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夜在公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夙夜在公下一句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9 0
  1. 夙敌的网络解释夙敌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2. 当今人们为什么如此浮躁投机而非潜心提高自我境界
  3. 文言文如何翻译语句
  4. 夙夜在公上一句
  5. 文言文含征
  6. 李清照诗词简介

1、日暮

唐代: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夙夜在公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夙夜在公下一句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译文: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各自关上了柴门。风清月朗自是一个迷人的夜晚,可这优美的山川不是自己的家园。泉水从石壁上潺潺流过,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花白的头发与明亮的灯光辉映,灯花何必溅着斑斓的火花报什么喜讯。

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4、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代: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 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边。

5、小星

先秦:佚名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与昴。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译文:小小星辰光朦胧,三个五个闪天东。天还未亮就出征,从早到晚都为公。彼此命运真不同。小小星辰光幽幽,原来那是参和柳。天还未亮就出征,抛撇香衾与暖裯。命不如人莫怨尤。

夙敌的网络解释夙敌的网络解释是什么

1. 关于***的诗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代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译文: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译文: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4、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

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或后悔的事。

5、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出自两汉曹植的《赠白马王彪·并序》

译文: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2. 关于做事要有***的名言

关于做事要有***的名言 1、子曰:“人无近忧,必有远虑。”

——《论语·卫灵公》 2、一个人不能没有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也不能使它没有意义。做一件事。

说一句话,无论事情的大小,说话的多少,你都得自己先有了***,先问问自己做这件事,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你能这样做,就是奋斗基础的开始奠定。——戴尔·卡耐基 3、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 4、虽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将来,但如果没有***,组织地工作往往陷入盲目,或者碰运气。

——哈罗德·孔茨 5、***的制定比***本身更为重要。—— 戴尔·麦康基 6、像产品或服务一样,***如果被管理者作为进行战略决策的工具,那么它本身也必须被加以管理和塑造.—— 罗伯特·伦兹 7、***往往夭折于实施之前,这或者是由于期望太高,或者是由于投入太少.—— T·J·卡特赖特 8、尽管某一***可能由于其最为现实而被选中……其他的主要选择也不应被忘记,它们可能会是很好的权变方案。

—— 戴尔·麦康基 9、***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的***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高更广阔的拓展力和潜力。 10、订目标,做***,大量的行动。

——陈安之 11、管理的控制工作是务使实践活动符合于***。——戈茨 扩展资料①经常地、自觉保持平衡,实际上就是***性。

—— 列宁 ②管理的控制工作是务使实践活动符合于***。 —— 戈茨 ③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地克服所有的困难。

—— ***。

3. 关于“***”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的诗句有

1.《樵青歌 为黄仙裳作》

年代: 清 作者: 杜濬

当时同学十数人,两人引颈先朝露

一人万里足重茧,一个入海随烟雾

三人灭迹逃空门,四人墙东长闭户。

一人卖药不二价,一人佯狂以自污。

黄生***无复之,门前便是青山路。

昆吾宝剑千金值,改铸腰镰应有数。

黄生终日无踪迹,上山清晨下山暮。

有时昏黑犹在山,痛哭身当猛虎步。

不知为樵定何意,黄生安肯言其故。

但闻有一海陵樵,时时偷访钟山树。

2.《蜀相》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

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

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

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

咫尺凉蟾亦未圆。

4.《鹧鸪天·当日佳期鹊误传》

年代: 宋 作者: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5.《南歌子·带酒冲山雨》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4. 形容“谋划”的诗句有哪些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释义: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礼记·中庸》

释义: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哲学上反映的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3、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

释义: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

4、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诗经·召南·***蘩》

释义:什么地方***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5、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钱公良测语·规世》

释义:做人,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如果对自己都负不了责,又拿什么对别人负责。

6、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释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7、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命不允诏》

释义:集中天下之利益(财富)的人,应承担天下人的忧患,(有权)享受天下乐趣的人,应分担天下人的忧虑。

8、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论衡》

释义: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

9、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诗集》卷四十二《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释义: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

10、少年好远游,荡志隘八荒。九夷为藩篱,四海环我堂。卢生与若士,何足期渺茫。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倘可饱,无肉亦奚伤。——《和陶拟古九首》

释义:谓涤净忧虑,恣逞情怀。放纵之情。动摇、涣散意志。年幼的时候,一门心思向远方出发,立志行走天下,无拘无束

5. 关于***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的诗句:行成于思,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意指成功之道在于深思熟虑 。行,即做事,思,即思考。

做事情成功是因为多思考,失败是由于不经心。指做事情要多思考,多分析。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现解为做事成功要动脑筋。

