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对我们写作的启示,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8 0
  1. 穷而后工的成语由来
  2. 谢肇淛《五杂组》中的读书理念
  3. 穷而后工往后接成语?
  4. 穷而后工的例子
  5. 有关与穷而后工的例子,解释什么的就不用了
  6. 穷而后工的意思

这首诗是赵翼《论诗》五首中的最后一首,全诗如下: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的理论对我们写作的启示,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大致的意思,如下:

人,充满了多欲与好奇的心理。欲之最大者,莫过於求得长生不死之果实;好奇之最甚者,莫过於探寻天地人我生命之根源,超越世间而掌握宇宙之功能。由此两种心理之总和,构成宗教学术思想之根本。西方的佛国、天当,东方的世外桃源与大罗仙境之建立,就导致人类脱离现实物欲而促使精神升华。

舍此之外,有特立独行,而非宗教似宗教,纯就现实身心以取证者,则为中国传统的神仙修养之术,与乎印度传统的修心瑜伽及佛家神肉体而力求超越物理世界之束缚,以达成外我的永恒存在,进而开启宇宙生命原始之奥秘。既不叛於宗教者各自之信仰,又不纯依信仰而自求实证。

但千古以来,有关长生不老的书籍与口传秘法,流传亦甚普及而真仙何在?寿者难期,看来纯似一派谎言,无足***信。不佰我们现在有此怀疑,古人也早有同感。故晋代人嵇康,撰写「养生论」而力言神仙之可学,欲从理论上证明其事之真实。

嵇康提出神仙之学的主旨在於养生,堪称平实而公允。此道是否具有超神入化之功,暂且不问,其对现有养生之助益,则绝难否认。且与中国之医理,以及现代之精神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学,可以互相辅翼,大有发扬的必要。

一种学术思想,自数千年前流传至今,必有它存在的道理。古人我们今天对此不容易了解。况且自古以来毕生埋头此道,进而钻研深入者,到底属於少收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如普通应用学术,可以立刻见效於谋生。以区区个人的阅历与体验,此道对於平常注意身心修养,极有自我治疗之效。如欲「病急投医,临时抱佛。」可以休矣。

至欲以此探究宇宙与人生生命之奥秘,而冀求超凡者,则又涉及根体之说。清人赵翼论诗,有「少时学语苦难图,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之说。诗乃文艺上的小道,其高深造询之难,有如此说。何况变化气质,岂能一蹴而就,而得其圜中之妙哉!

穷而后工的成语由来

首先“狐”应该是“孤”字之误。

这句话出自骆宾王的《讨檄文》。一抔之土代指坟墓,说高宗刚死,尸骨未寒,坟上的土还没干。六尺之孤指高宗的儿子,责问武则天废了正统的皇室继承人,自己夺权篡位。

余秋雨在狼牙山下,看到骆宾王的坟墓,想到他的神秘遭遇,如此伟大的一个诗人生前才华横溢,但时运不济,只得投笔从戎,最后不知所终。或许杜甫说的没错,“魑魅喜人过,文章憎命达”文人往往命运不好,有的文人地位很高,那往往也是死后的事,中国有句老话,叫“词穷而后工”好像不穷便不能做文人。难怪林语堂先生说“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

还有,我们在叹息作古客死他乡的文人墨客的陨落和孤独时,更值得思考的是当代人才流失的问题。

本人愚见 ,见笑。

讨武檄文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谢肇淛《五杂组》中的读书理念

这个命题的提出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铺垫的,其直接来源是韩愈的“不平则鸣”的论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讲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2]他认为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平的思想感情,而这种“不得已”或言“不平”的思想感情正是源于现实物质世界的不自由,或不公平的生活遭际。这就成了文学创作的真正的动力,只有经历的“不平”多了,所“鸣”出的声音才会更动听更感人。韩愈在另一篇文章《荆谭唱和诗序》进一步阐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3]那么这是不是就是“穷而后工”的理论的源头呢?我们说不是,与“穷而后工”理论比较接近的论说还有很多。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和理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4]贤哲在当代不得志,不被容于世,然后就把这种不得志的穷困和痛苦发泄到文学作品中去。其作品在当代也必不得志,难行于世。但是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永远将真金埋没。综观古今文学史上的佳作大多是因不得志而激发起创作兴趣而终成千古流传之文的。

就是从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李杜”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穷而后工”的影子。***如说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一路坦途、春风得意,那文学史上很可能就少了两个大文学家。大家所熟知“文章憎命达”、“哀怨起骚人”即是二人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生体悟的精辟的概说。而这实际上又与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理论是极为相似的。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残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5]这里钟嵘从景物气候和个人的经历两方面解释诗歌产生的原因,而强调的仍是个人遭遇的不平,个人的“怨”、“穷贱”,不平遭遇的“感荡心灵”,实际上仍然是“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范畴。但是这仍不是这种理论的源头。

