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沦陷者愚不可及的意思,唯有沦陷者,愚不可及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8 0
  1. 论让九年级作文
  2. 形容人的词语有哪些?
  3. 李怡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4. 唐朝网红李白究竟得罪了多少人
  5. 1近代中日关系的认识。2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影响。3侵华战争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汉奸。4对日索赔问题
  6. 历史上有哪些由昏君变成雄主的君王呢?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1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这本《品三国》是他在百家讲坛讲三国的讲义基础上修改而成。

《品三国》语句幽默,雅语、俗语并用,且一语中的,可见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非常之强,另外,本书旁征博引,可见作者的确知识渊博,对三国之历史、文学烂熟于心。这本书让我对《三国演义》及《三国志》的兴趣更加浓厚,特别是《三国志》,作者多处引用其中的语句来证明史实,我很想读一读。

唯有沦陷者愚不可及的意思,唯有沦陷者,愚不可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读完一本书,总想归纳一下它所给我的启示。这本书有几点给我印象比较深:

一、三国历史从何说起: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差不多都会从董卓之乱或更早一点说起。作者认为,因为曹、刘、孙三大势力获三大集团,是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们建国之前就已基本形成。因此,三国,通常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晋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共九十年的这段历史。

二、读三国应该读哪些书:作者认为,任何历史***或人物都有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首先要弄清楚历史形象,须读正史,比较靠得住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四川人,西晋统一后五年就完成了《三国志》,时间隔得短,治学态度严谨。另外,可参考距之一百三十年生活在南朝刘宋时代的裴松之为其所作的注。裴是山西闻喜县人。了解文学形象自然读《三国演义》,而民间形象,便须考察民俗了。比如屠宰业奉张飞为祖师爷,编织业奉刘备为祖师爷,剃头匠奉关羽为祖师爷,诸葛亮则神机妙算,未卜先知,曹操乃白脸奸臣一个。与《三国演义》有相似之处。

三、《品三国》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作者虽讲的是自己眼中的三国,属一家之言,然而尽量尊重史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尽量客观。对曹操,作者同意“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观点,认为曹操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此外,又是一个儿女情长之人,临终前安排后事,“留连妾妇,分香卖屦”,,还宽宏大量,能够宽恕背叛过他的魏种、毕谌以及写檄文辱骂他的陈琳,但同时又是一个斤斤计较、有仇必报之人,如杀大名士边让,谋士荀彧、娄圭等。他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隘。“维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对诸葛亮,作者并没有否认他是一代名相,足智多谋,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但是,否定将其神话的做法。刘备并非只会逃跑和哭泣,诚英雄也,有英雄志、英雄气、英雄魂,英雄义,只是长久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鲁肃更不是那种忠厚老实到迂腐无用之人,而是豪爽侠义、深得人心,且相当有政治头脑,为孙权制定战略规划,并且在缔结孙刘联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周瑜也决不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而是“气量颇大”、“雅量高致”,才貌双全,气质高贵、气度恢宏,潇洒儒雅、风流倜傥,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术,尤其精通音乐。

四、《品三国》对历史***的考证:《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文学,虚构成分颇多,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相反,这会增加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但是,历史毕竟是历史,作者对《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智激周瑜”、“庞统献计”、“借东风”以及后来的“空城计”、“三气周瑜”等做了一定的考证和分析。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2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4

读易中天《品三国》上册后,易中天先生站在平民立场、现代观点,通过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即历史本来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进行剖析来揭示了一个真实的曹操。

众所周知,人民群众很喜欢三国,一定读过或者了解过《三国演义》这本***,对其内容已烂熟于心,但是《三国演义》是以刘蜀为正史,对曹魏或多或少有贬低的内容。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而易中天先生治学严谨,查阅陈寿《三国志》、裴松之对《三国志》的注、毛宗岗父子对《三国志》的批及《***春秋》等历史资料来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如曹操落难,经过朋友吕伯奢,并杀其一家人后这节内容,在《品三国》引用史料上的内容,说曹操以后说了一句话:“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杀了以后,才发现人家是准备杀猪宰羊来款待自己,误杀好人,这才会“即而凄怅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曹操发现自己误杀无辜以后,心里也是很凄惨,很悲伤的,只悲伤的只好自我安慰,自我排解,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辩护,至少还没有“丧尽天良。”而《三国演义》的改动就很大,“凄怅”的心情没有了,“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也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且这句话是理直气壮说出来,这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再如《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不但运筹帷握,决胜千里,而且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任何人只按照他的“锦囊秒计”行事,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并非如此。“锦囊秒计”是有的,可惜是发生在曹操身上的,这件事情是记载在《三国志·张辽传》里的,时间是公元215年。

《品三国》上册对曹操的评价是:他大气、深沉、豁达、洒脱、风趣、机敏、随和、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又有个性、富有戏剧性的人物,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有众多嘴脸集于一身,不可为是一个奇迹。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与雄,但是曹操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所以称为“

奸雄”,而易中天先生在“奸雄”前面加上“可爱”两字,称为“可爱的奸雄”。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的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象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已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易中天先生所著《品三国》目前之所以能这么畅销,因为他不同于其他历史书籍,风趣、幽默,当中掺杂了当代的大众语言,颇受人民群众的口味,自然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就遭到不少的学者对其著作进行批判、讽刺和挖苦,说历史怎么可以这样说的呢?怎么能这样误导大众呢?所以有记者问易中天先生有很多人读过《三国演义》,几乎很少有人读过《三国志》,如果读过你的《品三国》后就把你所说的内容当成正史怎么办?易中天先生回答到学术讨论的目的不是比个高低,争个输赢,而是探明事理,启迪智慧。同时把清人赵潘在成都***的“攻心联”加以略改,并与诸君共勉: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书非好辩;

不审势,既褒贬皆误,后来治学要深思。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5

在上学期末,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阅读了《三国演义》这本经典名著。读完后,我仍然意犹未尽。于是,寒***里我又从网上购买了《易中天的品三国》一书。当我终于把这本书盼到手的时候,便捧着它如饥似渴地品读起来。

易中天是厦门大学的教授,他用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三国时期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本书不仅向我们揭开了一个个历史的神秘面纱,解释了一个个历史悬疑。更为我们分析了在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对他们的为人处世非常客观地从多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使我对三国人物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在我心中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看法的改变更是天翻地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罗贯中描述为一个奸诈、多疑、自负的人。而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我才明白原来曹操其实也有他可爱的一面,他的文才,他的武略,他的用人之道,真不愧为一个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尤其是曹操的用人之道——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他的爱才惜才的品质,在200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也正是他的善于用人,善于用兵,才使他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向我们讲述了刘备白手起家的执着;孙权继承父业的坚强;周瑜的足智多谋,诸葛亮处事的冷静和做事的任劳任怨,这些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样值得我们学习。从书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其他的谋略超群的人物,如郭嘉、庞统、鲁肃……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通过读《品三国》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三国这段精彩的历史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还从古人身上学习到了众多的精神品质和智慧。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进。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6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7

首先是对关羽的认识,易先生曾反复在书中提到他能够独挡一面,是一个人才。但我个人认为,他仅仅是一个除了忠心可佳,其他什么本事都没有的***儿。如果不是遇到像刘备这样的主,估计什么官职都轮不到他。曹操对他的信任估计主要还是对刘备眼光的信任。首先,关羽所有的成就都与***挂钩,他斩颜良时就是靠运气,在乱军中偷袭别人,而且是在己方军队大占优势的情况下,那就可以看出此人水平如何。后来歼灭于禁,那就更是天在帮他了,他什么都没做,对方大军就被洪水淹没了。他就这样取得胜利。

这样的人当运气不在和他一起时,他只能面对失败。吕蒙将他击败,并不是因为吕蒙多么有能力,而是因为关羽这次没有了一贯属于他的运气。谁都知道,关羽在荆州修有大量的城墙,用来对抗吴国。不过这人只懂得运用硬件设施,却不知道软件的重要性。留下一群没用的人,最终导致荆州的沦陷。

其实如果他有本事,也不会落得走麦城的下场。但面对徐晃,他又一次表现出他的无能。竟然被对方以少胜多,真是不应该。就这样一个家伙还独当一面,简直莫名其妙。

上面的论据,易先生也都曾提到,但他好象跳不出对关羽是战神的传统观念,在结论时又过大的表现了能力,这使得前后并不是太确切

但易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和我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首先他在书中提到曹操的多面性,这与我第一次读三国志的印象完全相同。特别是提到曹操的英雄面,以及对家庭的温柔面,是我对曹操最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丁夫人的态度,估计是我见过古人中,对夫人最好的一个。这很难让我们把他和对任何人都提防三分的奸诈曹操联系在一起,但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曹操。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他的论据充分,语言幽默,观点自由。对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有很大帮助。不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看他的现场演说,因为现场的很多动作是书中所无法描写的。

当下的易中天被称为是百家讲坛中的“超女”,红极一时。当然,也有很多骂声,说他是曲解历史,误人子弟。在我读完《易中天品三国》后,没有像电视上说的那种“嫁人就嫁易中天”的冲动,也没感到他是一个曲解历史,哗众取宠的骗子

易中天是根据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传志,用现代的心理学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去注释历史人物大约的想法。也许是对,也许是错, 但比较人性化。因为三国的意思就是中国大陆上同时存在的三个国家,像现在世界中的国家一样,都拥有自***的,在发生战争的时候,各国家的将领、谋士在面对战争时所做出的战略战术发生的战役,根本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都是以本国利益个人利益为前提的。

三国既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袁绍关渡之战不听沮授等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8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历史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纷呈而久久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三国,这里有天下纷争,群雄并起,有英雄豪杰,君主谋士,有文韬武略,气贯长虹,有儿女情长,肝胆相照。三国给一代又一代人以英雄的豪迈,每当我们看到赵云单骑救主,诸葛亮火攻赤壁,张飞在长坂坡那声惊天一吼,在我们内心升腾的是无限的敬佩与正义感,我们从三国中看到了战争,看到了侠客,看到了谋士,我们成醉于其中……但是,我们不曾思考,也不曾问自己:“历史为什么会如此发展?诸葛亮为什么要选择刘备?袁术为什么最后会饿死于长亭?三国在带给我们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疑问……

然而,一位学者跳了出来,他用现代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虽然不一定正确,但他仍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和欢迎,他使更多的人对三国这段历史产生了兴趣,也是更多的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解角度,许多人恍然大悟:原来历史也可以这样读!这个人就是易中天,而他作品名为《品三国》。

从此,三国不再只为史学家和军事家所津津乐道,更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品三国》也在某些方面让读者看到了三国正是的一面。许多人认识三国都是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有它的虚幻和不正是的一面,而真正的三国史要追溯到陈寿《三国志》,而《品三国》最出色的一点是大量引用了三国志的文字,也就是大量引用了史实,而这些文字是我们这些只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需要去了解的,就比如周瑜,《三国演义》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得他在历史中却是一个拥有英俊相貌和大度胸怀的人。许多人都知道空城计,读者们都为诸葛亮的胆识所折服,但谁又能想到,这或许是司马懿故意不攻入城中以维持司马家族地位的一着妙棋……于是,众多热门话题再次被放到台面上被人们热烈讨论着,品味着。

《品三国》不仅深入老百姓,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各公司的老板,CEO,以及那些想做一番事业的人也纷纷参看。继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后,有一部历史名著将被商家写进公司必读书目。据些例子,在曹操事业刚起步时,他的用人策略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曹操提出了如下政策:1名至实归,更重实际。2德才兼备,唯才是举,3重用清官,不避小贪4……这些政策时隔2000年仍未许多专业人士所***用,《品三国》让我们认识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价值。

在各界人士关注《品三国》的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不同的声音,说这纯粹是学者明星的效应,但我认为《品三国》在演绎着一个文化普及的角色,不求每个人都参透真理,只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点真理,从这一点来看,《品三国》做出的贡献还是相当大的。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这段话作为《三国演义》结尾再适合不过了,而现在我们又拥有了《品三国》去延续三国的精彩,三国的璀璨,三国的***……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9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易中天《品三国》的读后感10

我读完《品三国》最大的发现是《三国演义》身为历史***,却又诸多情节胡编乱造,无中生有,而且于理不合。如:《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在正历记载中,那事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理由如下: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查兵进去看看,行不行?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来,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第三,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三十万人,诸葛亮的军队只有三千五百人,那么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就走呢?