唐韩愈《进学解》:“业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毁於随。” ***《反对党八股》:“ 孔夫子 提倡‘再思’, 韩愈 也说‘行成於思’,那是古代的事情。

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业精于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è jīng yú qín,意思是指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奋。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近义词: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反义词:一曝十寒、好吃懒做、游手好闲。

6. 关于***的诗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不为明天做准备的人永远不会有未来。

哈佛校训: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谁配得到上帝的奖励?毫无疑问,只有那些准备好了的人。

--陈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像100年不打仗那样进行建设,像明天就打仗那样进行准备。--胡思远(著名军事专家、中国国防大学教授)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 ,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

——居里夫人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富兰克林想得好是聪明,***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

——拿破仑我也在找,现在找到的这些,希望有你能用的。

7. 关于做好***的诗句格言有哪些

1、做事没***,盲人骑害马。——佚名

2、至诚可以前知,预测未来才能做好***。——曾仕强

3、用百折不回的毅力,有***地克服所有的困难。——***

4、已经完成的小事,胜于***中的大事。——雷特

5、要做事,但不要做事务的奴隶。——英国

6、闲时无***,忙时多费力。——佚名

7、算算用用,一世不穷;不算光用,海干山空。

8、生产不会计算,诸事都会白干。——佚名

9、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地增长。——***

10、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不可无。——佚名

8. 关于***的名言警句

●要做事,但不要做事务的奴隶(英国)

●钱要算了花,粮要算了吃

●生产不会计算,诸事都会白干

●闲时无***,忙时多费力

●平时做事无***,急时做事无头绪

●大***要慎重考虑(英国)

●百年寿限不准有,百年***不可无

●长***,短安排

●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就受穷

●吃不穷,穿不穷,不会打算一世穷

●算算用用,一世不穷;不算光用,海干山空

●宁可算了吃,不可吃了算

●前不算,后要乱

●做事没***,盲人骑害马

9. 描写规划的诗句

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雾密前山桂.

3.山云漠漠桂花湿 .

4.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5.奠桂酒兮椒浆.

6. 沛吾乘兮桂舟.

7. 不是人间种,移从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8.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

9.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10.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1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2、天遣幽花两度开,黄昏梵放此徘徊。

13、欲知岁晚在何许,唯说山中有桂枝。

14、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

15、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

16、天台岭上凌霜树,司马厅前委地丛。

17、可怜天上桂花孤,试问姮娥更要无。

18、桂花秋一苑,凉露夜三更。

19、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20、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当今人们为什么如此浮躁投机而非潜心提高自我境界

夙敌的网络解释是:夙敌夙敌,指长期的对手。“夙”在使用中经常与“宿”相同

夙敌的网络解释是:夙敌夙敌,指长期的对手。“夙”在使用中经常与“宿”相同。结构是:夙(半包围结构)敌(左右结构)。拼音是:sùdí。注音是:ㄙㄨ_ㄉ一_。

夙敌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夙敌sùdí。(1)一向作对的敌人。

二、国语词典

长久以来相对抗的敌人。如:「惰性是我们与生俱来最大的夙敌。」「众所周知,这两家公司向来是商场上相互较劲的夙敌。」

关于夙敌的近义词

对手劲敌宿敌

关于夙敌的成语

夜寝夙兴夙世冤业夙夜不怠夙夜在公夙夜不解夙兴夜处夙兴夜寐夙夜匪解夙世冤家敌惠敌怨

关于夙敌的词语

夙夜不怠首丘夙愿夙夜在公夙夜不解夜寝夙兴夙兴夜寐夙世冤家夙夜匪解夙世冤业夙兴夜处

关于夙敌的造句

1、即或对于那些曾经以野蛮方式对待我族而后来成为失败者的夙敌,也不睚眦必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2、穆巴拉克的夙敌被群龙无首的成千上万年轻埃及人取代。

3、半决赛险胜夙敌伊朗队后,对方老帅不服气地甩下一句话:中国队只是靠白叟打球!

