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如手足是什么修辞手法,亲如手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2 0
  1. 有哪些四个字的好词?
  2. 宛如一位恬静温柔的少女,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 反问和设问是不是修辞手法?别复制啊!

简介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特点比喻  1、定义  

亲如手足是什么修辞手法,亲如手足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

⑵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⑶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⑷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作用  

⑴化平淡为生动;⑵化深奥为浅显;⑶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象,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⑴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语言、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将什么赋予生命,生动形象地写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

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杜甫

⒊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⑵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例句:

⒈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⒉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⒈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⑴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⑵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⑶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时注意问题

⑴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⑵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⑶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  又称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将什么与什么比较,突出了什么。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⑴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⑵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⑶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⑷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⑸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⑴: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⑵: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⑶: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编辑本段修辞举例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拟物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夸张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借代  目不识丁 披坚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人不犯我,我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文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画上荷画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顶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有哪些四个字的好词?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语、联想、通感、双关、顶真、互文、回环、移情、拈连、比拟、并提、错综等。

扩展资料:

一、比喻简介: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二、拟人简介: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三、借代简介: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

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四、夸张简介: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五、对偶简介: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比喻

百度百科拟人

百度百科借代

百度百科夸张

百度百科对偶

宛如一位恬静温柔的少女,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铁面无私 执法如山 见义勇为 仗义执言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

扶危济困 排忧解难 光明磊落 照人肝胆 唯才是举 任人唯贤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鱼目混珠 滥于充数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东施效颦 邯郸学步 掩耳盗铃 买椟还珠 螳臂挡车 蚍蜉撼树

门庭若市 熙熙攘攘 人山人海 万人空巷 车水马龙 人来人往

比肩继踵 项背相望 座无虚席 济济一堂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卧薪偿胆 埋头苦干 目不转睛 手不释卷

夜以继日 通宵达旦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

势如破竹 锐不可当 摧枯拉朽 锇虎吞羊 披荆斩棘 乘风破浪

容光焕发 慷慨激昂 自力更生 发奋图强 言行一致 口是心非

不卑不亢 奴颜婢膝 春风得意 神***飞扬 意气风发 花天酒地

以理服人 蛮不讲理 大公无私 营私舞弊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焕做一新 百废俱兴 千帆竟发 万马奔腾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人寿年丰 垂头丧气 艰苦朴素

不攻自破 无懈可击 不甘示弱 自暴自弃 不急之务 当务之急

不劳而获 自食其力 不求甚解 寻根究底 不期而遇 失之交臂

漫山遍野 铺天盖地 十冬腊月 冰天雪地 痛不欲生 呼天抢地

众志成城 开天辟地 叱咤风云 顶天立地 兴高***烈 欢天喜地

心花怒放 眉开眼笑 妙趣横生 哄堂大笑 心领神会 嫣然一笑

前仰后合 捧腹大笑 曲意逢迎 胁肩谄笑 转悲为喜 破涕为笑

满腔热忱 无动于衷 据理力争 理屈词穷 持之以恒 有始无终

突飞猛进 固步自封 语重心长 冷嘲热讽 古道热肠 冷酷无情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耀武扬威 自鸣得意 见异思迁 三心二意

尽心竭力 全心全意 白壁微瑕 差强人意 肝胆相照 诚心诚意

积少成多 细水长流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自力更生 按劳取酬

精打细算 开源节流 安居乐业 应有尽有 丰衣足食 乐以忘忧

飘洋过海 劈风斩浪 海沸山摇 变幻无常 指挥若定 气宇昂昂

化险为夷 遇难呈祥 奇珍异宝 有来无往 心悦诚服 绝域殊方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视死如归 奋不顾身 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先人后已 舍已为人 出类拔萃 卓尔不群 永垂不朽 万古长存

