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蒸下煮的上一句,上蒸下报典故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6 0
  1. 含阖的四字成语
  2. 文言文怎么上
  3. 下的四字成语
  4. 文言文上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5. 文言文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6. “上”字开头的成语

1.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上蒸下煮的上一句,上蒸下报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 是 文言文意思是什么

是 形容词义:1、会意字。

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是,直也。——《说文》。

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而疑是精粗之体。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2、对的;正确的。

王弗是。——《国语·楚语》。

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

——《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注:“善也。” 彼人是哉。

——《诗·魏风·园有桃》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林觉民《与妻书》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代词义:1、此;这。是谓伐德。

——《诗·小雅·宾之初筵》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汉·贾谊《论积贮疏》动词义: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2、订正。

如是正:订正;校正。3、遵从;以为法则。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

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4、关系词。

表示肯定判断之词。正是四国。

——《诗·曹风·鸤鸠》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林觉民《与妻书》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宋·沈括《梦溪笔谈》6、表示让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宋·柳永《雨霖铃》7、尝试。用同“试”。

如是猜:试猜。8、像;似。

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副词义:1、表示肯定。

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

是致:以致;因此。连词义:1、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名词义:1、商业、职业或***的事务、业务或国务。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

——范晔《后汉书》2、姓。助词义:1、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刘开《问说》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词义梳理:1、正;不偏斜。2、正确。

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4、认为正确;肯定。

5、订正。6、遵从,以为法则。

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

10、表示答应之词。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

12、代词。此,这;这里。

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

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

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

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

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

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19、连词。表示***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21、助词。犹“夫”,表发端。

22、通“视”。23、通“寔”。

足,满。24、通“寔”。

实在;真实。25、通“氏”。

26、通“时”。此时,这时候。

27、用同“试”。尝试。

28、犹“甚”。怎样。

29、犹“甚”。极;很。

30、用同“事”。事情。

31、姓。三国吴有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3. 就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汉语解释

常见含义

[2]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3]1.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1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③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这个人” 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3.用在时间词后面,表示“。。的时候” 例: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 ②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4.放在数词之后。 例: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助词

1.用在***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 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唐·柳宗元《黔之驴》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生僻/不确定含义

1.(不确定,虽然许多版本异译为该含义,但《古汉常用字典》中查不到,可能与助词中的含义1相同)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例: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不确定)助词,放在***设复句中,表示***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4.(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4]《说苑·政 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4.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古白话是六朝以后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为历代通俗文学所使用的书面语。文言文是古代汉语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著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5. 这句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后面那句一朵倾城醉未苏是现代人乱入的吧?

原文如下:

渔家傲

一夜越溪秋水满。

荷花开过溪南岸。

贪***嫩香星眼慢。

疏回眄。

郎船不觉来身畔。

罢***金英收玉腕。

回身急打船头转。

荷叶又浓波又浅。

无方便。

教人只得抬娇面。

全文解释

①越溪: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溪。此泛指江南溪流。 ②嫩香:

指荷花。星眼:星眸,明亮的眼睛。南朝宋王韶记《太清记·华岳夫人》引李

湜云:“笑开星眼,花媚玉颜。” ③疏;忽略。眄(miàn):斜视。 ④金英:

莲蕊,呈金**。玉腕:指女子白润的手腕。 答案补充 一位江南***莲姑娘荡舟荷花丛中,与情郎偶然相会的场面,展示出江南水乡男女青年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答案补充 一个少女***莲之时忽然遇到心上人,不觉羞从中来,急于躲闪。但不知是过于羞急而躲闪不及还是本不想离去,终于停下莲船抬头相视。生动而周折的描写把少女的天真、娇羞、喜悦的神态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但词中出现的情节,并不是作者第三者的叙述,而是借助词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来展示。这样,叙事性和抒情性便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词地表现力。

答案补充 骤雨初歇荷香十里的莲塘里,一位少女正忙着***莲。因为忙,因为“贪***嫩香”,便无暇旁顾,所以“疏回眄”,以致“郎船不觉来身畔”。那位少年情人大概也不是故意要使意中人“不觉”。只是他看得痴了、呆了,所以“赏花不知船行快”,自己也陷入了“不觉”之中,忽然就来到少女的“身畔”了。这的确是一幅妙不可言的美丽图画:少女素手翻飞,星目流盼(有一双星星般闪亮的大眼睛,少女的美丽是可以想见的了),专心致志地***莲;那少年郎在满塘繁茂的荷花中蓦然发现了自己的情人,不禁心驰神往,双目勾连,情无他注,不知不觉间“移船相近邀相见”,却失于鲁莽,“冒犯”了红颜。顷刻间,美少女芳心大乱、乍惊还喜,手足无措了,且看——“罢***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你看她乱成了什么模样! 答案补充 少女亦惊亦喜,虚惊而实喜。见到了意中人,欲走又不愿走,慌乱中,“荷叶又浓波又浅”,把一条小船给搁浅了。一声“无方便”,似嗔实喜,爱多于怨。走又走不得,避也避不得,“教人只得抬娇面”了。惶急之际,万般无可奈何之际,这“娇面”一抬,必是娇羞无限、妩媚可人,同时也表现了沉浸于爱情之中的少女泼辣、直率、勇敢的一面——封建礼教桎梏下,一位少女敢于在青年男子面前“抬娇面”,没有几分泼辣和勇敢是做不到的。若换了一位闺中千金,当是时也,她宁肯投身入水也是断断不肯“抬娇面”的。