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6]有人认为应当将“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7]但笔者认为“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发愤”的前提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人生遭遇。这难道不是“穷”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孟子的说法是从非常宽泛的意义讲了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必先经受一番磨难,基本上属于“逆境出人才”之类的道理。但是放到文学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追溯“穷而后工”说的远祖,有人认为应该追溯到《易》来,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易》中的几句话,如“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都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易之忧患”、“易为忧患之书”,这是汉以来的历代易学家所共持的说法。这几句话欧阳修在《居士外集》卷十《经旨·易或问》中都引用过,并且明确的指出为“圣人之言”。由此断定,欧阳修既然肯定这是圣人之言,自然也就认同“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当然可以认定《易》是“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理论的源头远祖。[9]

自从欧阳修明确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以后,在两宋之际有许多的学者文人反复的阐述它。像陈师道、陆游、方岳、陈郁等都有有关的详细的论述。宋以后许多的文人更是乐此不疲。明代的金 在《觉非斋文集》里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深刻。

“人穷诗乃工尔。吾于吾友子良孙君信之矣。子良昔从太学登第为名进士,旅

道坦坦,未尝龃龉。当时居行辈中诗名未轶出也。后以非,谪交趾三十年,抑郁无

聊,暌离愤激,一发于诗而后诗始工。……其间登临吊古,触目兴怀,记物感遇无

不形于讽咏。忧而伤,劳而不怨,读之令人瞿然起敬。然则子良之诗之工,信乎,

由于穷也。夫穷而通天地,自然之理。”[10]

这一段充满感慨的论述真可谓知己之谈,“穷而通天地,自然之理”,正是因为“穷”,才使得创作者对于人生、社会有了全新的深刻的体验。穷困之后,文人首先体验到的是自己的遭遇,然后推己及人,体悟到人生的遭遇,最后感悟了天地的真诚,从而领会了生活的本质。进而将所有的以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新经历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就成了“一发于诗而后诗始工”、“读之令人瞿然起敬”。赵翼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11]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说:“诗以穷而后工,依声亦然。故仙词不如鬼词,哀则幽郁,乐则浅显也。”[12]

穷而后工往后接成语?

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山水劳人,明长乐(今属福建)人。他博学多才,善诗文,嗜藏书,勤于著述,“居常喜博览自‘六经’、子、史,以至象胥、稗虞、方言、地志、农圃、医卜之书无不蓄,亦无所不潄其芳润,淹通融贯,随叩随应,更无所疑难。故发为诗文,宏畅丰瞻,一泻千里。”徐《中奉大夫广西左布政使武林谢公行状》,《小草斋文集》附有《小草斋诗集》《游燕集》《五杂组》《文海披沙》《滇略》《百粤风土记》《长溪琐语》等著作三十余种,内容广泛,对晚明闽中文坛影响甚大。笔记《五杂组》是其代表著作之一。《五杂组》共十六卷,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无所不记,“囊括包举,***内,***外,靡不存且论也”(潘方凯《〈五杂组〉跋》)。作者对此书亦颇自许,《寄徐兴公》认为“大率王琅琊《宛委》、胡元瑞《笔丛》之类”(《小草斋集》卷二十一)。

谢肇淛为饱学之士,《五杂组》集中体现了他的读书理念,论及读书态度、读书方法、读书与治学、读书与治世等方方面面,不乏真知灼见,足以“发人蒙覆,益人意智”(李维祯《〈五杂组〉序》)。

文字的发明和书籍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读书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是人们修身、养性、明理的主要方式之一。科举取士制度出现后,读书与功名利禄日益联系起来,读书人动机不纯、不正,过分功利化、庸俗化的读书目的,得到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神童诗》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多少寒门子弟期盼着一朝登科,鱼跃龙门,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谢肇淛分析科举制度造成的读书弊端,说:

唐及宋初皆以诗赋取士,虽无益于实用,而人之学问、才气一览可见,且其优劣自有定评,传之后代足以不朽。自荆公制义兴,而聪明才辩之士妥首帖耳,勤呫哔之不暇矣。所谓变秀才为学究者,公亦自知其弊也。至我国家,始为不刊之典。且唐、宋尚有杂科,而国家则惟有此一途耳。士童而习之,白而纷如,文字之变,日异月更,不可穷诘,即登上第、取华者,其间醇疵相半,瑕瑜不掩,十年之外便成刍狗,不足以训,今不可以传后,不足以裨身心、不足以经世务,不知国家何故而以是为进贤之具也?宣、正以前尚参用诸途,吏员荐辟皆得取位卿相,近来即乡荐登九列者亦绝无而仅有矣。上以是求,即下不得不以是应,虽名公钜卿往往出于其间,而欲野无遗贤终不可得已。后有作者,人材荐辟之途,断所当开,而用人资格亦当少破拘挛可也。(《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他批评科举制度“变秀才为学究”,既“不足以裨身心”,又“不足以经世务”,科举制度培养的不是真正的读书人,不是真正的贤才。晚明时,科举弊端越发凸显,世风日下,人心浮躁,谢肇淛痛陈时弊,说:“今之号为好学者,取科第为第一义矣,立言以传后者百无一焉,至于修身行己则绝不为意矣,可谓倒置之甚。”“今人之教子读书不过取科第耳,其于立身行己,不问也。”越来越多的人将修身立言的读书理念抛诸脑后,读书极端工具化、异己化,仅仅视为进身之阶,成为博取“朱紫”富贵的捷径与手段,学风因此更加颓败,读书风气愈发庸俗化。他批评急功近利的读书行为,指出子弟贤愚不在“穷达”,而在“不可令读书***断绝”,说:

裴晋公有言:“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其间有成功,能致身卿相则天也。”叶若林云:“后人但令不断书种,为乡党善人足矣,若夫成否则天也。”此二语政同。黄山谷云:“四民皆有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但不可令读书***断绝。”噫!今之人但知教子弟取富贵耳,非真能教之读书也,夫子弟之贤不肖,岂在穷达哉?有富贵而陨其家声者,有贫贱而振其世业者,未可以目论也。

痛惜“好利之人多于好色,好色之人多于好酒,好酒之人多于好弈,好弈之人多于好书”的社会现象,直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世之语俗陋不堪。

读书是古代文人的生活常态,他们以读书娱情悦性,是“悦读”,而不是苦读,古人对读书之乐的感受也多有体会。谢肇淛说自己“读未曾见之书,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也”。他以闲雅之笔描述这种难以言表的读书之乐:“凄风苦雨之夜,拥寒灯读书,时闻纸窗外芭蕉淅沥作声,亦殊有致。此处理会得过,更无不堪情景。”“雨打芭蕉,拥灯读书”的诗情雅意和如游山水、如品珍味的读书乐趣,这是谢肇淛心中的极乐世界,自非恶俗之人可以领悟到的。谢肇淛以科名入仕,但他并不主张为博取功名而彻夜苦读,认为读书是修身、明理、资学,是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以身殉科第实是不智之举:

夜读书不可过子时,盖人当是时诸血归心,一不得睡则血耗而生病矣。余尝见人勤读,有彻夜至呕血者,余尝笑之。古人之读书明义理也,中古之读书资学问也,今人之读书不过以取科第也,而以身殉之,不亦惑哉?《庄子》所谓“臧谷异业,其于亡羊均”者,此之谓也。

勤读彻夜至呕血,只不过以取科第,只是追名逐利之徒,已经远离读书真谛了。

谢肇淛认为读书有成是有条件的,既要有书能读,又要有一定的天赋与悟性:

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曜,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涴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其一,博学多识,矻矻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运,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

如果只是图浮名,炫装潢,只藏不读,等于无书;尽力搜求,只贪量多,不论内容,束之高阁,只能算书肆;勤于记诵,却缺乏悟性,难于理解运用,没有真知卓见,仍属不学无术之辈。要做到“知而能好,好而能运”,才是谢肇淛首肯的读书上乘境界。谢肇淛对好书之人“三病”的批评非常值得今人借鉴。悟性之外,勤奋也是读书有成的必要条件,即使天资聪慧,不勤学也难以成才。他说:“其有不事搜猎,造语精进者,此是天才,抑由夙慧。然南山之木,不揉自直,磨而砻之,其入不益深乎?高才之士,多坐废学,良可惜。”高才而废学,实为憾事。

谢肇淛总结自己多年的读书经验,认为读书与著书相辅相成,而藏书的益处则在于读书治学提供方便:

少时读书,能记忆而苦于无用;中年读书,知有用而患于遗忘。故惟有著书一事,不惟经自己手笔可以不忘,亦且因之搜阅简编,遍及幽僻,向所忽略今尽留心,败笥蠹简皆为我用。始知藏书之有益,而悔向来用功之蹉跎也!

不同年龄,读书不同,读书要总结经验,讲究方法。要勤奋读书,勤记、勤用,动手、动笔,用心思考。不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谢肇淛深刻认识到启蒙教育对读书治学的影响,说:

今天下读书不识字者固多,而目前寻常之字,误读者尤多。其于四声之中,上、去二声极易混淆。所以然者,童蒙之时,授书塾师皆村学究,讹以传讹,及长则一成而不可变,士君子作数篇制义取科第,其于经籍十九束之高阁矣,谁复有下帷究心者?即有一二知其非,而一传众咻,世亦不见信从也。故欲究四声之正者,当于子弟授书之时逐字为之改正,然与世俗不谐,骇人耳目,人反以为侏矣。如上、下、动、静等字,皆当从上声,人有不笑之者乎?

