发指!且说安禄山自两目既盲之后,性情愈加暴厉,左右供役之人,稍不如意,即痛加鞭挞,或时竟就杀死。他有个贴身伏侍的内监,叫做李猪儿,日夕不离左右,却偏是他日夕要受些鞭挞。更可笑者,那严庄是他极亲信的大臣了,却也常一言不合,便不免于鞭挞。因此内外诸人,都怀怨恨。禄山深居宫禁,文武官将稀得见其面。向已立安庆绪为太子,后有爱妾段氏,生一子,名唤庆恩。禄山因爱其母,并爱其子,意欲废庆绪而立庆恩为嗣。

庆绪因失爱于父,时遭垂楚,心中惊惧,计无所出。乃私召严庄入宫,屏退左右,密与商议,要求一自全之策。严庄这恶贼,是惯劝人反叛的,近又受了禄山鞭挞之苦,忿恨不过。平日见庆给生性愚呆,易于播弄,常自暗想:“若使他早袭了位,便可凭我专权用事。”今因他来求计,就动了个歹心,要劝他行弑逆之事。却不好即出诸口,且只沉吟不语。庆绪再三请问道:“我国下受父皇的打骂,还不打紧,只恐偏爱了少子,将来或有废立之举。必得先生长策,方可无虑,幸勿吝教。”严庄慨然发叹道:“从来说母爱者子抱,主上既宠幸段妃,自然偏爱那段氏所生之子,将来废位之事,断乎必有。殿下且休想承大位了,只恐还有不测之祸,性命不可保。”庆绪愕然道:“我无罪何至于此?”严庄道:“殿下未曾读书,不知前代的故事。自古立一子废一子,那被废之子,曾有几个保得性命的?总因猜嫌疑忌之下,势必至驱除而后止,岂论你有罪无罪。”庆绪闻言,大骇道:“若如此则奈何?”严庄道:“以父而临其子,惟有逆来顺受而已。”庆绪道:“难道便无可逃避了?”严庄道:“古人有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此不过调一家父子之间,教训督责,当父母盛怒之时,以大杖加来,或受重伤,反使父母懊悔不安,且贻父母以不慈之名。不若暂行逃避,所以说大杖则走。今以父而兼君之尊,既起了忍心,欲杀其子,只须发一言,出片纸,便可完事,更无走处,待逃到那里?”庆绪道:“此非先生不能救我!”严庄道:“臣若以直言进谏,必将复遭鞭挞,且恐激恼了,反速其祸,教我如何可以相救!”庆绪道:“我是嫡出之子,苟不能承袭大位,已极可恨,岂肯并丧其身?”严庄道:“殿下若能自免于死亡之祸,便并不致有废立之事矣!”庆绪道:“愿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严庄***意踌躇了半晌,说道:“殿下,你不肯束手待死么?你若束手,则必至于死;若欲不死,却束不得手了。俗谚云: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说便如此说,人极则计生。即如主上与唐朝皇帝,岂不是君臣。况又曾为杨妃义子,也算君臣而兼父子了。只因后来被他逼得慌了,却也不肯束手待死,竟兴动干戈起来,彼遂无如我何,不但免于祸患,且自攻城夺地,正位称尊,大快平生之志。以此推之,可见凡事须随时度势,敢作敢为,方可转祸为福;但不知殿下能从此万无奈何之计,行此万不得已之事否?”庆绪听说低头一想,便道:“先生深为我谋,敢不敬从。”严庄道:“虽然如此,必须***手于一人,此非李猪儿不可,臣当密谕之。”庆绪道:“凡事全仗先生大力扶持,迟恐有变,以速为贵。”严庄应诺,当下辞别出宫,恰好遇见李猪儿于宫门首,遂面约他晚间乘闲到我府中来,有话相商。

