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合道解是什么肖,反经合义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2 0
  1. 形容违背通常的道理的词语是什么?
  2. 合()合()四字成语
  3. 带含有反的成语有哪些
  4. 反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5. 成语什么道
  6. 合道是什么意思
  7. 第一个倒的成语有哪些?

◎子罕篇下

 △法语之言章

 "法语之言","巽与之言",巽,谓巽顺。与他说,都是教他做好事,如"有言逊于汝志"。重处在"不改、不绎"。圣人谓如此等人,与他说得也不济事,故曰:"吾末如之何也已!"〔端蒙〕

反经合道解是什么肖,反经合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植说:"此章集注云:'法语,人所敬惮,故必从。然不改,则面从而已。'如汉帝见汲黯之直,深所敬惮,至帐中可其奏,可谓从矣。然黯论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岂非面从!集注云:'巽言无所乖忤,故必悦。然不绎,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如孟子论太王好色、好货,齐王岂不悦。若不知绎,则徒知古人所谓好色,不知其能使'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徒知古人所谓好货,不知其能使'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先生因曰:"集注中举杨氏说,亦好。"〔植〕

 三军可夺帅章

 志若可夺,则如三军之帅被人夺了。做官夺人志。志执得定,故不可夺;执不牢,也被物欲夺去。志真个是不可夺!〔泳〕

 衣敝缊袍章

 "衣敝缊袍",是里面夹衣,有绵作胎底。〔义刚〕

 "衣敝缊袍",也有一等人资质自不爱者。然如此人亦难得。〔泳〕

 先生曰:"李闳祖云:'忮,是疾人之有;求,是耻己之无。'吕氏之说亦近此意。然此说又分晓。"〔〈萤,中"虫改田"〉〕

 问"子路终身诵之"。曰:"是自有一般人,著破衣服在好衣服中,亦不管者。子路自是不把这般当事。" 〈萤,中"虫改田"〉问:"子路却是能克治。如'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曰:"子路自是恁地人,有好物事,犹要与众人共用了。上蔡论语中说管仲器小处一段,极好。"〔〈萤,中"虫改田"〉〕

 问:"'子路终身诵之',此子路所以不及颜渊处。盖此便是'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底意思。然他将来自诵,便是'无那无伐善、施劳'意思。"曰:"所谓'终身诵之',亦不是他矜伐。只是将这个做好底事,'终身诵之',要常如此,便别无长进矣。"又问吕氏"贫与富交,强者必忮,弱者必求"之语。曰:"世间人见富贵底,不是心里妒嫉他,便羡慕他,只是这般见识尔!"〔僩〕

 谢教问:"'子路终身诵之',夫子何以见得终其身也?"曰:"只是以大势恁地。这处好,只不合自担当了,便止於此,便是自画。大凡十分好底事,才自担,便也坏了,所谓'有其善,丧厥善'。"〔淳〕

 道怕担了。"何足以臧!"〔可学〕

 知者不惑章

 "知者不惑。"真见得分晓,故不惑。〔泳〕

 道夫问"仁者不忧"。曰:"仁者通体是理,无一点私心。事之来者虽无穷,而此之应者各得其度。所谓'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何忧之有!"〔骧〕

 "仁者不忧。"仁者,天下之公。私欲不萌,而天下之公在我,何忧之有!〔泳〕

 或问:"'仁者不忧',但不忧,似亦未是仁"。曰:"今人学问百种,只是要'克己复礼'。若能克去私意,日间纯是天理,自无所忧,如何不是仁。"〔义刚〕

 陈仲亨说"仁者不忧",云:"此非仁体,只是说夫子之事。"先生曰:"如何又生出这一项情节!恁地,则那两句也须恁地添一说,始得。这只是统说。仁者便是不忧。"〔义刚〕

 "勇者不惧。"气足以助道义,故不惧。故孟子说:"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今有见得道理分晓而反慑怯者,气不足也。〔泳〕

 或问"勇者不惧",举程子"明理可以治惧"之说。曰:"明理固是能勇,然便接那'不惧'未得,盖争一节在,所以圣人曰:'勇者不惧。'"〔焘〕

 李闳祖问:"论语所说'勇者不惧'处,作'有主则不惧'。恐'有主'字明'勇'字不出。"曰:"也觉见是如此。多是一时间下字未稳,又且恁地备员去。"因云:"前辈言,解经命字为难。近人解经,亦间有好处,但是下语亲切,说得分晓。若前辈所说,或有不大故分晓处,亦不好。如近来耿氏说易'女子贞不字'。伊川说作'字育'之'字'。耿氏说作'许嫁笄而字'之'字',言'女子贞不字'者,谓其未许嫁也,却与昏媾之义相通,亦说得有理。"又云:"伊川易亦有不分晓处甚多。如'益之,用凶事',作凶荒之'凶',直指刺史、郡守而言。在当时未见有刺史、郡守,岂可以此说。某谓'益之,用凶事'者,言人臣之益君,是责难於君之时,必以危言鲠论恐动其君而益之,虽以中而行,然必用圭以通其信。若不用圭而通,又非忠以益於君也。"〔卓〕

 行夫说"仁者不忧"一章。曰:"'勇者不惧',勇是一个果勇必行之意,说'不惧'也易见。'知者不惑',知是一个分辨不乱之意,说'不惑'也易见。惟是仁如何会不忧?这须思之。"行夫云:"仁者顺理,故不忧。若只顺这道理做去,自是无忧。"曰:"意思也是如此,更须细思之。"久之,行夫复云云。曰:"毕竟也说得粗。仁者所以无忧者,止缘仁者之心便是一个道理。看是甚么事来,不问大小,改头换面来,自家此心各各是一个道理应副去。不待事来,方始安排,心便是理了。不是方见得道理合如此做,不是方去恁地做。"〔贺孙〕恪录别出。

 蔡行夫问"仁者不忧"一章。曰:"知不惑,勇不惧,却易理会。'仁者不忧',须思量仁者如何会不忧。"蔡云:"莫只是无私否?"方子录云:"或曰:'仁者无私心,故乐天而不忧。'"曰:"固是无私。然所以不忧者,须看得透,方得。"杨至之云:"是人欲净尽,自然乐否?"曰:"此亦只是貌说。"洪庆问:"先生说是如何?"曰:"仁者心便是理,看有甚事来,便有道理应他,所以不忧。方子录云:"仁者理即是心,心即是理。有一事来,便有一理以应之,所以无忧。"恪录一作:"仁者心与理一,心纯是这道理。看甚么事来,自有这道理在处置他,自不烦恼。"人所以忧者,只是卒然遇事,未有一个道理应他,便不免有忧。"恪录一作:"今人有这事,却无道理,便处置不来,所以忧。"从周录云:"人所以有忧者,只是处未得。"〔恪〕

 方毅父问:"'知者不惑',明理便能无私否?"曰:"也有人明理而不能去私欲者。然去私欲,必先明理。无私欲,则不屈於物,故勇。惟圣人自诚而明,可以先言仁,后言知。至於教人,当以知为先。"〔铢〕时举少异。