4、巴基斯坦的夙敌印度还可以将灾难变成机遇。

5、与此同时,中国可以帮助制衡巴基斯坦的夙敌印度,包括在阿富汗方面。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夙敌的详细信息

文言文如何翻译语句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以儒家***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道德的精华。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道德曾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里,并成为历代前人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评判标准。到近现代,尽管对中华民族***道德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着矛盾与争议,但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许多东西都成为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道德观。特别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谦逊、诚信、仁义等,这些都值得今天的人们继续发扬光大。从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一、倡导整体和合精神,强调为社会、国家、民族效力的爱国主义信念。这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第一要义。早在2000多年前成书的《诗经》,对此就有过明确表述,认为“夙夜在公”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强调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信念,倡导整体协调精神,这是几乎没经过任何争论就被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在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枚不胜举,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礼赞。人们看到,从出使匈奴的苏,到抗金名将岳飞、抵御清兵的史可法,以及戊戌变法中慷慨赴刑场的谭嗣同,乃至中宁不屈的刘胡兰,他们在历史的疆场上一个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可以说,正是这样一种爱国献身情怀,支撑着他们的追求,始终视如归,最终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篇章。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岳飞。以前在高中上课时,大家曾就他的功过做过争论。有人认为,现在提倡民族大团结,而岳飞抗金属于内部斗争,阻碍了民族融合,延缓了历史发展进程。这种说法实在显得荒谬。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兵入侵烧杀掳掠,跟现在的民族融合完全有着本质的区别。更何况,我们所推崇的是他的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愫,是他背上那熠熠生光的“精忠报国”坚定志向。至于历史评议如何,那重要吗?只要看看岳庙里人们虔诚的顶礼膜拜,看看门外秦桧夫妇可恶的跪像,人们的爱憎已经一目了然,正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前人已随前尘去,后人必将踏尘来。”在先人榜样的感召下,今天的人们又该做些什么呢?也许有人会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了,国家安定团结,那爱国又从何去做?其实,爱国并不只局限于在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能挺身而出,我们所做的每一件适合国家需要的事情,都是爱国的行为。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全民对此表现出的那股愤怒就是一种爱国。由此产生的奋发向上的工作、学习劲头,也是一种爱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符合国家的需要。事实上,爱国也可以落实到实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包括按期交税,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杂物等等。就我们大学生而言,坚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就是对国家最大的回报。此外,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就是大学生应多关心时政。眼下有很多学生都缺乏一种政治参与意识,认为那仅是一些政治活跃分子的事,与已无关,有些人甚至不了解最基本的国家政策,不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几年召开一次……这不能不让人忧心。要知道,国家是***的国家,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也有权利关心它、评论它。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不会象《沉论》中的“我”那样,羞于在日本人面前提起自己的国籍。值得高兴的是,刚刚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正引起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这是件很好的事!我们国家的所有国民,应该融成一种坚固的民族整体精神,实际上这正是爱国主义的一种有力延伸。一个国家要发展,仅仅靠一个党、靠一个***,力量肯定不够,它还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在其中仅仅是充当方向盘和润滑剂的作用。整体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木头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都是整体智慧和力量的强大。而新时期的整体精神,则要求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民主和进步。在平时,大家也许是各忙各的,但到了关键时刻,我们整个民族必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团结一致,从而同呼吸、共命运。可以说,正是由这一点在维系着我们国家的存在,进而不断繁荣昌盛。也许大家并没有忘记1998年的长江洪灾,那年,无数的人民群众自愿加入到抗洪队伍,军民协同奋战在最前线,其中涌现出很多的抗洪英雄,甚至有人为此不惜牺牲生命。每到危难时刻,全国人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处,自觉地体验着那份紧张与痛苦。洪灾过后,在举国上下又立即掀起一阵捐钱捐物的热潮。归根到底,这些都是民族整体精神深得人心的体现,更确切地说,是融汇了符合群众利益的整体主义思想感动社会的结果。二、推崇“仁爱”与人际关系和谐原则。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已及人”。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积极的着处世态度。在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佛教殿堂中专门供有一尊“泪观音”,也是包含着这层寓意。如果在为人处事中能够相互体贴和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仁爱”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尊重和理解”。即使是对一个乞丐,我们也不应该漠然视之。设想端来一碗饭,却向着乞丐“呼尔而与之”,那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乞丐“弗受”。因为乞丐也是人,同样有着为人的尊严,他沦落到乞丐,也许是迫不得已,而世人的嘲笑和鄙视很可能会把他逼上绝路。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专门骗钱敲诈的***乞丐,或许还有人上过他们的当。那么,我们是否就应该为此而拒绝所有的乞丐呢?对这一点,用著名作家沙叶新的一首诗来回答倒是较为恰当:“即使我上当一千次/受骗一万次/我依然坚信/这世上/总有一句话是真的/总有一颗心是金的/总有一片情是纯的……”,是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用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宁可被一千个***乞丐欺骗,也不要使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和谐也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当我们拥有一颗仁爱的心,就一定能为周围人所接纳、所热爱。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要求“忍”字当头。这显然有利于人际和谐,但要注意的是,这个“宽”到底宽到哪种边际?“忍”又忍到什么程度?