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恑憰怪的意思_恢这个字念什么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1 0
  1. 描写人物奇特的句子词语
  2.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4情达通一不用而用至道非分非成非亏
  3. 庄子《齐物论》该怎样理解?
  4. 形容人奇怪的成语有哪些?
  5. 奇怪的问题用四字成语怎么说

恢字组词有天道恢恢、恢弘气势、恢奇多闻、恢宏大度、恢诡谲怪、恢复、恢论等。

1、天道恢恢,汉语成语,拼音是tiān dào huī huī,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出自《西游补》。

2、恢弘气势,汉语词汇,拼音为huī hóng qì shì,是很有气势的意思。

恢恑憰怪的意思_恢这个字念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恢奇多闻,汉语成语,拼音是huī qí duō wén,意思是形容人壮伟杰出,见多识广,不同寻常。出自《史记·平津侯列传》。

4、恢宏大度,汉语成语,拼音是huī hóng dà dù,意思是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5、恢诡谲怪,汉语成语,拼音是huī guǐ jué guài,意思指离奇怪异,同“恢恑憰怪”。出自《庄子·齐物论》。

6、恢复,是汉语词汇。拼音:huī fù。释义:使变成原来的样子。《文选·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7、恢论,读音是huī lùn。意思是极论;畅论。宋·潘兴嗣《逍遥亭》诗:“恢论或申旦,隐几忘移晡。”

恢弘气势的表现:

1、不盲目跟随大众,不会阿谀奉承他人,敢于表达自己,对自己很自信,对任何事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2、不会出现失态的大笑或者大惊,要么没有表情,要么保持一种善意的微笑。常人很难摸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3、说的话总是让人揣摩不定,分辨不出他是***玩笑还是真认真。

4、看起来就沉稳大气,不爱炫耀自己,像个「闷葫芦」,平时工作跟大家一样,但总能在月末用业绩KO所有人。

描写人物奇特的句子词语

恢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恢赡 恢迂 恢涵 恢大 恢济 恢览 恢肆 恢夷

恢阐 恢谲 恢毅 恢奇 恢廓 恢弘 恢拓 恢彉

恢台 恢张 诡恢 轩恢 恢胎 恢崇 雄恢 恢疎

恢耀 恢闳 恢缵 恢富 恢悦 恢疏 恢论 恢宏

廓恢 恢怪 恢宣 恢发 恢办 恢谑 恢扩 恢特

恢阔 规恢 恢豁 恢达 魁恢 恢博

恢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恢达:1.宽宏豁达。

恢愕:1.恢阔直率。

恢弘:<书>(1)宽阔;广大:气度~。(2)发扬:~士气。

恢闳:1.见"恢弘"。

恢诡谲怪:指离奇怪异。同“恢恑憰怪”。

恢大:1.犹弘大。

恢复系:又称雄性不育恢复系。雄花发育正常,给不育系授粉,能使后代产生正常花粉...

恢纮:1.犹恢弘。

恢宏大度:恢宏:宽大,开阔。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恢崇:1.犹言发扬光大。

恢复期:1.从疾病消除到完全复原的一段时间

恢阐:1.发扬光大。

恢恢:<书>形容非常广大:天网~,疏而不漏(形容作恶者一定受到惩罚)。

恢怪:1.荒诞怪异。

恢恑憰怪:指离奇怪异。

恢富:1.弘富;渊博。

恢诞:浮夸荒诞:为人恢诞,好酒使气|其言诡谲,其义恢诞。

恢广:1.扩展。2.宏富。

恢诡:1.荒诞怪异。

恢复:(1)变成原来的样子:秩序~了|健康已完全~。(2)使变成原来的样子;...

恢发:1.扩展;开发。

恢宏:同〖恢弘〗。

恢涵:1.犹宽容。

恢办:1.谓征收督办。

恢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恢复期、

恢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天网恢恢、 恢诡谲怪、 恢恑憰怪、

恢恢有余、 恢胎旷荡、 恢弘气势、

恢奇多闻、 天道恢恢、 气势恢宏、

恢复正常、 恢复名誉、 法网恢恢、

恢恢有馀、 气度恢宏、 一键恢复

恢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成语: 天网恢恢 拼音: tiān wǎng huī huī 解释: 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 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成语: 恢宏大度 拼音: huī hóng dà dù 解释: 恢宏:宽大,开阔。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不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 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大于四个字的恢字组词成语

成语: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拼音: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解释: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恢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huī

〔恢复〕变成原来的样子,如“健康已经恢恢”。

弘大,发扬:恢张。恢弘。恢廓。

笔画数:9;

部首:忄;

恢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庄子》内篇卷2齐物论诗解4情达通一不用而用至道非分非成非亏

1.形容人奇怪的成语

标新立异不精致人思想奇怪,也可以之人的行为奇怪,指人奇怪也行

异想天开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奇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实际.

好奇尚异好:喜欢.尚:注重,喜爱.喜欢和注重奇怪特别的事物.

怪诞不经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吃衣著饭:著:穿。指贫家卖米制衣,又典衣买米做饭。形容生活贫苦或安排不当。也比喻怪异的医疗方法。

非非之想:指不合逻辑的,荒诞、怪异、不能实现的种种幻想。

古古怪怪:稀奇怪异的样子。

古里古怪:怪异、奇特。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归奇顾怪:归:清代归庄;顾:清代顾炎武。归庄奇特,顾炎武怪异。

诡诞不经:怪异荒诞,不合常理。

诡谲多变:谲:欺诈;诡谲:怪异。形容人的性情怪异多变。

诡形怪状:诡:怪异。奇特怪异的形状。

诡形奇制:奇特、怪异的形体。

诡形殊状:诡:怪异;殊:特殊,特别。奇特怪异的形状。

诡状殊形:诡:怪异。奇奇怪怪的形状。

诡状异形:诡:怪异。奇奇怪怪的形状。

恢诡谲怪:指离奇怪异。同“恢恑憰怪”。

恢恑憰怪:指离奇怪异。

见怪不怪: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

见怪非怪:看到怪异的现象不要大惊小怪。指遇到不常见的事物或意外情况,要沉着镇静。同“见怪不怪”。

目乱睛迷: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同“目乱精迷”。

目乱精迷:眼花缭乱,神情迷惑。形容所见情景复杂纷繁或怪异多变,令人惊异。

奇情异致:致:情趣。奇特的感情,与众不同的情趣。形容奇特怪异的情致和风度。

跷蹊作怪:跷蹊:奇怪,可疑。指怪异多变,

人不人,鬼不鬼:不像人样,也不像鬼样。指人的面目怪异难看。

饰怪装奇:指故为怪异。

嗜痂成癖:比喻人有怪异的不良嗜好癖。

搜奇检怪:搜寻新奇,挑选怪异。形容写作诗文刻意雕琢。

搜奇抉怪:抉:挑选。搜寻新奇,挑选怪异。形容写作诗文刻意雕琢。

素隐行怪: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

索隐行怪:索:探索;隐:隐暗的事;行:从事;怪:怪事。求索隐暗的事情,而行怪迂之道。意指身居隐逸的地方,行为怪异,以求名声。

天灾地妖:自然界发生的灾害怪异。

妄生异议:妄:胡乱地;生:发出;异:怪异。乱发怪议论。

邪书僻传:*邪不正的书籍,冷僻怪异的传记。指内容荒诞不经的书籍。

妖声怪气:说话腔调妖里妖气,姿态怪异而轻佻。

子不语怪:本指孔子不谈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一类事情。指用以指不谈怪异一类的事情。