 先生说"知者不惑"章:"惟不惑不忧,便生得这勇来。"〔植〕

 问"知者不惑"章。曰:"有仁、知而后有勇,然而仁、知又少勇不得。盖虽曰'仁能守之',只有这勇方能守得到头,方能接得去。若无这勇,则虽有仁、知、少间亦恐会放倒了。所以中庸说'仁、知、勇三者'。勇,本是个没紧要底物事。然仁、知不是勇,则做不到头,半涂而废。"〔焘〕

 或问:"'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何以与前面'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次序不同?"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此诚而明,明而诚也。""中庸言三德之序如何?"曰:"亦为学者言也。"问:"何以勇皆在后?"曰:"末后做工夫不退转,此方是勇。"〔铢〕

 或问:"人之所以忧、惑、惧者,只是穷理不尽,故如此。若穷尽天下之理,则何忧何惧之有?因其无所忧,故名之曰仁;因其无所惑,故名之曰知;因其无所惧,故名之曰勇。不知二说孰是?"曰:"仁者随所寓而安,自是不忧;知者所见明,自是不惑;勇者所守定,自是不惧。夫不忧、不惑、不惧,自有次第。"或曰:"勇於义,是义理之勇。如孟施舍、北宫黝,皆血气之勇。"人杰录云:"或曰:'勇是勇於义,或是武勇之勇?'曰:'大概统言之,如孟施舍北宫黝,皆血气之勇。'"曰:"三者也须穷理克复,方得。只如此说,不济事。"〔去伪〕

 问:"'知者不惑',集注:'知以知之,仁以守之,勇以终之。'看此三句,恐知是致知、格物,仁是存养,勇是克治之功。"先生首肯,曰:"是。勇是持守坚固。"问:"中庸'力行近乎仁',又似'勇者不惧'意思。"曰:"交互说,都是。如'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三知都是知;'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三行都是仁;'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三近都是勇。"宙。

 可与共学章

 "可与共学",有志於此;"可与适道",已看见路脉;"可与立",能有所立;"可与权",遭变事而知其宜,此只是大纲如此说。〔可学〕

 问"可与适道"章。曰:"这个只说世人可与共学底,未必便可与适道;可与适道底,未必便可与立;可与立底,未必便可与权。学时,须便教可适道;适道,便更教立去;立,便须教权去。"〔植〕

 或问:"'可与立',是如'嫂叔不通问';'可与权',是'嫂溺援之以手'?"曰:"然。"〔焘〕

 问:"权,地位如何?"曰:"大贤已上。"〔可学〕

 权,是称量教子细著。〔闳祖〕

 问:"权便是义否?"曰:"权是用那义底。"问:"中便是时措之宜否?"曰:"以义权之,而后得中。义似称,权是将这称去称量,中是物得其平处。"〔僩〕

 经自经,权自权。但经有不可行处,而至於用权,此权所以合经也,如汤、武事,伊、周事,嫂溺则援事。常如风和日暖,固好;变如迅雷烈风。若无迅雷烈风,则都旱了,不可以为常。〔泳〕

 苏宜久问"可与权"。曰:"权与经,不可谓是一件物事。毕竟权自是权,经自是经。但非汉儒所谓权变、权术之说。圣人之权,虽异於经,其权亦是事体到那时,合恁地做,方好。"〔植〕(时举同)

 "可与立,未可与权",亦是甚不得已,方说此话。然须是圣人,方可与权。若以颜子之贤,恐也不敢议此。"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而今人才磨便磷,才涅便缁,如何更说权变?所谓"未学行,先学走"也。〔僩〕

 先生因说:"'可与立,未可与权',权处是道理上面更有一重道理。如君子小人,君子固当用,小人固当去。然方当小人进用时,猝乍要用君子,也未得。当其深根固蒂时,便要去他,即为所害。这里须斟酌时宜,便知个缓急深浅,始得。"或言:"本朝人才过於汉唐,而治效不及者,缘汉唐不去攻小人,本朝专要去小人,所以如此。"曰:"如此说,所谓'内君子,外小人',古人且胡乱恁地说,不知何等议论!永嘉学问专去利害上计较,恐出此。"又曰:"'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其谊,则利自在;明其道,则功自在。专去计较利害,定未必有利,未必有功。"〔宇〕

 叔重问:"程子云:'权者,言称锤之义也。何物以为权?义是也。然也只是说到义。义以上更难说,在人自看如何。'此意如何看?"曰:"此如有人犯一罪,性之刚者以为可诛,性之宽者以为可恕,概之以义,皆未是合宜。此则全在权量之精审,然后亲审不差。欲其权量精审,是他平日涵养本原,此心虚明纯一,自然权量精审。伊川常云:'敬以直内,则义以方外;义以为质,则礼以行之。'"〔时举〕

 问经、权之别。曰:"经与权,须还他中央有个界分。如程先生说,则***分矣。程先生'权即经'之说,其意盖恐人离了经,然一滚来滚去,则经与权都鹘突没理会了。"又问:"权是称锤也。称衡是经否?"曰:"这个以物譬之,难得亲切。"久之,曰:"称得平,不可增加些子,是经;到得物重衡昂,移退是权,依旧得平,便是合道,故反经亦须合道也。"〔焘〕

 问经、权。曰:"权者,乃是到这地头,道理合当恁地做,故虽异於经,而实亦经也。且如冬月便合著绵向火,此是经。忽然一日暖,则亦须使扇,当风坐,此便是权。伊川谓'权只是经',意亦如此。但说'经'字太重,若偏了。汉儒'反经合道'之说,却说得'经、权'两字分晓。但他说权,遂谓反了经,一向流於变诈,则非矣。"〔义刚〕

 用之问:"'权也者,反经而合於道',此语亦好。"曰:"若浅说,亦不妨。伊川以为权便是经。某以为反经而合於道,乃所以为经。如征伐视揖逊,放废视臣事,岂得是常事?但终是正也。"〔贺孙〕

 或问:"伊川云:'权即是经。'汉儒云:'反经合道。'其说如何?"曰:"伊川所说权,是说这处合恁地做,便是正理,须是晓得他意。汉儒语亦未十分有病,但他意却是横说,一向不合道理,胡做了。"又曰:"'男女授受不亲',是常经合恁地。'嫂溺,援之以手',亦是道理合恁地,但不是每常底道理了。譬如冬月衣裘附火,是常理也。忽然天气做热,便须衣夹挥扇,然便不是每常底常理了。公羊就宋人执祭仲处,说得权又怪异了。"又曰:"经是已定之权,权是未定之经。"〔义刚〕

 吴伯英问:"伊川言'权即是经',何也?"曰:"某常谓不必如此说。孟子分明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权与经岂容无辨!但是伊川见汉儒只管言反经是权,恐后世无忌惮者皆得借权以自饰,因有此论耳。然经毕竟是常,权毕竟是变。"又问:"某欲以'义'字言权,如何?"曰:"义者,宜也。权固是宜,经独不宜乎?"〔壮祖〕

 问:"经、权不同,而程子云:'权即经也。'"曰:"固是不同:经是万世常行之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大概不可用时多。"又曰:"权是时中,不中,则无以为权矣。"〔赐〕

 或问:"'反经合道'之说,程先生不取,乃云'不必说权,权即是经',如何?"曰:"某常以为程先生不必如此说,是多说了。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也。道是个统体,贯乎经与权。如程先生之说,则鹘突了。所谓经,众人与学者皆能循之;至於权,则非圣贤不能行也。"〔焘〕

