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出自哪首诗_长歌当哭必须在痛定之后怎么理解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0 0
  1. 《诗经·王风》中诗言情写景,试分析这首诗主要的表达技巧
  2. 纪念刘和珍君习题
  3. 黍离艺术手法赏析
  4.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5. 给我讲讲苏轼和他妻子的故事。
  6. 痛字怎么写

被出轨是你人生的一个转折,在于你如何对待它

01努力的方向

面对感情的背叛,很多人痛不欲生,却又束手无策,如果在遭遇背叛的初期,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背叛是一种意料之外。

长歌当哭出自哪首诗_长歌当哭必须在痛定之后怎么理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面对一个人从来没有遭遇过的事情,不知道如何面对,不知道如何处理,都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如果持续了一段时间,仍然还处于这样的状况中,不知道怎么办、依旧每天痛苦,那么,自己就要意识到,一定是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或者是努力的方向不清楚?或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遭遇了感情的背叛之后,大概,有几件事情是你必须学会的,如果这几件事情都学会了,做到了,自己也就慢慢走出来了。

一、学会自己承受一切

感情的背叛是一种极大的伤害,不管伤得有多重,自己得学着一个人承受这一切。

02错误的输出方式

①而很多人错误的地方是,他们指望那个背叛感情的人来帮助自己化解,疗伤止痛。

道理上讲是没有问题的,他伤害了你,当然需要为此负责。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一个人能够选择故意伤害你,他能真的为你负责吗?他又想真的为你负责吗?

所以,那些指望对方为自己负责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好起来。

因为你指望的人恰恰是伤害你的人,你在面对他的时候,情绪永远是不可能稳定的;你最终将明白,一个伤害了你的人,永远不可能治愈你。

②另一种常见情况,就是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向往“输出”

比如找人倾诉之类,短暂的倾诉可以缓解焦虑不安,但一定不是长久之计。

这个时候的自己就像一个负能量源,如果你自己不懂得产生正能量,反而一天到晚总是输出负能量

那么,就算是自己最好的亲人朋友,早晚也会厌烦你,在他们眼中,你就成了喋喋不休,怨憎不断的人。

03学会自己做决定

所以,不要试图靠任何人,你所遭遇的这一切,你都得学会自己来承受

什么时候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能平静地默默承受着,这关就算是过去了。

二、学会自己做决定

最大的问题,在于做出决定

面对背叛,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出来决定。

表面看,他们似乎也做出了某种决定——那种顺其自然,或者,自我安慰,都是诸如此类,就像有的人因为孩子,“劝服”自己留在婚姻中

什么才是真正的决定?

那种决定之后不会动摇,坚定的,才是决定。

如果你“决定”继续留在背叛的婚姻中,但又一天到晚各种纠结矛盾,心神不宁,这就不是决定;如果你决定分手,却又一天到晚舍不得,怕面对离婚的种种难题,同样也不是决定,决定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行为上的。

04决定权在自己

从大的方向来说,遭遇背叛之后的婚姻,通常三种选择:○原谅,继续过下去;

分手,勇敢地结束婚姻;不离,但过好自己。

这三种都是“正向”的选择,而负向的选择就是,不离,但也过不好自己。

所以,你看懂了吗,关键不在于婚姻的结果,而在于你自己到底能不能过好;离不离,取决于自己过得好不好

在上面三种情况中,都有很多人,他们在遭遇背叛后做出了明确的选择,并且一直坚定,所以最后他们通常都会走出来。所以,尝试和行动非常重要,你都不去尝试,永远都不可能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决定是需要自己做出的,不要指望别人。

很多人把决定权交给对方,依据别人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选择,这是错误的——在应对背叛这件事情上,思维非常重要。

05学会为自己负责

如果你做决定总是把对方的态度、反应、决定等,设置为自己做出决定的前设条件,那么,你等同于永远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遭遇背叛之后,最终的决定必须是自己做出,也只能是自己做出,如果你永远都没有勇气做决定,就一定会受困于此。

三、必须学会为自己负责

感情和婚姻,对一个人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感情层面的一种深度依赖,而且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相互扶持。

所以,背叛对一个人的影响,绝对不只是感情上的创伤,也包括生活上的,尤其是对未来的茫然,让自己陷人不踏实,没有安全感

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进一步懂得,真正的问题——在于解决安全感,情感和生活双方面的安全感

