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明行修是谁的理论_精明行修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4 0
  1. 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简介,是《春寒》《鲁山山行》作者
  2. 经什么什么地四字成语有哪些
  3. 辩论的座右铭
  4. 关于人非常厉害的诗句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什么选人制度
  6. 四字成语第一个字是修字
  7. 什么经之什么四字成语
  8.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中正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1)描写作品出色的成语:传世佳作 笔大如椽 波澜老成 不易一字 沈博绝丽 摧陷廓清 荡气回肠

独出机杼,巧夺天工,一字千金,栩栩如生 ,神来之笔,无与伦比

(2)形容才华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才华横溢、风流倜傥 操翰成章,扫眉才子(指才女),满腹经纶,天资聪颖,心灵手巧,卓而不凡,妙笔生花,旷世之才,学富五车,见多识广,文韬武略,学贯中西,下笔成文 ,出口成章,才辨无双。

经明行修是谁的理论_精明行修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 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

○ 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 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 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一柱擎天: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 扫眉才子: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的女人。

○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简介,是《春寒》《鲁山山行》作者

经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 编织 物的纵线,经开头的 成语 有什么呢?下面请欣赏我给大家带来的经字开头成语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学习

经字开头成语

 经明行修 经史百子 经纬天下 经久不衰 经天纬地 经验 之谈 经国之才 经久不息 经纬天地 经丘寻壑 经济之才 经世之才 ***纬武 经营惨淡 经国大业 经纶济世 经纬万端

以经开头的 成语接龙

 经邦论道 ? 道听途说 ? 说白道绿 ? 绿水青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山清水秀 ? 秀水明山 ? 山明水秀 ? 秀出班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经字开头成语意思

 1) 经邦论道: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比喻位居高层。

 2) 经邦纬国: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3) 经帮纬国: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4) 经国大业: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极言 文章 有重要作用

 5) 经国之才:经:治理。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形容才能卓著。

 6) 经久不息:多指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停息不下来。

 7) 经纶济世:指具有治理国家,经世济民的才能。经纶:整理丝缕,引申为处理国家大事。济世:救世。

 8) 经济之才: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9) 经纶满腹: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10) 经史百子: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11) 经纬万端:比喻头绪极多。

 12)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13) 经年累月: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14) 经丘寻壑:指游览山水。

 15) 经天纬地: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16) 经纬天下: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17) ***纬武: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18) 经世之才: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19) 经验之谈: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经字相关成语解释

 1) 天经地义: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2) 正经八百:①正经的,严肃认真的。②犹名副其实。

 3) 熊经鸟申: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

 4)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5) 见经识经:形容一看便明白,十分机灵。

 6) 反经合义: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

 7) 讲经说法: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8) 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9) 饱经沧桑: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10) 朝经暮史: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形容勤奋读书。

 11) 五经扫地: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12) 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13) 曾经沧海: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14) 救经引足: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15) 离经辨志: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16) 离经叛道: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17) 离经畔道:①指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18) 年经国纬: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 方法 。

 19) 牵经引礼:指援引经典。

 20) 守经达权: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21) 神经错乱:①指***。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22) 神经过敏:①症状名。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异常锐敏,神经衰弱患者大都有这种症状。②泛指多疑,好大惊小怪。

 23) 圣经贤传:旧指圣人手订的经典和贤人阐释的著作。

 24) 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同?饱经风霜?。

 25) 必经之路: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26) 饱经世变:指经历了许多人世变故。

 27) 饱经世故: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

 28) 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29) 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

 30) 不经世故: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31) 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32) 不经之说: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33) 不经之语:指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

 34) 传经送宝: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看了经开头成语的人还看:

1. 传开头成语大全

2. 共开头成语

3. 正开头有哪些四字成语

4. 饱开头的四字成语集锦

5. 指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经什么什么地四字成语有哪些

人物生平

梅尧臣像梅尧臣生于咸平五年四月十七日(1002年5月31日),他出身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十六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梅询到河南洛阳,以荫补任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南、河阳三县的主簿,在河南任职时,深受西京留守钱惟演的赞赏,二人成为忘年交,与钱惟演等以诗会文游,并结交欧阳修等青年文士。

曾先后以德兴县令之职兼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税,签书忠武军、镇安军节度判官,监永丰仓等地方官。因朝臣屡次推荐,于皇v三年(1051年)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皇v四年(1052年),以太常博士为献官,此年或曾参与纂修《太常因革礼》。旋即监永济仓。

皇v五年(1053年)六月,编次林逋《和靖先生诗集》,并为之作序。同年冬,扶嫡母束氏柩南归。

至和元年(1054年),在宣城居丧的梅尧臣颇为研读医药书籍,常为邻里农民治病。此后曾至扬州、汴京等地。

嘉v元年(1056年),翰林学士赵概与欧阳修等人上疏举荐梅尧臣。次年,梅尧臣被任命为屯田员外郎,充任《唐书》编修官及国子监直讲。同年,欧阳修等权知贡举,梅尧臣充任点检试卷官。梅尧臣在京任职,足迹“不登权门”,即使对于时官京兆尹的欧阳修,他也不愿前往其家。此时欧阳修、江休复、吴中复等常来访唔。同年,以郊祀加恩,晋升为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

梅尧臣曾上奏自著的《唐载纪》二十六卷,对旧史的缺漏错误多有补正,仁宗遂命其参与修撰《新唐书》,书成之后,还未来得及奏呈仁宗,梅尧臣就因病于汴京逝世,享年五十九岁,时为嘉v五年四月二十五日(1060年5月27日)。仁宗为了酬答他的功绩,特将他的一个儿子起用为官。同年七月九日,欧阳修等公祭梅尧臣于汴京,欧阳修、刘敞等各有祭文。

个人成就 为政

梅尧臣于北宋景v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县令,直到景v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梅尧臣,把县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续至今。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文学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与其并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人物评价 总评

梅尧臣的创作活动自天圣九年(1031年)始,直至其逝世时,前后共三十年。他三十岁时,与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梅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以及稍后的王安石、刘敞,甚至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梅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因此可以说,梅尧臣对于北宋诗坛起过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他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梅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

但自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少有重视梅尧臣的。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梅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梅尧臣的专家。其影响力延续至今。

历代评价

王曙:二百年无此作矣!

欧阳修:①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惜。②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阙声。震越浑B,众听以惊。以扬其清,以播其英。以成其名,以告诸冥。③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④圣俞翘楚才,乃是东南秀。玉山高岑岑,映我觉形陋。《离骚》喻草香,诗人识鸟兽。城中争拥鼻,欲学不能就。平日礼文贤,宁久滞奔走。⑤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寂寥二百年,至宝埋无光。郊死不为岛,圣俞发其藏。患世不愈出,孤吟在号霜。⑥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

司马光:我得圣俞诗,于身亦何有。名字托文编,他年知不朽。我得圣俞诗,于家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年珠。

王安石:诗行於世先春秋,国风变衰始柏舟。文辞感激多所忧,律吕尚可谐鸣球。先王泽竭士已偷,纷纷作者始可羞,其声与节急以浮。***当天施再流,笃生梅公应时求。颂歌文武功业优,经奇纬丽散***。众皆少锐老则不,翁独辛苦不能休,惜无***者人名遒。贵人怜公青两眸,吹嘘可使高岑楼,坐令隐约不见收。空能乞钱助馈馏,疑此有物可诸幽。栖栖孔孟葬鲁邹,後始卓荦称轲丘。圣贤与命相J矛,势欲强达诚无由。诗人况又多穷愁,李杜亦不为公侯。公窥穷厄以身投,坎轲坐老当谁尤。吁嗟岂即非善谋,虎豹虽死皮终留。飘然载丧下阴沟,粉书轴幅悬无旒。高堂万里哀白头,东望使我商声讴。

刘敞:诗老最前辈,名声三十秋。篇章被海表,岂独鲁与邹。今我亲见之,执鞭乃所求。何况登其堂,举觞预献酬。

张芸叟:梅圣俞如深山道人,草衣木食,王公大人见之,不觉屈膝。

陆游:① 先生当吾宋太平最盛时,官京洛,同时多伟人巨公,而欧阳公之文,蔡君谟之书,与先生之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文如尹师鲁,书如苏子美,诗如石曼卿辈,岂不足垂世哉,要非三家之比,此万世公论也。先生天资卓伟,共于诗,非待学而工。然学亦无出其右者。方落笔时,置字如大禹之铸鼎,练句如后夔之作乐,成篇如周公之致太平,使后之能者欲学而不得,欲赞而不能,况可得而讥评去取哉。欧阳公平生常自以为不能望先生,推为诗老。王荆公自谓。虎图诗。不及先生包鼎画虎之作,又赋哭先生诗,推仰尤至。……苏翰林多不可古人,惟次韵和渊明及先生二家诗而已。②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诸家义皆堕,此老话方行。赵璧连城价,隋珠照乘明。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③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链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

刘克庄: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宛陵出,然后桑濮之哇*稍息,风雅之气脉复续,其功不在欧、尹下。

方回:①欧阳公出焉,一变为李太白、韩昌黎之诗。苏子美二难相为颉颃。梅圣俞则唐体之出类者也,晚唐于是退舍。② 梅圣俞陶粹冶合,春融天靓,欧阳永叔敬之、畏之。……有一斡万钧之势而不见其为用力,有一贯万古之胸而不觉其为用事,此予所以深许之也。③宋诗孰第一,吾赏梅圣俞。绰有盛唐风,唐其劣诸。

