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道而行_遵道而行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5 0
  1. 《中庸》解读系列—第十一篇:大道至简,行稳致远
  2. 废驰的文言文
  3. 唐诗中关于品德的诗句
  4. 《礼记》中庸诗解2君子中和
  5. 半途而废的故事
  6. 知行合一作文

真正的君主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5分,“依孚”“中庸”“遁世”“见知”各1分,译句通顺1分)

依孚:遵循。中庸:中庸之道。遁世:默默无闻。见知:见:被,知:知道,了解。

(孔子说:“世间有人喜欢探索隐蔽的事理,做奇异怪诞的事情,后世虽有所称述,我也不去做那样的事。君子遵循中庸之道行事,有的人半途而废,但我不能中途停止。真正的君主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遵道而行_遵道而行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庸》解读系列—第十一篇:大道至简,行稳致远

未有不能正bai身而能正人者。 ——宋·du苏辙《盛南仲知衡州》

释义:zhi从来没有过自身品dao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

释义: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 ?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明·高拱《本语》卷三

释义: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释义: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 ?

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释义: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义: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

释义: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释义:自身言行正当,即使不下命令,别人也会跟着行动;若自身言行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别人也不会跟着行动。

善为吏者树德,不能为吏者树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释义:善于做官的,能注意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往往招来怨恨。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

释义:宁愿固守穷困以有益于心意,不愿低声下气去劳累自己。

废驰的文言文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这一篇因其字义隐晦,很多字随着历史的演变原意逐渐被人所遗忘,衍生意思反客为主被人们所接受,导致这一篇的错解无数。实际上,这一篇是循着上一篇的意思,在明白了实事求是之后,要做理解大道至简,行稳致远。

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本意是未经过加工的丝织品,后引申指白色、单纯、不鲜艳的意思。《朱子·中庸章句》中将“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意思就是字写错了,按照朱熹的解释,素隐行怪,就是探索事物隐藏的道理,然后显得行为怪异。我认为朱熹的解释并不全年,文言文本身就是***性质的语言,素一方面有探索和探求的意思,另一方面又素的衍生意思,表示平素、经常或者是很多世俗者的意思。因此素隐行怪意思就是,很多世俗偷心不死之人,总是妄图寻找成功的秘诀,整日探寻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道理,而且总觉得这些道理一定是标新立异,让人意想不到的,因为一直追求这样的真理,导致这些人行为怪异。此外,素的本意还有未经加工之意,就是开天辟地有人开始,有思想开始,就有人有这种想法,这样后面的“后世有述焉”才符合递进的意思。按照《说文解字》,“述”是辵、术的组合。乍行乍止是辵之范式,意思指走走停停。大道之脉络是术之范式,意指术是大道衍生出来的。辵、术两范式叠加,按着大道之脉络乍行乍止是述之范式。表示“述”的意思是按照遵循着一定的术,走走停停。后世有述焉,指的是在素隐行怪的基础上,后世的一些人,也是按照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断断续续的产生怪异的行为。在这两句的基础上,所以孔子说吾弗为之,我不推崇这么探寻、追求道。这是这一篇里孔子第一个不推崇的,不推崇把道看作高大上的不食人间烟火,道就是蕴藏在生活中最普通现象背后的日用而不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是孔子对于追求道的方式的又一种不推崇。君子按照道德指引而去行道、证道,但是不能一直坚持就荒废了、放弃了其所行之道,这种也是我也不能推崇的方法。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说了两个不推崇的典型例子,这一句是孔子所推崇的行道方式。君子是明白了道理,明白了世界的逻辑结构和基础模型之后,能够按照中庸的方式,遵循着道的指引,摒弃一些杂念贪嗔痴慢疑,来践行真理。隐藏再世俗当中,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因为智慧而对这种生活方式不存在任何的纠结和懊恼,这样的方式只有真正的圣人才能做到,反过来说,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圣人。

内涵解读

这一篇的文义略显晦涩,主要是第一句的素和述两字的解读。悟道并非真正的得道,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得道,悟道仅仅在知,未行,并不算得,悟道并行道才能最终得道。中庸本身就是悟道与行道相结合,本篇孔子主要说的是如何悟道、行道中其所不推崇的,以及中庸对于悟道行道的重要作用。

两个不推崇。这两个不推崇是人们在悟道和行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第一个不推崇的就是把大道当作通关的游戏秘笈的人,古往今来大量的聪明人,都把大道当作是可以走向成功之路的通关秘籍,道一定了非常神乎其神类似武功秘籍的存在,把道理解成隐藏在某个深山古洞之中的玩意,或者是“上上下下左右左右BABA”之类的东西,一定是然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信息。抱着这个思想去悟道之人,找到的往往是一些标新立异的小技,一旦发现这部分人就会把这些歪门邪道的小技当作无上法宝,笃定践行,导致别人看起来这个人行为怪异,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人,人们都觉得他们很聪明,总有一些所谓的阴谋诡计,这就是对于道德认识从根本上出现偏差导致的,这样的人很难悟道,因为他所追求的只是看起来比较稀奇的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孔子第二个不推崇的是悟道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的人,悟道了却不能一以贯之的去实践。有很多人读了《道德经》、《论语》、《中庸》或者是佛教的大乘经典等等,的确悟性很高,悟到了道的基本逻辑模式和原理,然后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实际上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得到。只是悟,而未能行,未从根本上理解道,未在内心将贪嗔痴慢疑递归崩塌掉,这样的人往往行百里而半九十,悟道还不如不悟,知道了是非对错,却不能坚定的践行,反倒生出了很多纠结和不甘。所以这也是孔子所不推崇的。