对人固然要谦和,但并不意味着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并不意味着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并不意味着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代办。我们交朋友,实际上也是一个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说,只有使人不断进步的友谊,才是真正可以持久的友谊。今日强调的人际和谐,必须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方可健康、牢固。三、弘扬人伦价值,讲究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道德责任和品格。中国传统道德所指的人伦,往往是以家族为本体,以血缘为纽带。其中最注重的无疑是“孝道”,并由此而衍生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妇有别”等道德信条。孝道可以说是传统***道德最基本的前提。在中国,这一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相比于西方的亲情淡漠,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在古代,人们要求“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亡须戴孝三年,不出家门,这都体现了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和程度之深!我们甚至都不需要来一一列举古人力尽孝道的例子。因为在古人那里,尽孝几乎已经成为跟吃饭、穿衣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果偶尔出了个不孝之子,不管他在其它方面多么优秀,那也必定为众人所不齿,弃之唾之恨之有甚——要当不孝子孙,看来也很要一股勇气。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有仁爱之心的初始体现,包含对父母辛劳之心的理解和尊重,值得推崇和提倡。在个人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需要提醒人们勿忘父母养育之恩,更进一步,也许很多人在懂事之后还要意识到如何报效国家。但是,不少人连孝敬父母都没有尽到责任,他们只是按月给老人寄去一点钱,以为这样就可以心安理得。而事实上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更需要的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发自儿女内心的关爱。记得有一首歌《常回家看看》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就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共同的心声:“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帮爸爸捶捶背来揉揉肩……”,老人需要的,其实就是这样一份饱含温情的敬重。对我们大学生而言,现在都远离家乡在外地求学,虽然不必守“父母在,不远游”的教条,但你是否经常给家里打个电话报平安呢?是否会在父母生日那天送上一句“生日快乐”的热情话语?也许有些人觉得常跟家里打电话没什么好说。殊不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与你有关的琐事,都是父母关注的对象。多聊几句,不只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与责任。可惜的是,太多的父母只顾得嘱咐子女加衣服(天气转凉的时候),并且在子女生日那天打电话过来叮咛他们“多吃几个鸡蛋”,却鲜见大学生相同的回报和音讯。是因为他们太忙,忽略了,还是觉得这种小事不值得一提?不管怎样,为了父母,有些事情我们照理应该去做,因为,长辈们同样需要。如果说“尊老爱幼”是“孝道”的第一步行动,那么它的第二步扩展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再进一步,则是围绕着“礼”,在为人处事上尊崇一系列原则,如女子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些都因为其陈腐和偏激,而随着历史被逐渐湮灭。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便是谦虚。古人强调为人须谦逊有礼,所谓“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因此越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就越应该谦和。你一句“仁兄高见”,我得说“哪里哪里”;再一句“兄台真是才识过人”,又需回一句“不敢当、不敢当”,这一客套常会让不知内情的西方人“摸不着丈二头脑”。一般来说,中国人喜欢迂回曲折,而外国佬都是直肠亮肚,很难说到底孰好孰坏。这里,只想提醒人们一句:“谦逊不要变成谦卑,自信不要变成自负”才好。四、追求精神境界完美,宣扬个人修养的持之以恒。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道德***。古人十分重视精神生活的完美,注重个人修身养性,这也正是许多文人能够安贫乐道、奋进不息的原因所在。隐居田园的陶渊明,“***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优雅的气度!投身汩罗的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漻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又是何等高洁的情操!不仅如此,传统道德还特别推崇为大众谋***的精神。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义”看得高于生。这里的“义”,往往包括朋友情怀之义、国家利益之义、民族兴亡之义的广泛内涵。史书有载,与友相约的尾生,宁肯大水漫胸至抱柱而,终不肯失信离开,这是尽朋友之义;范仲淹面对浩瀚的岳阳楼,感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怀国家之义;荆柯在易水河边慷慨悲歌:“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呼唤民族救亡之义,……历史屡经烽烟,却终不曾使他们的故事丝毫褪色。到今天,先人此般气节,听起来依然让人惊心动魄,泪流不止!是的,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气派,有了这种精神和气派,才不致使人们在物质世界的浑浑噩噩中一味地迷失自我,成为对历史的反叛或无知。近而观之,对科大学生而言,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已显得十分紧迫。这里不禁要问,在一些高校,为什么经常会有思想偏激的人,出国不归的人,为什么年年都有学生发疯或***?这种在大学出现的现象,归根到底就是因为部分人未能受到正确思想信念的引导,心理承受力太弱。如果能够多接受一些古人的精神熏陶,有些一时失足的大学生原本可以长成有用的大树。人们看到,在科大校园的BBS上,可以时不时发现有人总是拿科大与北大、清华相比的粗俗文章,颇有些类似阿Q的迂腐味,其实,许多纸上谈兵的争论纯属没有必要。科大究竟好不好?它的实力到底如何?这绝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也不是外界媒体说了就能定论。所谓“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科大人只管走自己的路。倘若我们的学风和校风好了,人才出得多了,成就搞得大了,自然能声名远扬。整日里怨天尤人,索这要那,只能是一种浮躁心态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反倒让人家笑话。其实,浮躁的心态不只是大学生身上有,在目前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这可能是当今社会最令人忧虑的一个问题。诸如在社会各界常见的成功后“捧杀”,失败后“棒杀”,唯“钱”独尊,追求无尽享乐与安逸……这种种现象,都是没有抓好自身修养的结果。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阵“出国热”曾让人才大量外流;九十年代竟出现“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紧接着,又变成“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待开张。”如此一阵阵风潮,我们年轻人该何去何从?相比于业务知识,精神境界的大厦建造肯定更为重要和困难。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品位,由此才能在纷杂的世界中保持头脑清醒,在浮躁的环境中保持思想进步,在各种时髦的潮流中保持道德纯洁,用但丁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只需要做到对国家、对人民问心无愧,并且是用自己的忠诚、勤奋和业绩来报效国家和人民。中华民族的种种优良道德传统,就今人而言,重在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应当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选择地吸收对我们现时期真正有益的东西,使之更适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很好地珍视它、运用它,让社会文明的步伐迈得更快,让祖国的未来更加灿烂辉煌。