脱脱:工为诗,以深远古淡为意,间出奇巧。……宋兴,以诗名家为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

胡应麟:梅诗和平简远,淡而不枯,丽而有则,实为宋人之冠。

王士G:宋人诗至欧、梅、苏、黄、王介甫,而波澜始大。

纪昀:宋初诗文,尚沿唐末五代之习。柳开、穆修欲变文体,王禹欲变诗体,皆力有未逮。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於时曾巩、苏洵、苏轼、苏辙、陈师道、黄庭坚等皆尚未显。其佐修以变文体者,尹洙;佐修以变诗体者,则尧臣也。……然尧臣诗趣古淡,知之者希。

石蕴玉:经明行修,名重|绅。宅近沧浪,德有其邻。

钱基博:①宋之文章,大端不出二者,而推其原皆出于唐:……其一原本韩愈;自宋初柳开、穆修以迄石介、尹洙、苏舜钦、欧阳修、梅尧臣、王安石、曾巩、苏洵及其子轼、辙兄弟、秦观、张耒、黄庭坚、陈师道,气必疏快而力祛茂兴,与发宋文之机利,而以殊于唐格者也。②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五言瘦硬而腴,其原自出孟郊;而悍怒以诡,则上攀韩愈;跌宕而昭,旁参白居易。③宋初诗人,台阁之昆体,专宗李商隐,其气靡。山林之处士,不出姚合,其势仄。自苏舜钦始窥李杜,而宋诗之势始雄,气始舒。至梅尧臣专攻韩孟,而宋诗之体始峻,笔始遒。

夏敬观:我生平于宋代的诗,最崇拜的是梅尧臣。

主要作品

梅尧臣有文集四十卷,已佚。传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梅氏诗评》一卷,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另有《毛诗小传》二十卷、《唐载纪》二十六卷。《全宋诗》录其诗25卷,《宋诗精华录》录其诗二十四首,《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轶事典故 与苏轼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梅尧臣担任考官,***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之语,他阅卷后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询问道:“这出自何书?”梅尧臣说:“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认为只是众人偶尔忘记了出处,但也颇惊苏轼之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等到揭榜时,欧阳修见到苏轼的姓名,开始时对梅尧臣说:“他所写的一定有依据,遗憾我们这些人不能记得了。”等到苏轼拜访感谢欧阳修时,欧阳修询问其试卷内容出处,苏轼说出了与梅尧臣相同的回答:“为何需要出处。”欧阳修赏识其豪迈,感叹不已。

***茶官

梅尧臣曾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作有《南有佳茗赋》:“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传说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茶官也!”且又作诗:“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他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游梅山寺时,曾作诗《游梅山寺》一首,诗中称:“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绕危溪入,桥椽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

家族成员

辩论的座右铭

1. 经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圣经贤传神经过敏神经错乱守经达权少不经事饱经沧桑饱经风霜饱经忧患不见经传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之谈惨淡经营曾经沧海传经送宝离经叛道皓首穷经荒诞不经满腹经纶经久不息经纶满腹经年累月经世之才经天纬地经验之谈经一事;长一智苦心经营漫不经心日月经天身经百战天经地义小本经营一本正经引经据典必经之路秉文经武不经之语不经之说饱经世故饱经世变饱经风雨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博通经籍白蜡明经不经世故饱经霜雪白首穷经触目经心出何经典惨澹经营夺席谈经诞罔不经诞谩不经诞幻不经大经***夺其谈经大展经纶诞妄不经反经合义反经合道反经行权诡诞不经怪诞不经闳大不经闳侈不经经纶济世经邦纬国见经识经经国大业经史百子经明行修***纬武久经风霜经丘寻壑经帮纬国经纬天下经纬万端刻意经营讲经说法救经引足经一事,长一智经济之才经国之才经邦论道旷日经年旷日经久论道经邦离经畔道谩不经意离经辨志累月经年沐雨经霜牧豕听经漫不经意年经国纬牵经引礼四书五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经地纬天地经纬体国经野。

2. 关于“地”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关于“地”的四字成语有以下几个:

1. 容膝之地róng xī zhī dì成语解释:形容居室的狭窄。成语出处: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2. 谢天谢地xiè tiān xiè dì成语解释:迷信说法;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办事顺利应感谢天地的保佑。后广泛用来表示顺利达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难时的庆幸或满意的心情。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方才听得棺中有声响,想古人中多有还魂之事,望你复活,所以用斧开棺,谢天谢地,果然重生。”

3. 扫地出门sǎo dì chū mén成语解释:原指把一切杂物都扫出门去;室内干干净净;不留任何东西。后比喻全部家产都被处理;连人也被赶出家门。成语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还有几次利息还过的。要是清白扫地出门,总得两千两。”

4. 动地惊天dòng dì jīng tiān成语解释:形容某个***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成语出处:唐 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5. 开天辟地kāi tiān pì dì成语解释:辟:开辟。古代神话传说;***氏开天辟地;才开始了人类历史。用来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成语出处:《隋书 音乐志中》:“开天辟地,峻岳夷海。

6. 大地春回dà dì chūn huí成语解释:见“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的样子。成语出处: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第十六章:“楼三室的对联,引用了古人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头。’横额是:‘大地春回’。”

7. 遮天盖地zhē tiān gài dì成语解释:形容数量多,占的面积大。成语出处:严阵《竹矛 大旗歌》:“啊,团结的大旗,啊,我们遮天盖地的红云!”

8.就地取材jiù dì qǔ cái成语解释: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成语出处:《诗经 豳风 七月》:“蚕月条桑。”唐 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之,谓斩条于地,就地***之也。”

9.轰天烈地hōng tiān liè dì成语解释:轰动天地。形容声响猛烈或声名巨大。成语出处:清·讴歌变俗人《经国美谈·奉使宴宾》:“好似千斤炮药,等着导火线,就要发作,是轰天烈地了。”

10.翻天覆地fān tiān fù dì成语解释:覆;翻过来。使天地换了位置。形容变化巨大;彻底。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5回:“那时,一屋子人,拉这个,扯那个,正闹得翻天覆地。”

11.置于死地zhì yú sǐ dì成语解释:置:安放;死地:无处可走的地方。把对方置于灭亡的境地。比喻彻底击败对方成语出处:春秋·齐·孙武《孙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12.呼天叫地hū tiān jiào dì成语解释:见“呼天号地”。成语出处:清·唐训方《里语徵实》卷下引《暗室灯》:“[韩魏公曰]百姓多愚,或为枉断,抱憾终身,早夜呼天叫地,我岂安乎?”

3. 什么经什么前四字词语

白首穷经 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

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饱经忧患 饱:充分;经:经历。

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 不见经传 经传:指经典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

后指没有名气或没有来历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不经之谈 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

荒诞没有根据的话 传经送宝 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诞妄不经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

比喻位居高层 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纶满腹 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学问 经年累月 经:经历;累月:连月。

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验之谈 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经一事,长一智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救经引足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

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漫不经意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白蜡明经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

比喻屡试不中。 饱经沧桑 饱:充分。

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

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博通经籍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

形容人学识渊博。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惨淡经营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

形容勤奋读书。 大展经纶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

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夺其谈经 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反经行权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取权宜之计。

怪诞不经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皓首穷经 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荒诞不经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讲经说法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

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经久不息 多指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停息不下来。 经国大业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

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经纬万端 比喻头绪极多。

经纬天下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经帮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经丘寻壑 指游览山水。 累月经年 累:累积。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纬武 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苦心经营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离经叛道 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离经辨志 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经明行修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刻意经营 刻意:用尽心思;经营:***管理。

指用心筹画。 满腹经纶 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漫不经心 漫:随便。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牧豕听经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

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身经百战 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

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少不经事 少:年轻;更:经历。

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天经地义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

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体国经野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

泛指治理国家。 天地经纬 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

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

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

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纬武*** 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小本经营 小本:资金不多。

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也指买卖做得小。

引经据典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曾经沧海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整军经武 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

后多。

4. 有经的四字词语

有经的四字词语 :