我读完《三国演义》还明白了天下归晋的原因: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他们与士族***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因为坚持,蜀汉先亡。因为放弃,曹魏也亡。因为妥协,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

以上便是我读完《品三国》后的有感了,谢谢大家。

论让九年级作文

1、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正月里供像,供品很多,祭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

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的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xíng)缺土,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弶捉小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它不咬人吗?”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故乡》。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范爱农

在东京的客店里,我们大抵一起来就看报。学生所看的多是《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专爱打听社会上琐事的就看《二六新闻》。一天早晨,辟头就看见一条从中国来的电报,大概是:

“安徽巡抚恩铭被Jo Shiki Rin刺杀,刺客就擒。”

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大家接着就预测他将被极刑,家族将被连累。不久,秋瑾6姑娘在绍兴被杀的消息也传来了,徐锡麟是被挖了心,给恩铭的亲兵炒食净尽。人心很愤怒。有几个人便秘密地开一个会,筹集川资;这时用得着日本浪人了,撕乌贼鱼下酒,慷慨一通之后,他便登程去接徐伯荪的家属去。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

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哦哦,你是范爱农!”

“哦哦,你是鲁迅!”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然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

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子,乙要丙去坐,做揖未终,火车已开,车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

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

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

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我想我那时摇头大约有两回,他们看见的不知道是那一回。让坐时喧闹,检查时幽静,一定是在税关上的那一回了,试问爱农,果然是的。

“我真不懂你们带这东西做什么?是谁的?”

“还不是我们师母的?”他瞪着他多白的眼。

“到东京就要***装大脚,又何必带这东西呢?”

“谁知道呢?你问她去。”

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钱店掌柜是军械司长……。这军***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

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二百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得可以。

“情形还是不行,王金发他们。”一个去年听过我的讲义的少年来访我,慷慨地说,“我们要办一种报来监督他们。不过发起人要借用先生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子英先生,一个是德清先生。为社会,我们知道你决不推却的。”

我答应他了。两天后便看见出报的***,发起人诚然是三个。五天后便见报,开首便骂军***和那里面的人员;此后是骂都督,都督的亲戚、同乡、姨太太……。

这样地骂了十多天,就有一种消息传到我的家里来,说都督因为你们诈取了他的钱,还骂他,要派人用***来打死你们了。

别人倒还不打紧,第一个着急的是我的母亲,叮嘱我不要再出去。但我还是照常走,并且说明,王金发是不来打死我们的,他虽然绿林大学出身,而却不很轻易。况且我拿的是校款,这一点他还能明白的,不过说说罢了。

选自《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敬悼许地山先生

地山是我的最好的朋友。以他的对种种学问好知喜问的态度,以他的对生活各方面感到的趣味,以他的对朋友的提携辅导的热诚,以他的对金钱利益的淡薄,他绝不像个短寿的人。

每逢我看见他的笑脸,握住他的柔软而戴着一个翡翠戒指的手,或听到他滔滔不断地讲说学问或故事的时候,我总会感到他必能活到八九十岁,而且相信若活到八九十岁,他必定还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有说有笑,还能那样说干什么就干什么,永不驳回朋友的要求,或给朋友一点难堪。

地山竟自会死了——才将快到五十的边儿上吧。

他是我的好友。可是,我对于他的身世知道的并不十分详细。不错,他确是告诉过我许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可是,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

一来是我的记性不好;二来是当我初次看见他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个朋友”,不必细问他什么;即使他原来是个强盗,我也只看他可爱;我只知道面前是个可爱的人,就是一点也不晓得他的历史,也没有任何关系!况且,我还深信他会活到八九十岁呢。

让他讲那些有趣的故事吧,让他说些对种种学术的心得与研究方法吧;至于他自己的历史,忙什么呢?等他老年的时候再说给我听,也还不迟啊!

可是,他已经死了!

我知道他是福建人。他的父亲做过台湾的知府——说不定他就生在台湾。他有一位舅父,是个很有才而后来做了不十分规矩的和尚的。由这位舅父,他大概自幼就接近了佛说,读过不少的佛经。还许因为这位舅父的关系,他曾在仰光一带住过,给了他不少后来写***的资料。

他的妻早已死去,留下一个小女孩。他手上的翡翠戒指就是为纪念他的亡妻的。从英国回到北平,他续了弦。这位太太姓周,我曾在北平和青岛见到过。

以上这一点:事实恐怕还有说得不十分正确的地方,我的记性实在太坏了!记得我到牛津去访他的时候,他告诉了我为什么老戴着那个翡翠戒指;同时,他说了许许多多关于他的舅父的事。

是的,清清楚楚的我记得他由述说这位舅父而谈到禅宗的长短,因为他老人家便是禅宗的和尚。可是,除了这一点,我把好些极有趣的事全忘得一干二净;后悔没把它们都笔记下来!

我认识地山,是在二十年前了。那时候,我的工作不多,所以常到一个教会去帮忙,做些“社会服务”的事情。地山不但常到那里去,而且有时候住在那里,因此我认识了他。我呢,只是个中学毕业生,什么学识也没有。

可是地山在那时候已经在燕大毕业而留校教书,大家都说他是个很有学问的青年。初一认识他,我几乎不敢希望能与他为友,他是有学问的人哪!可是,他有学问而没有架子,他爱说笑话,村的雅的都有;他同我去吃八个铜板十只的水饺,一边吃一边说,不一定说什么,但总说得有趣。

我不再怕他了。虽然不晓得他有多大的学问,可是的确知道他是个极天真可爱的人了。一来二去,我试着步去问他一些书本上的事;我生怕他不肯告诉我,因为我知道有些学者是有这样脾气的:他可以和你交往,不管你是怎样的人;但是一提到学问,他就不肯开口了。

不是他不肯把学问白白送给人,便是不屑于与一个没学问的人谈学问——他的神态表示出来,跟你来往已是降格相从,至于学问之事,哈哈……但是,地山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愿意把他所知道的告诉人,正如同他愿给人讲故事。他不因为我向他请教而轻视我,而且也并不板起面孔表示他有学问。

和谈笑话似的,他知道什么便告诉我什么,没有矜持,没有厌倦,教我佩服他的学识,而仍认他为好友。学问并没有毁坏了他的为人,像那些气焰千丈的“学者”那样,他对我如此,对别人也如此;在认识他的人中,我没有听到过背地里指摘他,说他不够个朋友的。

不错,朋友们也有时候背地里讲究他;谁能没有些毛病呢。可是,地山的毛病是只使朋友们又气又笑的那一种,绝无损于他的人格。他不爱写信。你给他十封信,他也未见得答复一次;偶尔回答你一封,也只是几个奇形怪状的字,写在一张随手拾来的破纸上。

我管他的字叫爪体,真是难看。这也许是他不愿写信的原因之一吧?另一毛病是不守时刻。口头的或书面的通知,何时开会或何时集齐,对他绝不发生作用。只要他在图书馆中坐下,或和友人谈起来,就不用再希望他还能看看钟表。

所以,你设若不亲自拉他去赴会就约,那就是你的过错;他是永远不记着时刻的。

一九二四年初秋,我到了伦敦,地山已先我数日来到。他是在美国得了硕士学位,再到牛津继续研究他的比较宗教学的;还未开学,所以先在伦敦住几天,我和他住在了一处。

他正用一本中国小商店里用的粗纸账本写***,那时节,我对文艺还没有发生什么兴趣,所以就没大注意他写的是哪一篇。

几天的工夫,他带着我到城里城外玩耍,把伦敦看了一个大概。地山喜欢历史,对宗教有多年的研究,对古生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由他领着逛伦敦,是多么有趣、有益的事呢!同时,他绝对不是“月亮也是外国的好”的那种留学生。说真的,他有时候过火地厌恶外国人。

因为要批判英国人,他甚至于连英国人有礼貌,守秩序,和什么喝汤不准出响声,都看成愚蠢可笑的事。因此,我一到伦敦,就借着他的眼睛看到那古城的许多宝物,也看到它那阴暗的一方面,而不至糊糊涂涂地断定伦敦的月亮比北平的好了。

不久,他到牛津去入学。暑***寒***中,他必到伦敦来玩几天。“玩”这个字,在这里,用得很妥当,又不很妥当。当他遇到朋友的时候,他就忘了自己:朋友们说怎样,他总不驳回。

去到东伦敦买黄花木耳,大家做些中国饭吃?好!去逛动物园?好!玩***牌?好!他似乎永远没有忧郁,永远不会说“不”。不过,最好还是请他闲扯。

据我所知道的,除各种宗教的研究而外,他还研究人学、民俗学、文学、考古学;他认识古代钱币,能鉴别古画,学过梵文与巴利文。

请他闲扯,他就能——举个例说——由男女恋爱扯到中古的禁欲主义,再扯到原始时代的男女关系。他的故事多书本上的佐证也丰富。他的话一会儿低降到贩夫走卒的俗野,一会儿高飞到学者的深刻高明。他谈一整天并不见倦容,大家听一天也不感疲倦。

不过,你不要让他独自溜出去。他独自出去,不是到博物院,必是入图书馆。一进去,他就忘了出来。有一次,在上午八九点钟,我在东方学院的图书馆楼上发现了他。到吃午饭的时候,我去唤他,他不动。一直到下午五点,他才出来,还是因为图书馆已到关门的时间的缘故。

找到了我,他不住地喊“饿”,是啊,他已饿了十点钟。在这种时节,“玩”字是用不得的。

牛津不承认他的美国的硕士学位,所以他须花二年的时光再考硕士。他的论文是《法华经》的介绍,在预备这本论文的时候,他还写了一篇相当长的文章,在世界***教大会上去宣读。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介绍道教。

在一般的浮浅传教士心里,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不过是与非洲黑人或美洲红人所信的原始宗教差不多。地山这篇文章使他们闻所未闻,而且得到不少宗教学学者的称赞。

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七日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语言讲师,同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其代表作优秀长篇***《骆驼祥子》问世。1944年开始创作以沦陷了的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51年北京市人民***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

4、风筝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芦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是贾平凹所作的一篇散文,原题为《风筝——孩提记事》。

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现为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作家协会副***、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文联***、《延河》 《美文》杂志主编。

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 《秦腔》

《古炉》 《高兴》 《带灯》 《老生》 《极花》 《山本》等长篇***16部。中短篇***《黑氏》 《地》 《五魁》及散文《丑石》

《商州三录》 《天气》等。

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奖”“全国优秀中篇***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

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奖”,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5、飘零

一个秋夜,我和P坐在他的小书房里,在晕黄的电灯光下,谈到W的***。

他还在河南吧?C大学那边很好吧?我随便问着。

不,他上美国去了。

美国?做什么去?

你觉得很奇怪吧?--波定谟约翰郝勃金医院打电报约他做助手去。

哦!就是他研究心理学的地方!他在那边成绩总很好?--这回去他很愿意吧?

不见得愿意。他动身前到北京来过,我请他在启新吃饭;

他很不高兴的样子。

这又为什么呢?

他觉得中国没有他做事的地方。

他回来才一年呢。C大学那边没有钱吧?

不但没有钱,他们说他是疯子!

疯子!

