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甲曳兵的意思,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兵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9 0
  1.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则什么意思
  2. 兵行险招是什么意思
  3. 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意思是
  4. 形容人狼狈是什么意思
  5. 填然鼓之的鼓是什么意思
  6.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什么意思
  7. 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什么意思弃甲曳兵而走的原文及翻译

五十步笑百步意思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虽然数量不同,程度不同,但实质上是一样的事物和现象;自己和别人都有同样的错,只是程度上不一样,却自豪无比地嘲笑别人,自己的错却全然不知。

原文为:“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意思是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孟子***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弃甲曳兵的意思,弃甲曳兵而走其中的兵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梁惠王也不例外。

孟子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则什么意思

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或离开战场或大道,向荒野逃去。

出处: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例句:他们根本不是对手,只好落荒而逃。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近义词: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丢盔卸甲等。

扩展资料:

近义词

一、丢盔弃甲 [ diū kuī qì jiǎ ]?

释义: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器逃跑。

二、狼狈不堪 [ láng bèi bù kān ]?

释义: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

出处:清·名教中人《好逑传》:“这韩愿情急,追赶拦截,又被他打得狼狈不堪。”

三、丢盔卸甲 [ diū kuī xiè jiǎ ]?

释义: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出处:元·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兵行险招是什么意思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则意思是表示***设关系的连词,意思是那么。原句出自于战国孟子的《孟子》。

原文: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白话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咚咚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那么这样适合吗?”

扩展资料: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五十步笑百步什么意思是

意思是找一些新的、不同以往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求出奇制胜。

兵行险招无出处,现代词语。行兵布阵要让对方迷惑不解,揣摩不透,这样才有胜出的可能性。有时候得出一些敌人意识不到的攻击,并且这样的攻击并未全胜的可能,主要是靠人的意志力。

扩展资料

带”兵“字的成语:

1、弃甲曳兵 [ qì jiǎ yè bīng ]

解释: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翻译: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一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

2、残兵败将 [ cán bīng bài jiàng ]

解释:残余的军队,失败的将领。形容战败的部队。

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三七:侯匪又转向那一撮残兵败将动员起来。

3、按兵不动 [ àn bīng bù dòng ]

解释: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出处:春秋.荀子《荀子·王制》:“偃然按兵不动。”翻译:静静军队暂不行动。

4、短兵相接 [ duǎn bīng xiāng jiē ]

解释: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翻译:敌我双方的车轮相互交错啊,双方展开短兵相接的混战。

5、虾兵蟹将 [ xiā bīng xiè jiàng ]

解释:古代神怪***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出处:邹韬奋《抗战以来·“来宾”放炮》:汪精卫和他的虾兵蟹将已在公开讨论“和平”。

容人狼狈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出自战国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选段: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就迁到那个国家为臣民。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足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个诸供为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于是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思想主题:

文章运用论辩的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表达了孟子主张王道,提倡礼乐,反对霸道,反对战争的政治理念,也体现出了孟子巧妙的论辩技巧和高超的论辩水平。

百度百科-五十步笑百步

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填然鼓之的鼓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形容人很狼狈的词语 丢盔弃甲 屁滚尿流 焦头烂额 抱头鼠窜 丧家之犬 连滚带爬 鼻青脸肿 垂头丧气……

问题二:形容人很狼狈的成语 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掉头鼠窜转过头来像老鼠一样逃窜。形容狼狈逃窜。

丢盔卸甲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奉头鼠窜奉:捧。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寒酸落魄落魄:沮丧失意。形容不得志时穷困、狼狈颓丧的样子。

焦头烂额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比喻非常狼狈窘迫。有时也形容忙得不知如何是好,带有夸张的意思。

落汤螃蟹汤:热水。如同落在热水里的螃蟹一般。形容手忙脚乱的狼狈样子。

猫鼠同眠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

抛戈弃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弃甲丢盔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荒张或恼怒。

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鼻青眼肿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亦比喻遭受严重打击、挫折的狼狈相。

丢盔抛甲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同“丢盔卸甲”。

丢盔弃甲盔、甲:头盔和铠甲。跑得连盔甲都丢了。形容打败仗后逃跑的狼狈相。

东滚西爬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狐奔鼠窜比喻非常狼狈的逃窜。

烂额焦头形容十分狼狈窘迫的样子。

狼狈万状狼狈:窘迫的样子;万状:多种样子。形容极其困顿、窘迫。

猫鼠同处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同“猫鼠同眠”。

猫鼠同乳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同“猫鼠同眠”。

尿流屁滚形容惊慌狼狈之态。

蓬头跣足蓬:散乱。跣:赤脚。头发散乱,双脚 *** 。形容人衣冠不整,十分狼狈或困苦之状。亦作“披头跣足”、“蓬头...

捧头鼠窜抱着脑袋,象老鼠似地逃窜。形容仓皇逃跑的狼狈相。

豕窜狼逋狼狈逃窜的样子。

头焦额烂形容十分狼狈窘迫。

曳兵弃甲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问题三:形容一个人狼狈的成语 狼狈不堪láng bèi bù kān

[释义] 狼狈:疲惫、窘迫的样子;堪:忍受。指困顿窘迫的样子。

[语出]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这韩愿情急;追赶拦截;又被他打得~。”

[正音] 堪;不能读作“shèn”。

[辨形] 堪;不能写作“勘”。

[近义] 惊慌失措 手足无措

[反义] 镇定自如 从容不迫

[用法] 含贬义。多用来形容人的处境困窘、难堪。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偏正式。

问题四:描写狼狈的词语是什么 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鼻青眼肿:鼻子发青,眼睛肿起。形容脸部伤势严重。

问题五:形容非常狼狈的成语 赶鸭子上架

发音gǎn yā zī shàng jià

释义比喻强迫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情。

示例那当然,这不是赶鸭子上架的事。再说,我也识得轻重,你放心好了。(高阳《母子君臣》)

近义词打鸭子上架

问题六:表示狼狈的成语 无地自容 [wú dì zì róng] [解释]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什么意思

填然鼓之的鼓是击鼓的意思。

原文: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选自: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

朝代:先秦。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

文章运用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队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弃甲曳兵而走的走是什么意思弃甲曳兵而走的原文及翻译

意思:〔那士兵〕逃跑了五十步的人笑逃跑了一百步的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2、主题思想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3、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1、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2、?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3、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1、弃甲曳兵而走的走释义:跑,这里指逃跑。

2、原文:《寡人之于国也》

作者孟子***朝代先秦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_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翻译: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也这样办,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能够养活家小,葬送死者而无遗憾了。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的繁殖饲养,不要错过时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百姓死了,就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向您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