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物兴词,触物兴怀的兴意思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3 0
  1. 触字四字成语
  2. 比兴手法在关雎中的作用是什么
  3. 诗经中赋, 比, 兴的诗
  4. 诗经中采用兴的艺术手法触物以起情,常用来起兴的自然事物有那些?

赋、比、兴历史上解释的人很多,说法也不一样。多是从德治教化方面来的,虽然也说出了一些特点,但是逐本求末,别有用心。纯按文学的角度来看,赋、比、兴其实是文学写作的三种最基本方法。因此朱熹的解释应该是最为恰当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也”。用比较直白的话说,赋就是直接说事写感。比就是做比喻。兴就是联想。此三者正是写作不可缺少的三种方法。下面举例说明。

《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触物兴词,触物兴怀的兴意思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直接发感慨,我在夏天给老爷做大衣,到了冬天我却没衣服穿,日子可怎么过啊!

《国风·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美人真漂亮,这里好象这个,那里好象那个,云云。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可以说兴是比较高级一点的写作手法,主要起烘托气氛的作用。这个男人先看到草,然后看这个草怎么这么可爱啊?哎呀,和我的情人有点共同点。就是这样的意味。

区分比与兴

比与兴的界限在很多文学作品里是比较模糊的。因此后世常把二者连在一起。可以认为兴是比较艺术化的比,没有必要分的很清楚。

《国风·秦风·蒹葭》受很多人的喜爱其重要原因就是比兴不分,比中有兴,兴中有比,浑然一体。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句首起兴。“所谓***,在水一方”是一个比,将美人比作蒹葭。

然后“宛在水中央。”一句既是比,又是兴。是说美人如蒹葭,在水里,男子够不着。

所以说诗经是很伟大的,不单是精神,还指他对中国文学创作手法的指导性。数一数诗词歌赋杂剧元曲,都不出赋、比、兴三者。大约后来人也知道这些,所以姜夔在写扬州慢的时候也拿诗经来给自己贴金“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来源秋雁南回(***.backbird***) 原文: id="id1">触字四字成语

1.触开头的四字词语

触处机来 指触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机悟。

触地号天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触斗蛮争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见《庄子·则阳》。

后以之比喻为私利而争斗。触机便发 机:上的发箭器。

原指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

触景伤怀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触景伤情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伤:悲哀。触景伤心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触类而长 意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触类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

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触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

形容记忆力强。触目皆是 触目:接触到视线。

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

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触石决木 比喻莽撞蛮干。

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触手生春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

形容技术高明神奇。触物伤情 触:触动,感动。

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触物兴怀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2.形容动作的四字词语大全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飞似得跑 奔走如飞 上窜下跳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眼明手捷、、、星驰电走、离弦、、放声痛哭、、痛哭流涕、、哭哭啼啼、泣不成声、哭爹叫娘、、、抱头痛哭、点头微笑、抿着嘴笑、淡然一笑、、、张牙舞爪、、、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中国如焚 全力以赴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贪生怕死 昂首挺胸 没精打***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一步登天 欢呼雀跃 张牙舞爪 专心致志 笨手笨脚 翻山越岭 吞吞吐吐 偷偷摸摸 窃窃私语 东倒西歪 东倒西歪 拔腿就跑 连蹦带跳 一步登天 步伐轻盈 手舞足蹈 步伐矫健 脚踏实地 笨手笨脚 手忙脚乱 手舞足蹈 举手投足 奔走如飞 上窜下跳 目不转睛 凝神注视 怒目而视 挤眉弄眼 举目远望 极目了望 尽收眼底 心平气和 暴跳如雷 心旷神怡 心胆俱裂 心神不定 心神恍惚 心惊肉跳 心惊胆战 心潮澎湃 感慨万端 欢欣鼓舞 悲痛欲绝 胆战心惊 柔肠寸断 悔恨交加 惊喜交集 愤愤不平 悲喜交集 悲不自胜 痛哭流涕 扭头就跑 定睛一看 侧耳细听 步履矫健 拔腿就跑 目不转睛 听得入迷 连蹦带跳 凝神注视 东奔西窜 怒目而视 大摇大摆 左顾右盼 飞似得跑 奔走如飞 挤眉弄眼 上窜下跳 举目远望 步履轻盈 极目了望 眼明手捷 星驰电走 离弦 放声痛哭 痛哭流涕 哭哭啼啼 泣不成声 哭爹叫娘 抱头痛哭 点头微笑 抿着嘴笑 淡然一笑 手舞足蹈 张牙舞爪 抓耳挠腮 摇头晃脑 动若 心惊肉跳 心神不定 心中国如焚 全力以赴 舍己为人 坚强不屈 贪生怕死 昂首挺胸 没精打*** 愁眉苦脸 大惊失色 炯炯有神 一步登天 欢呼雀跃 手舞足蹈 张牙舞爪 专心致志 手舞足蹈 笨手笨脚 挤眉弄眼 翻山越岭 吞吞吐吐 偷偷摸摸 窃窃私语 东倒西歪 左顾右盼 垂头丧气 举手投足 心情词语: 、、、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 、、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外貌词语: 、、白发苍苍、、动作词语: 、手忙脚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顽强不屈心情词语: 、、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 、、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外貌词语: 、、白发苍苍、、动作词语: 、手忙脚乱、手舞足蹈、、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顽强不屈 心情词语: 、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炎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神态词语: 、、目不转睛、闭目养神、外貌词语: 、、白发苍苍、、动作词语: 、手忙脚乱、手舞足蹈、七手八脚、摇头晃脑 品格词语:舍己为人、、大公无私、、顽强不屈。

