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入彀是求贤_英雄入吾彀中矣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5 0
  1. 入彀是什么意思
  2. 唐太宗所自诩“英雄入吾彀”是靠唐朝的哪一种制度保证的?该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谁说的话?含义是什么?
  4. “引君入彀”这个成语的来源
  5.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6.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入彀的引证解释是:⒈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引《庄子·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宋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翘翘入彀,郁郁登瀛。荣滞六曹,淹恤百城。”元_贤《答禄将军射虎行》:“世祖神_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明叶显祖《鸾_记·廷献》:“圣主招贤日,英才入彀时。”⒉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引明胡应麟《诗薮·中州》:“赵秉文杨云翼号金巨擘,_作殊寡入彀。”清周亮工《书影》卷一:“_王屋_举於乡,戊辰计偕,度己文必入彀。”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作楷最忌_力,_力大必致欹斜,不可因古人或有不免,遂肆意纵笔,则终不能得入彀。”⒊谓非常投合。引《老残游记》第十回:“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于是我同述农重新叙话起来,述农又让我到他房里去坐,两人谈的入彀。”⒋比喻中圈套。引清李渔《凰求凤·先醋》:“怕甚么良缘难遂,只要你赚鸳鸯,引他入彀,便是良媒。”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二:“潘总有权在身,有钱在手一个无心,一个有意,何患纪颖川不入彀耳?”。

入彀的引证解释是:⒈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引《庄子·德充符》:“游於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又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进士上篇》:“文皇帝(指唐太宗)修文偃武,天赞神授,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宋范仲淹《赠户部郎中许公墓志铭》:“翘翘入彀,郁郁登瀛。荣滞六曹,淹恤百城。”元_贤《答禄将军射虎行》:“世祖神_涵宇宙,坐使英雄皆入彀。”明叶显祖《鸾_记·廷献》:“圣主招贤日,英才入彀时。”⒉比喻合乎一定的程式和标准。引明胡应麟《诗薮·中州》:“赵秉文杨云翼号金巨擘,_作殊寡入彀。”清周亮工《书影》卷一:“_王屋_举於乡,戊辰计偕,度己文必入彀。”清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作楷最忌_力,_力大必致欹斜,不可因古人或有不免,遂肆意纵笔,则终不能得入彀。”⒊谓非常投合。引《老残游记》第十回:“子平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听得入彀;因为瑟是未曾听过,格外留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于是我同述农重新叙话起来,述农又让我到他房里去坐,两人谈的入彀。”⒋比喻中圈套。引清李渔《凰求凤·先醋》:“怕甚么良缘难遂,只要你赚鸳鸯,引他入彀,便是良媒。”陈登科《赤龙与丹凤》二:“潘总有权在身,有钱在手一个无心,一个有意,何患纪颖川不入彀耳?”。注音是:ㄖㄨ_ㄍㄡ_。拼音是:rùgòu。结构是:入(独体结构)彀(左右结构)。

入彀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英雄入彀是求贤_英雄入吾彀中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入彀rùgòu。(1)《唐摭言·述进士》记载,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考中的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中”指箭能射及的范围。后用“入彀”比喻受人牢笼,由人操纵或控制。

二、国语词典

科举时称考试及格为「入彀」。如:「由于此***周详,才能诱敌入彀。」

三、网络解释

入彀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见《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

关于入彀的近义词

中计上钩入网

关于入彀的诗句

宋艳班香皆入彀短羽真成入彀游江左虎龙都入彀

关于入彀的成语

入情入理尝出入英雄入彀入吾彀中

关于入彀的词语

病入骨_出圣入神入木三分出夷入险英雄入彀出入人罪出将入相不堪入目出入神鬼尽入彀中

关于入彀的造句

1、凯塞·沃尔夫等人干脆直指美英联合通过《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等工具蓄意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泡沫”,诱骗日本入彀。

2、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将军,正以他设计的“天炉战法”静待日军入彀。

3、据说“忽悠”原称“胡诱”,是指有意设置陷阱,引人入彀。

4、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5、入彀英雄,喜罗多士;满城桃李,贺得门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入彀的详细信息

入彀是什么意思

引君入彀的读音是yǐn jūn rù gòu。

引君入彀,汉语词语,拼音yǐn jūn rù gòu,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是唐太宗李世民网罗、控制了优秀的、卓具才华的全国知识分子以后踌躇满志的狂言。引君入彀的意思是指引导对方进入一个深奥难懂的话题或问题,使对方思考和探究,从而促进学习和提高。

“引君入彀”跟“请君入瓮”的情境类似,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后者强调整治,这里“引君入彀”则是一般意义下的吸引他人自投罗网,并为我所用。“引君入彀”是李世民实行科举后看见士子入场时候的一句话,意为网尽天下英雄。

