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之才下一句是什么,王佐之才典故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6 0
  1. 三国荀彧的生平
  2. 三国鬼才郭嘉死之前,留给了曹操哪三个锦囊妙计?
  3. 荀彧是怎么死的?
  4. 三国正史周瑜怎么样呢?
  5. 三国演义里的对联
  6.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能做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7.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什么意思

何颙曾经评价荀彧是“王佐才也”,而曹操说荀彧是自己的子房,即将荀彧比喻为张良。张良大家都知道,他是刘邦手下的智多星,屡次将陷于僵局和不利境地的刘邦解救出来,而荀彧比张良有过之而无不及,荀彧喜爱熏香,这个风雅从容的男子,被称作“荀令君”,谦谦君子谈笑间竟能消散千军万马,百炼钢也能绕指柔。荀彧,就是这么一个有魅力的人,他用他的智慧和仁义,给纷乱的三国留下了一抹清香。“只有香如故”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出生并不差,他的祖父很出名,他的父亲曾任济南相,当时宦官当权,其父忌惮宦官,因此让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的才华和名气,才避免了遭人非议。永汉元年,被举孝廉,当此之时,奸臣董卓主宰朝政,荀彧弃官归乡,为了躲避战乱又举家迁往冀州。遇到了袁绍,跟着袁绍混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袁绍不靠谱,于是转而投靠曹操,从此便在曹操的麾下。那么荀攸是何人?荀彧与荀攸又是何种关系?

荀彧之死:性格决定人生

王佐之才下一句是什么,王佐之才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荀彧的死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的性格造成的:一是太直白,二是太忠心。

先说他的直白。他向曹操提出他的观点太直白,***如他向曹操提建议时,话语能够委婉一点,态度能够和蔼一点,他或许还能幸免一死,或许不能继续做他的官,但至少留下了宝贵的性命,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生命是最宝贵的,是应该珍惜的啊。

再说他的忠心。他的忠心一是对汉室,二是对曹操。他既对已经不可挽救的汉室抱有恢复的希望,希望能在他或者说他和曹操的努力下能够得到延续和恢复。其实,这都要怪他太固执,或者他读书太少,不懂得朝代的更替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而且任何人也不能阻止社会的进步,汉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会因为他一个人的聪明和努力能够改变的。他太忠于他的汉室,***如他能放弃对汉室的忠心,而不管曹操做什么,那么他的一生又将改写,或许会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令人羡慕的一生。

他对曹操太忠心,正是为了曹操好,他才表述他的观点,希望曹操能够改变既定策略。可是荀彧没有想到人是会变的,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随着他的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对于荀彧的建议,曹操不仅没有***纳,还要干掉手无缚鸡之力的荀彧。哎 ........可怜的荀彧!

三国荀彧的生平

一.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英雄应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刘劭《人物志》),再加上一条道德高尚。周瑜除了符合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致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歌谣流传,非比那些粗莽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最令人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

二. 周瑜受贬低的原因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一书中的一段话很有道理,他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曹操刘备尚且如此,后世的凡夫俗子哪见过如此完美的人物,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孙吴集团。

既不是曹操的正统又不是刘备的道统,孙氏只能算地方割据势力,在后世哪个朝代都不会受到高的待遇。周瑜这么高其他集团的人物又何以自处?所以他们非要在周瑜原本完美的脸上抹点泥。其他的不说,他们想周瑜年纪轻轻就这么成功一定是骄傲自满得很,少年得志又这么自信那一定是年轻气盛了。虽然历史上的周瑜当大事时也不算年轻了,而且他是最谦逊有礼貌的,但在三国志平话中他就已经是骄傲自满的代表了,因为在凡夫俗子眼里这样优秀的人物加之又少年得志不骄傲才怪。今天的周瑜再想***,年轻气盛这一条他也是很难反干净的。因为周瑜咄咄逼人的谋略风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他谦让服人的个性真的很矛盾。有时也觉得史书上的周瑜有点完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可能加上年轻气盛这一条看上去更生动更有灵气更像个活生生的人,但那样他已经不完美了。