谈经说法、

肝经失血、

十二经脉、

荒怪不经、

反经行权、

经验之谈、

经济规律、

闳大不经、

经纶济世、

曾经沧桑、

经总制钱、

枕经籍书、

研经铸史、

博通经籍、

经岁之储、

畔道离经、

唐僧取经、

白腊明经、

大展经纶、

刑经圣制、

迂怪不经、

职业经理、

舍经从权、

经国大业、

见经识经、

钱井经商、

作古正经、

六经三史、

经世之才、

出何经典

5. 什么什么地四字成语

冤天屈地、穷天极地、必争之地、不留余地、进壤广地、翻天作地、老天拔地、闾阎扑地、金光盖地、锦天绣地、谭天说地、谢天谢地、梭天摸地、黑天摸地、怆天呼地、经天纬地、鱼米之地、别有天地、脚不沾地、瞒天瞒地、颜面扫地、德配天地、一箭之地、寂天寞地、将天就地、咒天骂地、含笑入地、旦暮入地、连天匝地、规天矩地补天柱地、局天扣地、十八层地狱、胡天胡地、椎天抢地、老天拔地、死心搭地、布天盖地、首善之地、瞻星揆地、谭天说地、游刃余地、怆天呼地、鱼米之地、极天罔地、脚不沾地、瞒天瞒地、一箭之地、将天就地、沸天震地、设身处地、埋天怨地、翻天覆地、局天促地、连天匝地、欺天罔地、掀天斡地、用武之地、刮野扫地、普天匝地、出一头地惊天动地、槌胸蹋地、骂天咒地、荆天棘地、掀天揭地、云阶月地、铺胸纳地、立足之地、啼天哭地、感天动地、不食之地、遮天迷地、欢天喜地、戴天蹐地、漫天盖地、哀天叫地、呼天叩地、极天罔地、足踏实地、哭天喊地、不毛之地、一败涂地、江河行地、呱呱坠地、金声掷地、壶中天地、号天扣地、留有余地、呼天抢地、花天锦地、倚天拔地四战之地、汗颜无地、吁天呼地、无置锥地、推天抢地、断木掘地、置之死地而后生、黑天墨地、熏天赫地、撅天扑地、不败之地、感天动地、威风扫地、大有见地、充天塞地、幕天席地、不牧之地、寸土尺地、以锥刺地、容膝之地、柱天踏地、哀鸿遍地、脚不点地、高天厚地、出人头地、银霜遍地、漫天匝地、如履平地、扑天盖地、冰天雪地、嚎天动地戴天履地、谈天说地、五经扫地、负材矜地、白霜铺地、铺天盖地、肝脑涂地、帡天极地、五体投地、擂天倒地、回天转地、肝心涂地、死心塌地、顶天踵地、呱呱堕地、局天蹐地、攻城掠地、钓游之地、极天际地、方寸之地、瞒天昧地、衣不曳地、撑天拄地、一席之地、呼天叫地、改天换地、随时随地、如履平地、震天动地、谩天昧地、一乱涂地。

6. 带有经字的四字成语

漫不经心、

一本正经、

饱经忧患、

饱经风霜、

正儿八经、

引经据典、

离经叛道、

苦心经营、

经久不息、

饱经世故、

天经地义、

身经百战、

小本经营、

满腹经纶、

神经错乱、

神经过敏、

经师人师、

济世经邦、

反经合道、

渔经猎史、

正经八百、

大经***、

体国经野、

正经八摆、

博关经典、

秉文经武、

离经辨志、

谈经说法、

荒怪不经、

反经行权

7. 天什么地什么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天崩地裂 象天塌下、地裂开那样。比喻重大的事变。

天差地远 比喻两者相差极大。

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天愁地惨 天地都感到愁苦、凄惨。形容极其悲惨(多用作渲染气氛)。

天翻地覆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

天高地厚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天公地道 形容十分公平合理。

天冠地屦 比喻双方相差极大。

天寒地冻 形容天气极为寒冷。

天昏地暗 昏:天黑。天地昏黑无光。形容刮大风时漫天沙土的景象。也比喻政治***,***。

天经地义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供参考!!

关于人非常厉害的诗句

关于辩论的座右铭

 一、你只听到我的观点,没有了解我的内涵。

 二、你否定我的论题,我决定我的成败。

 三、庄严无畏的独立思考,灵气四溢的自由辩解。

 四、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五、经明行修,显以厉俗;吾思吾言,辩之有道。

 六、真正的雄辩在于言之有物,没有一句废话。

 七、雄辩术就是驳倒对方论点的能力。

 八、理论上一切争论而未决的问题,都完全由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解决。

 九、雄辩是以悦耳的言辞,而不是靠权威来说服人的.。

 十、三寸之舌,百万雄兵,我言一出,谁与争风?

 十一、谈笑风生,雄辩滔滔,获取自信,提高口才。

 十二、读之,疑之,思之,辩之。

 十三、当争端发生,我们一旦感到愤怒,已经不是为了真理,只是为了争论本身了。

 十四、伟大的诚实是雄辩的利斧。

 十五、真理从辩论中来,幸福从劳动中来。

 十六、雄辩就是把真理变成智慧的语言向听众阐述的能力。

 十七、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十八、逆俗而不枉真,辩者之实也。

 十九、雄辩是艺坛上的一位公主。

 二十、集天地之造化,汇万物之始初。

 二十一、雄辩的口才要比准确的***更强有力。

 二十二、雄辩并不是要人思考,而是要人折服。

 二十三、你可以轻视我们的存在,我们证明这是谁的地盘。

 二十四、交流,学习,发展,提高,向对方辩友学习。

 二十五、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

 二十六、能人辈出,群战辩论舞台。

 二十七、辩才是人类最光辉的美德之一。

 二十八、说话有根有据最有雄辩力。

 二十九、一辩知、二辩智、三辩明。

 三十、煮酒辩古今,张弛论天下。

 三十一、你有你的坚持,我有我的选择。

 三十二、当事实摆在眼前的时候,说话和辩论都是多余的。

 三十三、铁齿铜牙弘正气,唇枪舌剑战群儒。

 三十四、争论问题不在声音高低,而在道理多少。

 三十五、说话谨慎胜于滔滔雄辩。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什么选人制度

1. 形容人很厉害的古诗有哪些

1·纵横天地,心随我意!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3·我欲问鼎天下,试问谁与争锋.4·有朝一日虎归山,定要血染半边天.5·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6·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7·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8·可上九天揽月9·坐地日行八万里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11·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12·看群山拱月兮四海归一,笑世间英雄兮我自狂傲,叹苍穹无限兮群山亦老,问千古沉浮兮谁人长笑!13·问天地,世间谁主沉浮,看江山,我自独揽美色。笑江湖,刀光剑影无数,叹世人,痴迷一生不悟!天蓝衣,如玉朗,一路走来一路忙,入长安,过洛阳,济南万千美娇娘,我自独享!待他日,回首望,天涯何处是故乡,却见那,万紫千红竟争放,好一副,百花仙女伴华郎。

2. 形容一个人特别厉害,战斗力超强的诗句或者文言文

一、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出处: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2、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摇晃晃,飒飒作响,李广将军认为有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二、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身高八尺,豹子一样的脸型长了一双圆眼睛,相貌威武,声音大如打雷,走路气势如奔腾的骏马。

三、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1、出处:唐·杜甫《送蔡希曾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

2、译文:盛唐某日晌午,蔡都尉于练武场演武。但见其身轻如燕,枪法出神入化,演至酣处,一时之间竟是万人惊呼。

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刘备看这人:身高九尺,胡子长两尺;面色如重枣一般红,嘴唇像涂了胭脂一般厚;丹凤眼,卧蚕眉,长相英俊,威风凛凛。

五、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1、出处:罗贯中《三国演义》

2、译文:张飞就厉声大喝说:“我是燕人张飞!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操的军队听了,全部都吓得大腿发抖。

3. 很霸气的诗句

中国最有霸气的诗句(精辟、酣畅、淋漓)如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力拔山兮气盖世!

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策马渡悬崖,弯弓射胡月。

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

扬鞭慷慨莅中原,不为仇雠不为恩。

只觉苍天方溃溃,欲凭赤手拯元元。

十年揽髻悲羸马,万众梯山似病猿。

我志未酬人犹苦,东南到处有啼痕。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戎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天下风去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摧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宵一场醉!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它强任它强,轻风拂山冈,它横任它横,月光照大江。

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十年磨一剑,霜寒未曾试。

望门头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

慷慨过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渡阴山。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以上供参考。

4. 形容一个人很厉害的成语

形容一个人很厉害的成语有很多,比如举世无双、出类拔萃、盖世无双、博学多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武双全、雄韬伟略、雄才大略、独霸一方、济世之才、所向披靡等。

成语解析:

一、举世无双

解释: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

出自: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白话文:“好学乐道的效果很明显的了,自以为聪明天下无双,就可谓博闻。”

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二、出类拔萃

解释: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白话文:“出于其类,超出了其聚集,自古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了。”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或事物

三、盖世无双

解释: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出自:春秋韩非子《韩非子·解老》:“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

白话文:“能御万物就容易战胜敌人,战易胜敌,论必盖世。”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独一无二

四、独霸一方

解释:霸占一个地方(多指坏人)。

出自:明·冯梦龙《古今***·临安里钱婆留发迹》:“钱王生于乱世,独霸一方,做了十四州之主。”

白话文:“钱王生在乱世,独自霸占一方,做了十四个州的主人。”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霸占一个地方

五、所向披靡

解释: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白话文:“于是项羽大声呼喊着跑下,汉军都溃败逃散。”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搜狗百科-举世无双

搜狗百科-出类拔萃

搜狗百科-盖世无双

搜狗百科-独霸一方

搜狗百科-所向披靡

5. 形容人面相厉害的诗句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 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鹅蛋圆脸,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精华,见之忘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京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zd,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

6. 形容一个人非常强的词语或者四字词语

○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23235富。

○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略。

○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 八斗之才: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才高八斗: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 栋梁之材:栋:脊檩,正梁。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担当国家重任的人才。

○ 出将入相: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 人杰地灵:杰:杰出;灵:好。指有杰出的人降生或到过,其地也就成了名胜之区。

○ 国士无双: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 南州冠冕:南方人才中杰出的人。指才识出众的人。

