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志辱身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2 0
  1. 选择好环境,让好环境塑造自己…
  2. 《论语●子张篇》阅读题
  3. 你最欣赏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
  4.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5. 国学宝典《论语·微子第十八》阅读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_降志辱身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犹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鼓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娲。

子张第

选择好环境,让好环境塑造自己…

----幸福禅沙龙讲座纪实

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合乎于义,达乎于中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阮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下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1),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2),致黄泉(3),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庄子曰:“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 《庄子——外物》

三个例子告诉我们:用否定的方法更易避开,以肯定的方法表达事物的局限性,更具有法门接引之利,颇合禅宗机锋之意,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中国文化还有一大特点即是善用隐喻、暗示——冯友兰说:“富于暗示的隐喻,而不是明晰的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诚如:郭象应是《庄子》的大注释家之一,他把《庄子》的比喻、隐喻变成推理和论证,把《庄子》诗的语言翻译成他自己的散文语言。后来有一位禅宗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楞严经》“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佛经如此圆融、究竟,实在是找不到更好的语言来表达这种感受,唯有以经解经才堪殊胜,我们的道家、儒家可谓殊途同归。

搬家的机锋

老师在分享他近日搬家的感受:一、搬家琐碎之事太多,令人苦恼;二、藏书丰富,怕丢了自己珍爱之物,颇有上屋搬下屋,不见一箩谷之意;三、新家,原来一切的生活习惯要在打破中重建,重新适应。自己也有非常丰富的搬家体验,确有同感,但智慧的老师将此事与自己学佛的体认相结合却给我带来全新的景象。

往生是摆脱过往的恶业业力束缚获得新生之不可思议过程。当下的业报身命终受生新的业报身,称之为往生新业报身所处世界。

细思极妙——原来往生亦是从一个旧的世界,打破而又重建的过程;也是放下持有之物去拥抱新的收获;也是化烦为喜的一种胜境!是生非生,是死非死,为求方便,名生死尔!

敬畏天地、日月、鬼神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有句话:“阳之精气曰神。

孔子在《系辞上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可见鬼神的确存在。神仙也好,鬼神也罢,莫非两点:

这怪,那怪,这精,那精。敬畏天地、日月、鬼神、自然界的神奇,就是尊重自己;

你看鬼像鬼,鬼看你像鬼;你看猩猩像猩猩,猩猩看你像猩猩。这话怎么说?所以我们的世界观要可对调,这才符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之真意。

怀有敬畏之心,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大仲马的念珠

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由一串无数的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总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 其长篇***《***山伯爵》就颇有宗教意味。

现在想来,常怀乐观、感恩之心,忆佛念佛,净念相继,同出一理,实在美妙!

习气、本能、意根

一门深入,长期薰修,修什么,修其:习气正向、塑正意根、本能反应、往生极乐!

往生之即,无限福报!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在中庸中有这样一段话:“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我想这是《中庸》给我们分享的最好法门:

一、自诚明——天才;

二、自明诚——善于学习的人;

三、曲能有诚——笨鸟先飞的专注之人。

老师一讲到的“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让我联想到“自诚明”。人生中的种种学习,抄经亦罢,据典也好。无非是想找到那么一句话:一听到,一体验、一看到——你就不能自已、紧紧怀抱、一生不弃的信念。我想没有比“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更为贴切的表达这种感受。

所以,老板还要靠别人给信心,这种人是不适合做老板的。老板终其一生摆弄的这些商业模式、大数据、管理之道——无非是令他的客户、投资者、员工有信心而已。我们凡夫俗子何尝不是在其中打转转?

《论语●子张篇》阅读题

原文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

柳下惠做执法官员,多次被***有人对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工作,到哪里去不被多次撤职呢?不正直地工作,为什么一定要离开祖国呢?”

通过这段话进行分析,我觉得柳下惠的潜台词是:我不愿意改,如果我愿意改,早就改了,那我不愿意改,出去或不出去对我来说没意义。

在微子篇里了解到,“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孔子对柳下惠的言论符合法度,行为合乎理智的做法,对柳下惠的人品还是予以肯定的。

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他的理想。所以,孔子并没有效仿柳下惠,而是不断的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寻找合作的人。

柳下惠并没有意识到环境的影响力,所以选择不离开祖国。 好的环境催生“善”的行为,坏的环境诱发“恶”的意念。

比如,一个坏人做坏事,也是要有坏的环境起到作用的,他离开了这个坏的环境以后,到好的环境下生活,他可能很难做出这样的坏事来,人的行为是会大量地受到环境的影响的。

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意识到了。我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在不遗余力地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培养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切身感受到,环境对我们的影响。为什么在空闲的时间,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去书店、图书馆读书、工作呢?