字词的读音,文章的句读,一字一词,一句一文,启蒙之时的正确教导至关重要,文字、音韵是基础,童子功一定要打牢,否则,误读误解,以讹传讹,贻害甚远。

汉语崇尚简约,没有繁琐的语法规则,文章的灵动与韵味,需要灵心慧性,悉心品味,方能领会其中妙处。因此,古人读书十分讲究悟性,重视灵感,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博览”则是获得这种“悟性”不可或缺的途径和基础,是历代学者极力推崇的读书方法。谢肇淛自述“八九岁即好观史书,至于乱离战争之事,尤喜谈之,目经数过,无不成诵;然塾师所授不过编年节要,《纲鉴》《要略》而已,后乃得《史记》《汉书》及《朱子纲目》读之,凡三四过”。以亲身经历强调读书博览的重要性,说:“读书者,不博览稗官诸家,如噉粱肉而弃海错,坐堂皇而弃台沼也,俗亦甚矣。”又说:“博古而不通今,一病也;钩索奇僻而遗弃经史,二病也。《孟子》之文,每一议论必引《书》或《诗》以证之;今人为文,旁探讴谚而不知引经,是为无本之学矣。”谢肇淛兴趣广泛,博览诸家,经、史、子、集,无所不读,认为读书仅仅“专”是不够的。踏步强调博古还需通今,不能做书呆子。读书不能只求“奇僻”,满足好奇心,学要有所本,“四部”中,经、史最为重要,舍弃经、史,是为“无本之学”。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谢肇淛强调独立思考,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说:

博学而不能运笔,天限之也,陆澄、刘杳是也;高才而苦无学术,人弃之也,戴良、李贺是也。然以才胜者,患其跅驰,可以陶铸,若徒书厨、经库,吾末如之何也已。

仅仅博学是不够的,还要会写;仅仅有才是不够的,还要有学识。读书要善于思考,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若只能复述古人、他人的思想,那么其人充其量不过是“书橱、经库”而已,终将为人所弃。

传统儒学要求读书人修身、齐家,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谢肇淛也认为学术与治世密不可分,说:

唐、虞、三代君臣之相告语,莫非危微精一之训。彼其人皆神圣也,故投之而即入,受之而不疑。下乎此者,便当纳约自牖,就其聪明之所及而启迪之,如教子弟然。夫子于颜、曾,不绝克复、一贯之训,而于伯鱼,不过学《诗》、学礼而已,因其材也。故主有所长则就其长而扩之,主有所短则就其短而翼之,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则当先救正之方,使之明白而易晓,简易而可行,求有益于世而已。宋人硁硁守其所学,必欲强人主以从己,若哲、徽、宁、理,皆昏庸下愚之资,而哓哓以正心、诚意强聒之,彼且不知心意为何物,诚正为何事。若数岁童蒙,即以《左》《国》、班、马读之,安得不厌弃也?

他强调读书人要学有所用,大公无私,有担当精神,关心现实,于君国大事,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既不可固执己见,欲强人主以从己,也不可做书呆子,只会空谈正心、诚意,误君误国。

谢肇淛还对“文章穷而后工”之说提出自己的见解,说:

人有恒言:“文章穷而后工。”非穷之能工也,穷则门庭冷落,无车尘马足之嬲;事务简约,无簿书酬应之繁;亲友断绝,无征逐游宴之苦;生计羞涩,无求田问舍之劳。终日闭门兀坐,与书为仇,欲其不工,不可得已。不独此也,贫文胜富,贱文胜贵,冷曹之文胜于要津,失路之文胜于登第,不过以本领省而心计闲耳。至于圣人拘囚演《易》,穷厄作经,常变如一,乐天安土,又不当一例论也。

贫穷失意者往往能写出文***出众之文,究其原因,并非“文章憎命达”,而是贫困不得志,反倒没有俗事缠身,一心读书,日久其文自工。

大厦将倾的晚明时代,社会上弥漫着末世情怀,物欲横流,流弊丛生,身处其中的不少读书人也难免与世沉浮,谢肇淛却依然坚守着读书人的传统本色,延续“读书***”,他的读书理念也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穷而后工的例子

① 穷而后工成语什么意思

穷而后工?[qióng ér hòu gōng]?

释义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回越好。?