我们默然相对,暂时无话可说。

我想起第一回认识W的名字,是在《新生》杂志上。那时我在P大学读书,W也在那里。我在《新生》上看见的是他的***;但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心理学的书读得真多;P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他都读了。文学书他也读得不少。他说他是无一刻不读书的。

我第一次见他的面,是在P大学宿舍的走道上;他正和朋友走着。有人告诉我,这就是W了。微曲的背,小而黑的脸,长头发和近视眼,这就是W了。以后我常常看他的文字,记起他这样一个人。

有一回我拿一篇心理学的译文,托一个朋友请他看看。他逐一给我改正了好几十条,不曾放松一个字。永远的惭愧和感谢留在我心里。

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他突然来看我了。他说和P游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他原是山东人;这回来上海,是要上美国去的。我问起哥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杂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杂志。但他说里面往往一年没有一篇好文章,没有什么意思。

他说近来各心理学家在英国开了一个会,有几个人的话有味。他又用铅笔随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后面,写了《哲学的科学》一个书名与其出版处,说是新书,可以看看。他说要走了。我送他到旅馆里。见他床上摊着一本《人生与地理》,随便拿过来翻着。他说这本小书很著名,很好的。

我们在晕黄的电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又问答了几句简单的话;我就走了。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

他到美国去后,初时还写了些文字,后来就没有了。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里,已如远处的云烟了。我倒还记着他。两三年以后,才又在《文学日报》上见到他一篇诗,是写一种清趣的。

我只念过他这一篇诗。他的***我却念过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那篇《雨夜》,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的。W是学科学的人,应该很冷静,但他的***却又很热很热的。

这就是W了。

选自朱自清散文《飘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代表作《背影》等。

容人的词语有哪些?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论让九年级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让九年级作文1

“让”一个多么平凡的字眼,它只不过是我国浩瀚文字中的一个,但一个小小的“让”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让”是关爱家人的一种表现,“让”是社会成员间的一种文明,“让”是亲人之间的一种无私,“让”是生物间的一种奉献。

我国自古就有孔融让梨的一段佳话,故事大概是:孙融的爸爸手中有三个梨,一个是大的,一个是小的,还有一个是不大不小的,要孔融挑选一个。大家都预料孔融会挑最大的,出乎意料的是,年仅5岁的孔融竟然挑了最小的。爸爸问他原因,他说:“我把最大的让给爷爷、奶奶吃,把不大不小的让给弟弟、妹妹吃。”年幼的孔融让梨源自于他对家人的关爱。——这就是关爱家人的“让”。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乘客们互相谈论,有说有笑。忽然,公共汽车停下了,上车的是一位抱着孩子的中年妇女。接着,公共汽车上的乘客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做出请坐的手势。也算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弄得中年妇女不知道坐哪,只得就近坐个位置,说声“谢谢”。其他的人又“唰”的一声坐下,有的嘴里还嘟哝着,好像在为没有“让”到座而感到失望。“让座”虽然是一件小事,便透露出一种文明。——这就是社会成员间的文明的“让”。

在电视剧《大珍珠》中,珍珠为了救嫂子的孩子,把仅有的一碗救命的药让给了他,而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亲生骨肉,故事的结局正如我们所预料的一样,嫂子的孩子活过来了,她自己的孩子死了。有人说珍珠傻,也有人说珍珠心狠,但我说这是一种伟大的无私。——这就是亲人间无私的“让”。

土壤为了花朵的芬芳,让出了自己养分;大树为了人们的凉爽,让出了自己的一片绿荫;公螳螂为了繁衍后代,让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黄鹂为了人们的愉快,让出了自己的甜美的歌声。——这些就是生物间奉献的“让”。

“让”,是一种关爱;“让”,是一种文明;“让”,是一种无私;“让”,是一种奉献。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担,让我们领略“让”的含义,“让”出自己的人格,“让”出自己的魅力,“让”出一片风***。

论让九年级作文2

20xx我最难忘的,就是那陆续传出的末日说。

至从三年前的时候,20xx年的末日谣言开始传的沸沸扬扬,我对这个说法一直抱有想法,可是我并不觉得几年时间这个存在几十亿年的地球会沦陷。

让给我感到鄙夷的是,越来越多的导演用末日**电视剧来拉收视率,当我们在关心安危的时候,他们在关心票房是否大卖。每当我瞟到末日关于这类的***报道,我会学着选择无视,因为这不是在为自己的利益给别人带来恐慌吗?可偏偏很多人迷茫了。

我在新闻上和同学嘴里得到很多关于深信末日而沉沦的学生,他们的理由会是:反正末日快到了,还关心学习干嘛呢,多玩几天是几天。而我会感到好笑,笑他们不试着改变只会逃避。何况我们现在还活着,如果根本没有末日,你们对谁哭诉去?

而事实上确实没有末日,因为“末日到临”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们也照旧过着。那天我听说有很多商家借此为自己的产业做广告,而后这些人都被捕抓起来。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家商店的标语是让顾客勿信末日,正常购物。简单的标语,却让人感到温暖和人情味。

末日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如果人们继续污染环境,乱砍伐树木,那才是我们要担心的事了。

让我们对末日以另一种眼光对待,与其活在混乱中,何不去改变它?末日谣言也不是凭空出现,有因才有果,如果我们的生活一直是美好的,何来末日之说呢?

活在当下,放眼未来,明天会更好!

论让九年级作文3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论的题目是“开卷有益”还是“开卷未必有益”。

辩论前一周,老师就布置下来让我们去查资料。晚上,我和爸爸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为这次辩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终于到了开辩论会的时间,王老师为我们当***。正方“开卷有益”首先发言,然后是我们反方发言,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争论得不可开交。

我回答了对方的提问:“不怕你读书,就怕你无意中看到了对青少年不宜的书刊,不仅没有益处,反而还有害处。如果你看了书又不去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看了也没有益处。”

我们唇枪舌剑,争论得热火朝天。你瞧,我们反方提出一个问题:“请问正方辩手,***如在你面前摆的是一本**的书刊,你还会看吗?”“不会,因为读书要有选择性。”“开卷有益,你也没有说要有选择性。”

就这样,我刚坐下,他马上就蹿起来反驳,他又坐下又有人站起来,辩论到了白热化。这时,一个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正方辩友杨础源同学发言的时候,把自己的观点忘了,误把正方的观点说成了我们反方的,我们就跟他开玩笑说:“噢!正方出‘叛徒’了,噢!上天让我们赢啊!”这时,***不得不维持秩序……

论让九年级作文4

在一个***秀电视节目中,我看过一个因长相丑陋而想在毕业前去整容的大学生面对镜头坦然陈述自己决心的片段。虽然我的朋友们和我对于整容一事十分不以为然,对于为了找工作而整容更加不以为然,但看到这个片段后,我们一致认为,如果整容的花费对她不是一个沉重负荷的话,整一整也许会有好处。我至今记得她的长相:倒垂的眉毛,扁平的脸,平静的时候,嘴角像是别人生气时的样子,眼睛细成一条线,不笑的时候像是哭丧着脸,一笑起来则让人顿生哀悯之心,但搞不懂是她笑起来的表情让人觉得哀悯,还是哀悯怎么会有人笑成这样?

长相的重要性在几个身居要职的朋友间的谈话中再次被证明。他们在谈招人的事。一个私人公司的男老板不仅希望直接汇报给自己的女下属最好长得好看一点,还表示可以给长得好看的前台多一点点钱。一家跨国公司中国部的女高管则认为好看的员工有助于塑造愉悦的工作氛围。但他们都不傻,绝不会要长得好看的***。所以,他们在长得好看与工作能力的关系之间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首选长得好看又非常能干的员工;次选长得不好看但异常能干的员工;既不好看能力又不出众的人则必须人缘好并且擅拍马屁。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有实例表明,男上司对长相出众的'男下属可能会十分挑剔。但在我的个人经验中,却没发现女上司挑剔好看女下属的个案,相反,女上司通常喜欢长得好看又能干的女下属,尤其是当两者年龄差距较大的时候。

对长相平平的人来说,值得欣慰的是,工作能力始终还是被放在第一位,长得好看最多是个附加值,在能力相同的时候,才有机会发挥作用。但你不得不承认,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无论是外形、家庭环境、智商、心理素质、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记忆能力上都是不平等的。在不平等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找到自己的优势,才是聪明人的做法。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帅哥总是被长相平平的女子搞定的最终原因。她虽然不美,但她因为知道了自己不美,所以更有耐心,更体贴,投入得更多,并且更愿意使用战术。

论让九年级作文5

从气象学意义上来说,春天已经到了,不是么?从那一大片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中,从那江南独有的蚕丝般细滑的雨丝中。从那河岸旁柳树刚刚吐绿的嫩芽中,都仿佛向人们宣布:春天到了。

江南的春天是湿润的,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雨,而雨则是细如蚕丝的绵绵小雨,外出时,不需要一把笨重的伞,小雨拂在脸庞上,柔柔的,痒痒的。

因多日下雨,墙角上,石砖上都长满了青苔,这是一种江南都有的小植物,墨绿色,十分可爱,但有时会趁你不注意,***滑你一跤,这下就苦笑不得,怨不由人了!

江南的春天并不因为长时间下雨而失去色彩,油菜花,迎春花,白玉兰等都竞相开放,还有柳叶来添些春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满山遍野的白杜鹃,满地金黄的油菜花,还有在河边的一株株嫩柳,春天,多么美丽。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天,又是多么美好!

论让九年级作文6

旅途漫漫归期远,一封浸湿了泪雨的家书传递来平安与祝福。

梦中花落数十载,一曲深情诵唱的《回家》传递来无限愁情与期盼。

海峡对岸,余光中的乡愁传递而来。这夜月明,余光中独斟一杯浊酒,惆怅了数十年的思绪,都寄予了明月。他畅饮一瓢雄浑的长江水,摘下一片血红海棠贴在胸口,看远山被飘然的白雪覆盖,撷一枝腊梅,把心中的赤热传递给故乡……梦还是醒了!他只能老泪纵横地在高山上远眺,用痛哭将这份悲愁传递,从那一岸,到这一岸……

海峡对岸,洛夫的悲痛与绝望传递而来。踏上归途,马背上洛夫的琴弦轻响,抑制着内心的喜悦与激动。然而就在不远处,他乍然勒马,笑容凝结成苦笑。他茫然伸手,想抚一抚故乡的泥土,谁知,却抓回一掌冷露。我踏着这岸的春草花苞,看洛夫身后的背景,一点一点,变成严冬。忽然传来一声脆响,一颗赤子之心在“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前被冻裂。他蹲下身去,竖起衣领,独立过着他火烧的寒冬。不远处满山凋零的杜鹃,剩下唯一的一朵,在哭泣。不知是什么无形的墙壁竖立在一湾浅峡,只有这份悲愁,从那一岸,传递到这一岸……

海峡对岸,百万同胞的期盼传递而来,一湾浅浅的海峡曾经深得无法逾越,游子们用满心的希望把这深渊填满,一座回家的桥梁即将被建立,一道传递爱与真的虹桥在暴风骤雨之后的天空隐约开始显现。游子欣喜,他说故乡一点也不远,就在这海峡对岸,我,可以指给你看!从那一岸,到这一岸……

我站在天涯海角久驻,凝望着海峡的对岸,细听海风传递来一曲令人生疼的《回家》。猛然间,泪如雨下,我放声呼喊:“你快回来!”然后,静静地祈祷,不知这温情的海潮能不能把我的心情传递,从这一岸,到那一岸?

论让九年级作文7

“考啊考,考啊考,考完语文考数学,考英语,考历史,还有生物也要考!”今天下午,我哼着自编的,不知调的小曲,眼冒金花地走出了教室。唉,今天可把我考晕了!

中学的生活,总是以那一张张犹如“老鼠过街,***喊打”的试卷为主。今天,我总算体会到了什么叫“今天的星星真多”“我头上怎么有这么的小鸟在飞来飞去”的感觉,那叫个晕啊!就算躺在床上,眼前还不断浮现出“2x+3y-4z=2b+a”等之类的题目。天啊,这日子还怎么过啊!