6.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含阖的四字成语

包含“下”的成语共有552个

1)碍上碍下

2)安营下寨

3)按纳不下

4)按捺不下

5)傲上矜下

6)巴人下里

7)百下百全

8)百下百着

9)半上半下

10)半上落下

11)包打天下

12)比下有余

13)笔下超生

14)笔下春风

15)笔下留情

16)笔下生花

17)笔下有铁

18)鞭笞天下

19)兵临城下

20)不差上下

21)不耻下问

22)不分高下

23)不分上下

24)不媿下学

25)不愧下学

26)不欺地下

27)不上不下

28)不相上下

29)不在话下

30)不知高下

31)谄上傲下

32)谄上骄下

33)谄上欺下

34)谄上抑下

35)朝野上下

36)彻上彻下

37)陈蕃下榻

38)承欢膝下

39)承上启下

40)承上起下

41)城下之盟

42)城下之辱

43)澄清天下

44)驰名天下

45)持鳌下酒

46)耻居人下

47)床下安床

48)床下牛斗

49)怆然泪下

50)怆然涕下

51)垂耳下首

52)刺上化下

53)从天而下

54)催人泪下

55)错落高下

56)刀下留人

57)等而下之

58)等米下锅

59)低眉下首

60)低眉下意

61)低三下四

62)低声下气

63)低首下气

64)低首下心

65)低头下心

66)低心下意

67)地下修文

68)地下组织

69)帝辇之下

70)蹀躞不下

71)独步天下

72)肚里泪下

73)对证下药

74)对症下药

75)恶居下流

76)恶湿居下

77)放下包袱

78)丰墙硗下

79)丰墙墝下

80)风前月下

81)风斯在下

82)冯妇下车

83)俯首下心

84)附上罔下

85)附下罔上

86)富有天下

87)甘败下风

88)甘拜下风

89)甘处下流

90)高下其手

91)高下任心

92)高下在口

93)高下在手

94)高下在心

95)各不相下

96)功盖天下

***)瓜田李下

98)冠上履下

99)贵贱高下

100)滚鞍下马

101)汗如雨下

102)汗下如流

103)颔下之珠

104)河汾门下

105)黑灯下火

106)横行天下

107)花前月下

108)花下晒裻

109)花下晒裈

110)怀柔天下

111)黄泉之下

112)急转直下

113)寄人篱下

114)寄人门下

115)寄人檐下

116)甲冠天下

117)兼善天下

118)江河日下

119)江流日下

120)僵持不下

121)降心下气

122)劫制天下

123)借坡下驴

124)经纶天下

125)经纬天下

126)敬上爱下

127)敬上接下

128)敬贤下士

129)九泉之下

130)久居人下

131)就汤下面

132)居高临下

133)居下讪上

134)举国上下

135)据高临下

136)军临城下

137)胯下蒲伏

138)胯下之辱

139)郐下无讥

140)困勉下学

141)拉不下脸

142)拉人下水

143)浪迹天下

144)老死牖下

145)雷峰塔下

146)泪如雨下

147)泪下如雨

148)礼贤下士

149)李下瓜田

150)林下风度

151)林下风范

152)林下风气

153)林下风韵

154)林下风致

155)林下高风

156)林下清风

157)林下神仙

158)林下之风

159)临危下石

160)凌上虐下

161)陵上虐下

162)留中不下

163)柳下借阴

164)落井下石

165)落阱下石

166)买上告下

167)买上嘱下

168)瞒上欺下

169)眉高眼下

170)眉下添眉

171)每况愈下

172)每下愈况

173)勐虎下山

174)名动天下

175)名高天下

176)名满天下

177)名闻天下

178)名显天下

179)名扬天下

180)名重天下

181)鸣谦接下

182)抹不下脸

183)目空天下

184)目无下尘

185)目下十行

186)拿下马来

187)赧颜汗下

188)能上能下

189)泥沙俱下

190)牛口之下

191)牛山下涕

192)弩下逃箭

193)鸥鸟不下

194)赔身下气

195)平治天下

196)七上八下

1***)七行俱下

198)凄然泪下

199)欺上瞒下

200)欺上罔下

201)骑虎难下

202)泣数行下

203)泣下如雨

204)泣下沾襟

205)牵牛下井

206)谦恭下士

207)谦躬下士

208)墙高基下

209)轻身下气

210)求贤下士

211)屈高就下

212)权倾天下

213)泉下之客

214)畎亩下才

215)日下无双

216)柔声下气

217)扫除天下

218)山间林下

219)潸然泪下

220)赏高罚下

221)上谄下渎

222)上谄下骄

223)上蹿下跳

224)上窜下跳

225)上好下甚

226)上和下睦

227)上焌下报

228)上陵下替

229)上漏下湿

230)上嫚下暴

231)上慢下暴

232)上勤下顺

233)上情下达

234)上求下告

235)上替下陵

236)上天下地

237)上吐下泻

238)上下浮动

239)上下交困

240)上下其手

241)上下天光

242)上下同门

243)上下同心

244)上下同欲

245)上下为难

246)上下无常

247)上下相安

248)上下一心

249)上下有等

250)上下有服

251)上下有节

252)上行下效

253)上溢下漏

254)上援下推

255)上烝下报

256)上蒸下报

257)上智下愚

258)舌挢不下

259)舌桥不下

260)赦不妄下

261)升高自下

262)生上起下

263)声泪俱下

264)声威天下

265)十年窗下

266)十行俱下

267)食不下咽

268)矢如雨下

269)矢下如雨

270)世风日下

271)势倾天下

272)视下如伤

273)释车下走

274)手下留情

275)手援天下

276)首下尻高

277)束上起下

278)双管齐下

279)顺流而下

280)俗下文字

281)损上益下

282)忐上忑下

283)涕泪交下

284)涕泗交下

285)天高地下

286)天高听下

287)天王下界

288)天下承平

289)天下大乱

290)天下大屈

291)天下大势

292)天下大同

293)天下大治

294)天下第一

295)天下鼎沸

296)天下独步

2***)天下归心

298)天下莫敌

299)天下奇闻

300)天下太平

301)天下滔滔

302)天下为公

303)天下为家

304)天下为笼

305)天下为一

306)天下文宗

307)天下无敌

308)天下无双

309)天下匈匈

310)天下汹汹

311)天下汹汹

312)天下一家

313)天下一宗

314)通上彻下

315)痛下针砭

316)头上末下

317)投井下石

318)投阱下石

319)投石下井

320)拖人下水

321)妄下雌黄

322)威振天下

323)威震天下

324)为天下谷

325)为天下笑

326)委决不下

327)屋下架屋

328)屋下作屋

329)***下流

330)无从下手

331)无敌天下

332)无下箸处

333)吴下阿蒙

334)五行并下

335)五行俱下

336)夕阳西下

337)膝下承欢

338)席卷天下

339)下坂走丸

340)下比有余

341)下笔便就

342)下笔不休

343)下笔成篇

344)下笔成文

345)下笔成章

346)下笔风雷