褒义

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答》:“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② 后有什么成语

后车之戒 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后发制人 发:发动;制:控制,制服。等对方先动手,再抓住有利时机反击,制服对方。

后福无量 量:限度, *** 。将来的幸福无穷。

后顾之忧 顾:回头看。来自后方的忧患。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

后悔无及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后会无期 以后何时相会还没有一定的日期。

后会有期 期:时间。以后有见面的时候(用在分别时安慰对方)。

后患无穷 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

后继无人 继:继承。没有后人来继承前人的事业

后继有人 有后人继承前人的事业。

后来居上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后来者居上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后来之秀 秀:特别优秀的。后辈中的优秀人物。

后浪推前浪 江水奔流,前后相继。比喻后面的事物推动前面的事物,象后浪推动前浪一样,不断前进。

后起之秀 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后生可畏 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后悔不及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后悔莫及 后悔:事后的懊悔。指事后的懊悔也来不及了。

后进领袖 晚辈中最杰出的人。

后进之秀 犹言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后浪催前浪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后生小子 指年轻晚辈。

后手不接 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则接应不上,无法继续维持。亦作“后手不上”。

后台老板 戏班子的老板。指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后拥前呼 后面簇拥,前面吆喝。形容出行时气派很大。

后海先河 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

耳后生风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劫后余生 经历灾难以后幸存下来的生命。

酒后失言 酒喝多了以后,不能自持,说了不该说的话。

酒后无德 指醉酒之后胡言乱语或行为出路。

马后炮 象棋术语。比喻不及时的举动。

身后识方干 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身后萧条 形容死后家境冷落、贫困。

曙后星孤 曙:破晓时光。旧称仅遗孤女。

褪后趋前 形容前前后后向人献殷勤。

雨后春笋 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雨后送伞 比喻事后献殷勤。也比喻帮助不及时。

顾后瞻前 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同“瞻前顾后”。

酒后茶余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绝后光前 绝:断绝;光:光大,扩充。扩充了前人所不及的事,做出了后人难以做到的事。形容功业伟大或成就卓著。

恐后无凭 怕以后没有个凭证。旧时契约文书的套语,常与“立次存照”连用。

恐后争先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

敛后疏前 指列阵周密则牢固,前锋队形疏朗则利于战斗。后世将我国古代这一陆战列阵原则概括成“敛后疏前”四字。

秋后算账 本指秋收后结算账目。比喻待到事后再对反对自己的一方行清算处理。

事后诸葛亮 比喻事后自称有先见之明的人。

王后卢前 指诗文齐名。

不甘后人 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步人后尘 后尘:走路或行车时后面扬起的尘土。指跟在人家后面走。比喻追随模仿,学人家的样子,没有创造性。

杜绝后患 杜绝:堵塞、断绝;患:祸害、祸患。指彻底消除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皇天后土 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名垂后世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前俯后仰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覆后戒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前赴后继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

前歌后舞 原指武王伐纣,军中士气旺盛,后用作对正义而战的军队的颂辞。

前呼后拥 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

前倨后恭 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前目后凡 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前仆后继 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

前思后想 往前想想,再退后想想。形容一再考虑。

前挽后推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

前仰后合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前因后果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

强而后可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穷而后工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死而后已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松柏后凋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退有后言 当面顺从答应,背后进行非议。

先公后私 先以公事为重,然后考虑私事。

先花后果 旧时比喻先生女后生男。

先来后到 按照来到的先后确定次序。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先难后获 难:艰难,劳苦;获:收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比喻不坐享其成。

先人后己 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先声后实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先忧后乐 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先斩后奏 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以观后效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

盈科后进 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

毙而后已 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不敢后人 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表示不敢懈怠,奋力前进。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长虑后顾 顾及未来而作长远打算。

垂裕后昆 裕:富足。后昆:子孙,后代,后嗣。为后世子孙留下功业或财产。

放马后炮 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

敬事后食 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

流芳后世 指美名留传于后代。同“流芳百世”。

前跋后疐 比喻进退两难。

前合后仰 前合:身体向前弯曲。后仰:身体往后仰。指身体前后晃动。形容身体站立不稳。亦作“前仰后合”。

前街后巷 指各处的街巷。

前襟后裾 形容年幼时兄弟间关系密切。

前倨后卑 倨:傲慢。卑:谦卑,恭顺。先傲慢后恭顺。亦作“前倨后恭”、“后恭前倨”。

前仆后踣 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同“前仆后继”。

前危后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前瞻后顾 看看前再看看后。有时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同“瞻前顾后”。

晚生后学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先断后闻 指先处理后奏闻。

先号后庆 指初凶后吉。

先号后笑 ①指命运先凶后吉。②指文章或著作结尾比开头精彩。

先河后海 先祭河神,后祭海神。比喻治学要弄清源流。

先笑后号 指命运先吉后凶。

先行后闻 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小子后生 泛指少年后辈。

贻笑后人 贻:留下;后人:后世的人。因为荒唐,而让后人耻笑,给后代留下话柄。

以绝后患 消除祸根,来杜绝以后可能产生的祸患。

以为后图 为以后作打算。

诱掖后进 诱掖:诱导扶持。引导帮助后辈上进。

泽被后世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鞍前马后 马前马后。指追随左右。

巴前算后 思前想后,反复考虑。

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百年之后 死的讳称。

不耻最后 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

茶余饭后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茶余酒后 泛指休息或空闲的时候。

长虑顾后 虑:思考;顾:回头看。从长远考虑问题。

瞠乎其后 瞠:瞪着眼看;其:代词,他。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惩前毖后 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承前启后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