2.描写人物性格特的句子

关于描写人物性格的句子

1、奶奶特别热情善良,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她总热心帮忙,大家都说我奶奶是个大好人。

2、普里尼曾说过:“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的确啊,生活正需要这种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3、我们院里来了两个乡下小孩。一个是姐姐,梳着小辫,穿着小花褂。一个是弟弟,脑门上留的头发,就像扣了个茶壶盖。

4、我的表兄旭旭,今年才十岁。他长得白胖胖的。圆圆的脸蛋上挂着一对好看的小酒窝,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不时滴溜溜地转动着,显示也一股机灵而淘气的劲儿。聪明的一休比起他来还要甘拜下风呢!对了,我的表兄还挺要强呢!

5、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 “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

6、建华同学身材均匀,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细长的辫子,红润的瓜子脸,圆圆的大眼睛,脸颊上有两个深深的酒窝,显得活泼可爱。

7、爷爷特别爱清洁,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有时候,他还帮我收拾房间,替我整理东西。

8、从小到大,他从来都是不服输的,并且永不放弃。

9、他瘦得很,好像骨头比肉多。那双与身高极不相称的大脚丫子,勾着一双比脚还大的天蓝色拖鞋,两条像仙鹤一样的长腿从凳子上垂下来,一条压着一条。两眼眯成一条缝,书里的知识就是从那一条缝里被“吸收”进去 的。

10、别人顶撞了我,我也不嫉恨,妈妈说我的心就像一潭泉水,一眼就看见底了。

11、枪声一响,两个姑娘如离弦之箭,向前冲去。她们动作协调有力,在冰面上轻快地飞驰,仿佛两只飞燕,在紧贴地面飞翔,你追我赶,互不相让。最后,在教练员和观众热情的加油声中,两人几乎同时像一隈旋风冲过终点。经典语句 伤感的句子

12、小光是五年级的学生,圆圆的脸上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他学习不错,就是不爱干活儿。偶尔让他干点活儿,他就噘着嘴,耷拉着脑袋,老大的不高兴,走起路来也懒洋洋的,所以,爸爸总是喊着“小懒猫”,妈妈也常说:“小懒猫啊,小懒猫,你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小蜜蜂啊!”说来也奇怪,没多久,他真的变人。

13、小玛拉哈(蒙古族),眉清目秀,唇红齿白,圆脸蛋,高鼻梁,一脑袋乌黑卷曲的头发,挺俊气的。只是耳朵长得老长,真难看 ,可老人们说,那是“佛相”,有福气。

14、她性格爽朗,像个男子汉,任何困难都难使她愁眉不展。

15、婶婶做事一向小心,走一步看三步,遇事总是多准备几手。

16、奶奶特别热情善良,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她总热心帮忙,大家都说我奶奶是个大好人。

17、爷爷特别爱清洁,总是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有时候,他还帮我收拾房间,替我整理东西。

3.描写人物的句子

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

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 *** 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一个半跪在地面上的紫发男子。那是一个极美的男子,长眉若柳,身如玉树,上身纯白的衬衣微微有些湿,薄薄的汗透过衬衣渗出来,将原本绝好的身体更是突显的玲珑剔透。长长的紫发披在雪白颈后,简直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一个男子能长成这样,也是天下少有。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一头如墨的黑发散在身后,紫色的蕾丝线将一束小发悬在耳侧,红色的衬衣外是一件方格的蕾丝小礼服,白皙的手腕上悬满了漂亮的镯子,小指上还戴了一个没有任何修饰的银戒

一头有些凌乱的银色碎发,棕色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嘴角微微上扬,有种坏坏的感觉。那个人的眼神被一股高傲的霸气所笼罩,浅笑的嘴角掺和着令人揣摩不透的邪气,鬼魅的气息从他身上赫然弥散开来,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视线,在他身遭,似乎包围了一层淡淡的银雾,完美得,让人错觉这是今生仅一次的幻觉……

他白皙的皮肤看上去如同鸡蛋膜一样吹弹可破,在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又长又密的睫毛像两把小刷子,随着呼吸轻轻的扫过肌肤,黑玉般的眼睛散发着浓浓的暖意,如樱花般怒放的双唇勾出半月形的弧度,温柔如流水,美的让人惊心。

他转过身,安静而秀美的面孔,幽黑的眼中落满星光。东方凌甚至不敢确定他是否看到了自己,他的眼眸就仿佛是清澈的流水,可以在不知不觉间穿透你的思维。他有一张兼具俊美和帅气这两种不同特质的脸。瞳仁占据了眼睛的一大部分,黑黑的,好像无底的深潭,鼻梁直挺得像用尺子量出来的一般。他轻抿唇角,嘴边露出一个若隐若现的细小酒窝,五官精致无瑕,凑在一起却又给人一种英气逼人的凛冽感觉……

女生:即使是满面疲倦和仆仆风尘,依然能看出她娇小的脸型和精致的五官,象混血儿一样奇特而夺目的美丽;细腻白皙的象羊奶凝乳一样的皮肤,仿佛透明的水晶色的新疆马奶提子一样,晶莹剔透的让人不忍多看,生怕目光落实了,把她的脸蛋刺出两个洞来。

同样是美女,这个女孩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眉宇之间有种超越了她年龄的惊人的美丽,淡淡的柳眉分明仔细的修饰过,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象两把小刷子,亮得让人觉得刺目的一双漂亮到心悸的大眼睛,异常的灵动有神。

她像个华丽到极致的芭比娃娃,让人惊艳无比,金色的发丝像瀑布一般缕缕滑过岚的脸庞,是这样令人心动的柔软。

那女孩有一双晶亮的眸子,明净清澈,灿若繁星,不知她想到了什么,对着自己兴奋的一笑,眼睛弯的像月牙儿一样,仿佛那灵韵也溢了出来。一颦一笑之间,高贵的神色自然流露,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她清雅灵秀的光芒。

秀发如尼罗河落日般的火红,简单扎成马尾,棒球帽低低盖在头上遮住大半的面庞。黑白色的休闲装精致剪裁,圆领露出清晰漂亮的锁骨。灰色超短裙搭上打底裤,恰到好处衬出修长双腿,白色毛绒靴简单大方。身段起伏有致,玲珑娇小,当是个美人胚子无疑。雪白皓腕上斜斜扣了对月牙链。