夙夜在公上一句

1. 怎样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2. 文言文翻译句子

原文〕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译文〕郭橐驼,不知最初叫什么名字。他患有伛偻病,耸着背脊,弯着腰,脸朝下走路,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驼”。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当然很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

〔原文〕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种植花木以供玩赏以及种植果树出卖水果的富豪人家,都争着接他到家中雇用他。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原文〕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方法是:它的根要舒展,给它培土要均匀,它带的土要是旧的,给它筑土要紧密。已经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将它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把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再去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因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抑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不是有什么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如果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一天比一天远离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原文〕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煮蚕茧抽蚕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这样比较,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原文〕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译文〕问的人说;“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3. 文言文句子在线翻译

有狐绥绥①,

在彼淇梁②。

心之忧矣,

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

在彼淇厉③。

心之忧矣,

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

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

之子无服。

注释

①狐:在这里比喻男子。绥绥:独自慢走求偶的样子。②淇:河名, 梁:桥梁。 ③厉:水边浅滩。

译文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裤子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

走在淇水岸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

他连衣服都没有。

4. 怎样翻译文言文的词语和句子

文言文解题技巧 一、以题解文。 文言文阅读相对是难点,一般同学往往读了一遍不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那么通过解读最后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中的话来解题。文章中的诸种因素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1994年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 三、以注解文。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1991年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的注,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阝王邪 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 ” 四、以理解文。 在解答翻译句子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1994年“以给供养”一句中“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何子平做为退职官员,“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而要“使之丰足”。再比如“扶持私庭”的译法,是“在家奉养母亲,”还是“扶助母亲理家”?抛开词义的规定性不谈,仅从情理上看,也不能讲成“扶助母亲理家”。因为这“理家”的重任还要靠年近八十的母亲,何子平何孝之有?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5. 文言文语句翻译

1.成汤周武是弑杀了前朝的君主,而不是受天命。

2.此后学者再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3.不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

4.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5.(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

6.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7.皇上用来对待您的是非同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是寻常礼数吗?

6. 翻译文言文句子

文言文的翻译规律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即:信、达、雅)。

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掌握六种操作方法。

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

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262383637正确翻译。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翻译手段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

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

对通***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

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有些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将其语序调整后再译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

7. 怎样准确翻译文言文语句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

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

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

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8. 文言文句子翻译

1:夙夜在公。

从早到晚,勤于公务

2: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呃,这句实在很不好翻译,争议很大)

4: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孝悌,是做人的根本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赡养孝敬其他人的长辈。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推广开去也抚养教育其他人的小孩。

6;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7:兼相爱,交相利。

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

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亲和仁爱,对邻国友好相处,是国家的福分啊。

9: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就不能立足於社会

10: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礼,是人的主体所在,没有礼,也就没有立足成人的依据了。

1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麽?