当那“可爱的”一张张试卷从我眼前一晃而过,轻轻地飘落在我的课桌上时,我就有种“欲先杀而后快”的错觉,最后还是咬咬牙,挥毫大作起来。哪知,这试卷真是厚脸皮,明知道我恨它入骨,还前赴后继,连绵不断得到我眼前晃悠。做的我是腰酸背痛腿抽筋,就差没用万通筋骨片了!唉,真可以用《逍遥叹》来形容我现在的口头禅了。

考完历史之后,我的脑细胞大部分都已经战死沙场。哪知老师又突然蹦上一句“历史卷子交了就上来领数学卷子,继续考!”不会吧……

唉,我又得有一部分脑细胞要光荣下岗了啊!

如果还有明天,我真的不想再考试了!

论让九年级作文8

有句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似乎说出了一条规律。

为什么会“有心栽花花不发”呢?那就是由于栽花人不懂花木的习性,不问天时与地利,只凭主观愿望想种什么花就种什么花,想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种就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种,而且由于对花木的偏爱,便大量地浇水和施肥,致使花木不但不繁茂,反而枯萎。

为什么又会“无心插柳柳成荫”呢?柳树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树,柳絮随风飘落,可不择地而生;随便在地上插一枝柳条,便可长成一株柳树。它无需人为之浇水、施肥,便可茁壮成长。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也存在着“有心”与“无心”两种状况,不过“有心”者更多。“有心”本非坏事,但若只凭主观想像和个人愿望,而又求之太高,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无心”者则听凭孩子自由发展,若孩子有比较高的自觉性,则亦可自然成才,但孩子若没有自觉性,信马由缰,岂不误了孩子一生。所以,教育孩子的正确态度应在“有心”与“无心”之间,即应既重视孩子的教育,又懂得教育的规律与方法,最好能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心”,让孩子不感到你在强制他干什么,而是引导、激励他自己去学习,这样他就会学得有兴趣,学得高兴、进步也快。

所以,只强调“有心”或“无心”都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有心”,只有好的愿望,而不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懂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规律,就很难培养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如果过分强调“无心”,就意味着放弃家长和教师的责任,更是非常有害的。只有有心有爱而又有理智,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按教育规律办事,不失时机地、适当地浇水、施肥,花木才会繁茂、娇艳。

论让九年级作文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也,从古至今有些美好始终不能双得,必舍去其一。我们现在拥有的必将用曾经的拥有的而换取,拥有必将不再拥有。

时光如箭,稍纵即逝,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去把握去珍惜,但为这消逝的过去,漠然无视身边的拥有,也未免太过愚不可及。辉煌的昨天固然值得留恋,但灿烂的明天更令人向往……仔细留意我们身边的风景,同样绚丽多彩,我们所拥有的,和我们不再拥有的,都将令我们神往……

窗外突然吹来一阵清冽的夜风,吹凉了我微热的额头,我蓦然惊觉:纵然我怎样的不情愿,但是过去的点点滴滴早已化成一缕缕朦胧的青烟,只待时间不断沉淀凝聚成一股风,然后涣涣掠过大地,把袅袅青烟吹得烟消云散,不留下一点踪迹。美好的童年像优美的风景画,色彩鲜艳而充满活力,青年的我们像一幅水墨画,很美,却没有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慢慢长大,我们拥有了独自,我们学会不再依赖,不再幻想,我们拥有了真实也学会了现实,于此同时我们不再拥有本真的快乐,不再拥有无暇的童真,我们长大了必将为了未来而努力奋斗,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的我们用刻骨焚心的努力,保留早已崩塌的坚强。

人民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座座高楼建立起来,就会有一个个平房***,翻开照片,回想起当初在四合院的日子,家家户户敞着门聊天,你串串我家,我串串你家,时间长了真的像一家人一样,这家做个好吃的给你送过去点,那家做个好吃的给你拿点,各家的院子有大有小各不相同。春夏天,我们就在树下摆上小桌子写作业,做完了就开始玩游戏,跳皮筋、砍包、打球,忙得不亦乐乎。记得有的雅致的小院,屋后还有后院。有的大院种着石榴,摆着大鱼缸,有的院套院。更多的是大杂院,邻里和谐。可是现在这个院落已经颓废,院落已经风华不再,院落曾经的光彩被建筑的高楼大厦儿取代。我们住进了舒适温馨的楼房,奢侈豪华的别墅,可是把门关上以后谁也不认识谁,甚至住了3年也不曾和邻居说过话,见过面……我们拥有了高贵的生活,却失去了朴实的情谊,简单的快乐。

为不再复返的青春而遗憾,更有着一份庆幸,为我还未逝去的青春。拥有和不再拥有也许只是一场惊艳的

轮回,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去珍惜现在拥有的铭记不再拥有的……

论让九年级作文10

我以前总想:生活欺骗了我!自从看到普希金的“***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以后,我对这种思想改了观,即使生活再欺骗我,也没受到很大的打击。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是个向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没有理会过家中事情的大大小小。心理满以为家里算得上是富裕的。可是有一天……

恶魔来临了,他告诉了我许多有关我家不喜的事。原来,妈妈一直都在隐瞒着我,任由我挥霍,是这生活欺骗了我,我不希望这样,我不能接受这个现实!爸爸和妈妈每天都在为我不停地工作着,供我读书,为我的未来着想。他们并没有埋怨自己的辛苦,而是为我的生活一味地工作着。正是这种生活欺骗了我,使我不知道爸爸和妈妈的艰辛,使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我的心真的痛苦,他们并不应该这样做,我要的是现实生活!不只是这样,他们还隐瞒着我,隐瞒着我……

其实,我的姑妈已经去世了,妈妈为了不让我难过,说她到国外去了。使到我的生活不再是乏味的。生活又欺骗了我,他令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是那么美好!

但是,看到普希金的“***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后,我不要那么彷徨,因为它使我懂得生活欺骗了你又怎样?悲伤有何用?心急有何用?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为的还是将来,这已经是事实,你有天使般的能量去改变这现实的世界吗?不可能的,我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勇敢得过好每一天,忘记所有的悲伤!这个世界,不由你改变,不由你控制!主要的是,要以我为目标,以将来为目标,人生在世,不必彷徨,勇敢的去面对!

“***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蒲公英还在不远处等着你带她飞向远方,飞向高处!