因为家里是休息、放松、吃饭的地方,且家里的有床,电脑,电脑连着WIFI,厨房里有冰箱,几乎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会吸引人们过去,分散人的注意力,学习读书无法让人专注、投入,对学习不太有利。

有时候的内心深处总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别看了,别看了,打开电脑玩会儿吧,玩两把,就玩两把,冰箱里边有西瓜,拿点来,就拿点来,躺床上边吃边把手机刷,要不顺便把这期综艺节目看完吧……哈哈哈,这样一天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所以,书店、图书馆到处都是在专注学习、工作的人,如果你进去了之后,自然而然的也会融入到这个环境里,打开书本之后,自己也会静下心来认真读完手里的书。

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力,我们在自身努力的同时,有意识地给自己选择一个好的环境,才会事半功倍。

选择好环境,让好环境塑造自己…

你最欣赏哪位文人的出世之道?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以下是我收集整理了《论语●子张篇》阅读题,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本章楚狂接舆表面借斥责“__ _____”,实际上却是劝告孔子及时回头。他劝孔子回头是因为“__________”,孔子明白表明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简要说说他们的不同。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耕。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乌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面对纷乱的社会,长沮、桀溺两人和孔子分别***取了怎样的态度?

 (2)你是怎样看待“辟人之士”的?请简要评析。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4.(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分)

 (2)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四、逸民①: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②,行中虑③,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④,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18.8)

 注释①逸民:隐逸的人。②言中伦:言语合乎***。中(zhònɡ),符合,合乎。③行中虑:行为合乎理智。④放言:不谈世事。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伯夷和叔齐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

 B、孔子认为柳下惠和少连降低自己的意志,辱没自己的身份,可是他们言语合乎***,行为合乎理智。

 C、孔子认为虞仲和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是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

 D、文段反映了孔子遇事态度、政治思想以及“礼”的主张。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的孔子为人处事的态度。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4.10)

 注释①适(dí):专主,主张。②莫:不肯。③比(bì):接近;靠拢。

 五、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2.18)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8.12)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做官要多听、多看,有把握的才说、才做,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减少后悔。

 B、谨言慎行“寡尤”“寡悔”是孔子为官从政的观点之一。

 C、子夏认为,官做得好要继续学习,学习优秀也应该去做官实现自己的理想。

 D、孔子认为学了三年,还不想着做官,这样的人是不容易找到的。

 (2)结合上面语段的内容,说说孔子在下面语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六、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类,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1)《论语》中经常拿屋舍厅堂来比喻一个人的学问造诣,例如上述文字中子贡就把孔子的学问比作数仞之高墙,而孔子也曾称子路的学问已经入门,但还未达到一定的境界,由此可以提炼成语____________。

 (2)子贡的说法发人深省,按照他的说法,“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的话宜于何处?请做评价。

 七、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子贡用“____”比喻意在说明自己远远比不上孔子,认为孔子的道德高过是不能超越“____”。如果有人想诋毁仲尼,就显其“______”。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①,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馁②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19.25)

 注释①得邦家者:指做了诸侯或卿大夫。②绥(suí):安抚。

 (1)下面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贤良,子贡自认不如孔子。

 B、“馁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意思是安抚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归顺,达到人和。

 C、子贡极其推崇孔子的学说。

 D、子贡认为,君子应当谨言慎行。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的选段,谈谈子贡是如何评价孔子的。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①见其不知量也。”(19.24)

 注释①多:只,仅仅。

 参考答案

 一、(1)凤今之从政者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孔子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如乱世之中,***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桀溺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不求过全,能答出一两点即可)

 二、(1)长沮、桀溺:避世隐居;孔子:积极入世,求道改革。(2)辟人之士具有仁爱之心,虽身处逆境却心忧天下,表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三(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2)“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四(1)C(孔子认为虞仲、夷逸避世隐居,不谈政事,洁身自爱,离开官位合乎权宜,是可取的。)

 (2)孔子遇事态度灵活,但并不是不讲原则,他的“可”与“不可”皆以义为原则。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都藏着哪些智慧?

