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自任,师心自是的是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6 0
  1. 刚腹自用成语是什么意思
  2. 是字怎么组词
  3. 四字成语,第三个字是自,都有哪些
  4. 带师字的四字成语
  5. 什么什么自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6. 关于《明史·王守仁传》部分文本翻译。。注意,是逐字翻译。。最少,下面的内容大意都要涉及

一 师什么什么名成语

一共可组两个成语,互为反义。

1. 师出无名

师心自任,师心自是的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

成语释义: 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

事没有正当理由。

2. 师出有名

成语释义: 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

事有充足的理由。

二 什么无名的成语

什么无名的成语

出师无名榜上无名兵出无名师出无名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三 与师出无名类似的词

shī chū wú míng成语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感 *** 彩 中性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近义词 平白无故反义词 名正言顺,师出有名成语例句且劳民伤财,穷兵默,师出无名,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

四 带师的成语中师的意思

比较多,不过很详细,如下:成语(点击查看详解)解释百世之师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减师半德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良师益友能给人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良师诤友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百世师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不耻相师不以互相学习为耻。陈师鞠旅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军队发布动员令。多口阿师指喜欢多话的人。狗头军师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归师勿掩,穷寇勿追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教无常师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抗颜为师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惊师动众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开山祖师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名师出高徒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能者为师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事不师古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师道尊严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万世师表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无师自通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先圣先师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问罪之师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兴师问罪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一伙人去上门责问。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枕席过师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拜赐之师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班师得胜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班师回俯见“班师回朝”。出师不利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出师无名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劳师糜饷谓徒劳兵力,空费军饷。老师宿儒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辱国丧师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丧师辱国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事无常师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师心自是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师严道尊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宋·韩淲《涧泉日记》:“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行师动众谓指挥大军作战。兴师动众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学无常师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枕席还师见“枕席过师”。至圣先师至:最。旧时特指孔子。宗师案临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尊师贵道亦作“尊师重道”。尊师重道尊:尊敬;重:重视;道:道理。尊敬师长,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一字师 〖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五 师出无名的成语解释及意思

师出无名shī chū wú míng

成语解释: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成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六 无名之师这个成语是出兵还是没出意思上

名之师这个成语是指:出兵了,但出兵没有正当理由。

成语: 无名之师

拼音: wú míng zhī shī

解释: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出处: 《后汉书·袁绍传》:“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

举例造句: 他三镇知你远去,也不能兴无名之师了,将军以为何如? 清·孔尚任《桃花扇·移防》

七 师出无名的成语典故

出 处 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上》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臣闻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典故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占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统治。不久,项羽率大军进入咸阳,杀了秦朗的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 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接着,他派人向他所拥立的楚怀王禀报了入 秦的情况。怀王表示,按以前的约定办:谁先打败秦军、攻人咸阳,谁 就当秦王。项羽虽然是后进咸阳的,但他倚仗自己兵马强大,所以自 封为西楚霸王;而将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到道路险阻、人烟稀少的巴 蜀之地去。同时,给了楚怀王一个徒有虚名的尊号——义帝。但不久,又暗中指使人把义帝杀死。 项羽的这些举动,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汉王刘邦领兵到 了洛阳,董公对刘邦说: “我听说顺德的昌盛,逆德的灭亡。没有正当理由,做大事就不 能成功。项羽无道,杀了他的君王,为天下人所怨。您乘此率军征伐, 四海之内都会仰慕你的德行。这样,您就同从前的周武王讨伐殷纣 王一样,兴的是仁义之师。” 从此,刘邦与项羽进行了长期战争。

出处《汉书·高帝纪上》

八 灯谜里的成语故事(6) 师出无名

“师出无名”本义是指出兵没有正当的理由。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

“师出无名”出自《汉书·高帝纪》: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军进驻霸上,兵临秦都咸阳城下。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束手就擒。刘邦进入咸阳后,命人把秦宫中的珠宝财物统统封存起来,并与城中老百姓约法三章,表示决不做残害百姓的事,然后率军出城,回驻霸上。

不久,项羽浩浩荡荡杀至函谷关。他听说刘邦在咸阳城内收买人心,想在关中称王,不禁大怒,想除掉刘邦。刘邦自知敌不项羽,只好亲自前去见项羽,再三声明自己不敢在关中称王。项羽见刘邦态度诚恳,就打消了杀他的念头。