“引君入彀”的内涵

引君入彀的内涵表达的是用巧妙的言辞或行为,引导别人进入某种局面或境地。这种引导不是强制的,而是巧妙的引导,让别人自愿地进入某种状态或做出某种决定。这个词汇源于古代文学,常被用来形容文笔优美、巧妙的游说或引导。在现代社会中,引君入彀的技巧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商业等领域。

引君入彀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洞察力,通过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心理,巧妙地引导对方做出自己希望的选择。但是,如果引导不当,就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双方的利益和关系。因此,在使用引君入彀的时候,需要谨慎处理,保持诚信和公正,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唐太宗所自诩“英雄入吾彀”是靠唐朝的哪一种制度保证的?该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彀中,指弓箭射程之内。后因以“入彀”比喻人才入其掌握,被笼络网罗。亦指应进士考试。见《庄子·德充符》:"游于羿之彀中。"成玄英疏:"其矢所及,谓之彀中。"

入彀造句如下:

1、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仙人跳”迷局,最终引重庆21名厅局级官员入彀。

2、之后又经转批,集团、***金殿超濠、***先后入彀,赌牌最终被拆成6个。

3、白烨如何东窗陈情,当今怎样垂问苍生,恕不一一道来,但文坛此后新政频仍,80后作家纷纷入彀,皆曰白烨筹划之功也。

4、入彀英雄,喜罗多士;满城桃李,贺得门生。

5、八路军设伏3个团于樊庄地区,待日军入彀,伏兵四起,全歼日军1个中队,仅大队长只身逃回。

6、命运之锁,犹若梦魇,世间生灵,尽入彀中;违命之人,披荆斩棘,王者领域,一蹴而就。

7、尽管前途不明,133万考生仍趋之若鹜,愿入彀中。

8、先太宗还首创科举制度,恨不得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却赚得英雄尽白头。

9、张伟知道斗争还没有结束,必须清除妻子周边的邪***,才能让她今后不再入彀。

10、据说“忽悠”原称“胡诱”,是指有意设置陷阱,引人入彀。

11、第一,有人知道花石纲具体情况,所以提前做好布局,等待苏州府人马尽入彀中;第二,广德军有人眼馋财物,利用职权,中饱私囊。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谁说的话?含义是什么?

科举制。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唐太宗时扩充了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时增加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影响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2科举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3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到清末才废除。

宋朝时,商人及其子弟也可参加科举考试。

望***纳。

“引君入彀”这个成语的来源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是唐太宗李世民网罗、控制了优秀的、卓具才华的全国知识分子以后踌躇满志的狂言。

彀,圈套、罗网

跟“请君入瓮”的情境类似,但意思却完成不同,后者强调整治,这里“引君入彀”则是一般意义下的吸引他人自投罗网。

词 目 请君入瓮

发 音 qǐng jūng rù wèng

释 义 瓮:一种陶制的盛器。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出 处 《资治通鉴·唐纪·则***后天授二年》:“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示 例 掬西江之水,为尔洗肠,即烧东壁之床,~。(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

“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

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

李世民是唐代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

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中有这样一段记事:“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这句话的人是李世民,其时李世民还未曾继大统,所以有“私幸”一词。也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得出李世民的气魄所在,敢收天下英雄的人,也是必有掌握之力的人。否则英雄收的多了,更会生出无数的变数出来。

对于“天下”这个词来讲,在阅读《湘军史》中始终有这样的感受,若要收拾天下,必要有“收拾天下人心”之法。否则难成其事。

天下英雄代代皆有,平和之时则为文人世贾,战乱之时则为枭雄盗匪,再怎么看不过是生活选择而已,随时势变迁,自寻出路而已。若***皆有出路可寻则为盛世,若人多路窄则易生变数。其中有人性使然,也有求生之愿景。

看《湘军史》中所述内容,皆以“湘军”之视角出发阐述湘军之行状及事功。在《湘军史》中记述的“贼酋”中最让人感慨的有三人:石达开、陈玉成和李秀成。现在时过境迁,也可以将这些“贼酋”与湘军放置在同一个位置进行观看了。而不再是将重点放在谁是兵谁是贼的评判上。

清时有《黄彭年致唐炯函》中有这样评述石达开的句子,“此贼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方其就死,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如此人不为朝臣用,反使为贼,谁之过欤?”反过来想,若不是太平天国一事,像石达开、陈玉成和李秀成这样的人会怎样度过一生呢?是不是也就是成为寂寂无名的“黔首”中的一员呢?混迹在莽莽大众中平淡无奇的完成自己的人生呢?

