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无遗策下一句_算无遗策是谁的台词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8 0
  1. 为什么史上有名6句“脏话”,一个脏字都不带,猛一听还误认为是在夸你?
  2. 为什么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斩曹操?
  3. 谁知道,草船借箭原文的白话文翻译的完整版,谢谢
  4. 怎么看草船借箭,评价一下诸葛亮,谢谢
  5.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毁掉了哪三个男人?

鹿死谁手没有下一句,意思是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出自《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晋书·石勒载记》记载了赵郡中丘人张宾的生平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

张宾,字孟孙,赵郡中丘人也。父瑶,中山太守。宾少好学,博涉经史,不为章句,阔达有大节,常谓昆弟曰:“吾自言智算鉴识不后子房,但不遇高祖耳。”为中丘王帐下都督,非其好也,病免。及永嘉大乱,石勒为刘元海辅汉将军,与诸将下山东,宾谓所亲曰:“吾历观诸将多矣,独胡将军可与共成大事。”乃提剑军门,大呼请见,勒亦未之奇也。后渐进规谟,乃异之,引为谋主。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及为右长史、大执法,封濮阳侯,任遇优显,宠冠当时,而谦虚敬慎,开襟下士,士无贤愚,造之者莫不得尽其情焉。肃清百僚,屏绝私昵,入则格言,出则归美。勒甚重之,每朝,常为之正容貌,简辞令,呼曰“右侯”而不名之,勒朝莫与为比也。

算无遗策下一句_算无遗策是谁的台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史上有名6句“脏话”,一个脏字都不带,猛一听还误认为是在夸你?

是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剧情分集介绍那里的何老师

男,38岁,是公关行业乃至时尚界的重要人物。老师他是天才型人。他曾经是朗雅公关的人。当他因为这个想法离开Langya PR时,他成了公共关系甚至时尚圈的人物。

因为他太有才和前瞻性,他的任何观点都在动,不容忽视。他是智慧的象征。可以说他是他自己想法的写照。何先生深思熟虑的是他***计算整个陆晓晓进入琅ya公共关系的***,并将***实施到最近的第二个。如果不是吕晓晓和卓原的爱,他的总体***几乎是成功的。

他发现自己生活在真空中,他很孤单。情绪无法计算和***,没有情感的人不是人。在最后的标志,“主设计师”变得沉迷于灵魂。吕晓晓的热情和信念将天才带回了世界。

扩展资料:

《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是江苏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出品的都市悬疑电视剧,由蒋家骏执导,何润东、赵柯、田亮、董璇、戚薇等人领衔主演。

该剧为“无懈可击”系列第一部,以职场为背景,讲述了几个时尚、睿智的都市男女在职场及情感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勇敢抉择,不断突破自我的故事。

百度百科-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

为什么诸葛亮让关羽去华容道斩曹操?

先秦时期人类还没有发明纸这种优良的文字载体,古人只能在金属、龟壳、竹简等物品上进行书写。书写什么?书写一些大***。华夏文字源于结绳记事,本来就是用文字取代那一个个绳结来记录大***的,这就是为何汉字是意音文字,一个字就能代表一个意思。

汉字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应用上五花八门,比如说古代的那些文人,他们就连骂人都不用脏字,被骂的人要是文化水平低,甚至都听不出来对方是在骂自己,还以为是在夸自己。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古人那些经典的骂人语录,一个脏字都不带,猛一听还以为是在夸你。

周郎妙计安天下。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桥段,那就是诸葛亮算无遗策,将“小气鬼”周瑜给气得箭创复发,口喷鲜血,不久之后郁郁而终。当时周瑜本想***意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然后趁机将刘备扣为人质来讨要荆州。

谁知诸葛亮将计就计,不仅没让东吴占到荆州半点便宜,反而还给刘备赚了个媳妇儿,周瑜如意算盘落空人都要气得吐血,这才有了前面这句经典的“周郎妙计安天下”,你以为是夸周瑜计谋好?不过是嘲讽你“赔了夫人又折兵”。

相鼠有皮,人则无仪。

这句话出自《诗经》,本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民歌。当时有些诸侯国的国君并不贤良,干啥啥不成,但是欺压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卖官鬻爵的本事倒是很厉害。而老百姓就用这句诗来嘲讽那些昏庸的统治者:“老鼠都有皮,你这人却连脸都不要了。”