李怡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1、天府之国 图谋不轨 今非昔比

2、物极必反 神气十足 跃跃欲试

3、精益求精 不即不离 气象万千

4、盘根错节 真才实学 春深似海

5、先意承志 面目全非 有机可乘

6、天高地厚 白手起家 杯水车薪

7、以防万一 亲密无间 一事无成

8、厚此薄彼 流绪微梦 迫不及待

9、极目远眺 望尘莫及 险象迭生

10、孜孜不倦 溜之大吉 和蔼可亲

11、跌跌撞撞 流连忘返 惊魂未定

12、应接不暇 弄巧成拙 燃眉之急

13、每况愈下 功德无量 衣冠楚楚

14、翻山越岭 先意希旨 铿锵有力

15、憨态可掬 死皮赖脸 同归于尽

16、含羞带露 明眸善睐 恩断义绝

17、文质彬彬 江山如画 地动山摇

18、左顾右盼 长驱直入 李白桃红

19、远近闻名 蛰虫昭苏 垂死挣扎

20、兢兢业业 五花八门 出谋划策

21、飘飘摇摇 临危不惧 地大物博

22、日积月累 轻而易举 万木竞秀

23、卖国求荣 丰富多彩 理直气壮

24、怨天尤人 美不胜收 诲人不倦

25、力挽狂澜 鱼贯而入 钟鸣鼎食

26、不足为训 吴牛喘月 风清日暖

27、截然不同 所向无敌 不甘示弱

28、神魂颠倒 循规蹈矩 春华秋实

29、过时黄花 受益匪浅 惊涛骇浪

30、笔走龙蛇 心急如焚 稳扎稳打

31、坚强不屈 离经叛道 忘恩负义

32、见异思迁 坐看云起 无家可归

33、莫逆之交 终生守之 一路平安

34、世世代代 目中无人 幕天席地

35、风暖日丽 无影无踪 千锤百炼

36、以意逆志 月舞神殇 千人一面

37、似水柔情 嚎啕大哭 乏善可陈

38、热火朝天 高枕无忧 养尊处优

39、悬崖勒马 齐头并进 料峭春寒

40、废寝忘食 岁月如歌 辗转反侧

41、笨鸟先飞 攻无不克 愚不可及

42、肝脑涂地 劈头盖脸 万物萌生

43、又上心头 冲锋陷阵 翻箱倒柜

44、同甘共苦 百花争春 不折不扣

45、冬残春近 旁征博引 恬不知耻

46、人困马乏 坚贞不屈 临渊羡鱼

47、一身正气 如花美眷 责无旁贷

48、记忆犹新 庸人自扰 责有攸归

49、早春时节 和睦相处 徒子徒孙

50、雨过天晴 绞尽脑汁 繁荣昌盛

51、莫名其妙 悲欢自饮 恍恍惚惚

52、红男绿女 形单影只 云开雾处

53、流水桃花 天灾人祸 衣衫褴褛

54、锱铢必较 眉清目秀 大雁北归

55、兵不厌诈 张三李四 廉洁奉公

56、触目伤怀 当仁不让 寸有所长

57、牛毛细雨 阳春三月 捷足先登

58、初春时节 白雪皑皑 天地回转

59、波光粼粼 面黄肌瘦 容光焕发

60、大好山河 繁花似锦 时当三月

61、月满西楼 秘而不宣 和颜悦色

62、纷纷扬扬 滥竽充数 人勤春早

63、孔武有力 引吭高歌 度日如年

64、落梅似雪 春色怡人 装模作样

65、头头是道 春光荡漾 一笔勾销

66、毋庸置疑 花香鸟语 百花齐发

67、人仰马翻 荒无人烟 推陈出新

68、半世晨晓 作茧自缚 得意扬扬

69、有朝一日 从天而降 四面八方

70、内心深处 花前月下 春山如笑

71、创意造言 万物复苏 凡夫俗子

72、游人如织 厚颜*** 居高临下

73、寒冬腊月 快意当前 自言自语

74、冰肌莹彻 程门立雪 哭笑不得

75、美如冠玉 飞泉鸣玉 清风扶柳

76、吞吞吐吐 含苞欲放 一反常态

77、梦回旧景 千变万化 大吃大喝

78、死有余辜 繁华似锦 孤立无援

79、随心所欲 不可开交 情自阑珊

80、贫贱不移 飞花喷绿 笑谈花落

81、正儿八经 祸不单行 堂堂正正

82、指手画脚 藕断丝连 拍案而起

83、走投无路 胸无城府 适可而止

84、赏心悦目 虎背熊腰 一心一意

85、埋头苦干 春花秋月 息息相关

86、稍纵即逝 百草权舆 同生共死

87、闳意眇指 正直无私 淋漓尽致

88、可见一斑 勃然变色 春蛙秋蝉

89、撕心裂肺 层出不穷 春色迷人

90、博览群书 血色玫瑰 若明若暗

91、早春三月 满载而归 热闹非凡

92、仲春时节 搜索枯肠 微波粼粼

93、夜以继日 空空如也 豁达大度

94、春回大地 枝叶纷披 代代相传

95、南征北战 思潮起伏 饥肠辘辘

96、穷途末路 退避三舍 勤勤恳恳

***、一生一世 目不转睛 瓜田李下

98、残花败柳 欣喜若狂 别具一格

99、一抹红尘 狗急跳墙 凡桃俗李

100、雍容华贵 推心置腹 遥遥相对

101、临窗观景 来日方长 明眸皓齿

102、心急火燎 一如既往 谈何容易

103、大地回春 春寒时节 开基立业

104、先意承颜 争分夺秒 雨声沙沙

105、典则俊雅 四面楚歌 问心无愧

106、一表人才 座无虚席 曲意逢迎

107、亭台楼阁 深明大义 贪得无厌

108、沦陷的痛 狼吞虎咽 雷霆万钧

109、义不容辞 集腋成裘 重见天日

110、绝无仅有 垂头丧气 蕙质兰心

111、恩将仇报 眉开眼笑 欢呼雀跃

112、风花雪夜 自强不息 拈轻怕重

113、念念不忘 众多非一 曲意迎合

114、万物蓬发 名不虚传 细雨淅沥

115、和暖如春 学而不倦 鬼使神差

116、世外桃源 夜深人静 千钧一发

117、韶光荏苒 冰融雪消 煞有介事

118、重拾旧梦 顾影自怜 花枝招展

119、落落大方 春光勃发 春风化雨

120、一点一滴 轩然*** 拔刀相助

121、入乡随俗 喷薄欲出 连续不断

122、两重心事 左右开弓 沧桑笑容

123、仰人鼻息 忠贞罘渝 风和日丽

124、焦头烂额 无能为力 青山绿水

125、熊熊大火 春山如妆 蕙心兰质

126、年少无知 倾国倾城 披头散发

127、大雪纷飞 神出鬼没 旧事重提

128、高贵典雅 腊尽春回 坚韧不拔

129、寸草春晖 扬长而去 隔三差五

130、水深火热 海誓山盟 国泰民安

131、先人后己 誓死不屈 轰轰烈烈

132、无坚不摧 众志成城 心悦诚服

133、春阳和煦 适得其反 美意延年

134、羊肠小道 已届春残 深秋无痕

135、自相残杀 白发苍苍 凶相毕露

136、寥寥可数 竭泽而渔 宛如红袖

137、雅俗共赏 体无完肤 天地加春

138、艰深晦涩 虚怀若谷 万籁俱寂

139、闻鸡起舞 毛手毛脚 情不自禁

140、才华横溢 绿意盎然 冰天雪地

141、图文并茂 不慌不忙 海天一色

142、如饥似渴 一团和气 愤愤不平

143、斤斤计较 不屑一顾 桂馥兰香

144、春意阑珊 偷偷摸摸 春水淙淙

145、家家户户 踌躇满志 以德报怨

146、求之不得 操纵自如 紫露凝香

147、花落叶飘 井底之蛙 求全责备

148、物华天宝 本末倒置 风吹雨打

149、毁于一旦 不忘沟壑 若如初见

150、碧空如洗 舍己为人 再三再四

151、春露秋霜 将心比心 雨后春笋

152、泪眼婆娑 风情万种 有意无意

153、电闪雷鸣 一叶知秋 蔚为大观

154、欣欣向荣 诗情画意 窃窃悠悠

155、天高云淡 喜出望外 名胜古迹

156、人才济济 老师宿儒 和风细雨

157、春风和煦 与日俱增 高人雅致

158、眼角笑意 天寒地冻 眼神调情

159、一五一十 不甘落后 破烂不堪

160、火树银花 腾云驾雾 但为君故

161、眼意心期 瑰意琦行 天涯海角

162、左右为难 引人注目 十字路口

163、六神无主 魂不附体 高风亮节

164、数不胜数 草长莺飞 阿谀奉承

165、倒行逆施 意想不到 琼浆玉液

166、义无反顾 局促不安 不能自已

167、万象更新 雕梁画栋 窗明几净

168、曾经沧海 美中不足 兵贵神速

169、昂首挺胸 欲语还休 乐善好施

170、千军万马 积少成多 春光明媚

171、绿水青山 红袖添香 煮豆燃萁

172、漫不经心 紫燕悠悠 冰雪聪明

173、高雅闲谈 七零八落 只争朝夕

174、喝西北风 静水流深 多姿多彩

175、演绎轮回 曲意承迎 东拉西扯

176、春光灿烂 漏泄春光 气急败坏

177、红灯绿酒 春花万朵 你追我赶

178、得意之作 矢志不渝 为所欲为

179、翩翩起舞 怒气冲冲 一技之长

180、夏花依旧 不可思议 寓意深长

181、久别重逢 聚沙成塔 说长道短

182、一知半解 莺啼燕语 万众一心

183、万物解冰 不言而喻 缓兵之计

184、斩钉截铁 良辰美景 凤毛麟角

185、生如夏花 单独隔离 白驹过隙

186、八仙过海 举世闻名 锦上添花

187、琼楼玉宇 残冬已过 两袖清风

188、恣意妄为 决胜千里 非亲非故

189、争先恐后 兴高***烈 百花争艳

190、省吃俭用 恍如隔世 朝朝暮暮

191、莫言离殇 心心相印 自作自受

192、似念似恋 令人神往 心有所属

193、不在话下 心灵手巧 卓有成效

194、云卷云舒 风刀霜剑 无边无际

195、浮光掠影 价值连城 亭亭玉立

196、出人意料 笑逐颜开 青青子衿

1***、若隐若现 湖光山色 浮生如梦

198、朝气逢勃 自由自在 闲言碎语

199、忐忑不安 首屈一指 万木争春

200、化险为夷 浩如烟海 春水盈盈

201、一表人才 青山绿水 明明白白 202、古今中外 窗明几净 走马观花 203、毛手毛脚 千军万马 自以为是 204、答非所问 一事无成 火烧眉毛 205、助人为乐 自由自在 水深火热 206、满面春风 乐极生悲 不由自主 207、面目全非 百花齐放 众多非一 208、十指连心 一心一意 舍己为人 209、鸟语花香 美中不足 冬虫夏草

210别有洞天,安居乐业,一团和气, 211、落地生根,长年累月,回天无力, 212、天罗地网,一五一十,大吃大喝, 213、 一路平安,旁若无人,头头是道, 214、山清水秀,古往今来,张灯结彩, 215、诗情画意,贪生怕死,百发百中, 216、顶天立地,语重心长,十全十美, 217、坐井观天,狗急跳墙,落花流水, 218、燕歌燕舞,非亲非故,星星点点, 219、三心二意,心直口快,春暖花开, 220、面红耳赤,白手起家,先来后到, 221、目中无人,刨根问底,万众一心, 222、弱肉强食,八仙过海,奇形怪状, 223、志同道合,川流不息,名胜古迹, 224、隐隐约约, 七上八下,井底之蛙, 225、尺有所短, 一鸣惊人,单刀直入, 226、龙飞凤舞,出尔反尔,两面三刀, 227、脱口而出,五谷丰登,灵丹妙药, 228、一动不动,省吃俭用,活蹦乱跳, 229、 雨过天晴,欣欣向荣,天寒地冻, 230、实话实说,航天飞机,漫山遍野, 231、自始至终, 丰功伟绩,独树一帜, 232、另眼相看,枯木逢春,蹦蹦跳跳, 233、探头探脑,九牛一毛,怦然心动, (因为不想写符号了),你们直接看吧 还有:五彩缤纷,轰轰烈烈, 指手画脚,斤斤计较,千变万化滴水穿石,弯弯曲曲,漫不经心,自取灭亡,鹅毛大雪,日积月累,千秋万代,度日如年,繁荣昌盛 ,纹丝不动,带带相传,吞吞吐吐,千家万户,天高云淡,寿比南山, 一年一度,焦头烂额,枝繁叶茂,无边无际,小题大做寸有所长,春华秋实,呼风唤雨,叫苦连天,举世闻名,大显身手,四面八方, 脚踏实地,画龙点睛,凤毛麟角,甜言蜜语,聚精会神, 魂牵梦索,名列前茅,朝思暮想,乘风破浪,全神贯注,心急火燎,窃窃私语,姹紫嫣红, 步步登高,口是心非,郑重其事,妙不可言,斩钉截铁,铺天盖地,大雪纷飞,日积月累,千秋万代,度日如年,独占鳌头,千钧一发,目瞪口呆, 掩耳盗铃,密密麻麻,装腔作势,救死扶伤,大名鼎鼎,同生共死,数不胜数, 寒风刺骨,哭笑不得背水一战,首屈一指,无价之宝,六神无主,海阔天空, 亭亭玉立,半信半疑,若隐若现,专心致志,左思右想,劈头盖地,思前后想,东张西望,价值连城,完美无缺,摇摇相对, 愁眉苦脸,目不暇接,积少成多, 生如洪钟,怒气冲冲,意味深长,振奋人心,一筹莫展,响彻云霄,火冒三丈,狐***虎威,

冷言冷语、和风细雨、热火朝天、东山再起、十字路口、取长补短、白日做梦、十指连心、不由自主、

五光十色、欢声雷动、欣喜若狂、载歌载舞、灯火辉煌、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回大地、

一唱一和 一呼百应 一干二净 一举两得 一落千丈 一模一样 一暴十寒 一日千里 一五一十 一心一意 ……………………………………

唐朝网红李白究竟得罪了多少人

被宦官马元贽等人拥立的。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怡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忱监国后,满脸悲伤地接待臣下,决断事务,众人这才见到他的隐德。?

同年三月二十一日,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时年三十七岁,是为唐宣宗。

扩展资料:

李忱在位期间的大事介绍:

1、大中之治

大中之治是指唐朝的唐宣宗李忱在位时期的治世。唐宣宗于即帝位后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过分膨胀;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在位期间宣宗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唐宣宗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因此,史上对唐宣宗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

2、结束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

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

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百度百科——李忱

1近代中日关系的认识。2延安精神的历史意义和影响。3侵华战争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汉奸。4对日索赔问题

01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唐玄宗***二十三年,长安郊外。

贺知章撇了书童家人,独上西山紫极宫。

此处乃是玄宗御妹玉真公主清修之所,云蒸雾绕、风景独好。

贺知章观此仙境美景,顿时诗兴***,正欲赋诗一首,忽见前方回廊处站着一人,身姿颀长,丰神俊朗,站在云雾腾腾的山腰,恍惚不像世间人。

贺知章虽然是个钢铁般的直男,看见这个身影也忍不住吞了口唾沫。

他悄***走近了,听见那人在吟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贺知章好歹也是***有名的诗人,人称“诗狂”,可比起此人之狂来,不禁要汗颜三分!

等那人吟完全诗,贺知章不由得啧啧称赞:“不得了不得了,天上掉下个太白星精了!”

《唐摭言》载: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幸亏贺知章那个时候不认识林黛玉,所以才说李白像太白金星。他要是晚生一千年,读了曹雪芹的《红楼梦》,一定会像宝哥哥一样惊呼: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来了!

这是一次命运般的邂逅,就像宝哥哥注定会爱上林妹妹,盛唐两大诗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别问我官配为啥不是杜甫)

李白是很像林黛玉的。

可能有人不服气,说林妹妹那弱柳扶风的病西施模样,岂能跟李太白“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情壮志相比?

可是啊,李白跟林黛玉还是很像的,一个前世是绛珠仙草,一个是太白金星下凡;一个是大观园里诗魁,一个是***盛世诗仙;关键是,两个人都有点儿···情商低。

高智商的天才一般情商都低,这话说好听了是天真烂漫,出尘不染,说难听了,就是蠢。

李白怎么会蠢呢?

他可是二十岁就写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著名网红李太白啊!

他可是让杜甫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完美偶像啊!

他可是进到皇宫内院,敢让高力士脱靴子、杨贵妃捧砚台,完事后揣上唐玄宗的大把银子拍***走人的诗仙李白啊!

但很可惜的是,李白的确是个蠢材。

02

胸小无脑的网红

李白这辈子干过最蠢的也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

他不知道高力士不是普通的太监,而是***王朝最有权势的太监吗?他知道。

他不知道杨贵妃不是普通的女人,而是***王朝最能掌握皇帝喜乐的女人吗?他知道。

他全都知道,可是他依然要让他们俩来伺候他写诗,这就很蠢了。

得罪了这两尊大神,就等于得罪了皇帝,李白做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人生梦想就破灭了。

李白情商很低,低到他不晓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是对的,他也不晓得进了皇宫要摆低姿态,要低三下四做奴才。

他就像一个胸小无脑的网红(毕竟男性,胸小)参加了个高级酒会,虽然啥也不懂,也要拗出名媛姿态来。

他觉得皇宫和外面是一样的,高力士不过是酒楼里倒茶的小二,杨玉环只是弹琵琶的歌女。

于是一脑抽,翘个二郎腿:“来呀,上酒,老子要写诗了!”

