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清净心自安是什么意思_耳根清净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9 0
  1.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2. 一冇得工,二冇得钱,联系你全是抱怨,索性不打扰你,落个耳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3. 心中无尘心自安,岁月不扰暗香生的意思
  4. 清净是什么意思
  5.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 ※ ※ ※ ※ ※

上面提到‘观音圆通’是楞严经上记载***菩萨所讲述他用耳根修禅定的过程。现在我先将楞严经上的这段原文写在黑板上,那是: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

耳根清净心自安是什么意思_耳根清净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 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各位请记住:一、***修行用的是耳根,因此我们所讲的,都以听闻为主体。二、***菩萨所说的是他修行的过程,因此是由浅入深。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说是在修行的初期,因此关于***的初期修行经验,特别对我们有用。我将尽可能解释得详尽些,希望各位能够有所收获。

※ ※ ※ ※ ※ ※

在研究***的修行过程中,对‘我’、‘闻性’、‘闻’、‘听’及‘声’这五个名词,有先认识清楚的必要。这五个名词,实际上也代表妄想执著的五个层次。‘声’是最浅最粗的妄想执著,而‘我’则是最深最细也是最难消除的妄想执著。下面我当一一指出***菩萨如何一层层地消除妄想执著,来完成本性显现的修持。

‘声’、‘听’、‘闻’及‘闻性’通常容易混作一谈,其实其中有很重要及根本的区别。***的初期修行,即是从认识这种区别开始。据传说***是在海滩边习禅定的,他每天听到海潮声音的来去。清晨醒来,万籁俱寂,潮声远来,打破了清静;不久潮声退去,耳边又恢复清静。随后潮声再来,静又消失了。***研究这潮声的来去,发觉潮声及清静这两个对象,在听觉(指所闻的闻性)中是此起彼伏的;潮声生,清静灭;潮声灭,清静生。可是两者有一相同之点,即是都不久存,都有生灭;而听觉则不然,它却老是在那儿。因为有听觉,所以能听到潮声,潮声去了,听觉并不随之而去;因为那时听到的是静。如果听觉随潮声而去,则不但分不出静,而且潮声再来时,又何能再听到次一个潮声,因此潮声有来有去生灭,而听觉则并无来去生灭。(注一)

这个‘声音’有来去生灭的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人的妄想执著,实在是因为‘跟追’这暂时生灭的声音而来。为使各位得一深刻的印象起见,我再举一个例:

我现在打一下钟,‘当……’我问:‘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有钟声。’待钟声过去,我又问:‘现在有钟声没有?’大家回答:‘钟声没有了。’这答得很对,钟声是来了又去,也可以说是有生有灭。可是现在让我再打钟一下,‘当……’而我问:‘各位听见吗?’各位都说:‘听见。’一回儿钟声消失,我又问:‘各位听见吗?’有人答:‘听不见了。’这话可有语病,好比盲人说不能看见一样,为什么呢?因为盲人并不是看不见,不过所看见的是黑暗而已。我们现在并不是听不见,不过听见的不是钟声而是静或其他声音而已。试想如果你的听觉没有了,你怎能知道钟声已息。又如果听觉没有了,你又怎能现在还听到我说话。可见消失的只是钟声,而不是你能听的听觉。钟声有来去,有生灭,而听觉则老是在那儿,并无来去,也没有生灭。这不动而能听的听觉,佛法中叫它为‘闻性’。

上面的二个例子,说明‘闻性’和‘声’的区别。一天到晚,在我们耳边忽上忽灭,一刻不留的是‘声’。一直在那儿,不生不灭的是‘闻性’。聋子也一样有‘闻性’,但是听不到声音。

