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慎罚_德主刑辅,明德慎罚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6 0
  1. 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内容和意义
  2. 周公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是什么
  3. 《荀子》卷25成相篇2诚心执一明德慎罚
  4. 以德配天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5.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哪位政治家提出的

关于明德的成语:明德惟馨、明德慎罚、明德至善。

1、明德惟馨

[míng dé wéi xīn]?

明德慎罚_德主刑辅,明德慎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真表示唯有盛德才是真正的芬芳。《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明德:美德。惟:是。馨(xīn):散发的香气。

2、明德慎罚

慎:谨慎。多行恩惠,少用刑罚。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质帝纪》:“《书》云:‘明德慎罚。’方春东作,育微敬始。”《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3、明德至善

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西周时期明德慎罚的内容和意义

西周以“明德慎刑”、“亲亲”、“尊尊”为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刑罚的适用原则:

1.矜老恤幼原则。以八岁以下,八十岁以上作为划定刑事责任年龄的界限。

2.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以其作为定罪量刑标准,在刑法史上具有进步意义。

3.罪刑相当的原则。依法定罪、罪刑相当,必须十分谨慎地依法行事,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化。

4.罪疑从轻,众疑则赦的原则。要求做到核实清楚案情,判之有据。

5.“罚弗及嗣”罪不相及原则。要求罚不株连,不连坐。

6.同罪异罚的原则。西周奴隶制法最基本的原则,符合宗法等级制度的要求,是“刑不上大夫”的具体体现。该原则从奴隶制一直沿用至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7.世轻世重的原则。主张用刑灵活,因时而异,即所谓“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8.正当防卫原则。因正当防卫而,此行为不以罪论处。

周公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影响是什么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之一。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所谓慎罚,就是刑法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

“明德慎罚”思想作为儒家传统思想的一部分,有其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应当被抛弃的内容。但我们不能对其全盘否定,更应看到其正面价值,同时许多行之有效的治国措施,也值得我们总结和借鉴。 第一,重视国家工作人员的道德培养。西周德治强调统治者的“自我修养”,但是当今社会不存在所谓统治者,是否这一条就没有任何念义了呢?当然不是!国家工作人员虽然不同于古代社会的统治者,但是二者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都掌握着强大的国家公权力,都存在***的可能和便利条件。因此,当今***现象的大量出现,使得人民对于***的信任度下降,虽然***在立法、司法、行政等领域都加大了打击力度,但是却见效甚微,这也说明了***现象并不是一个单纯依靠法律或者制度就能够解决的社会问题,更需要从思想上入手,因为没有绝对完美的法律或制度,更何况再完美的法律和制度也需要有人来执行,从这个方面来看,强调国家工作人员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是无论如何都不为过分的。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国家管理者阶层所共有的“德治”理念来提高其自身修养,例如,服务理念、勤俭理念、守法理念等等。 第二,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建设大潮的冲击之下,我国国民整体道德水准已呈明显下滑趋势,在青少年人群中更加明显。爱国主义情结消失,社会主义荣辱观没有开成,犯罪率不断攀升都是最好的例证。这种状况仅仅依靠法制建设是无尖得到改善的,必须依靠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来改变。现在我们正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重视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的一个例证。 第三,德治必须辅以法制,德治并非万能“明德慎罚”即是“德”、“罚”兼用的最好诠释。无论在什么时候、在那种情况下,我们都应当坚持刑法不是万能的、惩罚不是最终目的的观点。正如周公认为刑罚的目的是勉励人民立德,我们的刑罚惩罚是为了改造,改造是为了不再危害社会。传统思想告诉我们,刑乃惩恶于已然、德乃禁恶于未然。由于道德规范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我们必须要有法律来制裁那些未能避免的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救济受害者。同时我们也应当倡导德治,以减少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行为的发生。

《荀子》卷25成相篇2诚心执一明德慎罚

周公在刑罚运用方面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它的意思就是所谓广施德政,慎用刑罚。也可以说是要求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

这个思想的产生,是周公吸取商朝末年统治者残酷镇压人民因而被人民所推翻的教训的结果。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西周贵族以殷商的历史为鉴,注意推行德政以免引起反抗。它在客观上为法律思想初步摆脱神权的羁绊创造了条件。

“明德慎罚”的思想包括下面几项主要内容:

1. 反对“乱罚无罪”。认为统治者应当用“常典”、“正刑”(即正常的法律)来治民,而不要滥用刑罚,无辜。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 区分犯罪情节而后量刑。强调定罪量刑时,要区分过失(眚)和故意(非眚)、累犯(惟终)和偶犯(非终)。如果是故意犯罪和一贯犯罪,虽小罪也要处以重刑;如果是过失和偶犯,虽大罪也可减刑。

3. 缩小株连。缩小打击面,反对商朝那种“罪人以族”的作法,即凡与案件无关的人,不承担罪责。例如,要惩办一个人的“不孝不友”的罪,他的父子兄弟可以“罪不相及”,也就是不受无辜的株连。

4. 重视教化。在刑罚之外,还要注意教育和感化。对于一般的犯罪者,首先应当考虑不予杀掉,所谓“勿庸杀之,姑为教之”,即***取教育感化的办法以达到使他改过迁善的目的。

“明德慎罚”思想的出现,是中国刑法史上初步由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明智的思想,即使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是少有的。

当然,在周公的思想里,并不是、也不可能全然强调宽,有时仍是强调严的。比如,对于“群饮”,如果犯者是殷的遗民,为了笼络他们,他认为可以教而不杀。相反,如果犯者是周人,则应严厉对待。他曾向他的弟弟康步说,周人如果“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其所以这样,是为了防止周人“湎于酒”,因而造成像殷商那样***的局面。 答案补充 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提出的一种法制思想。内容简单说来即提倡德治,谨慎使用刑罚。

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法制观,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的原则与标本。

以德配天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荀子》卷25成相篇2诚心执一明德慎罚

原文:

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

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

基必施,辨贤罢,文之道同伏羲,

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

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

慎墨季惠,百家之说诚不详。

治复一,修之吉,君子执之心如结,

众人贰之,谗夫弃之刑是诘。

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

正而有势,直而用枻必参天。

世无王,穷贤良,暴人刍豢,仁人糟糠;

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治之志,后势富,君子诚之好以待。

处之敦固,又深藏之能远思。

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

精神相及,一而不贰为圣人。

治之道,美不老,君子由之佼以好。

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

成相竭,辞不蹷,君子道之顺以达。

宗其贤良,辨其殃孽诚其意。  

原文请牧基,贤者思,尧在万世如见之。谗人罔极,险陂倾侧<1>此之疑<2>。

〔注释〕 <1>陂[bì音臂]:通“诐”,邪僻。倾侧:偏邪不正。 <2>本章韵脚:基、思、之、疑,之部。“极”、“侧”属职部,古代之职两部对转,也相谐。〔译文〕 请听治国的根本,在于思慕用贤臣。唐尧距今虽万代,依然可见其德政。谗人作恶无止境,险恶邪僻心不正,怀疑用贤的方针。

原文基必施,辨贤罢,文武之道同伏戏<1>,由之者治,不由者乱何疑为<2>?

〔注释〕 <1>文、武:即文王、武王。 伏戏:又作伏羲、伏牺、庖牺,传说是人类的始祖,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由此可推知他是原始***时代的领袖。<2>本章韵脚:施、罢、戏、为,歌部。

〔译文〕 基本国策须实施,辨别贤才与无知。文王、武王的政治,以及伏戏都如此。遵循此道国家治,不遵循它混乱至,为何怀疑这种事? 原文凡成相,辨法方,至治之极复后王<1>。慎墨季惠<2>,百家之说诚不详<3>。

〔注释〕 <1>复:回归,恢复,引申为遵循、效法。 后王:指现当代的帝王。 <2>“慎”字上《集解》有“复”字,据宋浙本删。 慎:慎到。 墨:墨翟。 季:季梁,战国前期杨朱一派的人物。 惠:惠施。 <3>详:通“祥”,吉利,善。 本章韵脚:相、方、王、详,阳部。

〔译文〕 总括敲鼓我所唱,就在辨明方法上。国家大治的准则,在于效法后代王。慎、墨、惠子与季梁,以及百家的主张,胡言乱语真不良。   原文治复一<1>,修之吉,君子执之心如结,众人贰之,谗夫弃之形是诘<2>。

〔注释〕 <1>一:道,指礼法。 <2>形:通“刑”。 是:这,指代“众人”、“谗夫”。 诘:责问,追查,查办。 形是诘:即“诘刑是”,因押韵的关系而把“诘”后置了。 本章韵脚:一、吉、结、诘,质部。