以前的你,把安全感建立在对方身上,现在对方背叛了你,这种安全感瞬间就遭到崩塌,所以你要找回的,并不是那个人,而是找回失去的安全感。

一个曾经背叛过你的人,你永远都不可能从他身上找回安全感。

06安全感的建立

切记这一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在于对方后来到底如何对你,而在于ta曾经背叛过你,这是因果关系

但是,安全感是可以找回来的,找回来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安全感建立在自己身上。

关于此,很多人慢慢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并不多,因为建立安全感的过程,不仅是思维的转变,也是行为的调整

而这一切的背后,性格就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层面是最难调整的,性格决定命运。

不好的地方是难改;好的地方是,你的性格如果能够改变,你的命运也就随着能够扭转。

大概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那么我们再讲深人和细致一些。

你能不能独立养活自己,甚至具有独立抚养孩子的能力?你怕不怕余生孤独,有没有能力一个人过?

07学会取舍

等等,这些其实都是安全感,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你都不担心,不顾虑,有信心,你又怎么可能没有安全感呢?

在一个人背叛自己以后,基本的结论是:这个人不能为自己负责那么,这个时候能够为自己负责只剩自己了。

不要指望什么找到一个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以后,再来丢弃这个不能为自己负责的人,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

从此以后,学会自己为自己负责,情绪、心理、感情、生活,一切的一切

四、必须学会取舍

经历了感情的背叛之后,你务必明白一个道理:不管你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可能完美!

很多人纠结于此,永远都做不出来决定,永远都走不出来的原因,就是他们总是试图找到一个能够方方面面解决问题的“完美方案”

这怎么可能呢?想要继续婚姻,但又希望这一切没发生;想要结束婚姻,但又无法面对离婚留下的问题。

08结语

偏向某一个选择的时候,却又不能解决或接受这个选择所附带的另一面不好的地方

所以,反反复复,患得患失,自然也就永远都无法做出选择,也就永远都无法让自己真正安定下来

得失取舍,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这种取舍本身一定是痛苦的,纠结的,没有人能够轻易完成。

做出取舍,一旦你痛苦了,你就会认为,这个痛苦与自己的决定有关,这其实就是一种逃避

我们宁可遭受着别人给我们制造的各种苦难,但我们却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选择的某种苦难

面对感情的背叛,如果想要得到当下你期望的一切,那么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面对感情的背叛,很多人迟迟不做决定,貌似将任何可能都牢牢把握着,但其实,相当于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自己什么也不曾真正拥有。

《诗经·王风》中诗言情写景,试分析这首诗主要的表达技巧

注释  ①黍:谷物名。离离:成排成行的样子。②稷,谷物名。③行迈:前行。靡靡:步行缓慢的样子。④中心:心中,摇摇:心中不安的样子。 ⑤噎(ye):忧闷已极而气塞,无法喘息。 译文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苗长得绿如绣。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忧郁神恍惚。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扬花正吐穗。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迷乱如酒醉。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地里黍禾长成排, 稷谷已经结了籽。 前行步子多迟缓, 心中郁闷气埂咽。 理解我的说我忧, 不理解的说我有所求。 苍天高高在头上, 是谁造成这景象?  读解 请相信这不是杞人忧天。 这是一首流浪者之歌。他一边漫游,一边唱出心中的忧郁。何 以忧郁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是为油盐柴米一类的生活琐事 而忧。 这是不是说得有点玄?不玄。我们心中的悲哀经常是说不出 理由的,忧郁也无法进行理性的分析。它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状态: 莫名的烦恼,莫名的忧伤,莫名的悲哀,莫名的绝望。 当然,它完全可能像一根导火索,被某一具体事物所点燃,比 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物体。但诱因 不等于忧郁和悲哀本身。更何况一个流浪漂泊者,神经随时都 处于高度敏感的状备,最容易触景生情,睹物伤感,他没有明确 的目的,似乎又在寻找什么;他没有归宿感,却又在冥冥之中受 着什么指引。 其实,这就是人。他不仅在物质的世界中实实在在地活着,他 还想要追问为什么要活着,他还要关心同物质生活并没有直接联 系的东西,比如太阳月亮为什么会发光,星星为什么会闪亮,天 空为什么会下雨打雷闪电,为什么有人生来就是王子,有人生来 就是穷光蛋。大地大海有没有尽头。一想到这些物质解答不了的 问题时,就会让人悲哀感叹。  真正深刻的悲哀和忧郁,总是同上面一类的问题相联系的,并且是 无法解决和永恒的。吃不饱的悲哀,穿不暖的悲哀,失去亲 人的悲哀,在外服苦役的悲哀,都是有限的,短暂的,可以克服 的,并且也是表层的。平氏百姓生活中的苦恼,仁人志士的慷慨 激昂,商人亏本的痛苦,政治家仕途受搓,也可以归入有限的、短 暂的、可克服的、表层的悲哀。 少女比守财奴崇高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会为失去爱情而在 内心中哭泣,这与守财奴为金饯而哭泣不可同

