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藏寺为什么关门_智藏禅寺在什么地方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9 0
  1. 宝华寺的寺庙由来
  2.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净慈寺在什么地方?全称是什么?
  3. 净慈寺的历史沿革
  4. 灵隐寺18籽什么意思
  5. 宝华寺的基本概况
  6. 智藏的人物生平
  7. 华严寺(陕西省西安市华严寺)详细资料大全

赣县宝华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宝华寺系佛教大丛林中之古刹,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北边境的东山村,与兴国县永丰乡李树下村之交界处。据《赣县志》记载:唐***年间,马祖禅师到龚公山传播禅法,为开山祖师,后历代高僧在此传经诵佛,为赣南佛教圣地。该寺建在群山环绕之中,清净幽雅,风景独特。今存三殿,雄伟庄严。寺内有十大宝:大宝光塔、出木井、古鼎锤、千人锅、龙泉井、千年杏、千年柏、千年松、四方竹、灵照女莲。宝华寺在中国佛教发展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自从马祖在宝华寺建佛教丛林(俗称佛学院)开始,僧人就不再受颠沛流离之苦,才使得佛法在中国大地上有发扬光大,深入人心的机会。宝华寺佛学也因此源远流长。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的佛教与宝华寺皆有缘源,其佛教人士每年都会专访宝华寺。

主要景点

智藏寺为什么关门_智藏禅寺在什么地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出木井。传说此井位系马祖率众侍所穿。井深三十余米,井底与万安县良口圩赣江相通。马祖在龚公山建禅堂时,井中自动出木,取用一根又升上一根,如此升取不绝,直至禅院竣工还剩一根留在井中,故此被后人称之为出木井。唐元和十四年(公园819年),宪宗为西堂智藏敕建玉石塔时,此井被玉石塔所覆盖。

2、大宝光塔,俗称玉石塔。唐宪宗伟智藏禅师所建,并追封大宣教禅号,至唐穆宗再大觉禅师号。塔名:大宝光。塔内设有大觉禅师德像。玉石塔建在出木井之上,为寺中十大胜景之首,素有江南名塔之称誉。建国后,一九五七年七月一日江西省人民***公布为首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颁发了云南大理石的碑铭。2006年,该塔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古鼎锤。高三米,直径0.9米,厚13.3公分。重达八百多斤。钟面有篆体铸文:“龚公山禅院由龚公施田地山岭产业所建”用棕树敲钟,周围五华里内可闻钟声宏亮清脆。

4、千人锅。锅沿直径1.4米,自马祖来龚公山传法之后,座下法筵常盛,***云集,学人锺至,逢盛0会时有千余人之多聚会,故此锅饱经沧桑,锅底早破,锅沿一直悬挂在大觉殿墙壁上,到0时因破四旧而毁殒。

5、龙泉井。传说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龚公山法通和尚,梦中默念观音,被得智水,可愈万民,感其山涌灵泉。远近病者饮此水则病除,用此井水泡茶,其味格外香甜。此井自唐迄今,泉流不息。

6、千年杏。即银杏,俗称白果树,又名公孙树。树高11米,直径1.3米叶长柄形,用于藏书可防蛀虫,果可供药用。传说为马祖开山后所植,至今已有1200余年,仍躯体挺拔,生机焕发。

7、千年柏。传说为马祖开山后所植。树高12米多,直径1.5米,迄今1200余年,仍生机勃勃。青春不老。

8、千年松。相传为五台邓隐峰在龚公山为马祖座下集学时所植,迄今1200余年可惜在一九八五年大炼钢时,被乱砍滥伐所毁没。

9、四方竹。它是一种奇特的竹。竹竿四方形,不用加工可做拐杖,有的亦可做烟斗。此竹原产于广西桂林。相传为襄州庞居士在龚公山集学时所引种到龚公山,甚为稀罕。历千余年,仍郁郁葱葱

10、灵照女莲。莲为多年生之草木植物,其花可供观赏,其果实莲子可为药用。莲古为佛家所崇奉。如莲池、莲邦、莲宗、莲座、莲经、莲台九祖等皆佛家之常用语。相传为灵照女在龚公山马祖与智藏座下集学时所植。

东山村:东山村

宝华寺的寺庙由来

玉石塔位于大觉殿内,是一座典型的唐代方形亭阁式石塔,通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高约4.5米。底部为须弥座,共有三层束腰:底层束腰每面设四壶门,内雕刻狮子和驯狮人,四面共16只狮子;中层束腰每面雕刻三只凤凰或瑞兽,共12只;上层束腰每面设五壶门,内雕刻乐伎,共15尊。塔身下部布满花卉线刻,正面辟拱券门,门两侧各有一金刚,手持宝剑,金刚上方各有一妙音鸟,造型丰满飘逸,唐风浓郁。塔身之上为四坡屋顶,屋面平缓、四角稍有起翘,四脊头有脊兽,用方椽、莲花瓦当。塔刹由方座、束腰、伞盖、宝珠等组成。由于一直保存在室内,塔身表面风化较轻微,雕刻大多完好如初。

玉石塔是智藏禅师的墓塔。塔如此精美,塔的主人也并非等闲之辈。智藏七岁出家,后师从马祖道一,?深?得器重,成为洪州宗的重要人物,得到马祖亲付袈裟,为“洪州三大士”之首;后于唐元和十二年(817)四月八日圆寂,享年八十岁。长庆四年(824)唐穆宗诏谥曰“大觉禅师”,墓塔曰“大宝光塔”。

有些资料说玉石塔是宋代重建之物,其实是误解。大觉殿前有北宋年间重新竖立的《龚公山西堂敕谥大觉禅师重建大宝光塔碑铭》,文中对于塔的始建、重建过程都说的很清楚:原塔建于唐元和十二年(817),会昌五年(845) 因宗灭佛塔被毁,大中七年(853)唐宣宗复诏立。咸通十五年?由法通禅师募化,在宝华寺原塔址上重建,即现存的玉石塔。原碑铭为唐咸通年间唐技撰,权德舆书丹。现存碑为“(北宋)元丰二年七月十五日住持传未能沙门释觉显重立并,右元丰二年沙门觉显重书。”

只是还有一点小疑问:铭文中说“咸通十五年八月八日重建”,而唐代咸通仅有十四年,有可能是咸通五年(864)或十四年(873)之误。另外有资料说宝华寺内还有唐柳公权,李渤的书法碑刻,其实也早在唐武宗灭佛时毁掉了。目前寺内除上述宋碑外,仅有一些明清碑刻。

玉石塔早在1957年就被列为江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中遭到破坏,不过只砸毁了一些边边角角,而金刚、飞天等精美浮雕均完好无损;而对比一下北京云居寺内七座唐代石塔上的10个悲惨的无头金刚,不得不感谢江西的革命小将们手下留情啊!由于宝华寺十分偏僻,平日游人香客稀少,我们去的时候仅遇到两三拨人,而寺庙里的人都十分亲切和蔼。本打算在寺内吃顿斋饭,碰巧遇到一位当地公务员和朋友自驾同游,我们聊了聊寺庙和塔的历史,颇为投机,于是一起蹭车返回,吃斋饭的事也只好作罢,不过庙里师傅已经做好我们的一份,对于我们的临时变动也丝毫没有不满,让我们很过意不去。

2006年,大宝光塔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净慈寺在什么地方?全称是什么?