几天后,项羽率军进入咸阳,命人处死了秦王子婴,并下令放火焚烧了秦宫。四十万楚军在城内大肆杀戮,任意掳掠,整个咸阳成了一座人间地狱。不久,项羽在彭城自立为西楚霸王,随后又密谋了义帝。项羽这些残暴的举动,引起了诸侯王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指责项羽滥施暴力、大逆不道。

这时,汉王刘邦领兵到了洛阳。新城三老董公向他献计道:“自古以来,顺德者昌,逆德者亡;师出无名,事不能成。当前项羽倒行逆施,残害了义帝,为天下人所痛恨。您可乘此时机,兴仁义之师,以替义帝报仇为名,去讨伐项羽。这样一来,天下的诸侯王都会仰慕您的德行,听从您的命令。”

刘邦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纳了董公的建议。于是刘邦亲自为义帝发丧,派使者去给各个诸侯王发号施令,说:“天下共立义帝,我们作为臣子都尊他为天子。现在项羽在江南了义帝,实在是大逆不道啊!我亲自为义帝发丧,我的三军将士都穿着白色孝服,哀悼君王。现在我要兴仁义之师,愿随各位诸侯王一起去讨伐义帝的项羽”。

从此,刘邦便与项羽展开了长达数年之久的楚汉之战。

九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并写出相应的成语(成语中的该字也是所解释的意义) 例:齐师伐我(击鼓进军) 师出无名

一鼓作气

深孚重望

竭泽而渔

逐鹿中原

十 成语 师出无名 出处

师出无名(成语)

[shī chū wú抄 míng]

没有理由而出兵打仗,泛指做某件事缺乏正当理由。

[出处]南北朝·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师出无名;此是和义。”

[近义]平白无故兵出无名

[反义]名正言顺师出有名

刚腹自用成语是什么意思

1、胸无城府

解释: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出自:《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全无心机

近义词心口不一、襟怀坦白、心口如一、光明磊落、胸无宿物

反义词公诸同好、居心叵测、秘而不宣、莫测高深、笑里藏刀

2、不刊之论

解释: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

示例: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近义词不易之论、天经地义、不刊之说、颠扑不破

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似是而非、不足为法

3、文不加点

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出自:汉·祢衡《鹦鹉赋序》:“衡因为赋,笔不停辍,文不加点。”

示例:援笔一挥,文不加点。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七步之才、文无加点、一气呵成

反义词咬文嚼字

4、万人空巷

解释: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出自:宋·苏轼《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诗:“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

示例:此时路旁看的,几于万人空巷,大马路虽宽,却也几乎有人满之患。?

语法: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欢迎等盛况

近义词人山人海、万头攒动

反义词穷乡僻壤、十室九空

5、久***不归

解释:***:借;归:归还。原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自:《孟子·尽心上》:“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示例:谢山《鲒埼亭集》本欲仿此,然谢山殁后,其遗稿为杭世骏借去,久***不归,后之编刻者,多未能如原恉也。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近义词有名无实、逾期不归

反义词完璧归赵、迷途知返

是字怎么组词

刚腹自用成语的意思是刚:强硬;愎:固执,任性;自用:自以为是。多指人倔强固执,独断专行,听不得他人意见建议。

1、读音

gāng bì zì yòng。

2、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3、近义词

师心自用:师心:拿自己的心当作老师,原指心领神会,这里指只相信自己的想法;自用:自以为是。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独断专行:独断:独自决断。行事专断,不顾别人的意见。形容作风不民主。

一意孤行:一意:一个人的意志、意愿,引申为固执;孤行:独自行事。指谢绝别人的请托,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案件。现指不听别人的劝告,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多指不***纳他人的意见,顽固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独断独行。

刚腹自用造句

1、他总是刚愎自用,从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是与他的想法相反的。

2、他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他的骄傲和刚愎自用,他过于自信,以至于无法接受别人的意见或建议。

3、我已经警告过他,但他还是刚愎自用,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最后导致了失败。

4、楚霸王项羽因刚愎自用,导致他失去了原本有可能赢得的战争,最后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

5、他的刚愎自用让他在工作中处处碰壁,但即使这样,他还是不愿意听取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6、一向以他的决断和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著名。然而,这种刚愎自用的行为渐渐开始对公司内部的团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王明不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而是坚持自己的决策,即使这些决策对公司并不利。

四字成语,第三个字是自,都有哪些

是 shì

组词:

1、是非?shì fēi

词义:指事理的对与错;泛称口舌的争论。

例句:他们的这些是非,我是不想再搅合进去了。

2、于是 yú shì?