旗开得胜 马到成功 胜券在握 成竹在胸 再接再厉 直捣黄龙

人多势众 气贯长虹 背水一战 一决雌雄 穷途末路 日暮途穷

志同道合 同心协力 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休戚相关 生死相依

取长补短 集思广益 无微不至 体贴入微 抑强扶弱 急公好义

亭台楼阁 富丽堂皇 周梁画栋 古色古香 别有洞天 不同凡响

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湖光山色 重峦叠嶂 举世闻名 盖世无双

废寝忘食 十载寒窗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一览成诵 一目十行 下笔成文 出口成章 语惊四座 才辩无双

翻然悔悟 迷途知返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弃旧图新 改恶从善

浪子回头 洗心革面 负荆请罪 开诚相见 蚁穴溃堤 防微杜渐

博闻强记 家学渊源 栉风沐雨 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 犯颜极谏

飞来横祸 来白之冤 忍辱含垢 大笔如椽 鸿篇巨制 藏之名山

风流潇洒 气宇轩昂 温文尔雅 仪态万方 神***奕奕 满面红光

威风凛凛 相貌堂堂 风度翩翩 落落大方 处之泰然 习以为常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桃红柳绿 芳草如茵 汗流浃背 烁石流金

秋高气爽 万里无云 风雪交加 滴水成冰 岁月如流 尺璧寸阴

汹涌澎湃 无边无垠 气象万千 波光粼粼 水中捞月 海底捞针

排山倒海 雷霆万钧 一泻千里 桀骜不驯 人定胜天 旋乾转坤

多才多艺 巧夺天工 琴棋书画 无所不通 高山流水 炉火纯青

棋逢对手 虎斗龙争 笔走龙蛇 一气呵成 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头头是道 娓娓而谈 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 理直气壮 侃侃而谈

胡言乱语 无稽之谈 海阔天空 无所不谈 拾人牙慧 老生常谈

高朋满座 宾客盈门 一见如故 一见倾心 情投意合 心心相印

相见恨晚 交浅言深 形影不离 难舍难分 情同骨肉 十指连心

一望而知 一目了然 得心应手 左右逢源 言简意赅 要言不烦

开宗明义 开门见山 胸有成竹 意在笔先 浮想联翩 文思如泉

1. 描写老师的成语:德高望重 为人师表 因材施教 良师益友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良师益友 桃李满天下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循循善诱 潜移默化 和蔼可亲 无微不至

2. 形容关系亲密的成语: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亲如手足 情同手足 一见如故 不分彼此 推心置腹 心心相印

3. 描写月亮的成语:明月清风、春花秋月、浩月千里、风清月朗 、皓月当空 ***东升

4.描写秋天的成语: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 一叶知秋 秋风萧瑟、秋雨绵绵、秋风习习

5. 形容人聪明的成语: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 一鸣惊人 足智多谋 才华横溢 出类拔萃

6. 描写建筑物的成语:亭台楼阁、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别有洞天、鳞次栉比 金碧辉煌 高楼大厦

7. 形容人很多的成语: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门庭若市、高朋满座、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水泄不通、人声鼎沸、络绎不绝、举袖为云、挥汗如雨

8. 描写花的成语:花团锦簇、繁花似锦、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迎风吐艳、万紫千红、姹紫嫣红、五颜六色、含苞欲放、百花齐放、五彩斑斓、

9. 来源于寓言故事: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掩耳盗铃、滥竽充数、亡羊补牢

10.来源于神话故事: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哪吒闹海

11.来源于历史故事:四面楚歌、纸上谈兵、背水一战、负荆请罪、卧薪尝胆、洛阳纸贵

12.冬天景色的成语:数九寒冬、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鹅毛大雪

13.描写雪景的成语:鹅毛大雪、粉妆玉砌、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大雪初霁

14.春天景色的成语:鸟语花香、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桃红柳绿、春色满园、春意盎然

15.描写心情高兴的成语: 喜上眉梢、兴高***烈、眉飞色舞、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心花怒放

16.描写山水的成语: 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17.描写医术高明的成语:妙手回春、华佗再世、扁鹊重生、悬壶济世、杏林高手

18.关于爱国的成语:精忠报国 以身许国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保国安民 尽忠报国 爱国如家 为国捐躯 碧血丹心 忧国忧民