12:民无信不立。

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这句话常常被望文生义地理解)

1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信誉符合道义,才能兑现诺言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字面意思: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切实地实行。

15: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16: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乎仁矣?吾未见力不足者。

有能够一天尽心为仁道的人吗?我没见过没能力的。

1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要曏他看齐;见到不贤,要反省自己。

18: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文言文含征

夙夜在公上一句是: “被之僮僮”, 这是出自于先秦佚名 所著的《***蘩》。

毛诗序云:“《小星》,惠及下也。夫人无妬忌之行,惠及贱妾,进御于君,知其命有贵贱,能尽其心矣。”韩诗说与毛异,《韩诗外传》卷一引“曾子仕于莒”以说诗,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引诗曰:“夙夜在公,实命不同。”

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章俊卿以为‘小臣行役之作’,是也。”并驳毛传郑笺,以为诗中情景,于毛传不类者三,于郑笺不通者三。魏源《诗古微·召南答问·小星》总结各家,更加详说。郑笺孔疏附会毛传者非,不如申韩各家之说。

申韩各家中引诗《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解释《小星》之“寔命不同”,更合诗义。但谓“抱衾与裯”一句,指行人所携之“襆被”,或役夫所携之“行帐”,则似是而实非。

他们注意了句中“衾裯”两字,在“衾裯”两字上做文章,不知道“抱”即古“抛”字。钱大昕《声类》:“抱,古抛字。《史记·三代世表》:‘抱之山中,山者养之。’《集解》:‘抱音普茅反’。”

诗言“抱衾与裯”者,说征人役夫“肃肃宵征”,抛却室家之乐,夫妻之爱也。唐人李商隐诗云:“为有云屏无限娇,风城寒尽怕。无端嫁得金龟婿,孤负香衾事早朝”。

说李诗是从《齐风·鸡鸣》“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蜕化而来,可。说李诗从《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发展而来,亦可。因居者言之,则妻子怨早朝之孤负香衾;因行者言之,则自伤其“抛却衾裯”也。

李清照诗词简介

1.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

文言文中“征”字的含义如下:

1、出征;远行。

王昌龄《出塞》:“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出征人未回还。

2、征伐;征讨。

《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

译文:挟制皇帝,用朝廷的名来征讨四方。

3、征收;争夺。

《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译文: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

4、赋税。

《孟子·滕文公下》:“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

译文:(古代赋税制度,十分税一,称"什一")让我废除关市上的赋税,现在还不能做到。

5、征召。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译文:派公车特意征召,任命他做郎中,后来又提升为太史令。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征,正行也。从辵,正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征,为正义展开的行军。字形***用“辵”作边旁,“正”作声旁。

相关词汇解释:

1、征衣[zhēng yī]

远行的人穿的衣服。

2、特征[tè zhēng]

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艺术特征。

3、征兆[zhēng zhào]

征候;先兆:不祥的征兆。

4、征集[zhēng jí]

用公告或口头询问的方式收集:~资料。

5、病征[bìng zhēng]

表现在身体外面的显示出是什么病的征象。

2. 文言文中征的用法

基本字义1. 远行:长~。

~途。~夫。

~人。~衣。

~帆(远行的船)。2. 用武力制裁,讨伐:~服(用力制服)。

~讨。~伐。

~战(出征作战)。南~北战。

3. 召集:~兵。~募(招募兵士)。

~集兵马。4. 收集:~税。

~粮。5. 招请,寻求:~求。

~稿。~婚。

~聘(招聘)。~询(征求意见)。

6. 证明,证验:~引(引用,引证)。信而有~。

7.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候。

〈动〉1. (形声。从彳( chì),正声。

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甲骨文从彳,从足。

本义:到很远的地方去,远行)2. 同本义 徴,正行也。从辵,正声。

或从彳。——《说文》征,行也。

——《尔雅》壮于趾征凶。——《易·大壮》而月斯征。

——《诗·小雅·小宛》先王卜征五年。——《左传·襄公十三年》。

注:“谓巡狩征行。”肃肃宵征,夙夜在公。

——《诗·召南·小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古乐府《木兰词》孤蓬万里征。

——唐· 李白《送友人》3. 又如:征鼙(征战的军鼓);征衣(行旅在在外的御寒衣服);征客(游子。同征人);征鸟(远飞的鸟);征盖(远行的车);征夫(远行的人;出征的士兵)4. 征伐,发兵讨伐 [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征者,上伐下也。

——《孟子》奉辞伐罪曰征。——《书·允征》桓桓于征。

——《诗·鲁颂·泮水》一曰征。——《周礼·太卜》。

司农注:“谓征伐人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资治通鉴》5. 又如:征诛(征讨诛戮);征阵(战阵);征讨(讨伐);征略(征战略地);征剿(犹征讨)6. 争夺,争取 [contend for;fight for]不为征利。——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 征收 [levy]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聊斋志异》8. 又如:征榷(征税与专卖);征役(征税与劳役);征缮(谓征收赋税,整顿武备);征敛(亦作“征敛”)〈名〉1. 赋税 [taxes]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孟子·尽心下》2. 又如:征役(赋税与徭役)3. 姓〈动〉1. (会意。