※ ※ ※ ※ ※ ※

那么什么叫做‘听’?而‘听’和‘闻’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都晓得,耳朵是听声音的。说得更详尽些,外面的波动震动耳膜,因此传达到脑子裹的听神经,就听到声音。所以‘听’是‘闻性’经耳及脑两器官而生声音感觉的一种作用。可是各位可晓得,发生有声音的感觉,却并不一定需要耳朵。十多年前,在加拿大的蒙得里城(Montreal)有一位范宣德(Vincent)博士用电极接触著人的脑子来做实验。他将一位女太太的脑壳打开一部分,当一对极细的电棒微触脑子的某一点时,这位太太忽然说她听到了某种熟悉的歌声。但当时并没有人在唱歌,而当电棒移开时,歌声亦即终止;电棒再触此点时,同样的歌声却又重来,她这个有歌声的感觉,显而易见,是只用了脑子,并未用到耳朵;我们叫这种作用为‘闻’。正如梦中听人说话,也没有用耳朵,所以也只是‘闻’,而不是‘听’。现在我们对这四个名词:应该已有比较清楚的概念了。让我再来总结一下:‘闻性’是人一直有的听的本能;它无来去,也没有生灭。闻性由脑子及耳而起的闻的作用称为‘听’;其单由脑子而起闻的作用称为‘闻’。‘声音’则是听或闻的对象,它是有来去,有生灭的。事实上,每一个单独的声音,都是刹那生灭的。对此四个名词有了认识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了解***所讲的修行过程了。

※ ※ ※ ※ ※ ※

***说: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注二)。

‘初于闻中’,是说:‘我在修行的初期,运用听觉。’这里我要请各位特别注意,在这修行的初期,***菩萨也是和我们一样:一、有‘我’的强烈观念;二、知道运用‘闻性’;三、有‘闻’及‘听’的作用;及四、听到‘声音’,譬如上面所讲的潮声。为什么我在此处要强调***在修行的初期,也像我们凡夫一样,有‘我’、‘闻性’、‘闻’、‘听’及‘声’等妄想执著呢?这是因为要反映以后***怎样逐一消除这种妄想执著。

上面已说过,***是在海滩边修禅定的,因听潮声的来去,悟到声音在闻性中刹那生灭,并非永久的,实有的;而人之妄想烦恼,却都因执著这声音而来。所以******用‘入流亡所’的方法,使声音不再成为烦恼的根源。

‘入流亡所’应该分开来研究,现在我们先讨论‘入流’。‘入’是佛法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表示人的各器官与外界接触的现象,所以佛法中有所谓‘六入’,那是眼、耳、鼻、舌、身五外部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及脑意识与外界思想的接触的总称。此处的‘入’则是‘耳入’,是外界的波动震著耳膜,使人发生有声音的感觉的现象。

‘流’的意义是‘不住’。金刚经里常提到‘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住’即是说不要将‘入’留停下来,而要让它一接‘即流’。所以***所说的‘入流’,即是金刚经中的‘不住声生心’。再说得详细些,‘入流’就是说不要停留每一个因耳朵与外界接触所感到的单独的声音(单音),而要让每个单音像流水般的继续不绝的流去。这句话听上去好像很容易,实则很难。我们人的毛病,就是在留住这种单音,而将它们连贯起来,于是组成名词,连成句子,产生意义;妄想执著由此而生,烦恼苦痛由此而来。各位不信,让我们来试一试。

现在我请智海法师发三个单音,各位听著。

‘观’。—‘世’。—‘音’。

现在我问:‘各位听到智海法师说了什么’?很多人答:‘***’。诸位答‘***’的,就没有做到‘入流’。因为你们没有让‘观’‘世’‘音’三个单音一‘入’即‘流’,而是将这三个单音都留住了下来,连贯了起来,组成‘***’这个名词;并且很多位的脑子里,将平时所知关于***菩萨的一切,都连想了起来,这就是妄想执著啊!各位,不论‘***’这个名词是好是坏,它一样的是妄想执著;所以要去掉妄想执著,就得‘入流’。