纪念刘和珍君习题

此诗从日常生活中鸡进笼了、羊牛回家了而自己的丈夫还没有回来,写妻子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人情之习见,语言之真朴,怀念丈夫之深切,千百年以下感人肺腑。全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然后诗中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表达女主人公怅惘的盼望和期待;最后这种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本诗***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黍离艺术手法赏析

“不说”而“说” 文 / 董永

——《记念刘和珍君》的思路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情感始终是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和挣扎。我们先找出这些困惑的句子: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四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第五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第七部分)。

感情的往返起伏,不仅使作品文气跌宕,更使我们看到了鲁迅的两难:他无话可说,却又不得不说;他要“说”,却又“无话可说”。“说”与“不说”的矛盾中,鲁迅的痛苦凝成这样一个句子:“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先生的爱与恨,痛与怒,终于使“无话可说”的他“不说”而“说”,且“说”得“说不出话”;他选择了“说”这个沉重的使命,可他常“说”的却是自己“不能说”。“说”,无话说;“不说”,又必须说,鲁迅的思路即这个痛苦的悖论。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每部分“说”还是“不说”的情况。

第一部分,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说”呢?理由如下:(1)“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2)“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为了记念死者和安慰生者,“我”必须“说”。

但先生又感到“实在无话可说”,因为:(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是“非人间”的现实对“我”的压抑;(2)“说”,有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道理的;(3)“我已经出离愤怒了”,内心充满了“悲哀”和“苦痛”。

先生在情感难抑中,心里仍有理性的支撑,我们来看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情经过一番波折之后,此刻转化为“哲理”式的阐述:“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事实,人们常常回避而渐渐忘却。鲁迅先生多次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没有记性”的民族。先生在这样一个“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的世上“活着”,到底是“说”还是“不说”?不说,就意味着“忘却”,而“忘却”乃是“造化”为“庸人”设计的来逃避这“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的方法,而统治者也将在这种世人的“忘却”中逃脱历史的罪责。“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鲁迅先生沉痛于自己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长夜漫漫,为了唤醒沉思的“猛士”,为了唤醒沉睡的“庸人”,为了正视现实和记住血的事实,立志“铁屋”中“呐喊”的先生又怎能“不说”呢?他写道:“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三部分,鲁迅先生沉痛地回忆与刘和珍认识交往的过程,这是他为“记念刘和珍君”而“说”的第一方面。在第四部分,鲁迅先生淋漓尽致地揭露段祺瑞***的暴行和走狗文人的“流言”。“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刘和珍君”“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这既是出乎意料的震惊,更是对当局的愤怒诘问。当局的残杀、污蔑,加上走狗文人的诽谤使得鲁迅沉痛地感到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与舆论钳制,这就是“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在痛心的回忆和愤怒的揭露中,鲁迅先生发出了夺人心魄的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三一八”惨案,鲁迅能“沉默”下去?不能让愤怒与悲痛昏了头脑!所以稍稍停顿一下,先生又清醒地写道:“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这是第五部分的第一句话,他要“说”什么呢?

在第五部分,鲁迅先生以“特写”的方式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真正的“暴徒”就是段祺瑞***及其幕后的“八国联军”。先生在这一部分赞扬三个女子临难从容、相互救助的“勇毅”的同时,进一步揭露了中外势力的凶残暴虐。这是作为刘和珍的老师与同志的鲁迅先生不得不“说”的。

《记念刘和珍君》运用“抒情意象”(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133页),情感几乎不加控制,但鲁迅仍能把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体验,自觉地上升为理性的思辨,从而使文本情感与理性反复交织。鲁迅还必须“说”什么呢?对“三一八”如何评价其意义,这也是最应该说的内容。鲁迅毕竟是鲁迅,他是深刻的。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了此次血的教训。历史前进需要勇猛的斗士,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但“***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考。“徒手***”这种意义“寥寥”的斗争方式鲁迅是不赞同的,因为“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失算”,“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鲁迅《空谈》),都是不应当的损失,鲁迅的反思应该说是非常深刻和具有远见卓识的。

