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斗量词类活用_车载斗量的词类活用情况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8 0
  1.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上编“志学。学问”中的13
  2.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第146篇~第160篇
  3.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
  4. 高中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 200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答案
  6. 现代汉语中数量短语后置的现象
  7. 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语法的一些疑问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 ③ 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 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 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上编“志学。学问”中的13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古代汉语除专有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名词充任状语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能之一,也是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古代汉语的实际出发,把名词作状语视作词类活用,不妥。

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比喻 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八年》) 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 (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 (贾谊《过秦论》 ( 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意:这种比喻,修辞意味浓厚。说明主语像什么,可以翻译为“像……一样”。拿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狐鸣呼”,要与主谓结构区分开来。这在成语当中有保留,如“狼吞虎咽”、“土崩瓦解”。

车载斗量词类活用_车载斗量的词类活用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 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 (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意:说明宾语像什么,可以翻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当作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这类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没有保留。

三、表示处所或方位 ( 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 ( ) 童子隅坐而执烛。《礼记檀弓下》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 ) ( )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工具 (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 )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商君列传》) ( 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注意:在成语中有保留,“势不两立”、“义不容辞”、“车载斗量”。

五、古代汉语时间名词作状语 (一)表示时间修饰。这一点,古今汉语相同。 (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第146篇~第160篇

1.《文征明习字》明朝书法家文征明临摹《千字文》,每天按照写完十本作为标准来练习,书法就迅速进步了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不马虎,有时回复别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要再次更改,不怕麻烦。因此,他的年龄越大,书法就更加精致巧妙。

2.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内心安然仿佛没看到。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于是成为了精通儒学的人。

(后面为新增的),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了。

3.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4.我屋子里,有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

5.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自己先读百遍。”又说:“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种剩余的时间。”有人问应当利用三种剩余的时间是什么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多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多余时间,阴天雨天是一个季节中的多余时间。”

6.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7.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文章,家中很兴旺,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选自《西京杂记》)

8.明朝人张溥,当时文***高超。他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读一遍,立刻将纸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拿毛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茧子。冬天手的皮肤都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许多次。后来他把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张溥作诗,写文章,思路敏捷,有人向他要诗文,他不用写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写作,马上就写成了,因此,他的名声在当时最高。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

----词类活用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 ③ 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 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 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高中语文会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

否定句中

出现结构助词

2定语后置:

数量性定语后置

修饰性定语后置

“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3介词并语前置

4介词宾语的位置,

5谓语前置

(1) 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① 大王来 何操 ?

② 沛公 安在 ?

③ 臣实不才,又谁 敢怨 ?

④ 圣王有百,吾 孰法 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 冠?”曰:“冠素”。

⑥ 吾 谁欺 ,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 也。 (未有之)

②臣未 之闻 也 (未闻之)

③我无 尔诈 ,尔无我虞。 (无诈尔…)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 或欺 。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 何求 。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②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 为之 。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① 宋何 罪之有 ?

②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虢之谓 也。

③ 将 虢是灭 ,何爱于虞?

④ 我周之东迁, 晋郑依 焉。

⑤ 王贪而无信, 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⑥ 子曰:“求,无乃 尔是过 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以上例 就是这种格式。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其他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

(2)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名词中心语前面,用来修饰中心语。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或者因为定语过长没,而为了使语言更流畅,于是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后边。今译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语前面,其格式有三类

〈1〉数量性定语后置

① 命子封帅 车-- 三百乘 以伐京。

② 不豫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③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2〉修饰性的定语后置

①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②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分别译为:“长长的剑”(陆离,形容剑之长),“高高的切云冠”(崔嵬,形容冠之高)。高高的庙堂,远远的江湖。

〈3〉“者”字短语作定语后置

① 太子宾客 -- 知其事音,皆白衣冠道之。

② 其石 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③ 村中少年 -- 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为“知其事的太子宾客:“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的石头:“好事的少年”。都因为有“者”字标志而将定语后置 。

(2) 介词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的宾语通常是在介词后面,但在古代汉语中,也可放在介词之前,主要以下两种:

〈1〉疑问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

①许子 奚为 不自织? (为什么?)

②何以 战? (凭什么?)

③客 胡为 若此 (为什么?)

④曷为 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为何?)

⑤ 学 恶乎始 ? 恶乎终 ? (从哪里?)

〈2〉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的前置。

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虽无形式标志,但也可以将宾语提到介词之前。例如:

① 楚国 方城以 为城, 汉水以 为池。

② 楚战士无不 一以当十。

③ 沛公 北向坐,张良 西向待。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 夜以 继日”这类成语是古汉语的遗够

(3) 介宾语短语的位置

介宾短语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这是古今汉语相同的。但是,古汉语中表示方式、时间、处所、原因、比较、被动等的介宾断语务作补语。“以、宾”式短语作状语。补语参串,而这些补语的短语,今译时一般要作状语翻译。若仍作补语直译,便感到生际别扭,如:

① 何不 试之以足 ?(用脚试试)

②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

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

④ 兵数 破于齐秦 。

⑤ 名垂乎后世 。

例①、②是介对象,③介处所,主动者,⑤介时间,今译时,都应译作状语。

(4) 谓语前置

主倒置,是为了突出谓语的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或感彩,或是为了合乎讲对仗,押音韵,如

①子耶,言伐莒者?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 美哉室!

④ 大哉,其之为君也!