周瑜受到更大的贬低和歪曲当然是演义了。为了美化演义第一男主角诸葛亮,罗贯中可说是耗费了心机。因为诸葛亮除了在刘备死后有些作为外,在此之前除了出使了一次东吴余下的事就是为刘备管管粮草足食足兵而已,要拔高他不用非常之策可不行。于是只能对不起周瑜了。再说如前所述周瑜是刘备集团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演义的主题就是尊刘,谁叫周瑜曾经和刘备过不去,对不起你也是应该的。而周瑜这么优秀功劳又这么大,把他的功劳夺过点也够诸葛亮形象美一阵的。另外周瑜这么这么完美好最让人嫉妒了,现在也让你尝尝嫉妒别人时的难受!而且被你这么有本事的人嫉妒的人,他的本事不是大到海里去了?于是余下的事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上毫无过结的周瑜和诸葛亮成了水火不容的对手,诸葛亮夺走了周瑜的功劳夺走了他优秀的品格,这还不算还要夺走他的生命,在周瑜死时还不放过他,逼着他说下“即生瑜, 何生亮”这句名言,硬要周瑜在临死时在诸葛亮脸上再涂点脂粉。罗贯中对周瑜也太残酷了!好好的周郎何止脸上被涂点泥,简直是带上了大泥罩已经面目全非了。但这毕竟是***,里面的周瑜诸葛亮只是文学形象,而演义用周瑜陪衬诸葛亮这一手法在塑造人物上还是成功的。周瑜虽变成了另一个人但他毒中还是有点美的,这是原来的周瑜坯子太好,虽歪曲丑化得不成样子他美的本质还是抹煞不了的。而且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点:周瑜比诸葛亮大七岁,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为刘备来向东吴求救的,一个堂堂东吴大都督怎么会嫉妒一个毫无作为初出茅庐的后辈呢?

三.关于俗的演义和雅的历史

周瑜在演义里被丑化贬低其实也没什么,只要大家明白那不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就行。可惜演义的影响太大了,不要说那些箪浆贩食的粗人,就是所谓的文化人也逃不过。但是那些分不清演义和历史的所谓文化人都是付出代价的。袁枚《随园诗话》就说到某个文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生瑜生亮的话被人一生讥为笑柄。又有某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因为分清历史和***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如果你水平有限尽可以谈***,最看不惯只有几两醋的水平还要妄谈历史。因为这些人所依据的是演义里虚构的东西,推导再严密又会有什么结果?再说用***中荒诞无稽的事去说历史人物不管是谁,除了反映自己的无知外也是对历史人物最大的不尊重。历史上的周郎是最性度恢弘的,在演义里他被歪曲但造就了“千古完人”诸葛亮形象,而且变出来的怪‘周瑜’也成了心胸狭窄的典型人物,有典型性在文学上还是成功的。所以受再大的委屈他也是能折节容下的,但如果用演义里虚构的东西去说历史上的周瑜,他再大度也会气得吐血了。然而俗的东西往往有市场,象正史这种阳春白雪之类雅的东西难免曲高和寡。

周瑜著作——《长河吟》

难道他们差别那么大吗?

三国鬼才郭嘉死之前,留给了曹操哪三个锦囊妙计?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曹操帐下首席谋臣,被曹操称赞为“吾之子房”。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他为“荀令君”。后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他曾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详细资料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张邈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响应张邈,投靠吕布阵营。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惇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惇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会见郭贡,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认为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回师濮阳击败了吕布。这次荀彧又一次救了曹操,保住了曹操的根基。如果曹操这次没有荀彧和程昱的死命保城,曹操可能会像刘备一样,落得个半生飘零的下场。

兴平二年(195)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薛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皆保城,不得樵***。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县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这是荀彧撼古震今的一次谋略,曹操正因为***纳了荀彧的意见奉天子,才一举成为东汉末年最有实力的军阀,为以后所有战争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群、杜畿、司马懿(此处有争议 据晋书宣帝纪“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及魏武为丞相,又辟为文学掾,敕行者曰:“若复盘桓,便收之。”帝惧而就职” 据后汉书“彧又进操计谋之士从子攸,及锺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戏志才等,皆称其举”)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因为失败丧命。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不乏溢美之词,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彧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202)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宜复古置***,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却反对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三国志·杜畿传》裴松之注《傅子》)。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

建安十二年(207)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公。

荀彧是怎么死的?