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

本义:征召)2. 同本义 徵,召也。——《说文》徵,召也。

——《尔雅》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

——《周礼·县正》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王使来徵聘。

——《左传·宣公九年》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征拜郎中。

——《后汉书·张衡传》征拜尚书。3. 又如:征引(征召引用);征令(征召及施令);征吏(谓召用佐吏);征车(古代征召贤达使用的车子);征守(谓天子征召守国的诸侯)4. 求取;索取 物贱之征贵。

——《史记·货殖列传》贵之征贱。岁征民间。

——《聊斋志异·促织》会征促织。5. 又如:征乞(求取);征索(索取);征须(求取);征贿(求取贿赂);征求(求索)6. 追究;追问 [trace;get to the bottom;examine closely]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7. 证明;验证 念用庶征。——《书·洪范》征为五声。

——《左传·昭公元年》用牲,加书征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怪其无征。

——《后汉书·张衡传》8. 又如:征验;征圣(验证于前圣的遗教);征象(验证);征效(效验)〈名〉1. 征兆;迹象 明征定保。——《书·胤征》休征嘉应。

——《汉书·平帝纪赞》候善恶之征。——《汉书·艺文志》征兆必报。

——《汉书·儿宽传》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荀子》征于色。

——《孟子·告子下》2. 又如:征迹(迹象);征怪(怪异的征兆);征咎(灾祸的征兆);征候(发生某种情况的迹象,征兆);征效(征兆) “徵”。

3. 文言文中“征”字表被给予官职

徵、徴 zhēng

〈动〉

(1) (会意。从微省、壬。行于微而闻达。本义:征召)

(2) 同本义 [summon;call up]

徵,召也。——《说文》

徵,召也。——《尔雅》

以量度成贾而徵徴。——《周礼·司市》

各掌其县之政令徵比。——《周礼·县正》

徵唯所欲。——《仪礼·乡射礼》

王使来徵聘。——《左传·宣公九年》

发征期会。——《史记·货殖列传》

征拜郎中。——《后汉书·张衡传》

征拜尚书。

4. 文言文寓意译文

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 释]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 法] 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 例]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皆今日维系人心,~之计。” [近义词] 知错就改 [反义词] 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造 句]我们发现错误的时候要及时改正,像亡羊补牢一样. [英 译]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e been lost. 典 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 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原文 :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

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妖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妖祥也。

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

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

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 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臣闻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王独不见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不致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俯噣白粒,仰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碱,倏乎之间,坠于公子之手。 “夫雀其小者也,黄鸪因是以。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俯噣?卷鲤,仰啮{艹陵}戆,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好翔,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射者,方将休其■庐,治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彼礛磻,引微缴,折清风而抎矣。故昼游乎江河,夕调乎鼎鼐。

“夫黄鸪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暴风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

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 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戴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受命乎秦王,填黾塞之内,而投己乎黾之外。”

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使用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

译文 : 庄辛对楚襄王说:“君王左有州侯右有夏侯,车后又有鄢陵君和寿陵君跟从着,一味过着毫无节制的生活,不理国家政事,如此会使郢都变得很危险。”楚襄王说:“先生老糊涂了吗?还是认为楚国将遇到不祥呢?”庄辛说:“臣当然是看到了事情的必然后果,不必认为国家遇到不祥。

***如君王始终宠幸这四个人,而不稍加收敛,那楚国一定会因此而灭亡的。请君王准许臣到赵国避难,在那里来静观楚国的变化。”

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他只在那里住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鄢、郢、巫、上蔡、陈这些地方,楚襄王也流亡躲藏在城阳。在这时候襄王才派人率骑士到赵国召请庄辛。

庄辛说:“可以。”庄辛到了城阳以后,楚襄王对他说:“寡人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如今事情发展到这地步,对这事可怎么办呢?” 庄辛回答说:“臣知道一句俗语:‘见到兔子以后再放出猎犬去追并不算晚,羊丢掉以后再去修补也不算迟。

’臣听说过去商。

5. 文言文亡国之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朝代:先秦

作者:孟子及其***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极尽了相思之苦。历来为人所称道。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

赏析一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郑孟彤)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赏析三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潜 少鸣)

赏析四

本篇抒写的是普通的秋日别情,是作者为怀念其夫赵明诚所作,上阕从秋日独自泛舟出游写到明月高照闺楼,无论是白天或晚上,出外或者归家,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盼望他从远方寄来“锦书”。下阕以花落水流比拟丈夫离开自己以后的寂寞寥落之感,说明彼此伉俪情深,两地相思难以消除。我们可以见到,柳眉刚刚舒展,心中又见翻腾,词语浅近,感情深挚,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风格。