那么什么才是孔子推崇的呢?还是中庸,中庸在悟道中告诫你原理贪嗔痴慢疑,摒弃分别之心,去体会和感悟世界的真谛,不要妄想偷心不死,没有走上人生的巅峰的秘籍,所有一切如梦幻泡影,只有摈弃一切分别之心,才能最终感悟道的智慧。同样中庸对于行道也一样,发而皆中,用道的方式指引你做事,做事根本要以中庸的方式出发,如实观照不着一尘,对于做事的目的保持中庸,做事的方式保持中庸,最终才能感悟行道的力量

唐诗中关于品德的诗句

1. 文言文中废的意思

1、房子倾倒

废,屋顿也。——《说文》。

译文:房子倾倒,屋子堆积在一起。

2、泛指倾圮,倒塌。

往古之时,四极废,***裂。——《淮南子》

译文:在古代的时候,四方倒塌,九洲崩塌。

3、废弃;废除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汉· 贾谊《过秦论》

译文: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4、停止;中止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礼记·中庸》

译文: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半途而废。

5、废黜,罢官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资治通鉴》

译文:曹操这个老贼想废掉汉朝皇帝自己做皇帝已很久了。

6、衰败;败坏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立即清理已废的魏阉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

7、旷废,懈怠 。

8、破灭;覆没 。

9、坠落;跌下

今去而野处,念自废于苟践不廉之地。——宋· 王安石《上相府书》

译文:现在离开而野处,想想从废在如果踩不廉洁的地方。

10、偃伏,躺卧,伏卧 。

11、,杀死

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国语》

译文:贼国的镇,不忠;接受命令而废弃的,不信。

12、放下 。

13、费,浪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日。——《后汉书·列女传》

译文:现在如果割断纺织品的,就损失成功,耽搁荒废时间。

15、通“发”( fā)”。举,发生

示不复用也。于是废军而郊射。——《韩诗外传》

译文:表示不再使用的。于是废除军队而郊射。

〈形〉

1、荒废,放弃不用的

百废俱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沮丧失望

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庄子·德充符》

译文:而到先生的所,那么失望而返。

3、衰败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译文: *** 所废除的,在违背民心。

4、扔掉的,无用的 。

5、残疾的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战国策·燕策》

译文:荆轲伤残倒地,于是率领他的匕首投击秦王。

扩展资料

废组词

1、残废:[cán fèi]

四肢或双目等丧失一部分或者全部的功能:他的腿是在一次***中~的。

2、颓废:[tuí fèi]

意志消沉,精神委靡:情绪~。~的生活。

3、废然;[fèi rán]

形容消极失望的样子:~而返。~而叹。

4、报废:[bào fèi]

设备、器物等因不能继续使用或不合格而作废:由于计算失误,这批零件全~了。

5、偏废:[piān fèi]

应当兼顾的事情忽视了其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

2. 驰在古文中的意思

chí

①<;动>;驱赶车马奔跑。《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②<;动>;特指驱赶车马进击,追击。《曹刿论战》:“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③<;动>;车马疾行;奔跑。《<;指南录>;后序》:“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又特指驱马进击。《垓下之战》:“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形>;疾速;快。《满井游记》:“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⑤<;动>;传扬。《华阳国志·后贤志》:“辞章灿丽,驰名当世。”(辞章:指文章。)

3. 背道而驰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4. 背道而驰的文言文翻译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

接上面 :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5. 古文中“驰”是什么意思

驰[chí]在古文中有6个意思,全部用作动词:

1、车马疾走。

古文出处:周·佚名《诗经.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古文释义: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

2、消逝迅速。

古文出处: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古文释义: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

3、追逐。

古文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古文释义: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4、向往。

古文出处:隋唐·魏征《隋书.卷六三.史祥传》:「身在边隅,情驰魏阙。」

古文释义:人在边境,但是一心向往朝廷。

5、传播、传扬。

古文出处:唐.李白《赠从孙义兴宰铭》诗:「名驰三江外,峻节贯云霄。」

古文释义:名声传播到了三江之外,高尚的节操远扬到了九霄云外。

6、施展。

古文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宋玉.神女赋.序》:「五色并驰,不可殚形。」

古文释义:五色的光芒施展开来,看不清人的样貌。

6. 文言文中的去和废是什么意思

去 qù动词义:1、会意兼形声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

《说文》:“从大凵声。”凵(qū)。

本义:离开。去,人相违也。

——《说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纪侯大去其国。

——《春秋·庄公四年》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武子去所。

——《左传·襄公二十年》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乃去。

——唐·柳宗元《三戒》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一狼径去。

——《聊斋志异·狼三则》东向驰去。——清·魏禧《大铁椎传》2、除去;去掉。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明日去。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3、相距;远离。连峰去天不盈尺。

——《蜀道难》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西蜀之去南海。

——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去村四里。——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4、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公然抱茅入竹去。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失掉;失去。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6、扮演(戏曲里的角色)。