4.描写人物的句子15条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2、他白皙的皮肤看上去如同鸡蛋膜一样吹弹可破,在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迷人,又长又密的睫毛像两把小刷子,随着呼吸轻轻的扫过肌肤,黑玉般的眼睛散发着浓浓的暖意,如樱花般怒放的双唇勾出半月形的弧度,温柔如流水,美的让人惊心。

3、她抑扬顿挫地朗诵着,声调优美,娓娓动听,举座动容。

4、柔和的阳光斜挂在苍松翠柏不凋的枝叶上,显得那么安静肃穆,绿色的草坪和白色的水泥道貌岸然上,脚步是那么轻起轻落,大家的心中却是那么的激动与思绪波涌。

5、一张坏坏的笑脸,连两道浓浓的眉毛也泛起柔柔的涟漪,好像一直都带着笑意,弯弯的,像是夜空里皎洁的上弦月。白皙的皮肤衬托着淡淡桃红色的嘴唇,俊美突出的五官,完美的脸型,特别是左耳闪着炫目光亮的钻石耳钉,给他的阳光帅气中加入了一丝不羁……

6、她钻进浩如烟海的书籍里,如鱼儿进入了大海,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7、我贪婪地读着书,如同一只饥饿的小羊闯进芳草嫩绿的草地。

8、只见那人俊美绝伦,脸如雕刻般五官分明,有棱有角的脸俊美异常。外表看起来好象放荡不拘,但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精光让人不敢小看。一头乌黑茂密的头发,一双剑眉下却是一对细长的桃花眼,充满了多情,让人一不小心就会沦陷进去。高挺的鼻子,厚薄适中的红唇这时却漾着另人目眩的笑容。

9、她像个华丽到极致的芭比娃娃,让人惊艳无比,金色的发丝像瀑布一般缕缕滑过岚的脸庞,是这样令人心动的柔软。

10、一个半跪在地面上的紫发男子。那是一个极美的男子,长眉若柳,身如玉树,上身纯白的衬衣微微有些湿,薄薄的汗透过衬衣渗出来,将原本绝好的身体更是突显的玲珑剔透。长长的紫发披在雪白颈后,简直可以用娇艳欲滴来形容。一个男子能长成这样,也是天下少有。

11、女生:即使是满面疲倦和仆仆风尘,依然能看出她娇小的脸型和精致的五官,象混血儿一样奇特而夺目的美丽;细腻白皙的象羊奶凝乳一样的皮肤,仿佛透明的水晶色的新疆马奶提子一样,晶莹剔透的让人不忍多看,生怕目光落实了,把她的脸蛋刺出两个洞来。

12、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 *** 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13、她站了起来,回答得那么准确,那么自然,那么流畅,似乎早有准备似的。

庄子《齐物论》该怎样理解?

《 庄子 》 内篇 卷 2齐物论 诗解 4 情 达通一不用而 用至道非分非成非亏

题文诗:

可乎可不 , 可乎不可 . 道行而成 , 物谓之然 .

恶乎然 也? 然于 其 然 . 恶乎不然 ? 不然不然 .

恶乎可 也? 可于 其 可 . 恶乎不可 ? 不可不可 .

物有所然 , 固有所可 ; 无物不然 , 无物不可 .

故为是举 , 莛 之 与楹 , 疠 与西施 , 恢恑憰怪 ,

道通为一 . 有 分 有 成 ; 成也毁也 . 无成 无 毁 ,

复通为一 . 唯 情 达者 , 知通为一 , 为是不用 ,

而寓诸庸 . 庸者用也 ; 用者通也 ; 通者得也 ;

适得而几 . 因是已而 , 不知其然 , 谓之 得 道 .

是以圣人 , 和以是非 , 休乎天钧 , 是谓两行 .

古之人其 , 知有所至 . 恶乎至 道?时 有以为 ,

未始有物 , 至矣尽矣 , 不可加矣 . 其次以为 ,

有物矣而 , 未始有封 . 其次以为 , 有封焉未 ,

始有是非 . 是非之彰 , 道所以亏 . 道所以亏 ,

私 爱以成 . 果且有成 , 与亏乎哉 ? 果且无成 ,

与亏乎哉 ? 有成与亏 , 昭氏鼓琴 . 无成与亏 ,

故昭氏之 , 不鼓琴也 . 昭文鼓琴 , 师旷枝策 ,

惠子据梧 , 三子知几 . 皆其盛故 , 载之末年 .

唯其好之 , 以异于彼 ; 其好之也 , 欲以明之 .

彼非所明 , 而明之故 , 坚白昧终 . 其子又以 ,

文之纶终 , 终身无成 . 可谓成乎 ? 虽我亦成 .

若是而不 , 可谓成乎 ? 物我无成 . 滑疑之耀 ,

圣人所 鄙. 为是不用 , 而寓诸庸 , 此谓以明 .

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47)?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49)。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50)。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51),惠子之据梧也(52),三子之知几乎(53)!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54)。唯其好之也(55),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57)。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58),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59)。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60),圣人之所图也(6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译文

能认可吗?一定有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可以认可;不可以认可吗?一定也有不可以加以肯定的东西方才不能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怎样才算是正确呢?正确在于其本身就是正确的。怎样才算是不正确呢?不正确的在于其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怎样才能认可呢?能认可在于其自身就是能认可的。怎样才不能认可呢?不能认可在于其本身就是不能认可的。

事物原本就有正确的一面,事物原本就有能认可的一面,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正确的一面,也没有什么事物不存在能认可的一面。所以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来说明这一点,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还是相通而浑一的特点。只有通达的人方才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观点寄托于平常的事理之中。所谓平庸的事理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无用就是有用,这就算是通达;通达的人才是真正了解事物常理的人;恰如其分地了解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吧,这样还不能了解它的究竟,这就叫做“道”。耗费心思方才能认识事物浑然为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叫“朝三”。什么叫做“朝三”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分给三升,晚上分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名义和实际都没有亏损,喜与怒却各为所用而有了变化,也就是因为这样的道理。因此,古代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如何才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呢?那时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这样的认识是最了不起,最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但是却从不曾有过是与非的不同。是与非的显露,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理解上出现亏损与缺陷,偏私的观念也就因此形成。果真有形成与亏缺吗?果真没有形成与亏缺吗?事物有了形成与亏缺,所以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没有形成和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可说是登峰造极了!他们都享有盛誉,所以他们的事迹得到记载并流传下来。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总希望能够表现出来。而他们将那些不该彰明的东西彰明于世,因而最终以石之色白与质坚均独立于石头之外的迷昧而告终;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像这样就可以称作成功吗?那即使是我虽无成就也可说是成功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功吗?外界事物和我本身就都没有成功。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巧说辩言的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才是用事物的本然观察事物而求得真实的理解。