词义:连词。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也指这时,表示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某种结果。

例句:眼看体弱的学员有些跟不上了,于是教官宣布休息。

3、是否 shì fǒu

词义:指对不对、是不是

例句:是否真的有美好天堂呢?

4、唯利是图 wéi lì shì tú

词义: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干。含贬义。

例句:他可真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5、国是 guó shì

词义:国家的重大政策。

例句:党和国家***与来自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在人民大会堂济济一堂,共商国是。

6、物是人非 wù shì rén fēi

词义: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例句:他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故乡,可是时过境迁,这里早已物是人非。

7、比比皆是 bǐ bǐ jiē shì

词义: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例句:植物园里叫不上名字的花比比皆是。

8、莫衷一是 mò zhōng yī shì

词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例句:专家对恐龙的灭绝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9、可是 kě shì

词义: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关系,常和前面的虽然相呼应;先由虽然引出一层意思,后用可是一转,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当于但是。

例句:登山虽然很累,可是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

10、一无是处 yī wú shì chù

词义: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

例句:他也有优点,不能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其它组词:

正是、可是、总是、是非、自以为是、要是、不是、但是、头头是道、只是、就是、于是、口是心非、若是、是否、是非曲直、浑身是胆、共商国是、比比皆是、实事求是、各行其是、物是人非、似是而非、马首是瞻、一身都是胆、是非分明、谁是谁非、一无是处、横是、是是非非。

带师字的四字成语

第三个字是自 成语(222个):