唐玄宗脸上笑嘻嘻,心里买马匹,行,你是大名士大网红,你名满天下粉丝千千万,朕不跟你计较,等你写完这首诗,就给朕滚蛋!

李白看大家都这么迁就他,心里很高兴,酒足饭饱,大笔一挥,就是三首《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开篇第一句,就流芳千古。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末尾一句,顺便把君王的马屁也拍了进去。

小时候课本里都读过一个“铁杵磨成针”的寓言故事,李白果然功夫深。

可惜李白是个蠢材。

他在这组词的第二首里,写“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把杨玉环比作赵飞燕。

赵飞燕何人?大名鼎鼎的一代妖后,和妹妹赵合德两人秽乱宫闱,不仅害得皇嗣死绝,还害得汉成帝死在了赵合德床上。

李白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那李隆基是谁?汉成帝吗?

这一句诗同时骂了贵妃与皇帝,李隆基没把他当场拉出午门斩首已经很仁慈了。

好在李***丝多,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淹了京城,所以李隆基不好治他的罪,只能“赐金放还”。

李太白,这钱您拿着,赶紧走吧,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别来祸害我皇城!

李白脾气上来,扭头就走,还大歌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玄宗望着李白的背影,跟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别看他长的像神仙,其实登不得大雅之堂,这个人就是一个得意会忘形的小人。”

《酉阳杂俎》载:“(李)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皇上)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其实,李白才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般洒脱清高,他和天下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都汲汲于功名。

可惜他并非出身士族,压根儿没有参加科举的机会。

而得罪了唐玄宗,也就意味着,他彻底地跟官场拜拜了。

03

天下无人不识君

李白是谁?

他是诗仙、酒仙、剑仙 ···

我们总以为对李白的了解很多,上至鹤发垂髫老人,下至三岁黄口小儿,都能说上两句李白的诗,知道几个他“斗酒诗百篇”的典故。

小时候背唐诗,最先背的一首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再长大一些,课文里见到的李白就更多了,什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句子更是信手拈来。

但李白是谁?

我们可以从史书上知道白居易的生平、拿到杜甫的简历,却没法探究出李白的人生轨迹。

我们不知道他准确的生卒年份,不晓得他在哪里出生,也不知道他的婚姻家庭,甚至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是中国人。

事实上,我们可能一点也不了解李白。

在唐朝,男子成人是比较早的,一般十四五岁就可以独立离开家去历练了,譬如杜甫,就是14岁离家,贺知章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可是李白竟然一直到24、25岁左右才离开家乡,至少比别人多窝了10年。

这10年里他干了什么?没人知道。

我们只知道,李白不但是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还是个古惑仔。

几乎所有怀念李白的文章诗词里,都提到了他是一个“侠客”,其实也就是个打架斗殴的小混混。

我们找不到证据说他在家乡干嘛——毕竟,我们连他的家乡在哪儿都没法确定。

有人说他是四川人,有人说他是甘肃人,有人说他是西域人,还有人说他是外星人···

从各种文章诗词零星的资料里,我们大致地拼凑出了李白的生平:

他出生于大约长安元年,家乡在西部,家中可能崇尚道教,也可能世代经商。他从小脑袋灵光,IQ直逼爱因斯坦,读书过目不忘,对各种古籍十分感兴趣。

二十几岁的时候,李白踏上远游的征途,先后去过江油、成都,然后出蜀,去了烟花三月的江南,结识了很多很多朋友,包括杜甫、孟浩然、贺知章等人。

***十五年,李白跟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

***三十二年,唐玄宗西行***,他趁机献《大猎赋》,但未受赏识。

这期间他也向许多名士***献过文章,却依旧不得起用。

天宝元年,唐玄宗终于听说了李白的才名,召其入宫,供职翰林。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得重用。

再然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南逃避难,投于永王幕府,成了乱臣贼子。

叛乱平定后,李白被流放夜郎···

04

说谎成性的吹牛精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是李白的头号粉丝杜甫为他写的《饮中八仙歌》。

喝完酒爱说大话的人,通常都没什么真本事。

李白明明有真本事,却依然爱说大话。

一般的读书人,理想顶了天也就是做大官光宗耀祖,可他的理想,却是要做国师,所谓“谋事一国”。

这个理想职业很像春秋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挂六国相印,张仪复散解诸侯,这些人都是李白的偶像。

可惜李白是商人的儿子,没法靠科举做官,所以他就想了个“天才”的主意——认亲戚。

别忘了,李白姓李,和唐朝皇帝一个姓。

凭借这个姓,他到处攀亲戚,这个王公是他堂兄,那个贵人是他表姑···攀来攀去,他自己也搅混了,辈分乱了,据后人考证,如果按照李白说的家谱,那唐玄宗应该是他的曾孙子。

但是他的胡话也有人信,靠着这个姓氏,李白愉快地娶了个老婆,攀上了高枝儿。

他这个老婆,是前任宰相的孙女。

为了实现他喝大酒做大官的理想,在婚姻大事上,李白毫无心理障碍地做了倒插门女婿,在老婆娘家安陆住了下来。

可惜,他打错主意了。

许圉师死后,许家早已败落,根本没法在仕途上帮助什么。

李白很失落,生了两个孩子后,就离开安陆,出门游历了。

他称婚后的那几年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写完这句诗后,李白就得罪了妻子娘家人。

他到了长安,继续喝大酒吹大牛。

但是长安皇帝的亲戚比牛多,宗室不值钱了,于是他换了个牛吹。

这一次,他竟然吹自己杀过人。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白不但是个诗人,还是个侠客,他提着把剑满世界乱跑,看谁不爽就捅一刀,然后还要把“光辉事迹”写进诗里。

读他诗的都是些没闯过江湖的读书人,或者是从来没出过远门的温室花朵,当然觉得李白好帅哦,武功高强文***风流,活脱脱的香帅楚留香啊,我要认他当偶像!

李白对这种追捧很是受用,于是更加夸夸其谈,放出“托身白刃里,红尘中”这样的狂言。

我们说,李白这件事,他肯定是在吹牛。因为他说自己以后,“当朝揖高义,举世称英雄”。(《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他当然没怎么当过英雄,倒是晚年做了回***喊打的狗熊。

按照作家张大春的观点,所谓的李白,可能只是一次打架斗殴***,他随身带着匕首,藏在袖子里,气势汹汹地去跟人干架,结果只把人胖揍一顿,也有可能是他被胖揍了一顿。

吹出去的牛就像放出去的水,***有名的诗仙居然是个犯这事儿,被他自己宣传得沸沸扬扬,当然惊动了官府。

正好这时候李白被皇帝赶出了皇宫,事业颇不得意,官兵一来,他就怂了,立刻跑路,去了齐州(今山东济南)的紫极宫,受了符箓当道士,表示自己从此就是十丈红尘以外的人了,你们抓犯别抓我,我叫青莲居士。

05

***都想杀李白

李白之蠢,不仅蠢在瞎得罪人、乱吹牛,还蠢在政治觉悟低下。

杜甫一生给他写了很多很多首诗,其中一首说: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是说,***都想杀李白,只有杜甫爱其才。

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他犯了“政治不正确”的毛病,活生生成了反贼。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跑到了永王李璘的阵营中,尽心尽力地为反贼摇旗呐喊,写下了长长的组诗《永王东巡歌》。

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往四川跑,太子李亨在大后方组织抵抗,后来即位于灵武。

而永王李璘坐镇南京,抵抗叛军,力量迅速壮大。

当时长江以北正打得不可开交,长江以南仍然太平富庶,所以永王就想趁此机会割据江南,南北分治,就像当年的东晋一样。

其实只要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永王这种不想着驱除反贼,先往东占据地盘的做法愚不可及,所以天下名士应者寥寥。

只有李白举双手赞成。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自比谢安,要在谈笑间消灭安史之乱,今天看这组诗,顶多觉得李白又说大话了,可在当时,这些诗就显得非常大逆不道了。

谢安在打赢淝水之战后,收复中原故土了吗?并没有,他只是保全了东晋王朝。

李白引用这种典故,不摆明了为国家分裂、***割据摇旗呐喊吗?

他那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住在永王李璘的幕府,以为自己是即将出山的诸葛亮,要出门去一统天下。

一想到这里他的心潮就很澎湃,于是写诗“龌龊东篱下,泉明不足群”,说明自己跟隐居的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个龌龊的,而他心系天下。

李白的另一项政治不正确,是在入永王幕府前,他在溧阳和张旭一起喝大酒吹牛,写了一首《猛虎行》。

诗里写安史之乱爆发,北方打仗打得很凶,“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还把自己比作韩信张良,说国家的存亡以后就靠自己了。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这属于酒后吹牛,却触了唐室逆鳞!

典故引用得很押韵,可是把这场战争比作楚汉之争?官军和叛军打仗,怎么能比作楚汉之争呢?

谁是楚、谁是汉?谁做了流氓刘邦,谁成了悲催项羽?大逆不道!

所以后来叛乱平定,永王被K.O.以后,李白当之无愧地成了“乱臣贼子”,被流放夜郎。

流放的路上,李白还不忘写诗,给王昌龄写了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一写可不得了,吓得王昌龄差点尿裤子:李太白啊李太白,我跟你关系没那么好吧?你个乱臣贼子没事给我写啥诗!大家伙都想杀了你,你别跟我攀关系!

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楚狂人这个典故,出自《论语》中的楚狂接舆,那个楚国的疯子高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可是一转头,他又说: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杯赠南陡常赞府》)

你看我的才华,是不是很像孔子呢?

他虽然自称狂人,但心里却想做圣人。

但他的确又没本事做圣人,所以只好***装嘲笑一下孔子。

杜甫写那首“***都想杀李白”的诗时,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他很久没有见过李白了(因为被流放了),他觉得那位老兄每天装疯卖傻的真可怜。

杜甫是把李白这个人看得比自己还透彻的,所以他知道,李白的“狂”,是“佯狂”,是***的、装的,为何要装?

因为他太清醒了,又太天真了,他虽清醒着,却看不清现实,他对这个无能的自己感到绝望,于是***装疯狂。

安史之乱后,天下皆衰,狂性不改的李白就算不追随永王,也没法再继续潇洒下去了。

或许,在他看来,支持永王并没有错,写反诗也没有错,有错的是这个乱七八糟的社会。

06

前文我们说,李白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他就是一个天上的人,所以永远弄不清楚人世间的规则。

他一边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一边又写很多很多的诗到处送人,既送玉真公主这样的宗室贵胄,也送贺知章这样的中层官僚,更送汪伦这样的平民地主,希望能碰到伯乐带他走上仕途。

他一生留下1100首诗,有700多首是写来送人的。

现存李白的诗很多,他的确留下了无数惊艳的好诗,但也不乏一些很糟糕的烂诗,也有很多肉麻的、吹牛拍马屁的诗。

比如用“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来拍荆州刺史韩朝宗的马屁,以求找个工作。

再比如,写“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拍一位县令夫人的马屁,将她称为天仙织女。

他和林妹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林妹妹的诗的确不是她自己写的(曹雪芹写的嘛),而李白的诗的确全是他自己写的。

一个会拍马屁的人,从十几岁到六十岁都在为了进入仕途而努力,晚年还为了入仕跑去反贼幕府。

可惜李白并不懂得官场那些弯弯绕,常常马屁拍到马腿上,马尥蹶子了。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天真,一直到死都没明白这个社会,到处说错话,做错事,惹人讨厌,导致***都想杀了他,这和林黛玉是一模一样的。

林妹妹的情商很低,得罪了大观园里几乎所有的人,谁也不想跟她做姐妹,只有宝哥哥爱着她;

李白的情商也很低,得罪了天下人,***都想杀了他,只有杜甫爱惜他的才华。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为了你,我愿意背叛全世界。

诗场基友情,令人感动。

但杜甫的鼓励并没什么用,李白的晚年依然过得相当悲惨,不得不去投奔远方表叔李阳冰,最后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写《***李白》的张大春这样概括李白:

“一个街头艺人,一个酒馆狂生,一个以他那样的阶级不该拥有的写作能力而名闻遐迩的道者,一个曾经那样接近过权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优之徒’对待的浪子,以及——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个国人皆曰可杀的叛国者。”

从始至终,他就不是那个出尘绝逸的道者,只是一个大言不惭的失败者。

综上,要是能重来,我才不要做李白。

历史上有哪些由昏君变成雄主的君王呢?