相传1200年前,虔州河东的官道上,走着一行风尘仆仆的僧人。前面的是马祖道一与他的高足智藏。马祖遵照师傅怀让的派遣,带上他的高足,宁都人智藏来到虔州宏传禅学。他本打算在山气清岚、贡水如练的马祖岩结茅,可是,他的心思被山鬼洞察,夜筑寺墙欢迎他们。马祖感到无颜驻锡,于是就离开了马祖岩,来到了著名隐士龚亳隐居的地方——龚公山。

龚公,名龚亳,系唐代德宗朝时期(780-805年)的人,曾担任过虔州刺史,去职后退隐于此,时间一长,人们就以他的姓来称呼山名了。龚公山位于赣县东北与兴国交界,其山从吉安地界发脉,千峰拱秀万树垂荫逶迤200里延伸到宝华叠翠峰,于宝华后山起顶。它叠数峰而下的地方有一片平坦之地,其地左侧有山,青龙高耸;其右有岭,白虎环抱,即所谓“龙虎交会”。这是处驻锡扬法,修建道场的好地方,马祖师徒走遍龚公山,就看中了这块寺地。他们找到了隐居该山的龚公,向他募化寺地,龚公答应了马祖的请求。就问他:“你要多少土地?”马祖答到:“我只要一块袈裟之地。”龚公听后暗自好笑,便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上,龚公和马祖师徒等人来到龚公山的主峰下,徒弟智藏早已在这片平坦之地后山的一个位置上摆好了香案,上齐了供果。这时太阳已经露出了山头,一缕阳光从主峰顶射下。马祖迈着牛步走到案前,点上香烛,清烟缭绕冉冉升起。马祖解下披在身上的袈裟,面对徐徐清风,迎着主峰上射来的阳光张开袈裟。只见斜射的朝阳被袈裟挡住,袈裟的阴影覆盖了主峰下坡地的数百担谷田的面积,正是宝华吉地。马祖对龚公说:“我就要片袈裟所覆盖的土地。”龚公没想到马祖用这种办法求地,也不好说什么,遵守诺言就把地送给了马祖。事以至此,龚公见吉地都已经给了马祖,他也无心居于此山,就打算到别处另寻吉地隐居。马祖见状,立即唤智藏过来,取出一把油纸伞,转身交给龚公。并对他说:“你拿上这把伞,顾着山路往西北走去。当天下着大雨时,你就把伞撑开,这时候走到的地方,就是你隐居的吉地。”龚公拿着伞走了,当走到一处叫的“林头”的地方,天果然下起了雨,龚公性急,见这里山清水秀以为是马祖说的吉地,不等雨下大就撑起了伞。而错失了林头前面的“白鹭”这块更为理想的风水宝地。

马祖师徒取得了宝华这块建寺佳地,只见宝华背靠参天古树,状如圈椅的主峰山,左面是出水坑,右面是南极坑。坑内清溪潺潺,终年不息,犹如两条飘带护其左右,水口处各有一块大石把住水口(癸丑金局)。主峰缓坡前一片开阔,面有案山卓立峰与主山相对。寺门所对的小山顶部有一堆山石,像是一碗置于案上的供饭正对寺院地。由于马祖师徒的竭力化缘,寺庙很快就建好了。马祖立即开坛宏传掸学,许多学者云集龚公山听法,马祖的到来使禅宗大盛,宝华寺成为一方兴起的名刹。这时,马祖就把宝华寺交给了智藏管理,自己离开龚公山到洪州(今南昌)去了。

智藏禅师主持宝华寺后,宗风发扬光大,名满禅林,以至代宗皇帝李豫还敕赐宝华禅寺,宝华寺煊赫异常,成为江南著名的佛寺。

净慈寺的历史沿革

净慈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南岸,雷峰塔对面,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中国著名寺院之一。全称是净慈报恩光孝禅寺。

净慈寺在浙江杭州的南屏山慧日峰下,是公元954年五代吴越国钱弘俶为高僧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是永明禅院;南宋时改称净慈寺,并建造了五百罗汉堂。寺屡毁屡建。现在的寺宇、山门、钟楼、后殿、运木古井和济公殿,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的。其中大雄宝殿单层重檐,**琉璃瓦脊,更显庄严宏传。特别是一口重达一百多公斤的新铸铜钟,铸有赵朴初等人书写的《妙法莲华经》,计六点八万字。每日黄昏,悠扬的钟声在暮色苍茫的西湖上空荡,激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扩展资料:

南屏山发自天目,千里蜿蜒而东,苏轼称之为"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南屏山峰峦耸秀,怪石玲珑,峻壁横披,宛如屏障。凌空而中峙者为慧日峰,峰下古寺,即净慈禅寺。《净慈寺志》描绘该寺是"凭山为基,雷峰隐其寺,南屏拥其后,据全湖之胜"。?

净慈寺依山而建,背靠翠峦,面对碧波,梵宇层叠,宏伟庄严。古时寺后山坡有莲花洞、少林岩,右为石佛洞,东南有欢喜岩。莲花洞无顶,片片石芽从坡地升起,蔚成巨型石莲。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称:"洞石玲珑若生,巧逾雕镂……皆石骨土肤,中空四达"。志书所载开山祖永明延寿每晚上山坐禅称念"阿弥陀净慈寺佛",即在莲花洞。相传因永明***在此吟诵《莲花经》,上天仙女来此散花,故名莲花洞,又名雨花台。

明代司礼太监孙隆曾在崖上镌刻"花雨缤纷"题字,惜已漫漶难见。洞前旧有"居然亭",取意于明代绍兴太守洪玉方诗句:"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白"。此处历来是文人墨客观景吟诵的胜地。清时古亭废圮成为竹园。莲花洞上有奇岩隆起,摩崖上镌刻有"少林"两字,故称少林岩。

相传南宋高僧少林妙崧禅师于嘉定年间住持净慈寺时常在此坐禅入定。莲花洞右有石佛洞,平地两石屹立形如佛龛,内镌有石佛三尊。左壁有明代浙江总督胡宗宪题刻"寰中天室"四字,右壁亦有摩崖题刻,为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所镌,字迹已模糊难辨。石佛洞东南有两石相对称"欢喜岩"。古时曾镌有三佛,现已不存。此处石景袁宏道称之为"净慈之绝胜处"。

