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觉圣智_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觉圣智完成人格的题款字不认识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7 0
  1. 书不尽言的意思
  2. 书不尽言是什么意思
  3. 书言出自哪个典故
  4.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意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何解释
  5.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出自哪
  6. 言不尽意的解释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

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觉圣智_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自觉圣智完成人格的题款字不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伪”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书不尽言的意思

这个问题可能LZ并没有出对,因为在《易·系辞上》的原文上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言,其不可见乎?"

不是“字不达言,言不尽意”,而后人将言不尽意造句是就常常将“字不达言”与之一起,所以可能误导了LZ。

书不尽言是什么意思

书不尽言的意思是信中没有把要说的话写完。

书不尽言 ,就此搁笔,望贤弟保重。

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备愿献首级以成全功, 书不尽言 ,死待来命。

书不尽言 ,望君等依约起事,倘事有成,封荫显祖固不待言,汉统得续,皆君等之力也。

渴仰之思,如婴望哺, 书不尽言 ,伏待来命。

不因寂寞才想你,而因想你才寂寞。孤独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想你太深。?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意不尽情,情不自禁地对你说声。

新洁同学正一心一意地在用森林绿色的水笔涂水***的简笔画,体形很像韩国女星金孝珍的华皓老师俄然走过来,让她用成语“书不尽言”造句。

风俗难以这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书不尽言?。子贞的字很古雅,可昔太大,万不能寄回,奈何? 书不尽言 ,请弟弟鉴察,兄国藩手草。白天我们思念,夜晚我们梦见,我们有心的约定,久久不能断念。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情,情不自禁地想对你说声,我真的好想你。

书言出自哪个典故

拼音:

shū bù jìn yán

解释:

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后多作书信结尾习用语。

出处:

《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例句

~,死待来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意思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如何解释

“书言”这个名字是出自“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中,并且,这句话在易经中的意思是,在生活中,文字无法表达全部所要说的话,语言也不能表达整个的心意,所以,这句话不仅很有道理,而且也很有启发意义。我们都知道,老子曾经说过“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与易经中的那一句话,可以说是非常的吻合的,都在说,易,是抽象的,是无穷尽的。其中的奥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因此,从中起名“书言”可以告诉孩子要注重自己的理解。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出自哪

1、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书:书信。信中难以充分表达其意。

2、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音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

3、出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

言不尽意的解释

《易.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意象”之述始见于《易传》,其述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2](李,274—275)这是“观物取象”之意。又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3](李,291)。由此,则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思想。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

情意 曲折 深远, 言语 难以全部表达。常 用于 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 《易·系辞上》:“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

成语例句: 病中作词一阙,调寄《 菩萨蛮 》,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 挽回 春色。词不尽言, 言不尽意 。

繁体写法: 言不尽意

注音: ㄧㄢˊ ㄅㄨˋ ㄐㄧㄣˋ ㄧˋ

言不尽意的近义词: 言外之意 含蓄而没有明白指明的意思 词不尽意 意味深长 意思含蓄,深刻,耐人寻味。《二程遗书》卷十九:“先生云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

言不尽意的反义词: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空洞,没有内容 言讷词直 空洞无物 ∶空泛之言,华而不实之物揭露用来替代古代实在性观念的现代主义的空洞无物 ∶华而不实的外观或华而不实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信末尾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i've got to end this letter now though i h***e so much more to tell you.

读音注意: 不,不能读作“bú”。

写法注意: 尽意,不能写作“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