 或有书来问经、权。先生曰:"程子固曰:'权即经也。'人须著子细看,此项大段要子细。经是万世常行之道,权是不得已而用之,须是合义也。如汤放桀,武王伐纣,伊尹放太甲,此是权也。若日日时时用之,则成甚世界了!"或云:"权莫是中否?"曰:"是此一时之中。不中,则无以为权矣。然舜禹之后六七百年方有汤;汤之后又六七百年方有武王。权也是难说。故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到得可与权时节,也是地位太煞高了也。"〔祖道〕

 或问经与权之义。曰:"公羊以'反经合道'为权,伊川以为非。若平看,反经亦未为不是。且如君臣兄弟,是天地之常经,不可易者。汤武之诛桀纣,却是以臣弑君;周公之诛管蔡,却是以弟杀兄,岂不是反经!但时节到这里,道理当恁地做,虽然反经,却自合道理。但反经而不合道理,则不可。若合道理,亦何害於经乎!"又曰:"合於权,便是经在其中。"正甫谓:"'权、义举而皇极立',权、义只相似。"曰:"义可以总括得经、权,不可将来对权。义当守经,则守经;义当用权,则用权,所以谓义可以总括得经、权。若可权、义并言,如以两字对一字,当云'经、权举'乃可。伊川曰:'惟义无对。'伊川所谓'权便是经',亦少分别。须是分别经、权自是两物;到得合於权,便自与经无异,如此说乃可。"〔恪〕

 问:"'可与立',如何是立?"曰:"立,是见得那正当底道理分明了,不为事物所迁惑。"又问:"程子谓'权只是经',先生谓:'以孟子援嫂之事例之,则权与经亦当有辨。'莫是经是一定之理,权则是随事以取中;既是中,则与经不异否?"曰:"经,是常行道理。权,则是那常理行不得处,不得已而有所通变底道理。权得其中,固是与经不异,毕竟权则可暂而不可常。如尧舜揖逊,汤武征诛,此是权也,岂可常行乎!臂圣人此意,毕竟是未许人用'权'字。学者须当先理会这正底道理。且如朝廷之上,辨别君子小人,君子则进之,小人则去之,此便是正当底道理。今人不去理会此,却说小人亦不可尽去,须放他一路,不尔,反能害人。自古固有以此而济事者,但终非可常行之理。若是君子小人常常并进,则岂可也?"〔广〕

 亚夫问"可与立,未可与权"。曰:"汉儒谓'反经合道'为权;伊川说'权是经所不及者'。权与经固是两义,然论权而全离乎经,则不是。盖权是不常用底物事。如人之病,热病者当服叙药,冷病者当服热药,此是常理。然有时有热病,却用热药去发他病者;亦有冷病,却用冷药去发他病者,此皆是不可常论者。然须是下得是方可。若有毫釐之差,便至於,不是则剧。然若用得是,便是少他不得,便是合用这个物事。既是合用,此权也,所以为经也。大抵汉儒说权,是离了个经说;伊川说权,便道权只在经里面。且如周公诛管蔡,与唐太宗杀建成元吉,其推刃於同气者虽同,而所以杀之者则异。盖管蔡与商之遗民谋危王室,此是得罪於天下,得罪於宗庙,盖不得不诛之也。若太宗,则分明是争天下。故周公可以谓之权,而太宗不可谓之权。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故在伊尹可以谓之权,而在他人则不可也。权是最难用底物事,故圣人亦罕言之。自非大贤以上,自见得这道理合是恁地,了不得也。"〔时举〕

 因论"经、权"二字,曰:"汉儒谓'权者,反经合道',却是权与经全然相反;伊川非之,是矣。然却又曰'其实未尝反经',权与经又却是一个,略无分别。恐如此又不得。权固不离於经,看'可与立,未可与权',及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事',毫釐之间,亦当有辨。"文蔚曰:"经是常行之理,权是适变处。"曰:"大纲说,固是如此。要就程子说中分别一个异同,须更精微。"文蔚曰:"权只是经之用。且如称衡有许多星两,一定而不可易。权往来称物,使轻重恰好,此便是经之用。"曰:"亦不相似。大纲都是,只争些子。伊川又云:'权是经所不及者。'此说方尽。经只是一个大纲,权是那精微曲折处。且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此是经常之道,如何动得!其间有该不尽处,须是用权。权即细密,非见理大段精审,不能识此。'可与立',便是可与经,却'未可与权',此见经权毫釐之间分别处。庄子曰:'小变而不失其大常。'"或曰:"庄子意思又别。"曰:"他大概亦是如此,但未知他将甚做大常。"〔文蔚〕僩录别出。

 经与权之分,诸人说皆不合。曰:"若说权自权,经自经,不相干涉,固不可。若说事须用权,经须权而行,权只是经,则权与经又全无分别。观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孟子曰'嫂溺援之以手',则权与经须有异处。虽有异,而权实不离乎经也。这里所争只毫釐,只是诸公心粗,看不子细。伊川说:'权只是经',恐也未尽。尝记龟山云:'权者,经之所不及。'这说却好。盖经者只是存得个***,正当底道理而已。盖精微曲折处,固非经之所能尽也。所谓权者,於精微曲折处曲尽其宜,以济经之所不及耳。所以说'中之为贵者权',权者即是经之要妙处也。如汉儒说'反经合道',此语亦未甚病。盖事也有那反经底时节,只是不可说事事要反经,又不可说全不反经。如君令臣从,父慈子孝,此经也。若君臣父子皆如此,固好。然事有必不得已处,经所行不得处,也只得反经,依旧不离乎经耳,所以贵乎权也。孔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便是经。'可与立',则能守个经,有所执立矣,却说'未可与权'。以此观之,权乃经之要妙微密处。非见道理之精密、透彻、纯熟者,不足以语权也。"又曰:"庄子曰'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便是经权之别。"或曰:"恐庄子意思又别。"曰:"他大概亦是如此,只不知他把甚么做大常。"又云:"事有缓急,理有小大,这样处皆须以权称之。"们问:"'子莫执中。'程子之解经便是权,则权字又似海说。如云'时措之宜',事事皆有自然之中,则似事事皆用权。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言之,则'权'字须有别。"曰:"'执中无权',这'权'字稍轻,可以如此说。'嫂溺援之以手'之权,这'权'字却又重,亦有深浅也。"〔僩〕

 问:"伊川谓'权只是经',如何?"曰:"程子说得却不活络。如汉儒之说权,却自晓然。晓得程子说底,得知权也是常理;晓不得他说底,经权却鹘突了。某之说,非是异程子之说,只是须与他分别,经是经,权是权。且如'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此是经也。有时天之气变,则冬日须著饮水,夏日须著饮汤,此是权也。权是碍著经行不得处,方使用得,然却依前是常理,只是不可数数用。如'舜不告而娶',岂不是怪差事?以孟子观之,那时合如此处。然使***不告而娶,岂不乱大伦?所以不可常用。"〔赐〕夔孙录详,别出。

