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第是第一名吗_及第成名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1 0
  1.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2.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什麽
  3.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4. 状元及第
  5. 状元及第是什么意思
  6. ”及第”是什么,他的由来

形容得第一名的四字词语有独占鳌头、拔得头筹、名列前茅、首屈一指、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状元及第。

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出自于:元·无名氏《陈州粜米》:“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译文:曾经在皇上面前献过计策,当时是第一名。

拔得头筹:取得了第一个出场比赛资格。

及第是第一名吗_及第成名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名列前茅:指名次列在前面。古代行军时持茅(当作旗)的走在前面的叫前茅。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前茅虑无。”译文:最前面没有手持报警的旗帜。

首屈一指:屈指计数总是先屈大拇指,因以“首屈一指”表示位居第一。出自于: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施侍读闰章》:“海论诗辄为首屈一指。”译文:海论诗即是最好的。

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

鹤立鸡群:形容一个人的仪表或本领出众。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嵇绍)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译文:嵇绍卓然出众。

状元及第:状元及第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厚禄。

形容得第一名的词语:

桂冠: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有杰出成就的诗人或兑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鳌是传说中海里的大龟,“鳌头”是最大最重要的部分。“独占鳌头”意乃占据“第一”。

问鼎:鼎是古代国家的象征。敢于“问鼎”者,即说明力量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指“第一”者。

领衔:“衔”,指在文件上签署的名字。“领衔”即署在众人之前的名字,也就是第一者。

榜首: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金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魁”指为首者,领头者。“夺魁”也就是“夺取第一”。

夺标:“标”指给优胜者发的奖品。“夺标”也就是夺标第一的意思。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主盟者要亲手牵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点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1.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三甲”人数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以清光绪癸卯科为例,共录取进士360人:一甲3人,二甲183人,三甲174人。如此看来,前三名只是一甲而非“三甲 ”,“三甲”是殿试中榜进士中的末等即三等。近读有关王铎的文章,说王铎“至31岁时,入京殿试,列三甲第五十八名,赐同进士出身……”这是“三甲”的规范用法,就是说,王铎没能进入一甲、二甲,在三甲中列第五十八名。

2.清代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诸人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3. 进士获得士的资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就能马上得到一个满意的职位,能够做官,而是需要等待朝廷的任命,而朝廷选任官员往往是通过大臣的举荐才能进行的。所谓的大臣,主要指的是三四品以上的官员们,而且很多情况下朝廷规定有权举荐的都必须是京官,即宋朝所谓的侍从官。在唐朝,考中进士之后,等待被举荐并任用的过程叫释褐。所以,每个考中进士的人并不是象戏曲里表现的那样,马上高高兴兴的回家向乡亲们夸耀去了,而是要赶紧在京城进行大量的社交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将自己的见识与才干展示给有资格举荐的大官们。这个过程在唐朝的制度下至关重要,考中进士却做不上官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著名的诗人杜甫、李商隐,就都考中进士了,但是因为囊中羞涩,没有足够的钱来在长安交际,所以一直仕途不顺。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虽然已经有了新的贵族生产机制,但是整个制度仍然不够成熟,各个环节衔接上的问题比较多。另一个原因就是从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当时仍然影响很大,比如唐朝中前期的宰相,姓氏就非常固定,一直是那么几个,而且总是有这样那样的亲戚关系,简直类似于春秋时晋国的六卿制。到中晚唐,经过安史之乱的打击和藩镇割据战争的冲击,门阀势力大大削弱了,在政治上势力也开始下降,而进士出身的庶族则逐步上升。士族贵族与进士出身的庶族士人在政治上的反映最明显的是牛李党争。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对这个过程表现得很矛盾,一方面他知道这个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一方面又在感情上比较认同贵族的价值观,所以,在他笔下,李党都是君子,而牛党都是小人。

这个过程在宋朝的时候才正式完成,进士的地位得到了绝对的巩固。虽然在宋朝庞大的行政官员系统里,只有三分之一是进士出身,但是宋朝的文官地位之高空前绝后,恰恰是进士在政治场上的地位不断上升的结果。最能反映出这种变化的是,虽然进士们仍然需要被人推荐才能担任朝廷官员,但是他们得到推荐的机会远远大于唐朝,大多数人都可以在考中进士之后马上得到一份能够维持相当高水平生活的收入。到明朝以后,进士对政治场就处于完全垄断的地位了,进士的地位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不仅一考中进士就可以马上做官,而且在明朝中前期都是起步相当高的,一般都可以从五品以上直接开始进入仕途。不仅如此,在明朝的历史上,状元宰相也是最多的。现在很多人经常会提起来明进士太祖曾经一度废除科举制,但是却没有搞清楚,当时明太祖的理由不是说科举制不好,而是他认为国家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才,而科举制的人才生产速度对他来说太慢了,需要用单位时间产量更高的学校制度来替代。

