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在哪个地方_大禹治水在哪个地方治的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2 0
  1. 大禹是什么地方的人?他都是在什么地方治水?
  2. 大禹治水,为什么多在黄河淮河地区?
  3. 大禹治水从哪里开始
  4. 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
  5. 大禹治水主要是那条河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流域。

传说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水方法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大禹治水在哪个地方_大禹治水在哪个地方治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感人传说。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因为治水有功,舜传位给禹。后来,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禹便被称为“夏宗神”。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所体现的精神:

1、公而忘私精神

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劳而忘身,率先垂范,始终奋战在治水的第一线这体现出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崇高品质,体现了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2、民族至上精神

大禹治水成功后使更多的部落和部族的生命,财产和耕地,山林免于被洪水卷走,对形成一个统一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禹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推动者和领导者,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历史跃进,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基础。

3、民为邦本的精神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施与饥民粮食和肉类,如果一个地区食物缺乏,就从食物多的地区调入,从而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治水成功后,大禹兴建水利,开垦土地,植谷种粮,栽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这就是大禹治水的最高境界,成为后世治国思想的核心。

4、科学创新精神

大禹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研究出治水的规律和方法,创造发明了测量工具,提出了疏川导滞的疏浚排洪治水的总体策略,这种顺其自然,***用疏导的方法包含着丰富的因势利导的科学精神。

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大禹是什么地方的人?他都是在什么地方治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着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遗迹。在悠久的历史中,很多的故事已经湮没在漫长的光阴里,或者再无消息,或者成为传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他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的华夏子孙。在作为黄帝古都的迁安,也流传着大禹曾在此处治水的故事和传说,在有心人的挖掘中,在这片土地上延展。

说起大禹治水,先要简单介绍一下那个故事。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大禹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就发生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而迁安,正是黄帝古都。在迁安,流传着一种说法,说迁安归口的口子是大禹所凿开。

巧合的是,滦河改道的时间恰好是在大禹时期。滦河在三千年前从迁西县城流入还乡河。在《海河志通讯》第二期上的文章《滦河下游主河道历史迁徙考略》中说,滦河改道的时间约三千年前至一万年,文中提到滦河曾由迁西县大黑汀向南经‘照燕洲弃谷’、南观、岩口、邱庄、左家坞,流经现今的还乡河,于丰润出山口进入丰润、玉田平原。

滦河改道,是人工所为。滦河改道是由迁西县城向东,经由迁西、迁安交界归口(现名龟口)向南。曾有地质专家表示,从迁西县城到归口滦河这段古时候是一处湖泊。根据这一地区曾是湖泊的线索,再结合湖岸、湖底处发掘出来的文化遗址所处的年代,可以判断出滦河改道的年代,恰是大约四千年前的大禹时代。

黄帝古都,人工改道,这是巧合还是真实的故事?再来看看《淮南子·人间训》中所说的:禹凿龙门,劈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地。在迁西东北角,清河流过的大岭寨北大岭寨口处还有古人凿开的传说。迁西有个地方名叫尹庄,而伊和尹古代为一个字。

滦河原走今还乡河古道,后改道流向迁安。在那一带,流传着累死黄龙,笑死龟(夔)的传说。传说古时有黄龙和龟打赌,说它可以用角把挡住滦河去路的山岭豁开一个大口子,让河水通过。龟说它不信,于是黄龙猛地用角一挑,山岭顿时裂开一个大口子,滦河从南(去还乡河方向)转头向东。从此,滦河开始流向迁安。但是,黄龙却因为这一撞累死了,龟见状,哈哈大笑,居然笑死了。这个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而在写有大禹治水的《允南解》中说:禹治淮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迅雷,石号木鸣,土伯拥川,天老肃兵,功不能兴。禹怒,召集百灵,授命夔龙,桐柏千君长稽首 *** 。夔和龙是禹手下的大臣,与黄龙和龟极为相像。