347)下笔如神

348)下笔有神

349)下不来台

350)下不了台

351)下不为例

352)下车冯妇

353)下车泣罪

354)下车未几

355)下车伊始

356)下车之初

357)下车之始

358)下车作威

359)下乘之才

360)下官不职

361)下回分解

362)下交不渎

363)下井投石

364)下里巴人

365)下里巴音

366)下临无地

367)下临无际

368)下陵上替

369)下落不明

370)下马冯妇

371)下马看花

372)下气怡色

373)下气怡声

374)下乔迁谷

375)下乔入幽

376)下情上达

377)下情上通

378)下塞上聋

379)下榻留宾

380)下学上达

381)下愚不移

382)下寨安营

383)下知地理

384)下逐客令

385)下自成蹊

386)相持不下

387)燮和天下

388)心上心下

389)星前月下

390)一鼓而下

391)一匡天下

392)一齐天下

393)一上一下

394)一统天下

395)衣被天下

396)依人篱下

3***)怡声下气

398)疑误天下

399)倚人卢下

400)倚人庐下

401)有两下子

402)语妙天下

403)御下蔽上

404)誉满天下

405)誉塞天下

406)月下风前

407)月下花前

408)月下老儿

409)月下老人

410)月下星前

411)云游天下

412)谮下谩上

413)咋舌不下

414)折节下士

415)辙环天下

416)贞下起元

417)正冠李下

418)正身率下

419)正中下怀

420)知人下士

421)直上直下

422)指日可下

423)诌上抑下

424)助人下石

425)自刽以下

426)自郐而下

427)自郐以下

428)自上而下

429)自下而上

430)纵横天下

431)樽前月下

432)半部论语治天下

433)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434)比上不足,比下有馀

435)不出户,知天下

436)不见棺材不下泪

437)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438)达则兼善天下

439)大白于天下

440)大树底下好乘凉

441)丢下耙儿弄扫帚

442)东一下西一下

443)犯天下之不韪

444)放下屠刀,立便成佛

44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46)干打雷不下雨

447)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448)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449)滑天下之大稽

450)鸡肥不下蛋

451)家天下

452)降尊临卑,屈高就下

453)阶下囚

454)看人下菜碟

455)看人下菜碟儿

456)昆山之下,以玉抵鸟

457)老子天下第一

458)骊龙颌下取明珠

459)礼下于人,将有所求

460)李下无蹊径

461)落笔妙天下

462)马上得天下

463)瞒上不瞒下

464)谩上不谩下

465)冒天下之大不韪

466)名下无虚士

467)男儿膝下有黄金

46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469)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470)千里始足下

47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72)强将手下无弱兵

473)强将之下无弱兵

474)且听下回分解

475)三分天下有其二

476)三下五除二

477)上不上,下不下

478)上不在天,下不着地

479)上不沾天,下不着地

480)上不属天,下不着地

481)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482)上得天时,下得地利

483)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484)上梁不正下梁歪

485)上气不接下气

486)上穷碧落下黄泉

487)上山捉虎,下海擒龙

488)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489)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490)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491)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49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493)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494)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495)上之所好,下必甚焉

496)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4***)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498)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499)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500)堂上一唿,阶下百诺

501)滔滔者天下皆是

502)桃李遍天下

50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04)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505)桃李满天下

506)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507)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508)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509)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510)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511)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512)天下老鸹一般黑

513)天下老鸦一般黑

514)天下乌鸦一般黑

515)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516)天下无不散之宴席

517)天下无难事

518)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51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20)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521)万钱无下箸