但烈士的鲜血真的就白流了吗?不会!鲁迅先生指出革命者的牺牲产生了一定影响,人们将会永远记念她们

在第七部分,鲁迅先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高度评价了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意义和价值。鲁迅把刘和珍等人的精神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指出其“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种精神将使苟活者看到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而前行”。“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总还有一点微茫的希望和鼓舞人心的东西激励人们前行——这就是“三一八”的意义所在。鲁迅在激昂中仍无法掩饰自己深入骨髓的哀伤:“呜呼,我说不出话”,言已尽而意无穷,对惨案与流言“无话可说”的鲁迅,终于说得语声呜咽,“说不出话”来!“说”,无话说;“不说”,必须说,鲁迅是痛苦的,但先生就在“说”与“不说”的两难选择中把《记念刘和珍君》写得回环跌宕,一字一泪,一句一哭,感人至深。

(注:此文曾发表在校刊《紫金苑》2002年第一期。)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黍离

先秦 · 佚名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文所提供的具象,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读者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给我讲讲苏轼和他妻子的故事。

本味 余以为本性也 何以知本性 明本性 遂本性是为本 抉心自食本已逆己 逆本 如何知味 既已失本 痛定既食 本又复回 又何必知道之 欲得本味 非食心可得 必食灵也.君字出于心 定未失心 心未失 灵尚在 本所以存 人事 随之 天事 顺之 久必知己本味 小愚妄解 不知得否君悬?