郭嘉在临终前交代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权交代了征战辽东的全部路线方针。或许是在病榻之上思索良久,郭嘉这一次的战略布局十分由灵性,他通过揣摩人心,打消了众人担忧的刘表乘机攻打许都的隐患,让曹操直接出兵攻打西北沙漠,征战少数民族,从而一举平定了北方战乱,让曹魏阵营坐稳了北方。这是郭嘉最后一次出手布局,连诸葛亮了解到全部战略方针后都对郭嘉钦佩不已,可见他确实不负鬼才之名。

而郭嘉交代的第二句遗言则是曹魏阵营之中的人员安排。要知道郭嘉病死时不过三十岁,是曹操身边有名的谋士之中最年轻的,因此曹操一直将郭嘉带在身边,想让他成为自己百年之后辅佐自己儿子的托孤之臣,郭嘉在临死前深感曹操对自己的信任,于是推举起人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虑。在他的设想中,荀彧在当时素有“王佐之才”之称,治世能力极,而钟繇自幼聪慧过人,善于内政,因此郭嘉推举这两人治理曹魏内政;而被称为“谋主”的荀攸,征战沙场时计谋层出不穷,战略眼光独到,昔年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就是遵照了荀攸“声东击西”的计谋,而程昱善于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战场情况随机应变,两人都是战场上出谋划策极为出色的谋士,因此外政征战可以依靠这两个人。曹操听到郭嘉的举荐后,果然不遗余力的任用起这四人,可以说曹魏阵营能够逐渐强大起来,此四人功不可没,而在这之后,郭嘉不遗余力的举荐同样十分重要。

而郭嘉对曹操说的最后一句遗言,则是要曹操提防司马懿。郭嘉认为司马懿为人处世的圆滑老辣,以及城府之深远在自己之上,若自己没有病故,还能靠着自己的智谋压司马懿一筹,让曹操能逐渐收服司马懿。然而郭嘉命不久矣,他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够压的住司马懿,同时这样的人才,一旦被汉室或者孙权刘备所用,对于曹魏阵营而言是极大的危险,如果曹操最终没法让他真心诚意的臣服,那就将司马懿杀了以绝后患!

要知道能让郭嘉都极为提防,放心不下的人,当然也会是一名普通的人!曹操一方面惊讶于司马懿能让郭嘉自叹不如,另一方面则在思考自己能否真正让司马懿臣服于自己,正在思量间,郭嘉已经与世长辞了。

郭嘉死后,曹操果然用郭嘉的战略方针一统北方,同时更让自己免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骚扰的后顾之后,与此同时,他大力提拔荀彧等郭嘉在遗言中提到的四人,让曹魏的内部实力大增,但对于郭嘉的最后一句,也是最关键的一句遗言,曹操却没有完全遵从。

由于郭嘉已死,曹操之前想留给儿子的托孤之臣自然要换一个人选,而曹操一直压着司马懿,不委以重任,就是希望曹丕能在继位后重用司马懿,让司马懿报曹丕之恩,最终为曹丕所用。虽然郭嘉早已将后来的事情看的通透,但就因为曹操一时的心动,最终让曹魏势力被司马家掌控,若当年曹操听信郭嘉的话,直接杀掉司马懿,或许最终一统三国的就是魏国了,可惜曹操的一世英名。

三国正史周瑜怎么样呢?