《 庄子内篇 》 憨山释德清注:

可乎可(谓人以为可,则我亦因而可之),不可乎不可(人不可,则我亦因而不可之)。道行之而成(谓任道而行,无有不合于道者。成现、现成,成不必分别也),物谓之而然(然者,自是也。谓人谓之而然者)。恶乎然(谓所以然者,何耶)?然於然(谓然于自己心中之为然耳)。恶乎不然(言人因何而不然耶)?不然於不然(谓人所以不然者,但彼心中自以为不然耳)。物固有所然(言物物实有一定之然。譬如药之参喙,用参则喙不然;且用喙时,用参则不然矣。此则物物皆有一定之实然也),物固有所可(物有在此不可,而在彼亦有可用者)。物无不然,物无不可(由此观之,则天下物,无有不然,亦无有不可者)。故为是举莛(屋梁也)与楹(屋柱也),厉(音赖,癫病之恶人也)与西施(美妇人也),恢(大也)诡(诈也)谲(诡也)怪(怪异也),道通为一(言莛、楹之长短,厉、施之美恶,恢、诡、谲、怪之变状,以人情视之,其实不得其一样,难其无是非。若从道眼观之,则了无长短、美恶之相,一际平等。此言非悟大道,决不能齐天下之物论也)。其分也,成也(如截大木以为器,在木则为分,在器则为成。故其分即成也);其成也,毁也(然器虽成,于木则毁,如此岂可执一定为成毁哉)。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若就一边而观,似有成毁;若通而观之,则无成无毁。故复通为一,以此而观万物,又何是非之有)。

此释上天地一指、万物一马之意,必以道眼观之,自然绝是非之相;是非绝,则道通为一矣。

下文方指归于道。

惟达者(达道之人)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惟达道之人,知万物本通为一,故不执己是,故曰不用。既不用已,是但寓诸众人乙情,庸众也,谓随众人之见也)。庸也者,用也(解庸者,用也。谓用众人之好恶为好恶也);用也者,通也(由其能用,故能通众人之志也);通也者,得也(言能通达于道者,无往而不自得;苟自得,则无是非之执矣)。适得而几矣(言达道之人能适于得,则几近于道矣)。因是已(言达者通达于一,虽万变而不失其道,此则无往而不是;如此因是,乃真是矣),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谓至无往而不达,则了无是非,顺物忘怀,则不知其所以然,谓之道。此老子道法自然)。

此一节,要忘是非,必须达道之圣人,知万物一体,故无是非,无适而不可,顺乎自然,此谓之道。上面说了许多,展演铺舒,直到此,方指归一道字。因是已之已字,乃极尽之处,言圣人极尽,只是合乎自然之道,如此而已;合乎道,则自然归一。后文言,愚人勉强要一,故卒莫能一也。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未达大道,强勉以己见要为一,而不知其本来大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谓执己见为必是,要一众人之见,即如狙之喻也)?曰:“狙公(养猿之人)赋芧(输芋粒以食猿也),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言众狙执定,朝应多,而夕应少)。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狙公以本数颠倒之)。”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三四之名同,而实数亦同,但狙之所执己见,以朝四为必是,故不核其实,而但喜其名耳。此皆不能忘是非者,如夷齐之类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天钧,谓天然均等,绝无是非之地也。前云照之以天,故此结云,休止乎天均),是之谓两行(两行者,谓是者可行,而非者亦可行,但以道均调,则是非无不可者)。

此一节,言工夫未到自然之地,强勉要一其是非,而不悟玄同之妙者,似此之人,但能因是,不能忘非。正如夷、齐、介子之流,其行虽高,不无愤世嫉俗之心;又如儒墨,各执一端为是,乃但能可其可,不能可其不可。虽然离是非,卒不能一是非。即其所操,未尝不是,元非道外,只以各执己见为是,乃成颠倒。故如狙公之七数,名实一般,而喜怒为用各别,此特劳神明为一者,而不知其大同者也。须是圣人,和同是非,休乎天均,两忘而俱行之,故能和光同尘,混融而不辩,则无可、不可矣。

下文意谓,古之人,知到本来无物、玄同之境,故本无是非;自后渐渐不济矣。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上言不知道者,劳神明强一,而竟莫能一。故此言古之***,有真知之至处。至者,本来无物之地也。故下征释)。恶乎至(问何以为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复加矣(本来无物已前,乃道之极处,无以知也)!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虽适有形,犹知识未凿,似浑沌初分,人心淳朴,然尚未有人我之封。之封,犹彼此界限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其次虽有彼此界限,其风尚朴素,而未有是非之心,去道不远)。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自是非一彰,而大道丧矣)。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爱,私爱于一己也。成,前云一受其成形,自迷真性,成此形骸,固执为我,故大道亏损多矣)。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苟以大道而观,果且有成亏乎?无成亏平,若真见得本无成亏,则是非自泯矣)?

此一节言,由迷大道,则成我形,我成而道亏矣。前云,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直说到此处,方透出一个爱字,为我执之本。以成其一己之我,则所成者小,而大道隐矣,申明前云道隐于小成之意也。

后文意由所成者小,故举世之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故以三子发之。

有成与亏,故(故字,副墨,作昔字)昭氏之鼓琴也(由上云爱成而道亏,又要显本无成亏,故引三子发之。昭文善鼓琴,是成一家之业;后其子不能鼓琴,是亏损了家声也);无成与亏,昭氏之不鼓琴也(意谓当初不勇成鼓琴之名,则其子亦未有亏损家声之说)。昭文之鼓琴,师旷之枝策也(又引师旷作证。言师旷,最聪明之人,却使眼盲,不见枝策而行,此便是有成亏处),惠子之据梧也(惠子与庄子同时为友,而惠子有口才,善辩论。庄子意谓,惠子辩论虽成,而大道已亏,故以二子成亏比之。以善辩而不明道,即如师旷聪明而眼盲,即其子亦不能世其辩论之业,故如昭文之鼓琴),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言从事,以终其身也)。唯其好之也,以异於彼(言三子之笃好,将以异乎人也);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言他人又有好三人之知者,而三子自以为至,又欲以己之能,将明示之于彼,谓教他人也)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此句意,独指惠子本未明道,而强自以为明,而又明之于他人,故无大成,竟以坚白昧之,以终其身)。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上句惠子之成亏,此言昭文之成亏),终身无成(言惠子以坚白之昧终,此终身无成也。昭文之子学父之琴,亦终身无成。若惠子之不辩、昭文之不鼓琴,又何成亏之有哉?言其道之所以亏者,正以成者小也)。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言若惠子之可谓成者,庄子言,如此则我之不成,可谓之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则人与我皆未是成者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滑疑之耀者,乃韬晦和光,即老子昏昏闷闷之意,谓和光同尘、不炫己见之意,言光而不耀,乃圣人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言圣人不以知见夸示于人,亦不以己见为必是,故不用其是,而但寓于庸众之中。前所谓以明者,乃是大成者,此也)。