至夜李猪儿果至,严庄置酒肴于密室,二人相对小饮。严庄笑问道:“足下日来,又领过几多鞭子了?”李猪儿忿然道:“不要说起,我前后所受鞭子,已不计其数,正不知鞭挞到何日是了?”严庄道:“莫说足下,即如不佞吞为大臣,也常遭鞭挞。太子以储贰之贵,亦屡被鞭挞。圣人云:君使臣以礼。又道:为人父,止于慈。主上恁般作为,岂是待臣子之礼,岂是慈父之道?如今天下尚未定,万一内外人心离散,大事去矣!”李猪儿道:“太子还不知道哩!今主上已久怀废长立幼,废嫡立庶之意,将来还有不可知之事。”严庄道:“太子岂不知之,日间正与我共虑此事。我想太子,为人仁厚,若得他早袭大位,我和你正有好处,不但免于鞭辱而己。怎地画个妙策,强要主上禅位于太子才好。”李猪儿摇手道:“主上如此暴厉,谁敢进此言,如何勉强得他。”严庄道:“若不然呵,我是大臣,或者还略存些体面,不便屡加挞辱。足下屈为内侍,将来不止于鞭挞,只恐喜怒不常,一时断送了性命。”李猪儿听说,不觉攘臂拍胸道:“人生在世,总是一死,与其无罪无辜,俯首被戮,何如惊天动地做一场,拼得碎尸万段,也还留名后世!”严庄引他说出此言,便抚掌而起,说道:“足下若果能行此大事,决不至于死,到有分做个住命的功臣哩!只是你主意已定否?”李猪几道:“我意已决,但恐非太子之意,他顾著父子之情,怎肯容我胡为?”严庄道:“不瞒你说,我已启过太子了。太子也因失爱于父,怕有祸患。向我说道:‘凡事任你们做去罢。’我因想着足下必与我同心,故特约来相商。”李猪几道:“既然如此,事不宜迟,只明夜便当举动。趁他两日因双眸作痛,不与女人同寝,独行于便殿,正好动手。但他常藏利刃于枕畔,明晚先窃去之,可无虑矣!”言毕作别而去。

次日,严庄密与庆绪,约会到黄昏时候。庆绪与严庄各暗带短刀,托言奏事,直入便殿门来,值殿官不敢阻挡。禄山此时已安寝于帏帐之内,不妨李猪儿持刀突入帐中,禄山国盲,不知何人。方欲问时,李猪儿已揭去其被,灯火之下,见禄山袒著大腹。说时迟,那时快,把刀直砍其肚腹。禄山负痛,急伸手去枕畔摸那利刃,却已不见了,乃以手撼帐竿道:“此必是家贼作乱!”口中说话,那肚肠已流出数斗,遂大叫一声,把身子挺了两挺,呜呼哀哉了。时肃宗至德二载正月也。可恨此贼背君为乱,屠戮忠良,虐害百姓,罪恶滔天,今日却被弑而死。乱臣受弑逆之报,天道昭彰。后人有两只“挂枝儿”词说得好,道是:

安禄山,你做张守珪的走狗,犯***,姑饶下这驴头。却怎敢持兵强,要学那虎争龙斗,你不是狼子野心肠,人道是猪首龙身兽,到今日作孽的猪龙,也倒死在猪儿手!

安禄山,你负了唐明皇的宠眷,不记得拜母妃,钦赐洗儿钱,怎便把燕代唐,要将江山占。可笑你打家贼的鞭何重,那禁他斫大腹的刀太尖。则见你数斗的肠流,为甚赤心儿没一点!

禄山既被杀,左右侍者方惊骇间,庆给与严庄早到,手中各持短刀,喝叫不许声张。众人一则平日被禄山打毒,今日正幸其死。二来见庆绪与严庄作主,便都不敢动。严庄令人就床下掘地深数尺,以毡裹其尸而埋之,戒宫中勿漏泄。次早宣言禄山病骤危笃,命传位于庆绪。于是庆绪僭即伪位,密使人将段氏与庆恩缢死,伪尊禄山为太上皇,重加诸将官爵,以悦其心。过了几日,方传禄山死信,命众臣不必入宫哭灵,密起其尸于床下。尸已腐烂,草草成殓,发丧埋葬。严庄见庆绪昏庸,恐人不服,不要他见人。庆绪日以酒色为事,凡禄山所宠的姬侍,都与 *** 。凡大小诸事皆取决于严庄,封他为冯诩王。严庄以庆绪之命,使伪汴州刺史尹子奇引兵十三万攻睢阳城,睢阳太守许远求救于雍邱防御使张巡。

