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斫轮的故事及寓意,《轮扁斫轮》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6 0
  1.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翻译
  2. 轮扁论读书故事的轮扁根据什么说“圣人之言?都是糟粕
  3. 斫轮老手的故事出处
  4. 轮扁斫轮 古文翻译
  5. 轮扁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轮扁斫轮的轮扁是什么时期
  6. 庄子反对读书的寓言故事?
  7. 轮扁斫轮的赏析

1、轮扁斫轮故事的内容。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轮扁斫轮的故事及寓意,《轮扁斫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轮扁斫轮故事的解释。

 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借指精湛的技艺。

 3、轮扁斫轮故事的出处。

 《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翻译

 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值得我们反复去了解,去赏析。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卖油翁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油翁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为便于学生理解,此句在大多数教材中都没有出现,但在原文中的确提到,在此特补)

 *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

 善射:擅长射箭 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尝:曾经。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àn):点头

 之:凑足音节。

 不亦……乎:(难道)不也……吗?

 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

 乃:于是,就。

 取:拿出。

 置:放置。

 覆:覆盖。

 徐:缓缓地。

 杓(sháo):同“勺”,勺子。

 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唯:只,不过。

 遣:打发 。

 遣之:打发。

 湿;沾湿

 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解牛斫轮:指庖丁解牛与轮扁斫轮。

  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轮扁论读书故事的轮扁根据什么说“圣人之言?都是糟粕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翻译为: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个句子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梓州官僚赞·张俭》,主要讲述了梓州刺史张俭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故事。而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也是关于技艺高超的工匠和精湛的技能的故事。

在庄子的故事中,庖丁解牛时能够全神贯注地观察牛的内部结构,掌握牛的关节和筋骨的连结之处,从而轻松地将牛分解成若干块。而轮扁斫轮则是讲述一个名叫扁的木匠,在制作车轮时,对木材的质地、纹理和硬度都有深刻的了解,手上的功夫也非常精湛,所以制作出来的车轮非常牢固、耐用。

而柳宗元在《梓州官僚赞·张俭》中引用这个典故,旨在说明张俭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对梓州地区的情况非常了解,能够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游刃有余地处理政务。同时,这句话也表达了柳宗元对张俭的赞扬和敬佩之情。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的背景: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文献《庄子》。《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寓言故事和哲学思想。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他能够熟练地分解牛体,做到游刃有余,而他的技艺高超之处在于他掌握了牛体的内在结构和筋骨连接之处。

这个故事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是,人们应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现象。只有真正掌握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而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这句话,则是柳宗元在《梓州官僚赞·张俭》中引用这个典故,用来形容张俭处理政务的熟练和精湛。柳宗元认为,张俭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对梓州地区的情况非常了解,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政务。

柳宗元在赞扬张俭的精湛技艺和卓越能力时,强调了对于事物内在规律的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性。只有真正了解了事物的内在规律,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种思想不仅在古代具有指导意义,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斫轮老手的故事出处

原文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庄子· 天道》

白话

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正在那里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桓齐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圣人的书.”桓齐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不在人世了.”

“那么,”轮扁说,“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脸:“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么能妄事议论呢!你有道理可讲出来,有道理我可以放过你;讲不出道理来,决不饶你的性命!”

轮扁斫轮 古文翻译

桓公读书于堂,轮扁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耳。”桓公曰悖然作色而怒曰:“寡人读书,工人焉得而讥之哉!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然。有说。臣试以臣之斫轮语之。大疾则苦而不入,大徐则甘而不固,不甘不苦,应于手,厌于心,而可以至妙者,臣不能以教臣之子,而臣之子亦不能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老而为轮。今圣人之所言者,亦以怀其实,穷而死,独其糟粕在耳。”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轮扁是什么时期的人物,轮扁斫轮的轮扁是什么时期

一、译文:

世人所贵重的道,载见于书籍,书籍不过是语言,语言自有它可贵之处。语言所可贵的是(在于它表现出的)意义,意义自有它指向之处。意义的指向之处是不可以用言语传达的,而世人因为注重语言而(记载下来)传之于书。

世人虽然贵重书籍,我还是觉得不足贵重,因为这是贵重(那)并不(值得)贵重的。本来,可以看得见的是形状色彩;可以听得见的是名称和声音。可悲呀!世人以为从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就足以获得那大道的实际情形。可是形状、色彩、名称、声音实在是不足以表达那大道的实际情形的。知道(大道)的不说,说的又不知道(大道),那世人又岂能认识它呢!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

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

又问:“圣人还在吗?”

桓公说:“已经死去了。”

轮扁说:“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

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轮孔宽舒则滑脱不坚固;轮孔紧缩则轮辐滞涩难入。只有不宽舒不紧缩,才能手心相应,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这里面有规律,但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二、先秦·庄周《轮扁斫轮?》原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

公曰:“圣人之言也。”

曰:“圣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出自《庄子·天道》。《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慈、***仁,***意等大伪。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反对读书的寓言故事?

1.轮扁是春秋时期的人,轮扁是齐恒公时期有名的一位造车工人,《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和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说明单靠语言不能传授造轮的技术。

2.轮扁斫轮是指精湛的技艺,斫轮是指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

3.轮扁认为只有宽、舒、紧、缩适合,才能“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制作出质量最佳的车轮。

轮扁斫轮的赏析

一些说读书以知伤性的议论到有很多,只是直接说反对读书的话,能够沾的上边的记得也就是天道篇里的齐桓公读书的故事,我直接给你原文和译文:

原文: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选自《庄子·天道》

译文: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轮扁说:“我用我从事的工作观察出这样的道理。砍制车轮,卯眼砍得宽大就松滑而不牢固,卯眼砍得窄小就涩滞安插不进,不松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把这个规律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学得到,因此年纪七十了却还要在年老时砍制车轮。古代的人同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都一起消失了,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也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只是这个故事也不能认为是明确的反对读书,主要表达的是对古今不同的议论,也就是天道,郭象注里说:当古之事,已灭于古矣。虽或传之,岂能使古在今哉。

其实庄子书中并不是说要反对读书,而是说不要在无穷的知识中迷失,更不要被外在的人或事物伤及本性,他人的思想并不是你的,你拥有你自己所应拥有的,是对自我意志的最高追求。

庄子内篇第三养生主第一句就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不追求无穷的智慧,是为了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人在各种物欲与情感中总是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真知真性,这样就算得到了无数外物,也是一种丧失。是精神的丧失。

最近我有在想,人存在于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吗?作为学生,我们又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吗?或许又应该仅仅为了更好的前途而读书吗?更甚之,人类不断向前进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发展而发展吗?是因为存在而不停发展吗?如果不能明白进步,发展的最终本源,最高理想,如果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中迷失,那么我们的前进不过是在加速迈向毁灭而已。

或许对这些问题我们不会得到结果,但是我们要为自己留下一个***,为心留下一颗自我的***,一株植物的最初是***,在内心留下一颗***,使自己在不懈的追求中,不要忘记的最初的心。想来我都已经忘记太多了,和以前相比,觉得自己都变了好多。

好了,不说了。

本我中诞生自我,用自我来守护本心吧。人可以找到真我的。

评点   《轮扁斫轮》是庄子虚构的一个故事。它通过轮扁讲述自己砍制车轮的体会,说明了三方面的道理:一是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靠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规律;二是时代不同,不能泥古不化,要懂得变通;三是要心手相应,手中所做要能符合心中所想。“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在写法上运用对话构成一个小故事,语言凝炼、准确。文中又多处运用对偶手法,使行文参差中含有整齐美,读来琅琅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