此一节结文,来意甚远。从夫言非吹也起而下,及道恶乎隐而有真伪,以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乃至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莫若以明,论起一层。以至枢始得其环中,则结之曰莫若以明,为第二层。次从指马喻论起,以明道通为一,引出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乃点出一道字,以作活眼。次借狙公名实未亏,从一亏上发挥。道之所以亏,由爱之所以成。以此爱之所以成一句,又远结前立义中,一受其成形,及随其成心而师之。两成字之意谓,若受其形,即爱之所以成,故道有所亏,此有成有亏也。若随其成心而师之,则本无成亏。因有成形,故有辩论是非之彰,盖由此耳。是以成形、成心二意作骨子也。此道隐小成、言隐荣华,有自来矣。皆未悟明大道之过也。故先揭示之曰,莫若以明;次又论道枢,则又云,故曰莫若以明。今论到底,结归成亏,指出惠子是第一不明之人,故持坚白之辩,昧了一生。故末后指出,滑疑之耀之圣人,乃不自是之人,故缴归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之达者。乃结之曰,此之谓莫若以明。其文发自夫言非吹也起,至此约七百余言,方一大结。其文与意,若草里蛇,但见其动荡游衍,莫睹其形迹,非具正眼者,未易窥也。至若三子之成亏,其昭文乃业之有成亏者,师旷乃形之有成亏者,惠子则道之有成亏者。总结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而末结归于圣人。此圣人,即结前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之义。如此深观,乃见此老之文章,波澜血脉之不可捉摸处。

此之谓以明,已结了前“夫言非吹也”以来一章之意,到此又从滑疑之圣人上,生起立意,***圣人无是无非,至下文“无适焉,因是已”,二百三十余言为一章。

注释  (24)谓:称谓、称呼。然:这样。  (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  (27)莛(tíng):草茎。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宽大。恑(guǐ):奇变。憰(jué):诡诈。怪:怪异。恢恑憰怪四字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31)分:分开、分解。  (32)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34)达:通达,“达者”这里指通晓事理的人。  (35)为是不用:为了这个缘故不用固执己见;“不用”之后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观点,也就是不“齐”的观点。寓:寄托。诸:讲作“之于”。庸:指平常之理。一说讲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几矣”,有人认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语言,并非庄子的原文。姑备一说。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一说自得。  (38)适:恰。几:接近。  (39)因:顺应。是:此,这里指上述“为一”的观点,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观点。  (40)已:这里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实指前面整个一句话,“已”当讲作“因是已”。  (41)劳:操劳、耗费。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为一:了解、认识事物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来就是浑然一体,并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亦有记载。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总和皆为“七”,这里借此譬喻名虽不一,实却无损,总都归结为“一”。  (43)狙(jū):猴子。狙公:养猴子的人。赋:给予。芧(xù):橡子。  (44)亏:亏损。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化。  (45)和:调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休:本指休息,这里含有***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钧:通作“均”;“天钧”即自然而又均衡。(钧”纺轮,“天钧”借纺轮的旋转而为自然运转之意。亦作“天均”。)

 (46)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47)至:造极,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线。  (49)?以:原本作“之”据文义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  (51)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  (53)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  (54)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  (56)明:明白、表露。  (57)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59)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61)图(图):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形容人奇怪的成语有哪些?

《庄子·齐物论》翻译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齐物”与“齐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并构成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又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篇文充满辩证的观点,但也经常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须得细加体会和分析。

原文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①,仰天而嘘②,答焉似丧其耦③。颜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问之也⑩?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11),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曰:“敢问其方(12)。”子綦曰:“夫大块噫气(13),其名为风,是唯无作(14),作则万窍怒呺(15),而独不闻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25)。泠风则小和(26),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27)。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29),人簌则比竹是已(30),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谁邪(34)?”

注释

①南郭子綦(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旧说为楚庄王庶出的弟弟,做过楚庄王的司马;疑为庄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历史人物。隐:凭倚。机:亦作几,案几。

②嘘:吐气。

③答(tà)焉:亦作“嗒焉”,离形去智的样子。耦:匹对。庄子认为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对立统一体,“耦”在这里即指与精神相对立的躯体。丧其耦,表示精神超脱躯体达到忘我的境界。

④颜成子游:子綦的学生,姓颜名偃,子游为字,死后谥成,故名颜成子游。

⑤居(j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⑥固:诚然。槁:干枯。

⑦心:思想,精神。固:岂,难道。

⑧“今之隐机者”与“昔之隐机者”实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隐机入神出体与旧时大不一样。

⑨偃:见注④。

⑩而:你,人称代词。“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乃是“尔问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箫,古代的一种管状乐器,这里泛指从孔穴里发出的声响。“人簌”即出自人为的声响,与下两句的“地簌”、“天簌”相对应,所谓“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声响。

(12)敢:表示谦敬的副词,含有“冒昧地”、“斗胆地”的意思。方:道术,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实含意。

(13)大块:大地。噫(yī)气:吐气。

(14)是:此,这里指风。唯:句中语气词,含有仅此的意思。作:兴起。

(15)窍:孔穴。呺(háo):亦作“号”,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风呼呼的声响。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样子。

(18)枅(jī):柱头横木。

(19)污:停滞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声音。

(21)謞(xiào):这里用来形容箭头飞去的声响。

(22)譹(háo):嚎哭声。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鸟鸣叫的声音。一说哀切声。

(25)于、喁(yú):风吹树动前后相和的声音。

(26)泠(líng)风:小风,清风

(27)厉风:迅猛的暴风。济:止。

(28)调调、刁刁:风吹草木晃动摇曳的样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这样。已:矣。

(30)比:并合。竹: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发出声响的、不同形状的竹管。

(31)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们自身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一说“己”当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联系上下文不宜从此解。

(33)咸:全。

(34)怒:这里是发动的意思。

译文

南郭子綦靠着几案而坐,仰首向天缓缓地吐着气,那离神去智的样子真好像精神脱出了躯体。他的学生颜成子游陪站在跟前说道:“这是怎么啦?形体诚然可以使它像干枯的树木,精神和思想难道也可以使它像死灰那样吗?你今天凭几而坐,跟往昔凭几而坐的情景大不一样呢。”子綦回答说:“偃,你这个问题不是问得很好吗?今天我忘掉了自己,你知道吗?你听见过‘人籁’却没有听见过‘地籁’,你即使听见过‘地籁’却没有听见过‘天籁’啊!”子游问:“我冒昧地请教它们的真实含意。”子綦说:“大地吐出的气,名字叫风。风不发作则已,一旦发作整个大地上数不清的窍孔都怒吼起来。你独独没有听过那呼呼的风声吗?山陵上陡峭峥嵘的各种去处,百围大树上无数的窍孔,有的像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有的像圆柱上插入横木的方孔,有的像圈围的栅栏,有的像舂米的臼窝,有的像深池,有的像浅池。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迅疾的箭镞声,像大声的呵叱声,像细细的呼吸声,像放声叫喊,像嚎啕大哭,像在山谷里深沉回荡,像鸟儿鸣叫叽喳,真好像前面在呜呜唱导,后面在呼呼随和。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呼便有大的反响,迅猛的暴风突然停歇,万般窍穴也就寂然无声。你难道不曾看见风儿过处万物随风摇曳晃动的样子吗?”子游说:“地籁是从万种窍穴里发出的风声,人籁是从比并的各种不同的竹管里发出的声音。我再冒昧地向你请教什么是天籁。”子綦说:“天籁虽然有万般不同,但使它们发生和停息的都是出于自身,发动者还有谁呢?”