7、赶走;打发走。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

——《战国策》8、抛弃;舍弃。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孟子》9、去世;死亡。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晋·陶渊明《杂诗》10、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宋·梅尧臣《绝句》归去来兮。——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鸣辄跃去。

——《聊斋志异·促织》跃去尺有咫。11、逃离;逃亡。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小敌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12、通“驱”。

驱逐。千乘三去。

——《左传·僖公十五年》形容词义:1、过去了的。如去岁:去年;上一年。

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通“怯”。胆小;畏缩。

介词义:1、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名词义:1、去声。

汉语四声之一。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

——王力《汉语音韵学》废动词义:1、形声字。从广发声。

从“广”(yǎn),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房子倾倒。

废,屋顿也。——《说文》。

段玉裁注:“顿之言钝,谓屋钝置无居之者也。”2、泛指倾圮;倒塌。

往古之时,四极废,***裂。——《淮南子》3、废弃;废除。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汉·贾谊《过秦论》今存其本不忍废。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然则废衅钟与?——《孟子·梁惠王上》4、停止;中止。力不足止,中道而废。

——《论语·雍也》轮转而不废。——《淮南子·原道训》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

——《礼记·中庸》5、废黜;罢官。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资治通鉴》6、衰败;败坏。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7、旷废;懈怠。如废职:旷废职务。

废时:旷废记载时令之职事。废负:旷废职守之过。

废事:旷废职务。8、破灭;覆没。

如废兴:兴衰;兴亡。废坠:衰亡。

废坏:败坏;败落。9、坠落;跌下。

(邾子)自投于床,废于炉炭,烂,遂卒。——《左传》今去而野处,念自废于苟践不廉之地。

——宋·王安石《上相府书》10、偃伏;躺卧;伏卧。如废措:废顿;僵伏不起。

11、;杀死。贼国之镇,不忠;受命而废之,不信。

——《国语》12、放下。如废书。

废卷:放下书。废阁:搁置而不实施。

13、费;浪费。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日。

——《后汉书·列女传》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红楼梦》14、通“发”(fā)”。

举;发生。示不复用也。

于是废军而郊射。——《韩诗外传》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废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有能听也。

——《商君书·开塞》形容词义:1、荒废;放弃不用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宋·姜夔《扬州慢》百废俱兴。——宋·范仲淹《岳阳楼记》2、沮丧失望。

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庄子·德充符》3、衰败。

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4、扔掉的;无用的。

5、残疾的。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战国策·燕策》。

7. 初中文言文中“驰““从””出”的所有解释

驰 chí ①驱赶车马奔跑。

《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木兰诗》:“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②特指驱赶车马进击,追击。《曹刿论战》:“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③车马疾行;奔跑。《后序》:“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又特指驱马进击。《垓下之战》:“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疾速;快。《满井游记》:“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⑤传扬。《华阳国志·后贤志》:“辞章灿丽,驰名当世。”

(辞章:指文章。)从的文言文意思和发音 cóng ①跟随;跟从。

《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荷蓧丈人》:“子路~而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又使……跟从;让……跟随。

《鸿门宴》:“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

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

《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 ②顺从;听从。

《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之。”③参与。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军阿姨死。”

④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良坐。”

⑤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品,魏氏始置之。”

⑥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事。”

《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事。” ⑦任;任凭。

《论语?为政》:“七十而~心所欲,不逾矩。” ⑧由;自。

《鸿门宴》:“~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外来。”

《木兰诗》:“愿为市鞍马,~此替爷征。” ⑨跟;向。

《项脊轩志》:“~余问古事。” zòng ①通“纵”。

1. ①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

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

《诗经?齐风?南山》:“衡~其亩。”(衡:东西方向。)

②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自若。”

从良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张鷟《朝野佥载三?韦桃符》:“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

2.旧指 *** 脱离乐籍而嫁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十:“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出每迟。”

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于易。”

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以一少牢告庙。”

从一而终《周易?恒》:“妇人贞吉,~也。”本指用情始终如一。

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从亲合纵相亲。

《战国策?楚策一》:“故为王至计,莫若~以孤秦。” 汉字 出 释义 chū ①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不入兮往不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又使……出来.《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 ②付出;支付.《礼?王制》:“量入以为~.” ③出发.《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④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 ⑤离京为官,外放,外迁.《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⑦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⑧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⑨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 ⑩花瓣.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 ⑾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 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礼记》中庸诗解2君子中和

1.关于品德的古诗

原发布者:luxiang919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出处宋·苏辙《盛南仲知衡州》讲解正:使端正。意思是:从来没有过自身品德行为不端正却能使别人端正的人。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出处《礼记·中庸》讲解涂: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过头也无不及的原则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步伐的。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圣学。出处明·高拱《本语》卷三讲解去除一点利己的私心,就等于从圣人身上学得一点好品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出处《论语·季氏》讲解患:忧虑,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出处《国语·越语上》讲解古代贤明的君主,不担心他统治的人民数量不多,而担心他们的心志行为缺少羞耻。说明统治者必须重视提高国人的思想品德素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讲解摩:通"磨"。倜傥(titǎng):卓异。意思是:古时发财做官而名誉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异才能的人才能被后人称颂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根,学人言语。出处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讲解意谓人要有人格,要有独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出处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三回讲解浊:浑浊

2.关于品德的古诗有哪些

1、《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寒菊 / 画菊》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描写品德的古诗词

