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劳形牍组成语,案牍之劳形的劳词类活用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3 0
  1. 《陋室铭》的阅读题
  2. 陋室铭特殊词义急求
  3. 陋室铭的课后练习二第二小题
  4. 爱莲说文言文整理
  5.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6.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通***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四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案劳形牍组成语,案牍之劳形的劳词类活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与之论辨(“辨”通“辩”)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板印书籍(“板”通“版”,雕版)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以后)

文理有疏密(“文”通“纹”,纹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止”通“止”,只,仅)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有)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现(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邪(邪通耶,表疑问)

2、 古今异义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以是人多以书***余(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趋:古义为奔向;今义趋向)

以是人多以书***余(***:古义为借;今义与“真”相对)

不敢出一言以复(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一次)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为只;今义为转折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指听;今义是用鼻子嗅)

虽人有百手(虽:古义为即使,***设连词;今义为虽然,转折连词)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指腿;今义指臀部。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冒:古义指蒙、盖;今义指冒出)

药稍熔(药:古义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今义指病的药品)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衣服的一种)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为尚、还;今义为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为挨着;今义为比较)

高可二黍许(许:古义为左右;今义为答应或表猜测)

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为曾经;今义为尝试)

无丝竹之乱耳(丝竹:古义指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文中指演奏的声音,今义指丝绸和竹子)

案牍之劳形(形:古义指身体;今义指形状、样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为有时,有的人;今义为或者)

3、 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手、笔:名词作状语,动手、用笔)

主人日再食(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袍、衣:名词作动词,穿着蕴袍敝衣)

是可谓善学者矣(善: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活用为动词,挂在腰间。)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状语,喂奶)

妇手拍儿声(手:名词用作状语,用手)

遥闻深巷中犬吠(遥:形容词作状语,远远地

用讫再火令药熔(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做动词,出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做动词,成为灵验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上)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用作动词,使……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劳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做动词,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做动词,吃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做动词,鞭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动用法,使……尽)

陋室铭》的阅读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国中文言文 , 古文观止 , 咏物 , 赞美品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⒈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②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③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④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⒉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⒈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创作背景 经典诗句

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鉴赏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线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写作技法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押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句式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比兴

最突出的艺术手法的比兴。文章开头运用“山”“水”类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灵的性质,点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龙比德,以名灵比馨)。

反向立意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线索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托物言志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与某一具体的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抒情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主题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追求声色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有用韵的特点。

从题目看,作者是在赞美陋室,为陋室作铭,其实不然,作者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本文运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著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全文仅81字,有三层意思。第一层(第1~3句),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文章主旨“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第二层(第4~7句),描写居室环境、来往客人、日常生活,揭示“德馨”的内涵:幽美清雅的环境,反映室主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学问渊博的来客,表明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恬然自适的生活,则表现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从而点明了“德馨”是“陋室不陋”的原因。第三层(第8~9句),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并以孔子的话结束全文,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与开头“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简介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说为刘禹锡所著,另一说则为早于刘禹锡所著。

“铭”本是古代刻于器具和碑文上用于警戒自己或陈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祭奠祖先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套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描述,通过陋室对论语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开悟,引人入胜,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隐居生活态度是安贫乐道和人生观的价值。此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任和州刺史时所建。

赏析二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写作手法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线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宋代·欧阳修《卖油翁》

卖油翁

宋代 :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国中文言文 , 哲理 , 寓言故事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哀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未知·佚名《张佐治遇蛙》

张佐治遇蛙

未知 : 佚名

金华郡守张佐治至一处,见蛙无数,夹道鸣噪,皆昂首若有诉。佐治异之,下车步视,而蛙皆蹦跳为前导。至田间,三尸叠焉。公有力,手挈二尸起,其下一尸微动,以汤灌之,未几复苏。曰:“我商也,道见二人肩两筐适市,皆蛙也。哀之,购以放生。二人复曰:‘此皆浅水,虽放,后必为人所获;前有清渊,乃放生池也。’吾从之至此,不意挥斧,遂被害。二仆随后不远,腰缠百金,必为二人诱至此,并杀而夺金也。”张佐治至郡,急令捕之,不日人金俱获。一迅即吐实,罪死。所夺之金归商。 ▲ 国中文言文 , 寓理故事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唐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唐代 :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古文观止 , 国中文言文 , 送别赠序