痛字怎么写

长与东风约今日------苏轼和他的妻子王弗 今天我们讲讲苏轼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稍有古代文学常识的人,听到这么个话题,脑子里的第一反映,肯定是苏轼的词《江城子》,这首词太深入人心了,我就从这讲起。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怀念他的结发之妻王弗。复旦大学教授王水照先生说这首词:“含悲带泪,字字真情,将满腔思念倾注于笔端,创造出缠绵悱恻浓挚悲凉的感人意境。”但是,词的第一句就会使人产生疑问:妻子死了十年了,才写出这首词来,能说一直在怀念,思念满腔吗?能说感情很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查苏轼全集,这十年间苏轼还真没写过怀念结发之妻王弗的诗或者词,一首都没有。这怎么理解?如果我告诉观众朋友这么一件事,可能诸位就都理解了。有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六月初,苏轼从凤翔回京,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个特别考试,他专上奏折恳请皇上允许他考试中不做诗赋,说是“久去场屋,不能诗赋”,“场屋”,科举考试的考场。苏轼果然是“不能诗赋”吗?我们还是查苏轼全集,可以看到《凤翔八观》、《石鼓歌》等等一百三十多首诗,都是那几年刚刚写的,而且其中的《石鼓歌》当时就被世人传开了。还有《喜雨亭记》、《凤鸣驿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到现在也是经典名篇。这个时候苏轼的诗文名声已经很高了,人们几乎都公认这位29岁的才子必将是他的老师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怎么突然不会写诗了?原因只有一个,就在几天之前,治平二年(1065年)的五月二十八日,苏轼的结发之妻王弗病逝。但这个原因在那个时代不能明说,父母死了,我悲痛得作不了诗,这个好,孝子!媳妇死了悲痛得作不了诗,这是让人笑话的。当然凭苏轼的性格脾气,他肯定不在乎别人笑话不笑话,问题是如果把这个真实的原因写在奏折上,倒会让皇帝没办法了,准奏,那不是陪着苏轼一块遭人耻笑吗?这时宋英宗其实通过身边的翰林学士刘敞(苏轼好友)已经知道了这位英才刚刚丧偶,现在一看奏折,说是因为“久去场屋”,所以“不能诗赋”,好,准奏,只“试二论”。苏轼这是碰上了极为赏识他的皇帝,换个人,这叫“欺君之罪”。从这,我们就明白了苏轼为什么对英宗无限感激,为什么后来对英宗高皇后无尚拥戴,那是发自内心的真感情,缘故就在这里。不但这次御前考试没写诗,而且此后三年多,从英宗治平二年(1065)六月到神宗熙宁元年(1068)秋天,苏轼一首诗都没写,三年沉默。等到重新吟咏的时候,“衰”、“病”、“老”、“华发”这一类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踊入他的诗行和词章,这个时候苏轼才33岁。《老子》有云:“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像苏轼这样平日以诗文为言辞的人,出口成章,诗如泉涌,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无声了,这叫作“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说过,长歌当哭,是须在痛定之后的,苏轼的丧妻之痛,在他的心里整整埋了十年,苦苦积郁了十年。没有十年的积郁,我们能看到“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让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落泪的词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跟你生死一别,整整十年了,我努力地不去想你,可是怎么能忘得了啊?“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你的孤坟在千里之外的家乡,我满心满腹的凄凉到哪里去诉啊?即使我们见了面,你也不认识我啦,我现在是尘满面,鬓如霜。只有知道了理解了苏轼三年的沉默,十年的郁积,你才能体会到苏轼对他亡妻的这一段诉说,确实是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个题目很特殊,特殊在哪里?苏轼留下的词,三百六十多首,基本上都只有词牌没有题目,只有少数以七夕、重九、赠某人、和某人等等为题,也就三十首左右,象“赤壁怀古”、“密州出猎”我怀疑是后人加上的,因为有的本子题目只两个字:“怀古”和“猎词”。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样有年月日有某某事的题目,除此以外只还有两个,一个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是写了《江城子》以后的第二年写的,另一个是“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总共占不到苏轼词的1℅。这不象词的题目,倒象诗的题目。因为我们知道词最初是宴游时按曲填来给歌妓们唱的,不那么郑重其事;而诗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志的古意是记载,三国志就是记载三国时期的历史,后来才有了志向的意思;诗言志不管是记载还是志向,都是正经事,所以它的题目有时就很严密严肃,我们读唐诗,有的题目比它诗本身还长。好,我们就查苏轼的诗,一查,发现“梦”字在他诗中出现了上百次,但一律不记时间,这梦哪天作的,没有。为什么这首词“江城子”偏偏要把作这个梦的时间记载得那么清楚那么准确呢?“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我原来想,是因为这个梦很重要,梦到死别十年的妻子啦,从他明确记下时间,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深,亡妻在苏轼心中的地位之重。这一点,毫无问题,就是这样。可是再一深究,发现又不仅止这么简单。原来苏轼的诗绝大多数也不在诗题当中记时间,可是在这个梦以后,在这篇《江城子》之后,“正月二十日”这几个字,在他的诗题当中连续出现,极其醒目。我们列在这里: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元丰三年(1080)------梦的5年后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元丰四年(1081)-------梦的6年后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元丰六年(1083)---梦的8年后这三首七言律诗,还显出一个令人非常惊异的特殊之处,就是都用一个韵:元丰三年用的韵是这么五个字:门、村、痕、温、魂,元丰四年,“乃和前韵”;元丰六年,“仍用前韵”。都是门、村、痕、温、魂。这就是说几乎连续三年,年年在正月二十日这天,都要用这几个字作诗。