一、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

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

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的喧闹,没有批阅案卷的劳苦。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

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二、唐代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三、北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文: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四、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五、三国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4.急用关于优秀品德的诗句

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淡泊”、“宁静”的气息处处弥漫。然而,我们如果从《诫子书》中读出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来,愿意将“淡泊”、“宁静”作为座右铭,以此安放自己的灵魂,做一个精神上的自养自足者,这可是诸葛亮《诫子书》的原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必要条件,而“明志”、“致远”则是“淡泊”、“宁静”的最终目标。诸葛亮在“书”中强调:“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说,立志于学、静心求学是手段和过程;养成学问、增长才干才是目的。那么增长才干又是为了什么呢?了解我国历史议价的朋友都知道,中国知识分子提倡的修复,作为内在道德实践与出世的宗教家所讲究的修养之不同就在于其强烈的入世精神。诸葛亮自不例外。《诫子书》所谈之养心修身学问是有明确的终极指向的,那就是“接世”——为世所用,有用于世!就是对国家、对社会有所益处。这就是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所要告诉我们的全部意义!

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生出“犹鱼之有水”之感;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

5.关于道德的古诗

1.《列女操》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不过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应予批判。

2.《赠孟浩然》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贵品行;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6.古诗文中关于品德修养的格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一刻值千金。

(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轼)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汉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新唐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 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G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陈子昂)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 H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

(《老子》) J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资治通鉴》)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刘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傅玄) 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争报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 M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罗梅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刘禹锡)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N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王安石) P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Q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7.关于人的品德的诗句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存心要害我的贼寇.这是荀子处世做人的原则,时过千年,仍值得我们借鉴. 2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晶莹如冰的心藏于内,高洁如玉壶之形现于外,比喻为人内外纯洁,品质高尚. 2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比喻清白正直之士,虽一。

8.有关道德的古诗词

《列女操》 唐. 孟郊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墨梅》元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竹石》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半途而废的故事

《礼记》中庸诗解2君子中和

题文诗:

舜帝至知,好问好察,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用中於民,至中至庸,至庸至用,至适至情.

天下可均,爵禄可辞,白刃可蹈,中庸难能,

颜回择之,得一至善,拳拳服膺,弗敢失之.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君子居之;

衽席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强梁者居.

君子中庸,中庸真情,情真义深,儒者中和,

和而不流,中立不倚,国之有道,自约自律,

非名非利,不变不塞;国之无道,不更其守,

至正真情,至死不变.依乎中庸,遯世不见,

知而不悔,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至费至广,

至精至隐,至简至易.夫妇之愚,可以与知;

夫妇不肖,可以能行.君子语大,天下莫载;

君子语小,天下莫破.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君子至道,至道至精,至精至诚,至诚至和,

至和真情,造端夫妇,真情所至,通达天地.

录自《礼记正义》郑玄注  孔颖达疏

正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郑玄注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迩,近也。近言而善,易以进人,察而行之也。“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於民”,贤与不肖皆能行之也。斯,此也。其德如此,乃号为“舜”,舜之言“充”也。○与音馀,下“强与”皆同。好,呼报反,下同。易,以豉反。

[疏]“子曰”至“舜乎”。○正义曰:此一经明舜能行中庸之行,先察近言而后至於中庸也。○“舜其大知也与”者,既能包於大道,又能察於近言,即是“大知”也。○“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者,端谓头绪,谓“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言舜能执持愚、知两端,用其中道於民,使愚、知俱能行之。○“其斯以为舜乎”者,斯,此也,以其德化如此,故号之为“舜”。○注“舜之言充也”。○正义曰:案《谥法》云:“受禅成功曰舜。”又云:“仁义盛明曰舜。”皆是道德充满之意,故言舜为“充”也。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郑玄注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予,我也。言凡人自谓有知,人使之入罟,不知辟也。自谓择中庸而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实愚又无恒。○罟音古,罔之总名。擭,胡化反,《尚书传》云:“捕兽机槛。”陷,陷没之陷。阱,才性反,本或作穽,同。阱,穿地陷兽也。《说文》云:“穽或为阱字也。”辟音避,注“知辟”、“辟害”皆同。期音基。

[疏]“子曰”至“守也”。○正义曰:此一经明无知之人行中庸之事。予,我也。世之愚人,皆自谓言我有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者,此谓无知之人设譬也。罟,网也。擭,谓柞<木咢>也。陷阱,谓坑也。穿地为坎,竖锋刃於中以陷兽也。言禽兽被人所驱,纳於罟网、擭陷阱之中,而不知违辟,似无知之人为嗜欲所驱,入罪祸之中而不知辟,即下文是也。○“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者,郑云:“自谓择中庸而为之,亦不能久行,言其实愚又无恒也。”小人自谓选择中庸,而心行亦非中庸。***令偶有中庸,亦不能期匝一月而守之,如入陷阱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郑玄注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奉持之貌。○拳音权,又起阮反,徐羌权反。膺,徐音应,又於陵反。奉,芳勇反。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言中庸难为之难。○蹈音悼,又徒报反。