沐猴而冠不足言。

秦末天下大乱,项羽作为诸多军阀中追强有力的一支,本有许多机会一统天下,登上皇帝之位。当时就有一位姓韩的书生给项羽提了多项建议,但项羽却因为政治眼光短浅而均没有***纳。书生负气出走,并回赠一句:“沐猴而冠不足言。”

说白了就是嘲讽项羽像:“猴子戴上了华丽的桂冠,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以为自己是个王。”果然项羽在后来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军事上的重大失败,被逼到了乌江自刎。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此句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春秋时秦穆公想要攻打郑国,询问大臣骞叔这次军事行动究竟有多少可行性。而骞叔指出,郑国和秦国的路途十分遥远,他们中间还间隔着十分强大的晋国,派兵攻打郑国基本等于送人头。

正所谓忠言逆耳,这番话虽然说的是大实话,秦穆公听了却不高兴,反而骂道“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古人分上寿,中寿和下寿。上寿就是长命百岁,下寿就是英年早逝,而中寿则是五六十岁寿终正寝的意思。秦穆公这句话就是骂骞叔:“如果你在中寿的时候就去死,那你现在坟头上的树大概已经有人抱那么粗了。”再说简单点,就是“你再哔哔我就砍了你,哪来这么多废话。”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句话出自苏东坡的诗词。苏东坡活跃的时代正值北宋的衰弱期,朝廷被奸佞小人把持,而像苏东坡这样一心为国的大学士空有满腹经纶,却始终报国无门,真正的有志之士都在被打压。

他创作了众多诗篇来嘲讽当时的朝中的当权派,因此爆发“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而“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的意思就是说:“只要这个孩子是笨蛋,将来就有机会封侯拜相”,直白嘲讽当时的公卿都是傻瓜。

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语于冰。

这句话原本是出自《庄子·秋水》。不要跟井底蛙聊大海,人家根本没见过;不要跟夏天的冲谈冰雪,人家没活到过冬天。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讽刺对方没文化、没见识、没眼界,顺便提醒你不要跟这种人浪费时间。庄子这话虽然没带半个脏字,但可都是字字诛心,刀刀入肉啊。

谁知道,草船借箭原文的白话文翻译的完整版,谢谢

诸葛亮安排关羽去华容道时,已经料定关羽必然会放了曹操,既然知道关羽会放曹操走,还派关羽去斩曹操,这是诸葛亮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诸葛亮回到江夏,马上擂鼓聚将,派赵云去乌林埋伏,派张飞埋伏在夷陵,劫杀曹操败军,等都安排完了,孔明宣布:“散帐,”关羽在帐下站着,听说要散帐,忍不住了,高声叫道:“每次大战,关羽都冲锋在前,今天军师怎么没给我安排任务,让我在家闲着。”孔明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隘,我本想让你去守,又怕你去了为难,”关羽说:“有什么为难,请军师明说。”

孔明说:“曹操兵败,必走华容道,如果派你前去,曹操对你有恩,你必然会放过曹操,所以不敢派你。”关羽说:“曹操是对我有恩,我斩颜良,诛文丑,已经报答过他,在要遇到,不会手下留情,”孔明叮了一句:“你要是放了曹操怎么处置,”关羽说:“愿立军令状,”然后又问孔明:“如果曹操不走华容道怎么办,”孔明笑道:“我也立下军令状。”

关羽出发后,刘备不放心,对孔明说:“我二弟关羽义气深重,恐怕此去真的放了曹操。”孔明说:“我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让云长放了曹操,还了曹操这个人情也不错。”

诸葛亮和刘备的对话已经说明,刘备诸葛亮心里都明白,关羽去华容道,肯定不会杀曹操,而会放曹操,那为什么还派关羽去华容道劫杀曹操呢?有以下三方面的考虑,其中第三点是最重要的。

1:派关羽前去,做个顺水人情,还了曹操的恩情,以后关羽和曹操作战就不会有什么顾忌了。

2:关羽心高气傲,对谁也不服气,立军令状时,还问孔明,曹操不走华容道怎么办,那意思你诸葛亮也要担责任,这本就是表现出对诸葛亮不服气,诸葛亮和关羽同时立军令状,就是让关羽知道,我算无遗策,让关羽服气。