原文

大知闲闲①,小知闲闲②;大言炎炎③,小言詹詹④。其寐也魂交⑤,其觉也形开⑥;与接为构⑦,日以心斗:缦者⑧,窖者⑨,密者⑩。小恐惴惴(11),大恐缦缦(12)。其发若机栝(13),其司是非之谓也(14);其留如诅盟(15),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16),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17),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18),以言其老洫也(19);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20)。喜怒哀乐,虑叹变(21),姚佚启态(22)。乐出虚(23),蒸成菌(24)。日夜相代乎前(25),而莫知其所萌(26)。已乎(27),已乎!旦暮得此(28),其所由以生乎(29)!

非彼无我(30),非我无所取(31)。是亦近矣(32),而不知其所为使(33)。若有真宰(34),而特不得其眹(35),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36)。百骸(37)、九窍(38)、六藏(39),赅而存焉(40),吾谁与为亲(41)?汝皆说之乎(42)?其有私焉(43)?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44)?如求得其情与不得(45),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46),不亡以待尽(47)。与物相刃相靡(48),其行尽如驰(49),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50),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51),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52)?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53),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54)?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55)。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56),吾独且奈何哉!

注释

①闲闲:广博豁达的样子。

②闲闲(jiàn):“闲”是“”的古体,今简作“间”,“闲闲”即间间,明察细别的样子。

③炎炎:猛烈;这里借猛火炎燎之势,比喻说话时气焰盛人。

④詹詹:言语琐细,说个没完。

⑤寐:睡眠。魂交:心灵驰躁,神魂交接。

⑥觉:睡醒。形开:身形开朗,目开意悟。一说形体不宁。

⑦接:接触,这里指与外界环境接触。构:“构(构)”字的异体,交合的意思。

⑧缦(màn):通作“慢”,疏怠迟缓的意思。

⑨窖:深沉,用心不可捉摸。

⑩密:隐秘、谨严。

(11)惴惴(zhuì):恐惧不安的样子。

(12)缦缦(màn):神情沮丧的样子。

(13)机:弩机,弩上的发射部位。栝(guā):箭杆末端扣弦部位。

(14)司:主。“司是非”犹言主宰是非,意思是“是”与“非”都由此产生。一说“司”通“伺”,窥伺人之是非的意思。

(15)留:守住,指留存内心,与上句的“发”相对应。诅盟:誓约;结盟时的誓言,坚守不渝。

(16)杀(shài):肃杀,衰败。

(17)溺:沉湎。“之”疑讲作“于”。

(18)厌(yā):通作“压”,闭塞的意思。缄:绳索,这里是用绳索加以束缚的意思。

(19)洫(xù):败坏。

(20)复阳:复生,恢复生机。

(21)虑:忧虑。叹:感叹。变:反复。(zhè):通作“慑”,恐惧的意思。

(22)姚:轻浮躁动。佚(yì):奢华放纵。启:这里指放纵情欲而不知收敛。态:这里是故作姿态的意思。

(23)乐:乐声。虚:中空的情态,用管状乐器中空的特点代指乐器本身。

(24)蒸成菌:在暑热潮湿的条件下蒸腾而生各种菌类。

(25)相代: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

(26)萌:萌发、产生。

(27)已:止,算了。

(28)旦暮:昼夜,这里表示时间很短。此:指上述对立、对应的各种情态形成发生的道理,犹如乐出于虚,菌出于气,一切都形成于“虚”、“无”。

(29)由:从,自。所由:产生的原由。

(30)“彼”就字面上讲指“我”的对立面,也可以理解为非我的大自然,甚至包括上述各种情态。

(31)取:资证,呈现。

(32)近:彼此接近;引申一步,像前两句话(“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那样的认识和处理,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接近于认识事物的真理。

(33)所为使:为……所驱使。

(34)宰:主宰。“真宰”,犹如今日言“造世主”,但也可理解为真我,即我身的主宰。

(35) 特:但,只。眹(zhěn):端倪、征兆。

(36)情:真,指事实上的存在。

(37)百:概数,言其多,非确指。骸:骨节。

(38)九窍:人体上九个可以向外张开的孔穴,指双眼、双耳、双鼻孔、口、***、***。

(39)藏:内脏;这个意义后代写作“臓”,简化成“脏”。心、肺、肝、脾、肾俗称五脏,但也有把左右两肾分别称谓的,这就成了“六脏”。

(40)赅:齐备。

(41)谁与:与谁。

(42)说(yuè):喜悦,这个意义后代写作“悦”。

(43)私:偏私,偏爱。

(44)真君:对待“我”来说,“真君”即“真我”、“真心”,对待社会的各种情态说,“真君”就是“真宰”。

(45)情:究竟,真实情况。

(46)一:一旦。

(47)亡:亦作“忘”,忘记。一说“亡”为“代”字之讹,变化的意思。尽:耗竭、消亡。

(48)刃:刀口,这里喻指针锋相对的对立面。靡:倒下,这里是顺应的意思。

(49)驰:迅疾奔跑。

(50)役役:相当于“役于役”。意思是为役使之物所役使。一说劳苦不休的样子。

(51)(nié)然:疲倦困顿的样子。疲役:犹言疲于役,为役使所疲顿。

(52)芒:通作“茫”,迷昧无知。

(53)成心:业已形成的偏执之见。

(54)代:更改,变化。“知代”意思是懂得变化更替的道理。取:资证、取信的意思。

(55)这句是比喻,说明没有成见就已经出现是非观念。

(56)神禹:神明的夏禹。

译文

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猛火烈焰一样气焰凌人,拘于智巧的言论则琐细无方、没完没了。他们睡眠时神魂交构,醒来后身形开朗;跟外界交接相应,整日里勾心斗角。有的疏怠迟缓,有的高深莫测,有的辞慎语谨。小的惧怕惴惴不安,大的惊恐失魂落魄。他们说话就好像利箭发自弩机快疾而又尖刻,那就是说是与非都由此而产生;他们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约誓言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这说明他们日益消毁;他们沉缅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这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算了吧,算了吧!一旦懂得这一切发生的道理,不就明白了这种种情态发生、形成的原因?