[疏]“子曰”至“能也”。○正义曰:此一节是夫子明颜回能行中庸,言中庸之难也。○“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者,言颜回选择中庸而行,得一善事,则形貌拳拳然奉持之。膺,谓胸膺,言奉持守於善道,弗敢弃失。○“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天下”谓天子,“国”谓诸侯,“家”谓卿大夫也。○“白刃可蹈也”者,言白刃虽利,尚可履蹈而行之。○“中庸不可能”也,言在上诸事,虽难犹可为之,唯中庸之道不可能也。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言中庸难为之难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郑玄注 :  子路问强。强,勇者所好也。○强,其良反,下同。好,呼报反。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言三者所以为强者异也。抑,辞也。“而”之言“女”也,谓中国也。○女音汝,下“抑女”同。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南方以舒缓为强。“不报无道”,谓犯而不校也。○校,交孝反,报也。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衽犹席也。北方以刚猛为强。○衽,而忍反,又而鸩反。厌,於艳反。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此抑女之强也。流,犹移也。塞,犹实也。国有道,不变以趋时。国无道,不变以辟害。有道、无道一也。矫,强貌。塞,或为“色”。○矫,居表反,下同。倚,依彼反徐其蚁反。

[疏]“子路”至“哉矫”。○正义曰:此一节明中庸之道,亦兼中国之强。子路闻孔子美颜回能择“中庸”,言己有强,故问之,问强中亦兼有中庸否?庾氏云:问强中之中庸者。然此问之,亦如《论语》云“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之类”是也。○“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者,抑,语助也,“而”之言“女”也;女,子路也。夫子将答子路之问,且先反问子路,言强有多种,女今所问,问何者之强,为南方,为北方,为中国,女所能之强也。子路之强,行中国之强也。○“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者,反问既竟,夫子遂为历解之。南方,谓荆阳之南,其地多阳。阳气舒散,人情宽缓和柔,***令人有无道加己,己亦不报,和柔为君子之道,故云“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者,衽,卧席也。金革,谓军戎器械也。北方沙漠之地,其地多阴。阴气坚急,故人生刚猛,恒好斗争,故以甲铠为席,寝宿於中,至死不厌,非君子所处,而强梁者居之。然唯云南北,不云东西者,郑冲云:“是必南北互举,盖与东西俗同,故不言也。”“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此以下,皆述中国之强也。流,移也。矫亦强貌也。不为南北之强,故性行和合而不流移,心行强哉,形貌矫然。○“中立而不倚,强哉矫”者,中正独立而不偏倚,志意强哉,形貌矫然。○“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者,若国有道,守直不变,德行充实,志意强哉,形貌矫然。○“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者,若国之无道,守善至死,性不改变,志意强哉,形貌矫然。○注“此抑”至“强貌”。○正义曰:“此抑女之强也”,何以知之?上文既说三种之强,又见南方之强,又见北方之强,唯“抑而之强”未见,故知此经所云者,是“抑女之强也”。云“流,移也”者,以其性和同,必流移随物,合和而不移,亦中庸之德也。云“国有道,不变以趋时”者,国虽有道,不能随逐物以求荣利。今不改变己志,以趋会於时也。云“矫,强貌”者,矫是壮大之形,故云“强貌”也。

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郑玄注 :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傃,犹乡也。言方乡辟害隐身,而行诡谲以作后世名也。“弗为之矣”,耻之也。○傃音素。乡,本又作“乡”,许亮反,下皆同。佹,久委反,下同谲音决。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废,犹罢止也。“弗能已矣”,汲汲行道,而为时人之隐行。○汲音急。隐行,下孟反。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言隐者当如此也。唯舜为能如此。○遯,本又作“遁”,同徒顿反。君子之道,费而隐。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费,本又作“拂”,同扶弗反,徐音弗,注同。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与”读为赞者皆与之“与”。言匹夫匹妇愚耳,亦可以其与有所知,可以其能有所行者。以其知行之极也,圣人有不能,如此舜好察迩言,由此故与。○以与音预,注“皆与之与”、“以其与”同。好,呼报反。故与音馀。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憾,恨也。天地至大,无不覆载,人尚有所恨焉,况於圣人能尽备之乎。○憾,本又作“感”,胡暗反,注同。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语犹说也。所说大事,谓先王之道也。所说小事,谓若愚、不肖夫妇之知行也。圣人尽兼行。《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察,犹著也。言圣人之德至於天,则“鸢飞戾天”;至於地,则“鱼跃于渊”,是其著明於天地也。○鸢,悦专反,字又作“<鸟>”。戾,力计、吕结二反。跃,羊灼反。著,张虑反,下同。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夫妇,谓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造,在老反。