 问经、权。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此是经也。有时行不得处,冬日须饮水,夏日则饮汤,此是权也。此又依前是经。但经是可常之理,权是碍著经行不得处,方始用权。然当那时却是常理。如"舜不告而娶",是个怪差底事。然以孟子观之,却也是常理。只是不可常用。如***不告而娶,大伦都乱了!因推说汤武事。伊川说'权却是经',却说得死了,不活。如某说,非是异伊川说,即是须为他分别,经是经,权是权。如汉儒反经之说,却经、权晓然在眼前。伊川说,晓得底却知得权也是常理,晓不得底却鹘突了。如大过卦说:'道无不中,无不常。圣人有小饼,无大过。'某谓不须恁地说,圣人既说有大过,直是有此事。但云'大过亦是常理',则得。因举晋州蒲事,云:"某旧不晓文定之意。后以问其孙伯逢。他言此处有意思,但难说出。如左氏分明有称晋君无道之说。厉公信有罪,但废之可也。栾书中行偃直杀之则不是。然毕竟厉公有罪,故难说出。后必有晓此意者。"〔夔孙〕

 问:"'可与立,未可与权',看来'权'字亦有两样。伊川以权只是经,盖每日事事物物上称量个轻重处置,此权也,权而不离乎经也。若论尧舜禅逊,汤武放伐,此又是大底权,是所谓'反经合道'者也。"曰:"只一般,但有小大之异耳。如尧舜之禅逊是逊,与人逊一盆水也是逊;汤武放伐是争,争一个弹丸也是争。康节诗所谓'唐虞玉帛烟光紫,汤武干戈草色萋',大小不同而已矣。'尧夫非是爱吟诗',正此意也。伊川说'经、权'字,将经做个大底物事,经却包得那个权,此说本好。只是据圣人说'可与立,未可与权',须是还他是两个字,经自是经,权自是权。若如伊川说,便用废了那'权'字始得。只是虽是权,依旧不离那经,权只是经之变。如冬日须向火,忽然一日大热,须著使扇,这便是反经。今须是晓得孔子说,又晓伊川之说,方得。若相把做一说,如两脚相并,便行不得。须还他是两只脚,虽是两只,依旧是脚。"又曰:"若不是大圣贤用权,少间出入,便易得走作。"〔僩〕

 恭父问"可与立,未可与权"。曰:"'可与立'者,能处置得常事;'可与权'者,即能处置得变事。虽是处变事,而所谓处置常事,意思只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此说义与权自不同。汉儒有反经之说,只缘将论语下文'偏其反而'误作一章解,故其说相承曼衍。且看集义中诸儒之说,莫不连下文。独是范纯夫不如此说,苏氏亦不如此说,自以'唐棣之华'为下截。程子所说汉儒之误,固是如此。要之,'反经合道'一句,细思之亦通。缘'权'字与'经'字对说。才说权,便是变却那个,须谓之反可也。然虽是反那经,却不悖於道;虽与经不同,而其道一也。因知道伊川之说,断然经自是经,权亦是经,汉儒反经之说不是。此说不可不知。然细与推考,其言亦无害,此说亦不可不知。'义'字大,自包得经与权,自在经与权过接处。如事合当如此区处,是常法如此,固是经;若合当如此,亦是义当守其常。事合当如此区处,却变了常法恁地区处,固是权;若合当恁地,亦是义当通其变。文中子云:'权义举而皇极立。'若云'经、权举',则无害。今云'权、义举',则'义'字下不得。何故?却是将义来当权。不知经自是义,权亦是义,'义'字兼经、权而用之。若以义对经,恰似将一个包两物之物,对著包一物之物。"行夫云:"经便是权。"曰:"不是说经便是权。经自是经,权自是权。但是虽反经而能合道,却无背於经。如人两脚相似,左脚自是左脚,右脚自是右脚,行时须一脚先,一脚后,相待而行,方始行得。不可将左脚便唤做右脚,右脚便唤做左脚。系辞既说'井以辨义',又说'井居其所而迁'。井是不可动底物事,水却可随所汲而往。如道之正体却一定於此,而随事制宜,自莫不当。所以说'井以辨义',又云:'井居其所而迁。'"〔贺孙〕

 唐棣之华章

 问"唐棣之华,偏其反而"。曰:"此自是一篇诗,与今常棣之诗别。常,音裳。尔雅:'棣,栘,似白杨,江东呼夫栘。常棣,棣,子如樱桃可食。'自是两般物。此逸诗,不知当时诗人思个甚底。东坡谓'思贤而不得之诗',看来未必是思贤。但夫子大概止是取下面两句云:'人但不思,思则何远之有!'初不与上面说权处是一段。'唐棣之华'而下,自是一段。缘汉儒合上文为一章,故误认'偏其反而'为'反经合道',所以错了。晋书於一处引'偏'字作'翩','反'作平声,言其花有翩反飞动之意。今无此诗,不可考据,故不可立为定说。"去伪。

 或问"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一章。时举因云:"人心放之甚易,然反之亦甚易。"曰:"反之固易,但恐不能得他久存尔。"〔时举〕

形容违背通常的道理的词语是什么?

经纶济世 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出处:《隋书·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经邦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经帮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出处: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经国大业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国之才 经:治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形容才能卓著。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序》:“一时莫论,经国之才。”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出处:唐·杜甫《上水遣怀》诗:“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经久不息 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经纶满腹 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经明行修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出处:《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

经年累月 经:经历。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为衣服》:“幸有章子前去,可以无虞,教俺不须记挂,但虽则如此,千山万水,经年累月,好是悬悬。”

经丘寻壑 指游览山水。

出处: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游览自娱,曰得经丘寻壑之乐。”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议论证据古今,出入经史百子。”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出处:唐·杜甫《舟中上水遗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经天纬地 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经纬天下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

经纬万端 比喻头绪极多。

出处:汉·扬雄《法言·问神》:“神心恍惚,经续万方。”

***纬武 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出处:唐·许敬宗《定宗庙乐议》:“早复圣迹神功,不可得而窥测,***纬武,敢有寄于名言。”

经验之谈 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出处:巴金《寒夜》:“‘钟老这是经验之谈啊!’小潘大声笑着说。”

经一事,长一智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经一事者长一智。’”

饱经沧桑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饱经风霜 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雪霜,丝鬓如银。”

饱经风雨 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出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我们的道路总算走得很长了吧,是坎坷不平的,也是饱经风雨的,终于走到现在。”

饱经世变 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三:“我这位表姊,本是家乡的名美人,现在他饱经世变,家庭生活的苦痛已经如狂风骤雨扫净了春意。”

饱经世故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出处:宋·陆游《书兴》诗:“占得溪山卜数椽,饱经世故气犹全。”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一出:“鸡皮瘦损,看饱经霜雪,丝鬓如银。”

饱经忧患 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出处:郭沫若《南冠草》第二幕第一场:“盛太夫人,夏完淳之嫡母,年五十余,因饱经忧患,甚显衰老。”

必经之路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出处: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十九:“二十五号才是敌人反扑必经之路,那里高,那里窄,我们不易仰攻,也无法多用人力。我们须在适当时间,放弃了它,坚守主峰和二十七号。”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出处:鲁迅《花边文学·序言》:“然而他们不经世故,偶尔‘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钉子。”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出处:宋·悟明禅师《联灯会要·道本禅师》:“老赵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为戏论,虽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之说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唐·无稹《迁庙议状》:“曷若削汉朝不经之说,征殷周可久之文,从亲尽则迁之常规,为万代不朽之定制。”

不经之谈 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语闳大不经。”晋·羊祜《戒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不经之语 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杂录》:“神宗顾问左右‘青唇’何事,皆不能对。乃以问赵元老。元老奏‘不经之语,不敢以闻’。”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出处: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三折:“敢则是朝经暮史他可便广览群书,多知故事。”

传经送宝 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大经*** 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出处:唐·韩愈《与孟尚书》:“其大经***,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反经合道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出处:明·徐渭《女状元》第一出:“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矫诏诛羌,反经合道。”

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出处:《北史·尔朱荣传》:“荣女先为明帝嫔,欲上立为后,帝疑未决。给事黄门侍郎祖莹曰:‘昔文公在秦,怀嬴入侍。事有反经合义,陛下独何疑焉?”