《湘军史》中所罗列的湘军将帅不过百人,而其对手太平天国中出现的人物不过数十人而已,如果单独提取这有传略行状的数百人来看,搅动天下的也就是这些人了。单是这个,就像我想起《水浒传》中《洪太尉误走妖魔》那一章节。

前文提及的石达开、陈玉成和李秀成三人中,从《湘军史》中记录的种种事功来看,应该以李秀成推首,更何况有《李秀成亲供手迹》这样的原始资料流传下来。

李秀成,广西藤县人,21岁领兵,32岁身亡。领兵征战11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随舅父读书两年,因家贫不能多读,遂于村塾帮工以补家用。1851年参加太平军(时年19岁)。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得杨秀清保举为右四军帅,继而升任后四监军,驻防天京城外高桥(时年21岁)。同年秋,李秀成跟随石达开去安徽巡查民务,得石达开赏识。1856年,在救镇江和破江南大营两役中立功,委为地官副丞相。1857年10月,封合天侯,任副掌率之权,提兵符之令。因上请洪秀全重用翼王,疏远安王、福王而遭严斥,被革除封爵。1858年,任后军主将,与陈玉成同为军率。1859年封忠王(时年27岁)。1860年夏,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再破江南大营,攻占常州、苏州、嘉兴、松江等。1863年自丹阳回天京护都,力劝洪秀全“让城别走”。为洪秀全所斥,至1864年天京陷落,一生行状,尽供于此。

从这样简述的行状中,自1859年开始,太平天国的战事就主要由李秀成独立支撑。也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让曾国藩敬畏,让湘军胆寒。不知道在曾国藩的心里是否也闪现过“此等人若为朝廷所用功莫大焉”的一念。

从《李秀成亲供手迹》可以看出李秀成的文笔及见识颇有气势。其中论述“天朝十误”乃是切身之痛。

从李秀成所述供状中的“十误”检讨中,也能看得到“时促势蹙,无非其他,乃因人事使然也”这样无奈。而这一点也正是曾国藩一路领兵治军征战中最痛心处。曾国藩所谓的“办事之难”在李秀成的身上也能看到。唯一不同的是,曾国藩到底还是有所凭据,而李秀成只能孤掌难鸣。在李秀成困守“天京”的时期内,我们也能看到李秀成麾下无人可用、无人独挡的局面。

在回过头来看石达开,则更容易让人生出“英雄迟暮”的感慨来。尤其在《湘军史》中记述石达开在大渡河一节的内容中,那种“虎落平阳”的感触挥之不去。

石达开,广西贵港人,小名亚达,又名石敢当。1831年生人,16岁受访出山,19岁统帅领兵,20岁获封翼王,32岁兵败被俘受戮于成都。领兵征战14年有余。1852年,西王萧朝贵在湖南长沙阵亡后,太平军在长沙城下形势危急,石达开率部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取得“水陆洲大捷”,重挫清军。其后,为全军先导,经河西安全撤军,其后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1854年秋,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九江、湖口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这也是44岁的曾国藩与24岁的石达开第一次交手。这次战役,曾国藩几投水死。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后退入广西逡巡不进。在1863年由大渡河入川时,适逢河水暴涨,粮草殆尽,后援无继,石达开妻、子投河。兵败被俘。从《湘军史》记述的一些描述上来看,石达开从江西起兵之时,囊括十数万人马一路南下,不过四年时间之后,到大渡河时石达开身边不过剩余数千人马了。一路损失殆尽。可谓“大势已去”。即便是“枭桀坚强之气溢于颜面,而词句不卑不亢,不作摇尾乞怜语。临刑之际,神色怡然,是丑类之最悍者”也有无奈落幕时。(此语出自四川布政使刘蓉)

而陈玉成与李秀成左挡右突之时,不能识人,为部下所卖。受俘身死。终年26岁。

之所以记述这三个人,乃是因为《湘军史》中所述之壮烈,棋逢对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有些历史恰恰是因为一些人才会变得伟大。这些人当中不仅仅包括叙述者,也包括被叙述者。少了哪一方,这历史阅读起来都入味不足,味同嚼蜡。即便这样的敌我两方的历史,免不了虎奔狼突的血腥残酷,但也正是这样的历史,才会让我们知悉历史的叙述不能失去对任意一方的记录,否则,连胜利都会变得毫无价值。

在回转到前文所述的出路问题,究其石达开、陈玉成和李秀成本人的境况,其才干气魄均是在太平天国一事中显现,若是承平岁月,实不知此等人会有何样的人生?人,总是不安份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总是要给人以出路可寻才好,若是以出身即定未来人生走向。这些普通人或许在以后的岁月渐渐会生出一些英雄的本事来。

所谓:时势造英雄。这个“造”字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