百度百科——净慈寺

灵隐寺18籽什么意思

净慈寺近城临湖,踞南山之胜。宋时为其鼎盛时期,人文荟萃,儒释交融,与灵隐寺相埒。南宋时被评为江南禅院“五山”之一。

北宋时,净慈寺名僧接踵,大德辈出,有的成为佛教禅宗一代宗师。宋初有“两寿”,即延寿和洪寿,均师法于德韶,兴教于南屏,其佛学教观盛行于当时。继“两寿”之后,又有圆照宗本和大通善本相继住持净慈寺,世称之为“大小本”。他们都曾遍访名山,弘扬禅宗佛法,而且都先后成为北宋京都开封的高僧。宋神宗曾赞圆照宗本为“真福慧僧”、“僧中宝”,要他“方兴禅宗,宜善开导”。大通善本为汉董仲舒后裔,也被尊为“大通师”。 正是由于这些高僧住持,才使“名蓝有光”;受到宋王朝的重视。北宋统一中国后,宋太宗于太平兴国二年(***7年)赐慧日永明院为“寿宁禅院”,并重加修葺。翌年(***8年),吴越王钱弘俶听从延寿禅师遗嘱,“上表入宋,尽献十三州之地”。后人评钱弘俶之举时称:“重民轻土,舍别归总,用师之劝谕也“(《大明统志》)。由此,朝廷对净慈寺格外青眼相待。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曾特赐寿宁禅院铜毗卢迦佛像等。从此,诸多达官名流纷纷与佛门***结为方外之交。延寿禅师所著《心赋》由吴越王钱弘俶之子钱惟善撰序。延寿***法涌在校《宗镜录》时,就由尚书郎中杨杰为序。历代杭郡州官大多与寿宁院僧人往来莫逆,互相唱和,参佛论经,甚至蹉商政事。如雷峰慧才法师逝世后,时为杭州知府的赵抃(即赵阅道)在寿宁禅院见其壁间画像,不禁黯然神伤,他题诗云:

白鹤丛林古梵宫,壁间留像见真风。

忆师去岁雷峰别,只似南柯一梦中。

圆照宗本原在苏州住持瑞光寺,经杭州二任郡守陈襄、苏轼相邀,最后经上疏奏准才来杭住持寿宁院。苏轼治杭时,对佛门好友至为关切,曾抱病探访圆照宗本,并和大通善本长老,楚明宝印(后为该寺十三代住持)、法涌(延寿***)、臻谦(即梵臻法师)等“参请最契”,还常在一起商谈竣湖救荒善策。他曾请法涌进京“继扬宗法”。熙宁五年(1072年),臻谦由朝廷诏命居寿宁院,苏轼“以师敬事之”,相交甚厚;苏轼元祐时第二次来杭任知州,闻臻谦已逝,不胜伤感。在《东坡志林》中,苏轼对这些僧人都各有评价,对圆照特别推崇,称其为“志行若卓,教法通洽,昼夜行道二十余年,自辨才归寂,道俗皆宗之”。所说之辨才,即上天竺寺住持元净,也是寿宁院第十八代住持。他和赵抃、苏轼以及诗僧道潜(即参寥子)等均曾反对王安石变法,受过牵连和迫害。

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圆照宗本住持该寺,时属岁旱,湖水尽涸,寺西有甘泉,据传泉内有“金色鲤鱼游焉”,于是凿泉为井,寺众千余,饮之不竭,故名“圆照井“。同时寿宁禅院经多次营建修缮,规模不断扩大,还在寺前经募化集万人开凿水池,名“万工池”,以备汲水灭火之用。明时因盛行净土,提倡行善放生,该池改为“放生池”当时的寿宁院号称“南山之冠”。宋人陈尧佐赞寿宁院云:

附郭山光峭若悬,倚空楼阁白云颠。

孤轩半出青松杪,灏气疑游碧汉边。

元丰元年(1078年),净慈寺雷峰慧才法师在灵芝、元照等寺授菩萨戒,据称曾见观音像放光,朝廷命僧人法真、守一为此撰《证戒尘记》,由米芾书记,辨才(元净)立石于寺中。此时,辨才于苏轼离杭后已迁往南屏净慈寺。

宋徽宗赵佶即位之初,也曾笼络各地高僧,曾诏告天下,凡“为众师法”的有名德僧可奏请赐谥师号和封赠。但至北宋末年,道士林灵素以方术得宋徽宗宠信,奉行排佛崇道,寿宁禅院为宋徽宗占为香火院。北宋末,方腊起义中烧庙,湖寺尽毁,唯寿宁院独存。

宋室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下旨敕改寿宁院为“净慈禅寺”。不久寺毁,宋高宗又亲临察看,然后下诏命湖州佛智寺道容来杭,由其聚集工匠,主持重建殿宇,五年而成。其功业卓著者为依据《涅盘经》塑五百罗汉,置田字殿。

道容在净慈寺先塑十六应真像,再塑五百罗汉,据说塑像都出一僧之手,而仪貌各异,神气如生,像塑成而僧化去;所建田字殿,将五百罗汉分四层背座,尊尊异形,位置曲折,屈指多迷,为一大奇观。道容建田字殿为江南佛寺之首创,田字形平面既能供奉众罗汉像,且都面向信众,***光较好,便于参拜礼佛,这是佛教中的特殊建筑。节度使曹勋为此撰记称该寺重建后,“金碧辉煌,华梵绚丽,行都道场之盛,特冠诸山”。绍兴九年(1139年),宋高宗大赦天下,为表示奉祀宋徽宗,特将净慈禅寺改名为“报恩光孝禅寺”,并将惠照寺并入。绍兴十九年(1149年)十月,又改称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简称净慈寺),诏命道容住持该寺,并赐予经藏。继道容住持净慈寺的肯堂彦充曾师事庐山东林寺僧颜,学净土法门。杭州名僧痴绝道冲、无准师范等均师从肯堂学法,得以传承。

南宋时净慈寺几经毁建。淳熙十四年(1187年),朝廷起用退谷义云禅师,命其在净慈寺说法并主持寺务,杭城士民都很崇敬,爱国诗人陆游赞他为“才能绝人”。一日,退谷义云率众僧入城,当晚火起,净慈寺尽毁,据陆游《净慈退谷义云禅师塔铭》所记:

是夕寺焚无遗宇,比师归,独山门岿然瓦砾中,师不动容曰,成坏相寻,亦岂有常今日之坏,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所谓“成坏相寻”,为佛教法眼宗“六相”教义,意指“成”和“坏”是常常互相转换变化的,类老子所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宋孝宗闻悉后,立即出内帑库金重建净慈寺。重建后的净慈寺“广殿邃庑,崇闳杰阁”,比前更加宏伟,宋孝宗亲临察看并手书“慧日阁”额。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又毁,住持德辉禅师随火焚化,由郡守奏请赐金重建。时道济(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依德辉为师,并为该寺书访,由他参与募化,再建寺院。,嘉定三年(1210),少林妙崧奉旨住持该寺十二年,他效永明***,常上山坐禅修持,并曾重新整修,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重建,翰林程珌记文称该寺:

湿红映地,飞翠侵霄,檐转鸾翎,阶排雁齿。星垂珠网,宝殿洞乎琉璃;日耀璇题,金椽耸乎玳瑁。

这次重建后的净慈寺,“寺故宏大,显于湖山”,可谓壮观之极。为此,妙崧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奉召入内廷说法,宋宁宗赐予紫衣并封号“佛行禅师”,下旨为妙崧建“泰宁庄”。

南宋嘉定年间,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如净曾两度来杭住净慈寺。如净原在雪窦寺出家,从智鉴学法,为杭州高僧歇清了再传***,他浪迹江湖二十余年,于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受法,住持建康清凉寺,后迁台州瑞岩净土寺、杭州净慈寺,又转定海瑞岩寺,再住净慈寺,于宝庆元年(1225年)住天童寺。如净参学临济,得法于曹洞,成为一代宗匠。日本僧人永平道元最后得如净授法,回国后创曹洞宗,奉如净为日本曹洞宗祖师。如净圆寂后归葬南屏,至今净慈寺仍保留有如净墓塔,被日僧奉为祖塔。