19.表示颜色多的成语: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 五颜六色 五光十色 姹紫嫣红 万紫千红 多姿多彩 色彩斑斓 绚丽多彩 花红柳绿 流光溢彩

20.形容勤奋学习的成语:发愤忘食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凿壁偷光 不耻下问 废寝忘食悬梁刺股

21.形容名气大的成语:举世闻名 无人不晓 妇孺皆知 远近闻名 名扬四海 家喻户晓 大名鼎鼎 饮誉天下

22.描写景色的成语:风和日丽 山光水色 草长莺飞 山明水秀 明月清风 奇花异草 鸟语花香 花红柳绿 姹紫嫣红 一碧千里 江山如画 鱼米之乡

23.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转瞬即逝 瞬息万变 光阴似箭 阪上走丸 不***思索 昙花一现 白驹过隙 弹指一挥间

24.含对联的成语:一身正气 ,两袖清风;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守株待兔,缘木求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洗心革面,脱胎换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苦中作乐,忙里偷闲;

国泰民安,人寿年丰

25.末尾是“人”的成语:一鸣惊人 盛气凌人 下里巴人 以貌取人 血口喷人

怨天尤人 悲天悯人 平易近人 暗箭伤人 目中无人 旁若无人 睹物思人 仗势欺人 咄咄逼人 息事宁人 以理服人 先发制人 舍己救人

26关于诚信的成语:抱诚守真 一言九鼎 赤诚相待 金口玉言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27.形容有学问的成语: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 满腹经纶 著作等身

28.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云南石林 长江三峡 桂林山水 吉林雾凇

29.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清螺”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诗豪)描写洞庭湖的诗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30.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百花争艳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湖光山色 跋山涉水 亭亭玉立 生机勃勃

千姿百态 花枝招展 姹紫嫣红 连绵不断 莽莽苍苍 无边无际 江山如画

汹涌澎湃 锦绣河山 崇山峻岭 高耸入云 巍然屹立 赤日炎炎 繁星闪烁

皓月当空 花好月圆 群星灿烂 旭日东升 阳光明媚 艳阳高照 冰雪消融

草长莺飞 春光明媚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 春色宜人 落叶纷纷 鸟语花乡

秋高气爽 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 银装素裹 莺歌燕舞 雨后春笋 白雪皑皑

情不自禁 雪中送炭 助人为乐 恍然大悟 言行不一 无能为力 遵纪守法

举目无亲 日新月异 山清水秀 丰富多彩 万紫千红 和风细雨 成千上万

千军万马 名胜古迹 取长补短 拔苗助长 川流不息 出生入死 一心一意

二话不说 三言两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 八面玲珑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十全十美

百发百中 千钧一发 万马奔腾 万众一心 赏心悦目 鼠肚鸡肠 忍俊不禁

懦弱无能 理屈词穷 刻骨铭心 急中生智 顾此失彼 刚正不阿 肝胆相照

干脆利落 滴水穿石 出类拔萃 不翼而飞 不识好歹 不可思议 冰清玉洁

安分守己 你死我活 棋逢对手 旗鼓相当 难解难分 龙争虎斗 旗鼓相当

罪有应得 天罗地网 作恶多端 罪魁祸首 罪大恶极 自作自受 自食其果

自投罗网 仗势欺人 张牙舞爪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明知故犯 弄虚作***

老奸巨滑 狼狈为奸 局功自傲 酒囊饭袋 惊慌失措 惊弓之鸟 画蛇添足

华而不实 害群之马 鬼鬼祟祟 飞黄腾达 低三下四 得意扬扬 胆大包天

吹毛求疵 臭味相投 自不量力 不义之财 别有用心 变本加厉 抱头鼠窜

拔苗助长 足智多谋 虚怀若谷 拾金不昧 前赴后继 名列前茅 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临危不惧 宽宏大量 坚忍不拔 艰苦朴素 急中生智 顶天立地