且说张巡在雍邱,那南霁云与雷万春,已投入麾下为郎将。当车驾西幸之时,贼将令狐潮来攻雍邱,张巡率南、雷二人,及诸将佐,悉力拒贼。令狐潮与张巡原系旧同学,因遣使致书,申言夙契,且云:天下存亡未卜,守此孤城何益,不如早降为上。张巡部下有大将六人,亦劝张巡出降。张巡大怒,设天子画像于堂,率众朝拜涕泣,谕以大义,众皆感奋。张巡乃斩来使,并斩劝降六将。于是人心愈坚,拒守既久,城中缺少了箭,张公命作草人干余,蒙以黑衣,乘夜缒下城去。贼兵惊疑,放箭乱射,遂得箭无数。次夜,仍复以草人缒下,贼都大笑,更不为备。张巡乃选壮士五百人,缒将下去,迳到贼营;贼出其不意,一时大乱,弃营而奔,杀伤甚众。令狐潮忿怒,亲自督兵攻城。张巡使雷万春登城探视,时万春因传闻得其兄雷海青殉难的讯息,十分哀愤,才哭得过,便咬牙切齿的上城来,方举目而望,不防贼兵连发弩箭。雷万春面上连中六矢,仍是挺然立著不动。令狐潮遥望见,疑为木偶人;及见其用手拔箭,流血被面,方询知是雷万春,大为骇异。正是:

草人错认是真,***反疑为木。

笑尔草木皆兵,羡他智勇具足。

少顷,张巡亲印临城,令狐潮望着楼上叫道:“张兄,我见雷将军,知足下军令矣!然如天道何?”张巡说:“足下未识人伦,安知天道?你平日也谈忠说义,今日忠义何在?勿更多言,可即决一胜负。”遂率兵与战,兵皆奋勇争先,生获贼将十四人,斩首八百余级。令狐潮败入陈留,余众屯于沙涡。张巡乘夜袭击,又大破之,奏凯而回。忽探马来报说:“贼将杨朝宗,欲引兵袭取宁陵,断我归路。”张巡乃分兵守雍邱,自引兵将星夜至宁陵,恰直许远亦引兵到来,遂合与贼战,昼夜数十回合,大破杨朝宗之众,斩首数千级。

捷音至行在,肃宗诏以张巡为河南节度副使,许远亦加官进秩仍守睢阳。至是尹子奇来攻睢阳,许远国兵少,遣使至张巡处求救。张巡以睢阳要地,不可不坚守,乃自宁陵引兵三千至睢阳,合许远所部兵不过七千人。张巡与南霁云、雷万春等数将,并力出战,屡次得胜。张巡欲放箭射尹子奇,奈不识其面,乃以篙为矢射去,贼兵疑城中箭已尽,遂将篙矢呈于子奇。于是张巡识其状貌,命南霁云射之,中其左目。正是:

禄山两日俱盲,子奇一目不保。

相彼君臣之面,眼睛无乃太少。

自此许运将战守事宜,悉听张巡指挥。张巡真是文武全才,不但善战,又极善谋,行兵不拘古法,随机应变,出奇制胜。其生性忠烈,每临战杀贼,咬牙怒恨,牙齿多碎。却又能于军务倥偬之际,不废吟咏。因登城楼,遥闻笛声,遂作军中闻笛诗云:

茹荛试一临,敌骑附城阴。不辨风尘色,安知天地心。

门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旦夕更楼上,遥闻横笛音。

闲言少说。且说许远向于睢阳城中,积军粮百余万石,后被宗藩虢王臣调其半分给他郡,不由许远不肯。因此睢阳城中粮少。到那时渐已告匾,每人日只给米一二合,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贼兵攻城愈急,造为云梯,其状如虹,使勇卒三百立于上,推梯临城,欲便腾入。张巡预知,使人于城墙潜凿三穴,俟梯将近,每穴出一大木,以一木拄定其梯,使不得进,一木上有铁钩挽住其梯,使不得退。一木上置铁笼盛火药,发火焚之,梯即中断,梯上军士都被火烧,跌落地而死。贼兵又作木驴攻城,张巡命镕金汁灌之,登时消铄。凡此拒守之事,俱应机立办,贼服其智,不敢来攻。但于城外列营围困。张巡、许远分城而守,与众同食茶纸,亦不复下城。那时大帅许叔冀在滚郡,贺兰进明在临淮,俱拥兵不救,而临淮与睢阳龙近,张巡乃命南霁云赴临淮借粮,乞师援救。