清朝大概是历史上进士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一个人考中了进士,虽然也能象明朝那样,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供职,领一份工资。但是就整体而言,清朝虽然号称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事实上做了相当大的改变,尤其是大量的满洲贵族是世袭的,不通过考试就可以直接进入官僚体系,这不管是在宋朝还是明朝,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宋明的宗室们也可以从一出生就获得一份相当高的收入来保证基本生活,但是按照规定,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的。而清朝改变的恰恰是这里,大量的满洲贵族通过继承获得进入官僚体系的资格,等于挤占了原由进士们垄断的官僚体系,实际上进士们的地位是大大地下降了。到了清朝中期以后,在翰林院供职的进士们收入无法保证基本生活的事情越来越多,到了晚期,他们甚至到了只能依靠地方实力派才能过活的地步,进士的意义其实已经名存实亡了。也就是说,即使朝廷不取消科举制,也必须开创其它的制度来对进士们进行二次淘汰,来选任合适的官员。

PS:宋制进士分五甲,元制为三甲,明清从元制。一甲第一名状元,赐进士及第授从六品,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授正七品。二甲十七名赐进士出身授正七品。三甲八十名(后增到百三十名),赐同进士出身授正八品。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什麽

殿试后分为: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主要是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在会试中脱颖而出的各省举人及国子监的监生,即贡士。会试的第一名,称会元。每期季会试录取的贡士多寡并无定例,一般会在二、三百人左右。三百人同台竞技,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但是,虽然同为进士,但是,含金量与声誉也有别,因为,殿试是分三甲录取的。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一共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扩展资料

“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则天的发明和创造。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考试。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百度百科-殿试

古人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叫什么第二名叫什么第三名叫什么?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贡生。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科考分为四级:

第一级科试,清代称应试的童子为童生,及第者为秀才。

第二级乡试,在各省会考,及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会试,在京师礼部试,及第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贡生是在会试中获得的称号。

第四级殿试,由天子主持。清初在北京天安门保和殿进行,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是在殿试中获得的称号。

状元及第

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我们说的状元也就是殿试的结果。

例如殿试的第一甲之所以有这些称呼是有原因的。首先状元是在唐朝时期出现的。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

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成“状元”了。因为写在状纸上,又是第一个,元也就是首的意思。

扩展资料: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百度百科-殿试

状元及第是什么意思

状元及第的意思是在科举考试中高居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

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

状元制度于唐代。《明史·选举志》云:“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三元及第”为“解元”、“会元”、“状元”连考连中之谓。“金榜题名时”,为旧时儒生所求。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好不威风。民间对此,并不人皆幻想。然红袍白马倒也喜气洋洋,故以“状元骑马”祝吉。

”及第”是什么,他的由来

状元及第的意思是考中且高踞榜首,状元及第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厚禄。纹饰主要以三个孩童组成,中间大孩高举冠盔,表示得中状元,旁二孩手持如意、喜报以示庆贺。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这个名称才正式被沿用。及第这个词,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第就当榜讲,可以参考落第的意思:科举考试未中嘛。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扩展资料

三年一次的殿试,上万人取其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美誉。旧时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的称其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只有殿试第一才称其为状元。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一旦状元及第,骑马游街三日,威震京城,名扬天下。

我国自汉代铸造吉语花钱,至明清时期,官、私炉均行铸造,品类繁多。按其用途大致为古钱宫钱类、吉语类、游戏类、宗教类、特殊用途类等五大类。

其中,吉语花钱不仅内容广泛、版式纷繁,适用性还较强。例如以安家乐业、丰衣足食为主题的有:合家安顺、五谷丰登、金玉满堂等,以科举、求官为主题的有:一品当朝、三元及第、连中三元等此类的吉语内容举不胜举。

百度百科-状元及第

人民网-“状元及第”吉语花钱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官奏状,

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

状元这个名称才正式被沿用。

及第这个词,指科举考试考中,特指考中进士,

明清两代只用于殿试前三名。

第就当榜讲,可以参考落第的意思:科举考试未中嘛~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

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状元还有过其他的叫法,

但是用来表示一甲一名的确切时间是南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