○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 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 超群绝伦:伦:同辈。超出一般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 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 陆海潘江:陆:晋朝陆机;潘:晋朝潘岳。陆机的文才如大海,潘岳的文才如长江。比喻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 智勇双全:又有智谋,又很勇敢。

○ 学富五车: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 立地书橱: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 龙跃凤鸣: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

○ 腾蛟起凤:蛟:蛟龙;凤:凤凰。宛如蛟龙腾跃、凤凰起舞。形容人很有文***。

○ 锦心绣口: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 金玉满堂:堂:高大的厅堂。金玉财宝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 铁中铮铮:铮铮:金属器皿相碰的声音。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 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 一世之雄:雄:英雄豪杰。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 一柱擎天:擎:托起。一根柱托住天。比喻人能担当天下重任。

○ 出口成章:说出话来就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口才好。

○ 下笔成章: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 倚马可待:倚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章写得快。

○ 扫眉才子:扫眉:妇女画眉毛。旧指有才华的女子。

○ 不栉进士: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的女人。

○ 升堂入室:升:登上;堂:厅堂;室:内室。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

○ 大巧若拙: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7. 形容很厉害的词语

彪悍

强悍

举世无双

举足轻重

出类拔萃

出神入化

万古流芳

气势磅礴

英姿勃发

英姿飒爽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明察秋毫

英明果断

盖世无双

博学多才

见多识广

才高八斗

学富五车

文武双全

雄韬伟略

雄才大略

炉火纯青

高瞻远瞩

汗牛充栋

英勇无敌

百折不挠

德艺双馨

富甲一方

流芳千古

独当一面

独霸一方

中流砥柱

济世之才

所向无敌

所向披靡

学亘古今

学贯长虹

声撞四野

气吞山河

力挽狂澜

力能扛鼎

8. 形容人十分厉害的成语

登峰造极:厉害的已经到了极点,相当的厉害以一当十: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使,非常的厉害霸气独孤求败:因为没有人战胜自己而感到孤独牛气哄哄:为人处事非常的牛气,特别的能吹财大气粗:有钱人喘气的声音都很粗,特别的厉害,特别的霸气不可一世: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

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言辞犀利:说话非常的犀利,非常的厉害勇冠天下:世界上最勇敢厉害的人行业翘楚:翘楚原先指的是秀美的林木,在这个四字词语指的是行业的精英,很厉害的人物足智多谋:非常的聪明,脑子非常的好使,比如古代的诸葛亮等一手遮天、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所不能、顶天立地

9. 古诗厉害的人请进来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唯有暗香来。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咏柳

贺知章

碧玉装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栽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字成语第一个字是修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选官制度,以察举、辟署、征召为主,辅之以任子等其他形式,并以九品中正制为选官之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孝廉、秀才,须经朝廷考试.孝廉试经;秀才试策.有时地方也考试孝廉、秀才,但不作为定制.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

曹魏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和领导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一些躲过革命风暴的士族地主,陆续向魏、蜀、吴三个鼎立的割据***靠拢,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做丞相之后,为了延揽“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当时遭到东曹掾何夔的非议,他认为“自今用人,必先捡之乡闾,使长幼顺叙,无相逾越”.反映出士族想控制选官的要求.曹丕即位后,陈群提出九品官人法.《太平御览》卷265引《傅子》的话:

魏司空陈群,始立九品之制.郡置中正,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州置都而总其议.

又《通典·选举》说:

魏文帝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方错杂,详覈无所.延康元年 (公元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迁.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低.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

初立中正时,郡中正由各郡长官推选.《魏书·常林传》注引《魏略·吉茂传》说:

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

中正应以现任官兼,凡致仕官员一律不得受命.中正的主要任务是品评人物,分人物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 (称为九品),按品推荐给朝廷.《通典·选举》注说:

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於本土.欲征源流,遽推委悉,魏氏革命,州、郡、县皆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其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倘或道义亏缺,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以吏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中正品第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晋书·石季龙载记》载季龙下书说:

魏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虽未尽弘美,亦搢绅之清律,人才之明镜,从尔以来,遵用无改.

可知自魏至晋都还是以三年一次的调整品第为常例.

中正品第人物时,用黄纸写定,藏於司徒府,以备选举时参考.这种定品的黄纸,很可能就是后来黄籍的前身,九品中正创立时,尽管有将选举权收归中央的企图,但事实上却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的统治.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实际上是对世族地主的让步,使他们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曹丕***用这个办法是为了争取世族地主对自己代汉的支持,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吏部)选择官吏的一般原则是参照州郡大小中正所定的品级,定上品(指一、二、三品.西晋以后,降三品于中)的人为***,定下品的人任低官.这里必须特别说明的是,“九品中正”的“九品”,和官吏分“九品”不是一回事.例如县令中品秩最高的是六品,但担任县令的人往往是从中正品级中的第三、四品中选择.中正的品第虽然不一定是官吏的品秩,但也并不是一种褒贬虚名,而是和入仕做官有密切的关系,官位必须和品第相符,降品就等于降官.

西蜀承两汉旧制,选贤任能,不重门阀.《三国志·诸葛亮传》说: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以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诸葛亮这段表文可看出刘备用人标准是重品行、重才能,倾听臣僚的意见,从实践中考察,选拔有专长的人才的.只要有治国之能,不论出身和地位,均破格录用.所以诸葛亮才能从“布衣”而成为蜀国的丞相.

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孙权下诏以四科取士.《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说:

权正月诏曰:郎吏者,宿舍之臣,古之命士也.闻者所用,颇非其人,自今选三署,皆以四科,不得以虚词相饰.

编辑本段两晋的选官制

两晋选举常科,仍依曹魏之九品中正制,《通典·选举》说:

晋依魏氏九品之制,内官吏部尚书、司徒、左长史,外官州有大中正,郡国有小中正,皆掌选举.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这一时期,世家豪族在政治上、社会上都有很大的势力.在中央做官的,多是世家豪族;作各州、郡大小中正的,大多也是世家豪族.所以,大小中正品第人物,只重门阀,不论才智,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完全不负责任.《晋书·刘毅传》记载,刘毅上疏论九品中正之弊有八损,其一说:

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贿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於身,必见割夺;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其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

刘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九品中正制“实为乱源”.他所谈的虽是晋时的情况,但积习始於曹魏.虽然《晋书·挚虞传》谈到挚虞“以定品违法,为司徒所劾,诏原之”.但吏部选用官吏之后,如果发现其人行为与品状不符,却从来没有以此谴责中正的;即使有,也“诏原之”.这就使得州郡中正更加为所欲为了.

《晋书·段灼传》载段灼陈五事疏说:

今台阁选择,徒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筚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当时反对这种制度的人,都承认它是为权门世族服务的.当时充任中正者,自己必须是二品;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是世族.这样世族自然把持了选举权.《太平御览》卷265引傅畅《自叙》说:

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为扬州都令(疑当作都正),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以宿年为先,是以乡里素滞屈者,渐得叙也.

傅氏是北地泥阳人,疑不得为扬州都正,或当是秦州之误.傅畅祖孙、父子、兄弟都充任本州中正,实际就等於世袭.这可证明世家豪族独占了选举机构.他们所品定的人物,自然要以门阀为先了.傅畅自云以“宿年为先”,这只是在上品之中定先后次序而已.所谓乡里评定,本重道德的规定,在西晋时期已成为不重要的条文了,只有在降品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一点.

西晋时期反对中正制的人很多,一方面表示世族业已控制了选举,而司马氏的***既以世族为中心,自然不能反对这种制度或阻止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也说明这种制度事实上已为门阀所利用,以巩固其既得的利益.东晋以后,门阀的形式已经凝固了,士庶以血缘区别的理论业已建立,所以,反对

者也越来越少了.

东晋沿两汉旧制,察举孝廉秀才,初期征召试用,以示慰勉.后则诏定考试,并规定了严格的赏罚制度,若不中科者,除本人受到禁锢外,所在州郡官员也要受到惩处.故贡士多规避不就. 《通考·选举考》说:

东晋元帝,制扬州岁举二人,诸州各一人.时天下丧乱,务存慰勉,远方孝秀,不复试策,到即除署,既经略初定,乃诏试经,有不中科,刺史,太守免官.其后孝秀,莫敢应命,有送至京师,皆以疾辞.大兴三年

(公元320年),尚书孔坦,议请普延五岁,许其讲习.乃诏孝廉申至七年,而秀才如故也.

编辑本段南朝的选官制

刘宋的察举制

南朝刘宋,沿袭东晋旧制,进行察举.为了消除积弊,试策更为严格,有时皇帝亲临主持,得选官员,有年龄限制,任官期限,也有所规定,《通典·选举》说:

宋制:丹阳,吴会,会稽,吴兴四郡,岁举二人,余郡各一人.凡州秀才、郡孝廉,至皆试策,天子或亲临之.及公卿所举,皆属於吏部,叙才铨用.凡举得失,各有赏罚,失者其人加禁锢,年月多少,随部议制.文帝元嘉中,限年三十而仕,郡县以六周(年)而代,刺史或十余年.及李武即位,仕者不复拘老幼,守宰以三周而满.

到刘宋末年,认为治民之官,六年过久,再改为三年一任,称“小满”.