德高望重 德才兼备 彬彬有礼 自知之明 知书达礼 雪中送炭 同甘共苦

铁面无私 挑拨离间 实事求是 目中无人 刻舟求剑 斤斤计较 集思广益

混淆是非 哗众取宠 和颜悦色 高瞻远瞩 不闻不问 不了了之 不可思议

省吃俭用 倾家荡产 节衣缩食 好逸恶劳 丰衣足食 一板一眼 有始有终

循序渐进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千辛万苦 勤勤恳恳 目不转睛 名列前茅

虎头蛇尾 废寝忘食 各抒己见 各尽所能 博学多才 心旷神怡 心满意足

心烦意乱 心惊胆战 心花怒放 情不自禁 半信半疑 不***思索 自言自语

异口同声 一言难尽 吞吞吐吐 落落大方 神***奕奕 生龙活虎 生机勃勃

眉清目秀 虎背熊腰 亭亭玉立 白发苍苍 不劳而获 首屈一指 虎口余生

形影不离 风调雨顺 瓜熟蒂落 纵横交错 鸦雀无声 循序渐进 喜闻乐见

水落石出 日久天长 千变万化 莫名其妙 风驰电掣 大海捞针 长年累月

崇山峻岭 络绎不绝 晨光微熹 暮色降临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自吹自擂

无可奈何 丰富多腔 无忧无虑 龇牙咧嘴 大惑不解 一目十行 两全其美

五湖四海 六神无主 十拿九稳 众星拱月 奇珍异宝 手舞足蹈 炯炯有神

反问和设问是不是修辞手法?别***啊!

老师想要的答案是: 拟人 陷阱回答为: 暗喻,隐喻 拟物 等等 其实这些概念你最好自己思考区分一下。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 ,你就知道老师在考什么。 以下是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希望你读一下。

语文修辞手法列举如下: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反问,引用,等 特殊性描写方法: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比喻

1、定义 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例如: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 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 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 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5、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1)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3)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6、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 拟人修辞手法

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春》 朱自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 朱自清 (2)拟物(借物喻人):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淀》孙犁)

夸张

 1.定义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食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3.夸张的用法 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4.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必须合乎情理,不能脱离生活的基础和依据。 (2)夸张和真实要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就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3)夸张要注意应用的场合。严肃的汇告 、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文体,不宜使用夸张 的修辞。