陋室铭特殊词义急求

《陋室铭》的阅读题1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13.对下列加点的 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 (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6.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12.(3分) D

 13.(3分)D

 14.(3分)A

 15.(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

 16.(2分)借景抒情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陋室铭》的阅读题2

 在语文阅读中,比较常见的是将内容或者形式相近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阅读,我们有目的地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比较、对照,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谈笑有鸿儒 鸿: (2)无案牍之劳形 劳:

 (3)可爱者甚蕃 蕃: (4) 亭亭净植 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乙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来写莲,请以画线句子为例(结合三种花的象征义)作简要分析。(4分)

 4.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陋室铭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由我整理,仅供参考:

 1.(4分)

 (1)鸿: 大 (2)劳:使……劳累 (3)蕃:多 (4)植:立

 2.(4分)

 (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2)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它玩弄啊!

 3.(4分)

 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牡丹反衬强调了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富贵享受。(指出象征义占2分,分析出正衬与反衬各占1分)

 4.(3分,志向情操各占1分,写法占1分)

 《陋室铭》:淡泊名利的高雅情趣,豁达乐观的高洁品格。

 《爱莲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

 相同的写法:托物言志。

《陋室铭》的阅读题3

 比较阅读((1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下列句子中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分)

 A.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2.根据你对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题。(2分)

 (1)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小题3.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2分)答:

 小题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

 小题1D

 小题2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衬托莲之高洁。(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小题3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小题4C

 小题5(1)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2)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当然是很多了。

《陋室铭》的阅读题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B.谈笑有鸿儒(大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弄,这里指弹奏)

 D.无丝竹之乱耳(混乱)

 小题2下列句子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孔子云:何陋之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B.水陆草木之花无丝竹之乱耳-

 C.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轩敞者为舱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学而时习之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4分)(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碧绿,长到石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映得碧青。)

《陋室铭》的阅读题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B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C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群臣吏民能而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D可以调素琴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小题2下面哪一句划线词的词类活用不是使动用法?(2分)

 A.无案犊之劳形

 B.凄神寒骨.悄伦幽邃(《小石潭记》)

 C.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D.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3文章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和生活情趣等方面表现了陋室不陋,请选择其中一个方而举例分析。(2分)

 小题4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2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苔痕、草色的青翠,表现环境的清幽,可见陋室不陋。

 小题1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解析小题1此题是课内文言文的考查。题型有选择和问答两种,涉及到字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与其它课内文言文的比较。

 小题1此题是课内文言文的考查。题型有选择和问答两种,涉及到字词的意思,词类活用,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有与其它课内文言文的比较。

 小题1题干已有提示,这三个方面选任一个即可。

 小题1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精神追求的字眼,回答不可偏离要求。

《陋室铭》的阅读题6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苔 痕 上 阶 绿 (2)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小题2:解释下面句中的划线词。(4分)

 (1)谈笑有鸿儒( ) (2)无案犊之劳形( )

 (3)香远益清( ) (4)陶后鲜有闻(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小题4:《陋室铭》的主旨句是 ,作者托物言志,借陋室表达了 的生活态度;《爱莲说》中,作者借莲花赞美君子 的高尚品质。(3分)

 小题5:两篇短文都提到了前贤古人,但写法不同。请结合两篇短文的相关内容,简析写法特点及表达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苔痕/上阶绿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每题1分,共2分)

 小题1:(1)大 (2)使……劳累 (3)更,更加 (4)少(每题1分,共4分)

 小题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像我一样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共2分)

 小题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安贫乐道(甘于淡泊)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每空1分,共3分。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陋室铭》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或:引用孔子说的话)(写法占1分),强调“陋室不陋”(作用占1分)。《爱莲说》以陶渊明爱菊来衬托(烘托)(写法占1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君子品格(作用占1分)。 (言之有理均可)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根据句子的含义划分节奏。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也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

 小题1:了解类比与对比衬托手法的不同,学会分析两种手法的不同表达效果。

《陋室铭》的阅读题7

 阅读《陋室铭》,完成12-14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斯是陋室

 (2)苔痕上阶绿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1)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3)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案