3.描写神态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忍俊不禁、

眉飞色舞、

温文尔雅、

瞠目结舌、

惊慌失措

呆若木鸡、

炯炯有神、

全神贯注、

从容不迫、

心不在焉、

英姿飒爽

聚精会神、

怅然若失、

悠然自得、

神***奕奕、

若无其事、

垂头丧气、

嫣然一笑、

和颜悦色、

目瞪口呆、

心平气和、

精神抖擞、

生龙活虎、

哑然失笑、

张口结舌、

眉开眼笑、

平心静气、

没精打***、

容光焕发、

破涕为笑

4.描写场面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笑语喧哗、2熙熙攘攘、3欢呼雀跃、4摩肩接踵、5欢声雷动、6人头攒动、7熙来攘往、8锣鼓喧天、9鼓号齐鸣、10人山人海,11车水马龙

血流飘杵.尸横遍野.枪林刀树.龙拏虎跳.龙战虎争 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赤膊上阵 硝烟滚滚 战炮轰鸣 短兵相接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生死肉搏 战鼓雷鸣 天昏地暗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烽火连天 气势磅礴 危机四伏

比兴手法在关雎中的作用是什么

1. 触开头的四字词语

触处机来 指触及某一事物而生出机悟。

触地号天 呼天抢地。形容悲痛之极。

触斗蛮争 触和蛮,《庄子》寓言中蜗牛角上两个小国。见《庄子·则阳》。后以之比喻为私利而争斗。

触机便发 机:上的发箭器。原指上的发箭器,一经触发,箭便射出。后亦指人遇到机会便要发作。

触景伤怀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触景伤情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伤:悲哀。

触景伤心 被眼前的景物所触动而引起伤感。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触类而长 意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触类而通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触目崩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心中极度悲伤。

触目成诵 成诵:能背诵。看上一眼就能背下来。形容记忆力强。

触目皆是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触目经心 见到而萦烦于心。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儆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为儆戒。

触目警心 看到某种情况,心中引起警觉。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触目伤怀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伤心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触石决木 比喻莽撞蛮干。

触手可及 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

触手生春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触物伤情 触:触动,感动。看到某一景物内心感到悲伤。