反经行权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取权宜之计。

出处:《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讲经说法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出处:《西游记·南游记》第一回:“到今日来,灵山兴旺,今十大***,讲经说法。”

见经识经 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救经引足 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出处:《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离经辨志 离:指断句;经:指儒家经书;辨:明察;志:志向。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出处:《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离经叛道 离:背离,不遵守。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出处:元·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旦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年经国纬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牵经引礼 指援引经典。

身经百战 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出处:《资志通鉴·后唐纪·庄宗同光三年》:“且群臣或从陛下岁久,身经百战,所得不过一州。”

神经错乱 ①指***。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经过敏 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圣经贤传 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出处:唐韩愈《答殷侍御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要妙之义,无自而寻。”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出处:《汉书·贡禹传》:“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宋史·洪迈传》:“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

天经地纬 ①指天地间理所当然、无可非议的道理。②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出处:语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

天经地义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文经武略 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

文经武纬 经、纬:编织物的纵线与横线。指从文武两方面治理国家。

出处:唐·颜真卿《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步。”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出处:《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厚德载物、格物致知、暴殄天物、物是人非、物竞天择、冷血动物、物极必反、一物降一物、玩物丧志、庞然大物、身无长物、风云人物、恃才傲物、物以类聚、待人接物、物华天宝、物美价廉、别无长物、地大物博、风流人物...

合()合()四字成语

倒行逆施

英译retroact;retroaction ;go against the tide of history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胡作非为、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大逆不道、左书右息

反义词嘉言善行、因势利导、正道直行

基本解释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反经合道

拼音: fǎn jīng hé dào

解释: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带含有反的成语有哪些

1. 合 合四字成语

合四字成语 :

志同道合、

合二为一、

貌合神离、

悲欢离合、

中西合璧、

一拍即合、

前仰后合

里应外合、

乌合之众、

珠联璧合、

同流合污、

分工合作、

天作之合、

公平合理、

不合时宜、

百年好合、

合情合理、

情投意合、

安安合适、

反经合道、

斗榫合缝、

匡合之功、

通力合作、

碌碌寡合、

同符合契、

曲意迎合、

云合雾集、

分进***、

行不苟合、

风云会合

2. 合和的四字的成语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

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

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揣合逢迎 揣:揣测,揣摩。现指揣摩、迎合权贵心意,以谋求私利。

大开大合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斗榫合缝 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

形容手艺高超。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

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合而为一 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合浦珠还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纠合之众 指纠集起来的百姓。 龃龉不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

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离合悲欢 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连珠合璧 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之内 ***:天地及东南西北。

指天下。 落落寡合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

落落难合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貌合神离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貌合心离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

3. 形容合的四字词语

闭门合辙:犹言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比喻互相投合.

别别扭扭:说话、作文不通顺,彼此意见不投合.亦指争执之事.

不打不成相识: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

臭味相投: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胶漆相投:胶漆:胶和漆,比喻亲密;投:投合.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

金兰之契:金:比喻坚;兰:比喻香;契:投合.指交情投合的朋友.

枯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

论高寡合: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4. 有“合”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齐心合力、情投意合、貌合神离、合二为一、不合时宜、天作之合

齐心合力

读音:qí xīn hé lì

释义:意思是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情投意合

读音:qíng tóu yì hé

释义: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貌合神离

读音:mào hé shén lí

释义:形容表面看上去关系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和想法。

合二为一

读音:hé èr wéi yī

释义: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不合时宜

读音:bù hé shí yí

释义:指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天作之合

读音:tiān zuò zhī hé

释义: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5. 合和的四字的成语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合时宜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揣合逢迎 揣:揣测,揣摩。现指揣摩、迎合权贵的心意,以谋求私利。

大开大合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斗榫合缝 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形容手艺高超。

苟合取容 苟合:苟且附合;取容:取悦,讨好。苟且迎合,取悦于人。

合而为一 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合浦珠还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合从连衡 从:通“纵”;衡:通“横”。指联合抗敌。

纠合之众 指纠集起来的百姓。

龃龉不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离合悲欢 泛指别离、团聚、悲哀、喜悦的种种遭遇和心态。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连珠合璧 比喻人才或美好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之内 ***: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

落落寡合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

落落难合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貌合神离 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貌合心离 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6. 合在第四个字成语是什么

下面是能查到所有的合在第四个字的成语,已经其含义,望***纳!

悲欢离合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大开大合 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龃龉不合 龃龉:上下牙齿不相配合。喻意思不合,有分歧。

里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落落寡合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

落落难合 原形容事情很邈远,很难实现。后也形容为人孤僻,不易合群。

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前仰后合 身体前后晃动。形容大笑或困倦得直不起腰的样子。

情投意合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天缘凑合 天缘:自然的机缘。旧时认为男女结成夫妻是天意所配合。也指事属巧合。

天作之合 合:配合。好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信口开合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一拍即合 拍:乐曲的段落,也称打拍子。一打拍子就合于乐曲的节奏。比喻困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

朝升暮合 零碎卖米。形容生活困难。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珠联璧合 璧:平圆形中间有孔的玉。珍珠联串在一起,美玉结合在一块。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百年好合 夫妻永远和好之意。

承嬗离合 继承演变。

楚歌四合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义合 犹言道合志同。

道同志合 犹言道合志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指人或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

蜂屯乌合 形容人群蜂蚁般杂乱地聚集在一起。同“蜂屯蚁聚”。

肤寸而合 指(云气)逐渐***。

毁方瓦合 毁去棱角,与瓦砾相合。比喻屈己从众,君子为道不远离于人。后指毁弃自己的原则,迎合世俗。

行不苟合 指做事有主见,不随便附和别人。

金钗细合 金钗和钿合。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的信物。

镜圆璧合 比喻圆满。

劳逸结合 逸:安乐、休息。工作与休息相结合。

碌碌寡合 形容性情孤僻,与人合不来。

论高寡合 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貌离神合 指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破镜重合 比喻夫妻失散或离婚后重新团聚。同“破镜重圆”。

千载一合 一千年才有这么一个时机。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同“千载一时”。

牵强附合 犹言牵强附会。把本来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某种意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牵拉在一起,混为一谈。

情投契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情投谊合 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曲意迎合 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同“曲意逢迎”。