嘉定年间,朝廷品第江南诸寺,净慈寺以“闳胜甲于湖山”列为禅宗五山之一。并以“南屏晚钟”称胜湖上。当时该寺中心五层主殿,两旁“配有偏殿,各类阁、堂、轩、楼等三十三座,寺僧达数千人。

宋理宗当政,对佛教十分信奉。嘉熙四年(1244年),荆湖总臣竟奏请朝廷下旨,着令僧道都要买紫衣和师号,有师号才能住持佛寺。时笑翁妙堪住持净慈寺,他上书反对说:如果这样,那么有千金的人都可“主法”,则“吾道殆矣”,平息了这场争论。淳祐九年(1249年),名僧无准师范住持净慈寺时,宋理宗曾于修政殿召对。无准师范奏对既详情,又明了,使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予金襕衣;第二天又宣他在慈明殿垂帘问政,无准师范直言奏称:“法要示陈,参政贵谊,奏云简明直截。才有补圣治”。宋理宗十分赞赏,赐以金帛,并封号为“佛鉴***”。翌年(1250年),宋理宗命净慈寺建千佛阁,并亲书“华严法界正遍知阁”八字。当时寺内庑壁由名师钟鼎、丁清溪绘有五十三参像,规模与灵隐寺相仿,“北有灵隐,南有净慈”由此而出。南宋后期,日僧纷纷入宋求法。日僧无关普门(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辩圆***)、寒山义尹、南浦诏明等先后来杭在净慈寺从断桥、义远、虚堂等禅师学法。这些日僧在杭长期修学,均得要旨,学有成就,回国后均成为日本禅宗巨匠。

直至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末年,他还赐田净慈寺,并命建毗卢阁。

元初,“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原奉蒙藏密宗(喇嘛教),对佛教禅宗不予过问。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净慈寺火焚后,都由各代住持募化重建。经古田德垕、愚及至慧、方山文宝等禅师悉心筹划,先后修建了蒙堂、两库司、观音殿、大殿、罗汉殿、法堂、最后重建山门,才恢复了旧观。 对于异族统治,净慈寺一批名僧,大多***取消极***。元初,晦机元熙,为净慈寺书记,其兄唐元龄原系南宋临江通判,随文天祥起兵抗元而战死。当时,杨链真伽曾邀晦机元熙同去阿育王寺取舍利,他就托辞探母避往江西。元代王室对净慈寺第六十代住持千濑善庆(人称“濑翁”)大加封赏,除授以金襕衣外,并封号“慧光普照文明通辨禅师”。而千濑毫不动容,置之度外。住持本源善达还和住寺名僧及庵法师等相约“誓不历职”,在当时佛门***中形成了很大影响。

由于净慈寺是南宋评定的禅宗五山之一,故从元代中期开始,朝廷对该寺一些高僧***取怀柔政策,藉以安抚僧徒。几经邀请,晦机元熙于至大元年(1308年)重来杭州并请其住持净慈寺,入寺之日,中书省、宣政院大批官员曾俯伏迎请,竭尽尊礼;在晦机上堂说法时,参加的僧众数以千计,其中还有高丽、日本等国的佛徒。此后,朝廷对净慈寺历代高僧都常加封赏,如大辨希陵,因他是宋末净慈寺住持东叟促颖和石林行巩门下的内记和外记(都是书记),他在径山寺说法时,云峰法师就曾称他有“诸老遗风”,于是元世祖、元成宗、元仁宗三代皇帝都有封赏,前后封号就有佛鉴、大圜、慧照。原叟行端亦因他是宋末石林行巩门下***,除元成宗赐号“慧文”外,元仁宗又赐号“普照师”。高峰原妙、中峰明本等都是当时住净慈寺的名僧,他们先后上西天目山,元仁宗、元英宗、元文宗三代帝王对中峰也都有封赠,并赐号“智觉”,中峰均回避拒受。圆寂后又追谥“普应国师”。其他如悦堂、会堂、孤峰等名僧也都受过朝廷封赏,分别封号为慧通、普济、圆明定慧。而石屋清珙以“清苦自守”闻名,断绝外缘,但元至正年间,朝廷也“降香币以旌”,皇后亲赐金衲衣。其实,朝廷封赏所费财力甚微,对佛门***却起到了一定安抚作用。此时杭城佛教重心已转移西天目山。当时人称“净慈三峰”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孤峰明德都是名闻南宋京师的高僧,都先后离开净慈寺,对朝廷远而避之,千岩元长等都追随高峰、中峰转入浙西山区修持弘法,孤峰则离杭游历名山,不再返回。为显示朝廷崇佛,一批大臣仿效前朝遗风都纷纷与佛门结方外交,并***取护教措施。如浙江行省的达识贴木尔丞相和康里公丞相都与净慈寺的平山处林、愚庵智及、清远怀渭等禅师常有来往,互通信函。愚庵智及就由达识贴木尔推举为净慈寺住持;平山处林于元后期至元五年(1339年)由枢密使高纳麟推荐并由元惠宗下诏命其住持净慈寺。平山在朝廷支持下重建殿堂,修饰罗汉堂群像,“尊而祖堂、幽而三塔,凡所宜有,焕然一新”,而他不论冬夏,布衲一领,受人尊敬,一时“学徒云集,动以万指”。而平山处林将归寂前还不忘“肩舆入城别丞相”。千濑上堂说法,元仁宗就亲下玺书表彰护教。悦堂颜明在南屏设四大道场,树***幢弘法,“名闻京国”,“藩王大臣无不函香问道,黑白骏奔,如众归市”,而元帝也遣使者“再下玺书护其教”,可谓盛况空前。

元代统治近百年,净慈寺研习佛学之风逐渐衰微。徐玉冈蒙润著有《四教仪集》为台宗学徒入门之书,千濑善庆遗有《扶宗显正论》外,即使被当时名流称颂学行甚高,“奇***烂然”,曾受元文宗封为三品官阶的笑隐大欣和为元代学者宋濂等尊崇的悦堂颜明等名僧都没有遗世之作。元代后期,佛门风行参禅语录,大多名僧都以问法参佛时论述的言论编辑成语录,如平山有《四会法语录》大辨、石屋、高峰等都有以自己法号命名的《语录》,成为有别于历朝的一代佛门文风。