522)唯恐天下不乱

523)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524)无敌于天下

525)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526)膝下有黄金

527)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528)下笔如有神

529)下马威

530)下乔木入幽谷

531)先下手为强

532)香饵之下,必有死鱼

533)挟天子以令天下

534)行下春风望夏雨

535)雄鸡一唱天下白

536)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537)言语妙天下

538)眼里揉不下沙子

539)一举成名天下闻

540)一举成名天下知

541)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542)一叶落知天下秋

543)以天下为己任

544)有理走遍天下

545)月下老

546)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头

547)糟糠之妻不下堂

548)折节下谋士

549)折节下贤人

550)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551)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552)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文言文怎么上

1. 阖 成语 阖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风云开阖、纵横捭阖、阖门却扫、阖第光临、阖门百口、纵横开阖1.风云开阖 成语拼音 fēng yún kāi hé 成语解释 开:散开;阖:聚合。

形容风云或聚或散,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动荡变化 成语出处 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成语繁体 风云开阖 成语简拼 FYKH 成语注音 ㄈㄥ ㄩㄣˊ ㄎㄞ ㄏㄜˊ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2.纵横捭阖 成语拼音 zòng héng bǎi hé 成语解释 战国时策士为推行合纵或连横策略而进行游说的手段。后形容在政治、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

纵横:合纵与连横;捭:开;阖:合。成语出处 汉 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鬼谷子 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 成语繁体 纵横捭阖 成语简拼 ZHBH 成语注音 ㄗㄨㄥˋ ㄏㄥˊ ㄅㄞˇ ㄏㄜˊ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横,不能读作“hènɡ”;捭,不能读作“bēi”;阖,不能读作“ɡài”。近义词兵不厌诈、远交近攻 成语例子 政客错实力以自雄,军人***名流以为重,纵横捭阖,各戴一尊。

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五回 英语翻译 tactics of a skilled diplomat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都想对付秦国,但是他们的态度分为两派,以张仪为首的一帮人到处游说服从秦的领导,支持秦国统一六国,这一派叫横;以苏秦为首的鼓吹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的叫纵,但他们各自为政,最终被秦所灭3.阖门却扫 成语拼音 hé mén què sǎo 成语解释 阖:关闭;却:拒绝,停止;却扫:谢客。关上大门,不再打扫庭院路径。

指闭门谢客,不和外界往来 成语出处 汉·王粲《寡妇赋》:“阖门兮却扫,幽处兮高堂。” 成语简拼 HMQS 成语注音 ㄏㄜˊ ㄇㄣˊ ㄑㄩㄝˋ ㄙㄠˇ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不和外界往来。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闭门却扫 英语翻译 ***oid h***ing contacts with the outside world

成语繁体 阖第光临 成语简拼 HDGL 成语注音 ㄏㄜˊ ㄉ一ˋ ㄍㄨㄤ ㄌ一ㄣˊ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邀请的客套语。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 当代成语 成语例子 欢迎你阖第光临我们的婚礼 英语翻译 All yo5.阖门百口 成语拼音 hé mén bǎi kǒu 成语解释 指全家所有人 成语出处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赵岐传》:“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成语繁体 阖门百口 成语简拼 HMBK 成语注音 ㄏㄜˊ ㄇㄣˊ ㄅㄞˇ ㄎㄡˇ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指全家所有人。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举家上下、全家老少 成语例子 臣阖门百口,仰戴隆恩,无可报答,惟有竭诚尽力,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庶以少酬造之万一耳。

明张居正《归葬事毕谢恩疏》6.纵横开阖 成语拼音 zòng héng kāi hé 成语解释 指操纵自如。成语出处 明 方孝孺《赠王时中序》:“繇是而寓于术,纵横开阖,无所施而不宜,岂若专门独学者之劳且 哉!” 成语繁体 纵横开阖 成语简拼 ZHKH 成语注音 ㄗㄨㄥˋ ㄏㄥˊ ㄎㄞ ㄏㄜˊ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 四字成语 感 ***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纵横开合。

2. 含睱的四字成语

好整以暇 整:严整;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

急不暇择 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目不暇接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

日不暇给 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

山 *** 上,应接不暇 山 *** :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日无暇晷 形容没有一点空闲的时候。

席不暇暖 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应接不暇 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自顾不暇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不遑暇食 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

饥不暇食 肚子饿了也没空吃饭。形容全神贯注地忙于事务。

敬事不暇 敬:恭敬。事:侍奉,为他人效劳。暇:空闲。恭敬地为他人奔走效劳,忙得没有闲暇之时。

救过不暇 见“救过不赡”。

磨盾之暇 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目不暇给 美好新奇的事物太多,眼睛来不及看。

食不暇饱 暇:空闲。没有空好好吃饭。形容整日忙碌,连吃饭也没空。

疾雷不暇掩耳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霆不暇掩目 〖解释〗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自救不暇 〖解释〗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

3. 带悉字的四字成语

词不悉心悉:尽,全。言词不能完全表达心意。

洞悉底蕴洞悉:清楚地知道;底蕴:内情,事情的具体内容。透彻地观察到事物的详细内情。同“洞见底蕴”。

洞悉其奸洞悉:清楚地知道;奸:奸诈。看清楚对方的阴谋诡计。同“洞烛其奸”。

洞悉无遗洞:深入,透彻;洞悉:知道。对一切观察得很清楚。

工力悉敌工力:功夫和力量;悉:完全;敌:相当。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相当。常形容两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词,指不精良。