 小题1(1)这 (2)长到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小题1(1)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2)可以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

 (3)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评分:共3分。每小题1分。

 小题1①安贫乐道 ②高雅情趣 ③效仿先贤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陋室铭》的阅读题8

 (一)(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①回:即颜回,孔子的***。 ②不堪:无法忍受。

  1.解释下面句子中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 德馨: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出名(或:著名)

 (2)品德高尚

 2.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陋室铭》的阅读题9

 阅读了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为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其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①“商”和下文中的“赐”皆为孔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粗词语。

 (1)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_

 (3)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__________

 2.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当。(只需填序号)

 [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的含义是____。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题。

 (1)[乙]段中的“其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都称得、上是“其兰之室”。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博识的人。(2)使身体劳累。(3)所以,因此。

 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

 (2)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意对即可)

 4.(1)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示例一:我认为朋友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来者赤,近墨得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味、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陋室铭》的阅读题10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这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 )的词。

 (1)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

 (3)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

 (4)无案牍这劳(形)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写出了作者生活情趣的高雅。

 D、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有名(出名、闻名)

 (2)大

 (3)干扰(扰乱、使……乱)

 (4)形体、身体

 2、(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意对即可)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A

陋室铭的课后练习二第二小题

陋室铭

一词多义:之: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古今异义:惟吾德馨 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样子、形状)

词类活用: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特殊句式: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有何陋”)

望***纳~

爱莲说文言文整理

原文一、刘禹锡

二、崔沔

注释注解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品赏析

写作特色

文体介绍 原文 一、刘禹锡

二、崔沔

注释 注解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一词多义:

文言句式: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品赏析

写作特色

文体介绍

[1]

[编辑本段]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往来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使双耳受到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句句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往来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奏乐的声音使双耳受到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英语译文

An Epigraph in Praise of My Humble Home

by Liu Yuxi

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

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

A lake needn't be deep;

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a dragon in it.

My home is humble,

But it enjoys the fame of virtue so long as I am living in it.

The moss creeping onto the doorsteps turns them green.

The color of the grass reflected through the bamboo curtains turns the room blue.

Erudite scholars come in good spirits to talk with me,

And among my guests there is no unlearned common man.

In this humble room, I can enjoy playing my plainly decorated qin, or rea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quietly,

Without the disturbance of the noisy that jar on the ears, or the solemn burden of reading official documents.

My humble home is like the thatched hut of Zhuge Liang of Nanyang, or the P***ilion Ziyun of Xishu.

Confucius once said: "How could we call a room humble as long as there is a virtuous man in it?"

关于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刘禹锡

刘禹锡是《陋室铭》公认的作者。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世称“刘宾客”。刘禹锡生于嘉兴(当时属苏州),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大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

刘禹锡文名遐迩。其人生活在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形成了宦宫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社会局面。他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了王叔父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受贬。但是,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世风的辛辣嘲讽与心态的的自明。唐贞元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监察御史。后经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他和柳宗元交谊颇深,人称“刘柳”;后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亦并称“刘白”。据史载,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他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及安徽和州县通判。按王朝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给他小鞋穿,安排他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他毫无怨言。刘禹锡是个文人,于是就根据住地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把住房面积减去一半。此房位于德胜河边,岸柳婆娑。刘禹锡见此景色,更是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闻讯后,下令撵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

半年光景,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三次。他在愤激之中,有话如鲠在喉,倾吐为快,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柳公权碑刻竖于门外。(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1995年第11期《刘禹锡和他的“陋室铭”》)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祖坟原在洛阳北邙,后因地峡不可依,所以后来改葬于荥阳(今郑州荥阳)。刘家世居洛阳,中原战乱,他父亲徙家江南,刘禹锡生于江南,其父死后,他扶棺返里,同时他母亲也从江南返回洛阳,此后可能在荥阳住了一段时间。集异记中有刘禹锡“贞元中寓居荥泽”之说。刘禹锡一生坎坷,四处漂泊,直到晚年,才居于洛阳,后逝于洛阳。刘禹锡说自己是“客居江南”,称自己是“雒客”,称“洛阳旧有衡茅在”,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可见,他在嘉兴、荥阳、洛阳都安过家。若联系到他祖籍洛阳,还是认为称他为洛阳人比较合理。也有一说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为刘邦是彭城人,彭城乃刘氏郡望所在而已,如韩愈之于昌黎。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具体是什么身世,我们目前还没有得到考证。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