情不自禁、无地自容、刚愎自用、作茧自缚、唾面自干、自暴自弃、洁身自爱、毛遂自荐、

自由自在、自怨自艾、监守自盗、沾沾自喜、夜郎自大、怡然自得、聊以、孤芳自赏

自言自语、顾影自怜、自作自受、咎由自取、洁身自好、怡然自乐、狂妄自大、不由自主、

悠然自得、师心自用、泰然自若、登高自卑、自给自足、挥洒自如、玩火自焚、无师自通、

独立自主、喜不自胜、喃喃自语、放任自流、不能自拔、谈笑自若、自私自利、改过自新、

自吹自擂、不攻自破、作法自毙、自生自灭、***自危、坦然自若、情不自已、卑以自牧、

居功自傲、神情自若、自卖自夸、自高自大、引咎自责、顾盼自雄、反躬自问、骄傲自满、

夫子自道、闭关自守、行远自迩、自业自得、应付自如、头梢自领、悔过自新、抚心自问、

高傲自大、洋洋自得、自轻自贱、运用自如、自始自终、不打自招、陶然自得、***自在、

神色自若、悲不自胜、扬扬自得、超然自逸、悠闲自在、山木自寇、退食自公、爽然自失、

矜功自伐、听其自然、谈笑自如、傲睨自若、夷然自若、安闲自得、晏然自若、自觉自愿、

开合自如、从容自如、悔过自责、蹉跎自误、昂昂自若、怅然自失、引虎自卫、顾盼自豪、

***自如、强食自爱、束修自好、膏火自煎、言笑自若、燕幕自安、计过自讼、安闲自在、

放虎自卫、欣欣自得、清闲自在、欺人自欺、束身自爱、意气自若、反躬自责、自吹自捧、

刚戾自用、意气自如、强直自遂、引狼自卫、斤斤自守、举止自若、人不自安、拥兵自固、

矜己自饰、沾沾自满、无地自厝、不知自爱、养虎自啮、束身自好、言笑自如、洁身自守、

杜门自绝、杜门自守、蚁穴自封、运掉自如、监主自盗、泾渭自明、植党自私、无地自处、

作法自弊、不知自量、坐地自划、故步自画、不敢自专、沾沾自好、桀骜自恃、逍遥自娱、

养虎自残、短垣自逾、束手自毙、闭境自守、形影自吊、养虎自毙、力不自胜、神意自若、

昂然自得、养虎自齧、抚躬自问、任其自流、***自得、形影自守、故步自封、扪心自问、

师心自是、听其自流、无为自化、引过自责、造茧自缚、冷暖自知、闭阁自责、反身自问、

泾渭自分、主守自盗、固步自封、高凤自秽、燃糠自照、果于自信、高凤自秽、反身自问、

为法自弊、头稍自领、炫玉自售、反躬自省、超然自得、遨翔自得、自媒自炫、吐丝自缚、

怡然自若、悔罪自新、沉痼自若、汪洋自肆、敝帚自享、逍遥自在、束身自修、弊帚自珍、

聊以自娱、***自若、恬然自足、消遥自在、然糠自照、茫然自失、庸人自扰、喷血自污、

不能自已、昂然自若、汪洋自恣、闭合自责、无病自炙、超然自引、***自适、洁清自矢、

无为自成、逍遥自得、悠游自在、闭关自主、任其自然、沾沾自炫、欣然自得、享帚自珍、

按行自抑、闭门自守、跋扈自恣、悠游自得、饮醇自醉、操纵自如

什么什么自什么的成语有哪些

带师字的四字成语有班师回朝、狗头军师、尊师重道、无师自通、兴师动众。

1、班师回朝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ān shī huí cháo,意思是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出自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译文:你奉圣旨打败吐蕃,平定西地区,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就应当请求功受赏。

2、狗头军师,汉语词汇,读音gǒu tóu jūn shī,意思是指旧时***戏曲中所说在军中担任谋划的人,现在泛指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

出自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

译文:第二天,又向众人宣布鬼入朝,论功行赏;就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

3、尊师重道(zūn shī zhòng dào),汉语成语,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译文: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没有不尊重师道。

4、无师自通( wú shī zì tōng),指没有经过老师或者其他人的传授和指点帮助就能理解、摸透或者通晓某种东西。

出自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译文:没有老师,通过思考,禅(了解自己) 可以解决问题,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行,言语已经不能形容。

5、兴师动众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ing shi dong zhong,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力量。

出自《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译文:将军在战场发号施令军士愿意听从,将军兴师动众作战,士卒愿意出征,到了战场,士兵不怕死,要奖罚分明。

关于《明史·王守仁传》部分文本翻译。。注意,是逐字翻译。。最少,下面的内容大意都要涉及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闲自在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按行自抑 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昂然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

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跋扈自恣 形容为所欲为,无所忌惮。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闭关自守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敝帚自珍 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不打自招 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能自拔 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能自已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操纵自如 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

超然自得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超然自逸 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沉痼自若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蹉跎自误 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人生虚度年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独立自主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杜门自绝 杜门:关门不出;绝:断绝。闭门不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杜门自守 关闭大门,安分守已。

短垣自逾 垣:短墙;逾:越过。自己越过短墙。旧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放虎自卫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放任自流 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抚躬自问 反过来问一问自己。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改过自新 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刚愎自用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高傲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

膏火自煎 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孤芳自赏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顾盼自雄 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顾影自怜 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故步自封 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固步自封 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挥洒自如 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悔过自新 悔:悔改;过:错误;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悔恨以前的过失,决心重新作人。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监守自盗 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骄傲自满 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洁身自好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矜功自伐 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

斤斤自守 斤斤:拘谨的样子。谨小慎微,自求无过。

咎由自取 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居功自傲 自以为有功劳,觉得了不起。

狂妄自大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聊以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聊以自娱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宽慰。

毛遂自荐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情不自禁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燃糠自照 比喻勤奋好学。

***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任其自流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任其自然 任:听任;其:代词,他,它。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

山木自寇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神色自若 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束身自好 束身:约束自己,不使放纵;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纯洁。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谈笑自若 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听其自然 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吐丝自缚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唾面自干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玩火自焚 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汪洋自恣 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

无病自炙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逍遥自得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全文:王守仁传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馀姚人。因曾在阳明书院讲学,世称阳明先生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正德元年冬天(1506),因上疏救言官戴铣等,冒犯了权宦刘瑾,受廷杖,谪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诛后,起用为庐陵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后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因镇压农民起义与平定宗室朱宸濠叛乱,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文学家。为文主张直抒胸臆,不依傍古人。其文平易畅达,自成一格。《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为文博大昌达,诗亦透逸有致”。著有《王文成公全书》。

王阳明先生:

王守仁 (1472-1529) 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

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

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亲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