没有我的对应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这样的认识也就接近于事物的本质,然而却不知道这一切受什么所驱使。仿佛有“真宰”,却又寻不到它的端倪。可以去实践并得到验证,然而却看不见它的形体,真实的存在而又没有反映它的具体形态。

众多的骨节,眼耳口鼻等九个孔窍和心肺肝肾等六脏,全都齐备地存在于我的身体,我跟它们哪一部分最为亲近呢?你对它们都同样喜欢吗?还是对其中某一部分格外偏爱呢?这样,每一部分都只会成为臣妾似的仆属吗?难道臣妾似的仆属就不足以相互支配了吗?还是轮流做为君臣呢?难道又果真有什么“真君”存在其间?无论寻求到它的究竟与否,那都不会对它的真实存在有什么增益和损坏。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跟外界环境或相互对立、或相互顺应,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

追随业已形成的偏执己见并把它当作老师,那么谁会没有老师呢?为什么必须通晓事物的更替并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找到资证的人才有老师呢?愚味的人也会跟他们一样有老师哩。还没有在思想上形成定见就有是与非的观念,这就像今天到越国去而昨天就已经到达。这就是把没有当作有。没有就是有,即使圣明的大禹尚且不可能通晓其中的奥妙,我偏偏又能怎么样呢?

原文

夫言非吹也①。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②。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音③,亦有辩乎④?其无辩乎?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⑤?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⑥,言隐于荣华⑦。故有儒墨之是非⑧,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⑨。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24)。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25)。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26)。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27)、厉与西施(28)、恢恑憰怪(29),道通为一(30)。其分也(31),成也(32);其成也,毁也(33)。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34),为是不用而寓诸庸(35)。庸也者,用也(36);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37);适得而几矣(38)。因是已(39),已而不知其然(40),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41),谓之朝三(42)。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43):“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44),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45),是之谓两行(46)。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47)?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48)。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49)。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50)。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51),惠子之据梧也(52),三子之知几乎(53)!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54)。唯其好之也(55),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56)。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57)。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58),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59)。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60),圣人之所图也(61)。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注释

①吹:风吹。根据本段大意看,“言”似有所指,不宜看作一般所谓的说话、言谈,而指“辩论”;下句的“言者”则当指善辩的人。辩言之是非出于己见,而风吹出于自然,所以说“言非吹”。

②特:但,只。

③?(gòu)音:刚刚破卵而出的鸟的叫声。

④辩:通作“辨”,分辨、区别。

⑤恶(wū):何,怎么。隐:隐秘,藏匿。

⑥成:成就。“小成”这里指一时的、局部的成功。

⑦荣华: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丽的词藻。

⑧儒墨:儒家和墨家,战国时期两个政治和哲学流派。

⑨莫若以明:传统的解释为“莫如即以本然之明照之”,意思是“不如用其自然加以观察”。姑存此说。

⑩“自知”疑为“自是”之误,与上句之“自彼”互文;若按“自知”讲,语义亦不通达。

(11)方生:并存。一说“方”通作“旁”,依的意思。

(12)方:始,随即。

(13)因:遵循,依托。

(14)由:自,经过。一说用,“不由”就是不用。照:观察。天:这里指事物的自然,即本然。

(15)因:顺着。

(16) 一:同一,同样。

(17)果:果真。

(18)偶:对,对立面。

(19)枢:枢要。道枢:大道的关键之处;庄子认为,彼和此是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果彼和此都失去了相对立的一面,那么这就是道的枢要,即齐物以至齐论的关键。一切都出自虚无、一切都归于虚无,还有不“齐物”和“齐论”的吗?

(20)环中:环的中心;“得其环中”喻指抓住要害。

(21)应:适应,顺应。穷:尽。

(22)指:不宜讲作手指之指,战国名家学派公孙龙子著《指物论》,这里应是针对该篇内容而言,所谓“指”,即组成事物的要素。联系下一句,事物的要素并非事物本身,而事物的要素只有在事物内才有它的存在,故有“指之非指”的说法。喻:说明。

(23)马:跟上句的“指”一样,同是当时论辩的主要论题。名家公孙龙子就曾作《白马篇》,阐述了“白马非马”的观点。

(24)谓:称谓、称呼。然:这样。

(25)然:对的、正确的。

(26)以上十二句历来认为有错简或脱落现象,句子序列暂取较通行的校勘意见。

(27)莛(tíng):草茎。楹(yíng):厅堂前的木柱。“莛”、“楹”对文,代指物之细小者和巨大者。

(28)厉:通作“疠”,指皮肤溃烂,这里用表丑陋的人。西施:吴王的美姬,古代著名的美人。

(29)恢:宽大。恑(guǐ):奇变。憰(jué):诡诈。怪:怪异。恢恑憰怪四字连在一起,概指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

(30)一:浑一,一体。联系上文,庄子认为世上一切小与大、丑与美、千差万别的各种情态或各种事物,都是相通而又处在对立统一体内,从这一观点出发,世上一切事物就不会不“齐”,不会不具有某种共同性。

(31)分:分开、分解。

(32)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生成一新的事物。

(33)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34)达:通达,“达者”这里指通晓事理的人。

(35)为是不用:为了这个缘故不用固执己见;“不用”之后有所省略,即一定把物“分”而“成”的观点,也就是不“齐”的观点。寓:寄托。诸:讲作“之于”。庸:指平常之理。一说讲作“用”,含有功用的意思。

(36)以下四句至“适得而几矣”,有人认为是衍文,是前人作注的语言,并非庄子的原文。姑备一说。

(37)得:中,合乎常理的意思。一说自得。

(38)适:恰。几:接近。

(39)因:顺应。是:此,这里指上述“为一”的观点,即物之本然而不要去加以分别的观点。

(40)已:这里是一种特殊的省略,实指前面整个一句话,“已”当讲作“因是已”。

(41)劳:操劳、耗费。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为一:了解、认识事物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道理。言外之意,事物本来就是浑然一体,并不需要去辨求。同: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

(42)朝三:“朝三”、“暮四”的故事《列子.黄帝篇》亦有记载。朝是早晨,暮是夜晚,三和四表示数量,即三升、四升。“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其总和皆为“七”,这里借此譬喻名虽不一,实却无损,总都归结为“一”。

(43)狙(jū):猴子。狙公:养猴子的人。赋:给予。芧(xù):橡子。

(44)亏:亏损。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化。

(45)和:调和、混用。“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休:本指休息,这里含有***自得地生活的意思。钧:通作“均”;“天钧”即自然而又均衡。

(46)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47)至:造极,最高的境界。

(48)封:疆界、界线。

(49) 以:原本作“之”据文义改。

(50)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庄子认为,音本是一个整体,没有高低长短之分就无法演奏,任何高明的琴师都不可能同时并奏各种各样的声音。正因为分出音的高低长短才能在琴弦上演奏出来。