触物兴怀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2. 带触字的成语大全

触处机来

触地号天

触斗蛮争

触而即发

触机便发

触机落阱

触禁犯忌

触景伤怀

触景伤情

触景伤心

触景生怀

触景生情

触类而通

触类而长

触类旁通

触目悲感

触目崩心

触目成诵

触目骇心

触目皆是

触目经心

触目惊心

触目儆心

触目警心

触目如故

触目伤怀

触目伤心

触目神伤

触目恸心

触目兴叹

触石决木

触事面墙

触手可及

触手生春

触物伤情

触物兴怀

蛮触相争

蛮触之争

羊触藩篱

一触即发

一触即溃

有触即发

羝羊触藩

孤犊触乳

进退触藩

进退触籓

进退触篱

琳琅触目

蛮争触斗

褦襶触热

穷鸟触笼

虚船触舟

小鹿触心头

摇手触禁

引申触类

引伸触类

转喉触讳

指佞触邪

3. 触字组词和成语

触目伤怀、

触目惊心、

触手可及、

一触即发、

触目悲感、

一触即溃、

触目皆是、

触目伤神、

引申触类、

转喉触讳、

触手生春

摇手触禁、

蛮争触斗、

进退触籓、

触事面墙、

触景伤心、

孤犊触乳、

触斗蛮争、

触机便发、

触地号天、

触处机来、

触目如故、

触目警心、

指佞触邪、

睚眦触死、

虚船触舟、

羊触藩篱、

触类旁通、

触目伤心、

穷鸟触笼、

蛮触之争、

触物兴怀、

触千捣万、

触机落阱、

触目兴叹、

触鬭蛮争、

触石决木、

羝羊触藩、

蛮触相争、

38bv

4. 四字成语学习赏析 触类旁通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触类旁通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触目皆是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触目惊心 看见某种严重情况,心里感到震惊。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

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触目恸心 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 触物兴怀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某种情怀。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

比喻进退两难。 孤犊触乳 原意是独生子因溺爱,助长了骄气,父母反受其害。

后比喻无依无靠的人请求别人的援助。 蛮触相争 蛮触:蛮氏、触氏,《庄子》寓言中的在蜗牛两角的两个小国。

因细小的缘故而引起的争端。 小鹿触心头 形容因为害怕而心脏急剧地跳动。

摇手触禁 摇:动;触:触犯。摇一下手就触犯禁令。

比喻法令繁琐苛刻。

诗经中赋, 比, 兴的诗

比兴手法在关雎中的作用是什么

比兴手法在关雎中的作用是什么《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关雎中运用比兴手法句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比兴手法)

比兴手法作用是什么?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比兴手法的作用?1、比兴的作用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2、释义

(1)《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虬龙以喻君子,云蜺以譬谗邪,比兴之义也。”唐刘知几《史通·叙事》:“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唐刘知几《杂说上》:“然自古设比兴,而以草木方人者,皆取其善恶、薰莸、荣枯、贞脆而已。”参阅《诗大序》、宋朱熹《诗集传》。

(2)指创作诗歌。宋王安石《甘露歌》词:“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清顾炎武《与人书》:“起八代之衰,而树千秋之业,非明公其谁与归!当不仅流连比兴,传播艺林,为斯文之盛事矣。”

3、起源发展

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著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溼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关雎》怎么运用赋比兴手法表现爱情主题?诗歌开头以雎鸠起兴,借河水之中的小岛上的雎鸠和鸣,引出心中热烈的感情:可爱的姑娘啊,"我"心中的爱人.第二三节以***荇菜,衬托自己对姑娘的追求:可爱的姑娘啊,"我"日夜追求着你,但不能如愿,只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表达了作者热烈奔放的感情,表现了青年男子对爱情大胆的追求和对自己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痛苦而欢快的情调.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於夫子”。

《关雎》用的是"六义"中的"兴"的手法。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毛诗序》解释《关雎》的第一句就是:"《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歌咏的是后妃的美德,是风化的开始。

《关雎》诗,依照孔颖达和朱熹等古人官方的观点,是有意深文周纳教化的作用,可以反映古人从汉以至唐宋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是如何的一种状态。那就是刻意的要求人民的生活政治化、人民的精神驯养化,以一种稳固的家庭关系维持国家社会的稳定和谐状态。

什么是比兴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的诗是个别地方***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作用:比兴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古代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了古代诗歌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得我国的古代诗歌永远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络起来加以解释。古时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例句

1.《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用了五种自然现象,表现自己深挚的爱。

2.《江南》运用比兴、双关的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男女私情。如:

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鱼”字在古代是男女相爱常用的以称对方的象征庾语。“鱼戏莲叶间”一句以鱼之嬉游暗喻男女在莲丛深处调情示爱的欢乐情景。

3.《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的是比兴。

4.《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用了“比”的手法。

赋比兴手法怎么看它们的作用主要是什么赋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比赋比兴是我国三种传统的手法,比即喻,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完整版:iclass.shufe.edu./courseware/yuwen/gdsg01/251.htm

关雎一诗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对爱情忠贞的句子是表现的青年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

比兴手法的运用,一般有什么作用?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赋、比兴是其中的写作手法。

诗经中***用兴的艺术手法触物以起情,常用来起兴的自然事物有那些?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 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 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如《七 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

作品:七月

内容: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1][2]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3]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4]

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5]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献豜于公。[6][7]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8]

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9]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10]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綯。[11]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作品注释

注释:

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流火:火星在七月黄昏时就已西沉了

觱发:风寒盛。栗烈:凛冽

一之日,二之日:夏历十一月,十二月

三之日,四之日:夏历正月,二月

于耜:整修农具。举趾:举足耕耘

[1]馌:音夜,给人食品

[2]畯:音郡,管农事的管家

仓庚:黄莺

懿筐:***桑用的深筐

女:女子,女奴。殆:恐

萑苇:长成的荻苇。

[3]斨:音枪,斧,受柄之孔方形

[4]鵙:音局,伯劳鸟。载绩:纺麻

孔阳:甚为鲜明

[5]葽:草名,即远志。蜩:音条,蝉

陨箨:草木之叶陨落。箨音唾

同:会集。缵:继续

[6]豵:音宗,一岁的猪

[7]豜:音间,三岁的猪

穹窒:堵好墙洞。

[8]墐:音尽,涂

郁:树名。

[9]薁:音玉,李属

断壶:摘葫芦。叔苴:收拾青麻。苴音居

荼:音涂,一种苦菜。樗:音初,臭椿树

[10]穋:音路,晚种早熟的谷类

[11]綯:音陶,绳子

凌阴:冰窖

兕觥:音四公,酒具

《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所谓***,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周南·芣苡》:

******芣苡,薄言***之。******芣苡,薄言有之。

******芣苡,薄言掇之。******芣苡,薄言捋之。

******芣苡,薄言袺之。******芣苡,薄言襭之。

比:

《豳风·鸱鸮》诗经 国风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予手拮据,予所捋荼。予所蓄租,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

予羽谯谯,予尾翛翛,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摇,予维音哓哓!

《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

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

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

郊,谁之永号?

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

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

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 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

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

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 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白露未已。所谓***,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沚。

“毛传”认为是兴,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矛盾,是起 兴后再以赋法叙写。河滨芦苇的露水凝结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之情, 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细化,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的时间地点,渲染 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 想“***”的心情。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 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情绪浑然一体,构成 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比”法

“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最先给“比”作注释的是东汉章帝时的大司农郑众。他说:“比者,比方于物也。”这大体是对的。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①这便将内容与形式混为一谈了。钟嵘说“因物喻志,比也”②朱熹说“比,是以一物比一物,而所指之事常在言外。”(3)《文心雕龙·比兴》说:“且何谓为比,盖写物以附类,扬言以切事者。” “故比者,附也。”“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就说所谓比就是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描绘的形象没有独立的意义,而是对本质上不同的两种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种发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或者是用浅易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和情感,使人易于理解,或者借以描绘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动,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尽管也嫌笼统,但毕竟说明了比的表现手法是能够把抽象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的。如《周南·盆斯》 “螽斯羽,洗洗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用对螽斯的赞歌,祝福子孙昌盛,取其繁殖能力强和聚集不散的特点。这首诗的内容,在必须实行***生育,奖励少生孩子的今天,当然是不足取的。但是从写法上看,它吟咏的表面对象是蝗虫,而被比的真正对象却是人,即用“彼物”来比喻“此物”。并且为了使本体更加鲜明、突出、喻体用了夸大的形象。这个“比”法的特点就是以物代人,既关系立意构思,也属于表现手法。所以,朱熹把《周南·盆斯》三章视为《诗经》中“比”法的典型法式,并且还强调指出:“后凡言比者仿此”。如《郊风·谷风》用“***药***菲,无以***”(***收萝卜芥菜却不要底下的根)来说明不该有了新欢就不念旧恩。有的突出事物的某些特性,如《邺风·终风》用“终风且暴”(整日价刮着猛烈的大风)来形容丈夫的凶暴。有的描写事物的性状,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一口气用了六个比喻:“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蟠挤,齿如孤犀,蜂首蛾眉”(手指象茅草的新芽柔软嫩细,皮肤象凝冻的膏脂光滑润腻,颈子象天牛的幼虫白白长长,牙齿象瓜的子儿洁白整齐,蝉儿似的方额下更有两道弯弯的蛾眉)。有的是反面设喻,如《邺风·柏舟》用“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来形容不能任人摆布的态度。有的拟物,如《硕鼠》把贪婪的剥削者写成餐食的大老鼠。