3: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曹操这时候不能死,留着还有大用。诸葛亮战略第一步是要占据荆州,东吴对荆州也虎视眈眈,如果曹***了,北方可能会因为争权大乱,那东吴的孙权和周瑜就没有了顾忌,趁机先灭了刘备,夺取荆州,曹操活着,东吴就得提防曹操,如果孙权和刘备为荆州开战,曹操肯定会趁机报赤壁之仇,攻打孙权,这样就起到了牵制孙权的作用,刘备就能夺取荆州,而孙权因为惧怕曹操,不敢和刘备拼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对刘备最有利。

总结: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了曹操,还派关羽去华容道劫杀曹操主要是为了三分天下的大战略考虑的。

怎么看草船借箭,评价一下诸葛亮,谢谢

易中天: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讲三国。说起三国,我们就会想起著名的赤壁之战,而说起赤壁之战,我们就会想起苏东坡那首著名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东坡这首词写得可真是大气磅礴,它使我们想到三国时代的英雄气概、浪漫情怀。苏东坡这首词是他47岁的时候在湖北黄州赤壁所写,黄州赤壁不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点苏东坡是知道的,因此他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有人这么说。但他还是写了这首词,因为当他站在黄州赤壁岸边,看着那万里长江滚滚东流水的时候,他没法不想到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就说周瑜吧,周瑜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时34岁,迎娶江东美女小乔已经十年,并非小乔初嫁了。但是苏东坡把小乔初嫁和赤壁之战联系在一起,是要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所以下面说“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这个打扮在当时是儒雅的表现。我们知道汉代的服饰,贵族和官员是要戴冠的,高高的冠,宽宽的衣,峨冠博带,是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东汉末年呢,贵族和官员开始时髦穿戴平民的服饰,这就是戴头巾。如果是军事将领,而一身平民的服饰,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周瑜就是这样的一个形象。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赤壁之战当时的场景,赤壁之战打响的时候,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秀、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这个时候他决定南下,一举剿灭盘踞在江东的异己力量,这就是孙权的军事集团。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他一统天下、九和诸侯的一个战略举措;而对于孙权集团来说,那可谓危急存亡之秋。当时曹操亲提大军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沙奔江东而来,列阵于长江的西北岸,地点是现在湖北省的赤壁市附近。当时曹操的军队在长江西北列阵,战舰连成一片,军旗在江风中飘拂,虎视眈眈,雄心勃勃。而江东的君臣谈虎色变,魂飞魄散,胆颤心惊,纷纷向孙权提出立即投降曹操。但是34岁的青年将领周瑜却不把曹操的几十万人马放在眼里,他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手上拿着羽毛做的扇子安之若素、指挥若定,谈笑风生之间曹操的几十万人马就灰飞烟灭了!不可一世的敌人就立即遁逃了。

通过以上易中天先生对《赤壁怀古》这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赤壁之战的主角周瑜是一位光彩照人的少年英雄形象。而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赤壁之战的主角应当是诸葛亮,周瑜不过是作为衬托诸葛亮智谋形象的配角而已,是一个气量狭小之人。那么,历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英雄呢?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确实是这样一个英雄的形象,他24岁的时候就被孙策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吴中呼为周郎,就是当时他们这个地方的人都管他叫周郎,叫孙策为孙郎。“郎”是小伙子的意思,这个时候呼他们为郎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而且,他们也都娶到了江东最美丽的女孩子,那就是乔公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谓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

想想看吧,一个24岁的年轻人,担任了一个地方的高级将领,驰骋战场,建功立业,而且娶得这个地方最美丽的女孩子为妻,作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连苏东坡提起这件事情来还表现出他的无限羡慕呐!我们去品读一下苏东坡的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反正我是羡慕他,你想这样的一个人他怎么可能会去忌妒别人呢?我们忌妒他还差不多。他又怎么可能因为忌妒别人而会被别人气死呢?那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非常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就是气量大,品质好;当时的人对他的评价也非常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受冤枉的,蒋干确实到过周营,因为蒋干和周瑜是同学,但是蒋干没有盗什么书。看来历史有时候离我们真的是非常地遥远啊,我们已经很难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了。