情孚意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同“情投意合”。

土洋结合 把简单的设备或技术同现代化的设备或技术结合起来。

雾集云合 形容众多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延津剑合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

延津之合 指晋时龙泉、太阿两剑在延津会合的故事。后比喻因缘会合。同“延津剑合”。

一匡九合 春秋时管仲***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指立国大事。

云交雨合 指相会,重逢。

贞元会合 指新旧更迭。

针芥之合 磁石引针,琥珀拾芥。指相互投契。

珠连璧合 指日月、五星同时出现于天的一方。亦泛指日月五星普照天下。

纵横开合 指操纵自如。同“纵横开阖”

7. 有“合”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齐心合力、情投意合、貌合神离、合二为一、不合时宜、天作之合 齐心合力 读音:qí xīn hé lì 释义:意思是形容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情投意合 读音:qíng tóu yì hé 释义: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貌合神离 读音:mào hé shén lí 释义:形容表面看上去关系很亲密,实际上内心却不一致,各有各的打算和想法。

合二为一 读音:hé èr wéi yī 释义: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不合时宜 读音:bù hé shí yí 释义:指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天作之合 读音:tiān zuò zhī hé 释义: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反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反字开头的成语

反败为胜?[fǎn bài wéi shèng]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反哺之情?[fǎn bǔ zhī qíng] 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

反哺之私?[fǎn bǔ zhī sī] 〖解释〗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反唇相讥?[fǎn chún xiāng jī]?反唇:原指翻嘴唇表示不服气;引申为顶嘴。讥:讽刺、挖苦、嘲笑。反过嘴来讥讽对方。

反唇相稽?[fǎn chún xiāng jī]?反唇:回嘴;顶嘴;稽:争论;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抓住对方话把;反过来责问对方。

反风灭火?[fǎn fēng miè huǒ] 汉刘昆为江陵令,县多火灾,昆向火叩头,多能降雨止风;后为弘农太守。先是崤黾驿道多虎穴,行旅不通。昆为政三年,仁化大行,虎皆负子渡河,光武帝闻而异之,以为德政。《后汉书·儒林传上·刘昆》:“诏问昆曰:‘前在江陵,反风灭火,后守弘农,虎北渡河,行何德政而致是

反复推敲?[fǎn fù tuī qiāo]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反复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的状态。形容变动不定或狡诈多变。

反覆无常?[fǎn fù wú cháng] 〖解释〗指变化不定。

反戈相向?[fǎn gē xiāng xiàng]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反戈一击?[fǎn gē yī jī]?反:反转;调转;戈:古代的一种兵器;尖头横刃;长柄;像矛。调转矛头;向自己原来的营垒进攻。比喻掉转方向;对自己阵营的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反攻倒算?[fǎn gōng dǎo suàn]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反躬自省?[fǎn gōng zì xǐng]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错。

反躬自问?[fǎn gōng zì wèn]?反:反转;躬:身体;自身。反回身来问问自己。指作自我检查。

反躬自责?[fǎn gōng zì zé]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间之计?[fǎn jiàn zhī jì]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反骄破满?[fǎn jiāo pò mǎn]?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反经合道?[fǎn jīng hé dào] 见“反经合义”。

反经合义?[fǎn jīng hé yì]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反经行权?[fǎn jīng xíng quán]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取权宜之计。

反客为主?[fǎn kè wéi zhǔ]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或变次要为主要。

反劳为逸?[fǎn láo wéi yì] 劳:疲劳;逸:安闲,休息。把疲劳转化为安逸

反老还童?[fǎn lǎo huán tóng]?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反脸无情?[fān liǎn wú qíng]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反面教材?[fǎn miàn jiào cái]

反面教员?[fǎn miàn jiào yuán]?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指能从反面教育人民的人或事。

反面文章?[fǎn miàn wén zhāng]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反面无情?[fǎn miàn wú qíng] 翻脸不讲情面。形容对人的态度突然变坏;不留情面。

反目成仇?[fǎn mù chéng chóu]?反目:翻转眼皮;以白眼珠瞪人。反眼相看成为仇人;指夫妻不和闹得很僵;以致互相成为仇人。也指其他原来关系非常亲密;相处十分要好的人;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反璞归真?[fǎn pǔ guī zhēn]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归真?[fǎn pǔ guī zhēn] 〖解释〗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还淳?[fǎn pǔ hái chún]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其道而行之?[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办法;行:做;之:它;指事情。***取同对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反求诸己?[fǎn qiú zhū jǐ] 诸;之于的合音;反过来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或对自己提出要求。

反裘负刍?[fǎn qiú fù chú]?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反裘负薪?[fǎn qiú fù xīn] 见“反裘负刍”。

反裘伤皮?[fǎn qiú shāng pí]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反身自问?[fǎn shēn zì wèn] 见“反躬自问”。

反手可得?[fǎn shǒu kě dé]?反:翻转。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

反水不收?[fǎn shuǐ bù shōu]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反听内视?[fǎn tīng nèi sh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反听收视?[fǎn tīng shōu shì] 〖解释〗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反眼不识?[fǎn yǎn bù shí] 翻脸不认人。

反咬一口?[fǎn yǎo yī kǒu]

反正拨乱?[fǎn zhèng bō luàn]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语出《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反正还淳?[fǎn zhèng hái chún] 见“反朴还淳”。

反治其身?[fǎn zhì qí shēn]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成语什么道

爱毛反裘 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报本反始 报:报答;本:根源;反:回到;始:开始。指受恩思报,不忘所自。

拨乱反正 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出尔反尔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反哺之情 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恩情。

反唇相讥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反唇相稽 反唇:回嘴、顶嘴;稽: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

反复无常 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反戈相向 戈:古代的兵器;向:对着。掉转兵器,相与对立。比喻帮助敌人反对自己。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间之计 间:离间。原意为利用敌人的间谍把***情况告知敌人使之失误的计策。后来指离间敌人内部,使之不团结的计策。

反经行权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取权宜之计。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劳为逸 劳:疲劳;逸:安闲,休息。把疲劳转化为安逸。

反老还童 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反面文章 从事情的反面做的文章。多指反语。

反面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

反目成仇 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反璞归真 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

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反裘负刍 反裘:反穿皮衣;负:背;刍:柴草。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

反手可得 反:翻转。翻转手掌学可得到。形容极其易得。

反水不收 水已泼出去,不能再收回。比喻不可挽回。

反眼不识 翻脸不认人。

反治其身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沸反盈天 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夫妻反目 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指夫妻不和、吵架。

革命反正 变革天命,使之恢复正常。借指改朝换代。

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人民无法生活,被迫奋起反抗。

归全反真 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

归真反璞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璞:蕴藏有玉的石头,也指未雕琢的玉。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

挥戈反日 挥舞兵器,赶回太阳。比喻排除困难,扭转危局。

举一反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匡乱反正 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内视反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适得其反 适:正,恰好。恰恰得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

收视反听 不视不听。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物极必反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相反相成 两个看起来是相反的事物,实际上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指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

一反常态 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

一隅三反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易如反掌 象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义无反顾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

欲益反损 益:得益;损:损害。原想有所得益,结果反受损害。形容事与愿违。

辗转反侧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只轮无反 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