从比的具体表现形式来说,〈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这些比喻,都能紧扣诗中的情、事、景,十分贴切。

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都是明喻。如《卫风·硕人》中接用了五个比喻句: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犀,其蛾眉……”这五个比喻都是明喻,诗人选择了五个贴切,新颖、生动的印象。又如《卫风·伯兮》写思妇怀念征夫,第二章只用了一个明喻,就把她的思想作了深刻的表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用散乱的蓬头比喻女人的头发,说明这个女人好久不梳洗了。这个比喻抓住了事物的关键部位而突出其特征,表现了她刻骨的相思之苦和慵懒的神态。《小雅·斯干》描写宫室的建筑,接连用了四句明喻:如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君子攸跻。宫室建筑本来是静物,诗人用动物作比喻来形容,刻画了他的庄严,美观。

隐喻,也称暗喻。它没有“如,像”一类的喻词,同时出现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更为紧密。如:《郑风·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第一章的“如组”、“如舞”是明喻,诗的一开始,就极写“叔”御术“之娴熟高超。“如组”、“如舞”言其动作和谐和中节,是形象化的比拟,也有“夸其事而饰其能”的意味;第二章的“雁行”句意为“两旁马而像雁行”,没有出现比喻词,就是隐喻。又如:《诗经》这部经典中,屡次出现水被诗人用来做为隐喻以寄托出嫁思家的情怀,如《诗经·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彼诸姬,聊与之谋。”,或是用水来比喻陪伴之意,如《诗经·卫风·竹竿》:“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配玉之傩”,或是用水来比喻愿望难达之意,如《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或是用水来比喻世之清浊,如《诗经·谷风之什·四月》:“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谷?”,或是用水来比喻忧愁之意,如《诗经·谷风之什·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在《诗经》里,有不少这样的句式;前两句写喻体,后两句写本体,有人称为“对喻”,其实也是隐喻。如《卫风·氓》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据说鸟儿食桑葚会因醉而落入罗网,诗人用这医生活中熟知的现象作比喻,来强调女子不可轻易坠入情网,收到说理易于使人透彻理解的效果。像这样为六袄适应诗的结构,不用喻词,而把喻体和本体排列成交媾相似、互相映衬的句式,在《诗经》中为数不少,多用于抒情诗,如《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前四句就是结构相同的对衬句式,前两句以树高无法攀登作喻体,接下二句以女郎隔着宽跨的汉水作本体,以喻体的高不可及,喻本体的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比喻,都加强抒情的效果。

借喻,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突出本体的某总特征。如《邶风·新台》巧妙地运用了借喻: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据说这是讽刺卫宣公强占子媳的诗,摹拟青年女子的口吻述说不满和不幸,用蛤蟆比喻年老丑陋的卫宣公。这里不写本体,而把喻提直接放在本题应该出现的地方。又如《卫风· 氓》的章节之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容氓对女主人公爱情热烈;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氓的爱情衰落。这些都没写本体,而是直接写喻体,也是借喻。