我本人也写诗,所以对这种现象就非常敏感: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一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否则无法解释一个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创作规律。特殊意义是什么?我们看这三首七律: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元丰四年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元丰六年的《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我们看头一首就发现,原来还不止三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那就是说元丰二年的正月二十日,这一天没什么特别的重大的事情啊,怎么会过了一年了他还那么清楚地记得:去年的今天,走在山路上细雨梅花正断魂,写了一首梅花诗呢?这不更说明正月二十日对于苏轼来说,可不是个寻常日子。我们继续看它怎么不寻常,有什么特殊意义。前两次有朋友在一起,第二次还特别注明了是“出郊寻春”,和朋友一起玩去了,可诗里写的是断魂、招魂、事如春梦了无痕,你要是和朋友一起出去玩,能这么写诗吗?可是苏轼偏偏这么写,说明表面上是和朋友一起去玩,去春游,实际上心里感情另有所寄,所寄在哪里,他没跟朋友说,他也没打算跟任何人说,包括我们这些后世的人。我们现在看看元丰四年的这首七律《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当时,苏轼已经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整整一年,东门指他在黄州住的地方,“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春风不肯到我这里来,那么我骑马出郊寻春,找去年今日我在的那个地方,那个地方有春天。那个地方是哪儿?女王城东禅庄院,去年的诗题里清清楚楚写着呢,这是他在被贬去黄州的路上往岐亭郡走的时候,正月二十日临时住的地方,有三个朋友送他到这儿的。为什么女王城东禅庄院有春呢?接着看“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人,就是我苏轼,象秋天的鸿雁一样准时地守信用地来了,过去的事情啊,象春梦一样了无痕迹。“江城白酒三杯酽”,这是干什么?摆上三杯酒,明明白白是祭奠。“野老苍颜一笑温”,很熟悉吧?“尘满面,鬓如霜”!“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我们已经约好啦,年年这样相会,每年到这个时候,你不要着急,我一定来看你。又是一首“含悲带泪,字字真情”的悼亡诗。什么时候约好的年年这样相会?很明显,元丰三年的正月二十日,在哪里约的?就在那一晚他住的女王城东禅庄院。现在,你可以想象,刚刚从乌台诗案牢狱中侥幸活命脱身,形同流放的苏轼,在那一天的夜里,是怎样的辗转难眠,与亡妻进行着何等悲酸的灵魂的对话。虽然他的妻子王弗已经死去15年了,但她永远是能够给她的丈夫带来温暖和慰藉的春天。我们还记得,五年之前,他们在梦中见过,但是那一次他们什么也没有约,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所记的梦境,有两个场景迷惑了世人900多年,一个是“小轩窗,正梳妆”,一个是“明月夜,短松冈”。历来人们对“小轩窗,正梳妆”的理解,是苏轼梦见他新婚的妻子在梳妆;而对“短松冈”就一直解释为王弗的坟地。我就很奇怪,苏家的祖坟是不是“短松冈”,实地考察一下,翻一翻眉山县志,不就知道了吗?反正我不信。要知道苏轼的曾祖父祖父都是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的,祖母母亲都是封为国夫人的,王弗本人追封通义郡君,就葬在她的婆母国夫人的旁边,可能是“短松冈”吗?“短松冈”,石头缝里挤着永远长不高的松树,那是乱葬岗子,埋叫花子的。可偏偏就是这样荒凉惨淡的地方,却在苏轼心中留有很美的印象。至于说“小轩窗,正梳妆”,这更是非常简单非常普遍的生活常识,丈夫看着妻子梳妆,妻子梳妆不在“小轩窗”,在梳妆台,如果她跑到“小轩窗”去梳妆,那是给外人看呢,红杏要出墙。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那么多大学问家解释不了这样的小问题。“小轩窗,正梳妆”,应该是深深烙印在苏轼记忆里的少女王弗的形象,少年苏轼曾经在王弗家乡青神读书,这一对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完全有可能,甚至可以说有大量的机会,隔窗相望,眉目传情,以至于悄悄地幽会,那么“明月夜,短松冈”也就应该是苏轼潜意识中最美最神秘的幽境。而为什么苏轼对于正月二十日如此地情有独钟,答案也就非常清楚了,因为这一天,有深藏在他心底的最是夺魂销魄曾经意荡神摇的“明月夜”。《苏轼年谱》的撰写者孔凡礼先生认为:“苏东坡在和夫人王弗结合以前,当有过直接接触”,“东坡和王弗的结合,自主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查一下年谱,他们结婚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但是,这一对经过了那个时代极其罕见的自由恋爱终于结合为一体的夫妻,短短十年,就被造化生生劈开,从此阴阳阻隔,让剩下的那一半,千古第一性情中人,抱恨终生。前面列出的诗中,有这么一句:“长与东风约今日”,那是苏轼王弗夫妻两人冥冥之中互相所发的誓言,丝毫没有向世人宣布的意思,但是,我们看懂了。

痛字的写法如下:点、横、撇、点、提、横撇、点、竖、横折钩、横、横、竖。

基本释义:

1、生病、受伤等引起的难受感觉。

应用:头痛,病痛,伤痛,腰腿痛

2、悲伤。

应用:悲痛,哀痛,沉痛

3、〈书〉恨。

应用:痛入骨髓,深恶痛绝

4、尽情地;***地;彻底地。

?

相关例句

1、她在家里整天吵得鸡犬不宁,我头都痛了。

2、他的心很痛。他的心痛如刀绞。

3、***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是刻骨铭心的痛,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悲伤的历史。

4、长歌当哭,必须是在痛定之后的。

5、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痛。

6、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7、在他看来,哀莫大于心死,痛莫大于群亡。

8、煮豆燃萁,只能令亲者痛,仇者快。

9、泪,叭叭嗒嗒直掉下来,每一次落地的音符,点点滴滴最伤情,乱了风吹的声音,碎了桃花朵朵艳,痛了多情柔柔心。

10、小明很害怕抽血,因为他觉得很痛。

11、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如何?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念佛打坐入定时,也要防备小蚊子乘虚而入,叮咬得修行人遍体又痒又痛呀。

13、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