承先启后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

甘居人后 甘:自愿;居:在(某种位置)。指甘心落在他人之后。

光前绝后 比喻事情做得干净利落,不留痕迹。

光前裕后 光前:光大前业;裕后:遗惠后代。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形容人功业伟大。

鸡口牛后 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 *** 。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空前绝后 从前没有过,今后也不会再有。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驴前马后 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三思而后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思前想后 思:考虑;前:前因;后:后果。对事情发生的缘由,发展后果,作再三考虑。

瞻前顾后 瞻:向前看;顾:回头看。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置之脑后 放在一边不再想起。

跋前踕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跋前疐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百岁之后 死的讳称。

背前面后 指或当面或背后。

不顾前后 比喻毫无顾忌。

搀前落后 抢前落后,不整肃。

超前绝后 指超越前人,以后也无一可相比。

瞠呼其后 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在后面。

耻居王后 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

而今而后 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光前启后 犹光前裕后。形容人功业伟大。

黄雀在后 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积德裕后 指积累德行,则后世昌盛。

鉴前毖后 指把过去的错误引为借鉴,以后谨慎行事,避免重犯。

酒余茶后 指随意消遣的空闲时间。

狼前虎后 前门赶走狼,后门来了虎。比喻坏人接踵而来。

守先待后 犹继往开来;承先启后。

通前彻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

通前澈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通前至后 从开头到结尾。全部,整个。同“通前彻后”。

羞以牛后 牛后:牛的 *** ,比喻从属的地位。指不愿处在从属地位,为人牵制。

意前笔后 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

阴山背后 ①迷信者称阴间得不到超升的鬼魂所在的地方。②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

遮前掩后 指说话藏头露尾,欲言又止。

争前恐后 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同“争先恐后”。

③ 欧阳修和钱谦益对“穷而后工”的理解是什么“穷而后工”的成语解释是什么

穷而后工,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从而产生的一个成语内.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容序》:“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④ “穷而后工”的意思是说文人越在穷困时写的诗文越好,,那这个成语里的“后”怎么解

穷而后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iong er hou gōng,意思是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从而产生的一个成语。

关于穷和后的成语

穷而后工

[解释]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⑥ 和穷有关的成语

和穷有关的成语 :

穷途末路、

兀兀穷年、

层出不穷、

后患无穷、

穷兵黩武、

理屈内词穷、

穷原竟委、

贻害无容穷、

图穷匕见、

穷困潦倒、

穷家富路、

山穷水尽、

穷凶极恶、

穷奢极欲、

人穷志短、

无穷无尽、

一穷二白、

其乐无穷、

计穷势蹙、

穷态极妍、

穷鼠齧貍、

穷根寻叶、

格物穷理、

穷亲泼故、

⑦ 带穷成语成语有哪些

黩武穷兵 后患无穷来 其味无源穷 穷源竟委 图 穷匕见 安富恤穷 奥妙无穷 白首穷经 百巧成穷 百 巧千穷 变化不穷 变化无穷 变幻无穷 变炫无穷 层 出不穷 出奇不穷 出奇无穷 词穷理极 词穷理尽 词 穷理绝 词穷理屈 辞穷理屈 道尽涂穷 道尽途穷 黩 武穷兵 多言数穷 分贫振穷 格物穷理 归师勿掩, 穷寇勿追 皓首穷经 后患无穷 回味无穷 即事穷理 即物穷理 极 本穷源 极恶穷凶 极古穷今 极武穷兵 极智穷思 计尽力穷

⑧ 穷而后工的成语由来

这个命题的提出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铺垫的,其直接来源是韩愈的“不平则鸣”的论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讲到,“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2]他认为文学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平的思想感情,而这种“不得已”或言“不平”的思想感情正是源于现实物质世界的不自由,或不公平的生活遭际。这就成了文学创作的真正的动力,只有经历的“不平”多了,所“鸣”出的声音才会更动听更感人。韩愈在另一篇文章《荆谭唱和诗序》进一步阐发:“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3]那么这是不是就是“穷而后工”的理论的源头呢?我们说不是,与“穷而后工”理论比较接近的论说还有很多。与韩愈同时的柳宗元从屈原、司马迁等人的事迹和理论中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4]贤哲在当代不得志,不被容于世,然后就把这种不得志的穷困和痛苦发泄到文学作品中去。其作品在当代也必不得志,难行于世。但是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永远将真金埋没。综观古今文学史上的佳作大多是因不得志而激发起创作兴趣而终成千古流传之文的。