[疏]“子曰”至“天地”。○正义曰:此一节论夫子虽隐遯之世,亦行中庸。又明中庸之道,初则起於匹夫匹妇,终则遍於天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者,素,乡也。谓无道之世,身乡幽隐之处,应须静默。若行怪异之事,求立功名,使后世有所述焉。○“吾弗为之矣”者,耻之也。如此之事,我不能为之,以其身虽隐遯而名欲彰也。○注“素读如攻城攻其所傃之傃”。○正义曰:《司马法》文。言身隐而行佹谲,以作后世之名,若许由洗耳之属是也。○“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者,言君子之人,初既遵循道德而行,当须行之终竟。今不能终竟,犹如人行於道路,半涂而自休废。废,犹罢止也。○“吾弗能已矣”,已,犹止也。吾弗能如时人半涂而休止,言汲汲行道无休已也。○注“不为时人之隐行”。○正义曰:谓作佹谲求名是也。君子以隐终始,行道不能止也。○“君子”至“能之”。○言君子依行中庸之德,若值时无道隐遯於世,虽有才德,不为时人所知,而无悔恨之心,如此者非凡人所能,唯圣者能然。若不能依行中庸者,虽隐遯於世,不为人所知,则有悔恨之心也。○注“唯舜为能如此”。○正义曰:知者,《史记》云:“舜耕於历山,渔於雷泽,陶於河滨。”是不见知而不悔。○“君子之道,费而隐”,注云:“言可隐之节。费,犹佹也。”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言天下之事,千端万绪,或细小之事,虽夫妇之愚,偶然与知其善恶,若萏荛之言有可听用,故云“与知”。○“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者,言道之至极,如造化之理,虽圣人不知其所由,故云“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以行之至极故也。前文据其知,此文据其行,以其知、行有异,故别起其文。但知之易,行之难,故上文云“夫妇之愚”。行之难,故此经云“夫妇之不肖”。不肖胜於愚也。○“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者,知之与行之皆是至极,既是至极,故圣人有不能也。○注“与读为赞者皆与之与”,○正义曰:《士冠礼》云“其飨冠者,赞者皆与”,谓于与也。云“舜好察迩言,由此故与”者,即愚夫愚妇有所识知故也。与,语助也。○“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者,憾,恨也。言天地至大,无物不养,无物不覆,载於冬寒夏暑,人犹有怨恨之,犹如圣人之德,无善不包,人犹怨之,是不可备也。中庸之道,於理为难,大小兼包,始可以备也。○“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者,语,说也;大,谓先王之道。言君子语说先王之道,其事既大,天下之人无能胜载之者。○“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者,若说细碎小事,谓愚不肖,事既纤细,天下之人无能分破之者。言事似秋亳,不可分破也。○注“圣人尽兼行”。○正义曰:谓兼行大、小之事。小事则愚夫愚妇所知行,大事则先王之道。前文云虽圣人有所不知、不能,此云大事圣人兼行之者,前云有所“不知”、“不能”,谓於小事不胜匹夫匹妇耳,非谓大事不能也,故此云尽兼行之。○“《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者,《诗·大雅·旱麓》之篇,美文王之诗。引之者,言圣人之德上至於天,则“鸢飞戾天”,是翱翔得所。圣人之德下至於地,则“鱼跃于渊”,是游泳得所。言圣人之德,上下明察。《诗》本文云“鸢飞戾天”,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喻善人得所。此引断章,故与《诗》义有异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者,言君子行道,初始造立端绪,起於匹夫匹妇之所知所行者。○“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者,言虽起於匹夫匹妇所知所行,及其至极之时,明察於上下天地也。

知行合一作文

半途而废的故事(精选14篇)

半途而废的故事1

  解释:

 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故事: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半途而废的故事2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乐羊子的人,拾到了一块金子,回家给妻子看。妻子看了之后让他把金子放回去。然后有一位朋友劝乐羊子去求学,乐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议,妻子鼓励他前去。一年后乐羊子回来,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的织布剪成了两截。乐羊子问妻子为什么这样做?妻子说:“求学要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途而废了吗?”乐羊子深深受到感动,就果断又去求学了,七年后终于学成归来。

 记得我做作业时,因为语文、数学、英语都留了作业,本想着完成所有作业后,再去找同学玩,可是当作业写到一半时,实在坚持不了了。想去找同学玩。我就把作业收拾起来,赶紧溜出大门去找同学玩儿。走到大门不远就碰到了爷爷,爷爷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就骗爷爷说:“写完了。”我就悄悄地走了。

 当时就想着找同学玩儿,谁知作业留的这么多。写到晚上很晚才写完,爷爷说:“你不是说你的作业写完了吗?”我说,:“写了一点。”爷爷就对我说:“怎么能不写完就出去玩呢?学习更是如此,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我读了这个故事后,更懂得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我也要学习乐羊子后面踏踏实实的求学七年的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半途而废的故事3

 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说的是东汉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丈夫去远方求师寻学一年后归来,只因思念家。女子用织机织布的道理告诉丈夫做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会前功尽弃。

  1 半途而废的成语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2 半途而废寓意

 做事如果每次做到一半就放弃,那么我们最后肯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功,只有坚持到底,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完成,我们才能一步一步前进,在胜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立下了目标,就要敢于实践,努力完成,只会空想是不对的,半途而废也是不对的。

  3 半途而废材料

 发音bàn tú ér fèi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解释比喻事情没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近义词功亏一篑、有始无终、浅尝辄止、因噎废食、一噎止餐、半途而返、戛然而止、付之东流、打退堂鼓、前功尽弃

 反义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有始有终、接连不断、滴水穿石、竟底于成

 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

 成语举例半途而废做事的人,注定辛苦一生,一事无成。

半途而废的故事4

 从小老师就教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老师还跟我们讲过一个半途而废的故事。

 四年一次的森林长跑比赛要快开始了,小猴心想这一次的动物特长大赛我绝对要赢,不能输。它走着走着看见小白兔在写作文,它也要写,学者学着他的手好痛啊!累死我了,不学了。它走开了,看见小熊在吹喇叭,真好听!还是学吹喇叭吧,吹着吹着它觉的嘴巴很不舒服,就说不学了吹喇叭太难了,它又离开了。它走着走着又看见了小鹿在奔跑真快啊!还是像小鹿学跑步吧,学着学着它像一团烂棉似的,坐在地上不学了。从此,它像别人学习一遇到困难就不学了。