再如《召南· 行露》写反抗强迫婚姻,第一章是这样写: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写的是露水意在人生:人不在黎明前上路就不怕露水;比喻不犯法就不怕打官司。这个借喻是以一章作为喻体。《诗经》总的比喻,用法灵活,各种各样。上引〈行露〉这篇诗,在第一章用了借喻之后,第二章接着这样写: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喻体和本题都用反问句来表达,意思是说对方象雀鼠一样祸害人,而用了反问的语气,就加重了肯定的意义,句式也显得生动活泼、变化多姿了。

在有的篇章中,本体和喻体并不完全相同,用“不是”、“不象”之类否定词语,说明本体并不具有喻体某方面的特性。如《邶风· 柏舟》我心匪石头,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样从否定的方面打比方,更突出地肯定了本体的对爱请的坚定不移的特征。

拟人,现代修辞学的比拟,指物的人格化或人格的物化。例如《小雅·大东》以丰富的想象力,用天上的想象比拟人间的事物,织女,牛郎、天比、斗,这些星座都被诗人赋予了人格,贯穿了诗人的强烈情感。又如《魏风·硕鼠》用大老鼠偷粮食来养肥自己的情状形容奴隶主,以物拟人。

以上都是“比”的具体表现形式。“比”的这些方法被继承下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段。

《诗经》中“兴”法

什么是“兴”?朱熹说:“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4)就是通常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先描写景物造成相应的气氛,然后引出诗中要写的内容。李仲蒙说: “触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5) 结合《诗经》的实际, “兴”,在《诗经》这部特定的诗集中,乃以每个诗章整体之立意、构思为基础,以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为步骤,从而造成意境表达情思的方法。 “兴”的基本含义是借助于其他的事物作为一首或一章诗的发鳄所以又叫“起兴”。它是诗人在接触到某一事物时,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借物寓情,因事起兴的意思。它之所以往往用于开头,无非为了起到引人,欣想的作用。户主些用作起兴的事物,对于诗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常常起着比喻、象征、烘托、暗示等作用,并有助于创造动人的形象和美好的意境。“兴”这种艺术手法,在《诗经》的“国风”和“小雅”里运用较多,但没有通篇纯用“兴体诗”,这是由于“兴”的性质所决定的。如果只是“先言它物”而没有气候的“所咏之辞”,也就不成其为“兴”了。

从《诗经》运用这种手法来看,“先言他物”的起兴与下文的“所咏之辞”的关系,大致有三种关系:有些兴句只做发端词,或只从韵脚上引出下文,与正文并无意义上的联系。朱熹解释说;“因所见闻,或托物起兴,而以事继其后。”“诗之兴多是***他物举起,全不取其意。” 尽管朱熹的定义并不完全确切,但是这样“不取其义”的起兴,在《诗经》中为数不少。如写女子要求爱人同歌的《郑风·萚兮》各章都用同样的事物起兴,其首章云:“箨兮箨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以风吹竹客起兴,要求丈夫同她一起唱歌。这种起兴就与正文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在《秦风·黄鸟》中:“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叽叽叫的的黄雀在酸枣树上栖息,这与秦人对三良殉葬的惋惜并无内在的联系,只是从韵脚上起引起下文而已。在《秦风·车邻》中:“阪有漆,有栗。既见君子,并坐鼓瑟。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阪的漆、桑,隰的栗、扬,都和全诗的主题劝人即时行乐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它们发端起情,引起下文所咏之辞,最主要的是起定韵作用。

第二类是起兴的形象与下文“所咏之辞”在意义上有某种相似的特征,这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起一定的比喻作用,既“兴中兼比”。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篇》说“诗人兴体,***象于物,寓意良深,凡托兴在是,则或美或刺,皆见于兴中。”它与朱熹的观点相反,坚持“拖物起兴”、“兴寓美刺”。而这样的起兴在《诗经》中最为普遍。如《周南·汉广》是写男子求偶失望的诗,首章:“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连用连用四个比喻,借神话传说发端。“乔木”、“游女”的比喻说出所爱之人在自己心中乃是高不可攀,追求不到的,只能突然想象其高大美丽。“汉广”“江永“的比喻说出自己和她若有江汉之隔,而无桥梁可通。连永之,方之的信心和勇气也丧失了。表现了极度失望的心情。这样一方面作者把几种不同的事物“乔木”“游女”汉广,江永放在一起写于开头引起发端,另一方面又通过其在意义上的联系,而***取比喻和暗示的手法。又如《周南·关雎》各章用不同事物起兴的。其首章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的和鸣和思念淑女之情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原是借眼前景物反端;但是雎鸠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使人联想到青年男女的相爱,这样,前两句和后两句在意义上发生了联系。“兴“和“比”结合,既形象又含蓄,耐人寻味。