此外《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木、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而滦河,唐之前叫濡水;唐朝时改濡为滦。这滦字,也与栾树有关。栾树,生长在长城两侧,尹庄一带也有栾树。在归口南面,有座山名为挂云山,属燕山余脉,每逢春、秋两季,山峰周围云雾缭绕,在夏季经常出现山顶烈日当空,山腰浓云翻卷,山脚大雨倾盆的景象。便有挂云山带帽,暴风雨就到的谚语,便也印证了云雨之山之说。而赤石,就是红色的石头。燕山古时也称炎山,而在迁安一带也有红石峪、红山、大红山、血石岭等地名。在迁安一些地方走访,还有一些老人听祖辈说过,归口是大禹开凿出来的。

若是再仔细地研究,在迁安、迁西一带,还有很多的地名、故事和传说都与大禹治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真相已经在漫长的时光里模糊了模样,只留下无数的可能让后人研究仰望。无论大禹治水之地在哪里,无论这片土地上究竟有没有他的足迹,水患得治,百姓安居,在人与自然不断磨合的故事里,始终有着那么一个坚实伟岸的身影,矗立在炎黄子孙的心头。

大禹治水,为什么多在黄河淮河地区?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出生于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县)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大禹治水从哪里开始

大禹治水,为什么多在黄河淮河地区??@上官皖儿

上善若水,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总结的对水的最高评价。而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当得到同样的称颂。

远古洪荒,大水茫茫,夏禹***,大禹治水,足遍天下。大禹治理了天下***的水患,成就了千秋伟业。

大禹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还是黄帝的后代。大禹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有文字记载,在尧舜时期,中原大水浊浪滔天,浸满四野,丘陵平川,一片汪洋,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人民,尧帝命大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鲧***用堵的方法来治水,在京都周围筑起了数百里的大堤。大堤虽然暂时堵住了洪水,但时间一长,洪水将大堤冲垮,形成了更大的水灾。尧帝见此大怒,遂将鲧杀死。

大禹的父亲被杀后,尧帝便命大禹治理水患。大禹接受任务后,认真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和教训,制定了一套“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出发,从治本出发,因地制宜,以疏为主,疏堵并用”的治水方针,深得尧帝赏识。此后,大禹便带领着伯益、后稷、应龙等助手和勘探设计人员,踏上了艰苦而漫长的治水之路。

但,据史料记载,上官皖儿发现,大禹治水的辉煌足迹和传说故事,多在黄淮一带。诸如三门峡的形成,鱼跃龙门,寿州禹临寺避雨,凤台县斧劈鞭打峡山口,蚌埠怀远县的禹王宫、禹娶、禹会……

先说说大禹治水遗迹,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得知,这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而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那个时候,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辑说,大禹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我们今天的华北平原,大约在260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黄河之水从黄土高原一泻千里,带着大量的泥沙从嵩山入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泥沙填平了阜阳,填平了亳州、宿州、淮阴,又填平了商丘、菏泽。大量的泥沙阻挡了黄河水南下东流,只能被迫往北进入渤海湾。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渤海湾的沧州、德州、衡水也被填平了。泰山南北形成了一片广袤、肥沃的大平原。大约在7300年前,华夏族祖先的一支族群来到淮水中游的涂山生活(双墩文化遗址),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涂”这个字。

据尚书?禹贡所载,禹从黄河孟津依太行山脚往东北引水入漳水至沧县入渤海。历经八个春秋,黄河水终于被驯服了,淮河流域的人民终于不再被黄河水侵害了直至汉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濮阳决口,经巨野由泗水再次入淮,历2000年,大禹居功至伟。

当时,黄河水不入淮了,但是,淮河入海的水道已经没有了。淮河流域涂山氏族及其他部族在禹的领导下又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疏淮入海工程中。据尚书?禹贡所载,禹导淮至盱眙,经淮阴达涟水入海。淮水入海工程使淮北平原的沃土再次成为华夏人民的乐园。

淮水入海了,但,上游来的淮水又在凤阳山被阻,积蓄在涂山之南。要想把淮水排出,就必须开辟新的水道,有成功的希望吗?很多人认为禹劈涂山导淮水北流是神话传说,以当时的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涂山主峰与现在的荆山之间有一条约600米乘600米的山冲,在这个山冲里,也就是现在的荆涂大桥的上游,两座山是相连的。它的平均尺寸大约是底宽300米,长600米,高60米,土石方量大约是540万方。如果开挖200米宽的水道,大约是180万方,说多不多,但也不少,尤其是没有钢铁工具的时代。