 比赛开始了,小猴还是什么都不会,看着小白兔、小熊、小鹿都挂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它知道了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故事5

  半途而废的典故: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

 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

 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半途而废的汉语词典解释:

 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礼记中庸》:「君子尊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摺》:「臣等查该三厂开***,虽尚未见成效,然总须该地方官激励厂民,奋勉从事,不可任其半涂而废。」亦作「半途而废」。

 ●《西游记》第五七回:「﹝沙僧﹞只叫:‘怎么好!怎么好!这诚所谓半途而废,中道而止也!’」

 ●清李渔《比目鱼利逼》:「我和你同心苦守,指望守个日子出来,谁想半途而废。」

 ●沙汀《炮手》:「彭玉书早戒过两次烟的。一次他戒掉了,不到半年又翻了瘾;一次因为受不住痛苦,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近义词:一噎止餐、滴水穿石、半途而返、废然而返、半上落下、因噎废食、有始无终、一曝十寒、功败垂成、功亏一篑、虎头蛇尾、前功尽弃、戛然而止、付之东流、打退堂鼓、浅尝辄止

 反义词:持之以恒、铁杵成针、滴水石穿、大功告成、从头至尾、滴水穿石、自始至终、锲而不舍、知难而进、金石可镂、死而后已、有始有终、熟能生巧、坚持不渝、坚持到底、百折不挠、贯彻始终、镂刻不停、水滴石穿、竟底于成、接连不断、百折不移、坚持不懈

  用半途而废造句:

 1. 坚持到底,成功降临;半途而废,希望破灭。

 2. 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半途而废。

 3. 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4. 求学若半途而废,将无法成大事,立大业。

 5. 我们做事要有头有尾,不可半途而废。

 6. 立好了志向,还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要时刻冥想自己的人生愿景为之奋斗,否则,今天一个愿景明天一个理想,一个接一个,时光流过,后悔莫及。

 7. 做事情应有始有终,不应半途而废。

 8. 做一切事情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

 9. 做事情贵在坚持到底,不能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

 10. 男人痛恨那些企图诱拐自己老婆的人,尤其是那些半途而废的人。

半途而废的故事6

  成语典故 半途而废

  成语拼音 bàn tú ér fèi

  成语解释 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成语故事或出处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成语造句 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

  近义词 功亏一篑、有始无终、浅尝辄止

  反义词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歇后语走路扯断脚

  成语英译 do something by halves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书生乐羊子一次拾到一块金子回家交给妻子,妻子告诫他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他从那以后就外出求学,一年后回家,妻子用剪刀剪织布机上的绸子来打比方,希望他要持之以恒,不能前功尽弃。他坚持了七年终于学成归来灯谜面余;残余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的故事7

 解释

 比喻没有毅力或缺乏条件把事情做完。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没有远大志向。他有一个贤慧聪明的妻子,经常勉励他上进。

 有一天,乐羊子拾到一块黄金,他欢喜地拿给妻子看。妻子非常生气地说:“这块金子是别人掉在路上的,我们应该靠劳动挣钱啊!”乐羊子连忙拿起黄金,跑回原处,等待失主前来认领。有一位朋友劝乐羊子应该去求学。乐羊子回家跟妻子商议,妻子很高兴,鼓励他前去。

 乐羊子在外面读了一年书,总是想家,于是向老师请了***回家探望。当妻子得知乐羊子并没完成学业时,非常伤心,拿起剪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剪成两截。乐羊子大惊,问妻子这是为什么?妻子说:“你求学应该是靠日积月累、刻苦钻研才能学成,现在你中途回来,不是和这块布一样半途而废了吗?”

 乐羊子听了,深深受到感动,明白了妻子的苦心。从此,他发愤求学,整整过了七年,直到学业完成,才回家探望妻子。

半途而废的故事8

 你知道第一部电话机是谁发明的吗?不错,是英国的科学家贝尔。

 当贝尔宣布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话机,轰动了当时的整个科学界。不料,就在贝尔申请这项发明专利后,科学家莱斯却向美国最高***对贝尔提出控诉,声称电话机的发明权应该归他所有。

 事关一项重***明的发明权和当事人的名誉权,***不得不进行认真严肃的调查,并请有关科学家对贝尔和莱斯各自的申诉进行鉴定。

 调查和鉴定结果证明,在贝尔之前,莱斯确实已研制成功一种利用电流进行传声的装置,这种装置能把声音传到 1000米以外。但是这个装置仅能单向传送,不能双方互相交流。对此,莱斯确认不讳。于是:***和科学家都断定,这种装置还不能被称为电话机。

 贝尔面对***和科学家调查组,也直言不讳,他曾借助过莱斯的实验。但他比莱斯更加细心,他发现了莱斯装置的不足。他将莱斯装置所用的间歇电流改变为连续的直流电,这就解决了话声短促多变的问题。然后,他又将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往里拧了半圈,仅仅5丝米,于是话声就能互相传递了。仅仅这5丝米,就使电话机诞生了,这种结果使莱斯瞠目结舌,使科学家震惊万分。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最后判决是莱斯败诉,电话的发明权归贝尔。贝尔感到他利用了莱斯的实验,同意发明专利为他和莱斯共有。莱斯感慨地说:“我在离成功5丝米的地方失败了,我将终生记取这个教训。”他坚决拒绝与贝尔共享专利。