事实上任何历史***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发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发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延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0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t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吃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带,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发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的?而且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术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不过曹操这个人虽然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抢了功劳,抢了什么功劳呢?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抢走了空城计的“发明权”,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发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发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空城计看来是有的,但是它不属于诸葛亮,而是属于曹操。通过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点评三国人物,所以这就造成了空城计这种张冠李戴的冤***错案。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首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对于三国来说,还是要读《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叫陈寿,是现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时间不是很久。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常地简略,不是太好看。所以过了130年,又有裴松之来为《三国志》做了注。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取并存的方式,罗列在这里,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国的历史面目,历史形象,也就是这两个东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寿志裴注。但是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空城计这个故事,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骗来欺骗。我这里面没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诉你是没有人啊,结果呢,对方还不相信。你越是说我这城里面真的没有兵,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售欺”,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

因此《三国演义》这本书历来被当作兵书来看。明清之际,清人要入关,他们就用《三国演义》做教材。当时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印了一千份,作为内部文件发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甚至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个满洲将军结识了一个***,成了朋友以后这个满洲将军说,你这***不错,来来来,你到我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个内部文件,不公开的。打开一看,《三国演义》。因为哪怕就像空城计那样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战。所以为三国演义做批文的毛宗岗父子他有个说法,他说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够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谨慎,他突然大胆一回没人相信。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叫做诸葛一生惟谨慎,他谨慎了一辈子突然来一个空城计,那司马懿不相信了,因为只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当然这个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想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个叫魏禧的人说了,他说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贼,一伙强盗,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进去再说!诸葛亮不就抓走了吗?

所以,三种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三种形象都告诉观众朋友,然后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还原,就是还原到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演变。实际上,品读历史也可以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时代意见;第三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个人意见。

任何人研究历史都难免会有这三种意见,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词人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实际上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给大家笑谈三国,品读三分。而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最大、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真***曹操。

他曾经叱刹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易中天品三国之真***曹操》即将播出,敬请关注!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毁掉了哪三个男人?

正史记载

《三国演义》是***,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三国演义》是一本非常有名的文学著作,问世以来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清军入关时,人手一本,更是成了畅销军事教科书。可惜,演义毕竟是演义,对于很多历史人物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尤其以三个男人为甚。

汉贼曹操

在京剧中各色脸谱中,红色一般用来表示耿直、忠义;黑色表示人物性格刚强、豪爽;白色表现奸邪的反面角色。一本《三国演义》,曹操被唱了几千年的白脸,成为了奸诈狡猾***的著名代表。

曹操出生官宦家庭,家教不好,?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既没有孟母三迁创造好的教育环境,父亲也没有如孔子般过庭教育自己成材,曹操喜欢飞鹰走马,惹是生非。当时著名的评论家许劭对于曹操有一个精彩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是什么,正史记载?太祖大笑?,到了《三国演义》里面做了改动?操闻之大喜?。

一个是大笑,一个是大喜,一字之差,有天壤之别。奸雄毕竟不是一个溢美之词,奸在前雄在后,?大喜?给人的感觉就是曹操这个人好像从小立志就要当一个奸雄,听说可以当个奸雄,高兴得不得了!这不合逻辑,你说哪有一个人从小立志我就是要当个奸贼。奸雄那是逼出来的,身处乱世,空讲仁义道德行不通,只有行使权谋才能建功立业。一字之差,可见《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态度

书中,曹操还说过一句遗臭万年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极端自私的白脸形象算是坐实了。

曹操根本没说过这句话。

书中第四回,曹操***借献刀之机行刺董卓未遂,仓皇出逃,在中牟县遇到了县令陈宫,陈宫非常佩服曹操,不仅没有抓他交给董卓,反而和他一起逃亡。两人在逃亡途中,经过吕伯奢一家,晚上,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尽吕氏一家,陈宫因此责备曹操大不义,曹操却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确实说得非常冷血,恩将仇报缺乏人性。

先看看史料记载:《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可见《三国志》中,根本没这回事。

再看《杂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先下手为强,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曹操很凄怆,很后悔,但是人死不能复生,他只能自我安慰,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求一个心安。

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把范围从一个特定的范围扩大了,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成了一个冷血无情到极点的人,两字之差,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

三国演义大骂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其实如果没有曹操,汉室早就亡了。

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外戚宦官再次相争,何进被杀。袁绍率领部曲入宫尽杀宦官,被何进召进京的董卓带兵入长安城,把持大局,行废立之事。东汉至此名存实亡。董卓性格残忍、荒*暴虐,纵容士兵奸*掳掠,灭绝人性。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洛阳 ,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后来曹操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其中有一句话。?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从董卓之乱,汉室名存实亡,曹操平定北方后,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延续汉祚数十年,非但不是汉贼,反而是有功汉臣。