这样一试,各位也许反过来要说,那倒真不容易,人的脑子中就有这么的机能,将单音留住下来,连贯起来,叫我们怎能‘不住’而让它‘流’呢?这话也不尽然。我们仔细想一想,‘入流’也并不这么难。此刻各位的耳朵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音声实在多得很:有汽车经过的声音,有小孩在外面吵闹的声音,有邻座呼吸的声音,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可是各位很自然地将这些声音都‘流’而‘不住’。所‘不流’的只是我在讲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各位在注意我讲的话,要想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因此不让这些‘入’流去,而将这些‘入’留住,因此就听见我的话,也因此就产生许多思想上的反应。又譬如智海法师的三个单音,如果各位不将它们留住,每个单音都任它一触即流,单独的一个‘观’声,一个‘世’声,或一个‘音’声,都产生不出***这个名词及因之而有的一切意义。各位自己可以将这个道理推面广之,自会觉得‘入流’这个办法,确是很妙。‘亡所’的亡是‘亡失’、‘消除’的意思;‘所’是所听到的对象及因听到而引起的一切对象的简称。在佛学经书里常提到‘能’‘所’两个名词,‘能’是指能起作用的主体,譬如能听的我,能看的我。‘所’是指作用所及的对象,譬如所听到的声音,所看到的色彩。世界上有许多现象,都由此相对的‘能、所’观念造成,是妄想执著的主要形态。所以‘亡所’是说在修行中‘亡失了听到的对象及因此对象而产生的一切对象。’让我来举一例子:

记得有一次有一位居士说:‘地下车(指纽约的Subway)的声音真闹,一坐进地下车,就被这乱烘烘的闹声音弄得心烦’。当我们分析这句话的时候,就会发现下列的层次:

一、坐进地下车,耳朵与外界接触;(‘入’)

二、将每个单音留住了下来(不流而住),及发觉有声音;(听到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所’)

三、这声音是轰轰轰的;(单音连贯了起来,造成有意义的对象—这是第二个‘所’)

四、这轰轰的声音是地下车的声音;(联想起其他的对象—这是第三个‘所’)

五、地下车的闹声真烦心。(又联想起以往的经验而引起烦心的对象这是第四个‘所’)

现在让我们将这些对象一层层的反推回去。

一、尽管知道是地下车的闹声,但不去联想起以往因听到地下车闹声而烦心的经验—‘亡’第四个‘所’;

二、尽管听到轰轰的声音,但不去管它是飞机的轰轰声呢,还是地下车的轰轰声,还是其他的轰轰声—‘亡’第三个‘所’;

三、尽管听到有声音,可是不去分别它是轰轰声呢,还是吱吱声,还是其他各种的声音—‘亡’第二个‘所’;

四、每个单音,任它一触即流(入流),不予留住连贯,闻性中不起有声音的感觉。‘亡’第一个‘所’。到此阶段,所有的‘所’—对象,都已亡失,此种境界,便是‘入流亡所’。

各位现在明白了‘入流亡所’的整个意义。***菩萨在他修行的初期,即是用的这个方法:在闻性中,耳入不住,亡失对象。这方法还可以分开来实行。根基较厚的可以单刀直入,迳从‘入流’下手。烦恼较重的则逐步的从‘亡所’修进,易收成效。譬如前面所说地下车闹声的例子。根基较厚的可以生进地下车后,心中仍清清净净,没有受到闹声的影响,这就是‘入流’。烦恼较重的则可以先训练自己便不因此闹声而烦心,再训练自己不去分别这是何种声音,如是渐渐进步,以达到‘亡所’的境界。

※ ※ ※ ※ ※ ※

***接下去说: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这三句是说因‘入流亡所’的不断训练。功夫渐深,在闻性中此时已没有任何可听的对象(‘所已寂’),也没有了耳根和外界接触的现象(‘人已寂’);闻性中清清净净,但并不昏沉或木然而无知觉(因此说‘了然’,此时感觉到的既没有动的形相(声因动而来),也没有‘静’的形相(与动相对的静)。在这个阶段,已经是‘定’的境界了。不过‘定’有程度的深浅,要一层层的深入,现在还只能说是初定的境界。在这境界中,前面指出的五项妄想执著—‘我’、‘闻性’、‘闻’、‘听’及‘声’,还只能说去掉了‘声’及‘听’。可是因为去掉了‘声’‘听’这两妄想执著,人类的许多苦痛,已经可以减去很多。世人能到此境界,已能够有很多的快乐自在的受用。此时脑子中‘闻’的作用还在。***到此境界,并不停止,而是努力深入推究,使‘定’的程度日益加深,所以说:

‘如是渐增’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世间是是非非、真真******常有之事,若是非入不了心,入不了耳,心情便是愉悦的。若欲望太多,想的太多,心就会很累。唯有抛开烦恼,清空杂念,放下纷扰,不和往事纠缠,不和现实计较(哪怕有多困惑,有多迷茫)要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安。

心中无尘,心自安,烦恼因心生,同一桩事,想的少则无忧,想的多则烦恼;同一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人生苦乐,不在于遇到多少事儿,而在于心。烦恼本无根,不捡自然无;困惑本无源,不究自轻松。

一切清净,源于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安;心净世间无喧嚣,无尘埃。是也好,非也罢,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让心简单,让心透明,让心轻松,尽力做个大事清醒小事糊涂的人。

活着就是一种自由,就是一种幸福,别太在意那些所谓的是是非非、错错对对。他人的嘴我们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抱一颗淡然的心去看一切纷扰。

谨记,是是非非,纷纷扰扰,不看、不听、不想,不让任何人、任何事影响到自己的心情。

一冇得工,二冇得钱,联系你全是抱怨,索性不打扰你,落个耳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六根清净,汉语成语,拼音是liù gēn qīng jìng,意思是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扩展资料

六根清净的出处:

六根清净出自《宝台经藏愿文》,是隋朝的隋炀帝所著。

原文为:五种法师,版俱得六根清净。

翻译权为:能弘扬道法的五种法师

分别是

1、受持法师,谓于如来之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受之,又能忆持而不忘者。

2、读经法师,能正心端坐,眼观***而宣读者。

3、诵经法师,于经能背诵而不须对文者。

4、解说法师,能教授并解说经中之文句者。

5、书写法师,能书写***而流布广传于世者。

心中无尘心自安,岁月不扰暗香生的意思

意思是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找你说话也是跟你抱怨的,还不如不说了,这样你还觉得耳根清净一点,没有那么多烦恼。

“冇”字在粤语中用得比较多,就是“没有”的意思,所以联合起来就是说自己没有工作没钱,找你聊天就难免会跟你抱怨生活的不易,你听多了会觉得很烦,觉得我很啰嗦,可是除了说这些我没有别的好说了,所以干脆不找你更好。

其实这是很无奈的,不是不想找你,而是不好意思去找你,这个时候多给对方一些安慰,安抚他的情绪。

清净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清空心里的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自在自安。

“烦恼由心生,同一桩事,想少则无忧,想得多,则自寻烦恼。同一个问题,看到光明的一面则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则忧。”

“人生好多错误不能回头,无法改正,不如以清净心看世界,用欢喜心过生活,清空心里阴霾,心净才能心静,心静才能舒心。”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既要看见好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不好的一面,用欢喜心对待好的一面,用努力来改变或适应不好一面。

那年,由于大环境的需要,单位要解体,人员重新分配,去向不得而知。干了一辈子的工作突然结束,人生突然发生改变,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觉。

这天天走过的道路,有一天不在走过,那天天在一起相处的同事各奔东西,这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工作突然放下,这一屋一室一桌一椅不再光顾,陪伴了半生的人和物都要远离,心中真的很忧伤。

心里无尘,放下执念,心自然就变得清净。看我用舒展的身姿在田里劳作,看我用真诚的付出得到别人的认可。看我陪伴母亲走过晚年生活,看我对着坎坷说,没有人战胜不了的困难。谁说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清净的意思是:

心境洁净,不受外扰。

安定,不纷扰。

清洁纯净。

指妇女操守贞洁。

简明不繁。

佛教语。指远离恶行与烦恼。

·道教等亦用之。

清净相似词:耳根清净、冷清清、洁净、纯净、洗净、干净、明净、乾净。

清净造句:

每天早晨,浓雾淹没了山野河川和道路;草原清净而凉爽的空气,变得就像马群踏过的泉水一样,又混浊又肮脏!