 我们为贝尔的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坚持,多一份认真,多一份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而庆幸。我们为莱斯的少了一点耐心,少了一份坚持,少了一份认真,少了一份努力,最终半途而废,与成功失之交臂而深感遗憾。是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有时失败与成功的距离仅在咫尺之间乃至毫厘之间。功亏一篑,功败垂成。人类每一努力的领域中,有些微小的差距,便把赢家与输家分别出来。赢家之所以赢得这些微小的差距,往往不是决定于天才、***或者脑子,而在于用心度的深浅。在探索的征途上,往往再多加一把劲,再多走一步路,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跃上成功之巅。

半途而废的故事9

 在一个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他们既是好朋友,又是邻居。

 春天到了,正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大家都努力地学一门技艺,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技艺大赛”。这时,顽皮的小猴还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便想去请教小兔姐姐。

 于是,他蹦到树上,攀住树枝,悠到了小兔家的窗口。只见,小兔正在专心志致,聚精会神地练习写作文。小猴想:写作文谁不会呀,我为何不能写呢?想到这儿,小猴赶紧跑回家,开始练作文。可是,小猴生字掌握得不好,所以写作文的时候光在查字典。他觉得很麻烦,便不学作文了。

 这时,小猴被优美的喇叭声给迷住了。他便顺着声音的来源跑去。只见,小熊正在入迷地吹着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曲子。小猴听了

 小熊演奏的曲子,想:我不如学吹喇叭吧?于是,第二天小猴到集市上买了一把喇叭,在家里练吹喇叭。

 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小猴吹肿了嗓子,疼得不得了,便决心再也不练吹喇叭了。

 正在小猴不知道学什么的时候,他忽然看见梅花鹿正在练长跑。小猴想:我天生爱动,不如练长跑吧。小猴说干就干。第二天一大早,小猴就早早地起来练长跑。这就样,一直过了三天,小猴的腿肿了起来,还磨破了脚。这时的小猴,再也不想学习了。

 时间过得可真快。这不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动物技艺大赛”。在比赛中,小兔、小熊、小鹿分别取得了“作文竞赛一等奖”、“音乐竞赛一等奖”、“长跑冠军”的荣誉。而小猴却什么都没有。

半途而废的故事10

 成语半途而废

 拼音ban tu er fei

 解释比喻事情没有做完就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近义词功亏一篑、有始无终、浅尝辄止、因噎废食、一噎止餐、半途而返、戛然而止、付之东流、打退堂鼓、前功尽弃

 反义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知难而进、有始有终、接连不断、滴水穿石、竟底于成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成语故事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惠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严厉地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半途而废的故事11

 一天,小山雀出去学本。领 他飞呀,飞呀,飞到一棵松树旁,看见小松鼠爬上树,站在树枝上走,走得很平稳,在摘松果。小山雀对小松鼠说:“松鼠妹妹,我想跟你学爬树的本领。”小松鼠兴奋地说:“好啊!好啊!”说完,小松鼠开始教小山雀爬树的本领。

 在学爬树的时候,小山雀被弄得筋疲力尽。他东看看,西瞧瞧,突然看见一群大雁正在飞。于是小山雀被他们吸引住了,就没跟小松鼠打招呼,就飞走了。

 小山雀飞到领头雁旁边,说:“大雁姐姐,我想跟你学飞得高的本领。”“好!”大雁吃力地说。小山雀又在学本领了。可是,小山雀学着学着,又看到别的地方去了。他看见小鸭子正在快活地游着。小山雀又不打招呼就飞走了。

 小山雀飞到了小鸭子旁边,说:“小鸭姐姐,我想跟你学本领!”说完,就跟着小鸭子开始学游泳了。可是,小山雀刚碰到水,就叫了起来:“冰死了,冰死了!”于是,小山雀就不学了。

 小山雀回到家,妈妈问:“学到什么本领了?”小山雀哭着说:“没学着!”妈妈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坚持就是胜利!”

半途而废的故事12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德国著名的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

 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 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 几年后,晋中之窗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

半途而废的故事13

 拼音半途而废bàntúérfèi

 释义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主人公

 近义词功亏一篑、有始无终、浅尝辄止

 反义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成语故事

 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

 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

 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

 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

 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半途而废的故事14

 春秋末年吴越战争中,吴王夫差为替父阖闾报仇,富国强兵,终于一战败越,本来已经要灭了越国了。却半途而废,后来放虎归山,自己则贪图享乐,不再励精图治。而越王勾践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坚持不懈,终于20年一举灭吴,夫差身死国灭。

  知行合一作文 (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居然有专家出来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二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构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

  知行合一作文 (二)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一作文 (三)

 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

 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就算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208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结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就像人们在当时改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没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了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学上的质量守恒定律,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这是无意义的。

 焦耳的作为一个科学家,知识的渊博远远高于常人但她在决定做这项研究是却犯了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这一切都是在“行”的驱使下获得的感受,只有“知”让他们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能多吃,石头不能硬碰。知行结合为一体,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一步步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