就是从唐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李杜”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穷而后工”的影子。***如说李白杜甫在政治上都一路坦途、春风得意,那文学史上很可能就少了两个大文学家。大家所熟知“文章憎命达”、“哀怨起骚人”即是二人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生体悟的精辟的概说。而这实际上又与欧阳修的“穷而后工”的理论是极为相似的。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残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5]这里钟嵘从景物气候和个人的经历两方面解释诗歌产生的原因,而强调的仍是个人遭遇的不平,个人的“怨”、“穷贱”,不平遭遇的“感荡心灵”,实际上仍然是“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的范畴。但是这仍不是这种理论的源头。

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种理论的源头就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6]有人认为应当将“发愤著书”说与“穷而后工”说区别对待。[7]但笔者认为“穷而后工”与“发愤著书”还是有着许多相同之处的,“发愤”的前提在于恶劣的生存环境,痛苦的人生遭遇。这难道不是“穷”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发愤著书”是有意为之; “不平则鸣”、“穷而后工”式的创作无意一些,自然一些,但同样也不可否认这里也有“有意为之”的成分。

《孟子·告子下》“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8]孟子的说法是从非常宽泛的意义讲了人之所以成就大事必先经受一番磨难,基本上属于“逆境出人才”之类的道理。但是放到文学上也是可以讲得通的。追溯“穷而后工”说的远祖,有人认为应该追溯到《易》来,黄黎星先生撰文指出,《易》中的几句话,如“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其称名也,……其衰世之意邪”等都证明了“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易之忧患”、“易为忧患之书”,这是汉以来的历代易学家所共持的说法。这几句话欧阳修在《居士外集》卷十《经旨·易或问》中都引用过,并且明确的指出为“圣人之言”。由此断定,欧阳修既然肯定这是圣人之言,自然也就认同“易为忧患之书”的说法。当然可以认定《易》是“不平则鸣”、“穷而后工”理论的源头远祖。[9]

自从欧阳修明确提出“穷而后工”的观点以后,在两宋之际有许多的学者文人反复的阐述它。像陈师道、陆游、方岳、陈郁等都有有关的详细的论述。宋以后许多的文人更是乐此不疲。明代的金 在《觉非斋文集》里讲得非常详细非常深刻。

“人穷诗乃工尔。吾于吾友子良孙君信之矣。子良昔从太学登第为名进士,旅

道坦坦,未尝龃龉。当时居行辈中诗名未轶出也。后以非,谪交趾三十年,抑郁无

聊,暌离愤激,一发于诗而后诗始工。……其间登临吊古,触目兴怀,记物感遇无

不形于讽咏。忧而伤,劳而不怨,读之令人瞿然起敬。然则子良之诗之工,信乎,

由于穷也。夫穷而通天地,自然之理。”[10]

这一段充满感慨的论述真可谓知己之谈,“穷而通天地,自然之理”,正是因为“穷”,才使得创作者对于人生、社会有了全新的深刻的体验。穷困之后,文人首先体验到的是自己的遭遇,然后推己及人,体悟到人生的遭遇,最后感悟了天地的真诚,从而领会了生活的本质。进而将所有的以前从未有过的心灵的新经历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就成了“一发于诗而后诗始工”、“读之令人瞿然起敬”。赵翼的名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11]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也说:“诗以穷而后工,依声亦然。故仙词不如鬼词,哀则幽郁,乐则浅显也。”[12]

⑨ 穷能组成什么成语

黔驴技穷、

图穷匕见、

穷兵黩武、

层出不穷、

穷途末路、

穷则思变、

皓首穷经、

穷凶极恶、版

君子固穷、

山穷水尽权、

其乐无穷、

穷家富路、

回味无穷、

人穷志短、

理屈词穷、

一穷二白、

穷形尽相、

白首穷经、

穷奢极欲、

百巧千穷、

穷山恶水、

穷困潦倒、

穷且益坚、

格物穷理、

日暮途穷、

无穷无尽、

穷寇莫追、

穷乡僻壤、

穷而后工、

穷愁潦倒

有关与穷而后工的例子,解释什么的就不用了

一、孟郊?

孟郊一生运途多舛,早年屡试不第, 四十六岁才成进士,然一生沉于下僚,终贫寒至死。孟郊的一生,“拙于生事,一 贫彻骨。裘竭悬结,未尝免眉为可怜之 色”。他的许多诗歌本身就是对那种穷困生活境遇的真实写照。

二、贾岛

贾岛的经历与孟郊比较相似。早年为僧。后来到京洛认识了韩愈,遂还俗,举进士。但一生仕途坎坷,只曾做过 长江主簿一类的小官。贾岛的诗歌里有求仕不遇的苦闷,但多的是安于自己荒凉寂寞的生活境遇。

三、 李煜。?