南齐的选官制

南齐举士考试,定五问以策秀才.选官也限年岁,并有甲族,后门(寒门)之分.《通考·选举考》说:

齐尚书都令史骆宰,议策秀才格五问,并得为上.四为中,二为下,一不合与第.

又说:齐因袭宋代限年之制,然而乡举里选,不覈才德,其所进取,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三十试史.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

萧梁的选官制

萧梁初年,未设中正官.入仕年龄也有限制,但若资质超人,则不限年次,后又委置专职官员搜荐,渐渐消灭了贵族与寒门的界限.《通考·选举考》说:

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监中,又制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若有才同甘(甘罗)、颜(颜渊),勿限年次.至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崇,乡置乡豪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膏粱寒素之隔.普通七年

(公元526年),诏凡州举二人,大郡一人.

至梁敬帝太平二年

(公元557年),诏诸州各设中正,依旧例察举,一切才士必须经州中正签押送上,***再依其品制,量授官职.这时,门阀制度业已凝固,九品中正制所起的作用发挥到了顶点,士庶之间的区别已成为无可怀疑的法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九品升降倒显得不很重要了,因为士族进身已不必关心中正给他们的品第如何,问题只在于自己的血统.防止士庶混淆的最好办法是辨别族姓,而企图享受特权的,也只有***造谱谍.中正品第无足轻重,他们的“押上”只是例行公事而已,九品中正制到此已不是士族专政的必需工具了.这一制度沿用至隋代便被废除.

南陈的选官制

南陈***用了萧梁的限年入仕制,但又制定了许多例外条文.其授官的程序甚为繁复,以示庄重.《通典·选举》说:

陈依梁制,凡年未三十,不得入仕.唯经学生策试得第……得未壮而仕.有高才异行殊勋,别降恩旨叙用,不在常例.凡举无定时,随缺则补官,有清浊以为升降,从浊得清,则胜於迁.若有迁授,吏部先为白牒,列数十人名,尚书与参掌者共署奏.敕或可或否,其可者,则下於选曹,量贵贱,别内外,随才补用,以黄纸录名,八座通署奏可,乃出以付於典名.典名书其名,帖鹤头版,修容整仪,送所授之家.

另一种是由皇帝发诏征召的,先把被征召者交付诏局,由诏局草拟奏章上闻,皇帝敕可后,经门下省付外施行.拜官的时间均在午后.

编辑本段北朝的选官制

北魏的选士

北魏选士,初置中正,兼用考试.后来废除中正,而要当官的,必须找到现任官员作为担保.《通考·选举考》说:

自太和以前,精选中正,德高乡国者充,其边州小郡,人物单鲜者,则并附他州;其在遐陋者,则阙而不置.……及宣武孝明之时,州无大小,必置中正.既不可悉得其人,故或有庸鄙者,操铨覈之权,而选叙颓紊,至正始元年

(公元504年)冬,乃罢诸郡中正,时有杂类冒登清流,遂令在位者皆五人担保,无人担保者,夺官还役.

对于武人,则不甚重视,魏孝文帝时,征西大将军、冀州大中正张彝之子仲瑀,上封事,请铨别选格,排抑武夫,不让他们进入清品.这一建议引起了武夫的愤怒,羽林虎贲会集一千余人,把张彝的房子烧掉,并把他父子通通杀掉.张彝死后,灵太后才准武夫可以依资入选.孝庄帝时,规定凡县令、郡守、刺史能推荐出才德、文艺、政事兼备的人材,赏一阶;举非其人者,黜一阶.并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年限:郡守,县令,六年一任;离任六年后再叙用.

北齐的选举制

北齐沿袭后魏的选举制度,也立中正官,但尤其重视考课之法.《通考·选举考》说:

北齐选举,多沿后魏之制,凡州县置中正,其课试之法,中书策秀才,集书策贡士,考功廉郎策廉良.天子常服乘舆出坐於朝堂中楹,秀、孝各以班草对,字有脱误,呼起立席后,书有监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即佩刀).

武平中(公元570-576年),齐后主(温公)左右多为佞幸之臣,后主即赐他们卖官.上自州郡,下至乡官,均标价出卖.买官者多由皇帝直接降旨授予,所以有敕用州主簿,郡功曹的现象.自此之后,州郡选用属官的权力逐渐移到朝廷.这就使得地方吏员无法精细选用.

后周的选举制

后周***纳苏绰的建议,破除讲门阀,摆资历的风气,广收遗逸贤达,对选举法进行了革新.《通考·选举考》说:

后周以吏部中大夫一人掌选举,小吏部下大夫一人以贰之.初,霸府时,苏绰为六条诏书,其四曰:擢贤良.绰深思本始,惩魏齐之失,罢门资之制,其所察举,颇加精谨,及武帝平齐,广收遗逸,乃诏山东诸州,举明经干理者,上县六人,中县五人,下县四人.

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又诏令各州举高才博学者为秀才.各郡举经明行修者为孝廉,上州上郡每年荐举1人.并规定各州僚佐,可由刺史自行署置,而各府首官则由朝廷统一任命.

什么经之什么四字成语

1. 成语第三个字是修字的成语

成语第三个字是修字的成语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

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地下修文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讲信修睦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姱容修态 姱:美好;修:长远;态:志向。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慎身修永 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偃武修文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半路修行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

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封豨修蛇 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同“封豕长蛇”。 改往修来 指改变以往的错误,修治来日的善行。

进德修业 修业:推广、扩大功业。提高道德修养,扩大功业建树。

偃兵修文 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同“偃武修文”。

演武修文 指演练武艺,修习文章。 。

2. 修的四字词语是什么

修的四字词语是什么 :

重修旧好、

修旧利废、

修心养性、

明修栈道、

修仁行义、

年久失修、

反本修古、

茂林修竹、

地下修文、

修己安人、

演武修文、

不期修古、

修桥补路、

不修边幅、

日修夜短、

封豨修蛇、

修短随化、

修身慎行、

偃武修文、

学行修明、

半路修行、

修饰边幅、

束身修行、

内修外攘、

藏修游息、

慎身修永、

讲信修睦、

修葺一新、

修鳞养爪、

经明行修

3. 四字成语'第一个字是(名)

名不符实 名声与实际不符 名落孙山 名字落在榜末孙山后。

指考试没有被录取,榜上无名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名实相符 名声与实际一致 名闻遐迩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名噪一时 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 名正言顺 指名分正当,说话顺理成章。 后多指说话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名存实亡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消亡。

名满天下 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

名实相副 名声和实际一致。 名垂后世 好名声流传的后代。

名副其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名实难副 名声大,实际才能与名声不相称。

名列前茅 比喻名次列在前面。 名不副实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指空有虚名。 名目繁多 指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名下无虚 原意是名气大的人一定有真才实学。后比喻名不虚传。

名缰利锁 比喻名利束缚人就象缰绳和锁链一样。 名山大川 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名声籍甚 比喻名声极大。 名过其实 名声超过实际才能。

名标青史 标:写明;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 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

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高天下 比喻全国闻名。

名山胜川 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名利双收 既得名声,又获利益。

名垂青史 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

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 名不虚传 传出的名声不是虚***的。

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名贸实易 贸:齐等;易:变易。

指名称相似,实质不同。 名震一时 名声震动当时社会。

名山事业 指著作。 名士风流 名士的风度和习气。

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名垂千古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名不虚得 谓盛名非凭空取得。 名不虚立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名垂万古 谓名声永远流传。 名垂竹帛 比喻好名声永远流传。

名从主人 事物以主人所称之名为名。 名德重望 犹德高望重。

名符其实 见“名副其实”。 名高难副 副:相称。

指盛名之下,实际难与相符。 名公巨卿 亦作“名公钜卿”。

指有名望的权贵。 名公钜卿 见“名公巨卿”。

名公巨人 亦作“名公钜人”。谓有名望的显要人物。

名公钜人 见“名公巨人”。 名鞿利鞚 犹名缰利锁。

名流巨子 著名人士与重要人物。 名卿钜公 名公巨卿。

名山胜水 见“名山胜川”。 名声过实 名声超过实际。

指虚有其名。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名我固当 叫我这个名字实在很恰当。 名扬四海 四海:指全国各地。

名声传遍全国。形容名声很大。

名正理顺 谓名义正当,合乎道理。 名重一时 一时期内名声很大,受到广泛重视。

亦作“名震一时”、“名得当时”、“名噪一时”、“名倾一时”。 名门世族 〖解释〗有名望的世家大族。

4. 首次四字成语是什么

首当其冲

shǒu dāng qí chōng

解释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出处《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结构动宾式。

用法凡首先受到攻击;或首先遭受祸害;可用此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当;不能读作“dànɡ”;冲;不能读作“chònɡ”。

辨形首;不能写作“手”。

近义词一马当先

反义词畏缩不前

例句在扑灭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战斗中;人民***~;与烈火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5. 要带修和萧两个字的四字成语

不期修古 期:希望;修:遵循。不要照搬老办法。指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

不修边幅 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地下修文 旧指有才文人早死。

福慧双修 指既有福,又聪明。

讲信修睦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经明行修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姱容修态 姱:美好;修:长远;态:志向。美丽的容貌,长远的智慧。

茂林修竹 修:长。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比喻用一种***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慎身修永 为长治久安而真诚修身。