另一方面,净慈寺在元代后期的寺规礼仪也有所废驰。据挂单僧恕中无愠所见:元泰定初(1324年),净慈寺寺规严肃,上堂僧人五百多人,不准围炉闲谈,不准检阅外书(指佛教经典以外书籍),不准外人随便出入;恕中在阅读《庄子》时曾受到严厉斥责。但二十年后(约于元至元年间)他再度到净慈寺时,但见“人员丛杂”、“寮舍围炉”、“抚琴奕棋”,却很少有寺僧研习功课。反映了元代汉地佛教的衰落现象。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竭力倡导佛教,整顿佛门,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净慈寺等名刹高僧也都开始致力于重振佛门宗风,杭州佛教再次兴盛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于开国伊始,在金陵(明代京城、今南京)钟山天界寺举行“无遮大会”,招揽佛门***,两浙名僧都参加了这次大会,净慈寺愚庵智及名列榜首,但他自称老病,未能参加大会和奏对。于“无遮大会”第二年(1372年),明太祖又于金陵蒋山寺举行“广荐***”,命各地举荐高僧***点校藏经,净慈寺由清远怀渭、逆川智顺两代住持参加,逆川还升座说法,明太祖亲临加以慰问。在此同时,明太祖曾下旨召中天竺名僧季潭宗泐赴京封为左善世师,但宗泐对明王朝限佛等措施颇具戒心,于是急流勇退,辞官返杭住持净慈寺,由此开罪朝廷。当时,由于元末兵乱,净慈寺寺宇破败,宗泐只能倾其筐箧筹资修葺,而朝廷不予置理。宗泐与工匠商议动工时,忽然寺监又涉讼累及宗泐,被迫将修寺集资代偿,从此无力修缮。最后,宗泐也和愚庵智及一样,被朝廷迁往外地终老。

洪武七年(1374年)朝廷决定举荐“耆硕名僧”住持江南名刹,先后命中竺无旨可授(号休庵)和德隐普仁住持净慈寺,他们都以净土法门为佛事,弘扬延寿、圆照“净土之业”。德隐在奉旨继净慈寺法席入院时***,日夜环听者达万人,都表叹服。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同庵易简主净慈寺,他募化集资,聚铜二万余斤,葺殿治钟,栽竹植松,不数年寺宇为之一新。史称“两山阒寂之秋,独南屏成此宏伟”。为此,明太祖封其为僧录司左善世师,奉旨清理全国寺僧,征集高僧住金陵善世院。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二月寺毁,由祖芳道联募化重建,使殿宇堂室金碧交辉,深受赞赏。

明成祖永乐初期,朝廷篡修《永乐大典》,净慈寺祖芳道联和希古师颐都奉诏参加了修典。永乐四年(1406年)征召祖芳为“释教总裁”,他博通经典,纂集有方。明成祖重其声望,命他到各地名刹征集古代文物彝器归朝,得朝廷封赏;藏典校定后,又赐佛像等物。翌年,礼部奏***祖芳赴五台山大祐国寺,祖芳宣称“吾世缘殆尽”,三日后趺坐而化,朝廷对此甚为惊奇,命工部备龛由僧录司奉灵骨归葬南屏,礼仪隆盛,礼部尚书胡濙盛赞祖芳,称其:

笃意禅学,废寝忘食,用志精专,由是智藏豁开,词源涌出,随机问答,辩若悬河,同袍无出其右者。

在修典中,希古师颐也曾居第一座,至永乐十六年(1418年)住持净慈寺;他开堂阐法时,佛徒甚多,时称“灵山再会”,很得人心。明永乐年间,因杭州高僧道衍(即姚广孝)助燕王靖难复国有功,明成祖即位后封其为上柱国,太子少师荣国公,道衍虽居高位,仍不忘禅事,上朝冠带,下朝僧服,佛学著述甚多,并常来杭州各寺参佛,特别与净慈寺止庵德祥,祖芳道联等均为同参佛友,对杭州市佛教发展也很有影响。

永乐年间,净慈寺曾有一件历史疑案,始终没有定论。明惠帝朱允炆因年号“建文”,故也称“建文帝”,当燕王朱棣率靖难军进军金陵时,建文帝就不知下落,或说已死,或说出逃。至永乐四年(1406年),朝廷闻知净慈寺有僧在篡修文典,即征其为“释教总裁”,迁住五台,而此僧却悄然隐遁不知去向,后人传说此僧即隐匿于净慈寺的建文帝,并有其画像为证。此说虽不足信,但杭州名僧溥洽(时已征召为右僧录司)却因此涉嫌助建文帝国出逃,先后系狱十五年。

明正统年间,朝廷认为自设善世院后,在该院阐佛弘法的大多出自净慈寺高僧,于是明英宗于正统十年(1445年)二月十五日下旨,将《大藏金经》(共四龛)赐藏净慈寺,并颁有《护藏敕》称:

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经典,颁行天下,用广流传。慈以一藏安置浙江杭州府净慈禅寺,永充供养,听所在僧官僧徒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馨,下与生民祈福,务须敬奉守护,不许纵容闲杂之人私借观玩,轻慢亵渎,致有损坏遗失。敢有违者,必究治之。

自此佛门修学之风又盛。景泰二年(1451年)寺僧南宗广衍特在雷峰塔旁临湖建藕花居,作为归老退居别业,林亭幽雅,夏荷飘香,他长期在此研修佛学大典。成化十年(1474年),住持古渊智源,“倡新寺宇,开堂说法,四方僧衲,奔集参请”,常有数百人来此听法,并修葺殿堂,弘扬净慈宗风。时人赞称:“自五代(道)潜、(延)寿两师而下,至师(智源)百代相继,法席益盛。住持得人,是不特有功山门,实有功《宗镜录》者”。

明代后期,海盗倭寇屡屡侵扰,饥荒连年,致使寺庙不宁。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1553-1555年),岛夷连结倭寇自海盐登陆侵犯杭城,时浙江按察御史胡宗宪统率军民出城拒敌,在湖墅一带战死数千人,又调集广西、山东、湖广和浙江括苍山区精兵万余人,屯兵于临湖大刹,净慈寺驻兵三千人,此时寺庙成为兵营,僧徒窜伏林莽。倭寇围城时,巡抚李天宠下令废寺庙大钟溶为兵器,又恐寺庙屯驻倭寇,准备烧毁沿湖佛寺。当时净慈寺住持了然道富头顶“敕建净慈禅寺”匾额,泣跪于辕门,几经哀求才幸免烧毁,而昭庆等寺已成灰烬。如此戎马纷纭,征鼓喧杂几十年,才得平息,而南屏乔松修竹全被砍伐,寺宇破败不堪。遂后又遇连年饥荒,特别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时,杭城大荒,米价昂贵,杭城市民在上竺挖“观音土”和树皮充饥,“树无完肤”,饿殍难以数计,当时内监孙隆出资命净慈寺施粥赈济灾民,日施粥米十石,经六月至八月的赈灾,杭城有半数市民得以生存。

万历十七年(1589年),司礼监孙隆奉明神宗之命将皇太后亲手绘制,皇帝御题赞辞的“瑞莲观音大士像”赐净慈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孙隆又以净慈寺位居禅院五山,奏准将《大藏经》安放该寺。

清初康、乾之治,对杭州寺庙倍加重视,两代帝王南巡,必到寺院遍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玄烨曾亲临净慈寺;三十三年(1694年)以御书《金刚经》一卷赐净慈寺;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玄烨再次到净慈寺,改“净慈报恩禅寺”为“净慈禅寺”,由康熙手书“净慈寺”寺额和“西峰”两字,并书对联云:

云开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

康熙还题《南屏晓钟》、《由净慈寺经南屏诸山》等诗。雍正、乾隆间,朝廷对净慈寺屡有封赏,曾赐赠智觉(延寿)禅师法像、画轴、菩萨碑图等。

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六日,清世宗胤祯下谕:

佛教自达摩西来,阐扬宗旨,济拔群迷,利益众生,福田慧果,曹溪以下,代不乏人,朕留心内典,深明此事。历古来名僧言句,宋初永明延寿智觉禅师实为出类拔萃,其所著惟《心诀》、《心赋》、《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书,实皆宗教合一之论,与后学参证禅徒大有裨益。朕亲加选录,刊刻颁示天下丛林,禅师可谓曹溪以后善知识中杰出之人,着加封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因念师生宋时,居杭之慧日,开堂说法,其寺为今之净慈,今寺内僧徒未知仍旧供养禅师法相与否,现在承其支派者何人,着地方官并行详查;如香火已废,着为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瞻礼,香灯供养;其支派如已无人,着具摺奏闻,朕酌量择人承嗣。其塔院现在何处,亦着查明修理。夫三教一贯之理,朕已别降谕旨,深切开示,谅僧俗人等必已灼然无疑。朕今此举,与褒录先贤之典,非有二义。尔督抚率该地方官敬谨遵行。特谕,钦此。

由于雍正朝对永明***的褒扬,至今香山碧云寺五百罗汉殿正中仍供奉永明延寿铜像。

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曾为净慈寺手书“正法眼藏”、“敕建净慈禅寺”等殿额和门额,此后曾五临该寺吟诗题吟,仍将“南屏晓钟”改为“南屏晚钟”,并拨库银重修寺宇,时人熊学鹏撰《净慈禅寺重修碑记》称,重修后的净慈寺“重轩广墀,崇宏坚固,旁及偏厢,夹道楼阁堂亭,金碧丹绿,无不聿新”。

明清时,杭州曾以净慈寺为主,形成南山香火。每年正月六日为“定光(即燃灯佛)诞辰”,杭城男女倾城出游,成为旧时风俗,俗称“赛爆竹”,游人取道净慈寺至法相寺进香,“沿途张筵,笙歌杂奏”,多以爆竹相互斗放。每遇除夕,则官府设筵寺中燃放焰火,全城男女来观者摩肩接踵,不下数万人,昭庆、灵隐、三竺都如此,而净慈寺尤甚。常有无赖子在人丛中放肆喧扰,甚至挤死香客,祸及寺僧。若省城官员来寺则需索酒食,寺中主持要撞钟率众迎来送往,俯伏道旁,稍有疏忽,常受***,寺僧无法安于禅法。后人称之为“末法陵迟,教微僧弱”。意为此时佛法已经衰颓,佛教已陷入微弱的境地。

自清初后,随着国事衰落,净慈寺一直由寺僧募化自理,禅风不振,长期来并无起色。

新中国成立,净慈寺在 1955 年进行大修,寺庙更显庄严瑰丽。***中寺庙遭到破坏。 1985 随着宗教改革的落实,净慈寺逐步得到恢复。

改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改名为“净慈禅寺”,由玄烨亲书寺额。乾隆十六年(1751年)弘历南巡时,又亲书“敕建净慈禅寺”寺额,为僧众仰慕的东南古刹。千百年来,沧海桑田,寺塔相继刻废圮,净慈寺亦屡毁屡建,成为南山孤寺。上世纪八十年代得海内外佛徒信众襄助,重修寺宇,再悬洪钟,净慈寺焕然一新,又开始为湖山增辉添色。

宝华寺的基本概况

灵隐寺18籽什么意思内容如下:

“灵隐寺18籽”(或称“灵隐十八子”),是指传说中的十八位住持或***。灵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禅宗寺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景观之一。

灵隐寺18籽也叫“十八子”,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据传,灵隐寺曾经拥有许多著名的高僧和学者,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灵隐十八子”。这十八位住持或***皆在灵隐寺修行,以其卓越的才华、卓越的智慧和杰出的成就而著名。他们的禅理境界深厚,有多数被尊为佛教祖师之一。

灵隐十八子的故事和成就是佛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中国佛教史、禅宗文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灵隐寺18籽”是指灵隐寺历代的十八位住持或***。他们名气在佛教文化中非常大,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包括慧能、神秀、南泉、临济、智藏、曹洞等禅宗祖师和高僧,他们对中国佛教、禅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在佛法研究、禅学修行和传教弘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佛教历史上,灵隐十八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常被用来形容中国古代佛教的辉煌和灿烂。

另外,灵隐寺本身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刹之一。作为10大名刹之一,其建筑和园林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美学价值。

灵隐寺还珍藏有很多佛教文物和经典,如《金刚经》等,对学习佛教文化也有很重要的贡献。因此,灵隐十八籽与灵隐寺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智藏的人物生平

宝华寺创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年间,原名西堂宝华禅院。从前明始称宝华寺,位于赣县田村镇东山村龚公山,距田村圩镇约8公里(15华里)。昔为隐士龚亮栖所。为当时的江南名寺,寺内有十大宝:玉石塔、百?果树、千年古柏、出木井、千人锅、万人床、古鼎钟、龙泉井、四方竹、倒栽葱(松)。玉石塔,又名为大宝光塔,为唐穆宗亲御塔名,礼部尚书权德舆书丹,塔高4.5米,底宽2.99米,塔身为红褐玉石雕成,刻有动物图案,雅致美观,被誉为“江南第一塔”,1998年被列入《中国名胜大辞典》,宝华寺影响深远,尤其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影响更大,这些国家的佛教与之都有缘源,朝鲜拜佛教中迦知山派,实相山派和岗里山派,更是直接嗣法于龚公山智藏禅师。鉴真和尚与智藏法师也属同门。唐代大宝光塔和部分古碑古树及少数旧寺建筑尚存。为全国第一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还珍藏有柳公权、李勃、钟谷等历代名家的书法、石、碑铭。现有庙宇大都是清代重修的清代风格。宝华寺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佛教界地位甚高,早已蜚声海外。四方慕名者甚众。智藏***圆寂后,唐宪宗谥智藏***为大觉禅师,建塔日大宝光。因塔全是玉石雕凿而成,故称玉石塔。玉石塔系室内塔,塔高七层,4.5米,塔内正中有个小佛像,塔身有唐代宾护李渤撰碑铭,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书。塔的四面雕刻有动物、花纹等图案。雕刻细腻,图文并茂,雅致美观,巧夺天工,故有江南名塔之美称。***化部文物研究所认定,玉石塔的塔形及建筑方法在我国现存的名塔中是独一无二的。

华严寺(陕西省西安市华严寺)详细资料大全

1969年,出生于黑龙江。

1991年礼成都昭觉寺清定上师剃度出家。

1992年,入厦门闽南佛学院就读养正院。闽南佛学院正式复办后,分设男、女两个院部,男院部设在南普陀寺院本部。李秋实出家后就在厦门南普陀寺南院部常住,之后在厦门闽南佛学院太虚图书馆任管理员三年。

1994年随龚一先生启蒙学习古琴弹奏。

1995年曾入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进修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课程等。