荀彧是服毒***的。

在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并加封九锡。但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于是惹恼了曹操。在曹操征伐孙权时,故意让他到谯县劳军,并将其留在军中,封为光禄大夫。后来,曹操派人给荀彧赠送食物,但器中空无一物,荀彧也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被迫服毒***。

荀彧是曹操称霸天下的重要谋臣。其在战略方面规划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蓝图,像“挟天子令诸侯”就是出自于他手。在战术方面,有“保全兖州三城”、“官渡扼袁绍”等战术。在政治方面,为曹操推荐了荀攸、杜袭、郭嘉等人才。因此,他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的主要影响力:

荀彧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他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敬称为“荀令君”。他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战术方面,他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三国演义里的对联

周瑜的名字出自一个非常美的成语:握瑾怀瑜。他就是一块玉,玉树临风,身材高大健壮,容貌俊美。二十四岁当上中郞将,娶天姿国色的小乔为妻,吴郡的人都爱他,唤他?周郎?。他精通音律,即使是喝了很多酒之后,乐曲如有缺误,他一定回头看,当时有谚语说: ?曲有误,周郎顾。?唐代李端写《听筝》一诗还用了这个典故:?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火烧赤壁在古今战役中是叹为观止的,一者作战的双方统帅都是盖世英雄,二者处在兵力悬殊的东吴一方居然在长江上点起一把火。东吴统帅周瑜是何等人物,竟能做出如此有如天机之事?

他是?王佐之才?,?性度恢廊?。曹军南下,?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一封?今至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的战书飘至孙权案前,张昭等众大臣又力主投降,孙权之心何在何安?唯有周瑜力主一战,并有理有据地分析政治形势、两军实力和地利水土,使之心安,一句?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燃起孙权雄心壮志,坚定抗曹之心。

一个?王佐之才?仅仅?性度恢廊?是不够的,周瑜是位?上上将?,用兵如神。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鲁肃说过一段精辟的?将帅之道?:?这兵字大有学问,兵者有可见之兵,荷戟执戈,肉躯之身乃可见之兵。不可见之兵者,日月星辰,风云水火,山川之灵气,如此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而真正做到?万物万象,均可以为兵?的神人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

他久居江南,熟悉长江一带的一草一木、水域风向,甚至气候,故能在长江天险赤壁点起一把火,烧得曹军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当时的战况有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八百年后苏轼是这样追慕战时的周郎: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死后,孙权曾与陆逊等人谈论周瑜:?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陈寿在正史巜三国志》中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等词相称。宋徽宗时追尊周瑜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是什么?为何能做到“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三国演义》中的对联约有373副之多

(1)刘关张励志联:同心协力,救国扶危 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2)玉泉山关帝庙联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4)徐庶口占二副:

①驽马并麟麟 寒鸦配鸾凤

②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5)诸葛亮口占联四副:

①笔下虽有千言 胸中实无一策

②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③伏路把关饶子敬 临江水战有周郎

④整备窝弓以擒猛虎 安排香饵以钓鳌鱼

(6)孔融抒怀联:

座上客常满 樽中酒不空

(7)论人联

吕布骂董卓“上欺天子,下虐生灵”;

刘备称刘表“名称八俊,威镇***”

曹操称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徐母称刘备“屈身下士,恭己待人”;

周瑜称辩士“舌如利刃,口似悬河”

鲁肃称庞统“上通天文,下晓地理”;

刘璋骂***“卖主求荣,忘恩背义”

曹女称曹操“功盖寰区,威震天下”

(8)叙事联

兵临城下,将至壕边

枪刀映日,金鼓震天

三载亡秦,五年灭楚

外患未宁,内忧将作

招军买马,积草屯粮

放鱼入海,纵虎归山

四海难容,一身无主

逢山开路,遇水叠桥

(9)抒怀联

重扶社稷,再立江山

斡旋天地,补缀乾坤

春夏读书,秋冬***

扫清奸党,恢复中原

(10)明理联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

情虽兄弟,义同君臣

归师勿掩,穷寇莫追

(11)外貌联

写刘备“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写关羽“丹凤眼,卧蚕眉”;

写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写马超“虎体蕴臂,彪腹狼腰”;

写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

写诸葛亮 “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写魏延“面如重枣,目若朗星”;

写庞统“浓眉掀鼻,黑面短髯”。

(12)内质联

写曹操“有机谋,多权变”;