霁云领命,引三十骑出城突围而走,贼众数万挡之,霁云直冲其众,左射右射,矢无虚发,贼皆披靡,遂出重围至临淮,见贺兰进明涕泣求救。谁知进明素与许叔冀不睦,恐分兵他出,或为所袭。二来又心怀妒忌,不欲许远、张巡成功,竟不肯发兵,亦无粮米相借,说道:“此时睢阳当已失陷,我即发兵借粮,亦无及矣!”霁云道:“睢阳死守待救,大兵速去,必不至于陷。若果已失,我南八男儿,请以死谢大夫。”进明只不允。霁云奋然道:“睢阳与临淮如皮毛之相依,睢阳若陷,即及临淮,岂可不救?”说罢仰天号恸。进明爱其忠勇,意欲留之,乃用温言抚慰,且命设宴款待,奏乐侑洒。霁云大哭道:“仆来时睢阳城中,已不食月余矣,今即欲独食,安能下咽!大夫坐拥强兵,并无分灾救患之意,岂忠臣义士之所为乎?”因发狠自咬下一指,以示进明道:“仆已不能达主将之意,请留此指以示信,归报主将与同死耳!”一时指血泪血,有如泉涌,座客俱为之挥涕。进明决意不救,又度霁云不可留,竟谢遣之。此真千古可恨之事,所以至今张睢阳庙中,铜铸一贺兰进明之像,***绑缚,跪于阶下,任人敲打,来泄此恨。后人也有两只“挂枝儿”说得好,正是:

进明呵,你也食唐家禄否?人望你拯灾危,冒险的求救;谁知你拥强兵,竟不能相救。不曾见你兴师去,倒要将他勇士留。可怜那南八男儿也,十指儿只剩九。

进明呵,你不顾千年的唾骂,任南八苦求救,只不听他,眼睁睁看他将指头儿咬下。他当时临去空咬指,我今日说来亦咬牙,好把你睢阳庙里钢人,也尽力的狠敲打!

南霁云自临淮奔至宁陵,与偏将廉坦,引步骑数百,冒围至睢阳城下,与贼力战,砍坏贼营,方得入城门。城中人闻救兵不至,无不号哭,或议弃城而走。张巡、许远婉言晓谕众人道:“睢阳乃江淮保障,若弃之而去,贼必长驱东下,是无江淮也。况我众饥疲,即走亦不能远,徒遭残杀耳!临淮虽不来相救,诸镇岂无一仗义者,不如坚守以待之。但是城中绝粮,何忍留尔众同受饥寒,今任尔众自便,我二人为朝廷守士,义当以身守之,不敢言去也!”众人闻言感激,愿同心竭力,以守此城。茶纸食尽,杀马而食。马食尽,罗雀掘鼠而食;雀鼠亦尽,张巡杀其爱妾,许远烹其家僮,以享士卒。人心愈加衔感,明知必死,终无叛志。

又挨过了数日,军将都赢瘦患病,不能拒守,贼遂登城。张巡西向再拜道:“臣力竭矣!不克全城以报朝廷,死当为厉鬼以杀贼!”今盛京慈仁寺,所塑青魈菩萨,赤发蓝面,口衔巨蛇,如夜叉之状,云即张睢阳自矢所为厉鬼像也。城既破,张、许二公及诸将俱被执。尹子奇将许远解赴雒阳,张巡与南霁云等共三十六人皆遇害。张巡至死,神色如常。万春、霁云俱骂不绝口而死。其余十余人,亦无一肯屈节者。后人有诗赞曰:

张巡先殒团尽忠,许运后亡亦矢节。

从死不独有南雷,三十六人同义烈。

睢阳失陷三日之后,河南节度使张镐救兵到来。原来张镐,闻睢阳危急,倍道来援,犹恐不及,先遣飞骑驰檄谯郡太守阎邱晓,使速引本部兵先往。阎邱晓素傲狠,不奉节制,竟不起兵。及张镐至,城已破三日矣。张镐大怒,令武士擒阎邱晓,至军前杖杀之。正是:

恨不移此闾邱杖,并杖临淮狠贺兰。

上一章回目录下一章

文言文短篇成语

1. 庐山云雾文言文的翻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说的就是庐山,说的也是庐山的云雾。

是的,庐山的云雾,有时漫漫如海,翻滚着、波动着。淹没了树林,淹没了群山,让你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让你坠入梦幻之中,辨不清你是在天宫,还是在人间。

庐山的云雾,有时带有一股力量,漫天掩杀过来,就像巨大的古战场,草木皆兵,疑兵重重,冲杀中挟着逼人的寒气,让人汗毛直立,顿感深陷重围的恐惧。真不知庐山的真面目!

太阳大帅振臂一挥,万箭齐发。但见,金光闪耀处,烟消云散,大势已去。狡猾的残云见风使舵,云卷云舒,洗苍天湛蓝,染青山滴翠,让庐山分外妖娆,引驴友狂喜折腰。( 文章阅读网:)

庐山的云雾,有时候淡淡的,薄如蝉翅,轻如羽衣。忽而乖巧的像仙女,飘飘渺渺,虚虚幻幻,自由的舒展广袖,翩翩起舞。忽而扮演一只雄鹰,在蓝天上翱翔。

2. 庐山云雾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庐山云雾》课文原文

庐山云雾 古往今来,人们提到庐山,常常把它和云雾连在一起。

苏轼的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更使游客对庐山云雾产生了神秘感 。 清代一位学者,为了探求庐山云雾的奥秘,曾在庐山大天池整整观看云海100天。

他对“一起千百里,一盖千百峰”的庐山云雾“爱如性命”,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可见庐山云雾是多么令人心醉。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游客乘车登山,刚刚在九江看到的山间云,转眼间变成弥漫窗外的浓雾。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

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庐山雾,对山镇牯岭特别有感情,一年365天,有1***天与它朝夕相处。

庐山雾时而冉冉升起,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时而雾气团团相衔,浮游荡漾。牯岭一半隐进仙境,一半留在人间。

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要算云海。庐山云海一年四季都可看见,尤其是春秋两季最美。

每当雨过天晴,站在“大天池”等处俯瞰,只见万顷白云转眼间汇成一片汪洋大海。云海茫茫,波涛起伏,青峰秀岭出没在云海之上,变成了云海上的小岛。

特别是太阳照耀下的云海,更是绚丽动人。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燃烧在云絮翻飞的银涛雪浪之上,将云絮染上斑斓的色彩。

微风吹拂,云絮好像仙女手中的彩练;又如万朵芙蓉,竞相开放。 这神奇的庐山云雾是哪儿来的呢?原来庐山峰峦林立,峡谷纵横,构成了云雾滋生的天然条件。

而江湖环绕的地理位置,又为庐山提供了生成云雾的充足水汽,水汽一旦碰上空气中的尘埃,就成了小水滴。数不清的小水滴就形成了美丽神奇的庐山云雾。

4. 《庐山云雾》阅读答案

1,这篇短文描写的是________.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眼前会显现出______、_______、茫茫大海、巨大的天幕四幅图画,其中“茫茫大海”指_______,“巨大的天幕”指________.2,文中有括号的词在表现庐山云雾变化上有什么作用?3说说你读了这篇短文后对庐山的感受.1,这篇短文描写的是(庐山云雾).读了第二自然段,你眼前会显现出(白色绒帽)、(一条玉带)、茫茫大海、巨大的天幕四幅图画,其中“茫茫大海”指(云雾弥漫的山谷),“巨大的天幕”指(云雾遮挡的山峰).2,文中有括号的词在表现庐山云雾变化上有什么作用?进一步解释说明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这一特点.有强调解释说明的作用.3说说你读了这篇短文后对庐山的感受.文章字里行间中,突显出庐山云雾的两大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山的神秘感.尤如云雾似乎浮现在读者面前一样,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不由地联想到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我想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云雾中”的心境了.以上是我的回答,不知这位朋友是否满意吗.来自:庐山之家 站长。

5. 庐山的云雾 全文

《庐山的云雾》全文: 景色秀丽的庐山,那里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尤其是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云雾弥漫的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的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巨大冰山。 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扩展资料:

《庐山的云雾》一课,这是一节有滋有味、求本求真的语文课;要用美文美读的方法,通过以读促悟的手法,使庐山云雾的美景在学生的脑海中展现,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之美。这节课要很好地把握住阅读教学的特点,注重阅读教学的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巧妙渗透,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构段结构的阶梯。

《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的第2、3自然段是按着“总—分”的结构,让学生掌握这一结构,即有助于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又有助于学生运用此构段方式进行写作。这针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阅读认识“总—分”结构段,巧妙渗透,授之以渔,为学生搭建掌握“总—分”结构段的阶梯。 首先让学生找到四种描写四种姿态的云雾。

学生找到了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缠绕半山腰的云雾;弥漫山谷的云雾;遮挡山峰的云雾。然后引导学生朗读体悟不同姿态的云雾的美,这样学生感受到庐山的云有各种姿态而且很美,这为体会这段第一句和后几句的总分关系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第二,巧妙铺垫,为学生搭建积累背诵的阶梯。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丰富语言积累非常关键,这对学生阅读、表达和思维都起着重要作用。

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充分地读,形成语感,感受语言的美,让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姿态的美产生喜爱之情,对语言有了喜欢的情感,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 接着引导学生掌握本段的总分结构,为背诵理清了层次,然后指出背诵支柱点的词——即云雾的方位词,学生背起来就有章可循了,然后去掉支柱点的词,学生背诵下来了。

这种“情感的铺垫、结构认知的铺垫、方位支柱点的词语的铺垫,为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架设了阶梯。 第三,巧妙结合,为学生搭建运用语言的阶梯。

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要巧妙地抓住了读写结合点,先引导学生朗读感受到云雾变化的姿态多,学生对文本中的语言产生感受。 然后让学生积极投入练笔之中,通过学生的补充更深刻地感受到云雾的瞬息万变,学生的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举三得。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1. 短篇的文言文成语故事,翻译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画蛇添足 .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

2. 求十个文言文成语故事,急用,短一点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六)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七)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

3. 35个文言文的成语故事,越短越好.急用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

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

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平漫屠龙 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狐***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狐***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 文言文成语故事(要简短)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参考资料:

5. 求两个古文的成语故事以及注解

君子三戒.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孔子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事情应警惕戒备: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稳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求名誉,地位财贷等厌.” 感悟: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益者三友也是出自论语的季氏第十六,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感悟:这是孔子在告诉我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有益的,也告诉了我们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是有害的.这两则不是成语故事,是我从论语里想起的,还好网上找到了原文,省了我不少力气,如果你想找寓间深刻,又有教育性的古文,我建议你去买本四书,大学和中庸可以自己看着修身,论语中的经典语句以及孟子中的智慧故事,可以说足够我们终身受用了.。

6. 24个超短成语文言文 速度的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手不释卷

手到擒来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的《三戒》

为国捐躯和视死如归 出自曹植的《白马篇》

愚公移山,出自我忘记了

心有灵犀 出自李商隐的《无题》

此情可待 出自同上

萍水相逢 出自《水浒》

7. 求十个古文成语故事(原文,译文)急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

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

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

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

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 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

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 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龙。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

(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

能解狙之意,狙亦 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

日子一久,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 “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 猴子们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 “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请君入瓮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作者] 叶梦得 ? [朝代] 宋代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标签: 咏史怀古 咏史 感伤 豪放 词 其他 目的 情感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注释

①寿阳楼八公山:寿阳即今安徽寿县,战国楚考烈王和汉淮南王 均都此。八公山在城北,相传刘安时有八仙登此山,遂以为名。一说八公指刘安门客左吴、朱骄、伍被、雷被等人,世以八公为仙人乃误传。(见《资治通鉴·晋纪》)。

②故都:指寿阳。

③“乌衣年少”三句:指淝水之战大破苻坚军的前锋都督谢玄,“乌衣”,巷名,建康淮河南,东晋谢氏家族聚集之地。“年少”,指谢玄。时谢玄四十岁,相对其叔谢安等而言。“芝兰香发”,称赞谢玄的才略。“戈戟云横”,指谢玄带领雄兵作战。