筑室反耕 筑:建造;反:通“返”,归返。指部队做长久驻扎的打算。

自崖而反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拨乱反治 犹拨乱反正。指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苍黄反复 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

出乎反乎 犹言出尔反尔。指翻悔或说了不照着做。

慈乌反哺 慈:奉养;慈乌:乌鸦的一种,相传能反哺其母;返哺:乌雏长大,衔食哺其母。比喻子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妨害了。

从流忘反 指习从流俗而不可扭转。

反风灭火 比喻施行德政。

反复推敲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攻倒算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骄破满 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反经合道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反朴归真 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裘负薪 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

反裘伤皮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反身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问”。

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反听收视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反正拨乱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

反正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同“反朴还淳”。

反脸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合道是什么意思

安贫乐道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

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兵行诡道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豺狼当道 当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大逆不道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盗亦有道 道:道理。盗贼也有他们的那一套道理。

独行其道 道:信念、主张。独自去实现自己的主张。

饿殍满道 殍:饿死的人。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

躬耕乐道 躬:亲自;道:圣贤之道。亲自耕种,乐于信守圣贤之道。指过隐居生活。

横行霸道 横行:行动蛮横仗势做坏事;霸道:蛮不讲理。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胡说八道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壶浆塞道 壶浆:以壶盛着酒浆;塞道:挤满道路。形容群众欢迎自己所拥护的军队的场面。

昏庸无道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

津津乐道 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就正有道 向有学问和有道德的人请求指正。

绝口不道 指闭口不谈。

康庄大道 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大路。比喻美好的前途。

孔孟之道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学说。

口碑载道 形容群众到处都在称赞。

老罴当道 比喻猛将镇守要塞。

离经叛道 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妙言要道 妙:神妙,深微;要:重要,中肯。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比喻用一种***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鸣锣喝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鸣锣开道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能说会道 形容很会讲话。

旁门左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清宫除道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生财有道 原指生财有个大原则,后指搞钱很有办法。

生财之道 发财的门路。

束装就道 整好行装走上旅途。

替天行道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天公地道 形容十分公平合理。

头头是道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

歪门邪道 指不正当的门径。也比喻坏主意。

微不足道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文以载道 载:装载,引伸为阐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邪门歪道 指不正当的门路、手段或不正经的事情。

邪魔外道 佛教用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也比喻妖精鬼怪或品行不端的人。

羊肠鸟道 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

羊肠小道 曲折而极窄的路(多指山路)。

阳关大道 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的长路,也比喻光明的前途。

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怨声载道 载:充满。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中庸之道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尊师重道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坐而论道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安贫守道 安于贫穷,恪守信仰。

卑不足道 指卑微藐小,不值得一谈。

悲声载道 指哀伤呼叫之声充满道路。形容苦难深重。

不可胜道 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蚕丛鸟道 指险绝的山路。

豺狼横道 横道:横在道路中间。比喻坏人当权。

重逆无道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

打家截道 指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大逆无道 封建时代称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

饿莩载道 莩:饿死的人。载道:满路。满路都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的尸体。形容饥荒灾祸严重,人民大量死于饥寒的惨状。

饿殍载道 饿殍:饿死的人;载道:满路都是。形容到处都是饿死的人。

反经合道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逢山开道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路。常与“遇水叠桥”连用。

狐媚魇道 指行为妖邪。

胡说乱道 乱编瞎说,胡说八道。

胡言乱道 犹胡言乱语。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诌乱道 胡诌,随意胡说。

胡说白道 犹言胡说八道。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

荒*无道 荒*:*乱无度,贪恋酒色。无道:不讲或不行道义。多指君主生活糜烂,重用奸佞,残害忠良,奴役百姓。

***眉三道 方言。装模作样。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开锣喝道 古代官吏出行时,衙役在前面敲锣,吆喝行人回避。亦比喻替人炫耀张扬。

离经畔道 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渺不足道 非常微小,不值得一谈。

明公正道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气”。

明堂正道 犹言正式;公开;堂堂正正。同“明公正气”。

能说惯道 形容人口才好,很会讲话。

旁门外道 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借指不正派的学术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旁门小道 犹旁门左道。泛指不正派的东西。

旁门邪道 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同“旁门左道”。

轻车熟道 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同“轻车熟路”。

求志达道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热肠古道 热肠:热心肠;古道:上古时代的风俗习惯,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诚、热情。

神眉鬼道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神谋魔道 犹神差鬼使。好象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颂声载道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四至八道 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同日而道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同日而论”。

途途是道 指头头是道。说话或做事很有条理。

文武之道 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遗风古道 前代留传下来的淳厚古朴的风尚。

霞光万道 形容日出日落时霞光散射的美丽景象。也形容某种珍宝放出耀眼的光辉。

邪魔怪道 犹言邪魔歪道。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邪魔歪道 指不正当的言行或途径。

养生之道 指修养身心,以期保健延年的方法。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的;道:轨道。完全与以前的轨道相反。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犹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

正己守道 道:道德。端正自己,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正明公道 指正大光明。

尊师贵道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爱非其道 道:方法。对某人很亲爱,方法不对头。指父母对子女的溺爱

第一个倒的成语有哪些?

1、谓合于自然或人事的道理。

2、***《堕玄师》中的玄师修行境界阶段。

《史记·曹相国世家论》:“ 参 为 汉 相国,清静极言合道。”《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帝叹息” 裴松之 注引《魏书》:“ 歆 性周密,举动详慎,常以为人臣陈事,务以讽谏合道为贵。” 南唐 李中 《献乔侍郎》诗:“卷舒唯合道,喜愠不劳神。”

拓展内容:

与合道相关的词语

道合道同志合道合志同道同契合公道合理道同义合志同道合反经合道同志合道白合道者合合道道冷合合道道儿道之道

1. 第一个字是倒的成语

倒行逆施、

倒打一耙、

倒背如流、

倒四颠三、

倒载干戈、

倒悬之急、

倒持戈矛、

倒街卧巷、

倒执手版、

倒峡泻河、

倒冠落佩、

倒裳索领、

倒啃甘蔗、

倒泻箩蟹、

倒廪倾囷、

倒屣相迎、

倒箧倾筐、

倒果为因、

倒持手板、

倒戈卸甲、

倒山倾海、

倒戈弃甲、

倒绷孩儿、

倒悬之患、

倒屣而迎

2. 带有“倒”字的成语有哪些

1.解甲倒戈jiě jiǎ dǎo gē: 指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它的出处: 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2.倒背如流dào bèi rú liú :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他的出处: 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六月廿七日》:“她把说明小册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经读得来倒背如流了。”

3.倒打一耙dào dǎ yī pá: 《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4.倒悬之急dào xuán zhī jí :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5.潦倒龙钟liǎo dǎo lóng zhōng : 潦倒:颓丧,不得意;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弱多病,很不得意思。

3. 第一个字是倒的成语有哪些

第一个字是倒的成语 :

倒行逆施、倒打一耙、倒背如流、倒持戈矛、倒悬之急、倒街卧巷、倒持手板、倒峡泻河、倒四颠三、倒果为因、倒啃甘蔗、倒冠落佩、倒戈卸甲、倒山倾海、倒裳索领、倒泻箩蟹、倒箧倾筐、倒戈弃甲、倒屣相迎、倒廪倾囷、倒悬之患、倒屣而迎、倒载干戈、倒绷孩儿、倒执手版