那么,涂山所在的淮河是不是洪水冲刷而形成的呢?其实,在没有人类引导的情况下不太可能。一是洪水可以绕涂山而过,二是落差太小,几乎没有什么冲击力。那么,是不是天然的河道呢?也不像是天然的。两座山有明显相连的脉像和开凿的痕迹,河床上也散落着大量的花岗岩碎石,因此,涂山淮河是自禹开始及后人多次开凿而形成的。

在帝尧七十二年(舜摄政),禹奉命治水(三十岁)。帝尧八十年,禹疏黄河入海成功。舜巡视天下,分天下为十二州。大封功臣为诸侯,统帅各部族。封禹于夏(今禹县),赐姒姓,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是为夏后氏之始祖。 禹从一个被迫顶父治水的贵族青年,成为华夏族的治水英雄,成为征服苗人及诸侯的王者,成为华夏第一王朝的实际开创者!

劈山导淮,娶涂山氏女,生启,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会诸侯于涂山,可见,淮河明珠蚌埠是禹生活战斗的根据地,蚌埠是禹会诸候于涂山,持玉帛者万国;“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发生地。

“而对于寿州来说,水是绕不开的话题,历史上因水而兴,因水而灾,不可计数,而寿州古城恃水而据,成为古人营建城垣的奇观和典范。”著名记者、作家淮君总编说,寿州城北依八公山,环淝濒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有“水漫石狮头,水从孤山流”之说。

寿州城墙与北门大桥上石狮子齐高,石狮子又与淮河孤山口一致,淮河涨水,涨至石狮,淮水便会经孤山口泻下而城中无虞,故石狮头成为古城防洪的水文标志。这可是简单中蕴藏的大智慧,不能说不与大禹曾经在此治水而留下的启示有关。

?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文/上官皖儿,又名上官皖,别署淮南九公,陛楼阁主人,著名新闻人、书画家、作家)

敬请关注>>上官皖儿游遍#中国古城古镇#系列报道?上官皖儿世界巡回展演阅历地动态纪实

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

大禹治水”从冀州开始,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治水的过程: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主要是那条河

大禹治水的水指的是黄河。

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五帝时期,黄河流域水患特别严重,百姓经常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庄家更是颗粒无收,正因如此,治理黄河水患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到了尧舜时期,黄河流域流水情况更加不稳定,已经到了不可不治的状况了,尧派遣鲧(大禹的父亲)负责治理洪水灾害,鲧***取障水法,在河岸两旁建立堤坝,也就是把水堵住,水高一寸堤坝就建高一寸。

结果治标不治本,一旦决堤,危害更严重,九年的治理不但没有改善,反而加重了,舜继位后就把鲧流放了。

后又任命禹治理黄河水患,大禹有了前车之鉴,***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前期工程极大,但是效果却很显著,不断的疏通河道,甚至自行开挖河道,经过13年的治理,水患终于有所好转,乃至以后都可以得到控制。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13年,3次经过家门都没顾得上进门看一看。第一次经过家门口,他听到自己新生的儿子正在呱呱啼哭,妻子由于生产的痛苦也正在***,他的助手都劝他进去看看。

禹也多想进去看一眼啊,可是他有要紧的事要办,怕耽误工作,硬是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禹的儿子已经能叫爸爸了。

小家伙在妈妈怀里使劲叫着爸爸,禹只是深情地向妻儿挥挥手就过去了。第三次,禹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十多岁,他跑过去要把爸爸往家里拉,禹抚摸着儿子的头,叫儿子转告妈妈,等治好水后再团圆,又匆匆地离开。

13年后,禹历经千难万险,开沟修渠,终于战胜了洪水的灾害,促进了农业发展,使百姓能安居乐业。禹因为治水有功,被舜立为君位的继承人,成了夏朝的第一个君主,所以历史上称他为夏禹或大禹。

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黄河.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