集评:

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

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草堂诗余评林》卷二)

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卷二)。

词一开篇:“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残,尽是一片清秋冷落时节,这个“秋”字,正是作者触***怀的节点,是缘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气的基础。作者把“秋”这个抽象化的季节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红藕香残”来表达。同时,秋凉的“香残”景象和清飒氛围最能激起人们的愁情幽绪,这在古典诗词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了其审美上的对象特征和心理意绪上的对应同构关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对主体心理意绪的掩蔽,使读者产生审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体的自然物象作为引***绪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间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笔勾勒季节特征,其后轻推出抒情主体的形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两句足可玩味,“轻”,言其悄悄然;“独”,曰其仅然一身。何以如此?词至此可谓不着一字,然而其意脉潜隐其中,直到“云中谁寄锦书来”,其潜隐之意脉方才显豁,终显其表层意象。作者眺望秋际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锦书来”,于是紧接“雁字回时”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实景,雁阵归然,长空嘹唳;也是寄兴之景,所谓鸿雁传书,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传统意象,含有象征意义。当这这种翘首引怀,待书于景的意识,最终成为显性意识时,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所内蕴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其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孑然一身,静静地等待雁传尺素,独自咀嚼那离别的伤情,悄然的排遣那铭心的思念。在这“轻”与“独”中不事张扬,无需为伴的去回味、咀嚼、体验、领略。上阕煞尾处,忽见“月满西楼”这一景象描述。这一收笔,绝极妙极。不但呼应了首句“红藕香残”的景象,且同时组成了一个空间上的立体环境体;红藕、兰舟、雁字、西楼。作者亦身在其中,独处一角,可谓身入词境。这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空间感下透现的时态感观,时空的灵动跃然纸上,此时流转在我们心间的是作者的情与意的深度交融,于是从最初的绘画美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美学层面,意境美。

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阕则直宣情愫。“花自飘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怀,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伤感与无奈。可以说字字紧扣“相思”这一词中意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述及与丈夫身处两地,共处一种思绪之间,表明了作者与丈夫的心灵感应同为一律。可见此处是为双向而动。这与前人所作大部为对月独抒怀的感情脉思有着显著区别。然而“此情无计可消除”,作者如何为之?结尾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绝妙好词,除让人哑然称绝之外,唯有叹然。作者一路写来,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时露时显,于结尾处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顶明珠,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使之心灵为之震动,深思、遐想。长时间的体验个中三味。

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感知着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情感,并以她独特的艺术技巧将之呈现,并在这一瞬间凝为审美的精华,使之作品产生永恒的艺术魅力。这就是所有传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个层面上以独具个性化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人类的普遍意识情感,唤起不同时代、民族、国界的人们的善良的审美体验。

赏析五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城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裙子的。要是把上旬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甜,也象水一样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闹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作者:刘克庄

束蕴宵行十里强2,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3。 酒酣耳热说文章4,惊倒邻墙,推倒胡床5。旁观拍手笑疏狂6,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全部注释

1.实之,姓王名迈,刘克庄挚友,两人唱和甚多。风亭,驿名,在今福建莆田县。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冬,刘克庄赴广州任广南东路提举常平官。王实之为他送别。

2.束蕴,把乱麻捆起来,作成照明的火把。宵行,由《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转化而来,暗示远行辛苦之意。

3.王郎,即王实之。刘郎,刘克庄自称,这里是以他的同姓、锐意改革而屡受打击的刘禹锡自比。

4.说文章,不应理解为咬文嚼字的评论诗文,而是极含蓄的暗示他们对时事的评论、理想的抒发和忧愤的倾泻。

5.王实之秉性刚直,具英豪气质,人称子昂、太白。刘克庄亦是言谈雄豪,刚直无畏,"惊倒邻墙,推倒胡床"两句,正是他们这种英豪气质形象的表现。前句写客观反响,后句写人物举止。

6.旁观,作者设想有旁观者在此。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告别词。

诗人这次是到广东潮州去作通判,好友王实之在风亭为他设宴饯行。它完全抛开了临歧泪眼相看的儿女情长,绘声绘色的描写了两位饱受压抑而又不甘屈服的狂士的离别。豪放激越,深沉忧愤,表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对于友人的饯别,写得形象生动,有人物活动,有情节发展,并着重从人物动态中表现感情的发展变化,始而愁苦,继而激愤,最后慷慨奔放。以狂放之言语,把剧情推向***,避免了直接议论。在刘克庄的词中,这是很有特色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