帷薄不修 帐薄:帐幔和帘子,古代用以障隔内外;修:整饬。男女不分,内外杂沓。指家庭生活 *** 。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修旧利废 把破旧的修补好,把废物利用起来。指厉行节约。

修齐治平 泛指***哲学和政治理论。

修桥补路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修身洁行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修饰边幅 边幅:本指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仪表。修饰整个人的仪表。也比喻修饰表面,无关大局。

修心养性 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偃武修文 偃:停止;修:昌明,修明。停止武事,振兴文教。

6. 四字成语第三个字是作

俾昼作夜 俾:使。

把白昼当作夜晚。指不分昼夜地寻欢作乐 炊沙作饭 煮沙子作饭。

比喻徒劳无功,白费力气 当家作主 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逢场作戏 逢:碰到,遇到;场:场地。

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合就表演。后指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

拿腔作调 故意装出特殊的腔调 忸怩作态 忸怩:羞惭的样子。形容不自然,不大方,含羞做作的样子 扭曲作直 比喻是非颠倒 从中作梗 在事情进行中,设置障碍,故意为难。

打躬作揖 拱、揖:两手合抱致敬。弯身报拳行礼。

表示恭敬顺从恳求的样子。 大有作为 作为:做出成绩。

能够极大地发挥作用,作一番贡献。 弹剑作歌 比喻怀才不遇。

犯上作乱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忿然作色 由于愤怒而变了脸色。 孤军作战 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

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胡作非为 胡:乱;非:不对。

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地做坏事。 回嗔作喜 嗔:生气。

由生气转为喜欢。 苦中作乐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令人作呕 比喻使人极端厌恶。 老蚕作茧 老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自己束缚自己。 扭直作曲 比喻是非颠倒。

弄虚作*** 耍花招欺骗人。 拿腔作势 装模作样。

拿糖作醋 摆架子,装腔作势。 拿班作势 装模作样。

认奴作郞 形容昏馈糊涂。 认贼作父 把仇敌当作父亲。

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 推涛作浪 作:兴起。

推动波涛,掀起浪头。比喻助长坏人坏事,煽动情绪,制造事端。

天不作美 天不成全美事。多指要进行的事情因刮风下雨而受到了影响。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乡,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为虎作伥 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

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为非作歹 做种种坏事。

兴妖作怪 比喻坏人破坏捣乱,或坏思想扩大影响。 下车作威 原指封建时代官吏一到任,就显***风,严办下属。

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一点厉害。 无所作为 作为:作出成绩。

没有做出任何成绩。指工作中安于现状,缺乏创造性。

兴风作浪 兴、作:引起。原指神话***中妖魔鬼怪施展法术掀起风浪。

后多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惺惺作态 装模作样,故意做出一种姿态。

形容不老实。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

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一行作吏 一经做了官。 倚姣作媚 倚:凭借;姣:美好;媚:迷人。

凭着自己美貌,任意撒娇胡闹。 以身作则 则:准则,榜样。

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执柯作伐 执:拿着;柯:斧头柄;伐:***伐。

手执斧头去***伐。指给人做媒。

自我作古 作古:创始。由我创造。

指不沿袭前人。 装腔作势 拿腔拿调,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吓唬人。

作好作歹 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指鹿作马 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同“指鹿为马”。 寻欢作乐 寻快,设法取乐。

形容追求享乐。 俾夜作昼 把夜晚当作白昼一般利用,夜以继日。

唱沙作米 比喻以***乱真或以劣为优。 成佛作祖 佛教语。

谓修成佛道,成为祖师。亦以喻获得杰出成就。

成群作队 见“成群结队”。 成双作对 配成一对。

楚楚作态 犹言矫揉造作。 炊砂作饭 见“炊沙作饭”。

炊沙作糜 同“炊沙作饭”。 打拱作揖 见“打恭作揖”。

打恭作揖 旧时礼节,弯身抱拳,上下摆动,表示恭敬。 点金作铁 见“点金成铁”。

逢场作乐 犹言逢场作戏。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

逢场作趣 犹言逢场作戏。偶尔随俗应酬凑凑热闹。

怫然作色 怫然:愤怒的样子。脸上现出愤怒之色。

呼牛作马 见“呼牛呼马”。 见几而作 几:苗头;作:行动。

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取措施。 煎水作冰 比喻不可能的事。

默不作声 一句话也不说 磨杵作针 形容只要肯下功夫,再难的事也能成 谋道作舍 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朋比作奸 见“朋比为奸”。 染旧作新 谓改头换面,以旧充新。

认仇作父 同“认贼作父”。 认敌作父 同“认贼作父”。

认鸡作凤 佛教语。谓认凡庸为珍贵。

认奴作郎 谓颠三倒四,糊里糊涂。 认贼作子 见“认贼为子”。

使心作幸 亦作“使心用幸”。用心机。

随人作计 谓顺应他人意旨行事。 抟沙作饭 比喻白费心思。

推聋作哑 见“推聋妆哑”。 为非作恶 见“为非作歹”。

武不善作 意思是既动武就不能讲斯文。 无风作浪 见“无风起浪”。

无所不作 见“无所不为”。 屋下作屋 同“屋下架屋”。

兴妖作乱 同“兴妖作怪”。 兴妖作孽 妖魔鬼怪到处闹事作乱。

比喻小人兴风作浪,为非做歹。 徇私*** 见“***”。

营私*** 见“营私舞弊”。 装聋作哑 ***装聋哑。

指故意不理睬,只当不知道。 妆模作样 故意做样子给人看。

装模作样 指故意做作,故做姿态给人看。 装怯作勇 本来胆怯,却装出勇敢的样子。

追欢作乐 见“追欢取乐”。 自我作故 由我创新,不循旧法。

作威作福 指君王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独断专横。

九品中正制到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中正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1. 什么经什么前四字词语

白首穷经 白首:白头;穷经:专心钻研经书。

指直到年老还在钻研经籍,形容好学不倦 饱经霜雪 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饱经忧患 饱:充分;经:经历。

长期、多次经历过忧愁、困苦,社会经验丰富 不见经传 经传:指经典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

后指没有名气或没有来历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不经之谈 经:正常,通常的道理、法则等;谈:话。

荒诞没有根据的话 传经送宝 经:经典,经验。把成功的经验和办法传送给别人 诞妄不经 荒诞虚妄,不合常理 经邦论道 指治理国家,谈论治国之道。

比喻位居高层 经国之才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经济之才 指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纶满腹 经纶:原指整理蚕线,理丝为经,编丝为纶,引申为规划治理。比喻人富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或指人很有学问 经年累月 经:经历;累月:连月。

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 经世之才 经世:经济、济民。称治国安民的才能 经验之谈 言谈有实践作为根据、切实、可靠 经一事,长一智 亲身经历了某件事情,就能增长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救经引足 经:自缢,上吊;引:拉;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

比喻做的事与愿望相违背 漫不经意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白蜡明经 白蜡:比喻光秃空白。明经: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

比喻屡试不中。 饱经沧桑 饱:充分。

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

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博通经籍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

形容人学识渊博。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惨淡经营 惨淡:苦费心思;经营: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朝经暮史 经:指旧时奉为经典的书籍;史:指历史书籍。一天到晚诵读经史。

形容勤奋读书。 大展经纶 经纶:整理丝缕,比喻治理国家,也指政治才能。

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夺其谈经 比喻在辩论中压倒众人。

反经行权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取权宜之计。

怪诞不经 怪诞:离奇古怪;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不合常理。

皓首穷经 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荒诞不经 荒诞:荒唐离奇;不经:不合常理。形容言论荒谬,不合情理。

讲经说法 讲传宗教经典,宣扬宗教教义。亦指引经据典地谈说议论。

经史百子 经:经学,经书,儒家经典著作。史:史学,史书。

百子:诸子百家之学。旧指各个方面的很需要学问。

经久不息 多指掌声和欢呼声长时间停息不下来。 经国大业 经国:治理国家;大业:伟大的事业。

极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经纬万端 比喻头绪极多。

经纬天下 经,纬:治理。指治理国家。

经帮纬国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经丘寻壑 指游览山水。 累月经年 累:累积。

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久经风霜 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 ***纬武 治理国家的本领,文的武的都具备。

经天纬地 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

苦心经营 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离经叛道 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离经辨志 读断经书文句,明察圣贤志向。

经明行修 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刻意经营 刻意:用尽心思;经营:***管理。

指用心筹画。 满腹经纶 比喻政治见识和主张。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漫不经心 漫:随便。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牧豕听经 一面放猪,一面听讲。

比喻求学努力。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

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 身经百战 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

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少不经事 少:年轻;更:经历。

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天经地义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

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

体国经野 体:划分;国:都城;经:丈量;野:田野。把都城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官宦贵族分别居住或让奴隶平民耕作。

泛指治理国家。 天地经纬 指天地间理所应当、无可非议的道理。

引申为以天地为法度治理天下。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

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 五经扫地 五经:借指文人。

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纬武*** 指有文有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小本经营 小本:资金不多。

指小商贩或小手工业者所经营的买卖。也指买卖做得小。

引经据典 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一本正经 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

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曾经沧海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整军经武 经:治理。整顿军队,经营武备。