经过后世的渲染,在许多人心中的孔子,是一个行为规矩刻板的人。

其实不然,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孔子是一个行为旷达之人。

于此,孔子有两段名言留于《论语》之中: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第四》)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

这两段话,尤其是第一句,几乎就是孔子一生行为方式的写照。

"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就是说君子在对待天下的事情的时候,没有什么一定要去做的,也没有什么一定不能做的,关键就是看其是否符合于义。

也就是说,君子的处世之道,只要合于义,一切均可变通;同时,为了合于义,一切也都可以变通。

这可以说是孔子处世之道的核心。

掌握了这个核心,发生在孔子身上的许多看似矛盾的行为,都会迎刃而解。

比如孔子虽然是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但是每每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人家一"召"他就"欲往",比如: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我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第十七》)

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他有强烈的恢复文武之道的愿望,而这种愿望是出于仁,合于义的。

所以,在孔子看来,即便是公山弗扰这样并不十分理想的人物,也是可以将就利用的。

这就让人想起了,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的一句名言。

当时张先生为了筹集建校,以及日后的发展资金,好听的叫四处筹集善款,不好听的几乎就是化缘乞讨。

可以说,早年的南开大学,几乎每一座楼,都是张校长化回来的。

其中不少筹款的对象都是当时名声极差的军阀、奸商,向这些人筹款的艰辛甚至屈辱,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于是一些陪同他一块筹款的先生、学者,都感到难以忍受,也发出了不少疑问,这时候张伯苓先生说了一句名言,叫做:粪水也是可以浇花的。

因为他的行为是合于义的,他去找那些军阀奸商化缘,目的是为中国建一所优秀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这一点,与孔子应人之召,甚至不惜去见南子的初衷,是基本一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心底无私天地宽。

后一句,则更加生动一

国学宝典《论语·微子第十八》阅读

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箕子,名胥馀。纣王的叔父。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

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楚国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身旁说:“凤鸟啊,凤鸟!为什么你的命运这样不济呢?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算了吧,算了吧,现今从政的人实在太危险。”孔子下车,想要和他说话。他急忙躲开,孔子不得和他说话。

解读接舆,楚国的贤者,为逃避现实装疯卖狂。

原文18.6长沮(jū)、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和桀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派子路去问道。长沮说你为谁赶车?“子路说:为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那个孔丘吗?”子路说:“是呀。”长沮说:“这个人应该知道‘道’啊。”子路又问桀溺。桀溺说:“你是什么人呀?”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孔丘的学生吗?”子路说:“对呀。”桀溺说:“天下洪水滔滔,谁能改变呢?你与其跟从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从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一边说一边不停地耕作。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我们不能和鸟兽一起生活,我们不跟世上的人相处还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去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了。”

解读长沮、桀溺这些隐者,面对儒者这些人总是说话怪怪的,好像他们什么都看透了。孔子听了这些话,也是心中百味,颇感无奈。

原文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更从孔子周游列国,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工具。子路问他:“您看见了我的先生了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先生?”放下拐杖,便去除草。子路拱手一旁站立。老人挽留子路到他家过夜,杀鸡做饭给子路吃。让他的两个孩子见了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他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一位隐者。”派子路回去再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这个老人却已经离开了。子路说:“这个人不做官,没有道理啊。长幼之间的秩序既然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呢?为了自身的干净,却破坏了最根本的***关系。君子做官,是为了施行大的道义。但大道义行不通,我们也已经知道了。”

解读怎么看待入世与出世,怎么对待人生每个人的态度和方式都不一样,也不能妄论谁对谁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原文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译文隐逸世间的贤者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和降低自己的志向,不玷辱自己的人格,大概就是伯夷叔齐吧!”说“柳下惠、少连,虽然降低自己的志向,人格遭到侮辱,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不过如此罢了。”说“虞仲、夷逸避世隐居,放言高论,洁身自好,行为主张灵活权变。我和这些人不一样,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

解读孔子对这些人的处世方式还是赞许的,但对自己而言,就不一定非得向他们那样。“无可无不可”体现了孔子处世的灵活。

原文18.9***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táo)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去了齐国,第二乐师干去了楚国,第三乐师缭去了蔡国,第四乐师缺去了秦国,打鼓乐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摇小鼓的乐师武到了汉水地区,少师阳、击磬的襄去了沿海地区。

解读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环境昏暗,礼崩乐坏,人才都流失了。

原文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译文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疏远自己的亲族,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老朋友、老下属没有大过失,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解读宽以待人,这也是成事之道。

原文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kuò)、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guā)。

译文周代有八位名士:伯达、伯适、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解读已不可考。周初一妇人,连生四胎,每胎双生,故以伯仲叔季排列。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