抹布,工作平凡的无人问津,但默默无闻地给人以美的清净。只要思想是有出息的,任何工作都有崇高的意义。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心真,则大地皆清净;心善,则行事皆顺畅;心美,则众生皆可爱;心诚,则天下皆平坦。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既清净,语默皆如,遇缘即施,缘散即寂。

愿我慷慨施舍,乐于帮助别人,愿我身心清净,做人正直,朴实无华,品性良好,不起恶念。愿我不自私、不占有,而且大公无私,甚至牺牲小我。愿我聪明伶俐,能够把真理和知识的好处告诉别人。

问题一: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各是什么意思 一:四大是指构成我们这个色身及外在世界的四大元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在人体中,地大指骨骼肌肉等坚固物质;水大指唾液、血液、尿液等湿性物质;火大指温度;风大指呼吸、气。外在的四大就比较显而易见了。四大皆空比较难体会,而且很难用文字语言来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就个人结合一些经典和大德的开示来理解的话:空性就是无常的、非永恒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每一个当下都是无法掌握的,不可得的。你说现在,现在又过去了两秒,再讲现在,时间就又过去了两秒。世界万物,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分,缘(条件)生缘灭,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

二:六根是指眼(视根)、耳(听根)、鼻(嗅根)、舌(味根)、身(触根)、意(念虑之根)。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就必有嗔。以养生而言,色迷于眼乱心,声迷于耳烦脑,香迷于鼻邪气,味迷于舌伤胃,细滑迷于身堕情,乐境迷于意丧志。过于声色犬马,以至神伤身伤,病邪易侵入,危及健康。只有尽可能的做到六根清净,才能病邪难存,健康长寿。

问题二: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比喻和尚不喝酒,不抽烟,不嫖,不赌,不*不色,对外界的事情不理会,现实生活中比喻安安分分过日子的人

问题三: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各是什么意思? 上楼所说: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六根清净’这个名词,在一般不知佛法的人看来,是非常浮浅的,甚至非常好笑的,他们以为凡是出了家的僧尼,一定就是六根清净的人,如果稍微沾染了一点男女钱财的习气,一些专门喜欢扬恶隐善的新闻记者,便会在报纸上大做他们‘六根不净’的渲染文章!至于什么叫做六根,甚么又叫做六根清净?他们是不想知道的。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上面所说的六根是属于生理学,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类,构成鼎足之势,相互为用,缺了一类,其他的二类也就不能存在。因为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如果要下一个比喻,那么,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甚么是六根六尘和六识呢?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也就是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这些都是心与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从六根所接触的物件上说,称为六尘,也就是物理学上的各类物质。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耳根所听的声音,鼻根所嗅的香臭,舌根所尝的味道,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意根思想的称为‘法’――漪指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这些就被称为六尘。

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如果没有六识而仅有六根与六尘,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尸,所以,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六根是六识用来接触......>>

问题四:甲铁城的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卡巴内化的原理其实只是病毒哦。

于是,在这样的迷信环境下,人们的精神会潜意识地在宗教和信仰上寻求寄托。

虽然这个看起来像是“介”的文字,但实际上这是对“六根清净”的“六”做的设计LOGO,是为了更符合佛教用语“六根清净”的意义而做的变形。

它包含了“这里是清净之地”“愿这里清净”等,那个世界下的人们所期望的祈愿。

就好像春节会在家里贴的倒“福”,用来祈祷来年的好运和福气。

而被卡巴内侵蚀的日之本人民则祈祷着能够净化和肃清卡巴内,长久下来,人们集体的思念沉淀在一起,最终具现成了这样一个神符和护符般的象征,也就是这个“介”文字啦。

问题五: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分别指什么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追问: 以上回答能负责么? 回答: 可以的

麻烦***纳,谢谢!

问题六:佛门说六根清净,那六根清净的六根是指什么 1.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 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 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 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 名为根。’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 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 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2.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 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 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 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 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 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 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 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 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 是观。’ 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 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 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 欲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