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著有《刘宾客集》(一称《刘梦得文集》)

二、崔沔

另一种说法,崔沔为传统名篇《陋室铭》的作者,诸家选集如《刘梦得文集》、《历代散文选》、《古文选译》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均认定是唐代的刘禹锡。查《中国人名大辞典》刘禹锡小传:“登贞元进士弘词二科。官监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贬朗州司马,作《竹枝辞》十余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还。又以作《玄都观》诗,语涉讥忿。出为播州刺史,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客郎中,集贤直学士,复刺苏州。再迁太子宾客。禹锡恃才而废,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尤精,白居易推为诗豪。会昌中加检校礼部尚书卒。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中只言刘禹锡作《竹枝辞》及《玄都观》诗,未提及《陋室铭》。作《竹枝辞》的心境与当时遭贬斥的处境相吻合。据《新唐书》卷一六八本传记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辞》……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刘禹锡被谪贬到朗州,其遭遇处境与屈原相似,故仿《九歌》作《竹枝辞》以屈原自况,完全切合客观实际。倘若作有《陋室铭》,应收入《刘宾客文集》或《外集》,但此二集中未见此文。

《陋室铭》到底出于谁人之手呢?

查《中国人名大辞典》905页崔沔小传:“崔沔,唐长安人,字善冲。擢进士,举贤良方正第。岑羲(侍中)深器之,曰:‘今郗诜也。’沔深明《礼经》,详定宗庙笾豆之数及六亲服法,多所建议。性俭约,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卒谥‘孝’。”原来《陋室铭》的真正作者是崔沔。仅此不足为据,再查《新唐书》卷一二九崔沔:“性情敦厚,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玄宗时官左散骑常侍,秘书监,太子宾客。沔深明《礼经》,……性俭约自恃,禄廪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中国人名大辞典》崔沔传源于史料《新唐书》,确凿无疑。以崔沔的才华、生世、秉性“俭约”“不治居宅”,作《陋室铭》表明自己的志向,是切合实情的。

[编辑本段]注释

陋室铭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④是陋室,惟⑤吾德馨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⑾之乱耳⑿,无案牍⒀之劳形。南阳⒁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⒂。 孔子云:“何陋之有⒃?”

注解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这里用为动词,著名、闻名。

(3)灵:灵异,有灵气。

(4)斯:语气词,翻为则或无义。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5)惟:介词。表原因。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高尚。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

(7)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

(8)白丁:本指科举时代没有功名的人,这里与“鸿儒”对举,泛指不学无术的平庸小人。通俗讲为没有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原指调弄,这里指弹奏。弹奏闲雅的古琴。素:不加装饰的。

(10)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11)丝竹:琴、瑟、萧、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乱耳:扰乱。

(13)案牍:dú。指官府公文。

(14)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劳累。

(15)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

(17)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 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应为“有何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

(出自《论语·子罕》)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联。互文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联)

[编辑本段]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编辑本段]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

“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编辑本段]作品赏析

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编辑本段]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编辑本段]文体介绍

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 根据古文体的分类, "铭"是应用文。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题意,即对陋室进行歌颂,内接内容,即对陋室内的人的高尚品德进行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托物言志,以此阐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这一点与《爱莲说》颇为相似。

相关问题

1.运用类比手法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全文主旨句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3.本文虚实相映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作者以明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七年级(下)古代汉语语法总结

1. 求爱莲说古文归纳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通***字 可爱者甚蕃 (“蕃”通繁,繁盛众多。

句意:可爱的很多) 古今异义词 (亭亭净植)植:树立 今译:种植 (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

一词多意 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特殊句式 判断句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断。

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文章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 “ 濯 ”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文化史常识 铭:古代的一种文本,可以分做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或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叙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

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考点 1。

《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作者借助莲的形象含蓄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意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坚定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这句话的作用?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莲的品质:“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5、表现诗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对莲花一般映衬的句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2、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形容洁身自好,然而不以此媚人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予独爱莲”的原因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15、从反面映衬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6、作者用隐逸者-菊花来正面衬托出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17、作者同时运用了富贵者-牡丹来反面衬托出莲花拥有君子的高尚情操,不与世人一样,只追求名利 可:值得。 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独:只,唯独。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盛:特别,十分。 予:我。