南唐为宋所灭后, 李煜被俘到汴京 ,被封“违命侯”,实际上被当作囚徒看待,李煜从南唐国主降为囚徒的巨大变化,明显地影响了他的创作。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 李煜创作出了最能代表他的成就最能奠定他在词坛地位的的词作,“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正因为短暂所以才更显得珍贵。

最后这两年的词是他用他的血、泪甚至生命浇灌出来的,因之才最美丽。 如大家所熟知的《虞美人 》、《浪淘沙》等等都是这时期写的传诵人口之作。 所以南唐亡国后,李煜虽然成了阶下囚,但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却又使得他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词中皇帝”。

如果说南唐不亡国,可以肯定的讲,李煜的创作就只能是晚唐词风的延续,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创 造发展。

四、 曹雪芹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是“披阅十 载,增删五次”。用他自己的话讲“满纸 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首短诗不正是作者在经历了大富大贵而又穷困潦倒之后而发出的极富内涵的慨叹吗?

以前的生活是一种角色的表演,多的是一种置身其中的糊涂与迷茫, 以后的生活使得创作者回过头来审视,多的是一种置身其外的清醒与犀利。 鲁迅先 生曾经说过,痛苦的不是梦,而是梦醒了 之后无路可走。?

只有有了这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有了惊天动地的反差,才有了创作者的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地理解与体悟,然后才可以出现惊天动地的极美的作品。

五、杜甫

杜甫的一生动荡飘泊,罕有春风得意的际遇。即使政治上最受重用的时候,也不过区区一个左拾遗,给同在漂泊的皇帝提提意见罢了。他完全不象他的祖父那样有敏锐的政治意识,有丰富的官场阅历。他始终是与“穷”为伍之辈,直至“茅屋为秋风所破”,也只落得涕泗滂沱地悲歌一曲。

宦海沉浮中,他端的无有得意之笔。倒是一生的颠沛流离,成就了他的批判意识。对社会矛盾的揭露和对穷苦民众的同情,使他雄踞在了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峰巅之上。

正是因了这“穷”,才有了千古吟唱的“三吏”“三别”,有了万人传诵的“兵车行”“春望”“秋兴”。还有哪一位诗人,能将历史的画卷铺展成他笔下的那般雄浑,那般“呼之欲来,挥之不去”,那般将浓厚的沉郁涂抹出慑人魂魄的悲壮色彩呵。

六、司马迁

司马迁 创作的《史记》,可以说这是 一部空前绝后的巨著。司马迁遭李陵之祸,惨受宫刑。对于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一直是愤愤难平,隐忍苟活,将满腔的郁愤浇注到这部史书中。?

正是因为这一次巨大的变故,使 得他对于最高统治者有了新的认识,对于当时的世态炎凉有了深刻的体悟,支持他 生活下去的最大动力是完成一部“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 著作。

他将自己的生活遭际,对于人生社 会的看法,自己的孤愤难言的情绪倾注到 这部书中,这样《史记》就成了一部抒情 之书。正因此鲁迅先生才称其为“无韵之 离骚”。

七、蒲松龄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补博士***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帐归家。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曾这样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百度百科-孟郊

百度百科-贾岛

百度百科-薄松龄

百度百科-司马迁

百度百科-曹雪芹

穷而后工的意思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作。

以上例子,都是诗人、文人、政客在穷途末路时、人生低潮时迸发的才识。

鲁迅翻译的书名《文学,苦闷的象征》,都是指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说,诗人的不幸,是文学的大幸!

穷而后工的意思是指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出处: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成语用法:是一个紧缩式成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宾语,成语多含褒义。

工:精巧、精彩。

成语接龙:穷而后工—工力悉敌—敌国外患—患至呼天—天命有归—归正首丘—丘山之功—功成行满—满腔热枕—枕冷衾寒—寒往暑来—来龙去脉—脉脉含情—情见势屈—屈指可数—数米量柴—柴毁骨立—立锥之地—地瘠民贫—贫而无谄—谄谀取容—容光焕发。

穷而后工造句

1、韩愈也说过诗穷而后工,在文学史上留名的人,似乎都遭遇过漫长的人生悲剧。

2、杜甫的文章憎命达,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都是广为人知的名言。

3、也许,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困顿会催生诗人精神的成长。穷而后工,才有了精致的诗人,才有了精致的作品。

4、诗穷而后工,人穷而后志坚,途穷而后思变。心灵饱受摧残,身体遭到虐待。

5、文穷而后工,当一个人处于最低潮的时候,就会是这个人的转折点。

6、人物塑造,大巧似拙。场景风貌,穷而后工。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穷而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