悉帅敝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指不精良。

悉索敝赋悉:全部;索:尽;敝:谦辞,谓不精良。指尽全国所有的兵力。也指拿出所有的一切来供应。

悉听尊便一切由您的意思。

纤悉不苟苟:随便、马虎。形容对事情十分认真,丝毫也不马虎。

纤悉必具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

先悉必具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

悉心毕力悉心:尽心;毕力:尽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力悉心:尽心;竭力:用尽全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竭虑悉心:尽心;竭:尽。用尽全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悉心戮力悉心:尽心;戮力:用尽全力。竭尽智慧和力量。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一点都没有遗漏。

悉心整饬饬:整理。用全部精力对某事或某一机构进行整顿。

一体知悉一体:一律。一律通知照办。旧时公文用语。

铢两悉称悉:都;称:相当。形容两者轻重相当,丝毫不差。

至孅至悉孅:通“纤”;悉:详尽。形容极其细致周密

至纤至悉纤:细;悉:周全。形容极其细致周全。

--------------------------------

带悉的成语 ~\(≥▽≤)/~附加解释

4. 含有贯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贯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

全神贯注、

鱼贯而入、

一以贯之、

豁然贯通、

融会贯通、

如雷贯耳、

恶贯满盈、

融汇贯通、

腰缠万贯、

鱼贯而行、

潜心贯注、

气贯长虹、

贯虱穿杨、

稔恶盈贯、

痛贯心膂、

贯颐奋戟、

万贯家私、

横从穿贯、

红腐贯朽、

首尾贯通、

万贯赀财、

贯鱼之序、

淹会贯通、

忠心贯日、

一发双贯、

一仍旧贯、

枉直同贯、

才贯二酉、

同条共贯、

积非习贯

5. 带上下的四字成语

上下的四字成语 :

上上下下、

凌上虐下、

七上八下、

上陵下替、

谄上骄下、

谄上抑下、

敬上接下、

丰上杀下、

上下有等、

益上损下、

不相上下、

下情上达、

上窜下跳、

上蒸下报、

上替下陵、

上下浮动、

上行下效、

上下打量、

上求下告、

诌上抑下、

不差上下、

头上末下、

上下其手、

上智下愚、

下塞上聋、

上嫚下暴、

上漏下湿、

刺上化下、

能上能下、

欺上罔下

6. 含有窼的四字成语

不落窠臼( bù luò kē jiù)窠臼:窠,鸟兽巢穴。臼,舂米器具。比喻不为陈旧格式所束缚,具有独创性。

发 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 义 :窠:鸟兽或昆虫的巢穴。臼:捣米的器具。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1]

成语典故

宋·吴可《学诗》诗:“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成语故事中秋夜,贾府在大观园中设团圆宴,众人散去后,林黛玉独自凭栏伤心流泪,史湘云来安慰她。两人转换话题,改对月吟诗联句,她们就大观园的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其中“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的取名不落窠臼。

注意:不可写作“不落巢臼”。

造 句:颐和园的设计风格真是独具匠心,不落窠臼。

示 例:1这位年轻画家的画在创作手法上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注:不能用于形容人的性格

7.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含苞欲放、

含情脉脉

含辛茹苦

含血喷人、

含笑九泉、

含污纳垢、

含笑九原、

含恨九泉、

含糊其辞、

含明隐迹、

含哺鼓腹、

含垢包羞、

含糊不明、

含苞吐萼、

含瑕积垢、

含含糊糊、

含沙射影、

含仁怀义、

含商咀徵、

含笑入地、

含笑九幽、

含荼茹毒、

含垢匿瑕、

含英咀华、

含垢忍耻

下的四字成语

1. 如何上好文言文课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目前,文言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模式,先让学生读通,逐字逐句逐篇翻译,分析主题和写法,虽有可取性,但篇篇如是,单调重复,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压抑,缺乏生机活力,久而久之,学生生厌,教师压抑,以至于学生不喜欢文言文,读不懂文言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呢?首要的是还这些古老的文字以鲜活的生命,来打动读者。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文言文也是如此。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呢?如何寻找滋润文言文教学的那一夜春雨、一缕春风、一片春阳呢? 充分备好课 每个老师都会上课,但要上好一堂课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认真的备课。1、备教材。

即教师在对教材熟悉的基础上来理解作者文本、教材文本和读者文本。要明白作者创作这一篇文章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即作者的写作目的。

站在作者立场来想问题、预设问题。教学这一篇文章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即教学的重难点。

站在教材本身来疏理自己教学的思路,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读者)预习或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会想到什么、收获什么,即学生的反馈情况。

站在学生(读者)立场来思考问题。做到以上三个角度就解决了“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备课基本到位。

2、备自己。即教师在授课之前自己的准备,很多时候我们的备课往往停留在备教材上,却忽略了自己,以致课堂教学思路不清、重难点不突出、冷场等情况。

备自己,要求我们在备教材的同时思考怎样来引导学生、怎样过渡、用怎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怎样才能突显课堂的重难点等,备好自己,便可从容地走上讲台。 实现高效课堂 第一、文言课的导入,一定要富于变化 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有足够的兴趣来学习。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许多老师虽然都知道,但一旦运用到实际中就显得单调,只是用现实或几个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来导入。因为这两种导入方法信手拈来,不需花太多的时间来思考。