(51)师旷: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枝策:用如动词,用枝或策叩击拍节,犹如今天的打拍子。一说举杖击节。

(52)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人物。据:依;梧:树名。惠施善辩,“据梧”意思就是靠着桐树高谈阔论。一说“梧”当讲作桐木几案,“据梧”则是靠着几案的意思。

(53)几:尽,意思是达到了顶点。

(54)载:记载;一说载誉。末年,晚年。

(55)好(hào):喜好;“好之”意思是各自喜好自己的专长和学识。

(56)明:明白、表露。

(57)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但“白”和“坚”都独立于“石”之外。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迷昧。

(58)其子:指昭文之子。一说指惠施之子。纶:绪,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59)这句语意有所隐含,意思是“虽我无成亦成也”,即如果上述情况都叫有所成就的话,即使是我没有什么成就也可说有了成就了。

(60)滑(gǔ)疑:纷乱的样子,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

(61)图(图):亦写作“啚”,疑为“鄙”字之误,瞧不起,摒弃的意思。

译文

说话辩论并不像是吹风。善辩的人辩论纷纭,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曾有过定论。果真说了些什么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他们都认为自己的

奇怪的问题用四字成语怎么说

称奇道绝 觉得奇怪难得。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听了这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喜又悲,又称奇道绝。”

斗怪争奇 指以奇怪取胜。

出处:清·郁永河《土番竹枝词》之八:“铜箍铁镯俨刑人,斗怪争奇事事新。”

怪诞不经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出处:明·瞿佑《剪灯新话·听经猿记》:“乌公以为诗虽奇妙,而怪诞不经,不许。”

怪模怪样 形态奇怪。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龙老三,你还不把那些衣服脱了?人看着怪模怪样。”

鬼形怪状 犹言奇形怪状。指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出处:《禅真逸史》第二十回:“看看走近城边,蓦然城门开处,突出四个夜叉,生得鬼形怪状,面目狰狞,种种奇异之像。”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好奇尚异 好:喜欢。尚:注重,喜爱。喜欢和注重奇怪特别的事物。

何足为奇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孙先生,恰才你摆的阵势,都是可破的,何足为奇。”

恢诡谲怪 指离奇怪异。同“恢恑憰怪”。

恢恑憰怪 指离奇怪异。

出处:《庄子·齐物论》:“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莫明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尧却不免心上一呆。”

奇谈怪论 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毕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为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奇想天开 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实际。

奇形怪状 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出处:《晋书·温峤传》:“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千奇百怪 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竟不偿命,不***到要偿命,死者生者,怨气冲天,纵然官府不明,皇天自然鉴察,千奇百怪的,巧生出机会来了此公案。”

少见多怪 见闻少的人遇到不常见的事物就觉得奇怪。后常用来嘲笑见识浅陋的人。

出处:《抱朴子·神仙》:“夫所见少则所怪多,世之常也。”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

殊形诡状 犹言奇形怪状。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恬不为怪 恬:安然;为:认为。指看到不合理的事物,毫不觉得奇怪。

出处:《汉书·贾谊传》:“至于俗流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

无奇不有 什么奇怪的事物都有。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上海地方,无奇不有,倘能在那里多盘桓些日子,新闻还多着呢。”

异想天开 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这可谓异想天开了。”

1. 表示奇怪的四字词语

怪模怪样 形态奇怪。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龙老三,你还不把那些衣服脱了?人看着怪模怪样。”

鬼形怪状 犹言奇形怪状。指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

出处:《禅真逸史》第二十回:“看看走近城边,蓦然城门开处,突出四个夜叉,生得鬼形怪状,面目狰狞,种种奇异之像。”

海外奇谈 海外:中国以外;奇谈:奇怪的说法。比喻没有根据的,荒唐的言论或传闻。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台省·台疏讥谑》:“瑞为牍,令兵马司申之于给事钟宇淳。宇淳批其牍尾曰:‘海外奇谈。’”

好奇尚异 好:喜欢。尚:注重,喜爱。喜欢和注重奇怪特别的事物。

何足为奇 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孙先生,恰才你摆的阵势,都是可破的,何足为奇。”

恢诡谲怪 指离奇怪异。同“恢恑憰怪”。

恢恑憰怪 指离奇怪异。

出处:《庄子·齐物论》:“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莫名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我实在是莫名其妙,我从那时得着这么一个门生,连我也不知道。”

莫明其妙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魏翩仞莫明其妙,陶子尧却不免心上一呆。”

奇谈怪论 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耆旧·仲子教授》:“乾隆戊申岁,余往汴梁,遇毕秋帆中丞幕中,两眼若漆,奇谈怪论,咸视为异物,无一人与言者。”

2. 用来比喻人很奇怪的词四字词语

你好!很高兴可以帮助你。

形容人外貌奇怪:

1. 怪模怪样:意思为形态奇怪。

2. 青面獠牙:青面:脸上泛着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长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现形容人面貌极其凶恶。

3. 神眉鬼眼:形容面部装出怪模样。

形容人思想、性格奇怪:

1. 奇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不切实际。

2. 异想天开: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异:奇异;天开:比喻凭空的、根本没有的事情。

3. 标新立异:不精致人思想奇怪,也可以之人的行为奇怪,指人奇怪也行。

4. 乖僻邪谬:乖:乖张,不顺;僻:孤僻。指性格古怪孤僻,不近人情。

5. 诡谲多变:谲:欺诈;诡谲:怪异。形容人的性情怪异多变。

6. 嗜痂之癖 嗜:喜爱;痂:疮口结的硬壳;癖:积久的嗜好。原指爱吃疮痂的癖性。后形容怪癖的嗜好。

7. 邪魔外道: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8. 阴阳怪气: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9. 逐臭之夫:追逐奇臭的人。比喻嗜好怪癖,与众不同的人。

形容人言语、行为奇怪:

1. 怪诞不经: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2. 奇谈怪论:奇怪的不合情理的言论。

3.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

4. 刁钻古怪:刁钻:狡诈;古怪:怪僻,不同寻常。形容为人行事狡猾怪僻,和别人不一样。

5. 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6. 鬼鬼祟祟:祟:古人想象中的鬼怪或鬼怪出而祸人。指行动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

7. 兴妖作孽:妖魔鬼怪到处闹事作乱。比喻小人兴风作浪,为非做歹。

8. 兴妖作乱: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或坏思想扩大影响。同“兴妖作怪”。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纳~

3. 按意思写词语.注:四年级下册的四字词语.1.对某事没有力量给予完成

1.对某事没有力量给予完成.( 力不从心)2.形容箭无虚发.泛指射击技术高明.(百发百中、箭无虚发)3.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莫名其妙 )4.形容毫无顾忌地乱搞.(肆无忌惮 )5.没有能力或能力达不到.( 力不能及 )6.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肯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改正.(讳疾忌医 )7.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 )8.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阻止,不让它发展.( 防患于未然 )9.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程度.(无药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