⑤ 灼灼其华

⑥ 竹喧归浣女,动下渔舟

以上之例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

A.疑问句 B.感叹句 C.旧诗词押韵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2009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答案

1.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2. 高二语文所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3.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4.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总结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方鹤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曹。

5.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是高中学习语文时期的主要知识点之一,主要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等,以下是各具体知识点总结的理解和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通***字 古今异义字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翻译

筛选文言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

归纳文言文的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概括 典故

分析概括作者在古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

6. 有没有高中文言文知识汇总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③不必若余之手录,***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④如今人方为刀俎。

7. 求高中语文会考基础知识

会考其实不用怕,我们那会考的时候,抄都老师不管,能过尽量让你过,就看你自己怎么做了!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的小花,并不出众。

(《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大伙"" 满树浅**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

(《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

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

(《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故宫。

(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 #?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花酿蜜。

(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 代词: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

现代汉语中数量短语后置的现象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2)解析

语文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一中 梁波

本解析只代表我个人理解,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作坊(zuō) 心广体胖(pán) 处方(chǔ) 给予帮助(jǐ)

B.燕山(yān) 戎马倥偬(zǒng) 落枕(lào) 分外高兴(fēn)

C.干系(gān) 呼天抢地(qiǎng) 饮马(yìn) 供不应求(yìng)

D.泡桐(pāo) 济济一堂(jǐ) 空余(kòng) 作者附识(shí)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能力,B、分外高兴(fèn) C、呼天抢地(qiāng) D、作者附识(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心态平和,性格开朗,胸怀宽广的人比那些愁眉苦脸、孤独紧张,忧心忡忡的人出现精神疾患的概率要少50%

B.对手在战战略上的调整使该公司必须作出选择:要么联手业内巨头,强势逼宫,使对手就范:要么急流勇退,获利,回归软件市场。

C.自第三分钟朴智星被断球后,曼联队在五分钟内竟然无法控制局面,二阿森纳队排山倒海般地速度狂攻,压得曼联最喘不过气来。

D.新版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市井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著的灵魂。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

A、忧心忡忡: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

B、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C、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D、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对象误用,不符合语境)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需要引进大批优秀人才,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

B.营救告一段落后,他们把重点转向照顾幸存者,现在又在为避免地震滑坡形成的35个堰塞湖可能带来的灾害而奔忙,一刻也停不下来。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的希望融入城市。

D.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定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需要熟练掌握病句的几种类型。

A、搭配不当,“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大量基层和高层岗位”前后不一致,应为“包括服装量体师、团购业务员等大量基层岗位和技术总监、高级设计经理等高层岗位”

C、成分残缺,“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缺宾语,应为“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的地方”。

D、句式杂糅或偷换主语,“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应为“我们将参与活动全过程”。

4.依然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 ___,___,_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 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 “中国结”的起源可能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 它是中华民族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 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 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①②④⑥⑤① B. 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 D. ④③②⑥①⑤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的能力,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

④是总说,排在第一,⑤承启后文,排在最后,①承启⑤,③②⑥注意里面的关键词“当时”“同时”。

二、(9分,第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为“经”。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经”有关系。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以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语法的一些疑问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方鹤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 ③ 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食狗,狗;(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 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 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东方鹤  Ⅰ.图示: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Ⅱ.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  ③ ***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  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  ② 有席春天下,仓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  ③ 天下云集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④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翅一样)  ⑤ 斗折蛇行.(像蛇那样)  (2) 表示对人的态度  这是用对待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态度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吾得兄事之.(把他当作兄长来对待)  ②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把…当作父亲来对待)  (3) 表示工具或凭借  用名词状语所表示的事物来说明动作为所用的工具,依据或原料.  ①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② 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  ③ 失期,法当斩.(依法)  (4) 表示方位或处所  用名词状语证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或方位.  例句:  ①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前面)  ② 义庙礼之.(在庙堂上)  ③ 既东封郑.(在东面)  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往上,往下)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主要还残存在一些成语,熟语或部分合成词中.  如车载斗量,星罗棋布,土崩瓦解,礼贤下士,口诛笔伐.风餐露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手写体,漆是线等.  (六) 使动用法  在汉语动词谓语中,一般动宾关系的特点是,主语发出动词谓语的动作,其宾语是谓语的支配对象.如“齐师伐我,”“公问其故.”等.而使动用法则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真特点主要是主语使宾语实行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例句:  ①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与它同的诸侯来就拜)  ② 外连衡而斗诸侯.(使诸侯互相争斗)  两句中的谓语,“朝”,“斗”都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行为,而是在主语的支配下有宾语来实行的动作行为.  表达这类句子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有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来完成的,因而是动用法的实质,就是用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  (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  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②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使他成为国相)  ③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使之成为干肉,腊(XI)  ④ 适燕者,北其辕,适楚者,南其辕.(使其车辕向北,使其车辕南)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汉语中很常见,这是因为在上古汉语里,兼语结构述设有完全发展成熟,需要用这种结构来表述.  ⑴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本来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上了宾语,那么很有可能是使动用法.  例句:  ① 项伯,臣活之.(使之活)  ② 选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束之.(使之束)  ③ 操军方连船 ,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曹军逃跑,有路之?走(之))。  ④ 闻寡人之耳者。(使我听到)  ⑵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很少,比较难辨别须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  例句:  ①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②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承担理曲)  ③ 公将尝膳。姬曰:“所由远也,请使人尝之。“尝***死;食狗,狗死;(使人常膳)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就是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之居洁)  ② 今媪尊长安居之位(使之尊)  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之弱)  ④ 张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使之张,使之贫)  (七)意动用法。  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的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侣鱼虾而友席鹿(以鱼虾为侣。以席  △ 总的来说.名词的使动语法.意动用法术很常见。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指主语主欢上认为宾语具有这个用好动词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句:  ①吾妻之美我者.和我也(认为我美)  ②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天下变小了)  ③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