量小周瑜

除了曹操,周瑜也被罗贯中黑得很惨。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有?三气周瑜?的故事,有?既生瑜,何生良?的所谓名言,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嘲讽,周瑜徒有虚名,心胸狭隘,赤壁之战中毫无作为,反而妒忌诸葛亮的才华,最终被活活气死。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周瑜。

周瑜?壮有貌姿、精通音律?,当时江东有一句名言:?曲有误、周郎顾?,意思是只要稍微弹错琴曲,周瑜就能听出来指正。当时江东的少女往往故意把曲***错,只为了博得周郎一顾。

当年孙策到江东时,得到周瑜的全力***,才能平定割据势力,建立东吴基业。?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周瑜被委以重任建功立业、名动三吴之时,还只有24岁,是名副其实的少年英才。又和孙策做了连襟,娶了江东美女小乔,可谓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他一生顺遂,怎么会去嫉妒别人呢?别人嫉妒他还差不多。

退一步说,就算周瑜气量不够,也绝不会去嫉妒当时功业未成,各方面条件都不如他的诸葛亮。

事实上历史上的周瑜气量是很大的,《三国志》说他?性度恢廓?,刘备评价他?气量颇大?,蒋干对他的评价是?雅量高致?,气量大、品德好。所以把周瑜说成是个气量狭窄的小人,这是十分冤枉的。

赤壁之战时,周瑜和鲁肃作为坚定的主战派,力排众议,劝说孙权连刘抗曹。后来苏东坡写赤壁词的时候说到他的时候,非常欣赏佩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面对强敌从容不迫,豪气干云,可见周瑜的儒将风***。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等在南岸。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是周瑜安排黄盖诈降并且让吕蒙布置快艇火烧曹营,赤壁之战最大的功绩应该是周瑜。

赤壁之战后,周瑜以独特的战略眼光认识到了巴蜀的重要性,上书孙权要求取蜀,可惜天妒英才,不幸中途病逝,年仅36岁。

诸葛神仙

和曹操、周瑜被黑不同,诸葛亮是被拔得太高了,过于神化以至于虚诞。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多智近乎妖?。诸葛亮能掐会算料事如神、借东风、观星续命,种种特异功能已经超越了常人,成了神仙妖怪。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 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在隆中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是:?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意思是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

对于他的用兵司马懿另有评价,《晋书?宣帝传》记载:?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

确实,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基本上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

现在成都的***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

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关张马黄赵云姜维等人都成了提线木偶,只要走到地方拿出军师给的锦囊妙计,就能够破敌取胜,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

三国演义中被津津乐道的空城计,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诸葛亮驻守阳平关时,派魏延领大军东出攻魏,自己留少量兵士守城。司马懿带着二十万大军要迎魏敌时,离城只有六十里,诸葛亮才发觉。这时候,要把魏延追回来已无可能,自己赶往魏延军中也来不及,于是诸葛亮就叫军中偃旗息鼓,大开城门,令军士数人出城洒扫。司马懿领兵来到,看见这情况,认为诸葛亮平日谨慎持重,城内必有伏兵,便引兵退守山间。到了次日,诸葛亮大笑对部下说,司马懿怕我的伏兵,已经退走了。探子外出打探,果然魏军都走了。这个故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等戏曲的传统剧目,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诸葛亮的大智大勇也至今仍被广为传诵。

这个故事来源于西晋时期一个叫郭冲的人,是他发明杜撰了这个旨在称赞诸葛亮的***故事。

其实空城计也有,但是版权属于赵云。

《三国志?赵云传》裴注引《云别传》载:?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逼,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公军散,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于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赵云率数十骑兵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率大军出动,狭路相逢。赵云明知自己势单力薄,不是曹兵对手,而且营中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操大军。他反而命令部下主动攻打曹兵,边打边退。曹操率重兵追到大营门口,见营门大开,不见一名士卒。曹操一向谨慎,怀疑是赵云的诱敌之计,于是下令立即撤兵。曹兵刚撤退时,阵脚大乱。赵云乘曹军慌乱之际,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喊杀声震天动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和落入汉水中而伤亡者不计其数。

其他的诸如博望坡大火,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神奇故事,都是罗贯中对诸葛亮的杜撰,史有明文。

把《三国演义》当历史读,真信了,是会误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