4. 第一个字是反的成语有哪些

反复无常、

反客为主、

反其道而行之、

反目成仇、

反复推敲、

反唇相讥、

反败为胜、

反裘负刍、

反经合道、

反侧获安、

反本溯源、

反本修古、

反咬一口、

反经行权、

反掌之易、

反裘伤皮、

反面教员、

反攻倒算、

反眼不识、

反掖之寇、

反骄破满、

反间之计、

反行两登、

反风灭火、

反裘负薪、

反哺之情、

反面文章、

反求诸己、

反掌观纹、

反跌文章

反复不常、

反治其身、

反邪归正、

反躬自省、

反戈一击、

反经行政、

反行两得、

反戈相向、

反其意而用之、

反劳为逸

反唇相讥: 反唇:回嘴、顶嘴。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讥讽对方。

反唇相稽: 反唇:回嘴、顶嘴;稽:计较。受到指责不服气,反过来责问对方。

反复无常: 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反戈一击: 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面教员: 反面:坏的,消极的一面。指与人民为敌的人的言行,可以从反面教育人民。

反客为主: 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反面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

反目成仇: 反目:翻脸了。翻脸而变成仇敌。一般指夫妻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反求诸己: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反其道而行之: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咬一口: 原指没有抓住兽类,反而被它咬了一口。比喻遭到指责的人强词夺理反过来攻击指责他的人

反面教材: 消极的供教学用的资料。借指坏的典型

反听收视: 不听不视。指不为外物所惊扰。

反朴归真: 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覆无常: 指变化不定。

反哺之私: 反哺:幼鸟长大后,衔食喂其母。比喻子女长大奉养父母,报答养育之恩。

反正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同“反朴还淳”。

反正拨乱: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安定、正常。

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

反身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问”。

反裘伤皮: 古人穿皮衣毛朝外,反穿则毛在里,皮必受损。比喻愚昧不知本末。

反裘负薪: 反穿皮袄背柴。形容贫穷劳苦。也比喻为人愚昧,不知本末。同“反裘负刍”。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经合义: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反经合道: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同“反经合义”。

反骄破满: 反对骄傲,破除自满。

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攻倒算: 指被打倒的阶级敌人或势力纠集起来向革命人民进行反扑报复。

5. 倒开头有什么成语

倒凤颠鸾 比喻顺序失常。旧***用来形容男女交.. 535

倒冠落佩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 唐·杜牧《晚晴赋》:“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 439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446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宋·陆游《夜宿阳山矶》诗:“五更颠风吹急雨,倒海翻江洗残暑.. 456

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的,.. 620

倒山倾海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 434

倒背如流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 449

倒绷孩儿 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 《事文类聚前集》卷二十七:“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 420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 《邓析子·无厚篇》:“驱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槛,斯逆理而求之.. 425

倒持泰阿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 《汉书·梅福传》:“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517

倒打一耙 《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 637

倒果为因 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471

倒屣相迎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934

倒行逆施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698

倒悬之急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467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 《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 399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 《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 428

倒置干戈 把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史记·留侯世家》:“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 424

倒打一瓦 犹言倒打一耙。 老舍《骆驼祥子》七:“先生并没说什么呀,你别先

倒打一瓦!” 33

倒悬之苦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 《元史·外夷传》:“群生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 49

6. 表示第一个的成语有哪些

1.举世无来双[ jǔ shì wú shuā自ng ]

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出 处:《钱牧斋尺牍·答定海县张绍谦》:“治行比幨惟之卓鲁;举世无双。”

2.天下第一[ tiān xià dì yī ]

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出 处:《后汉书·胡广传》:“试以章奏,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

3.天下无双[ tiān xià wú shuāng ]

天下找不出第二个。 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出 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才气,天下无双。”

4.独一无二[ dú yī wú èr ]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 处:宋·延寿楫《宗镜录》:“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5.盖世无双[ gài shì wú shuāng ]

盖:压倒,超过。 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出 处:《史记·项羽本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7. 倒成语有哪些

倒成语有: 东歪西倒、倒行逆施、穷困潦倒、倒山倾海、颠三倒四。

1、东歪西倒是一个成语,读音是dōng wāi xī dǎo,形容身不由己,倾斜不稳。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九回:“日暮挑灯闲徙倚,郎不归来留恋谁家里?及至归来沈醉矣,东歪西倒难扶起。”

译文:一天晚上点灯之间徘徊,你不回来留恋谁家里?等到回来沈醉了,东歪西倒难扶起。

4、倒山倾海,汉语成语,拼音是dǎo shān qīng hǎi,意思是形容声势浩大。

出自:宋·晔《后汉书·董卓传》:“及残寇乘之,倒山倾海,昆冈之火,自兹而焚,《版荡》之篇,于焉而极。”

译文:和残贼乘的,颠倒山倾海,昆仑山上的火,自兹而焚烧,《动荡》篇,在这里达到了顶端。

5、颠三倒四是汉语成语,拼音是diān sān dǎo sì,意思是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没有次序。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译文:连拜了三四天,就把姜子牙拜的错杂紊乱,坐着睡着都不踏实。

8. 倒的成语有哪些

神魂颠倒、

本末倒置、

翻箱倒柜

排山倒海、

倒行逆施、

投机倒把、

倒打一耙、

颠三倒四、

树倒猢孙散、

墙倒众人推、

穷困潦倒、

倒背如流、

翻江倒海、

东倒西歪、

颠倒是非、

东风压倒西风

9. 倒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倒冠落佩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倒山倾海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倒背如流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倒绷孩儿 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10. 倒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倒背如流: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

倒打一耙: 《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倒行逆施: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倒冠落佩: ①指弃官归隐。冠、佩是官员正服的打扮。②指隐者装束。亦作“倒冠落佩”。

倒悬之苦: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同“倒悬之急”。

倒因为果: 颠倒因果关系,把原因说成结果。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倒峡泻河: 比喻文笔酣畅,气势磅礴。

倒廪倾囷: 倾倒出粮仓中全部储藏。比喻罄其所有、尽其所知。

倒街卧巷: 指露宿街头。

倒戢干戈: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倒打一瓦: 犹言倒打一耙。

倒持太阿: 太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倒持手板: 古代官员持手板以朝。倒持手板,指惊惶失态。同“倒执手版”。

倒持戈矛: 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倒持干戈: 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执手版: 古代官员持手版以朝。倒执手版,指惊惶失态。

倒箧倾囊: 倾囊倒箧。形容倾尽其所有。

倒箧倾筐: 形容倾其所有。

倒载干戈: 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倒屣相迎: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倒裳索领: 索:搜寻、寻求。把衣裳倒过来寻找领口。比喻办事抓不到要点。

倒山倾海: 形容声势很大,力量无比。

倒三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倒海翻江: 形容力量或声势非常浩大。

倒果为因: 果:结果;因:原因。把结果当成原因,颠倒了因果关系。

倒冠落佩: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持泰阿: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倒绷孩儿: 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共找到33个倒字开头的成语,还包含带倒字的成语大全,以倒字开头的成语大全;相关查询: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