④骄兵:指苻坚之兵。苻坚南下时声势浩大,号称百万,攻晋前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自以为并吞江南,稳操胜券。

⑤千载:从淝水之战到作者写作本词有七百六十多年,千载是举其成数。

⑥劳生:用《庄子》“劳我以生”语意。

⑦东山老:指谢安。他在未出仕前曾隐居浙江上虞的东山,故云。淝水之战,谢安有策划、决策的大功。后因小人挑唆,受到孝武帝的猜忌。

⑧桓筝:指桓伊之筝。桓伊善音乐,为江南第一。他在反击苻坚之战中曾立战功。一日孝武帝召伊饮宴,谢安侍坐。伊抚筝而歌 《怒 》,声节慷慨,俯仰可观,其中有“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之句,安深为感动,泪下沾衣,帝甚有愧色。(《晋书·桓伊传》)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赏析 赏析一 此为怀古伤今之作,写于公元1133年(绍兴三年)前后,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后复杂心态的反映。

寿阳,古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国国都郢城为秦兵攻陷,曾东逃迁都于此,故词人怀古,称之为故都;东晋改名寿阳,即今安徽寿县。八公山,在寿阳城北,淮河的支脉淝水流经其下。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就在这里进行。公元383年,前秦苻坚(氐族)亲领步骑80余万“南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谢安命其弟谢石、侄子谢玄率兵与苻坚决战于淝水,击溃前秦号称百万之众的军队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系主战派人物之一。绍兴初,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并寿春等六州宣抚使。离朝出任地方长官,对朝廷内的主和派颇为不满,但却无力改变,内心感到压抑。至寿阳登临八公山吊古,一方面仰慕当年谢石、谢玄在前线指挥作战,得到朝廷谢安等人的有力支持;另一面又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为国事劳心劳力,也不过“空成今古”,更何况谢安晚年就已经受到国君的冷落,自己又何必为往事而悲怆,以此来排遣心头的烦恼。但烦恼是排遣不掉的,所以结末又有“可堪岁晚,独听桓筝”的凄凉寂寞和不满之情的倾吐。

词的上片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下片写作者的感慨。全词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宋人关注称赞叶词“其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中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材词》)此词即是一首“简淡中出雄杰的作品。”上片追忆淝水之战。开头三句从眼前的城和水写起下一“迷”字,给全篇营造出深沉、苍凉的历史纵深感,并且预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以下七句,集中写淝水之役。这几句,先用渲染法,塑造出谢家子弟的英武形象,然后用对比和反衬法表现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胜异族的辉煌战绩。“乌衣”,巷名,故址今南京市东南,晋代曾是王、谢等名门贵族居住的地方。淝水之战中,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等年轻将领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词中说“乌衣年少”。“芝兰秀发”用《世说新语》中谢玄的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戈戟云横”,字面的意思是:戈戟等武器象阵云一样横列开去,这里有双关作用,一是借指东晋部队的军容、军威,一是暗用《世说新语》中“见钟士季(会)如观武库,但睹戈戟”的典故,赞誉谢安等人满腹韬略、足智多谋。“骄兵”指苻坚的军队。“奔鲸”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文选》李善注说:“奔鲸,喻坚也。”下片用曲笔、逆笔抒写词人面对陈迹、回首往事而生发的深深感慨。“千载”三句仍从眼前落墨,上下两阕之间起著过渡作用:把这三句同“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对看,那么词人分明是喟叹“山河依旧,古人不再”;把这几句同“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对看,则一说草木皆兵,一说朝中无人,作者怀古的用意差不多全其中了。“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正面写对英雄的仰慕:“信劳生、空成今古”却从反面说谢氏子侄劳碌为国,也不过空成过去。“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从反面说“我”不必为往事悲伤,好像是作者的自我否定;结拍三句,却又明明诉说豪情受到冷落后的强烈不满(句中那个“独”字,反映了比与孝武帝“共”听桓筝的谢安更加寂寞的处境)。