〔译文〕 治国之道归于一,遵行此道就大吉。君子坚守这原则,思想就像打了结。众人三心又二意,谗人把它来抛弃,对此用刑查到底。

原文水至平,端不倾,心术如此象圣人。正而有埶<1>,直而用抴<2>必参天<3>。

〔注释〕 <1>埶:同势。 “正”另说为“人”字,与上“人”字相涉而误脱(郝懿行说)。 <2>直:正直,指使自己正直,即第五篇所说的“度己以绳”。 抴[yè音曳]:通“枻”[yì音益],短桨,这里指船。 用抴:指“接人用抴”。 <3>参:挺天而立。 本章韵脚:平、倾、人、天,耕真通转。“平”、“倾”属耕部,其余属真部。

〔译文〕 一杯水啊极其平,端起它来不斜倾。心计若像这样正,就像伟大的圣人。如果有权不忘本,严正律己宽容人,如用舟船接客乘,功高齐天一定成。

原文世无王,穷贤良,暴人刍豢<1>,仁人糟糠;礼乐息灭,圣人隐伏墨术行<2>。

〔注释〕 <1>刍豢:见第四篇注。 <2>本章韵脚:王、良、糠、行,阳部。 〔译文〕 世间没有好帝王,走投无路那贤良。残暴之人鲜肉尝,仁德之人吃糟糠。礼崩乐坏都灭亡,圣人隐居又躲藏,墨家学说流行广。

原文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1>。

〔注释〕 <1>本章韵脚:经、刑、宁、平,耕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纲领,就是礼制与用刑。君子用礼来修身,百姓怕刑而安宁。彰明美德慎用刑,不但国家能太平,普天之下全平定。

原文治之志,后埶富,君子诚之好以待。处之敦固,有深藏之<2>能远思<3>。

〔注释〕 <1>好以待:“以好待”之倒,“以善待用”的意思。 <2>有:通“又”。 <3>本章韵脚:志、富、待、之、思,之职对转。“富”属职部,其余属之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意念,权势财富放后边。君子真心为国家,凭此善心等推荐。对此忠厚意志坚,深深把它藏心田,能够考虑得长远。

原文思乃精,志之荣,好而壹之神以成。精神相及<1>,一而不贰为圣人<2>。

〔注释〕 <1>及:另误为“反”字。 <2>本章韵脚:精、荣、成、人,耕真通转。“人”属真部,其余属耕部。

〔译文〕 思考如果能精心,思想开花定丰盛。爱好它啊又专一,神而明之便养成。精心神明紧相跟,专心一致不二分,就能成为大圣人。

原文治之道,美不老<1>,君子由之佼以好。下以教诲子弟,上以事祖考<2>。

〔注释〕 <1>不老:即永葆青春,永具活力而不过时。 <2>本章韵脚:道、老、好、考,幽部。

〔译文〕 治理国家的正道,完美经久不衰老。君子遵循这正道,美好之上加美好。对下用来教子弟,对上用来事祖考。

原文成相竭,辞不蹷<1>,君子道之顺以达。宗其贤良,辨其殃孽□□□<2>。〔注释〕 <1>蹷[jué音决]:“蹶”的异体字,竭尽,枯竭。 <2>此句恐脱三字。 本章韵脚:竭、蹷、达、孽,月部。

〔译文〕 敲鼓说完这一场,我的话语还没光。君子遵行我的话,顺利通达幸福长。千万尊崇那贤良,仔细辨明那祸殃。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哪位政治家提出的

在“ 以德配天”的基本政治观之下,周初统治者具体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

“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内容,周初统治者逐渐归纳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

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公提出的。

提起“周公辅成王”,人们往往只从忠君方面去理解,周公主要的贡献是建立了完备的治国制度。周公提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政治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生态与当代中国的治国理念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的影响。

周公写作三篇文告给予康叔的原因:

一则是康叔统治的为殷人腹心地带,问题最尖锐最复杂。

二则是周公首先征服的,也是三监反周所据的殷人集中的地方,而战争胜利之后,康叔受封也比较早。《康诰》《酒诰》《梓材》可以看作是周公对新征服地区的施政纲领。

三篇的主旨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为的是使殷民在连续两次大动荡之后安定下来,使殷民从事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但又不是一味迁就,对饮酒成风,不孝不友是毫不客气的。康叔到殷墟后,牢记周公旦的叮嘱,生活俭朴,爱护百姓,使当地吏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