之:助词,无实意,取消句子独立性。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mà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è)玩:轻漫地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yi):隐居。

隐逸者:指隐。

2. 爱莲说 词语整理

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4.乱: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

一次多义:

1.鲜:①少,读xīǎn:陶后鲜有闻

②鲜艳,读xī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①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

②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①外面,外表:中通外直

②(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①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远:①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

②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3. 《陋室铭》《爱莲说》原文,整理单子和句子翻译

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 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

8、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4. 爱莲说词语整理一词多义、通***字、古今异义、词类通用

1.之: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倒装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词类活用:1.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4.乱: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犹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一次多义:1.鲜:①少,读xīǎn:陶后鲜有闻 ②鲜艳,读xī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2.之:①的,助词:水陆草木之花 ②用于主谓句间,表舒缓语气,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外:①外面,外表:中通外直 ②(桃花源)以外: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4.出:①从……出来: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出去: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远:①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 ②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5. 文言文比较爱莲说和闲情偶记山茶

1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⑴不蔓不枝( ) ⑵陶后鲜有闻( )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B.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C.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10.甲文写牡丹、菊有什么作用?(3分)答: 11.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7.(4分) ⑴蔓( 生枝蔓 ) 鲜( 少) ⑶已( 停止) ⑷目( 看、观赏 )8.(2分)( C )9.(4分)⑴对于莲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⑵ 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10.(3分)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11.(3分)答: 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3分)《爱莲说》《闲情偶寄》比较阅读答案望***纳谢谢。

6. 爱莲说 古文

《爱莲说》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来到星子(现已撤销,原为江西省九江市下辖县)任南康知军。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后世影响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

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石壁。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7.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8.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转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注释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现在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他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④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

唐人爱牡丹,古书里有不少记载,如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予,我。淤泥,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⑥濯(zhuó)清涟而不妖:经过水播的。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的,不枝枝节节的。 ⑧香远益清:香气越远越清。

益,更,越。 ⑨亭亭: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 ⑩亵(xiè)玩:近前把玩。

亵,亵渎不尊重. ①①隐逸者:隐居的人。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便隐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叹词,相当于“唉”。 ①⑤菊之爱:对于菊花的爱好。

①⑥鲜(xiǎn)有闻:很少听到。鲜,少。

①⑦宜乎:宜,应当,这里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背景简介 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翻译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人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宝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赏析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

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一、通***字

1.《孙权劝学》 :

①?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当涂:“涂”通“途”,道路,仕途。亦作当权。?“卿今当涂掌事。”

2.《木兰诗》

①“帖”通“贴”,贴,粘贴。?“对镜帖花黄”

②“火”同“伙”,伙伴。 ?“出门看火伴”

3.《卖油翁》

①“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但手熟尔”

②“杓”同“勺”,勺子“徐以杓酌油沥之”

4.《河中石兽》

“颠”通“癫”,疯狂。“不亦颠乎”

二、词类活用

1.《孙权劝学》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状语后置,名词作动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之:主谓取独。)

2.《木兰诗》

①“问女何所思” ?(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骑”动词作名词,战马。)

3.《卖油翁》

①“但微颔之”(颔:名词作动词,点头)

②“吾射不亦精乎”(射:动词作名词,射箭的本领)

③“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④“尔安敢轻吾射”(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⑤“康肃笑而遣之”(遣: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4.《陋室铭》

①“有仙则名” ?(名:有名、出名、闻名)?