[八国联军侵华]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五月一日晚,

义和团焚烧丰台火车站的消息与京津铁路轨道

被拆毁的谣言传到外国公使居住的东交民巷。

各国公使感到形势紧急,立即举行会议,全体

同意调军队保护各国使馆。次日,驶抵大沽口

外的外国舰队先后接到进京的电报,并很快派

出陆战队,由海河乘船抵达天津,准备向北京

进犯。五月上旬,进人天津租界的各国军队已

达2000人。五月十三日,各国驻津领事和海军

统帅在英国领事贾礼士的提议下举行会议。在

美国领事的鼓动下,会议决定将在津的八国现

有兵力组成联军进军北京,由在津军队中级别

最高的英国人西摩尔中将为统帅,美国人麦卡

加拉上校为副统帅,八国联军正式组成。光绪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一日,八国联

军攻打大沽炮台,当天义和团和清军就联合攻

打紫竹林租界,天津战役爆发。五月二十五日,

清***宣布对各国开战。

六月一日,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率“天

下第一团”5000多人支援天津,参加战斗。当

时驻津清军只有聂士成部武卫前军10营,势单

力薄,于是清***急调马玉昆、宋庆这些驻山

海关的军队到天津增援。义和团和清军攻打紫

竹林的战斗持续了一个月。聂士成部是清军中

战斗力最强的新军,与八国军队进行恶战十多

次,斩杀敌军多人。但各国联军从大沽源源进

入天津,力量逐渐增强。六月十三日,聂士成

战死,天津防御力量迅速减弱。宋庆接手天津

防务后,又伙同马玉昆大肆***义和团,致使

天津于十八日失陷。八国联军开始向北京进攻。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二十日,八国

联军侵人北京。凌晨,俄国从东便门攻入守城,

清军占据制高点阻击敌人。激战持续到下午,

俄军才占领建国门并由此开始洗劫北京城。

1900年7月13日,侵华的八国联军向天津城发起总攻。“确凿的史料证明,在对天津城发起最后总攻的时候,在最前面冲锋陷阵的,是一支由英国军官指挥由中国青年组成的特殊部队。”(王树增著《1901,帝国的背影》海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为虎作伥,与骨肉同胞“浴血奋战”,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土沦陷”为“皇军”效力的伪军,竟然还有“师傅”!这个“师傅”就是“中国军团”。这是很多读者在没有翻开这本书之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尘封的历史羞羞答答,还有多少难以启齿的耻辱没有告诉我们?

“中国军团”不同于我们熟知的那个时期的“二毛子”。二毛子,习惯上是指中国籍***。平常因为“身份特殊”而借着洋大人的势力有些张牙舞爪,后来义和团兴盛起来,“二毛子”便首当其冲。这是“运动”的规律,怨不得别个。而“中国军团”则是在英国军官的阴险和清廷的昏愦中诞生的,1898年组建,至1906年因为军纪、经费和兵源等问题而解散。凶悍猖獗了整整八个年头的“中国军团”终于走到了尽头。

“中国军团”成立时仅有600人,首先入伍的是在香港的懂英语的中国人,后来,又从山东、河北等地招募了一些青年。从那里招募士兵,并不能说明那里的青年头脑就特别的简单,或者为了金钱就心甘情愿地出卖祖国。但是,不管是在当时,还是放在相对“开放”的今天,他们都给父老乡亲带来了极大的耻辱。这些“军人”越“优秀”,道德观念上的颠倒与混乱,就越是显得突出。在八国联军的“大扫荡”中,“中国军团”“厥功甚伟”,就因为他们“熟悉”同胞的一切。熟悉同胞的“中国特色”,自古以来,是一笔无形而巨大的财富;多少出于内部的“反戈一击”,如楚大夫养由基百步穿柳,动辄中的,一箭能射穿七层铠甲。

猜想这些“军人”的“尽职尽责”的原动力,可能也是颇有意义的。从见了芝麻绿豆官小差役都得打哆嗦,到一抡枪托便能让贪官酷吏摇尾乞怜,何其快哉!从吃不饱穿不暖到肉类蔬菜米饭敞开供应,夏季军服和冬季军服齐全,普通军服和礼服齐备,何其乐哉!在打击妄自尊大的权贵的过程中,“军人”们不啻只找到了***,妄自尊大从来都是亡国祸民之道。从怨恨官员***而怨恨***的“不作为”,转而怨恨这个社会上比自己活得滋润的其他人,进而剧烈地报复社会,多少“心胸狭隘”的人,几乎都是从对妄自尊大的最简单的愤慨开始,逐渐升温而终究“炼成”为冷酷凶残之杀手的。

有学者分析说,“中国军团”能迅速“壮大”,其根源看来还是落后贫穷和长期处于被歧视的最底层以及缺乏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衷。中国的读书人从来都有好心肠,这似乎是个理由,然而,清泉绿果,何物不可饮啄,而鸱鸮偏嗜腐鼠。绝大多数处于“弱势群体”的同胞却没有为“中国军团”张目助威,而是毫不客气地给予毁灭性地打击。据史料记载,“中国军团”在天津战场上的出现,引起了清军官兵和义和团的极大注意,无论“中国军团”驻守在哪里,行进到哪里,宿营到哪里,都会有炮弹莫名其妙地落下来。人们痛恨“汉奸”,严厉的惩罚自然是免不了的。民族精神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是凝聚人心的巨纛。

对于“中国军团”的产生和存在,历史和我们的祖先都应该挨板子,谁都不能例外。

“中国军团”又不同于鲁迅笔下的看客。看客虽然不是“观棋不语”的“真君子”,但是“只动口而不动手”,而“中国军团”却是专门拿同胞下手最凶狠的家伙。这是一种献媚式的“宰熟”,越是嫡嫡亲的,宰起来更是刀刀见血,以示“划清界限”“大义灭亲”。以前的“中国军团”,你在昨天、今天、明天也不难瞧见他们的影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的看客多数是看热闹的,有的从看热闹中觉醒了,有的从看热闹中堕落了,更有冷漠的看客在对刽子手“把活儿干得漂亮些”的怂恿中寻得灵感,而从业余的晋升为职业的。职业的看客一般与“中国军团”并没有多少距离,望其项背而已。一旦风吹草动,他们很难不成为“中国军团”中的“优秀士兵”!

现在看来,“中国军团”的“军人”确实有些愚不可及。1902年,他们中有12名士兵被挑选出来,代表“中国军团”到英国本土,参加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加冕典礼。我们实在无法想象这些“军人”究竟是以如何尴尬的神情去拜见倨傲的“胜利者”的。叛徒兼凶手兼奴才的身份,有什么可炫耀的!

任何民族都有出卖民族利益的***奸贼。手头有份资料说:不算“志愿助手”,仅在德军和党卫军中直接服役的前苏联公民就达21.5万人。(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苏德战争期间德军中有百余万苏联公民》作者格尔奇科夫)

即使挑毛剔刺,弄出点人家“不可为外人道”的“家丑”,这就能减轻我们的沉重,有一些“心理平衡”吗?聚腥膻而思驱蝇蚋,矛盾而再巧妙的掩饰,总要不争气地流露出衰飒气象。倒还不如以此为鉴,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奋发图强,提高全民素质,实事求是地直面耻辱,免得以后再“诞生”些不体面的“中国军团”来。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就好像考试一样,学渣已经是学渣除非遇到bug级的考神帮忙,一般是很难逆袭,所以从昏庸到英明是很难。除了楚庄王那样本身基础好,所有人对他的期待自然也是一代霸主。可是他把精力用于吃喝玩乐,玩够以后,完全有能力说凤凰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霸主。

而真正没有期待必是昏庸的傀儡皇上,万万没想到一路逆袭除权臣威四方,成为一代明主的,除了他也没谁了,世界历史上也就这位了。

他的出身是相当的低,有是庶出,名不正言不顺。还是个憨傻痴儿,本来让他当皇帝,就是为了创造晋惠帝的***历史,创造更多何不食肉粥的笑话,可没想到他竟然靠一己之力把利用自己弱智想操纵朝政的权臣给绊倒了。权臣相当个聪明人利用一个***,没想到自己成了***被聪明人利用了。因为故事实在太精彩,到了今天,竟然成了无线电视台最后的辉煌宫心计的剧本。下面讲讲这个故事,

在唐朝的22个皇帝中,唐宣宗李忱无疑是最富有***色彩的一个。

因为从小到大,他一直被视为"智障人士"。

在整个长安城,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这么认为。

从他出生的元和五年(810年)起,到他登基的会昌六年(846年),整整36年间,他几乎从未享受过真正的亲王待遇。而且当武宗皇帝病危、大明宫的各派政治势力正在为新君人选展开激烈较量的时候,他却一无所知地在远离长安的某个地方云游和漂泊......

然而所有认识他的人做梦也不会想到,仿佛就在一夜之间,历史老人的诡谲之手就把这位曾经的"智障人士"一举推上了***帝国的金銮殿,让他摇身一变,成了唐朝的第十八位天子!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李忱即位之后,忽然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胆识、智慧和魄力,不但一举消灭了为患帝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牛李党争",而且极大地遏制了一贯 嚣张跋扈的藩镇势力和宦官势力,最终还把沦陷于吐蕃人手里将近百年的河湟失地全境收复,缔造了唐朝中晚叶绝无仅有的最后一抹辉煌。

从"智障人士"到流亡者,再到游方和尚,最后又君临天下,成为一代强势帝王......唐宣宗李忱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

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十三子、唐穆宗李恒的弟弟,也是敬宗、文宗、武宗三朝天子的皇叔。如此尊贵的一个宗室亲王,怎么会在整个前半生都被当成傻子呢?

一切都要从头说起。

李忱原名李怡,他虽然是宪宗的亲生儿子,后也被封为光王,但却是庶出--母亲郑氏只不过是一名身份卑微的宫女。由于母亲地位卑微,光王李怡出生后自然享 受不到其他亲王那样的荣宠,只能在一个无人注目的角落里孤独成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讷,往往与其他亲王群居终日而不发一言。长大成人以 后,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人们纷纷猜测,这可能和他在穆宗年间遭遇的一次惊吓有关。当时光王人官谒见懿安太后,不料刚好撞上官人行刺,虽 然是有惊无险--此事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从此以后光王就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十六宅(李唐宗室亲王的聚居地)的皇族宗亲们于是认定,这个本来就呆头呆脑的家伙这回肯定是吓傻了。

此后无论大小场合,光王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有一次,文宗皇帝在十六宅宴请诸王,席间众人欢声笑语,唯独光王闷声不响,文宗就拿他开涮,说:"谁能让光叔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诸王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可这个光叔始终都像一根木头,无论大伙如何戏弄他,他甚至连嘴角都不动一下。看着他那逆来顺受的模样,众人越发开心,文宗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众人也不断哄堂大笑

可是就在这时候,有一个年轻的亲王却忽然止住了笑容。

这个亲王就是后来的武宗李炎。

虽然李炎刚才戏弄光王的时候也很起劲,可现在他忽然在想--一个人居然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为一切外物所动,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测!

李炎忽然有点儿不寒而栗,他下意识地觉得,光王很可能属于后者。

到了李炎登基之后,多年前那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始终挥之不去。

武宗李炎越来越觉得,光王内心深处极有可能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倘若真的如此,那他这个天子就不能对此无动于衷了。

身边留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人,迟早是个祸害!