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借喻与借代辨析 第一, 看本体和客体之间是否有相似性,没有相似性的肯定不是借喻。 如“旌旗十万斩阎罗”“南国烽烟正十年”中“旌旗”“烽烟”到底是借喻还是借代用法呢? 先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只要想一想就可以知道,“旌旗” 和“军队”,“烽烟”和“战争”之间没有任何相似性,因此可以判断这两词的用法不是借喻。 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有相关性,借代用法就是借用和本体相关的事物来代指这个本体。古代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时都举着自己特有的旗帜,旗帜既用来区分敌我,又用来指明军队前进的方向。因此可以用旌旗来代指军队。“旌旗十万”即“十万旌旗”。“旌旗”不能发出“斩”的动作,能发出“斩”的动作的肯定是人,所以“十万旌旗”指“十万军队”。同理,古代一遇敌人侵犯,边境就燃狼烟报警,所以“烽烟”“狼烟”俨然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南国烽烟正十年”就是“南国战争正十年”。 第二, 看能否转换成明喻,能转换成明喻的是借喻, 不能转换成明喻的肯定不是借喻。 “旌旗十万斩阎罗”一句如果是借喻用法,“旌旗”是喻体,“军队”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军队像十万旌旗一样斩掉了阎罗”,显然不成句子。同理,***设“南国烽烟正十年”运用的是借喻手法,那么“烽烟”是喻体,“战争”是本体,转换成明喻就成了“南国的战争像烽烟一样整整十年”,显然不成句子。因此可以断定以上两句不是借喻用法。 第三,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是借喻用法,也可以是借代用法。那么如何辨别呢?这时就要看与客体相应的词语是否***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喻是以此喻彼,重在喻,因此与客体(喻体)相关的词语必须***取相应的比喻说法;借代是以此代彼,重在代,因此与客体(借体)相应的词语不必改成与之相应的说法。请看下面两例。 〔A1〕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借喻) 〔A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 (借代) 〔B1〕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借喻) 〔B2〕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借代) 上面两组中A1、B1都是借喻。A1中客体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吃尽”“血肉”。由“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是通顺的可知,“毒蛇猛兽”与“吃尽”“血肉”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A2中客体也是“毒蛇猛兽”,与它相应的动宾词是“榨尽”“血汗”。由“毒蛇猛兽榨尽了我们的血汗”不通顺可知,其“毒蛇猛兽”与“榨尽”“血汗”不是一个和谐的主谓宾关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和谐表明不与本体相关,是比喻;客体所在的语境主谓宾不和谐表明与本体才能相关,是借代。 第二组更明确。“大白熊呲牙咧嘴向我扑来”,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非常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是一个整体,而在主体做主语的句子中未必是一个整体。“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其中客体“大白熊”与后面词语不和谐,表明在客体做主语的句子中不是一个整体;只有换上本体――那个称为“大白熊”的人――与后面词语才和谐,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前者是比喻,后者是借代。 “巾帼不让须眉”,单单用客体“巾帼”“须眉”表达为“头巾、发饰不让眉毛、胡须” 肯定不通;“她希望长大后当白衣天使”,“白衣天使”单用客体表达为“她希望长大后当社会上白衣服的天使之神”也不通。“买一瓶洋河”“大金牙也在看《史记》”“红领巾们越干越欢”也是如此。 用这种方法来解释“杨二嫂”“圆规”那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再清楚不过的。“圆规又讲话了”“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后一个“圆规”与“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极不和谐,分明是借代。

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藤野先生》)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 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联想

也同想象. 作用:使事物生动化 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例如:河中的水流动着,城中的爱也流动着

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 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 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 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 觉相互沟通。

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 即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 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例句:友情是花,引来群群之蝶。 友情是蝶,两人翩翩起舞。 友情是舞,舞出***之火。 友情是火,永恒地在燃烧。 梦想是翅,飞翔永恒蓝天。 梦想是天,遮住茫茫大海。 梦想是海,还是小船悠悠。 梦想是船,海上乘风破浪。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 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 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例如: 秦时明月汉时关 烟笼寒水月笼沙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主人下马客上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在阅读古代散文作品时,对于一些运用互文手法的句子,如果不进行仔细的思索和体味,往往容易忽略过去。 例如: (1)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意为:“她微微一笑就迷惑了阳城、下蔡所有的公子哥儿。” (2) 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如宿构。(《文心雕龙·神思》)意为:“曹植、王粲铺上纸拿起笔写作时,就象事先写好了背出来一样。” (3) 齐魏徭戍,荆韩召募。(李华《吊古战场文》)齐魏荆(楚)韩等战国时期君王为徭役守边而招募兵员。” (4)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意为:“凶暴的差吏来到我们村 里,到处叫嚷喧哗,到处骚扰百姓。”这里的“东西南北”泛指“各处”。 (5)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岳阳楼记》)意为:“不因外物的影响而悲哀欢喜,也不因为个人处境 好坏而欢欣悲伤。”

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移情

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 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 存在的特 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 体, 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 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 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 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 759 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 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 移到露色和月光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 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 使事人一体,从而 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 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 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 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 用移情修辞手法, 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例③ 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 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 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 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 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 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 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 ;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拈连 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 例子(1):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 例子(2):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李煜 例子(3):你别看我耳朵聋,我的心并不聋啊!......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比喻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拟人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夸张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一日千里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披星戴月 口诛笔伐 口蜜腹剑 山珍海味 山重水复

借代

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比拟

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反复

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反问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双关

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人不犯我,我不。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回文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画上荷画

顶针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反问和设问都是修辞手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例句: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表达某些内容的重要性,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够引起人的注意;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句: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以下: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等。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互喻、较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