②“无丝竹之乱耳” ?(乱:干扰、扰乱、使……乱)

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

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

⑤“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⑥“苔痕上阶绿。”(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

⑦“苔痕上阶绿。”(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

5.? 《爱莲说》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生蔓”“长枝”)

②“香远益清”(远、清:形容词作动词,译为“远播”“显得清幽”)

③“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而不端庄)

6.? 《河中石兽》

①“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三、一词多义

1.《孙权劝学》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

当:“但当涉猎。” (应当)

“当涂掌事。” (掌管)

见:“见往事耳。” (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2.? 《木兰诗》

市:“东市买骏马” (集市)

“愿为市鞍马。” (名词作动词,买。)

买:“东市买骏马” (买(东西))

“欲买舟而下”(雇,租)

愿:“愿为市鞍马” (愿意)

“愿驰千里足” (希望)

度:“关山度若飞”(?过? )

“孤不度德量力” (?衡量? )《隆中对》

策:“策勋十二转”(?记 )

“策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打,这里是驱使、驾驭? )《马说》

“执策而临之”(?马鞭?)《马说》

强:“赏赐百千强”(?有余?)

“余强饮三大白” (?尽力)《湖心亭看雪》

“项为之强”(?同“僵”,僵硬?)《童趣》

安:“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卖油翁》

射:“尝射于家圃” (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 (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但手熟尔” (通“耳”,罢了)

“惟手熟尔” (通“耳”,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 ?(你)

4.? 《陋室铭》

往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名:“有仙则名。”(动词,出名,有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是:“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当是时”(代词,这。)

5. 《爱莲说》

鲜:“陶后鲜有闻”(副词,少)

“芳草鲜美”(形容词,鲜艳)《桃花源记》

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香远益清”(清香)

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6.? 《河中石兽》

为:“以为顺流下矣”(认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

四、古今异义

1.《孙权劝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辞。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今义:独自,孤独。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今义:更加。

“(但)当涉猎。” ?古义:只。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但当(涉猎)。” ?古义:粗略的阅读。今义:捕捉猎物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义:很。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今义:就。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古义:认清。今义:看见。

2. 《木兰诗》

“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今义:窗户。

“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双兔眼(迷离)”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3.? 《卖油翁》

“(但)手熟尔” ?古义:只,不过;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 ?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

“(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古义:放下;今义:解释

4.? 《陋室铭》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今义:鸿雁,书信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样子

“惟吾德(馨)”古义: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丝绸和竹子

“可以(调)素琴”古义:弹奏;今义:调解

5.? 《爱莲说》

“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译:种植

“(宜)乎众矣”?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6.? 《河中石兽》

(1)“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 (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 (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

(5)“是非木柿” (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 (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 (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 (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

五、特殊句式

1.《孙权劝学》

(1)状语后置“蒙辞以军中多务。”

(2)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吗)!”“卿言多务,孰若孤?”

2.《木兰诗》

①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②宾语前置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

3. 《卖油翁》

①状语后置

“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②?省略句

“自钱孔入”(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句意:油从钱孔滴入。)

“尝射于家圃”(句首省略了主语“他”。句意:曾经在家中的菜园里射箭。)

4.《陋室铭》

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有何陋,疑问代词作宾语,避难于前置,“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5.《爱莲说》

①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者……也”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即爱菊,对菊的爱;“之”为宾语前置标志)

③被动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染,沾染污秽)

④省略句

“濯清涟而不妖”(谓语“濯”前面省略了主语“莲”?)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了介词“于”)

6.《河中石兽》

①省略句: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求之(于)地中”

“(僧)棹数小舟”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②状语后置

“求石兽于水中”

“当求之于上流”

③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六、虚词

1. 《孙权劝学》

而:“结友而别”(连词,表顺接,不译)

乃:“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乎:“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气词,呢)

遂:“肃遂拜蒙母”(连词,于是,就)

以:①“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与“为”组成“认为”)

2. 《木兰诗》

何:“问女何所思”(何:什么)

所:“女亦无所思”(用作助词。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3. 《卖油翁》

之:“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指卖油翁)

其:“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代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代葫芦)

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

“钱覆其口”(介词,用)

射:“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技艺)

尔:“但手熟尔”(同“耳” ,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而:“释担而立”(连词,表顺承)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4.《陋室铭》

之:“无案牍之劳形”(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7.? 《爱莲说》

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菊之爱”(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

“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兼词)

8.? 《河中石兽》

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于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好 《三峡》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观潮》

词义转移 海涌银为郭 外城 指一种姓氏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马 骑马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举枪 指一种体育器材 《观潮》

词义缩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观潮》

词义转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边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余拿一小船 撑,划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用毳衣炉火 火炉 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仍怜故乡水 爱 可怜 《渡荆门送别》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