1996年随李禹贤先生习琴,创办”厦门潮音琴苑“,开始授琴。

19***年在南普陀寺负责摄影。

1999年任漳州天成山寺住持,同年参加南京举办的”江苏省首届古琴艺术学术交流会“。

2000年参加杭州举办的”中日琴学研讨会“。

2001年,加入中国古琴专业委员会,并受聘为首届理事会理事,同年开始研究古琴制作,并创办厦门”百纳琴堂“。

2006年5月,得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泽道大和尚指引,开始在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闭关三年八个月。

2012年出关后在上海安居,购得四千年前沉入江底(2006年出土)的巨大古木一棵用以研制古琴,创办云间古琴坊至今。

华严寺是“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唐代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西安***安区少陵原。

据《长安志》所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这里既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又是文人墨客驻足蛰隐之处,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咏诵。唐代诗人杜牧《望故园赋》中写道:“余三思归兮,走杜陵之西道。岩曲天深,地平木栳。陇云秦树,风高霜早。周台汉园,斜阳暮草。”

1956年,华严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华严寺中的华严寺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华严寺 地理位置 :陕西省西安***安区杜曲镇 创建时间 :唐太宗贞观年间,远至汉代 类 ? 型 :佛教寺院 文保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荣 ? 誉 :佛教宗派华严宗祖庭 开放时间 :10:00—17:00 门票价格 :免费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春夏秋适宜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西安市 行前必读,景区动态,景区介绍,关键信息,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建筑格局,主要建筑,文物遗存,杜顺法师灵塔,澄观法师灵塔,文物保护,历代方丈,杜顺法师,宽昌法师,佛事活动,价值意义,华严祖庭,佛教中心,旅游信息, 地理环境 华严寺位于西安南郊长安区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上,距西安城约15千米。唐代华严寺居高临下,襟山带河,殿宇庭院精致幽邃。它俯瞰樊川,西望神禾原,南望终南山雾岩、玉案诸峰,正如唐朝诗人岑参题寺诗中所赞:“寺南几千峰,峰翠青可掬。” 历史沿革 据历史文献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从出土建筑遗迹看,其建筑年代最早可推到汉代。 华严寺从初建至今,无高大殿堂建筑记载。始终以凿原为窟,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 唐代长安是佛教兴法弘教的中心,各宗高僧硕学云集,经新疆、甘肃进入中国的译经三藏多半在此成就译业。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华严寺的社会影响所致,华严寺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唐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颁布敕令,推行一系列“灭佛”政策,史称“会昌禁佛”。从会昌二年(842年)到会昌六年(846年),没收寺产,责令僧尼还俗,毁破寺院无数,帝都长安左街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华严寺亦在打击之列,损毁严重。唐宣宗李忱即位后,大兴佛法,华严寺又得重兴。唐宣宗在《幸华严寺》中说道:“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说明了宣宗在位时的华严寺状况。 宋张礼在《游城南记》说:“东上朱坡,憩华严寺,下瞰终南之胜,雾岩、玉案、圭峰、紫阁,粲在目前,不待足履而尽也……已而子虚、希古开樽三门,予赏苏子美诗,明微吟唐僧子兰诗‘疏钟摇雨脚,积雨浸云容’句,读相国陈公‘悔把吾庐寄杜城’言,则又知华严之胜也。过东阁,真如塔在焉,下阁,至澄襟院……”。宋名相寇准在《游华严寺》诗中说道:“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说明了华严寺在宋代的情况。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发生了八级“关中大地震”,塔崩桥毁,建筑倾颓,使唐宋时期的地面古建筑几乎损毁殆尽,幸存者若凤毛麟角。据《陕西通志》记载,华严寺内主体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俱遭灭顶之灾,只有唐代杜顺***舍塔和清凉国师塔得以幸存。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雍正皇帝下诏加封四祖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此圣旨碑现在澄观***塔前。清乾隆年间,发生了少陵原崩塌***,仅存华严初祖杜顺法师塔与四祖清凉国师澄观法师塔两座。 民国十九年(1930年),陕西大旱,民国***遣朱子桥先生来陕赈灾,在瞻礼华严寺塔时,见到元代重修碑内有“修塔即降甘露”字句,便于塔前发愿“重修两塔祝愿普雨”。不日,即天降大雨,朱子桥遂与佛教界人士动工修塔,一时传为佳话。此次修缮,重修两塔,建殿三间,并在初祖杜顺、四祖澄观塔下小堂内分别石刻两祖遗影。 1956年,华严寺被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大炼钢铁开始后,碑石用去炼钢,殿堂、僧房被占用,古树全被砍伐。***期间砸毁佛像,僧人被赶,殿堂被拆。 1***6年,***结束后,寺院仅存杜顺***和澄观***舍利塔及少数碑石。 2006年,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整修。 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重建工程预计10年左右完成。 建筑格局 据《长安志》所载,唐代华严寺内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建筑从南至北依次而建,规模非常宏大。 华严双塔 现今华严寺位于少陵塬半坡一片长约400米、宽约60米的狭长开阔地上,南下方是近乎90度的百米陡坡,北临高达30多米直立的黄土屏障,深沟和屏障构成了华严寺的天然“围墙”。受限于地理,寺门北开,建筑自北向南排列。 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整个寺院根据功能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模式,分三个区域体现。在中轴线上建造供四众***进行佛事活动、朝圣礼佛的公众殿堂“开放区”。左边完善以僧人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闭区”。右边建造以信众为主的学修、生活居住“封闭区”。 主要建筑 华严寺内曾有东阁法堂、会圣院及初祖杜顺法师灵塔、二祖智俨法师灵塔、三祖贤首法师灵塔、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五祖宗密法师灵塔和真如塔等建筑,后历经宋、金、元、明等朝代,虽多次修葺,但因遭遇多次塬体滑坡而渐趋荒落。特别是清乾隆年间的一次大崩塌,使寺内殿宇全毁。 今华严寺建成简易寺院和塔院,僧舍数间。 文物遗存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灵塔和四祖澄观法师灵塔东西并峙,东为杜顺法师灵塔,西为澄观法师灵塔。 杜顺法师灵塔 现存的杜顺塔呈方形角锥体,共七层,高约二十一米,为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 杜顺法师灵塔 塔的基座层南辟券门,内筑龛堂,塔身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以及仿木结构的依柱、栏额。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昂等,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镶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六字碣。据称杜顺法师塔的四边形塔身是象征华严宗的卓越思想“四法界”,而六层塔身象征华严宗的“六相缘起”学说;两者相加为十,则代表着《华严经》的重要理论“十玄门”,也象征著圆满,意指华严宗为一乘圆教、最究竟的佛教学说。 杜顺法师圆寂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这座塔已经在华严寺矗立了1370年,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物,是华严寺的镇寺宝塔。 澄观法师灵塔 澄观法师灵塔又称清凉国师塔。 澄观(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法藏圆寂后数十年,中兴华严宗的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其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清凉国师澄观塔 清凉国师塔呈六角形,为七层六面砖塔,高约十七米。因法师曾被封为“僧统清凉国师”,故塔上嵌有“***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了。因塔西临原畔,雨水冲刷,有倾覆之虞,长安区于一九八六年***,由原址向东南移动十米就地复原。***时在各层塔心发现有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在塔基下又发现作风迥异、雕刻精美和两层砖塔,约六米高。华严寺澄观塔造型独特,塔身呈六边形,代表华严宗的“六相缘起”说法。塔身不算基座为五层,代表华严宗的判教思想“五教”。 据记载,元代曾重建清凉国师塔,但从出土的铜佛和佛经来看,却是清初的遗物。由此可见,地上的五层砖塔应为十八世纪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崩塌时,就所毁坏的元代重修妙觉塔基础上重建。***中发现的地下这两层风格不同的塔,当是元代重修的残塔。在残塔下还发现了塔心内室藏的石函,石函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在清凉国师塔侧有十八世纪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立的碑石。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华严寺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保碑 2006年6月,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陕西省***直接领导下历时一年进行的“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寺院调研规划”活动再次肯定华严寺的祖庭地位和历史价值,推动华严祖庭的重建工作。 2009年10月15日,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正式启动修复重建工程。 历代方丈 杜顺法师 杜顺法师(557—640年),俗姓杜,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华严宗初祖。 杜顺法师 十八岁出家,皈依因圣寺珍禅师学习禅观。杜顺禅师一生中,有不少为人治病、除害行善的事迹,受到当时僧俗的崇敬,这对他传法十分有利。隋末住终南山,宣扬《华严》,教化道俗。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慕其盛名,亲自引入内宫隆礼崇敬,隆礼崇敬,赐号“帝心”。后妃、王族、贵臣奉之如生佛。相传杜顺八十四岁时在太宗的床上坐化,随后恭送长安南郊,建塔于华严寺内。