远来和尚好看经 比喻外地来的人比本地人更受重视。 执经问难 手捧经书,质疑问难。

后多。

2. 表示学习认真的四字成语

精益求精;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滴水穿石、孜孜不倦 博览群书 豁然开朗 学而不厌 博学强记 不耻下问 孜孜不倦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不释卷 书声琅琅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到 读书三余 耳闻则诵 古为今用 囫囵吞枣 开卷有益 名落孙山 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然荻读书 融会贯通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书声琅琅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不耻下问,勤学苦练,勤能补拙, 将勤补拙,笃学不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 ,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闭户读书, 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 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废寝忘食 顿学累功 闭户读书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不愧下学、不愧下学、博学多才、博学多闻、博学洽闻、刺股读书 不学无术、不学无识、饱学之士、长材茂学、才疏学浅 才学兼优、村学究语、虫鱼之学、斗酒学士 笃实好学 道山学海、笃学不倦、独学寡闻、笃学好古、笃信好学 顿学累功、钝学累功、道学先生、笃志好学、断织劝学 高才大学、高才绝学、孤学坠绪、高斋学士、邯郸学步 鸿儒硕学、宏儒硕学、好学不倦、记问之学、钜学鸿生 教学相长、家学渊源、绩学之士、困而学之、口耳之学 困而不学、款学寡闻、临池学书、力学不倦、力学笃行 敏而好学、末学肤受、贫不学俭、品学兼优、诠才末学 青藜学士、青钱学士、曲学阿世、勤学好问、曲学诐行 勤学苦练、上当学乖、市民文学、宿学旧儒、硕学通儒 通才硕学、通儒硕学、调嘴学舌、文江学海、枉辔学步 文人学士、晚生后学、文宗学府、学步邯郸、学而不厌 学而时习之、学而优则仕、学富才高、学非所用、学富五车 学贯中西、学海无涯、学究天人、学老于年、效颦学步 学浅才疏、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学如穿井、学如登山、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疏才浅、学书学剑、学识渊博 学无常师、学无止境、下学上达、新学小生、学以致用 用非所学、一家之学、鹦鹉学舌、鹦鹉学语、以学愈愚 幼学壮行、牙牙学语、真才实学。

3. 四字成语 什么经什么桑

历经沧桑、曾经沧桑、饱经沧桑

饱经沧桑

拼音: bǎo jīng cāng sāng 简拼: bjcs

近义词: 饱经风霜、曾经沧桑、饱经忧患

反义词: 初出茅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阅历深

解释: 饱:充分。沧桑:沧海变桑田的简缩。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出处: 王蒙《轮下》:“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饱经沧桑,眼角皱纹细密如网。”

例子: 而你是一个四十六岁的男人,~,眼角皱纹细密如网。(王蒙《轮下》)

相关成语:

饱经霜雪 饱经忧患 陵谷沧桑 饱经沧桑

饱经风霜 饱经风雨 饱经世变 饱经世故

人世沧桑

4. ABAC式的四字词语最好的

ABAC形式的成语共有867个: 无尤无怨、无缘无故、无怨无德、无昼无夜、无踪无影 武爵武任、勿怠勿忘、误打误撞、先圣先师、先知先觉 闲非闲是、闲是闲非、闲言闲语、涎脸涎皮、涎皮涎脸 涎言涎语、现世现报、相安相受、相反相成、相辅相成 相克相济、相切相磋、相亲相爱、相生相成、相生相克 相呴相济、相因相生、像模像样、像心像意、小恩小惠 小手小脚、谢天谢地、心上心下、新人新事、旋得旋失 旋生旋灭、学书学剑、询迁询谋、要死要活、一班一辈 一班一级、一板一眼、一悲一喜、一步一鬼、一步一趋 一草一木、一长一短、一倡一和、一唱一和、一朝一夕 一成一旅、一弛一张、一吹一唱、一搭一档、一箪一瓢 一旦一夕、一德一心、一点一滴、一分一毫、一根一板 一鼓一板、一还一报、一晦一明、一家一火、一家一计 一举一动、一口一声、一夔一契、一来一往、一鳞一爪 一龙一蛇、一龙一猪、一马一鞍、一模一样、一年一度 一喷一醒、一嚬一笑、一颦一笑、一琴一鹤、一丘一壑 一觞一咏、一生一代一生一世、一式一样、一手一脚 一手一足、一丝一毫、一死一生、一天一地、一五一十 一夕一朝、一笑一颦、一心一德、一心一腹、一心一计 一心一力、一心一路、一心一意、一熏一莸、一薰一莸 一言一行、一吟一咏、一饮一啄、一迎一和、一缘一会 一张一弛、一针一线、一针一缐、一枝一节、一枝一栖 一肢一节、一重一掩、一字一板、一字一句、一字一泪 一字一珠、一坐一起、宜嗔宜喜、宜家宜室、宜室宜家 宜喜宜嗔、遗老遗少、疑鬼疑神、疑神疑鬼、倚门倚闾 亦步亦趋、亦趋亦步、亦庄亦谐、溢美溢恶、庸言庸行 永生永世、用心用意、忧国忧民、油嘴油舌、有板有眼 有本有原、有本有源、有财有势、有胆有识、有风有化 有根有底、有根有苗、有来有往、有棱有角、有利有弊 有凭有据、有钱有势、有三有俩、有声有色、有始有终 有始有卒、有说有笑、有条有理、有头有脸、有头有脑 有头有尾、有物有则、有心有意、有血有肉、有勇有谋 有枝有叶、又红又专、予取予夺、予取予求、予取予携 予智予雄、愚夫愚妇、怨天怨地、允文允武、咂嘴咂舌 杂七杂八、载沉载浮、载驰载驱、载歌载舞、载欢载笑 载驱载驰、载笑载言、再接再历、再接再厉、再接再砺 再三再四、贼眉贼眼、贼头贼脑、窄门窄户、詀言詀语 张眉张眼、真刀真枪、真心真意、真赃真贼、镇日镇夜 知彼知己、知地知天、知己知彼、知微知彰、知足知止 直上直下、至大至刚、至善至美、至圣至明、至再至三 至尊至贵、陟岵陟屺、众好众恶、昼日昼夜、逐句逐字 逐字逐句、祝哽祝噎、祝鲠祝噎、祝鲠祝饐、祝僇祝鲠 祝咽祝哽、捉贼捉赃、捉贼捉脏、濯足濯缨、自暴自弃 自吹自擂、自吹自捧、自高自大、自给自足、自觉自愿 自卖自夸、自媒自炫、自弃自暴、自轻自贱、自生自灭 自始自终、自私自利、自言自语、自业自得、自由自在 自怨自艾、自作自受、足兵足食、足食足兵、足衣足食 作福作威、作好作歹、作威作福、做刚做柔、做鬼做神 做好做歹、做好做恶、做人做世、做神做鬼、做张做势 做张做致、做张做智。

5. 四字成语 什么什么之什么

鸿鹄之志 hóng hú zhī zhì

一丘之貉 yī qiū zhī hé

莫逆之交 mò nì zhī jiāo

无稽之谈 wú jī zhī tán

不刊之论 bù kān zhī lùn

掎角之势 jǐ jiǎo zhī shì

天伦之乐 tiān lún zhī lè

中庸之道 zhōng yōng zhī dào

赤子之心 chì zǐ zhī xīn

众矢之的 zhòng shǐ zhī dì

不速之客 bù sù zhī kè

恻隐之心 cè yǐn zhī xīn

举手之劳 jǔ shǒu zhī láo

不毛之地 bù máo zhī dì

靡靡之音 mǐ mǐ zhī yīn

床笫之私 chuáng zǐ zhī sī

城下之盟 chéng xià zhī méng

过江之鲫 guò jiāng zhī jì

惊弓之鸟 jīng gōng zhī niǎo

井底之蛙 jǐng dǐ zhī wā

一孔之见 yī kǒng zhī jiàn

不情之请 bù qíng zhī qǐng

涸辙之鲋 hé zhé zhī fù

乌合之众 wū hé zhī zhòng

一念之差 yī niàn zhī chā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弥留之际 mí liú zhī jì