虽然导入可能和课文的重点没有太大关系,但一个好的导入却决定了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态度。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导入,根据每堂文言课的特点,***用成语导入,讲故事导入,全班讨论导入,动手实际操作导入和古今异同导入等方法,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二、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

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

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真正以生为本。 传统的串讲模式,许多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学生课上记翻译,课后背笔记。

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不到张扬,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笔者认为应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书,对照注释自己翻译,有疑问互相讨论,教师只作点拨,强调更正或是对难点、新知识点精讲。

事实证明,许多简易的文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理解、探究、讨论、思考读懂课文,学生在这种自学中不光学到了知识,而且还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理解了大致文意后,学生结合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解决一些举纲张目的问题。

教师可提出一些学生没有注意但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由学生探究解决。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注重文章思想情感的把握,不能“重言轻文”。 传统的串讲模式偏重于对字词句的讲解,“重言轻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

文言文的学习必然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的不断反复,逐步深入地理解过程。经典的文言文之所以能历经岁月的洗礼,流传至今,除了语言的凝练美和音韵美,还在于它传承着一种崇高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思想情感又会反过来丰富语言内涵,使其更具。

2. 文言文怎么积累

第一、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人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现代汉语7a64e4b893e5b19e31333361306334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战国策,秦策三》)、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平易近人(《史记?鲁周公世家》)……这些脍炙人口、词简意达的成语皆来自文言文,更不必说“事后诸葛亮”、“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典故了.再次,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既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又能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世:《邹忌讽齐王纳谏》告诉我们对于别人的赞美要头脑冷静,仔细分析;而《谏太宗十思疏》则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言文的益处远远不只这些,“学习的最好 *** ,乃对所学材料的举,”,只有从心底里喜欢上了文言文,才能学好它.第二、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文言字词、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1、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同时,古人写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因此,如何断句直接影响着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断句,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关键的词语,判断清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了解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的表达方法,委婉、避讳的行文习惯等.第三,掌握文中对话、转述、引用的一些规律等.如文中常以“曰”、“云”、“谓”等词语作为引用、转述内容前的标志.第四,根据常用于句首、句尾的词语来判断.如常用于句首的词有盖、夫、是时、后、既而、然且、然则、公、窃、寡人等词.常用于句尾的有与、邪、乎、哉等语气助词和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复音虚词.还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嘻等等.第五,还可以根据句中常见的惯用词语来断句.如表示序数和表示顺序的词语,表示疑问的词语.此外,还可以根据常用句式、固定句式或修辞手法来断句.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去理解、体会 文言文大体上可以分为词和句.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其中,实词又可以分为五类:①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词居多.如“妻子”一词在现代文中是一个双音词,意指老婆,而在文言文中则是两个单音词,是指老婆和孩子.②古今异义.包括同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 *** 彩改变和名称说法改变等.③一词多义.如“引”字,本义为开弓,引申义有五种之多:延长、伸长;拖、拉;引导、带领;拿、引用;后退、退却.④通***.包括通用、***借和古今字.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⑤词类活用.包括: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能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3、要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动宾倒装句、宾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第三、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在疏通文字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学生得首先积累一些文言字词.因为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非常重要.。

3. 文言文怎么阅读,读不懂怎么办

第一遍浏览 看大致意思 然后看要考的词句 先看看能不能看懂 第二遍在重点分析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还是重在积累 平时多看多做会有感觉的 碰到读不懂得句子时 先猜然后联系上下文看看对不对 另外可以***设某些字是通***字 或者分析句子结构 看是不是特殊句型 如倒装句 省略句等 当然也要对自己有信心 紧张的话很容易影响发挥的 还有就是实在读不懂的话就把重点放在要考的句子上 可能会碰到文章很难 但是要考的句子很简单的情况

打了这么多。..***纳我的吧。。..

4.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文言文上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下的四字词语

天下第一、

兵临城下、

天下无双、

无敌天下、

独步天下、

纵横天下、

不耻下问、

一统天下、

下里巴人、

瓜田李下、

上下其手、

潸然泪下、

横行天下、

落井下石、

吴下阿蒙、

天下为公、

上行下效、

天下一家、

七上八下、

桃李满天下、

居高临下、

胯下之辱、

糟糠之妻不下堂、

每况愈下、

夕阳西下、

泥沙俱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江河日下、

世风日下

2. 上下的四字成语

上行下效

上下其手

上嫚下暴

上窜下跳

上智下愚

上情下达

上下一心

上烝下报

上和下睦

上下交困

上好下甚

上下同心

上漏下湿

上勤下顺

上慢下暴

上蒸下报

上谄下渎

上下同欲

上援下推

上溢下漏

上替下陵

上陵下替

上下同门

3. 拿得起放的下的四字成语

能屈能伸拼音:néng qū néng shēn〖解释〗能弯曲也能伸直。

指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含义屈,是一种难得的糊涂,一种“水往低处流”的谦恭。

在名利纷争中的“恕”,在困境中求存的“耐”,在负辱中抗争的“忍”,在与世无争中的“和”。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以弱胜强的气概;是“不战而胜”的变通策略,是“无可无不可”的两便思维,是“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自如心态。