杜顺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他为华严宗在观行方面的“无尽缘起说”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等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后人追其为华严初祖,但实际创宗人是法藏***。法藏(643—712年)是西域康居国人,17岁从智俨***学〈华严经〉。唐圣历二年(699年)受诏为武则天说《华严经》,使其“豁然领解”。他还为唐中宗、唐睿宗授菩萨戒,被封为国师。唐中宗还特地为他造了五所华严寺。法藏以《华严经》为依据,吸收了玄奘新译理论,完成了判教,充实了观法,建立了华严宗风。因此,中国佛教便以华严寺为华严宗之发源地。 宽昌法师 宽昌法师,法号大兴,俗姓陈。中国佛学院佛学硕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民族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陕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安区终南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华严宗祖庭长安区华严寺住持。 宽昌法师 宽昌法师1***8年4月生于青海大通。1993年,在西安***安区终南山隐居一年。1994年4月,在长安兴教寺依演德法师剃度出家。1996年6月,在西安卧龙寺依香港圣一长老受具足戒。1996年7月,在长安香积寺参加陕西省佛协“第二届执事培训班”。1996年9月—1999年6月,就读于福建莆田广化寺福建佛学院预科班。1999年9月—2003年6月,就读中国佛学院本科班。2003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师从当代佛教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文化研究所原所长杜继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中心主任、佛教室主任魏道儒教授,获得佛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2006年6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当代佛教著名学者楼宇烈教授做访问学者。2001年7月,任浙江永康广慈寺监院。2005年9月,任陕西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教务处主任、《陕西佛教》副主编。2005年10月,任陕西西安大兴善寺副监院。2005年11月,任陕西省西安市慈善协会理事。2006年8月,受聘担任陕西佛学书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全面主持佛学院日常事务。2006年9月,出任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2006年10月,任西安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2006年11月,任西安***安区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住持。 佛事活动 2008年08月15(七月十五)日, 陕西长安华严寺遵照丛林制度,于寺内举办荐亡报恩盂兰盆会,常住僧众和信众在佛前设盂兰盆供,供佛及僧;诵经礼拜,超荐宗亲;宽昌法师在新建的斋堂内向大家开示了盂兰盆会的来由及功德。 报恩荐亡盂兰盆会 2008年12月22日上午十点,华严寺举行冬至祭祖***。僧众们以缅怀、敬仰之情一一顶礼祖塔。祭祖***于11时许圆满结束。 2013年01月19日,适逢中国农历的腊月初八。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在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内,佛乐悠扬、经声缭绕,百余名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各界人士汇聚一堂,举行庄严肃穆的新春祈福***,祈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价值意义 华严祖庭 华严宗思想渊源于古印度佛陀时代,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华严经》中。华严宗在唐初正式创宗立派,为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盛唐时广为传播、倍受推崇,华严五祖中的四位师祖都受到***的敕封,被尊为“国师”。 华严宗初祖杜顺法师,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大张华严教纲。据《***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记载,他以精湛的医术免费为民治病,主讲《华严经》,受到唐太宗礼遇,尊为“帝心尊者”。 二祖智俨***在云华寺讲说《华严经》,使华严宗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又因居住终南山至相寺,被称“至相***”。 三祖法藏***在新译《华严经》告成后,武则天与他在长安长生殿问《华严经》六相十玄的义理,***以大殿一隅的金狮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领解,受到朝廷和僧俗各界的敬仰,被赐号“贤首国师”,并且为中宗和睿宗授菩萨戒,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贤首法藏吸收了玄奘新译中的一些理论完成判教,充实了观法,正式建成宗派,故后人又称此宗为贤首宗。 四祖澄观***曾为唐德宗讲《华严经》,被授“镇国***”号,御赐金印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加封为“僧统清凉国师”,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为“大照国师”,文宗进一步加封为“大统国师”,先后连任“五朝帝师”,使华严宗达到鼎盛,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很大。 五祖宗密***被文宗邀请入内殿询问佛法大意,后赐袍敕号,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因居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

华严宗的五位宗师不断深入研究《华严经》教义真谛,写下了大量论、疏、释义,为创立华严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们的思想充分融合各宗各派及教内教外的“大一统”思想,符合中国文化广博、精深的品质,契合中国人包容、圆融的心态,道出了老百姓渴望和谐、圆满的心声,赢得了上至帝王、下至僧俗的一致推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绵延至今。这五位宗师圆寂后,均在华严寺建塔供奉,可见华严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华严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佛教中心 从佛教经典总集《大正藏》,唐宣宗李忱《幸华严寺》,唐大诗人李白《杜陵绝句》,宋名相寇准《游华严寺》等资料来看,华严寺自建寺起,华严宗五祖、唐***三大士、不空、智藏、玄逸等高僧敕住华严寺,杜顺***依据《华严经》思想在这里开创了华严宗。由于华严寺当时道场庄严、高僧云集、环境优美,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华严宗五祖生前在华严寺弘宗演教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圆寂后在这里建塔供养。历经岁月沧桑,华严寺过去盛况现已不复存在,但初祖杜顺***、四祖澄观***舍利塔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归,历代文物成为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唐代华严宗思想经由华严寺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严寺成为弘扬《华严经》经典教义的重地,成就了佛教界“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的无量功德;华严寺同时也成为弘扬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在这里将佛教最圆满的思想中揉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华严寺成为华严宗发祥地和世界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道场。华严寺在完备佛教思想、促进佛教中国化进程、连线海内外佛教信徒、国际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贡献,为世界佛***朝圣礼拜的圣地。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陕西省西安***安区杜曲镇 开放时间:10:00—17:00 门票:免费 交通:电视塔坐917路在长安师范学校下车根据路边指示牌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