第二种是起兴的形象与下文“所咏之辞”有情调上的联系,《王风· 黍离》的第一章,头两句写谷子、高粱一行行;乔麦苗长得旺.这种情况虽然与下文流浪者抒发忧伤之词并不直接联系.但它能让人联想到周王朝王权的衰败.

第三种是主体意义上有联系.如: 《小雅,何草不黄》是写从役的士兵怨恨奔走四方,不得不休息,象征着征夫的憔悴.兴句和主体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

“比、兴”运用之丰富、巧妙、多样、新颖,是《诗经》最有特色的艺术成就,曾受到历代文人的称赞与学习。我国古代许多杰出的诗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比、兴”艺术手法。第一流的作家屈原就是“依诗制骚,讽兼比兴”的代表。他用“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佼,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必妃佚女以譬贤臣,虹龙鸳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王逸《楚辞章句》)。以饮食的芳洁比拟品质高尚,拿车马的迷途比拟惆怅失意。依诗取兴,引类譬喻,使《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在《楚辞》中有了新的发展。后来的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描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是用孔雀的徘徊不前起兴的、骆宾工的五律《在狱咏蝉》抒发了他高洁如蝉而不能取信于人的忧伤。’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用“露重”“风多”指初唐的恶势力对他的迫害.使得他露一祥飞也飞不起,响也受阻碍。这种“比兴”的手法很高明是从《风》《骚》里学来的。南宋王沂孙的《齐天乐·蝉》“一襟余恨宫拟断,午年翠阴庭树。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铜仙铅泪似洗,叹移盘去远,难贮零露!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表面上句句说蝉,写尽蝉的形态神情,实际上却寄托了家国兴亡的伤感。含蓄蕴藉,言外之意更深挚动人。虽嫌柔婉低沉,但这也是***用“比兴”方法的创作。

找几个典型例子来分析,关于“兴”,现在广为大家认同的是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兴”的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诗作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先描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然后再表达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情感。纵观《诗经》305篇,用于起兴的都集中于山、水、草、木、鸟、虫、兽、车、服、乐等事物之上。而细究周人在创作诗时为什么要用“兴”这一修辞手法呢?因为当时处于农业社会阶段,人们对于自然还十分依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常紧密,于是便滋生了一种以自然为参照物,在自然中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借外物以抒己情的文学创作方式。所以笔者认为,被周人用于起兴的那些事物绝不仅仅是信手拈来的,那些山、水、草、木、鸟、兽、虫等都与周代人的生活和风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诗经》中《关雎》是流传广泛的一首婚恋诗,该诗一开始先以雎鸠和鸣起兴,由雎鸠和鸣引出男女相恋。古往今来,学术界对雎鸠的解释有很多,《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说:“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2]朱熹《诗集传》中记载:“生有定偶而不相乱”。[3]就是说,雎鸠生来配偶是固定的,绝不会任意更换,所以雎鸠历来被看做贞鸟,被当做忠贞爱情的象征。诗人之所以用它来起兴,就是因为雎鸠是鸟类中忠贞之鸟,有似于后代文学作品中鸳鸯意象。诗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来到河边,看到成双成对的雎鸠和鸣于河中,不由触景生情,从而产生了婚恋的想法,并且在大脑中勾画出女子的形象:漂亮、娴雅、忠于爱情。然后《关雎》通篇就表现了小伙子对心目中美好对象的追求。以雎鸠和鸣起兴之后,作者又以事起兴,即以***摘荇菜起兴,用***摘荇菜的过程来引出小伙子对心中所爱的追求过程。诗中***摘荇菜的过程分别是“流之”、“***之”、“?之”,随着人对荇菜***摘过程的一步步跟进,从而引出了小伙子追求姑娘的过程,先是“寤寐求之”,因为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然后终于找到接近心上人的途径,约会时“琴瑟友之”,最后“钟鼓乐之”,就是把自己的心上人迎娶进门。用***摘荇菜起兴,引出小伙子与心上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爱情越来越美满,这样由前者引出后者的起兴用法,过渡自然,意蕴深厚,还起到了烘托、渲染作用,让读者在脑海中不自觉地构思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