于是,后来种种"意外事故"就频频降临到光王身上。要么是和皇帝一起玩马球时突然从马上坠落,要么就是在宫中走着走着,忽然被什么东西绊倒,一骨碌从台阶上滚了下去......总之没有一次不是摔得鼻青脸肿、满身伤痕。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光王和诸亲王随同天子出游,其间众人又在一起聚宴畅饮,酒后回宫时天色已晚,大家都有些醉眼朦胧。没有人注意到,那个倒霉的光叔又一次从马背上"意外"跌落,昏倒在了冰天雪地之中。

漫天飘飞的鹅毛大雪很快就把他层层覆盖。

武宗李炎料定--"失足坠马"的光叔这次肯定是回不来了。

可是,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人们就在十六宅里看见了光王--一个活的光王。

尽管走路的时候一瘸一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可一个活生生的光王还是出人意料地站在了武宗李炎的面前。

他好像死不了,无论怎么折腾就是死不了!

武宗李炎最后终于横下一条心。

他不想再煞费苦心地制造什么"意外"了,他决定一劳永逸地翦除这个潜在的祸患。

随后的一天,光王突然被四名内侍宦官,不由分说地关进了永巷,几天后又被捆得像个肉粽一样扔进了宫厕。内侍宦官仇公武对武宗说,这种贱骨头没那么容 易死,干脆给他一刀,一了百了。武宗点头同意。仇公武随后赶到宫厕,趁人不注意,偷偷把奄奄一息的光王捞了出来,随即用粪土覆盖在他身上,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他运出了宫。

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光王,从此离开长安,流落民间......

后来的许多笔记史都称光王隐姓埋名,跋山涉水,一路逃到了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二百多年后,北宋的大文豪、著名的佛教居士苏轼途经此处,追忆唐宣宗李忱的这段***人生,特地留下了一首诗:"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

会昌六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几个儿子都还年幼,帝国没有储君,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早已被世人遗忘得一干二净的光王,忽然在宦官仇公武、马元贽等人的簇拥下,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长安。

这一年暮春,光王李怡成了"皇太叔",而且改名李忱。

所有人都知道,在"皇叔"的称谓中多了一个"太"字,就是储君的象征。当年的智障人士,居然马上就要成为金銮殿上的真龙天子!几乎所有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

可是他们很快就回过神来了。

因为光王是宦官仇公武等人带回来的。而宦官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傀儡--一个可以任由他们摆布的窝囊废和应声虫!既然如此,光王当然就是不二人选。在李唐宗室的诸多亲王中,还有谁比光王更适合充当这个傀儡呢?

在皇太叔李忱接见文武百官的仪式上,宦官仇公武的脸上一直荡漾着一个心花怒放的笑容。

是的,他有理由这么笑。好几年前他就知道,自己从臭气熏天的宫厕中捞出的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傻子,而是一块举足轻重的政治筹码!他知道自己有朝一日一定能够把他拱上帝座,然后顺理成章地掌控朝政!

而今,一切终于如愿以偿,仇公武当然有理由笑得这么灿烂。

然而,接下来的日子,当李忱开始着手处理政务时,仇公武就笑不出来了。

因为眼前的李忱忽然变得无比陌生。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看上去和从前判若两人!

仇公武既震惊又困惑。

难道说,这才是光王的本来面目?

难道这36年来他一直在装疯卖傻,一直在隐藏真实的自己?

直到此时,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来武宗当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傻子光叔"置于死地,是因为在他那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

可现在明白已经太晚了,因为生米已经做成了熟饭,仇公武悲哀而无奈地意识到--自己处心积虑所做的这一切,到头来只是替李忱做了一回嫁衣!

宣宗李忱刚一即位,就施展了一系列雷霆手段。隐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将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彻底推翻。

首当其冲者,就是武宗一朝的强势宰相李德裕及其党人。李忱正式执政的第二天就罢免了李德裕,此后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宣宗李忱就把所有重要的李党成员全部贬出了朝廷,用行动全盘否定了会昌政治,同时迅速拔擢了一批新人,完成了对中枢政治的换血,建立了他自己的宰执班子。

李忱执政的大中时代之所以被后人誉为"小贞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宣宗李忱的自律和勤政。

登基不久,宣宗李忱便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时常站在屏风前逐字逐句地阅读。此外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给他听,凡是听到重要的地方,便会让令狐绚停下来,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证明宣宗的勤政确实非一般君主可比。有一天,宣宗忽然对令狐绚说:"朕想知道文武百官的姓名和官秩。"百官人数多如牛毛,天子如何认得过来?令狐绚顿时大为踌躇,只好据实禀报:"六品以下,官职低微,数目众多,都由吏部授职,五品以上,才是由宰执提名,然后制诏宣授,各有簿籍及册命,称为?具员'。"

宣宗随后便命宰相编了五卷本的《具员御览》,放在案头时时翻阅。

勤政的君主总是喜欢事必躬亲,并且总能明察秋毫,宣宗李忱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有一次他到北苑打猎,遇到一个樵夫。李忱问他的县籍,那人回说是泾阳(今陕西泾阳)人,李忱就问他县官是谁,樵夫答:"李行言。"李忱又问:"政事治理得如何?"樵夫说:"此人不善通融,甚为固执。他曾经抓了几个强盗,这些强盗跟北司的禁军有些交情,北司就点名要他放人,李行言不但不放,还把这几个人杀了。"

李忱听完后一言不发,回宫后就把此事和李行言的名字记了下来,钉在了柱子上。事情过去一个多月后,恰逢李行言升任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刺史,入朝谢恩,宣宗就赐给他金鱼袋和紫衣。有唐一代,这象征着极大的荣宠,尤其在宣宗一朝,这样的赏赐更是绝无仅有。李行言受宠若惊,同时又大惑不解。宣宗说:"你知道为什么能穿上紫衣吗?"李行言诚惶诚恐地说不知道,宣宗就命人取下殿柱上的帖子给他看。

还有一次,宣宗到渭水***,路过一佛祠,看见醴泉(今陕西礼泉)县 的一些父老正在设斋祷祝,祈求任期已满的醴泉县令李君爽能够留任。宣宗将这个县令的名字默记在心。过后怀州刺史出缺,宣宗遂亲笔写给宰相一张条子,将此职授予李君爽。宰相们愕然良久,不知道一个区区的醴泉县令何以能上达天听,得到皇帝的青睐。随后李君爽入朝谢恩,天子将此事一说,宰相们才恍然大悟。

久而久之,朝臣们就明白了,皇上表面上是外出游猎,其实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民间、了解民情,并且实地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

但是天下之大,宣宗不可能全部走遍,为此他特意想了个办法,秘令翰林学士韦澳将天下各州的风土人情以及民生利弊编为一册,专门供他阅览。天子将其命名为 《处分语》,此事除了韦澳之外无人知晓。不久,邓州刺史薛弘宗入朝奏事,下殿后忍不住对韦澳说:"皇上对本州事务了解和熟悉的程度真是令人惊叹啊!"韦澳当然知道,天子掌握的资料正是出自《处分语》。

在这种目光如炬洞察一切的天子面前,如果有人心存侥幸,那他就要遭殃了。有一次主管财政的大臣在奏疏中把"渍污帛"(被水浸湿污染的布帛)中的"渍"写成了"清",枢密承旨孙隐中就把那个错字盼笔画修改了一下。不料宣宗拿到奏疏,一眼就看见了那个被涂改过的字,顿时勃然大怒,下令追查涂改奏疏的人。孙隐中随后便以"擅改奏章"的罪名遭到了处罚。

宣宗李忱的事必躬亲还不仅仅体现在治理朝政上,就连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务也是如此。宫中负责洒扫的那些杂役,宣宗李忱只要见过一面就能记住他们的姓名和各自的职能,所以不管宫中要做什么事、派什么活,天子往往随口就能点名让人去干,而且每次派任都毫无差错,让宫中的宦官和差役们咋舌不已。

宣宗一朝,原本甚嚣尘上的"牛李党争"终于偃旗息鼓,其原因除了两党的党魁相继离世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宣宗李忱驾驭百官的智术、心机和手腕均非前几任天子可比。

早在大中初年,人们从宰相马植旋起旋落的命运中就已经明白了一点--要在这个宣宗皇帝的朝廷上结党,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马植是在大中二年(848年)五月人相的,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到了大中四年四月,马植突然被一纸诏书贬出了朝廷,外放为天平节度使。

此次贬谪在事前毫无征兆,所以人们对此感到难以理解。后来他们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宝玉腰带惹的祸。

这条宝玉腰带是御用物品,天子在不久前把它赏赐给了左军中尉马元贽。众所周知,宦官马元贽是拥立宣宗即位的主要功臣之一,所以,不管天子在内心是如何看待这个功高权重的宦官,但在表面上,还是对他极尽恩宠和礼遇之能事,从登基之后便赏赐不断,这条腰带只是为数众多的赐物之一。

可忽然有一天,在朝会上,宣宗李忱却赫然发现--这条腰带系在了宰相马植的腰上。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天子立刻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警觉。他当场质问马植,这条腰带是不是马元贽送给他的。马植已经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不敢隐瞒,只好道出真相。第二天,宣宗李忱就毫不留情地罢去了他的相职,并将他贬出朝廷,因为一条腰带而罢去一位宰相,这种事情乍一看会让人觉得荒谬。可在宣宗李忱看来,这件事一点儿也不荒谬。

他的理由是:马植与马元贽本来就是同宗,而他们一个是当朝宰辅,一个是得势宦官,具有这种关系和身份的两个人原本就应该主动避嫌而不能走得太近,如今马元贽居然把天子的赐物转送给马植,那就证明他们已经越过了雷池,天子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有结党的嫌疑。

退一步讲,就算马植与马元贽没有结党,可仅仅是"禁中与外廷暗中交通"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对登基未久的天子构成某种潜在的威胁了。宣宗李忱绝不会让自己像文宗那样受制于强势宦官仇士良,也不可能像武宗那样事事听从于强势宰相李德裕。

因为,李忱是一个强势天子!

宣宗李忱在位期间,除了以强硬手腕消灭党争、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宦官的嚣张气焰之外,还有一项巨大的历史功绩不可不提。那就是河湟的收复。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河、湟地区(今甘肃及青海东部)已 经被吐蕃占据了将近百年之久。玄宗之后的历任天子,尤其是宪宗李纯,虽然大都怀有收复河湟的志向,但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藩镇之乱连年不绝,朝廷不得不屡屡用兵,而且朝政又被党争和宦祸搞得乌烟瘴气,使得李唐王朝自顾尚且不暇,更不用说腾出手去对付吐蕃人了。到了武宗会昌年间,形势开始发生逆转-- 吐蕃爆发了大规模内战,其国内政局紊乱,人心离散。

上天似乎注定要把收复河湟的历史功绩送给宣宗李忱。

因为吐蕃开始走向衰亡的时候,正是他登上历史舞台的前夕。

李忱即位后的大中三年二月,原本在吐蕃控制之下的秦州、原州、安乐州,以及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三州七关"在一夜之间全部归降***。

本来三州七关的收复就已经够让***臣民出乎意料了,没想到短短两年之后,所有河湟失地竟然又被一个叫张义潮的人一一收复,全部回归了***版图。

不可否认,百年失地的收复并不是宣宗的武功,而是一时的机运。如果说消灭党争、遏制宦官和整顿吏治的确是出于宣宗的个人努力的话,那么收复河湟却显然是上天的馈赠。但不管怎么说,自从安史之乱后,已经在内忧外患的灰暗历史中艰难行进了近百年的***帝国,毕竟还是在宣宗李忱的手里闪耀出了一抹辉煌。

宣宗时代,帝国虽然称不上是太平盛世,但起码也算是承平之局。"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后,历史给予了李忱很高的评价:"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由于宣宗李忱的励精图治,使得我们在时隔一千多年后,仍然能够在9世纪混乱不堪的历史迷局中,有幸瞥见一抹盛唐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