写孙策“招贤纳士,屈已待人”;

写西凉兵“***勇健,个个英雄”,

写诸葛亮妻“上通天文、下察地理”。

(13)动作联

写张飞“圆睁环眼,倒竖虎须;

写关羽“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

写荆州百姓“中箭着枪,抛男弃女”;

写曹军“人如潮涌,马似山崩”;

写东吴军“势如飞马,疾似流星”;

赵云“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纭,如飘瑞雪”;

写蜀军“饥餐渴饮,夜住晓行”;

写蜀兵“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

(14)环境联

写天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

写景色“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写襄阳“城上遍插旌旗,壕边密布鹿角”;

写元宵“金吾不禁,玉搔无催”,

写泸水“云收雾散,风静浪平”;

写蜀军“鼓角喧天,火炮震地”;

写蜀军“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写天气“清风习习,细雨纷纷”。

(15)回目联

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

庞令明抬榇决死战,关云长放水淹七军

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

(16)回尾联

冲***气高万丈,仆地肥躯做一堆

欲除君侧宵人乱。须听朝中智士谋

丁原仗义身先丧,袁绍争锋势又危

六搏阻关徒受死,一军拦路复争锋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棋逢敌手难相胜,将遇良才不敢骄

(17)插***

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

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桩夫,难听虎豹之吼

参考资料:

语文天地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什么意思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群雄并起,以自己的方式给晦暗的夜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彩。

其中备受争议的,莫过于曹操。 许劭曾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世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们都能够看出曹操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集贤能与残暴于一身的人物,麾下却聚集了相当一部分的能人志士,如此奇观,不能不令人好奇。

那么,曹操的用人之道究竟为何?

曹操麾下能人甚多,谋臣诸如荀彧、郭嘉,武将诸如典韦、张辽,这样的阵容在乱世之中不可谓不豪华。

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这些人大多是主动投奔曹操的,忠心耿耿为其效力,令人瞠目。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年少时便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彼时袁绍出身望族,门第好,声望高,天下门生趋之若鹜。然而荀彧在为其效力数载后,却转而投奔曹操,供其驱策。

后来曹操帐下的戏志才去世,荀彧便又为曹操举荐了郭嘉。郭嘉此人虽说长年隐居,为人低调,名气不如荀彧,但是眼光颇为独到,一见曹操便为之倾倒,称其为自己“真正的主公”。

再说典韦,典韦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是陈留太守张邈手下的一名军士,却在张邈与曹操决裂时转投曹操。曹操本人也非常够意思,不仅让他带领亲兵,常事身侧,还投其所好,供给他超出常人两倍的酒食,可谓宠信非常。

由此可见,曹操身边的人才可以说各有来路,上至官僚贵族,下至平民豪杰,辐射范围之广,举世罕见。

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某个群体的肯定,那说明他与这个群体志趣相投;可是当一个人能够获得各个群体的肯定,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身上有常人难以拒绝的魅力。

那么,曹孟德的魅力是什么?

关于曹操的个人魅力,我们从荀彧后来的评价中可窥见一二。在荀彧看来,袁绍空有“四世三公”的名头,却嫉贤妒能,心胸狭隘;手下能人众多,却不能知人善任,还喜欢胡乱猜忌;战场之上,好谋无断,贻误战机——他并不具备成大事者应有的品质。

反观曹操,求贤若渴,虚怀若谷;虽然出身不高,却能够明达事理,任人唯贤。治军甚严,令行禁止。这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应有的样子。

由此看来,曹操确实在用人之道上颇有讲究。

首先,曹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乱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不仅仅是民不聊生,礼乐崩坏,更重要的是他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的基础,并将恶意无限放大。

在这样的世道,若想成就一番事业,获得别人的信任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曹操手下效力的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是保持观望,明哲保身的人。