《郑风?溱洧》中以溱水和洧水起兴:“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4]溱水和洧水均在郑国,此诗描写了郑国一个非常传统的节日――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在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互赠礼品以表达爱慕之情。《周礼?地官?媒氏》中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5]就是说仲春三月间,男女可以纵情相会,连私奔都不加以禁止。这么重要的社会活动之所以选在春天,是因为古人和自然界之间紧密无间的联系,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在春天繁衍生命,春天万物复苏,所以春天被认为是一个体现生命意义的季节。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和风煦暖,众多单身男女聚集在这里,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伴侣,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的向往和憧憬。关于上巳节的记载在《?风?桑中》、《郑风?褰裳》中也都有所体现。

《周南?卷耳》:“******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是该诗四章中的第一章,前两句先描写了妻子***摘卷耳的景象,后两句便不再写***摘卷耳的事情,而是写妻子思念远在外的丈夫。这首诗用“***摘卷耳”起兴,引出下文对丈夫的思念,且这样的起兴还能很恰当得推动感情的抒发:妻子“******”卷耳,即***了又***,可还是“不盈顷筐”,还是装不满筐子,随即下文写思念远行人,可见妻子之所以总是装不满筐,是因为心不在焉,因为思念远行人而不能专心***摘行为,这样,一个心神不宁的思妇形象跃然眼前。由此可见,这些***摘活动是寄托了思念之情的,这在很多诗中都有所体现,如《王风?***葛》以“彼***葛兮,……彼***萧兮,……彼***艾兮,……”起兴,从而引出下文强烈的思念之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小雅?***薇》就以***薇起兴,该诗虽是戍边战士思念家国之情,但却印证了***摘行为作为起兴象征思念之情一说。《小雅?***绿》也是以***摘草木为起兴引出思念之情。

《诗经》中的相思诗有些是作者看到身边景与物的美满而感怀自身的,用起兴事物的美好来衬托自身处境的凄凉,读来不禁使读者生出许多心酸之情。《陈风?泽陂》中以“彼泽之坡,有蒲与荷”起兴,生发出下文女性的思念之情,即她看到岸边蒲与荷相伴生长,而自己却形单影只,不禁黯然神伤,感叹心中所求不可及,就像池泽相隔一样。《秦风?晨风》中以“?彼晨风,郁彼北林”起兴,即鸟飞倦了尚且回到自己的窝里,而丈夫却没有回到自己的身边,表达了妻子思念久别的丈夫。

在《诗经》中,《卫风?氓》是一首著名的反映婚姻破裂的诗歌,它以一个女性的口吻道出了自己从相恋、结婚到分手的全过程,然而每一部分中都有起兴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起兴都是正衬,用桑树来引出女主人公的处境。前者通过描写桑叶的滋润、茂盛衬托下文姑娘正年轻,风华正茂,后者以桑叶的枯黄、凋零衬托女子人老珠黄,被丈夫抛弃的凄惨境地。“吁嗟鸠兮,无食桑椹,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朱熹《诗集传》中:“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6],桑葚虽是甜的,但鸠多食则容易致醉,引出下文爱情虽是美好的,但如果人过于沉浸其中则容易上当受骗。“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个起兴则是反比,淇水滔滔也有岸,洼地再宽也有尽头,以此反衬下文――我的哀愁怎么就多的无边无际。诗中所用到的起兴物,都是农村四周的自然景物――桑树,桑葚,淇水,洼地,这些自然景物是主人公每天都见到的,她看着这周围的景物,便情不自禁的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触景生情,便歌唱起来。这些比兴的运用,更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突出主题。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蛤蟆比喻荒*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有十五国风.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常见的篇目如《***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