词之下片,正说、反说、直笔、曲笔交替使用,将词意层层推进。这种写法,使词人的浩荡心事表达得回旋往复,委婉曲折。换头三句说,往事近千年,那时败逃的异族侵略军,惊恐万状,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而今同样一个八公山,还有同样的断崖和草木,遥遥地簇拥,显得峥嵘可怖。这是呼应上片开头三句,说山河依旧,为下文抒写“英雄不再,朝中无人”作反衬,且从对历史的描写,引向对现实的感喟。“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云涛吞吐,气壮山河,也徒然无补,因为已经没有地方能够找到谢家子弟那样的英雄豪杰来询问抗敌作战的对策了。这分明是说“朝中无人”了,也是词人吊古感怀的“情结”所在。“信劳生”四句说,历史上的英豪,为国事劳心劳力,到头来空成今古之谈;可笑我啊,又何必为往事而思念、悲怆?这是为排遣苦恼而退一步着想,也是为下文进一步抒写词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作铺垫。“东山老”,指谢安,因为谢氏曾隐居东山,出山后支持和指挥淝水之战,坚决抗击前秦的进攻;但同时也暗喻作者自己,梦得词多以谢安自况。据《晋书·桓伊传》载,谢安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谢安陪孝武帝饮酒,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孝武帝闻之甚有愧色。说的是谢安与孝武帝同听桓伊弹筝,可是这首词结尾却写作:“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到国君疏远冷落的孤独寂寞心情,远远超出谢安当年的遭遇,可见这里说的“东山老”,既指谢安,又是作者自喻,活用典故,抒己之情。爱国者的热情往往受到执政者的冷落和扼杀,这是历史的悲剧,更是当时的政治悲剧,作者的感慨是很深的。 赏析二 此为怀古伤今之作 ,写于绍兴三年(1133 )前后,是作者被排挤出朝后复杂心态的反映。词的上片是对淝水之战的回想,下片写作者的感慨。全词抒发了对时局的感慨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宋人关注称赞叶词“ 其词婉丽 ,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华而实之 ,能于简淡中出雄杰 ,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材词》)此词即是一首“简淡中出雄杰的作品。”

上片追忆淝水之战。开头三句从眼前的城和水写起下一“迷”字,给全篇营造出深沉、苍凉的历史纵深感 ,并且预示了“物是人非”的主题。以下七句,集中写淝水之役。这几句,先用渲染法,塑造出谢家子弟的英武形象,然后用对比和反衬法表现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胜异族的辉煌战绩。“乌衣”,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晋代曾是王、谢等名门贵族居住的地方 。淝水之战中 ,谢安的弟弟谢石,侄儿谢玄,儿子谢琰等年轻将领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所以词中说“乌衣年少”。“芝兰秀发”用《世说新语》中谢玄的话“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戈戟云横 ”,字面的意思是:戈戟等武器象阵云一样横列开去,在这里有双关作用,一是借指东晋部队的军容、军威,一是暗用《世说新语》中“见钟士季(会)如观武库,但睹戈戟 ”的典故 ,赞誉谢安等人满腹韬略、足智多谋 。“骄兵”指苻坚的军队。“奔鲸”,谢朓《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 》:“长蛇固能剪,奔鲸自此曝。”《文选》李善注说:“奔鲸,喻坚也。”

下片用曲笔、逆笔抒写词人面对陈迹、回首往事而生发的深深感慨 。“千载”三句仍从眼前落墨,在上下两阕之间起著过渡作用 :把这三句同“望长淮、依然绕孤城”对看,那么词人分明是在喟叹“山河依旧 ,古人不再”;把这几句同“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对看,则一说草木皆兵,一说朝中无人,作者怀古的用意差不多全在其中了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正面写对英雄的仰慕 ;“信劳生 、空成今古 ”却从反面说谢氏子侄劳碌为国 ,也不过空成过去 。“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从反面说“我”不必为往事悲伤,好象是作者的自我否定;结拍三句,却又明明在诉说豪情受到冷落后的强烈不满(句中那个“独”字,反映了比与孝武帝“共”听桓筝的谢安更加寂寞的处境)。

词之下片 ,正说、反说、直笔、曲笔交替使用,将词意层层推进。这种写法,使词人的浩荡心事表达得回旋往复,委婉曲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作者叶梦得简介

叶梦得(1077~1148)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绍圣四年(10***)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叶梦得的其它作品

○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 临江仙·与客湖上饮归

○ 卜运算元·五月八日夜凤凰亭纳凉

○ 叶梦得更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