成语典故编辑〖出处〗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始有灾变,蠡专其明,可谓贤焉,能屈能伸。”宋·《野叟曝言》一二0回:“大丈夫能屈能伸,况且是心窝里敬服的人,该依着二叔的说话才无后悔。”

栁青《创业史》一部二九章:“那些为了事业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1] 词语辨析编辑〖近义词〗随遇而安、〖反义词〗宁折不屈歇后语大象的鼻子——能屈能伸英译:Can take temporary setbacks 尺蠖之屈编辑锁定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中文名尺蠖之屈拼 音chǐ huò zhī qū释 义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出 处《易·系辞下》名称尺蠖之屈解释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

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

出处《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一种昆虫,爬行时屈伸其身体,状如尺的量物。

信:通“伸”[1] 。近义尺蠖求伸。

文言文游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1.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白话文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当然,其他国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义是什么?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

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2. 文言文中“上”的含义是什么

上 shàng〈名〉 (1)同本义,上面 (2)上天;天帝 (3)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4)君主;皇帝 (5)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6)时间,时候 (7)方位词,边,畔 上 shàng〈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2) 时间或次序在前 (3) 远;久远 (4) 犹正,主要意义 (5) 广大 (6) 丰足 上 shàng〈动〉 (1) 登;上升;向上 (2) 上报;呈报 (3) 进献,送上 (4) 崇尚,提倡 (5) 上缴;交纳。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文言文的什么意思是什么

什么:

表示询问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质

你从那里得到了什么消息

表示询问某物或某事的情况

告诉我你在找什么

虚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闻到一种什么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么,你竟挂念他

表示责难

你笑什么?

表示询问在它前面的词或一系列的词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这是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表示惊讶或激动

什么,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汉语》

疑问代词。表示疑问。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荐》:“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於国东门,携所业先诣二公……韩始见题,而掩卷问之曰:‘且以拍板为什么?’”

《景德传灯录·法达禅师》:“祖又曰:‘汝名什么?’对曰:‘名 法达 。’”鲁迅 《呐喊·药》:“好香!你们吃什么点心呀?”

李广田《<;散文三十篇>;序》:“若问这些文章到底有什么意义,勉强说,也不过是多少地反映了那个旧社会的某些方面。”

疑问代词。表示无须,不必。

唐吕岩《劝世》诗:“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是甚命,问什么卜?!”

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若是 汉 天子早把书明降, 韩元帅 免受人诬罔……我蒯彻也粧什麽风魔,使什么伎俩!”如:你说呀,装什么哑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关词条。

5.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6.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7. 文言文中的 是 什么意思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是寡人之过中是指示代词应该翻译成这而不是这是把是翻译成这是是一个典型的根据翻译而得的一个错误,有些时候翻译句子而得的并不能从中直接提取单字,但绝大部分时候是可以的

“上”字开头的成语

1. 游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意思

yóu

①在水上漂浮。《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游玩。《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③出游;游历。《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

④交往。《鸿门宴》:“秦时与臣游,项伯,臣活之。”

又特指请教学问。《送东阳马生序》:“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游说。《冯谖客孟尝君》:“西游于梁。”

辨游,游。凡有关水中活动,一般只用“游”,不可以用“游”;而有关陆上活动的,“游”与“游”可以通用。

游食吃闲饭。

游子离家外出的人。

jingrui haining

2. 文言文的会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动词义:

1、会意字。古文从合从彡。按彡亦众多意。本义:会合。

会,合也。——《说文》

会,聚也。——《广雅·释诂三》

会同有绛。——《诗·小雅·车攻》

会言近止。——《诗·唐风·杕杜》

会朝清明。——《诗·大雅·大明》

会诸其币。——《仪礼·聘礼》

以会天地之藏。——《礼记·月令·季秋》

然后天下会于一。——柳宗元《封建论》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范仲淹《岳阳楼记》

2、晤见;会见。

时见曰会。——《周礼·太宗伯》

相见于却地曰会。——《礼记·曲礼》

会者何,期辞也。——《公羊传·桓公十年》

留待作遗施,于今天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与燕王会境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使协调一致;符合。

音韵清畅,又深会女心。——梁·吴均《续齐谐记》

4、(多指在饭馆、茶楼中)付(款)。如会钞、会钱。

5、领悟;领会。

6、应当;应须。如会须:当须;应当。会应:该当。

名词义:

1、器物的盖子。

《礼经》:器之盖曰会,为其上下相合也。——《说文·会·段注》

敦启会。——《仪礼·士丧礼》

命佐食启会。——《仪礼·士虞礼》

2、业务、社交或其他性质的***。

会论虞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乃罢会。——《资治通鉴》

3、时机。如适逢其会。

4、人物荟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会垣:省城;都市。

5、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团体或团体组织。如帮会、会同馆:明代接待各国使者的地方。

6、灾厄;厄运。

百六有会,《过》、《剥》成灾。——《后汉书·董卓传赞》

7、民间一种小规模经济互助形式。一般由发起人约集若干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发起人使用,以后按议定或拈阄决定的顺序轮流使用。

正在各书店里约了一个会,每店三两。——《儒林外史》

8、中医经络穴位名。

扁鹊乃使***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古代中国历法所用的单位,等于10800年。

三十年为一世;十二世计三百六十年,为一运;三十运计一万八百年,为一会;十二会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邵雍《皇极经世书》

副词义:

1、必然;一定。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古乐府《孔雀东南飞》

长风破浪会有时。——唐·李白《行路难》

2、恰巧;正好。

会天大雨。——《史记·陈涉世家》

会其怒。——《史记·项羽本纪》

会幸苑中。——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会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会宾客大宴。——《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表示范围。相当于“皆”“都”。

弦、匏、笙、簧,会守拊鼓。——《礼记》

连词义:

1、相当于“与”“同”“和”。

上遣侍郎马尔泰会查郎河按治,于义坐夺官。——《清史稿·刘于义传》

会:kuài

动词义:

1、会意字。本义:计算;总计。本指年终结账。后泛指算账。

会,合也。——《说文》

会,岁计也。——《玉篇》

会,大计也。然则零性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孟子·万章下》正义

凡场务、仓库出纳在官之物,皆月计,季考,岁会。——《日知录》卷二十四

岁终,则会,唯王及后之服不会。——《周礼·天官》

听出入以要会。——《周礼·小宰》。注:“月计曰要,岁计为会。”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么

1.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2.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3.结构: (1)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2).***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风。" "美哉,我少年中国。

" [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yuè)乐(lè),与人乐(yuè)乐(lè),孰乐(lè)?'(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固定结构 1)、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 精卫填海文言文中的少女和游和溺是什么意思

少女 小女儿 游 游泳 溺 溺水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5. 文言文市是什么意思是

市 shì

名词义:

1、会意字。金文字形,上面是“之”(往),下面是“兮”,表市场嘈杂声。本义:市场。

市,买卖之所也。——《说文》。按,古者神农作市,或曰祝融也。

市者,货之准也。——《管子·乘马》

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周礼·司市》

因井田以为市,故俗语曰市井。——《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

肆之市朝。——《论语》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市南门外泥歇。——唐·白居易《卖炭翁》

置于市,贾十倍。——明·刘基《卖柑者言》

2、集镇;城镇;城市。

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中。——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街市。

徇诸市。(徇:示众。)——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4、手工业作坊、铺子、商店或由商店组成的活动中心、贸易中心。

动词义:

1、交易;商品买卖。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购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乐府诗集·木兰诗》

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明史·海瑞传》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

3、卖。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张俞《蚕妇》

荣遣其劾帅而己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清· 《谭嗣同传》

4、引起;激起。如市怨。

5、求取。如市利:牟取利益。市爱:求取别人怜爱。

6、谄媚;哄骗;引诱。如市宠、市欢。

6. 在文言文中上是什么意思

详细字义解释如下: ----------------------------------------------------------------- 上,高也。

指事。时掌切。

◎按字有动静音,诸韵皆以上声,是掌切,为升上之上,属动,去声,时亮切,为本在物上之上,属静。今详《说文》上声上字,高也,是指物而言,则本在物上之上亦作上声矣。

依诸韵分动静音为是。后仿此。

----------------------------------- ◎ 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的又音 常用词组 -------------------------------------------------------------- ◎ 上声 shǎngshēng [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hinese pronunciation] 四声之一,上声( shàngshēng)的又音 上声高呼猛烈强。——真空《玉钥匙歌诀》基本词义 --------------------------------------------------------------- ◎ 上 shàng 〈名〉 (1) (指事。

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

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宛丘之上兮。

——《诗·陈风·宛丘》施于松上。——《诗·小雅·颉弁》冬时有嗽上气疾。

——《周礼·疾医》云上于天干。——《易·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荀子·劝学》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3) 又如:上荣(飞檐。

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

——《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

——《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

——《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 ◎ 上 shàng 〈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 *** );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

——《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

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

——《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 上 shàng 〈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

——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上?字开头的成语大全: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

上谄下渎 谄:奉承;渎:轻慢,亵渎。奉承上级,轻慢下属。

上窜下跳 比喻坏人上下奔走,四处活动。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上好下甚 上面的喜爱什么,下面的人就会对此爱好的更加利害。

上交不谄 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

上楼去梯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

上漏下湿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

上情下达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

上树拔梯 拔:抽掉。诱人上树,抽掉梯子。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也比喻别人。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上下交困 指上面(***)下面(人民)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上下其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上下同门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

上下一心 上上下下一条心。

上行下效 效:仿效,跟着学。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

上医医国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

上雨旁风 形容家里贫穷,房屋破旧。

上援下推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

上烝下报 烝:晚辈男子和长辈女子通奸;报:长辈男子与晚辈女子通奸。泛指男女**。

上智下愚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

上兵伐谋 上:上等,引申为最好的。兵:指战争,引申为用兵。伐:讨伐,攻打。伐谋:用计谋粉碎敌人的计策。用兵的上...

上当学乖 吃过亏下次就不会上当。

上方宝剑 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宝剑。古代天子派大臣处理重大案件时,常赐以上方宝剑,表示授于全权,可以先斩后奏...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比喻引诱人上前而断绝他的退路。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和下睦 指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陵下替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嫚下暴 指君上骄慢,下民。同?上慢下暴?。

上慢下暴 指君上骄慢,下民。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篇上论 指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勤下顺 勤:勤奋。顺:顺从,服从。作领导的勤奋工作,下面的人就会顺从他的领导。

上替下陵 指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同?下陵上替?。

上天入地 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也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无立足之地。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溢下漏 指上富下贫。

上蒸下报 泛指**的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