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

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

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其哲学思想(王学)及姚江学派详见《学术文献编》专章。 在余姚遗迹有了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心学***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当代大诗人余秋雨的同乡.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蒋虽不堪,却亦有其过人之处,由此可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陆九渊乃公认之天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远的心灵琢磨:“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权威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概已而立了罢。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定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后代,却不能阻止改变后代的思维。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激动道:“原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类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这虽只是事实性判断,但亦隐然包含了在无穷中即无穷的大胆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如果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念地久天长深入人心的国度,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晚年之时这样解释我心即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确实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明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心学之一大特点即是“扩充法”:找着善根良心,然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础后,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善根”的过程。他自以为没有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迂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娄一斋。

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倾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产生了确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点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株连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世认为,即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必定听得此论。

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烦的:“些许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权势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一般地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的,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境。对于阳明来说,这里实在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候自然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

然而被抛到这种绝地,整个世界却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阳明被抛回“初民社会”,可以每天思考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在每一天都要经历生死之境且早已经过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先受杖刑,后遇杀手,阳明终于知道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军事上,这也许只是一句鼓舞士气的大话,但在生存哲学,生存智慧的锤炼创建时,却是必须如此的“基本原理”:不临“实事”之真际,不可能求出真真切切的“是”来。用存在主意的话说,即:不进入临界状态,不可能发现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无法看清楚“在”的本质。阳明却无暇穷究这些“学”,他要捕捉的是切实而行的“理”。于是当他将37年的家底都拼将出来,把拥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蕴都用头皮顶出来之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顿悟了,这即是著名的“龙场顿悟”。

顿悟之后,阳明道:“圣人之道,我性已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一场误会。”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后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自成体系,又道:“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驳斥理学,正式竖起心学之大旗。

“心即理”直承陆九渊。这一思想很明显地体现于王的一个论断:“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一说,颇近似于佛家的一段机锋:

“风动邪?幡动邪?”

“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

这其实缘于王阳明的求思经历。与陆九渊近似,王亦曾经向虚幻之佛理寻求心学之突破,不同的是,陆是由于不屑于求名师,王则是求明师而不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事极玄,显然属于不可信之说,但是王阳明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佛理之于王的影响。

第二是“致良知”,关于此点,后世学者毁誉参半,甚至有人极端的认为。这是王拿来愚弄老百姓以利于统治者统御的工具,乃是大大的“毒草”,此言大谬。当时之世,紫禁城中,皇帝昏聩,数年不朝;朝堂之上,*佞当道,良善遭恶;市井之中,百姓好*,不死进取,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提倡人们“发明本心,固受自操”,使人明明德,修自身,实为劝世之良药。而改观今日之社会,道德底线已近于崩溃,恶人几无所畏惧,善者几无所依仗,骇人听闻之事,伤天害理之举,时有发生,岂可曰今日之道德论远胜于阳明之“致良知”邪?

王阳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知行合一”。这是他最为人推崇的一个主张,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于此说,他才得以成为与朱熹等人彻底“划清界限”,与陆九渊一道,负手傲立于儒家另一顶峰,让后人“传唱”至今。

儒家之学到宋代时,“二程”已是绝对权威,而按此脉络发展起来形成的“程朱”之学,也已隐然成儒家正统学说,至于其所主张的“知而后行”,自然也被“沉默的大多数”所接受,成为哲学之“主流”,而王阳明以其无匹才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由此可见,王之知行合一时极重视实践精神的,是讲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所以后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义大家而断言他之论断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想结合”是毫不沾边的,实乃武断。黑格尔、费尔巴哈显然不是马克思的信徒,但他们的唯物主义何辩证法不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吗?

“知行合一”作为一种理论,也成功的指导了王的一些特殊行动,最著名的是平宁王之。王阳明不是军事家,也不是阴谋家,宁王反叛后朝野震动,许多军事家阴谋家都束手,独有被曾被朝廷打入大狱的他站出来作战。王是没有正式的官军来统御的,所辖的只不过是金陵城附近州县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刚被招安的土匪流寇,三千人以上就称“大军”,然而阳明却用这支队伍无往不利,四十天而竟全功,一时被誉为“大明军神”。——一介大儒,指挥千军万马若提笔研墨,不是“知行合一”又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王作为明史上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之一,却在得胜之后,毁去所有宁王与朝臣通密之信,几乎是“故意”为朝堂上一帮早睁红了眼睛的人留下了把柄,于是这帮小人发难的时候,王终于再度被贬,飘然入山,从容地做他的心学***去了——他大概亦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