不解之缘 bù jiě zhī yuán

强弩之末 qiáng nǔ zhī mò

中冓之言 zhōng gòu zhī yán

九品中正制属于荐举性质的一种选拔人才方式。荐举制由来已久,《史记》一开篇就记载黄帝「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尧帝年老,咨询四位辅政大臣(四岳)谁能继承他的帝位,四岳表示没有人可以当此大位。帝尧说:「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于是四岳「 ”咸荐虞舜”。尧帝曰「 ”可”,然后派了自己两个女儿和九个儿子随行虞舜左右,对他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考察,让他摄政八年,尧帝在舜帝摄政八年后死去,舜帝给尧帝守丧三年后登上帝位。 《论语》也记载了孔子关于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的论述。冉雍为季氏宰臣,向孔子询问如何为政。孔子告诉他,要举荐贤才。冉雍再问:「 ”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曰:「 ”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就是说,把你熟悉的人才全部提拔上来。那些你不熟悉的人才,自然有人会向你举荐。 秦汉以降,这种荐举人才的制度逐步完善,而且建立了以「 ”经学、笺奏、试孝廉”等「 ”经明行修”四项内容为客观标准的察举征辟制度,也就是我们通常熟知的「 ”举孝廉”。自古领导用人,其实只要两条:一要放心,二要省心。于是要求下属一有忠心,二有廉心。为了尽量降低试错成本,所以不能在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再考察其是否忠诚廉洁,因此就得从起跑线开始抓起。这个起跑线就是家庭,其核心考察标准就是「 ”孝”。因为儒家所提倡的***秩序为由内而外,由亲及疏的扩展,将起点放在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上,然后推及乡党,这是汉时人物观察的基础。 这个制度的设计理念源于春秋时期的杰出政治理论家孔子,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去就会尊敬领导。在家勤劳肯干,出去就会忠于职守。很少有在家忠孝廉悌而出去犯上作乱的。因此一个人首先要「 ”修身齐家”,然后才能「 ”治国平天下”。或曰,孝可以考察,那么廉怎么考察呢,他又没有官做。其实一个人廉洁与否跟是否出仕是两码事。廉主要要求的是一个人的道德操守,而非职业操守。 《世说新语 德行》篇记载了管宁和华歆的故事:管宁和华歆一起在菜园中锄草,忽然掘出一片金子。管宁一锄头就把这块金子锄走了,与除去瓦块石头没有区别。可是华歆却把这块金子拿起来看了看,然后才远远扔掉(捉而掷之)。两人又一起在一张席子上读书,门外忽有贵人的车队经过(有乘轩冕过门者),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废书出观。管宁遂割席分坐,说道:「 ”你不是我的朋友”(子非吾友也)。时人由此看出管宁是个廉洁自律的人,而华歆心怀贪念,汲汲追求富贵。而国家也从他们日常的作为和人们的评价考核该人能不能用。 举孝廉的程序是这样的:一个基层孝廉,首先要乡里上报郡里。乡里有三个官:有轶,三老,游徼。大乡郡直接管辖,有轶为郡守安排,掌一乡人,也就是乡长。如果是小乡,县里置一蔷夫。三老掌管教化,「 ”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游徼禁盗,乡佐收税。郡守春天到各县调研视察,劝民农桑。秋冬派遣司法人员决疑审囚,以正国法。年终派人向州里汇报工作总结,并举孝廉。 孝廉比例为二十万举一人。黄仁宇先生分析过举孝廉的弊端:「 ”这样的选举,无从全部公正无私。被举者也不是像代议政治下的议员那样参与政事,而是各授官职。其影响所及只有使被举而得官者终生与举者、辟者保持恩泽的关系,而将公事视为次要”。 这样一来,一个出身「 ”乡里”的士人其政治生涯主要操纵在那些在乡里有「 ”品鉴”威望的权威手里,「 ”名定于横巷”。「 ”由于士人们的道德水平不是可以用临时的测验就能评量的,而要有经常的观察,因此宗族乡党的批评成为选举上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凭借,失去这个环节,选举就无法进行”(唐长儒语)。因此宗族乡里成为士***利的保障。那时的选人法皆「 ”以土断定”「 ”各由乡论”。 这种乡闾评议权往往掌握在本地大族出身、或者与本地大族有密切联系的名士手里,由少数人或一个人主持。每隔一个月,这样的评议会就会召开一次,称为「 ”月旦评”。一个士人如果想在政治上获得地位便只有依附于若干主持清议的名士,如果能有幸获得优良评语,那么进可以入仕,退亦不失为名流。 如果不幸被这些名士下了不良评语,那么很有可能就被打入另册,仕途受到极大阻碍。如东晋时名士阮咸(阮籍侄儿)居母丧遭清议,「 ”沉沦闾巷”。阮简(阮籍侄孙)居父丧遭清议,「 ”废顿几三十年”。陈寿(《三国志》作者)在父丧期间生病,让婢女做了点丸药,还接见了前来探病的朋友,结果「 ”乡党以为贬议,坐是沈滞者累年”。 史载:曹操年轻时行状不端,因此软磨硬缠想让品鉴***许劭给他评价一下(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可是许劭看不起他的为人,坚决不给评价(劭鄙其人而不肯对)。曹操于是耍出自己的流氓脾气,找机会劫持了许劭,并且以许的安全相威胁(操乃伺隙胁劭)。许劭没办法,给他下了个「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曹操大悦而去。这里许劭并没有在曹操的 *** 下屈服,而是以曹操的出身(宦官集团,寒门子弟)和日常品行(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作出客观评语(清平奸贼,乱世英雄)。而曹操得此一语,「 ”由是知名”。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品鉴***都是「 ”体制外”人士,本身并无官职,即使身有官职,他们对士人的评语也只是个人意见,并非官方言论。他们对士人们的评语最终只是 *** 操用人之权的权力人士对该士人的参考而非定论。就是说,也可以不参考。可是到了魏晋时期,这些品鉴***就都成了官方人士,他们的品鉴意见就成了官方意见,因为 *** 把这项工作收归官有,彻 *** 度化了。这就是我们要说的「 ”九品中正制”。 「 ”建安之时,天下兴兵,衣冠士族,播迁故土,欲证源流,遽难委悉”。就是说,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仍,士人们遍布天下,各方割据***在用人时没法按照乡里评价这一标准来选用官员,只好由官方专门设立一个评议机构,评议权威由官方任命,然后将士人们分为一到九品不同等级, *** 依据这些等级按规定给官。这个制度是魏文帝曹丕创立的。 为了保证中正制度的彻底贯彻执行,中央 *** 给予了中正们极大的权限,他们可以「 ”取州里清议,咸所归服,将以镇异同,一言议”。而且为了提高中正权威,禁止自觉评品不公者诉讼冤屈「 ”清平者寡,故怨讼者众,听之则告讦无已,禁绝则侵枉无极。与其理讼之烦,犹愈侵枉之害。”「 ”今禁诉讼,培一人之势,使得纵横,无所顾惮,诸受枉者抱怨积直,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其实由于各种因素的左右,这种评品自难做到完全公正公平,***就对评级有句名言:「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评级时”。只要能照顾到绝大多数,那就说明这个政策还是良性可持续的政策。 中正分大中正和小中正。州设「 ”都大中正”,郡设「 ”中正”,为了区别大中正,也称小中正。换言之,大中正为小中正的上级部门,条属管理,不归地方 *** 管辖。先由郡中正「 ”评次人才之高下,各为辈目”,然后上报州都中正「 ”总其议”。理论上而言,大中正对小中正报上来的人员信息有督查核实之权责,会不定时派员下去明察暗访该名单的真实性,防止郡里舞弊徇私之风,杜绝「 ”冤屈诉讼”之事发生。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可行,因为信息渠道单一,也没有那么多人手,下去巡察会流于形式「 ”一州阔远,略不相识,访不得知,会复转访本郡先达,此为访中正实决于郡人”。而且会做很多无用功「 ”百郡立中正,***置都士,州闾与郡县希疏,如马齿不相识面,何缘别义理”。换言之,一般而言大中正对各地小中正报上来的人员信息是认可的,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反对的。 东晋时大小中正皆为中央直接任命,由现任官员兼任,而且必须是中央 *** 官员。因为这样 *** 才易于控制,而且也易于吏部联系「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小中正一般由大中正举荐,大小中正的属员称为「 ”访问”。中正的主要任务为品第人物,以备 *** 用人的根据。 理论上所有官员的任用提拔,必须要经过中正审查这一道手续。「 ”若吏部选用,必下中正”。就是说,中正主要任务为负责给相关人事组织部门提供备选干部的档案资料。「 ”访问”的任务很明显,就是到备选士人所在的基层去走访查问,看看他的家世背景,是否孝廉,名声是否符合他的德行之类。然后将这些第一手资料汇总上报,供中正给该士人作出「 ”品题”。 中正一般给吏部提供三项资料:家世、状、品。 家世也称「 ”薄阀”,全称「 ”薄录阀阅”,也就是该士人的家世档案,尤其对门族何处和父祖二代官职要具体掌握。「 ”征其人居,及父祖官名”。 状即行状,即该士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先由访问到乡里明察暗访,将该士人的行状具体上报,然后由中正对该行状下个言简意赅的概括式评语。少则两三字,多则十几字不等。如「 ”德优能少”「 ”能清言明,理文义可观”等等。 品即定品。也就是根据该士人的家世和行状从一品到九品之间定一个品级。中正品第人物每隔三年调整一次。最上品为一品,可是一品只在理论上存在,徒有其名而已,无人可以得到,因此实际上二品为最高。理论上一到三品为上品,三品以下皆为卑品。实际上三品已经不受尊重,只有二品才是上品。「 ”凡厥衣冠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一般而言,大中正皆由二品官员担任。二品官员之卓著出众者称为「 ”灼然二品”或者「 ”二品之精”等等,但是不升一品。二品身份的官员称为「 ”清官”。 中正品第用黄纸写定,藏于司徒府,以备选用举人时候参考。如果该士人的品第发生变化,中正就要及时通知司徒府修正黄纸。如果司徒府觉得中正定品不当,也可以要求该中正重新定品。但是中正的责任很小,几乎没有。「 ”以一国之重,无赏罚之防”。如果该士人被司徒府任用提拔,那么即使他的行为与品状不否,中正也不负任何失职责任。 这个制度被西晋完美承袭延续,直到隋唐开科举方才逐渐式微。