更不用提敌人安***来的细作,若是一招不慎,便可能被趁虚而入,***插上一刀。

曹操也没有火眼金睛,他无法区分这些牛鬼蛇神憨厚忠实的面皮下掩盖的真实是什么。但他也不能因此投鼠忌器,瞻前顾后吧?因此他选择对每个人都真诚相待。

魏种叛逃,曹操怒不可遏,命令手下掘地三尺也要把他抓回来。可当魏种被五花大绑抓回来时,曹操又亲自下堂给人松绑,将其官复原职。

陈宫叛逃,被曹操抓回来后一心求死,曹操虽有心重新启用却也无可奈何,只得掩面痛哭,并答应安顿好陈宫的家人。

正是曹操这种真诚待人的行为,才招揽了相当一部分文臣武将到其帐下,直至今日,仍是一桩美谈。

其次,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数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过“因材施教”的主张,即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人才。

曹操在用人方面也是如此。崔琰品行端正,廉洁奉公,曹操便让他去选拔官吏;任峻做事一丝不苟,曹操便让他去屯田。一个好的领导者从来不需要五项全能,只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便是难得的品质。

曹操善于发现人的闪光点,并且愿意为此包容对方的缺点。丁斐爱贪小便宜,但是曹操看中他坚毅稳重,才谋出众,每次都会接纳他建议,即使知道他为官不廉,也没有过多计较。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曹操这是助纣为虐,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况且乱世之中,平定天下为第一要事,曹操作为一个集团的核心人物,凡事从大处着眼,自然就要学会有的放矢。什么都想保全的人,最终什么都得不到。

最后,便是在军队的管理上,曹操能够做到赏罚分明,严格军纪。曹操身边的臣子、士兵,都是和他多年征战,出生入死的兄弟,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救过曹操的命。

深厚的感情可以成为团结集体的粘合剂,也可以成为制造混乱的催命符。一个王朝,一家企业,一支军队,如果只按感情论事,没有明确严格的纪律,最终一定会朋党林立,各抱一角,最终成为一团乱麻。

曹操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虽然和手下的谋臣将领感情深厚,但是在大是大非上绝不含糊。杨修善解暗语,为曹操分忧解劳。但当他胡乱讲话动摇军心,曹操照样把他拖出去斩首示众。大军行至麦田,曹操的马因受惊踩踏麦田,曹操也割发代首以正军规。

严明的军纪、对人才的爱惜,这样的曹孟德,谁人不诚心归附呢?

曹操的用人之道,很容易被后人不屑一顾。有的人认为他虚伪,有的人认为理所应当。然而纵观古今,大道易懂,实践很难。

项羽出身何等高贵,天命所归,民心顺服。可他战场猛如虎,用人怂如鼠。张良出走,韩信出奔,就连一直扶持他的范增都弃他而去。

若要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四世三公的袁绍又好到哪里去?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曹操之后,决策者又都是明智贤能之人吗?洪秀全失败的例子还在那里摆着呢。

对曹操的评价,可谓是千人千面。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穿过 历史 的重重迷雾看***相,也许世人皆错看他曹孟德。但他的用人之道已经证明了他是那个时代最会识人的伯乐,是最宽容的领导者。纵使天命不归,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在所有人心中***留下了一笔。

一时之枭雄,一世之英雄,舍曹孟德其谁?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意思是:主持忠贞的志向,恪守谦虚退让的人格。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句子。侍中荀彧曰:“不可。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闻言,勃然变色。

这是当时曹操要称帝,想问问手下看法,别人都是顺杆拍马屁,唯独荀彧对曹操说的这话,白话就是,曹当初不是想完成匡扶汉室这伟大的事业吗?汉室复兴后你就消停告老还乡别琢磨称帝。因此曹操才杀了荀彧。

扩展资料:

”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出于荀彧之口。荀彧的”王佐之才“生平如下:

荀彧出身颍川荀氏,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知名当世,

号为神君。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年少时有才名,才得以免于别人的讥议。后来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永汉元年(189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荀彧弃官归乡。对父老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乡人们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认为袁绍最终不能成大事。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这是我的子房啊!”于是任荀彧为别部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董卓残暴已经超出常理,一定会因祸乱暴弊,不会有什么作为的。”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百度百科-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